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津降水季节特征及不同气团来向离子来源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杨璟爱 韩少强 +11 位作者 杨健安 王记鲁 刘金冠 田雨 张亚尼 薛鹏飞 王艳丽 赵志强 陈晨 崔连喜 杨华 张静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844-1856,共13页
基于天津2019年3月~2022年2月的大气降水样品,分析降水季节性变化及无机离子和有机酸来源,降水pH值均值为6.68,电导率均值为46.8μS/cm,总离子浓度均值为726μeq/L,降水离子整体呈现“冬高夏低”的季节特征,SO_(4)^(2-)和NO_(3)^(-)对... 基于天津2019年3月~2022年2月的大气降水样品,分析降水季节性变化及无机离子和有机酸来源,降水pH值均值为6.68,电导率均值为46.8μS/cm,总离子浓度均值为726μeq/L,降水离子整体呈现“冬高夏低”的季节特征,SO_(4)^(2-)和NO_(3)^(-)对总自由酸度(TFA)的贡献率为89.6%,是主要致酸离子.基于HYSPLIT模型得出降水主要受5个来向气团影响,春冬季以离子浓度较高的北部气团和西北部气团来向为主,占比60.0%~62.5%,夏秋季离子浓度较低的南部气团、东部气团和东南部气团占比较大,达到60.0%~97.8%.富集因子分析表明Ca^(2+)、Mg^(2+)和K^(+)主要来源于土壤;Cl^(-)的主要来源为海洋;Na^(+)的来源包括土壤;SO_(4)^(2-)和NO_(3)^(-)主要来自人为源.根据有机酸来源判定,植物生长和土壤释放等直接来源对天津有机酸浓度贡献较大,不饱和烃类的大气光化学反应等间接来源贡献较小.正矩阵因子分析(PMF)源解析表明,天津大气降水离子来源包括生物质燃烧源、垃圾焚烧源、二次无机源、生物排放和二次有机源、海源及工业源、陆源及扬尘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无机离子 有机酸 后向轨迹 矩阵因子模型(pmf)
下载PDF
郑州市高新区大气中VOCs污染特征及来源研究
2
作者 高帅鹏 杨留明 +1 位作者 岑路娟 黄飞 《四川环境》 2023年第3期92-100,共9页
为研究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的特征、光化学反应活性和来源,采用手工采样的方式,环境空气样品通过苏玛罐采集后,经气相色谱分离FID/MS检测器进行分析,利用正交矩阵因子模型(PMF... 为研究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的特征、光化学反应活性和来源,采用手工采样的方式,环境空气样品通过苏玛罐采集后,经气相色谱分离FID/MS检测器进行分析,利用正交矩阵因子模型(PMF)解析数据结果来源。分析结果表明芳香烃类化合物对平均臭氧生成潜势(OFP)和气溶胶生成潜势(AFP)的贡献均为最高,VOCs主要来源为工业排放源、油气挥发源、溶剂使用源、燃烧排放源、机动车排放源,占比分别为27.4%、23.5%、22.6%、15.7%和10.8%。因此,郑州市高新区应进行工业排放源,油气排放源和溶剂排放源的减排,并重点关注芳香烃类VOCs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生成潜势(OFP) 气溶胶生成潜势(AFP) 郑州 矩阵因子模型(pmf)
下载PDF
郑州市金水区夏季VOCs污染特征、来源及风险评估 被引量:3
3
作者 齐一谨 史来文 +4 位作者 陈绍鹏 赵东旭 何海洋 倪经纬 龚山陵 《河南科学》 2021年第9期1504-1512,共9页
为探究夏季郑州市金水区大气环境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特征组分,通过罐采样和气质联用仪系统(GC-MS/FID)采集了郑州市金水区夏季的环境样品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同时对郑州市金水区夏季VOCs的污染特征进行了探讨,并利用正交矩阵因子(P... 为探究夏季郑州市金水区大气环境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特征组分,通过罐采样和气质联用仪系统(GC-MS/FID)采集了郑州市金水区夏季的环境样品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同时对郑州市金水区夏季VOCs的污染特征进行了探讨,并利用正交矩阵因子(PMF)模型和风险评估方法分别对VOCs来源及BTEX的潜在风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金水区夏季VOCs平均质量浓度为105.90μg/m3.VOCs组分中,OVOCs、烷烃和芳香烃的浓度占比排名前三,分别为30.22%、26.90%、20.99%.