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4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渗透膜回收废水中氨氮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宗刚 沈凡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2-227,共6页
综述了正渗透(FO)膜技术对废水中的氨氮回收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其发展历史、工艺原理、应用现状,将应用现状分为膜制造和改性、膜与其它工艺的耦合工艺、提取液、膜污染、数学建模这五方面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对正渗透膜技术的... 综述了正渗透(FO)膜技术对废水中的氨氮回收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其发展历史、工艺原理、应用现状,将应用现状分为膜制造和改性、膜与其它工艺的耦合工艺、提取液、膜污染、数学建模这五方面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对正渗透膜技术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氮废水 正渗透(FO) 膜技术
下载PDF
基于“超滤——正渗透——膜蒸馏”工艺的中药废水利用研究
2
作者 董建波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24年第4期157-159,共3页
本文提出了基于“超滤—正渗透—膜蒸馏”(UF-FO-MD)耦合工艺的中药废水利用研究。通过设计模拟FO有效物质回收实验与UF-FO-MD耦合工艺处理实验,对比2组实验数据,验证该耦合工艺在实际中药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经UF-FO-M... 本文提出了基于“超滤—正渗透—膜蒸馏”(UF-FO-MD)耦合工艺的中药废水利用研究。通过设计模拟FO有效物质回收实验与UF-FO-MD耦合工艺处理实验,对比2组实验数据,验证该耦合工艺在实际中药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经UF-FO-MD耦合工艺处理,实际中药生产废水中的回收效率明显提升。由此说明,该耦合工艺可有效回收中药废水中的有效物质和水资源,可在处理废水的同时,缓解中药生产的用水压力,可提高废水资源化利用的经济可行性,为中药生产废水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创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废水 超滤 正渗透
下载PDF
基于不同厂家聚醚砜基膜的薄膜复合正渗透膜性能的比较
3
作者 许素博 赵频 +2 位作者 刘浩 宋伟龙 王新华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2-79,共8页
薄膜复合(TFC)膜由多孔基底层和通过界面聚合反应生成的聚酰胺层组成,在纳滤、反渗透和正渗透等领域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基底膜对TFC膜性能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早期实验数据显示,即使在制备方法和基底膜名义孔径完全相同... 薄膜复合(TFC)膜由多孔基底层和通过界面聚合反应生成的聚酰胺层组成,在纳滤、反渗透和正渗透等领域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基底膜对TFC膜性能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早期实验数据显示,即使在制备方法和基底膜名义孔径完全相同的条件下,由不同厂家生产的基膜所制备的TFC膜也存在显著差异.本文选择两家公司名义孔径均为0.22μm的商品聚醚砜(PES)膜为基底,通过调节界面聚合过程水相的沥干时间,对比研究了2种基膜的不同性质及其对TFC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亲水性更强、膜孔位置分布更密集且均匀、孔径更均一的基膜具有更高的水通量和更低的反向盐质通量.此外,基于2种基膜的TFC正渗透膜的水通量均随沥干时间的拉长而呈现不断降低的趋势,而反向盐通量始终保持较低水平.综上,本研究可为未来TFC膜的规范化制备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复合膜 基底膜 界面聚合反应 沥干时间 正渗透
