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6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歌诗”作为一种古典诗传统的再发现与重构 被引量:1
1
作者 罗小凤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9-87,共9页
“歌诗”本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脉重要传统,但在新诗中,由于诗与歌分离的态势成为主导倾向,因而“歌诗”传统长期处于被冷落或被遮蔽的尴尬境地,导致新诗缺乏音乐性而危机频仍。21世纪以来的一批诗人和学者在回望古典诗词时重新意识到歌... “歌诗”本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脉重要传统,但在新诗中,由于诗与歌分离的态势成为主导倾向,因而“歌诗”传统长期处于被冷落或被遮蔽的尴尬境地,导致新诗缺乏音乐性而危机频仍。21世纪以来的一批诗人和学者在回望古典诗词时重新意识到歌诗传统的重要性,因而重新发掘歌诗传统,对其进行重新阐释与界定,在重认歌诗传统的重要性、歌诗范畴的重新认知、歌诗对新诗建设的启示三方面构成了对古代歌诗传统的再发现。然而,“歌诗”作为一种古代诗歌传统,其口耳相传的歌诗形式已难以为继,因而新诗无法照搬古代歌诗形式,而应在新诗创作的文本策略上构建诗的节奏和韵,以此重构诗的“歌性”质素;在传播路径上将诗、歌、舞相结合进行跨界演绎,张扬诗的“歌性”;在诗与歌的体式上,让新诗与歌词之间通过跨体创作凸显“歌性”,由此建构新诗自身的歌诗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诗 古典
下载PDF
歌诗《渭城曲》传唱与经典化的文化认同
2
作者 秦雅洁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4-28,共5页
《渭城曲》在中国诗歌配乐演唱的历史中独树一帜。此骊歌经历代变化,其内容几乎恒久不变,创作伊始的中和情感也令后人体悟。歌诗因演唱方式“三叠”产生欲发未发的别情,与儒家对文艺作品以理性节制情感的要求相契合。在中国传统中庸思... 《渭城曲》在中国诗歌配乐演唱的历史中独树一帜。此骊歌经历代变化,其内容几乎恒久不变,创作伊始的中和情感也令后人体悟。歌诗因演唱方式“三叠”产生欲发未发的别情,与儒家对文艺作品以理性节制情感的要求相契合。在中国传统中庸思想的影响下,此歌诗与送别行为的广泛受众产生文化共鸣,并通过逐代传唱,完成了经典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城曲》 歌诗 传唱 中庸 经典化 文化认同
下载PDF
田汉现代歌诗中的声音政治诗学转向
3
作者 王泽龙 王潇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8-150,共13页
田汉现代歌诗的文体发生与发展,不仅寄寓着他从唯美诗人向革命歌者身份的歌性转向现象,还蕴含着左翼歌诗发生、转向的政治诗学问题。而该现象背后,涌动着田汉与当时声音环境体验间颇具现场感的声音政治诗学转向景观。一是田汉因其感性... 田汉现代歌诗的文体发生与发展,不仅寄寓着他从唯美诗人向革命歌者身份的歌性转向现象,还蕴含着左翼歌诗发生、转向的政治诗学问题。而该现象背后,涌动着田汉与当时声音环境体验间颇具现场感的声音政治诗学转向景观。一是田汉因其感性直观的艺术家气质,通过诗歌、批评等形式,从情绪感受到歌诗生成显现出“诗人—革命家”的歌性转向现象。二是田汉对歌诗传统的切肤体认,使他在感应革命声音诗学浪潮时,能自觉穿越歌诗形式之辩回到歌诗语言的政治修辞深处,在语言意指与话语实践中释放左翼歌诗语言的政治诗学能量。三是田汉歌诗中歌性形象化的听觉文化转向,融通大众与音乐的诗学观、主体意识、身体政治美学等文化政治意涵,已超出静观诗学范畴在歌诗语言运动中显示意义。因此,田汉现代歌诗在歌性转向、政治修辞、文化政治等层面揭示出革命声音政治诗学转向景象,值得深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汉 现代歌诗 性转向 政治修辞 文化政治 声音政治
原文传递
论赋用歌诗的功能模式与文学旨趣
4
作者 唐定坤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78-87,共10页
赋用歌诗体现于篇末乱辞和篇中歌诗,以“歌体”之用提供给散化赋文若干构篇探索的机会和可能,成为赋体创作学的重要命题。纵观历代赋用歌诗现象,不出承于《诗》骚用“乱”、迄汉代演进所开出的三种功能模式:展演诵读角度的以“歌”促“... 赋用歌诗体现于篇末乱辞和篇中歌诗,以“歌体”之用提供给散化赋文若干构篇探索的机会和可能,成为赋体创作学的重要命题。纵观历代赋用歌诗现象,不出承于《诗》骚用“乱”、迄汉代演进所开出的三种功能模式:展演诵读角度的以“歌”促“诵”,作为本源虽消解了音乐性,仍呼应于构篇形态和内容表达的“变章乱节”;文章格调角度的“曲终奏雅”,和篇末用“乱”相融合而形成题旨的经义推尊,咏物卒章比德从之;诗体借用角度的强化抒情,本于骚体之功能和诗篇之自足,注重于文体改造而易致诗化失体。三种模式先后发展,或见重合互用,然仍可区分基于题材体式的本末主次,致有功能意趣之别;复以异体嫁接而能化散为整,转实向虚,在总撮其要的层进表达中产生神思高远的艺术韵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诗 构篇 “乱” 文体改造