浓度占比排名前十的物种浓度占总VOCs浓度的65.28%,其中丙酮、间/对-二甲苯、异丁烷对VOCs浓度的贡献突出.从臭氧生成潜势(OFP)看,金水区夏季VOCs的平均OFP为207.49μg/m3.芳香烃、烯烃(含异戊二烯)和烷烃对OFP的贡献率分别为55.27%、20.89%、15.32%,是对OFP贡献较大的VOCs组分.间/对-二甲苯、邻-二甲苯、异戊二烯是对OFP贡献较大的VOCs物种.PMF模型解析显示,金水区夏季VOCs的主要来源为机动车尾气排放源和溶剂涂料使用源,它们对VOCs浓度的贡献率分别为44.36%和34.95%.溶剂涂料使用源对OFP的贡献率最大,为57.31%,其次为植物排放源和机动车尾气排放源,其对OFP的贡献率分别为13.94%和13.53%.苯系物(BTEX)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金水区夏季VOCs中BTEX的危害指数(HI)为1.83×10^(-2),低于美国环保署(USEPA)规定的限值(HI<1),其中苯和间/对-二甲苯的非致癌风险危害熵值(HQ)分别为1.60×10^(-2)、1.35×10^(-3),是对HI贡献较大的物种;苯的致癌风险值(R)为3.75×10^(-6),高于USEPA规定的限值(1×10^(-6)),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危害.郑州市金水区后期需重点关注溶剂涂料使用源和机动车尾气排放源的排放,尤其是溶剂使用过程中苯系物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VOCs) 特征组分 矩阵因子(pmf)模型 臭氧生成潜势(OFP) 风险评估
下载PDF
郑州市高新区大气VOCs源解析及风险评估 被引量:6
4
作者 齐一谨 倪经纬 +5 位作者 赵东旭 王凯旋 高云龙 张宁 何海洋 纪甜甜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201-208,共8页
为探究郑州市高新区环境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来源及潜在危害,通过罐采样-GC-MS/FID对样品进行采集分析,采用正交矩阵因子解析(PMF)模型及风险评价方法对VOCs来源及潜在危害进行研究。源解析结果显示,工业溶剂使用、机动车尾气、... 为探究郑州市高新区环境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来源及潜在危害,通过罐采样-GC-MS/FID对样品进行采集分析,采用正交矩阵因子解析(PMF)模型及风险评价方法对VOCs来源及潜在危害进行研究。源解析结果显示,工业溶剂使用、机动车尾气、燃煤及生物质燃烧源是高新区VOCs主要排放源,其对VOCs贡献率依次为28.11%、27.58%及19.89%;其中溶剂涂料使用和植物排放源对臭氧生成潜势(OFP)贡献较大,分别为30.08%和30.42%。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高新区VOCs的OFP为174.18μg/m3,其中芳香烃和烯炔烃分别占37.33%和36.03%,OFP贡献大的物种为异戊二烯(23.31%)、间/对-二甲苯(11.77%)、丙酮(7.64%)、甲苯(6.71%)及1-丁烯(6.19%)。高新区环境空气中VOCs非致癌风险值(HI)在2.67×10-13.37×10-1之间,均值为3.03×10-1,低于美国环保署(USEPA)规定值1,其中苯、二氯甲烷、四氯化碳及三氯乙烯的HI值较高,其HI值在2.20×10-21.33×10-1之间;致癌风险值(Risk)为6.35×10-5,其中1,2-二氯乙烷、四氯化碳、苯及氯乙烯均高于USEPA限值(1×10-6),但未高于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署(OSHA)可承受的致癌风险值(1×10-3),说明对于长期暴露外界人群仍存在一定的致癌风险,危害人体健康。今后亟需加强溶剂使用、机动车尾气及燃烧源的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VOCs) 矩阵因子模型(pmf) 来源解析 臭氧生成潜势(OFP) 健康风险评估
原文传递
基于PMF和源示踪物比例法的大气羰基化合物来源解析:以南京市观测为例 被引量:7
5
作者 胡崑 王鸣 +3 位作者 王红丽 景盛翱 陈文泰 卢兴东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5-54,共10页