下载PDF
聚酰胺/醋酸纤维素复合正渗透膜的制备及相转化工艺参数的优化
4
作者 林明杰 李士洋 +2 位作者 马俊梅 高从堦 薛立新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18-1427,共10页
正渗透(forward osmosis,FO)分离技术具有低操作压力、低能耗、膜污染程度轻等优点,可能成为解决世界上水资源匮乏和能源短缺等极具挑战性问题的潜在方案。然而,正渗透技术缺乏性能优异且稳定的FO膜被认为是限制其发展及应用的主要障碍... 正渗透(forward osmosis,FO)分离技术具有低操作压力、低能耗、膜污染程度轻等优点,可能成为解决世界上水资源匮乏和能源短缺等极具挑战性问题的潜在方案。然而,正渗透技术缺乏性能优异且稳定的FO膜被认为是限制其发展及应用的主要障碍之一。本文从调控相转化工艺参数出发,通过改变铸膜液中的致孔剂种类以及操作参数(涂布厚度、溶剂蒸发时间和凝固浴温度)来实现对醋酸纤维素(cellulose acetate,CA)基底结构和性能的有效调控,并采用界面聚合(interfacial polymerization,IP)的方法在这种亲水的多孔基底上制备聚酰胺(polyamide,PA)分离层,得到薄膜复合正渗透(TFC-FO)膜。实验结果表明,用10%(质量分数)CA、致孔剂A等组成的铸膜液在150μm浇铸刀下涂布,立即浸入25℃凝固浴相转化制得CA基底,再经界面聚合所得的TFC-FO膜的渗透选择性最佳,以1mol/L NaCl溶液作为汲取液,去离子水作为原料液,膜的FO水通量达10.94L/(m^(2)·h),反向盐通量为0.0500mol/(m^(2)·h),对NaCl的截留率为95.0%,结构参数为1404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渗透 相转化 聚酰胺 醋酸纤维素 渗透
下载PDF
正渗透协同电还原处理电镀含铬废水效能探究
5
作者 刘子曼 张捍民 路梦洋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53,60,共6页
针对电镀废水中的六价金属铬危害大、难去除的问题,探究利用正渗透(FO)技术截留浓缩模拟含铬废水的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原料液温度和pH的增加,水通量和截留效果均提升。在FO模式、40℃、pH=8.5条件下,可达到13.73 L/(m^(2)·h)的水... 针对电镀废水中的六价金属铬危害大、难去除的问题,探究利用正渗透(FO)技术截留浓缩模拟含铬废水的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原料液温度和pH的增加,水通量和截留效果均提升。在FO模式、40℃、pH=8.5条件下,可达到13.73 L/(m^(2)·h)的水通量和89.12%的Cr(Ⅵ)截留率。循环实验结果表明,CTA膜处理含铬废水具有可重复利用性。电化学处理实验结果显示,经正渗透浓缩后,Cr(Ⅵ)的去除率达到62.13%,是浓缩之前的2.16倍,是普通浓缩的4.77倍。FO过程中的反向溶质扩散对还原效率提升起到正向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渗透 电镀废水 Cr(Ⅵ) 电化学还原
原文传递
不同水质和环境温度下正渗透净水装置净化效果研究
6
作者 刘伯羽 何真卓 +1 位作者 冯志 华雪 《盐科学与化工》 CAS 2024年第4期19-21,25,共4页
正渗透净水技术具有零外力驱动、膜污染小、净水效果好等特点,可应用于应急救援、野外作业等领域。以自主研制的正渗透便携式净水装置为研究对象,采用质量浓度为50%的复配糖溶液做汲取液,分别进行不同水质条件的净水试验,并探究环境温... 正渗透净水技术具有零外力驱动、膜污染小、净水效果好等特点,可应用于应急救援、野外作业等领域。以自主研制的正渗透便携式净水装置为研究对象,采用质量浓度为50%的复配糖溶液做汲取液,分别进行不同水质条件的净水试验,并探究环境温度对装置净水性能的影响,以评价正渗透净水装置净水能力与系统稳定性。研究表明:正渗透净水装置可以很好地截留原液中的有害物质,原液含盐量越低,净水速率越高;随着温度增加,正渗透净水装置净水速率增大;不同环境温度下,正渗透净水装置能够完成不同水源水质的净化,保障饮水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渗透 净水 中空纤维膜 汲取液