下载PDF
论北朝歌诗的创作与表演——以同题横吹曲、相和挽歌、杂曲本事歌为例
5
作者 宋亚莉 石飞飞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3年第2期60-70,共11页
北朝乐府歌诗中的鼓角横吹曲、相和歌、杂曲歌等各有其代表作品。横吹曲中的同源乐歌如《折杨柳歌辞》与《折杨柳枝歌》等,是多次改编再创作的歌诗作品;相和歌中的挽歌重实用,广泛使用在北朝贵族和皇室葬礼上;杂曲歌中的本事体歌诗《杨... 北朝乐府歌诗中的鼓角横吹曲、相和歌、杂曲歌等各有其代表作品。横吹曲中的同源乐歌如《折杨柳歌辞》与《折杨柳枝歌》等,是多次改编再创作的歌诗作品;相和歌中的挽歌重实用,广泛使用在北朝贵族和皇室葬礼上;杂曲歌中的本事体歌诗《杨白花》,继承了西晋故事体歌诗情节曲折、敷衍史实的特点,更具表演性。这些歌诗展示了北朝歌诗在创作与表演方面均具独特风格,体现了文学创作与说唱表演的密切关系,为后代尤其是唐代歌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折杨柳辞》 《杨白花》 乐府歌诗
下载PDF
北齐、北周及隋代的歌诗艺术考论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怀荣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8,共4页
在北齐、北周及隋代,王室、贵族以及文人阶层高涨的歌诗艺术消费需求,直接促进了歌诗艺术的全面发展。胡人艺术家受到了大众的普遍欢迎,胡乐则以其强劲的活力左右着歌诗艺术消费市场,入隋以后,南北艺人共同完成了华夏正声和胡夷之乐的融... 在北齐、北周及隋代,王室、贵族以及文人阶层高涨的歌诗艺术消费需求,直接促进了歌诗艺术的全面发展。胡人艺术家受到了大众的普遍欢迎,胡乐则以其强劲的活力左右着歌诗艺术消费市场,入隋以后,南北艺人共同完成了华夏正声和胡夷之乐的融汇,开创出歌诗艺术发展的新局面,不仅使歌诗艺术的创作与消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也构成了唐代歌诗发展兴盛的一个新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齐 北周 隋代 歌诗艺术 胡乐 新声 舞百戏 歌诗创作 歌诗消费
下载PDF
东晋南朝歌诗艺术考论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怀荣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3年第4期1-9,共9页
以往研究东晋南朝歌诗艺术的学者 ,更多地侧重于对歌诗文本的解读 ,对于歌诗创作、表演和消费的情况则明显重视不够。本文在把歌诗艺术作为一种精神消费产品的前提下 ,对东晋南朝时期 ,王室、贵族到文士们的歌舞声色消费活动及艺人们的... 以往研究东晋南朝歌诗艺术的学者 ,更多地侧重于对歌诗文本的解读 ,对于歌诗创作、表演和消费的情况则明显重视不够。本文在把歌诗艺术作为一种精神消费产品的前提下 ,对东晋南朝时期 ,王室、贵族到文士们的歌舞声色消费活动及艺人们的歌舞表演活动 ,进行了深入的考察 ,认为正是这些精神消费需求 ,为当时民间的歌诗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并促使文人和歌舞音乐艺人在充分吸收民间歌诗鲜活生命力的基础上 ,又有了全新的创造 ,从而极大地活跃了娱乐市场 ,使歌诗艺术的发展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诗生产 歌诗消费 歌诗表演 舞娱乐 女伎
下载PDF
以歌诗之美促五育融合
8
作者 李广林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6期18-19,共2页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五育融合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认为,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五育融合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认为,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是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根本方向。优美歌诗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合理使用,是促进五育融合、提高核心素养的有益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诗 美育 智育 德育 核心素养
原文传递
先唐西域音乐东渐与歌诗之演变
9
