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由楚文化遗存的分布特点看早期楚文化的中心区域 被引量:5
1
作者 笪浩波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5-104,共10页
本文从发掘及调查材料入手,以遗址为研究对象,对湖北省与楚文化相关的遗存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重点着眼于与文献记载中的早期楚丹阳地望相关的沮漳河及江汉平原区、汉水中上游山地区、峡江地区及近来学界讨论较热烈的襄宜平原及随枣走... 本文从发掘及调查材料入手,以遗址为研究对象,对湖北省与楚文化相关的遗存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重点着眼于与文献记载中的早期楚丹阳地望相关的沮漳河及江汉平原区、汉水中上游山地区、峡江地区及近来学界讨论较热烈的襄宜平原及随枣走廊区。通过对这四个区域西周至东周时期的遗址的分布特点的比较,运用"中心位置理论"观点加以分析,并结合文献考证,从而推断出不同时期的楚文化中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文化遗存 分布特点 早期楚文化 中心区域
原文传递
从峡江地区楚文化遗存看东周时期巴楚关系的变化 被引量:3
2
作者 赵炳清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8-124,152,共8页
过去学术界认为楚文化西界止于巴东,巴楚交界于巫山。然近年来峡江地区所发掘出的楚文化遗存却显示楚人在战国中期已到达云阳、忠县等地,生动地再现了东周时期巴楚关系的变化。二者之间关系的变化,是由政治目的和经济利益决定的。
关键词 峡江地区 楚文化遗存 东周时期
原文传递
从峡江地区楚文化遗存看东周时期的巴楚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赵炳清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9-86,共8页
考古资料显示出"峡江地区"丰富的古文化面貌,特别是东周时期巴、楚文化因素的交互影响十分突出。将峡江地区的楚文化遗存与文献资料相结合,可以较深入地探讨东周时期的巴楚关系。新的资料显示,楚人在战国中期已到达云阳、忠... 考古资料显示出"峡江地区"丰富的古文化面貌,特别是东周时期巴、楚文化因素的交互影响十分突出。将峡江地区的楚文化遗存与文献资料相结合,可以较深入地探讨东周时期的巴楚关系。新的资料显示,楚人在战国中期已到达云阳、忠县等地。巴楚关系的变化,是由政治目的和经济利益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峡江地区 楚文化遗存 东周时期 巴楚关系
原文传递
三峡地区巴、楚文化的考古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前凤 杨华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1-14,137,共15页
三峡地区是古代巴、楚民族活动的重要区域。近几十年来,考古人员在该区域陆续发现不少巴、楚文化的遗存。从这些遗存的文化面貌来看,除部分存在巴、楚文化杂糅的特点外,大多有各自明显的巴、楚文化特征。同时,同一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也... 三峡地区是古代巴、楚民族活动的重要区域。近几十年来,考古人员在该区域陆续发现不少巴、楚文化的遗存。从这些遗存的文化面貌来看,除部分存在巴、楚文化杂糅的特点外,大多有各自明显的巴、楚文化特征。同时,同一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也表现出一定的时代差异。这里主要从考古学的角度,归纳总结在三峡地区考古发现的巴、楚文化遗存的特点,并结合文献对巴、楚民族的记载,围绕巴楚民族关系进行讨论,以期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三峡地区的巴、楚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地区 巴、楚文化遗存 楚文化关系
下载PDF
对宜昌万福垴楚文化遗址考古发掘的几点认识
5
作者 张欢 杨华 《三峡论坛》 2018年第5期9-12,共4页
万福垴遗址是近几年考古界在宜昌地区发掘的一处西周晚期至春秋中期的重要的楚文化遗址,其占地面积大,文化遗存丰富。从该遗址出土的遗物可以看出西周晚期至春秋中期楚人在制陶、渔业及纺织业等诸多方面的一些社会现象。
关键词 宜昌 万福垴遗址 西周春秋 楚文化遗存 社会状况
下载PDF
湖北省郧县胡家窝遗址发掘报告 被引量:2
6
作者 李俊 余西云 龚鑫炳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7,共15页
胡家窝遗址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县青山镇胡家窝村一个临汉江的土台上,中心位置为东经110°57′53″,北纬32°46′00″。2006年10月~12月,武汉大学考古与博物馆系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揭露出后冈一期文化、朱家台文化和战国时期... 胡家窝遗址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县青山镇胡家窝村一个临汉江的土台上,中心位置为东经110°57′53″,北纬32°46′00″。2006年10月~12月,武汉大学考古与博物馆系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揭露出后冈一期文化、朱家台文化和战国时期遗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家窝 后冈一期文化 仰韶晚期遗存 楚文化遗存
下载PDF
“二重证据”视角下楚国式微新观察
7
作者 陶治强 《西部考古》 2021年第1期126-133,共8页
楚国自公元前241年被迫迁都寿春以来,国力衰微,经济颓废,社会生产日益落后。历年来围绕楚文化开展的考古调查、发掘,获取了大量实物资料和科学信息,与记录楚国社会历史的传世文献达到互相印证和检校的效用,为我们客观审视后楚衰败的社... 楚国自公元前241年被迫迁都寿春以来,国力衰微,经济颓废,社会生产日益落后。历年来围绕楚文化开展的考古调查、发掘,获取了大量实物资料和科学信息,与记录楚国社会历史的传世文献达到互相印证和检校的效用,为我们客观审视后楚衰败的社会历史给予了有力的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寿郢 楚文化遗存 衰亡 历史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