下载PDF
正渗透微生物燃料电池反向溶质通量和膜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7
作者 段亮 李世龙 邢飞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50-1160,共11页
正渗透微生物燃料电池(OsMFC)采用正渗透(FO)膜代替传统微生物燃料电池(MFC)中的质子交换膜,可以在回收生物电的同时借助FO膜对原料液即阳极污水进行处理并提取高质量水,该技术受到广泛关注。与传统MFC相比,OsMFC在产电性能和出水水质... 正渗透微生物燃料电池(OsMFC)采用正渗透(FO)膜代替传统微生物燃料电池(MFC)中的质子交换膜,可以在回收生物电的同时借助FO膜对原料液即阳极污水进行处理并提取高质量水,该技术受到广泛关注。与传统MFC相比,OsMFC在产电性能和出水水质方面均有提升。但是,FO膜的引入使得OsMFC系统反向溶质扩散和膜污染等问题十分突出,进而导致FO膜的水通量降低,OsMFC的产电和产水性能下降,限制了OsMFC的发展和应用。随着近年来材料和生物等领域的不断发展,上述问题可以通过合理的技术手段解决。从优化OsMFC性能出发,重点从反向溶质通量(RSF)控制和膜污染控制2个方面对近几年的研究进行分析和总结,主要包括通过膜材料的选择、汲取液的选择和OsMFC系统内产电对RSF进行抑制,以及通过膜污染形成机制、膜污染的技术调控、膜污染清洗、膜材料的改性和阳极微生物的筛选与培养对膜污染进行控制,并对未来OsMFC的RSF和膜污染的控制技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渗透微生物燃料电池(OsMFC) 反向溶质通量(RSF) 汲取液 膜污染 正渗透(FO)膜 产电 膜材料
下载PDF
正渗透处理模拟印染废水的性能研究
8
作者 刘旭东 孔喜鑫 +2 位作者 梁异璞 赵阳 于涛铭 《辽宁化工》 CAS 2023年第12期1795-1799,共5页
实验以1 mol/L的NaCl溶液为汲取液,以活性染料印染废水、分散染料印染废水为原料液,探究不同染料类型、膜朝向及温度对正渗透性能的影响,以及不同情况下的膜污染情况。正渗透处理两种染料都有很高的水通量;AL-FS模式初始水通量为14.79 L... 实验以1 mol/L的NaCl溶液为汲取液,以活性染料印染废水、分散染料印染废水为原料液,探究不同染料类型、膜朝向及温度对正渗透性能的影响,以及不同情况下的膜污染情况。正渗透处理两种染料都有很高的水通量;AL-FS模式初始水通量为14.79 L/(m^(2)∙h),COD截留率为98.8%,色度为99.2%。AL-DS模式下分别为17.82 L/(m^(2)∙h)、93.2%和93.9%;温度由15℃升高到35℃,水通量增加了5.6%,COD截留率降低了1.1%,色度截留率降低了1.2%;超声清洗后AL-FS模式下恢复率为94.3%,AL-DS模式下为91.2%。AL-FS模式优于AL-DS,水通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膜清洗水通量恢复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渗透 模拟印废水 污染物截留率 膜污染
下载PDF
反渗透-正渗透组合工艺处理焦化废水中试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苗晓青 李武 +1 位作者 张璐 蒋稳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1-77,共7页
焦化废水可生化性差,含盐量高,且含有氰化物、酚类、多环芳烃、脂肪族类化合物等难生物降解的污染物。前期对二级生化出水已采用IM-Fent氧化-超滤预处理,采用反渗透-正渗透进一步深度处理,探究该组合工艺对焦化废水深度处理的效果。试... 焦化废水可生化性差,含盐量高,且含有氰化物、酚类、多环芳烃、脂肪族类化合物等难生物降解的污染物。前期对二级生化出水已采用IM-Fent氧化-超滤预处理,采用反渗透-正渗透进一步深度处理,探究该组合工艺对焦化废水深度处理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该焦化废水浊度、COD、氨氮、氯离子和TDS去除率分别为96%~100%、91.8%~99.2%、92.6%~97.58%、95.7%~97.66%和97.4%~98.13%,产水水质优于《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GB/T 50050-2017)中再生水水质指标,可作为厂区生产补充水使用。组合工艺总回收率达到85.25%~97.53%,大大高于单一反渗透的回收率,对实现焦化废水的近零排放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化废水 深度处理 渗透 正渗透 近零排放