作者 杨贺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16-124,共9页
从音乐文化交流史的视角考察先唐西域音乐东传所带来的音乐文化的革新及其与文学演变的关系。西乐东传的过程也是其与汉地音乐广泛融合并同化为新“华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南方音乐文化优势得以凸显,奠定了以南方音乐为主导的艺术... 从音乐文化交流史的视角考察先唐西域音乐东传所带来的音乐文化的革新及其与文学演变的关系。西乐东传的过程也是其与汉地音乐广泛融合并同化为新“华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南方音乐文化优势得以凸显,奠定了以南方音乐为主导的艺术格局。汉魏西乐东渐对乐府歌诗影响深远。六朝胡戎乐东传不仅推动了南北歌诗的融合,也为音乐文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艺术土壤。先唐西乐东传与民族融合、乐制更迭、佛教东传等密切相关。先唐西乐东渐丰富了中国音乐的艺术内涵,催生了新的音乐文化和文学,也为音乐和文学的唐宋因革奠定了艺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唐 西域音乐东渐 歌诗演变
下载PDF
《左传》“歌诗必类”发微
10
作者 熊子介 《文教资料》 2023年第6期6-12,共7页
《左传》记载了春秋时期丰富的用《诗》材料。其中,晋平公所言“歌诗必类”蕴含着时人对使用《诗经》话语资源的原则性认识,其也是区别于“赋诗断章”的另一重要模式。从“歌诗必类”出发,分析《左传》《国语》所记载的礼仪用诗、赋诗... 《左传》记载了春秋时期丰富的用《诗》材料。其中,晋平公所言“歌诗必类”蕴含着时人对使用《诗经》话语资源的原则性认识,其也是区别于“赋诗断章”的另一重要模式。从“歌诗必类”出发,分析《左传》《国语》所记载的礼仪用诗、赋诗与引诗等现象可以发现,春秋时人对《诗经》具有共通的认识,在一定范围内,其对《诗经》篇义的阐释体现出一定的系统性与稳定性因素,而此发展中的阐释系统,或许也是战国及以后《诗序》类文本的知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序》 歌诗必类” 系统性 稳定性
下载PDF
西晋故事体歌诗与后代说唱文学之关系考论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怀荣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8-65,共8页
我国表演艺术的发展,在汉代就已产生了以音乐伴唱演述故事的相和曲、横吹曲和杂曲歌,同时还出现了以讲说和唱诵故事为主的俗赋,以及将歌、乐、舞等多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表演故事的歌舞艺术雏形。西晋时期出现的一批故事体歌诗,正是汉... 我国表演艺术的发展,在汉代就已产生了以音乐伴唱演述故事的相和曲、横吹曲和杂曲歌,同时还出现了以讲说和唱诵故事为主的俗赋,以及将歌、乐、舞等多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表演故事的歌舞艺术雏形。西晋时期出现的一批故事体歌诗,正是汉代表演艺术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这些歌诗或歌咏正史中史实,或敷衍民间故事,或为前代表现历史题材的歌诗的改写,均为历史题材,具有一定的情节,并与音乐或歌舞密切相关。其所歌咏的历史故事和人物,成为后来说唱文学的常见题材;其集故事性与表演性为一体的特点,也被后者所继承。因此,西晋故事体歌诗不仅对说唱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说唱文学的重要源头。对它在文学史上的意义,有必要进行重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事体 歌诗 歌诗表演 说唱文学 舞戏
下载PDF
论魏晋南北朝歌诗发展的经济基础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怀荣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48-52,共5页
魏晋南北朝虽是乱世,但曹魏(包括建安后期)和西晋初期、南朝的大部分时期,以及北魏迁洛以后的数十年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而疯狂的土地兼并与频繁的商业贸易,更加快了财富集中的速度。上层社会奢侈成风,歌舞声色的消费需求空前高涨,为... 魏晋南北朝虽是乱世,但曹魏(包括建安后期)和西晋初期、南朝的大部分时期,以及北魏迁洛以后的数十年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而疯狂的土地兼并与频繁的商业贸易,更加快了财富集中的速度。上层社会奢侈成风,歌舞声色的消费需求空前高涨,为歌诗创作与表演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也直接促成了魏晋南北朝歌诗艺术的三大兴盛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歌诗 土地兼并 商业贸易 歌诗消费