大气羰基化合物在对流层大气化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受到直接排放和二次生成的共同影响,来源研究面临挑战.本研究基于2017年3月在南京市开展的羰基化合物观测,分别利用源示踪物比例法(STR)和正交矩阵因子模型(PMF)对羰基化合物进行来... 大气羰基化合物在对流层大气化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受到直接排放和二次生成的共同影响,来源研究面临挑战.本研究基于2017年3月在南京市开展的羰基化合物观测,分别利用源示踪物比例法(STR)和正交矩阵因子模型(PMF)对羰基化合物进行来源解析,并将二者结果进行比较,以探讨导致来源解析不确定性的因素.本研究共检测出11种羰基化合物,总体积分数范围为2.57×10^(-9)~22.83×10^(-9),其中甲醛、乙醛和丙酮是主要组分,分别占羰基化合物总平均体积分数的36.8%、21.6%和18.5%.通过比较乙炔和甲苯作为示踪物时,以及第5和第10百分数作为背景体积分数时解析结果的差异,探讨了示踪物选取和背景体积分数对STR解析结果的影响.PMF解析出了交通排放源、石化化工源、涂料与溶剂使用源、二次生成及背景源和化工源这5类源.二次生成及背景源是羰基化合物最主要的来源,对甲醛、乙醛和丙酮的贡献分别为56.4%、48.2%和58.3%.STR和PMF解析结果的比较发现,STR法依赖于示踪物的选取,在VOCs来源复杂地区应用时需要进行严格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羰基化合物 来源解析 源示踪物比例法(STR) 矩阵因子模型(pmf) 南京
原文传递
石家庄市挥发性有机物和臭氧的污染特征及源解析 被引量:38
6
作者 王帅 崔建升 +7 位作者 冯亚平 刘大喜 陈静 田亮 冯超 王梦璇 王学臣 王婷婷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5325-5335,共11页
为研究石家庄市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化学特征和污染来源,于2017年3月至2018年1月取3个国控点进行环境VOCs的罐采样及分析,并结合臭氧(O3)及气象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正交矩阵因子模型(PMF)开展溯源解析;为确定夏季O3的污染周期,利... 为研究石家庄市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化学特征和污染来源,于2017年3月至2018年1月取3个国控点进行环境VOCs的罐采样及分析,并结合臭氧(O3)及气象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正交矩阵因子模型(PMF)开展溯源解析;为确定夏季O3的污染周期,利用小波分析研究其时序特征.结果表明,石家庄市采样期间VOCs浓度为(137.23±64.62)μg·m^-3,以卤代烷烃(31.77%)、芳香烃(30.97%)和含氧VOCs(OVOCs,23.76%)为主.采样期间VOCs的季节变化为:冬季(187.7μg·m^-3)>秋季(146.8μg·m^-3)>春季(133.24μg·m^-3)>夏季(107.1μg·m^-3),空间特征呈自西向东逐渐增加的格局.监测期内O3与VOCs、NO2呈显著负相关,与温度、日照时数、风速和能见度呈正相关.在夏季O3≤160μg·m^-3时,6月应关注气温开始上升后4~5 d的气象条件变化,而7~8月需关注7~8 d后的气象变动.PMF溯源解析了6个VOCs的来源,依次为:汽油车排放源(24.78%)、柴油车排放源(24.69%)、溶剂使用源(18.64%)、化工生产排放源(11.87%)、区域背景(10.84%)及制药工业生产排放源(9.17%);其中汽油车和柴油车排放源的O3生成潜势(OFP)贡献(54.98%)超过一半.因此,石家庄市夏季O3削减的关键是控制交通及工艺过程源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VOCs) 臭氧 臭氧生成潜势(OFP) 小波分析 矩阵因子模型(pmf) 石家庄
原文传递
南京北郊降水无机离子和有机酸的化学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杨笑影 曹芳 +1 位作者 林煜棋 章炎麟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519-2527,共9页