下载PDF
改性正渗透膜去除水中全氟化合物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金海洋 余婵 +3 位作者 张为 刘敏 张雨婷 孙婷婷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4-50,共7页
如何有效控制和去除水环境中的全氟类化合物(PFCs)是目前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正渗透膜分离技术因其独特的优势,在去除水中全氟化合物领域表现出巨大潜力。研究了自主研制的氯化银表面改性正渗透膜对水中典型全氟类化合... 如何有效控制和去除水环境中的全氟类化合物(PFCs)是目前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正渗透膜分离技术因其独特的优势,在去除水中全氟化合物领域表现出巨大潜力。研究了自主研制的氯化银表面改性正渗透膜对水中典型全氟类化合物(PFCs,即全氟辛酸(PFOA)和全氟辛烷磺酸(PFOS))的去除性能,分析了膜表面性能与PFCs去除效果的关系,探讨了水中共存物质对改性正渗透膜去除PFOS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改性膜的表面亲水性能和表面负电荷数量均得到提升,同时改性膜表面具有更高的水通量和PFCs截留率;一定范围内随着改性膜矿化度的增加,膜的水通量与对PFCs的截留率逐渐增大,但氯化银过量沉积会降低正渗透膜对PFCs的截留性能;矿化改性中交替浸泡4次制备出的正渗透膜具有最佳的全氟化合物去除效果,对PFOA和PFOS的去除率分别为96.2%和95.7%,同时也具有最大的水通量22.5 L/(m^(2)·h);正渗透膜与PFCs的相互作用方式主要为疏水作用和静电相互作用;改性正渗透膜主要通过降低与PFCs的疏水作用以及增强与PFCs的静电排斥作用,从而实现对PFCs的高效截留;水中不同物质共存会对正渗透膜与PFCs的之间疏水作用及静电排斥作用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膜对PFCs的截留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化合物 水环境 正渗透 改性 去除机理
下载PDF
正渗透工艺用于微藻生物燃料脱水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温海涛 张宏伟 +3 位作者 王捷 贾辉 吴云 张新波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23-231,共9页
微藻作为第三代生物能源,在应对传统能源危机方面具有十分巨大的发展潜力。由于微藻脱水能耗巨大,导致后续的微藻生物燃料制备难以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生产.针对此瓶颈问题,研究人员尝试采用正渗透工艺进行微藻脱水.基于近年来正渗透技术... 微藻作为第三代生物能源,在应对传统能源危机方面具有十分巨大的发展潜力。由于微藻脱水能耗巨大,导致后续的微藻生物燃料制备难以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生产.针对此瓶颈问题,研究人员尝试采用正渗透工艺进行微藻脱水.基于近年来正渗透技术应用于微藻脱水的研究现状,综述了膜污染成因与控制、膜材料开发与膜结构优化、工艺节能增效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着重总结了在藻种、正渗透膜以及汲取液等明显影响微藻脱水性能因素方面的研究成果,并指出了未来采用正渗透技术进行微藻脱水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正渗透 膜污染 浓差极化 汲取液
下载PDF
正渗透膜浓缩技术对热敏性蛋白质保留率的影响
12
作者 于声波 白茹 +1 位作者 刘宇 陈云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5-40,共6页
