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10篇文章
< 1 2 1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
1
作者 Jeffry L. Kerrou K. +2 位作者 Camatte S. F. Lecuru 侯巍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妇产科学分册)》 2005年第4期32-32,共1页
Background: The value of [18F]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FDG-PET) uptake in endometriosis has not yet been extensively reported. Case report: A 32-year-old woman was examined to find an explanati... Background: The value of [18F]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FDG-PET) uptake in endometriosis has not yet been extensively reported. Case report: A 32-year-old woman was examined to find an explanation for right pelvic pain associated with right subcostal pain. A computerised tomography (CT) scan was compatible with a haemangioma or a focus of endometriosis in the liver. Transvaginal sonography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showed a complex ovarian cyst on the left. Blood CA125 levels were elevated. FDGPET revealed a focus of uptake in the right paravesical area. Laparoscopy showed a left endometrioma associated with diffuse inflammatory pelvic adhesions. After surgery and 3 months GnRH agonist treatment the pain had disappeared and neither MRI nor FDGPET showed any pelvic abnormality. The patient subsequently presented with dyspareunia and rectal pain resulting from a right uterosacral nodule and a rectal nodule. These were resected laparoscopically. After a 1-year followup, the patient is doing well. Conclusion: Endometriosis can give rise to falsepositive results on FDGPET. However, the FDG uptake in this particular case of endometriosis seems to have been due to inflammation rather than to a cyst. This report highligh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me of the biological features of endometriosis and some observed in neoplastic les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氟脱氧葡萄糖 计算机体层扫描 正电子发射 骨盆异常 弥漫性炎症 阴道超声 血管瘤 性交困难 激动剂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联合CT可以发现复发性卵巢黏液性腺癌
2
作者 Martnez-Román S. Ramirez P.T. +1 位作者 Oh J. 侯巍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妇产科学分册)》 2005年第7期48-49,共2页
Background. The role of combined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and computed tomography (PET- CT) in the diagnosis of recurrent ovarian mucinous adenocarcinoma is uncertain because of previous reports that PET has limit... Background. The role of combined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and computed tomography (PET- CT) in the diagnosis of recurrent ovarian mucinous adenocarcinoma is uncertain because of previous reports that PET has limited sensitivity in the detection of mucinous neoplasms. Case. A 71- year- old white woman presented with complaints of right lower quadrant pain and a palpable adnexal mass. Physical examination and transvaginal ultrasonography revealed a 12 × 13 cm cystic mass in the left side of the pelvis. Exploratory laparotomy, optimal tumor- reductive surgery, total abdominal hysterectomy, bilateral salpingo- oophorectomy, appendectomy, and omentectomy were performed. The diagnosis was FIGO stage IIIC welldifferentiated ovarian mucinous adenocarcinoma. The patient was treated with 6 cycles of carboplatin and paclitaxel. Four months after completing chemotherapy, the patient was noted to have an elevated serum CA125 level (72 U/mL), being otherwise asymptomatic. Findings on abdominal and pelvic CT were compatible with postsurgical changes. PET-CT was performed and revealed increased metabolism along the posterior aspect of the right rectus abdominis muscle and abutting the anterior wall of an adjacent loop of bowel. Conclusion. PET-CT may identify clinically occult recurrent ovarian mucinous adenocarcino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液性腺癌 计算机体层扫描 CT 正电子发射 肿瘤细胞减灭术 网膜切除术 联合化疗 阑尾切除术 腹腔镜探查 体格检查