连续收集2016年12月至2017年11月期间的南京降水样品,分析主要无机离子和有机酸的化学特征及季节变化,运用正交矩阵因子模型法(PMF)进行源解析.结果表明,南京地区降水pH均值为5.6,离子总浓度雨量加权平均值为297.3μmol·L^-1,阳离... 连续收集2016年12月至2017年11月期间的南京降水样品,分析主要无机离子和有机酸的化学特征及季节变化,运用正交矩阵因子模型法(PMF)进行源解析.结果表明,南京地区降水pH均值为5.6,离子总浓度雨量加权平均值为297.3μmol·L^-1,阳离子浓度依序为NH4^+>Ca^2+>K^+>Na^+>Mg^2+,阴离子浓度则为NO3^->SO4^2->Cl^->F^-.总有机酸浓度雨量加权平均值为2.86μmol·L^-1,占总阴离子的2.2%.CHO2^-、C2H3O2^-和C2O4^2-是南京降水主要的有机酸,年雨量加权平均值分别是1.35、1.05和0.26μmol·L^-1.离子浓度总体表现出明显的冬春高和夏秋低的季节性变化,而总有机酸浓度夏季最高,春季次之,冬季最低,生长季节高于非生长季节,与较多的植被排放有关.运用甲酸和乙酸的比值(F/A)判定南京降水有机酸的主要来源为植物生长释放,有机物燃烧,机动车排放等直接来源,大气氧化等间接来源较少.南京降水无机离子和有机酸主要有5个来源贡献,海源和二次无机生成、生物质燃烧、陆源和垃圾焚烧、二次有机生成、生物排放和生物源二次生成,分别贡献40.0%、22.2%、22.0%、14.5%及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水溶性离子 有机酸 源解析 矩阵因子模型(pmf)
原文传递
柳州市春季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特征及源解析 被引量:21
8
作者 刘齐 卢星林 +1 位作者 曾鹏 于奭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5-74,共10页
为了解我国西南岩溶工业地区VOCs污染特征及其来源,2019年3月用GC955挥发性有机物在线监测系统对柳州市大气VOCs进行监测并对其污染特征、臭氧生成潜势(OFP)、气溶胶生成潜势(AFP)和正交矩阵因子模型(PMF)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春... 为了解我国西南岩溶工业地区VOCs污染特征及其来源,2019年3月用GC955挥发性有机物在线监测系统对柳州市大气VOCs进行监测并对其污染特征、臭氧生成潜势(OFP)、气溶胶生成潜势(AFP)和正交矩阵因子模型(PMF)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春季监测期间共检出50种VOCs组分,日平均摩尔分数为25.52×10^(-9)mol·mol^(-1).其中,烷烃、烯烃、炔烃及芳香烃分布占比为56.08%、19.63%、14.25%和10.04%.②VOCs摩尔分数呈现白天低,夜间高的特征.VOCs日变化中的峰值与早晚交通高峰出现的时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可能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③烯烃、芳香烃及烷烃对OFP贡献分布为44.30%、33.03%及19.96%,指示对于芳香烃和烯烃的控制应优先于烷烃.此外柳州市O3生成处于VOCs敏感区,消减VOCs对O3生成具有控制作用.④芳香烃对AFP的贡献高达95.27%,因此对于机动车尾气排放、溶剂的使用、汽车产业和化工产业这几个行业工艺上的改进及控制可同时有效地抑制臭氧及霾污染.⑤柳州春季VOCs排放源及其对总VOCs的贡献分别为:工业排放源(28.34%)、机动车源(25.47%)、燃烧源(24.37%)、溶剂使用源(13.28%)和植物排放源(8.54%),表明控制工业排放源、机动车源和燃烧源是目前控制柳州市环境空气中VOCs污染的主要途径,同时,重点考虑控制这些排放源排放的烯烃和芳香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VOCs) 臭氧 臭氧生成潜势(OFP) 气溶胶生成潜势(AFP) 矩阵因子模型(pmf)
原文传递
大连市夏季VOCs化学反应活性及来源 被引量:5
9
作者 朱轲欣 刘立忠 +2 位作者 刘焕武 罗静期 高冉冉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944-3952,共9页