评估使用正渗透膜浓缩技术生产的浓缩乳复原后的热敏性蛋白质的保留率。以全脂生牛乳为原料,分别使用正渗透膜浓缩技术和传统真空蒸发浓缩技术制备浓缩倍数相似的浓缩乳原料,按比例复溶后,分别测定生牛乳与复原乳的各项理化指标、α-乳... 评估使用正渗透膜浓缩技术生产的浓缩乳复原后的热敏性蛋白质的保留率。以全脂生牛乳为原料,分别使用正渗透膜浓缩技术和传统真空蒸发浓缩技术制备浓缩倍数相似的浓缩乳原料,按比例复溶后,分别测定生牛乳与复原乳的各项理化指标、α-乳白蛋白,β-乳球蛋白,乳铁蛋白,免疫球蛋白等活性蛋白含量、糠氨酸和乳果糖等热加工判定指标及色度指标,分析不同浓缩方法制备的复原乳与生牛乳的差异。研究了实验过程中的汲取液选择以及温度对于浓缩过程和微生物的影响。正渗透技术为一种非热浓缩技术,可以实现与传统浓缩技术相同的浓缩倍数,同时相较于传统的浓缩技术使用正渗透技术生产的浓缩乳酸度更低更易于保存。复溶后,α-乳白蛋白等活性蛋白比热浓缩复原乳高4~7倍,糠氨酸和乳果糖分别为9.37 mg/100g蛋白和4.93 mg/L与生牛乳差异很小。标准色差ΔE为0.94相较于传统热浓缩方法能够更加保留牛奶原有的颜色。相比于使用传统浓缩技术制备的复原乳,正渗透膜浓缩制备的浓缩乳复原乳在活性蛋白保留率、热加工指标和颜色还原等方面都有较大优势,更接近生牛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渗透 活性蛋白 复原乳 牛奶颜色
下载PDF
UiO-66-NH_(2)与季铵盐协同改性正渗透膜及其对染料废水分离性能
13
作者 胡锦泰 杜春慧 +2 位作者 陈芬 张超 吴春金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06-514,共9页
为了提高正渗透(FO)膜对染料的分离与抗污染性能,采用共混相转化法将聚对氯甲基苯乙烯(PCMS)引入聚偏氟乙烯(PVDF)多孔支撑底膜中,经UiO-66-NH_(2)与PCMS上的氯甲基的亲核取代反应,使UiO-66-NH_(2)均匀地固定在膜表面,进一步通过改进的... 为了提高正渗透(FO)膜对染料的分离与抗污染性能,采用共混相转化法将聚对氯甲基苯乙烯(PCMS)引入聚偏氟乙烯(PVDF)多孔支撑底膜中,经UiO-66-NH_(2)与PCMS上的氯甲基的亲核取代反应,使UiO-66-NH_(2)均匀地固定在膜表面,进一步通过改进的界面聚合工艺即在其水相溶液中添加苯基三甲基氯化铵(TMPAC),制备同时具有高渗透性能和抗污染性的FO复合膜。对支撑底膜和FO膜的结构和性能进行分析表征,并通过FO装置测试FO膜渗透分离和抗污染性能。结果表明,UiO-66-NH_(2)的引入有效提升了FO膜的亲水性、荷电性及渗透性能,界面聚合工艺中季铵盐的加入极大提升了FO膜的分离和抗污染性能。改性后的FO膜(M2-T)纯水通量可达到22.4 L×m^(-2)×h^(-1),对染料废水中罗丹明6G和橙黄G的截留率可达97.82%和99.84%,经过6 h的罗丹明6G运行后,归一化通量衰减率仅为10.18%,纯水通量恢复率仍有95.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iO-66-NH_(2) 苯基三甲基氯化铵 聚偏氟乙烯 正渗透 抗污染性能
下载PDF
正渗透去除微塑料效能及其响应面法优化
14
作者 魏永 罗政博 +2 位作者 李贤建 郭子寅 李克英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8-82,88,共6页
试验选取PET塑料颗粒作为去除目标物,NaCl溶液为汲取液,分别考察正渗透膜通量变化及对PET颗粒的去除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增大汲取液浓度、运行温度、膜面流速和PET粒径均能显著提高膜通量,且其总膜比通量也较大,但与膜通量衰减存在... 试验选取PET塑料颗粒作为去除目标物,NaCl溶液为汲取液,分别考察正渗透膜通量变化及对PET颗粒的去除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增大汲取液浓度、运行温度、膜面流速和PET粒径均能显著提高膜通量,且其总膜比通量也较大,但与膜通量衰减存在一定交互作用;试验周期内,在汲取液中未检测到PET颗粒,去除率可达100%。去除率分别由膜截留率及装置系统吸附率贡献,两者占比在各去除影响因素分析中有所变化,其中汲取液浓度、膜面流速和粒径对吸附率去除贡献比影响较大,而温度对其影响不显著,且相关性不强;最后用响应面法优化汲取液浓度、膜面流速和温度对总膜比通量的影响。回归模型分析表明三种影响因素影响程度为:1)在低膜面流速的条件下汲取液浓度>膜面流速>温度;2)在高膜面流速的条件下汲取液浓度>温度>膜面流速。优化方案模型的模拟预测值与实验测试值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渗透 微塑料 PET 膜通量 响应面
