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借助词语距离:欧阳江河诗歌中的词化趣味 被引量:1
1
作者 朱周斌 《江汉学术》 2023年第1期52-59,共8页
欧阳江河是一个诗学抱负颇高的诗人,经过长期沉寂之后,他开始致力于写作史诗性质的长诗。然而,这只是他自己断言的诗学观念,具体到真实的诗歌写作中观念与实践还是存在一定落差的。通过对欧阳江河几首重要的诗作以及一首流传未必广泛的... 欧阳江河是一个诗学抱负颇高的诗人,经过长期沉寂之后,他开始致力于写作史诗性质的长诗。然而,这只是他自己断言的诗学观念,具体到真实的诗歌写作中观念与实践还是存在一定落差的。通过对欧阳江河几首重要的诗作以及一首流传未必广泛的《雪》的细读,可详细地阐明其“词化”是否得当,抑或可作为欧阳江河诗歌阶段性成败的基本标志。借助于词语所造成的距离,欧阳江河的诗歌获得了一种面对现实的角度,这也是他早期成功之处。但如果一旦诗歌所指涉的世界本身显得空洞无力,那么它的文本游戏就立刻变得不具创造力甚至毫无意义。因为此刻词语对他来说仅仅是一种距离,而不是一种深入世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诗歌 欧阳江河 知识分子写作 词化 诗学观念
下载PDF
消费时代的“时间思辨术”--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阳江河诗歌的时间抒写
2
作者 马春光 《文学与文化》 2023年第2期38-46,共9页
欧阳江河在1993年以来的“中年写作”中开启了与当下中国消费文化的诗学对话,加速社会的时间结构转变及其艺术呈现是他诗歌的显豁主题。欧阳江河在诗歌中消解了作为现代性文化基质的“线性历史时间观”,“个体时间”对“历史时间”的质... 欧阳江河在1993年以来的“中年写作”中开启了与当下中国消费文化的诗学对话,加速社会的时间结构转变及其艺术呈现是他诗歌的显豁主题。欧阳江河在诗歌中消解了作为现代性文化基质的“线性历史时间观”,“个体时间”对“历史时间”的质疑与反抗是其“后现代时间观”的诗学呈现。欧阳江河运用“分析性”“思辨性”的诗歌语言展现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时间悖论,演绎出一种基于时间内核的“思辨诗学”。通过对“诗歌中的时间”进行诗意观照,欧阳江河得以深层触摸消费时代的精神纹理,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诗歌赋予“异质性”的审美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江河 消费文化 历史意识 加速时代 思辨诗学
下载PDF
欧阳江河1990年代诗歌的意义生成机制
3
作者 范云晶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49-58,共10页
“非诗”词语的跨语境运用、“物质性”对语义的反哺以及“矛盾修辞法”,是欧阳江河1990年代诗歌意义生成的三个典型机制。诗人将“非诗”领域的词语,及其可能涵括的意义向度移植并填充到诗中,再借助更注重过程、更具敞开性的“叙述”行... “非诗”词语的跨语境运用、“物质性”对语义的反哺以及“矛盾修辞法”,是欧阳江河1990年代诗歌意义生成的三个典型机制。诗人将“非诗”领域的词语,及其可能涵括的意义向度移植并填充到诗中,再借助更注重过程、更具敞开性的“叙述”行为,实现了词汇的扩展与意义领地的扩张;“非诗”领域词语入诗之后,诗人在“词物同向”和“词物异向”,即词与其指称物的意义指向一致与相异两个维度,将“词”与“物”勾连,完成了“物质性”对语义的反哺与填充,其意义走向变得不确定,也加大了理解与阐释的难度;被“物质性”填充的语义,借助“矛盾修辞法”有效表意。诗人通过“自反”与“它反”两种表意方式,以及“语义悖论”和“语境悖论”两个表意层次,增强了词语面对现实的言说效力。这三个意义生成机制构成了欧阳江河“90年代诗歌”的整体语言样态,彰显了现代汉语诗歌的写作难度,带来了语义的多元与繁复,同时也致使欧阳江河的诗歌变成“失心的写作”,产生了“词生词”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江河 1990年代诗歌 意义生成机制
下载PDF
当代诗中的“历史对位法”问题——以萧开愚、欧阳江河和张枣的诗歌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张伟栋 《江汉学术》 2015年第1期75-80,共6页