下载PDF
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的构建:基于^(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CT影像组学技术
3
作者 袁晓瑞 谭延林 符淳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465-1472,共8页
背景术前准确评估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对于制订治疗方案、评估预后等具有重要意义,影像组学技术已被作为多种癌症术前预测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无创手段,但关于其在妇科癌症领域应用效果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采用基于^(18)F-氟... 背景术前准确评估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对于制订治疗方案、评估预后等具有重要意义,影像组学技术已被作为多种癌症术前预测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无创手段,但关于其在妇科癌症领域应用效果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采用基于^(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CT(^(18)F-FDG PET/CT)的影像组学技术构建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2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妇科住院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98例,根据其淋巴结转移情况分为淋巴结转移组65例与非淋巴结转移组33例,同时按照7∶3比例进行随机抽样后分为训练集68例与验证集30例。分析所有患者临床特征,以淋巴结转移情况作为结果标签进行模型构建。结果本研究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66.3%(65/98)。淋巴结转移组与非淋巴结转移组患者人附睾蛋白4(HE4)水平、原发灶位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E4水平、原发灶位置、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是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素(P<0.05)。以HE4水平、原发灶位置构建临床预测模型,以HE4水平、原发灶位置、Radscore构建联合预测模型。Delong's检验结果显示,联合预测模型预测训练集中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0(95%CI=0.70~0.90),高于临床预测模型的0.73(95%CI=0.61~0.85,P=0.042);校准曲线显示,联合预测模型通过校准度检验(P=0.990),具有良好的区分能力;决策曲线(DCA)分析结果显示,临床预测模型、联合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良好,但联合预测模型的净效益较高。结论采用基于^(18)F-FDG PET/CT的影像组学技术成功构建了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联合预测模型,且模型稳健性较高、区分能力良好、净效益较高,可为临床医生制订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评估患者预后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卵巢上皮癌 上皮性卵巢癌 淋巴结 氟脱氧葡萄糖F18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影像基因组学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PET/CT)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果
4
作者 蒋华蕾 张健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3期013-016,共4页
探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PET/CT)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果。方法 纳入病例均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所有研究对象均在2022年3月至2024年9月选取,数据统计为169例。均予以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探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PET/CT)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果。方法 纳入病例均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所有研究对象均在2022年3月至2024年9月选取,数据统计为169例。均予以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进行诊断,与手术和病理结果做比较,评估诊断效果。结果 对比手术和病理诊断结果,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阳性检出率较高,169例非小细胞肺癌中,共572枚淋巴结,纵隔淋巴结转移154枚,转移组纵隔淋巴结转移指标均高于未转移组(P<0.05);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均较高。结论 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中,通过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可以及时发现转移情况,为临床提供较为准确的参考信息,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对病情进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非小细胞肺癌 纵隔淋巴结转移 诊断效果
下载PDF
中枢多巴胺系统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像剂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张格 杨文江 刘宇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4-70,共17页