原文传递
煤化工行业正渗透膜浓缩零排放技术的应用
15
作者 周婕 杨军 李鹏飞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8-183,共6页
介绍了正渗透膜浓缩(MBC)工艺在煤化工厂综合排放废水回用工程中的应用。工程运行结果表明:MBC系统可将TDS为54000 mg/L的高压反渗透浓盐水浓缩至240000 mg/L,经蒸发结晶系统制备出含固率>80%的结晶盐。MBC的产水回收率可达到75%,TDS... 介绍了正渗透膜浓缩(MBC)工艺在煤化工厂综合排放废水回用工程中的应用。工程运行结果表明:MBC系统可将TDS为54000 mg/L的高压反渗透浓盐水浓缩至240000 mg/L,经蒸发结晶系统制备出含固率>80%的结晶盐。MBC的产水回收率可达到75%,TDS为11200 mg/L。MBC系统产水经两级反渗透脱盐后,TDS低于100 mg/L,脱盐后的产水可回用至循环水系统,从而实现煤化工废水的零排放。MBC的吨水蒸汽耗量仅为158 kg,远低于四效蒸发器,具有较低的运行能耗。采用氨水和二氧化碳作为汲取液,通过氨回收塔回收循环再利用,可节约药剂使用量。运行数据表明,以正渗透技术为核心的MBC工艺能够替代传统的四效蒸发器,保障零排放系统的稳定运行,在达到煤化工综合废水零排放的同时,极大地节约零排放处理过程中的能耗,可为煤化工企业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化工废水 高含盐废水 零排放 膜浓缩 正渗透
下载PDF
高性能PAN-MWCNTs/PEI复合正渗透膜的制备
16
作者 宋佳楠 张捍民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1-47,共7页
本研究设计并制备了一种新型复合正渗透膜,在致密聚酰胺层(PA)和静电纺丝聚丙烯腈(PAN)多孔支撑层之间敷设酸化多壁碳纳米管与聚乙烯亚胺(MWCNTs-PEI)交联的中间层。中间层的存在缩小了支撑层的孔径,为PA层的生长提供了更好的平台,有助... 本研究设计并制备了一种新型复合正渗透膜,在致密聚酰胺层(PA)和静电纺丝聚丙烯腈(PAN)多孔支撑层之间敷设酸化多壁碳纳米管与聚乙烯亚胺(MWCNTs-PEI)交联的中间层。中间层的存在缩小了支撑层的孔径,为PA层的生长提供了更好的平台,有助于抑制汲取溶质的反向扩散。PEI的加入不仅可以将MWCNTs牢固地结合在支撑层上提高中间层稳定性,而且可以与TMC部分结合使得PA层更加稳定。结果表明,当中间层负载量为0.849 g/m,纯水为原料液,1 mol/L NaCl为汲取液时,FO和PRO模式下水通量分别为36.23±1.81、42.06±2.10 L/(m^(2)·h),反向盐扩散通量分别为11.66±0.58、12.20±0.43 g/(m^(2)·h)。良好的整体性能表明,酸化多壁碳纳米管与聚乙烯亚胺交联形成的稳定中间层为研究和制备高性能正渗透膜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渗透 静电纺丝膜 中间层 稳定性
原文传递
正渗透耦合厌氧工艺回收市政污水碳源
17
作者 郭文萱 张壹超 +2 位作者 杨鹏飞 朱芳琳 刘志强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61-466,共6页
以市政污水为研究对象,混凝、吸附为预处理工艺,正渗透和厌氧生物反应器为主体工艺,研究市政污水经碳源浓缩、厌氧消化后实现气体回收、能量自给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复配投加80 mg/L的聚合氯化铝和40 mg/L的活性炭时市政污水化学需氧量(... 以市政污水为研究对象,混凝、吸附为预处理工艺,正渗透和厌氧生物反应器为主体工艺,研究市政污水经碳源浓缩、厌氧消化后实现气体回收、能量自给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复配投加80 mg/L的聚合氯化铝和40 mg/L的活性炭时市政污水化学需氧量(COD)和浊度的去除效果最好,经正渗透浓缩后市政污水中COD可浓缩至4621 mg/L,是原质量浓度的9.7倍;当混凝吸附污泥和厌氧污泥比例为4∶5,水力停留时间为24 h,氨氮(NH_(3)-N)和NaCl质量浓度分别低于500 mg/L和10 g/L时,碳源浓缩液的产气效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渗透 市政污水 碳源浓缩 碳中和 厌氧消化
下载PDF
串联式正渗透工艺同步处理高盐废水和市政污水的研究
18