当代诗关于历史可能性的想象与书写,归根结底是关于诗歌技艺与语言可能性等问题的探讨,也就是说,诗歌中的现实与历史问题,终归是语言的问题。这一问题在"历史对位法"的视角下,可以得到清晰的说明。自朦胧诗以来的当代诗,其&qu... 当代诗关于历史可能性的想象与书写,归根结底是关于诗歌技艺与语言可能性等问题的探讨,也就是说,诗歌中的现实与历史问题,终归是语言的问题。这一问题在"历史对位法"的视角下,可以得到清晰的说明。自朦胧诗以来的当代诗,其"历史对位法"表现为三种历史观念和历史向度的竞争与角力,分别是"历史救世"、"历史终结"以及"历史神学"的观念。这些观念基本上可以概括1980年代以来当代诗的审美、政治、伦理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审视,将会把我们暴露在一个真实的处境中。这三种观念在诗歌的具体写作方面则表现为,将自我的经验和境遇政治化或是"理论化"或是"神学化",萧开愚、欧阳江河和张枣的诗歌作品,则为我们提供了这些观念的具体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诗 历史对位法 历史观念 萧开愚 欧阳江河 张枣
下载PDF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有一个引领者--欧阳江河印象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清华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16,共5页
1某一个春末夏初的日子,我行走在威尼斯的街道上。我必须说,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城市,蓝色的亚得里亚海在不远处起伏,这在水里浸泡了千年的城郭,就在她的水边,在那些原本可能是草莽覆盖的河岔中。我无法描述这城市,我意识到,我正处在哑... 1某一个春末夏初的日子,我行走在威尼斯的街道上。我必须说,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城市,蓝色的亚得里亚海在不远处起伏,这在水里浸泡了千年的城郭,就在她的水边,在那些原本可能是草莽覆盖的河岔中。我无法描述这城市,我意识到,我正处在哑口无言和目瞪口呆的反应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末夏初 欧阳江河 引领者 威尼斯
下载PDF
幸存者、当代性和文明的眼泪--欧阳江河长诗阅读札记
6
作者 杨庆祥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7-21,共5页
1我试图以一种非整体的形式来应对欧阳江河的“多变性”和“复杂性”。从研究的角度看,欧阳江河属于那种需要“研究资料汇编”同时又反对“资料汇编”的作者--注意,他不仅仅是一个诗人,同时也是一个作家、一个书法家、一个评论家,也是... 1我试图以一种非整体的形式来应对欧阳江河的“多变性”和“复杂性”。从研究的角度看,欧阳江河属于那种需要“研究资料汇编”同时又反对“资料汇编”的作者--注意,他不仅仅是一个诗人,同时也是一个作家、一个书法家、一个评论家,也是一个口若悬河的演说者、一个对音乐、美术、威士忌和红酒都有见解的鉴赏家。一个碎碎念的“老男孩”、一个头发漆黑同时目光狡黠的“火星人”。需要“资料汇编”的意思是,他必将在当代文学史和诗歌史上留下他的“令名”,传统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建立在他的传记、文本、访谈、评论,甚至是八卦绯闻的基础之上。反对“资料汇编”的意思是,那些整齐的分类法和貌似严密实则空洞的概念定义会将创造之门焊死,留给我们一具文学史的僵尸标本。所以我寻求灵动的对位法,能够将欧阳江河重新塑形,吹一口气,在他的分身和幻影里不是手足无措,而是能够一起蹁跹遨游,在多重的目光里看到“成千吨的自由落体,/以及垃圾的天女散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史 欧阳江河 对位法 诗歌史 自由落体 资料汇编 火星人 幸存者
下载PDF
欧阳江河诗歌中的“饥饿书写”论析
7
作者 毛靖宇 陈婉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43-47,共5页
当代著名诗人欧阳江河诗歌中的“饥饿书写”以1980年代普遍性的物质贫乏为写作背景,但又体现了欧阳江河独特的“元诗歌”的诗学理论;在其诗歌中频频写到的“吃”“饥饿”,总是与“写作”这样的虚构性事件捆绑在一起的;这种“饥饿书写”... 当代著名诗人欧阳江河诗歌中的“饥饿书写”以1980年代普遍性的物质贫乏为写作背景,但又体现了欧阳江河独特的“元诗歌”的诗学理论;在其诗歌中频频写到的“吃”“饥饿”,总是与“写作”这样的虚构性事件捆绑在一起的;这种“饥饿书写”体现了拉康著名的“镜像理论”的影响。“饥饿书写”是欧阳江河诗歌中值得进一步深入全面研究的写作主题与写作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江河 “饥饿书写” “元诗歌” “自指性写作” 雅克·拉康