为了解大连市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特征及来源,基于2020年6~8月高时间分辨率VOCs在线观测数据,对大连市大气VOCs的浓度水平、组成特征、反应活性及来源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φ(VOCs)的平均值为(10.21±5.71)×10^(... 为了解大连市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特征及来源,基于2020年6~8月高时间分辨率VOCs在线观测数据,对大连市大气VOCs的浓度水平、组成特征、反应活性及来源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φ(VOCs)的平均值为(10.21±5.71)×10^(-9),其中烷烃占比为66.35%,烯烃为11.89%,炔烃为7.75%,芳香烃为14.01%.VOCs和NO_(x)呈现夜间高,白天低的特征,而O_(3)变化趋势相反.综合考虑物种活性,确定甲苯、乙烯、间/对-二甲苯、 1-己烯、正丁烷、异戊烷、正戊烷和异戊二烯是影响大连市大气VOCs的关键物种,优先控制烯烃和芳香烃类化合物的排放是改善大连市夏季O_(3)污染的关键.PMF源解析结果显示交通源(26.38%)、燃烧源(22.75%)、工业排放源(17.09%)、溶剂使用源(14.59%)、天然源(11.72%)和其他(7.47%)为监测期间VOCs的主要来源,交通源和燃烧源排放是大连市夏季O_(3)防控的重点污染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连 挥发性有机物(VOCs) 污染特征 化学活性 矩阵因子模型(pmf)
原文传递
南京北郊大气细粒子硝基苯酚类化合物污染特征与来源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美娟 钱姿合 +4 位作者 顾陈娟 张书萌 刘智艺 王新锋 盖鑫磊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738-1746,共9页
硝基苯酚类化合物是大气中普遍存在的一类含氮有机物,也是大气吸光性有机物(即棕色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气候变化、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都具有重要影响.自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于南京北郊地区采集了共265个大气细粒子(PM_(2.5))日样品,... 硝基苯酚类化合物是大气中普遍存在的一类含氮有机物,也是大气吸光性有机物(即棕色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气候变化、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都具有重要影响.自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于南京北郊地区采集了共265个大气细粒子(PM_(2.5))日样品,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UHPLC-MS)定量分析样品中的8种硝基苯酚类化合物.结果表明,南京北郊大气细粒子中年均ρ(硝基苯酚)为18.77 ng·m^(-3),春夏秋冬四季平均值分别为16.82、8.59、17.28和44.79 ng·m^(-3);其浓度水平显著高于国外测量结果,但与国内部分城市如济南等较为接近.4-硝基苯酚是对总硝基苯酚类化合物贡献最大的物质,其次是4-硝基儿茶酚和2-甲氧基-5-硝基苯酚.相关性分析表明3-硝基水杨酸来源与其他7种物质显著不同.进一步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模型对硝基苯酚的来源进行了定量解析,结果发现,该地区硝基苯酚的主要来源是交通源、燃煤生物质混合源和工业排放源,年均占比分别为32%、44%和24%;其中燃煤生物质混合源在秋冬季占据主导(占比>50%),是硝基苯酚的主要排放源;工业排放源中3-硝基水杨酸占比高于90%,与相关性分析一致.总体而言,对认识环境大气细粒子中硝基苯酚的浓度水平、组成特征及其具体来源有较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基苯酚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UHPLC-MS) PM_(2.5) 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 污染来源
原文传递
郑州市春季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特征及源解析 被引量:42
11
作者 张翼翔 尹沙沙 +4 位作者 袁明浩 张瑞芹 张猛 于世杰 李一丹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4372-4381,共10页