中枢多巴胺系统与多种神经行为障碍的病理生理学有关。一直以来,多巴胺系统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成像在研究活体大脑中多巴胺生物化学过程上有着重要价值。PET成像的基础是^(11)C、^(18)F等发射正电子的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显像剂... 中枢多巴胺系统与多种神经行为障碍的病理生理学有关。一直以来,多巴胺系统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成像在研究活体大脑中多巴胺生物化学过程上有着重要价值。PET成像的基础是^(11)C、^(18)F等发射正电子的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显像剂,这些显像剂通过与多巴胺神经系统不同的靶点特异性结合从而反映多巴胺合成、囊泡储存、突触释放和受体结合以及再摄取过程,推动神经病学、精神病学、药物滥用和成瘾以及药物开发的研究进展。本文综述了以氨基酸脱羧酶、多巴胺转运体、多巴胺受体以及囊泡单胺转运体为靶点的^(11)C、^(18)F标记的PET显像剂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放射性显像剂 多巴胺系统 多巴胺受体 转运体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计算机体层扫描在恶性淋巴瘤临床分期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3
6
作者 张群 陈龙邦 +6 位作者 王靖华 朱虹 耿怀成 褚晓源 管晓翔 宋海珠 金洁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7年第4期394-397,共4页
目的:观察氟去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计算机体层扫描(PET/CT)显像和传统分期检查方法对恶性淋巴瘤分期和治疗后再分期的影响,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视觉分析和半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比较42例病理确诊为... 目的:观察氟去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计算机体层扫描(PET/CT)显像和传统分期检查方法对恶性淋巴瘤分期和治疗后再分期的影响,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视觉分析和半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比较42例病理确诊为恶性淋巴瘤患者传统分期检查和PET/CT对分期和治疗后再分期的符合率,以及对淋巴结区和结外病灶检出率的差异。结果:PET/CT检查与传统分期手段对分期判断的符合率分别为95.2%(40/42)和78.6%(33/42)。对淋巴结内病灶传统分期检查的检出率为88.2%(60/68),PET/CT为97.1%(66/68),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淋巴结外病灶传统分期检查的检出率为58.3%(14/24),PET/CT为91.7%(22/24),两者间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PET/CT检查使TNM分期改变者9例,达21.4%,其中分期升高7例,下降2例,8例(19.0%)的治疗计划发生改变。结论:FDG PET/CT可提高恶性淋巴瘤的分期和再分期的准确率,并可提高淋巴结内外病变的检出率,这有利于更准确地制订治疗方案和预测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肿瘤分期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计算机体层扫描 氟去氧葡萄糖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计算机体层扫描对原发性肺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7
7
作者 常林凤 卢光明 +5 位作者 朱虹 王中秋 吴江 胡裕效 秦利萍 王玲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6年第12期1081-1084,共4页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计算机体层扫描(PET/CT)早期及延迟显像对原发性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43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癌患者,均行PET/CT早期及延迟显像,观察瘤体PET图像上标准摄取值以及延迟显像后标准摄取值变化,...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计算机体层扫描(PET/CT)早期及延迟显像对原发性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43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癌患者,均行PET/CT早期及延迟显像,观察瘤体PET图像上标准摄取值以及延迟显像后标准摄取值变化,分析肺部病变CT形态、密度、边界、毛刺等征象,分别统计PET、CT和PET/CT对原发性肺癌诊断的准确率和假阴性率。结果:40例患者PET图像表现为标准摄取值(SUV)>2.5,3例SUV<2.5,诊断的准确率和假阴性率分别为93.0%和7.0%;24例延迟显像上升>10%,诊断的准确率和假阴性率分别为68.5%和31.5%;36例CT图像表现为边缘不规则,分叶、毛刺,诊断的准确率和假阴性率分别为83.7%和16.3%;PET/CT显示37例为肺癌,6例可疑肺癌,诊断的准确率和假阴性率分别为86.0%和0。结论:行PET/CT早期显像对原发性肺癌诊断有重要价值,但存在假阴性,而延迟显像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肺癌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仪/计算机体层扫描 氟去氧葡萄糖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在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7
8
作者 苏乃川 李春洁 +1 位作者 史宗道 杨娴睿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6-39,44,共5页