下载PDF
欧阳江河诗歌中“圆形废墟”意象论析
8
作者 陈婉 毛靖宇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第8期1-4,共4页
欧阳江河诗中的“圆形废墟”,与博尔赫斯的“环形废墟”,这两个意象之间的联系,就像经高能加速器轰击所产生的新的粒子与原来的粒子之间的关系,既密切相关,又绝非同一。这种“语言加速器”的变化过程体现了欧阳江河独特的诗学思想与诗... 欧阳江河诗中的“圆形废墟”,与博尔赫斯的“环形废墟”,这两个意象之间的联系,就像经高能加速器轰击所产生的新的粒子与原来的粒子之间的关系,既密切相关,又绝非同一。这种“语言加速器”的变化过程体现了欧阳江河独特的诗学思想与诗艺技巧,值得我们对之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江河 博尔赫斯 圆形废墟 环形废墟
下载PDF
亡灵的虚构——欧阳江河诗学浅探
9
作者 陈婉 毛靖宇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98-101,共4页
"亡灵"一词隐喻了欧阳江河对1990年代诗人主体身份的认定;"虚构"一词则包含对于诗歌本体论、方法论的暗示。"亡灵的虚构"准确地概括了欧阳江河1990年代的诗学思想。这种诗学思想刷新了诗人与现实的关系,... "亡灵"一词隐喻了欧阳江河对1990年代诗人主体身份的认定;"虚构"一词则包含对于诗歌本体论、方法论的暗示。"亡灵的虚构"准确地概括了欧阳江河1990年代的诗学思想。这种诗学思想刷新了诗人与现实的关系,为诗歌表现开拓了广阔的天地。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它也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主体感受的兴趣,阻断了通往读者的道路,因而导致了一些读者与批评家的不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亡灵的虚构 欧阳江河 1990年代诗歌
下载PDF
新诗现代性的技艺和崇高问题——以欧阳江河的诗歌为例
10
作者 冯强 《长江文艺评论》 2017年第2期15-21,共7页
关于欧阳江河的写作,孙文波1993年写就的《修辞的胜利》一文已经做了非常恰当的判断,尤其重要的一点,是欧阳江河诗歌中呈现的个人经验与公共经验的非互证关系:'在他的诗歌中,只能从局部的具体经验出发到达公共经验,而要从公共经验... 关于欧阳江河的写作,孙文波1993年写就的《修辞的胜利》一文已经做了非常恰当的判断,尤其重要的一点,是欧阳江河诗歌中呈现的个人经验与公共经验的非互证关系:'在他的诗歌中,只能从局部的具体经验出发到达公共经验,而要从公共经验出发来反证他的局部经验是否合理则很难。'[1]这个评价至今仍然有效,它道出了欧阳江河以对抗性修辞制造震惊效果的诗歌技巧,这种技巧与他诗歌对身体和情感的排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江河 身体 政治 新诗 白话诗 诗歌 现代性 诗人
下载PDF
手枪:词与物交织的文本实验——欧阳江河名诗《手枪》解读
11
作者 毛靖宇 陈婉 《唐山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77-82,共6页
名诗《手枪》是著名诗人欧阳江河在现代语境下所写的一首语言诗学实验之作,它充分利用手枪的物质性,并通过作为物的手枪与作为词的手枪的并置、交织,产生一种立体画般迷人的艺术效果,同时此诗包含了丰富的意蕴与深刻的哲理。解读诗人这... 名诗《手枪》是著名诗人欧阳江河在现代语境下所写的一首语言诗学实验之作,它充分利用手枪的物质性,并通过作为物的手枪与作为词的手枪的并置、交织,产生一种立体画般迷人的艺术效果,同时此诗包含了丰富的意蕴与深刻的哲理。解读诗人这首早年之作,可以窥见欧阳江河诗歌艺术面貌之一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枪 欧阳江河 语言转向 物质性 反词
下载PDF
欧阳江河诗歌写作的经典意识
12
作者 付玉东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7年第3期33-35,共3页