下载PDF
歌诗必类的观念与乐府的不合不类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哲俊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4-123,共10页
同一歌题的古乐府与拟乐府的内容没有限定,歌题与内容不合不类是常见现象。学术界一般认为产生不合不类现象的原因是只限延用旧曲旋律,不限歌辞内容。然而乐府歌辞内容的不合不类在先秦雅乐中就已经存在,歌诗必类就是要求歌辞内容的相... 同一歌题的古乐府与拟乐府的内容没有限定,歌题与内容不合不类是常见现象。学术界一般认为产生不合不类现象的原因是只限延用旧曲旋律,不限歌辞内容。然而乐府歌辞内容的不合不类在先秦雅乐中就已经存在,歌诗必类就是要求歌辞内容的相合相类,但实际上歌诗不类是常见现象。乐府能够接受不合不类就是因为先秦雅乐已经存在歌诗不类的普遍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府 不合不类 雅乐 歌诗必类 歌诗不类
下载PDF
北朝歌诗的传播
14
作者 卢有泉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104-108,共5页
北朝歌诗不论是"虏音"歌还是汉语歌,在民间主要以徒歌的方式传播,在庙堂则披之以管弦,以乐歌的形式传播。除徒歌或配乐传唱外,口头诵读也是北朝歌诗传播的途径之一。徒歌比之乐歌简单方便,更适应于底层大众;诵读比徒歌又简化... 北朝歌诗不论是"虏音"歌还是汉语歌,在民间主要以徒歌的方式传播,在庙堂则披之以管弦,以乐歌的形式传播。除徒歌或配乐传唱外,口头诵读也是北朝歌诗传播的途径之一。徒歌比之乐歌简单方便,更适应于底层大众;诵读比徒歌又简化了音乐的程序,更简便、直接,适宜于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口耳传承。尤其像北朝这样文化欠发达的时代,直接的口耳传诵方便又快速,无需借助其他媒介便及时收效。另外,北朝歌诗还有纸质文本的传播,其传播情形大体有两种:一是官方音乐机构整理的各种歌辞集,这是记录乐辞的标准演唱脚本;一是文人编辑整理的总集、别集中对歌诗的收录和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 歌诗 谣谚 文人歌诗 口头传播 音乐传播 文本传播
下载PDF
白马藏族“酒曲体”歌诗对人生境界的审美表达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益琴 蒲向明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3年第3期97-102,共6页
白马藏族通行自己的"白马语",没有文字,因而没有纯书面的诗歌(徒诗),目前学界对其诗歌研究还是一个空白。但白马藏族歌曲资源极为丰富,其中包含大量成歌之诗(歌诗),它们和中国传统的歌诗有联系也有区别,显示了在历史长河中不... 白马藏族通行自己的"白马语",没有文字,因而没有纯书面的诗歌(徒诗),目前学界对其诗歌研究还是一个空白。但白马藏族歌曲资源极为丰富,其中包含大量成歌之诗(歌诗),它们和中国传统的歌诗有联系也有区别,显示了在历史长河中不同于中原汉族歌诗的另一种形态,反映了白马藏族歌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所处的特殊历史阶段和特有形态,故而也丰富了中国歌诗的样式和内涵,具有重要文学意义和价值。白马藏族歌诗有多种类型,其中"酒曲体"歌诗最具有代表性,体显了该族对人生诚境、仁境和乐境的综合性审美表达。探索白马藏族歌诗的文学规律,可以填补国内外关于该民族诗歌和韵文研究的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马藏族 酒曲体 歌诗 人生境界 审美表达
下载PDF
白居易“歌诗”音乐美学思想探微 被引量:3
16
作者 沈文凡 王春明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8-20,共3页
白居易重视文学与音乐的关系,在理论上明确提出"歌诗"的理念,在他的文学创作实践中随处可见此种理性操守的映象和轨迹。所谓"歌诗",既不同于后人提出的"声诗",又不同于所谓的"涉乐诗",有着独... 白居易重视文学与音乐的关系,在理论上明确提出"歌诗"的理念,在他的文学创作实践中随处可见此种理性操守的映象和轨迹。所谓"歌诗",既不同于后人提出的"声诗",又不同于所谓的"涉乐诗",有着独特的品性和自足的内涵。从接受美学史的角度着眼,白居易觉察到,"音韵优美,便于歌诵"的"歌诗"不同于只是诉诸语言文字而仅供阅读的诗作,"歌诗"更宜于传播。白诗浅俗风格的形成,与诗人执著追求音乐性有关。白氏的"歌诗"思想,既有音乐美学的高度,又有艺术实践的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 歌诗 音乐 美学
下载PDF
歌诗与诵诗:汉代诗歌的文体流变及功能分化 被引量:13
17