目的评价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在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Medline(OVID)和EMBASE(检索时间为2010年12月13日),并采用手工检索19种中文口腔医学期刊的方法收集... 目的评价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在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Medline(OVID)和EMBASE(检索时间为2010年12月13日),并采用手工检索19种中文口腔医学期刊的方法收集PET/CT对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性试验。由2名研究者分别进行文献纳入及文献质量评价,应用MetaDisc 1.4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9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Meta分析结果显示PET/CT对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以淋巴结分区为单位)的合并敏感度、合并特异度分别为0.84、0.93;诊断比值比为47.89;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973 8。结论 PET/CT对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性很高,可以作为诊断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选择,但在选择时应该充分考虑其诊断费用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肿瘤 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 肿瘤转移 敏感度与特异度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计算机体层扫描检查的护理 被引量:7
9
作者 王玲 董雯 +2 位作者 李凌雯 黄红丽 常林凤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6年第11期1055-1055,1056,共2页
关键词 氟去氧葡萄糖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仪/计算机体层扫描 护理
下载PDF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计算机体层扫描的临床表现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胡裕效 张宗军 +1 位作者 朱虹 常林凤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7年第5期559-560,共2页
关键词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计算机体层扫描 标准摄取值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在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11
作者 李思泽 黄琪 +4 位作者 武晓捷 王少楠 管一晖 谢芳 张菁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6-327,共12页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在中枢神经系统(CNS)药物研发中发挥重要作用。PET可以定量研究CNS药物在脑组织体液中的生物分布,药代动力学,与靶点相互作用,提供药物浓度与受体占有率的定量关系。...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在中枢神经系统(CNS)药物研发中发挥重要作用。PET可以定量研究CNS药物在脑组织体液中的生物分布,药代动力学,与靶点相互作用,提供药物浓度与受体占有率的定量关系。本综述总结了PET在CNS药物研发中的定量分析手段,包括药代动力学分析以及受体占有率分析中常用的方法与数学公式。同时,本综述也总结了PET在CNS新药研发中的应用,为后续CNS的新药研发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中枢神经系统 新药研发 药代动力学 受体占有率
下载PDF
术前^(18)F-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显像诊断肢端恶性黑色素瘤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12
作者 刘道佳 《医疗装备》 2023年第16期89-92,97,共5页
目的 探讨术前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PET/CT)显像诊断肢端恶性黑色素瘤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在福建省肿瘤医院诊断为肢端恶性黑色素瘤,且术前行^(18)... 目的 探讨术前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PET/CT)显像诊断肢端恶性黑色素瘤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在福建省肿瘤医院诊断为肢端恶性黑色素瘤,且术前行^(18)F-FDG PET/CT显像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将Breslow厚度、有丝分裂率,淋巴结标准摄取值最大值(SUVmax)、淋巴结最大径(最大淋巴结短径)及淋巴结诊断意见与病理结果进行关联分析,得出最佳阈值,以淋巴结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进行诊断效能评估,计算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以淋巴结病理结果为因变量,年龄、性别、Breslow厚度、有丝分裂率、是否存在溃疡、淋巴结SUVmax、淋巴结最大径、淋巴结诊断意见为自变量,行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诊断指标的独立性。结果 36例患者中25例未见淋巴结转移、11例有淋巴结转移。ROC曲线分析显示,Breslow厚度、有丝分裂率、淋巴结SUVmax、淋巴结最大径和淋巴结诊断意见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8、0.698、0.875、0.792和0.940(P<0.05);最佳阈值分别为3.9 mm、6.5个/mm^(2)、2.1、1.4 cm和4级;上述最佳阈值预测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分别为81.8%、54.5%、88.9%、55.6%和77.8%,特异度分别为68.0%、88.0%、83.3%、91.7%和100.0%,准确度分别为74.9%、71.3%、86.1%、73.7%和88.9%。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8F-FDG PET/CT淋巴结诊断意见预测淋巴结转移具有独立的诊断意义(β=2.132,Wald值=4.679,OR=8.432,P=0.031)。结论18F-FDG PET/CT显像有助于肢端恶性黑色素瘤的病情评估和治疗方案制定,淋巴结SUVmax值≥2.1、淋巴结最大径≥1.4 cm的患者应考虑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端恶性黑色素瘤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 18F-氟脱氧葡萄糖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糖尿病患者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计算机体层扫描检查的护理配合
13
作者 陈瑟燕 曾淑华 陈孟青 《实用医技杂志》 2014年第1期106-107,共2页