对2018年春季郑州市5点位进行环境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罐采样及组分分析,开展其污染特征、臭氧生成潜势(OFP)、气溶胶生成潜势(AFP)和来源解析研究.结果表明,郑州市春季VOCs体积分数为(30. 66±13. 60)×10-9,烷烃占比最高(3... 对2018年春季郑州市5点位进行环境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罐采样及组分分析,开展其污染特征、臭氧生成潜势(OFP)、气溶胶生成潜势(AFP)和来源解析研究.结果表明,郑州市春季VOCs体积分数为(30. 66±13. 60)×10-9,烷烃占比最高(35. 3%),其次为OVOCs(25. 3%)、卤代烃(24. 1%)、芳香烃(10. 0%)和烯烃(5. 2%);总OFP为195. 53μg·m-3,烷烃、烯烃、芳香烃、卤代烃和OVOCs贡献率分别为25. 6%、17. 8%、38. 9%、5. 8%和11. 9%;总AFP为0. 95μg·m-3,芳香烃贡献率最高(87. 6%),其次为烷烃(12. 4%);秦岭路和经开区点位正戊烷、异戊烷、苯和甲苯受机动车影响较大,郑州大学点位主要受燃烧源影响;源解析显示机动车尾气及LPG挥发、溶剂使用源、工业过程源、区域老化气团和植物源对采样期间VOCs浓度贡献依次是30. 5%、27. 3%、22. 1%、14. 4%和5.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挥发性有机物(VOCs) 臭氧生成潜势(OFP) 气溶胶生成潜势(AFP) 矩阵因子模型(pmf)
原文传递
COVID-19疫情期间雄安地区VOCs的变化特征、臭氧生成潜势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刘新军 王淑娟 +4 位作者 刘程 范莉茹 付翠轻 齐堃 宿文康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68-1276,共9页
利用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线监测数据对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期间(2019年12月25日~2020年2月24日)雄安地区环境空气中VOCs进行监测,探讨了疫情防控前、后VOCs的变化特征、臭氧生成潜势及来源解析.结果表明,疫情防控后φ(TVOCs)平均值... 利用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线监测数据对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期间(2019年12月25日~2020年2月24日)雄安地区环境空气中VOCs进行监测,探讨了疫情防控前、后VOCs的变化特征、臭氧生成潜势及来源解析.结果表明,疫情防控后φ(TVOCs)平均值为45.1×10^(-9),约为疫情防控前φ(TVOCs)90.5×10^(-9)的一半,芳香烃、卤代烃和OVOCs体积分数下降幅度超过60%.VOCs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烷烃贡献率由37.6%增加至53.8%,芳香烃和卤代烃贡献率由13.3%和12.0%降低为7.5%和7.8%.疫情防控前、后体积分数前10物种有7种相同,主要为低碳烷烃、烯烃和醛酮类.疫情防控后二氯甲烷和三氯甲烷等卤代烃及苯系物下降幅度超过70%,具有机动车尾气示踪作用的甲基叔丁基醚体积分数下降超过60%.疫情防控前、后OFP分别为566μg·m^(-3)和231μg·m^(-3),疫情防控后各类VOCs的OFP下降幅度均大于30%.芳香烃OFP贡献率在疫情防控后明显下降;疫情管控前、后烯炔烃OFP保持高贡献率,是雄安地区未来O_(3)控制关键物种.源解析结果表明,疫情防控后溶剂使用源对TVOCs的贡献率从24%降低到9%,机动车尾气源在疫情防控前、后贡献率分别为21%和18%.疫情防控后背景源、油气挥发源和燃烧源的贡献率由6%、14%和13%升高为13%、34%和24%.观测点在疫情防控前受到了阵发性工业源VOCs排放的影响,疫情防控后停止排放,其贡献率由疫情防控前22%降低为防控后1%.工业源、溶剂使用源、机动车尾气源和燃烧源浓度在疫情防控后分别下降97%、82%、61%和15%,背景源浓度保持稳定,油气挥发源浓度增加7%.雄安地区未来VOCs控制除了管控工业和交通活动,也要加强对油气挥发源的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安 挥发性有机物(VOCs) 源解析 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 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 臭氧生成潜势(OFP)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