作者 赵敏俐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5-74,共10页
中国的诗歌从汉代开始明显地分为歌诗与诵诗两大类别。"不歌而诵"的骚体赋是典型的抒情诗,是汉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汉代的歌诗与诵诗,会发现它们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队伍等都有着明显的差异。这要求我们在汉代诗歌研究... 中国的诗歌从汉代开始明显地分为歌诗与诵诗两大类别。"不歌而诵"的骚体赋是典型的抒情诗,是汉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汉代的歌诗与诵诗,会发现它们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队伍等都有着明显的差异。这要求我们在汉代诗歌研究当中,不但要兼顾到歌诗与诵诗两大基本类型,而且要充分关注这两种不同类型的诗歌所承担的不同的艺术功能和不同的艺术生产与消费群体,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对汉代诗歌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对汉代诗歌的艺术本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诗 文体流变 功能分化
下载PDF
《诗经·国风》同名歌诗用相同曲调演唱考论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炳海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1-57,共7页
《诗经·国风》篇名相同的歌诗,可以用同一种曲调进行演唱,因为它们各段歌词的句数相同或相近,每句诗的字数也差别不大。《国风》篇名相同的歌诗演唱的曲调基本相同,在题材、主题、风格方面也多有相通。《国风》和《小雅》之间的同... 《诗经·国风》篇名相同的歌诗,可以用同一种曲调进行演唱,因为它们各段歌词的句数相同或相近,每句诗的字数也差别不大。《国风》篇名相同的歌诗演唱的曲调基本相同,在题材、主题、风格方面也多有相通。《国风》和《小雅》之间的同名歌诗,不能用同一种曲调演唱,因为二者每段歌诗的句数差别较大。这种现象说明《国风》和《小雅》的划分,确实是以曲调方面的差别为重要标准。《国风》和《小雅》之间的同名歌诗虽然演唱曲调不同,但在思想内容方面具有一致性,二者并没有完全隔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风》 歌诗 曲调 演唱 考论 《小雅》 思想内容
下载PDF
论宋代之前家伎的歌诗活动及其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水云 李慧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2-98,共7页
家伎即私家蓄养的旨在满足主人声色娱乐需要的女伎。在自先秦以迄唐宋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家伎以其独特的身份参与王公缙绅、豪门富室的歌舞戏乐活动。她们不仅以歌诗的形式介入到诗歌的创作,而且其歌诗活动还成为文人诗作的重要题材,家... 家伎即私家蓄养的旨在满足主人声色娱乐需要的女伎。在自先秦以迄唐宋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家伎以其独特的身份参与王公缙绅、豪门富室的歌舞戏乐活动。她们不仅以歌诗的形式介入到诗歌的创作,而且其歌诗活动还成为文人诗作的重要题材,家伎在促进诗歌的创作、传播,提高诗歌的表现艺术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伎 歌诗 繁荣
原文传递
汉代乐府的音乐活动与歌诗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旭青 李昌集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48-52,共5页
汉代乐府的音乐活动 ,对汉代歌诗的创作起有重要作用。乐府的采风观谣 ,使民间歌诗得以保存 ;乐府的制乐活动吸纳了文人加入 ,促进了文人的辞赋创作 ;乐府对外域音乐的吸收和改制 ,丰富了华乐的音乐品类 ,其音乐和文辞的配合方式 ,奠定... 汉代乐府的音乐活动 ,对汉代歌诗的创作起有重要作用。乐府的采风观谣 ,使民间歌诗得以保存 ;乐府的制乐活动吸纳了文人加入 ,促进了文人的辞赋创作 ;乐府对外域音乐的吸收和改制 ,丰富了华乐的音乐品类 ,其音乐和文辞的配合方式 ,奠定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学“选诗以配乐”与“依调填词”两种基本方式。胡乐与汉文的配合方式 ,对反省“胡乐生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乐府 音乐活动 歌诗 采风观谣 制乐活动 外域音乐 胡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