正电子放射型计算机断层/计算机体层成像(PET/CT)是目前最尖端的功能分子影像设备,是当今临床用于诊断和指导治疗肿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神经精神疾病的最佳手段,尤其对早期肿瘤、肿瘤的分期、复发和疗效的判定... 正电子放射型计算机断层/计算机体层成像(PET/CT)是目前最尖端的功能分子影像设备,是当今临床用于诊断和指导治疗肿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神经精神疾病的最佳手段,尤其对早期肿瘤、肿瘤的分期、复发和疗效的判定具有技术优势[1].我院自2013年3月至7月用静脉注射放射性示踪剂氟去氧葡萄糖(fluorodexyglucose,18F-FDG)行PET/CT检查30例糖尿病患者,检查前做好准备工作,顺利完成检查,得到理想图像质量.现将糖尿病患者检查时的护理配合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 计算机体层成像 扫描检查 护理配合 糖尿病 患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放射性示踪剂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PET/CT)在应激性心肌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马玉龙 李树仁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6年第7期666-667,671,672,共4页
患者男性,68岁,因间断胸痛12d于2015年10月22日入住本科。患者缘于12d前大怒后出现胸痛,伴后背放射痛、低血压状态、恶心、呕吐,自服“速效救心丸”5粒后症状未能缓解。
关键词 应激性心肌病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 冠脉微循环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受累下肢骨骼肌代谢与功能的18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辅助断层扫描成像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沈海敏 刘奕 +2 位作者 何薇 张旻佳 蔡晓唏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76-778,共3页
目的通过18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辅助断层扫描成像(PET/CT)分析并比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下肢骨骼肌组织中葡萄糖代谢的改变情况。方法对22例单侧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双侧小腿肌肉进行18F-FDG PET/CT检测,将... 目的通过18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辅助断层扫描成像(PET/CT)分析并比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下肢骨骼肌组织中葡萄糖代谢的改变情况。方法对22例单侧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双侧小腿肌肉进行18F-FDG PET/CT检测,将单侧受累下肢肌群设为病例组,将对侧健康肢体设为对照组。测定双下肢小腿受累肌群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并进行比对,分析检测结果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日本骨科协会(JOA)腰椎评分及视觉类比疼痛评分(VAPS)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L4~L5椎间盘突出累及小腿前侧肌群和L5~S1椎间盘突出累及小腿后侧肌群的△SUVmax分别为0.05±0.03和0.06±0.0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0.29±0.13和0.23±0.18(P值均<0.01)。病例组△SUVmax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呈正相关(R2=0.974,P<0.01),与JOA评分呈负相关(R2=-0.779,P<0.01),与VAPS呈正相关(R2=0.608,P<0.05)。6例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6个月患侧受累肌群△SUVmax均显著高于术前(P值均<0.01)。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骶神经慢性卡压可致下肢受累,骨骼肌发生葡萄糖代谢改变,可通过18F-FDG PET/CT测定评估。18F-FDG PET/CT可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肢肌肉功能改变的评估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下肢 肌肉 18氟代脱氧葡萄糖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辅助断层扫描成像
下载PDF
18F-NaF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易损斑块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学慧 聂毛晓 赵全明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10期820-822,共3页
心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大部分心血管事件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的心肌梗死或脑卒中是心血管疾病致死的根本原因。而有创性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这些传统的检查方法不能发现这些斑块,近年的研... 心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大部分心血管事件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的心肌梗死或脑卒中是心血管疾病致死的根本原因。而有创性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这些传统的检查方法不能发现这些斑块,近年的研究发现这些高风险斑块(所谓的易损斑块)有某些组织病理学特性。因此,能否利用易损斑块的组织病理学特性,寻找易损斑块无创检测方法是现代成像技术发展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F—NaF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我国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设备配置及使用情况抽样调查 被引量:1
17
作者 任超 霍力 +4 位作者 王也 单广良 赵春元 巴建涛 李方 《中国医学装备》 2019年第1期114-118,共5页