在当代众多的诗人当中,欧阳江河是一个经典化意识非常强烈的诗人。具体来说,他追求不朽的文人情怀,为自己的诗歌写作进行命名,以长诗写作挑战当代消费文化,都是这种自我经典意识的体现。
关键词 欧阳江河 诗歌写作 经典意识
下载PDF
玻璃的诗学——欧阳江河诗歌中的“反词”修辞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旭俊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1年第3期42-47,共6页
在诗论《当代诗的升华及其限度》中,欧阳江河认为,词语首先是可以拆分的,并且蕴含着异质性的语义成分。随后,他提出了"从反词去理解词"的诗学主张。从词语延伸到经验领域,他认为一个词与它的反词的对立是相对的,存在着一定的... 在诗论《当代诗的升华及其限度》中,欧阳江河认为,词语首先是可以拆分的,并且蕴含着异质性的语义成分。随后,他提出了"从反词去理解词"的诗学主张。从词语延伸到经验领域,他认为一个词与它的反词的对立是相对的,存在着一定的可变性,词语与经验中的异质成分相互调解、彼此转换,从而在这种辩证关系中实现了升华。为此,他格外重视词语与经验中的反词思维,认为这是实现当代诗歌对于日常经验升华的一种方式。在他的著名诗篇《玻璃工厂》里,他挖掘出玻璃中四组异质性元素"水与火"、"液体与固体"、"生与死"、"虚构与真实",精湛地演绎着他的反词修辞的诗歌技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江河 《玻璃工厂》 诗学 “反词”
下载PDF
从“中年写作”走向“晚期风格”——论欧阳江河诗歌中的“衰老”书写 被引量:2
14
作者 郝梦迪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35-40,共6页
从1989年开始,欧阳江河的诗歌创作自觉地进入"衰老"书写中。这里的"衰老"不仅指诗人在肉体和精神上的变化,还涉及了诗人对诗歌及时代的认识。"衰老"书写是一种诗学观念,指诗人不同于1989年以前的青春期... 从1989年开始,欧阳江河的诗歌创作自觉地进入"衰老"书写中。这里的"衰老"不仅指诗人在肉体和精神上的变化,还涉及了诗人对诗歌及时代的认识。"衰老"书写是一种诗学观念,指诗人不同于1989年以前的青春期的写作状态,即越来越进入到一种毫不妥协的个人化写作中,而这个过程经历了从"中年写作"到"晚期风格"的强化。在"衰老"书写的诗学观念下,诗人采用了非常理性化的个人时间观来处理"衰老"意象在诗歌中的呈现,使"衰老"的发生具有短暂性和反复性,以此体现文本内部的张力,也更加符合"衰老"书写看待事情的眼光。而这种对"衰老"的细节处理最终促使了诗歌情绪色彩的形成,这种情绪色彩也伴随着诗人风格的强化,经历了从哀悼到紧张的转变,并最终使诗人越来越接近于他想要达到的"晚期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江河 衰老 中年写作 晚期风格
下载PDF
论欧阳江河《晚餐》中的时间维度
15
作者 罗杏芬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27-29,共3页
欧阳江河在诗歌《晚餐》中逐节表述出了三层时间的三种状态,由静止到无限的重复,再到时间的消失以及对时间的不信任。在这个过程中,具有自我特性的"我"逐步成为了符号化的"我们"。
关键词 晚餐 时间 欧阳江河
下载PDF
起点、断裂与延续——欧阳江河《悬棺》的写作
16
作者 梁盈 《贺州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56-66,共11页
欧阳江河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确立了其先锋诗人的写作地位,并在早期写作中初步展现了复杂性、思辨性的特征。他在朦胧诗潮中跟进了文化长诗的写作态势,以文本《悬棺》引起瞩目。《悬棺》体现了诗人与时代、地域、传统等因素的精神关联,并... 欧阳江河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确立了其先锋诗人的写作地位,并在早期写作中初步展现了复杂性、思辨性的特征。他在朦胧诗潮中跟进了文化长诗的写作态势,以文本《悬棺》引起瞩目。《悬棺》体现了诗人与时代、地域、传统等因素的精神关联,并因"耗尽"式的挥洒成为欧阳江河写作中独一无二的文本而具有特殊意义。作为先锋诗人体现其先锋性的代表作品,《悬棺》以其终结指向,标识了时代精神断裂的寓言。但它并非是孤立的绝唱,而是欧阳江河诗歌写作整体中多重张力的来源之一,在调节写作转向更深刻境地的同时,参与建立了诗人基本的写作品格和个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江河 《悬棺》 诗歌