作者 郭文萱 张壹超 +2 位作者 杨鹏飞 朱芳琳 刘志强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126-132,共7页
为实现高盐废水的低能耗处理和市政污水的资源利用,构建了“市政污水—高盐废水—海水”的串联式正渗透污水同步浓缩工艺,考察了2种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使用FO模式在1 L/min的错流速度下浓缩污废水,当市政污水浓缩到原体积的1/10... 为实现高盐废水的低能耗处理和市政污水的资源利用,构建了“市政污水—高盐废水—海水”的串联式正渗透污水同步浓缩工艺,考察了2种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使用FO模式在1 L/min的错流速度下浓缩污废水,当市政污水浓缩到原体积的1/10时,COD的浓缩效果最好,是原浓度的6.68倍,COD和TP的截留率均在97%以上;当被稀释的高盐废水浓缩到原体积的1/3左右时,COD,K+和Na+都浓缩到了原浓度的2倍左右且截留率均在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渗透 高盐废水 市政污水 水通量 截留率
下载PDF
低碳盐湖提锂:高渗透选择性纳滤膜和正渗透膜材料
19
作者 孙楠 罗娟 +5 位作者 何荣荣 赵书威 徐姗姗 陈佳瑞 窦鹏佳 何涛 《盐湖研究》 CAS CSCD 2023年第2期63-70,共8页
报道了联合基金项目“面向青海盐湖卤水锂提取过程强化的高性能中空纤维正渗透膜材料的设计研究”的最新进展。研究从吸附/解吸或稀释盐湖卤水出发,采用“纳滤-正渗透膜”耦合工艺纯化和浓缩Li^(+)浓度至3 wt.%用于碳酸锂沉淀。研究重... 报道了联合基金项目“面向青海盐湖卤水锂提取过程强化的高性能中空纤维正渗透膜材料的设计研究”的最新进展。研究从吸附/解吸或稀释盐湖卤水出发,采用“纳滤-正渗透膜”耦合工艺纯化和浓缩Li^(+)浓度至3 wt.%用于碳酸锂沉淀。研究重点是制备高渗透分离性能的层层自组装中空纤维纳滤膜和正渗透膜材料。通过基膜孔结构和物化性能与层层自组装纳滤膜性能和界面聚合正渗透膜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及系列技术攻关,已完成四寸中空纤维纳滤膜和正渗透膜的制备,技术指标达到项目指标。项目研究为青海盐湖锂提取提供了核心的分离和浓缩膜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湖提锂 镁锂分离 层层自组装纳滤膜 正渗透
下载PDF
基于ZIF-8纳米粒子改性聚乙烯底膜的聚酰胺复合正渗透膜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20
作者 马俊梅 薛旭平 +3 位作者 林明杰 李士洋 王庆一 薛立新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4-73,共10页
基于聚乙烯薄膜(PE)支撑材料,先通过浸涂Zn(Ⅱ)离子和2-甲基-咪唑配体溶液原位生长金属有机框架ZIF-8纳米粒子进行改性,然后进行间苯二胺和1,3,5-苯三甲酰氯的两次界面聚合,得到聚乙烯/聚酰胺(PE/PA)薄层复合正渗透(TFC-FO)膜PE/ZIF-8/P... 基于聚乙烯薄膜(PE)支撑材料,先通过浸涂Zn(Ⅱ)离子和2-甲基-咪唑配体溶液原位生长金属有机框架ZIF-8纳米粒子进行改性,然后进行间苯二胺和1,3,5-苯三甲酰氯的两次界面聚合,得到聚乙烯/聚酰胺(PE/PA)薄层复合正渗透(TFC-FO)膜PE/ZIF-8/PA^(2).考察了ZIF-8纳米粒子对所制备的PE/ZIF-8/PA^(2)TFC-FO膜的表面形貌结构、粗糙度、亲水性及正渗透性能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醇活化效应和水相共溶剂效应对生成的TFC-FO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ZIF-8中间层修饰后的聚乙烯底膜具有更大的粗糙度和更强的亲水性,两次聚合后得到的PE/ZIF-8/PA^(2)TFC-FO膜具有致密亲水和高比表面的聚酰胺分离层,优化后以去离子水为原料液、以浓度为1 mol/L NaCl为汲取液时,其水通量和反向盐通量分别为28.11 L/(m^(2)·h)和0.39 mol/(m^(2)·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ZIF-8 原位生长 聚酰胺 正渗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