目的:抽样调查全国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仪(PET)-CT配置及使用情况。方法:抽样调研2016年12月底已装机且装机时间≥1年的24个省、市和自治区123家PET-CT使用单位,采用文献调查法调研了解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PET-CT科研使用情况,... 目的:抽样调查全国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仪(PET)-CT配置及使用情况。方法:抽样调研2016年12月底已装机且装机时间≥1年的24个省、市和自治区123家PET-CT使用单位,采用文献调查法调研了解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PET-CT科研使用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法用表格设计问卷,电子邮寄法发放回收问卷,了解设备配置及2008-2015年临床使用情况。结果:文献调研123家单位共发表临床PET-CT应用研究类文章733篇(肿瘤、脑功能研究及心脏相关文章分别为674篇、50篇和9篇),图像技术相关文章37篇。问卷调查123家有81家单位参与调研(回收率65.9%),日最大工作量12~15人,设备年能力利用率46%~54%,全身显像及躯干显像为主要显像方法,特殊显像主要为肺部薄层CT及放射治疗图像;肿瘤显像相关配件使用情况良好,分析软件配置不足;心脏显像相关软硬件以及神经系统图像分析软件使用情况欠佳;对PET-CT中文报告系统、科研软件包及高速度服务器的需求强烈。结论:目前PET-CT临床使用能力尚未完全发掘,根据临床及科研的要求进行选件功能与配件配置评估有助于改善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 正电子发射 设备配置 抽样调查 PET-CT 问卷调查法 临床使用 图像技术
下载PDF
正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与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国人鼻咽癌转移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艾芬 陈阵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4年第2期81-84,共4页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比较正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PET-CT)与核磁共振成像(MRI)对国人鼻咽癌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和维普数据库从1989年1月~2013年5月收录的PET-CT与MRI诊断国...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比较正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PET-CT)与核磁共振成像(MRI)对国人鼻咽癌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和维普数据库从1989年1月~2013年5月收录的PET-CT与MRI诊断国人鼻咽癌转移的临床诊断试验,并对纳入文献采用Meta-Disc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5篇,共63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PET-CT诊断鼻咽癌转移95%CI的SEN、SPE分别为35%(33%~37%)、94%(91%~96%),S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247,SE(AUC)为0.2399;而MRI诊断鼻咽癌转移95%CI的SEN、SPE分别为35%(33%~37%)、84%(80%~87%),S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654,SE(AUC)为0.1154.以上结果表明与MRI相比,PET-CT在国人鼻咽癌转移诊断中具有较低的误诊率,但诊断价值稍低.结论 根据现有的诊断试验,PET-CT和MRI均是诊断国人鼻咽癌转移的有效技术手段.在误诊率方面,PET-CT优于MRI;但诊断价值稍低.因此,两者紧密结合才能使鼻咽癌转移的检出率明显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正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 核磁共振成像 转移
下载PDF
^18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9
作者 肇博 王小姣 +2 位作者 杨剑 茅娟莉 李晓红 《癌症进展》 2020年第12期1217-1220,1235,共5页
目的探讨^18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应用价值,并对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接受R-CHOP方案化疗的78例DLBCL患者。记录18F-FDG PET/CT的初始(化疗... 目的探讨^18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应用价值,并对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接受R-CHOP方案化疗的78例DLBCL患者。记录18F-FDG PET/CT的初始(化疗前)参数和中期(化疗3~4个疗程)参数,观察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与预后不良的关系及初始、中期参数对预后的评估效能,并对患者的生存情况及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年龄、是否合并B症状、Ann Arbor分期为Ⅲ期及以上、是否合并结外病变、预后指数可能与DLBCL患者的预后不良有关(P<0.05);性别可能与DLBCL患者的预后不良无关(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否合并B症状、预后指数、MTV-o>截断值、MTV-m>截断值、TLG-o>截断值、TLG-m>截断值均可能与DLBCL患者的远期预后有关(P<0.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低MTV-o、低MTV-m患者的2年PFS率均高于高MTV-o、高MTV-m患者,低TLG-o、低TLG-m患者的2年PFS率均高于高TLG-o、高TLG-m患者(P<0.05)。细化研究结果显示,高MTV-o组中,低MTV-m的患者的PFS率明显高于高MTV-m患者(P<0.01);高TLG-o组中,低TLG-m的患者的PFS率高于高TLG-m患者(P<0.05)。结论相较于单纯检测初始参数,合理利用MTV-m、TLG-m等中期参数有利于较好地反映DLBCL的显像特点,科学监测DLBCL对于化疗的反应性,进而准确、高效地评估患者的远期预后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氟代脱氧葡萄糖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 计算机断层扫描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显像特点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