下载PDF
论欧阳江河的元诗歌书写
17
作者 洪楚钿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11-15,共5页
欧阳江河在诗歌批评中阐释了写作自省和语言自律的元诗歌观念,强调疏离现实而"站在虚构这边",其诗歌创作渗透着诗人的写作立场,体现了独具一格的写作方式。欧阳江河的诗歌在语言修辞、排列、运用上无不表现出他的"元诗歌... 欧阳江河在诗歌批评中阐释了写作自省和语言自律的元诗歌观念,强调疏离现实而"站在虚构这边",其诗歌创作渗透着诗人的写作立场,体现了独具一格的写作方式。欧阳江河的诗歌在语言修辞、排列、运用上无不表现出他的"元诗歌"倾向,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元诗歌所产生的对于现实的离心力。面对诗歌在当代的困境,欧阳江河选择"元诗歌"建构"最高虚构的真实",其诗学体现了当代诗人对生存本身以及诗歌技巧的追问与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江河 元诗歌 《站在虚构这边》 书写缘由
下载PDF
读欧阳江河
18
作者 杜书瀛 《文艺争鸣》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3-144,共12页
文前小言这是我两年来最费思考、用力甚多的一篇文章。它围绕当代中国的一位重要诗人欧阳江河,阐述了我对当代汉诗之理论和创作的主要意见和建议。我是超派别的。对于我的评论对象,既有批评,也有赞扬。批评起来,不讲面子,赞扬起来,倾注... 文前小言这是我两年来最费思考、用力甚多的一篇文章。它围绕当代中国的一位重要诗人欧阳江河,阐述了我对当代汉诗之理论和创作的主要意见和建议。我是超派别的。对于我的评论对象,既有批评,也有赞扬。批评起来,不讲面子,赞扬起来,倾注真情。我的唯一出发点是学术,而不管派别。此文在征求各方朋友建议之后,几经补充、修订,终于呈现如今这等模样,美丑对错,敬听方家教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江河 当代汉诗 派别 意见和建议
原文传递
“欧阳江河神话”到底有多“神”?
19
作者 唐小林 《文学自由谈》 2023年第3期4-13,共10页
“最厉害”的诗人写出“全世界最好的诗”如果有人说,欧阳江河是国际诗歌界公认的“最好的中国诗人”,你一定会嗤之以鼻:这完全是在胡扯!但这样的胡扯,却公然出现在众多新闻媒体上。有媒体甚至说,德国汉学家顾彬称,欧阳江河的《泰姬陵... “最厉害”的诗人写出“全世界最好的诗”如果有人说,欧阳江河是国际诗歌界公认的“最好的中国诗人”,你一定会嗤之以鼻:这完全是在胡扯!但这样的胡扯,却公然出现在众多新闻媒体上。有媒体甚至说,德国汉学家顾彬称,欧阳江河的《泰姬陵之泪》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全世界写得最好的一首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江河 诗歌界 二十一世纪 顾彬 德国汉学家 神话 新闻媒体 诗人
原文传递
词语:百年新诗的基本问题——以欧阳江河为中心 被引量:15
20
作者 敬文东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2-29,共18页
以古诗完备的意象体系为参照,堪与新诗相匹配的词语,究竟该有怎样的形貌和内核?换言之,当古诗中的词物关系难以再切中现代中国的经验与体验,新诗的写作者该如何在无边的语库中挑选词语?这是欧阳江河的写作呈示出的诗学问题,它不止于个... 以古诗完备的意象体系为参照,堪与新诗相匹配的词语,究竟该有怎样的形貌和内核?换言之,当古诗中的词物关系难以再切中现代中国的经验与体验,新诗的写作者该如何在无边的语库中挑选词语?这是欧阳江河的写作呈示出的诗学问题,它不止于个案或一时,而与整个新诗史密切相涉。欧阳江河的诗学之问,是新诗发生时即已面临,而今仍未全然解决的基本性问题,甚或根本性难题。本文以欧阳江河为中心,简要回顾古诗在相关问题上的表现,并据此分析这一关乎新诗命脉的诗学之问;现代体验复杂、不透明且转瞬即逝,书写它的新诗,须仰赖词语的分析性特征和一次性原则,突出微小的差异,这是新诗现代性的内在律令和主要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现代性 欧阳江河 词语 分析性特征 一次性原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