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4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弹性绳带训练联合Frenkel体操对伴共济失调的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1
作者 林建 李萍 +2 位作者 高雅 章明勇 顾昭华 《中国康复》 2024年第1期3-7,共5页
目的:观察弹性绳带训练联合Frenkel体操对伴有共济失调的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伴共济失调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绳带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和站立平衡步行训练。绳带组采用弹性绳带加压下... 目的:观察弹性绳带训练联合Frenkel体操对伴有共济失调的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伴共济失调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绳带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和站立平衡步行训练。绳带组采用弹性绳带加压下进行站立位平衡和步行训练方案。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Berg平衡量表(BBS)、10m步行测试(10MWT)、3米起立-走测试(TUGT)及共济失调等级评定量表(SARA)的评估。结果:治疗6周后,2组BBS和10MWT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TUGT和SAR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绳带组的BBS评分和10MWT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UGT和SAR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弹性绳带训练联合Frenkel体操能显著提高伴共济失调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及步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绳带 脑卒中 共济失调 平衡功能 步行功能
下载PDF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联合悬吊治疗对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疗效观察
2
作者 王让让 张洪蕊 +3 位作者 刘陵鑫 周人龙 孙亚鲁 霍飞翔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0-14,共5页
目的探讨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联合悬吊治疗对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1年11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科住院的符合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步行功能障碍患者6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仅给予常... 目的探讨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联合悬吊治疗对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1年11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科住院的符合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步行功能障碍患者6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联合悬吊治疗。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10米最大步行速度测试(10MWT)、六分钟步行试验(6MWT)和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对患者的步行功能进行评估并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FMA-LE、BBS、10MWT、6MWT、FA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FMA-LE评分、BBS评分、10MWT评分、6MWT评分和FAC评分差值优于对照组(t=-10.95,P<0.05;t=-10.978,P<0.05;t=3.738,P<0.05;t=-7.604,P<0.05;Z=-4.208,P<0.05)。结论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联合悬吊治疗更能有效改善偏瘫患者的步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 悬吊治疗 偏瘫 步行功能
下载PDF
探讨减重步态训练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康复效果
3
作者 文明明 尤红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期0115-0118,共4页
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减重步态训练+悬吊运动训练的价值。方法 纳入37例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减重步态训练上,指导其正确实施悬吊运动,评估效果。结果 分析各项指标,两组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 指导... 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减重步态训练+悬吊运动训练的价值。方法 纳入37例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减重步态训练上,指导其正确实施悬吊运动,评估效果。结果 分析各项指标,两组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 指导患者行减重步态康复,且与悬吊运动积极联合,可以改善偏瘫症状,强化步行功能,还可以改善运动功能,提高整体的康复效果,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重步态训练 悬吊运动训练 脑卒中偏瘫 步行功能
原文传递
基于叠加效应的全身振动联合蹲起同步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4
作者 徐冬艳 王卫宁 +5 位作者 梁思捷 刘加鹏 潘力 刘罡 吴毅 朱玉连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8-184,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叠加效应的全身振动联合蹲起同步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浦东院区)40例监护或者辅助具下,可以独立步行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全身振动训练组(WBVT组)和对照组,两组均... 目的:探讨基于叠加效应的全身振动联合蹲起同步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浦东院区)40例监护或者辅助具下,可以独立步行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全身振动训练组(WBVT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每天40min。WBVT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全身振动联合蹲起同步训练,20min/次/天。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在全身振动平台上无振动站立,20min/次/天。分别在入组时和干预4周后,采用穿戴式三维步态评估仪对患者步行能力进行评估,使用表面肌电图仪采集患者步行过程中的股直肌和股二头肌长头的肌电信号,并对干预前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4周干预,两组的步速和步幅均比治疗前有提高(P<0.05),且WBVT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WBVT组膝关节摆动角度较治疗前有提高(P<0.05),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患侧单支撑相(SS),WBVT组双侧股直肌和股二头肌协同收缩率干预前后均有差异(P<0.05);在患侧摆动相(SW),两组双侧股直肌和股二头肌协同收缩率干预前后均有差异(P<0.05),但干预后WBVT组患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叠加效应的全身振动联合有节律的蹲起同步训练能够改善患者步行速度、步幅和下肢肌肉协同收缩率,改善患者步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振动 蹲起训练 脑卒中 协同收缩率 步行功能
下载PDF
不同频率下全身振动疗法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下肢粗大运动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5
作者 张秋 虞记华 +3 位作者 李卫平 凌运其 王剑雄 胥方元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3-359,共7页
目的基于不同频率下全身振动疗法(whole body vibration,WBV)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粗大运动及步行功能的影响,为后续WBV临床推广提供参考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1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和/或入院6~12岁不随... 目的基于不同频率下全身振动疗法(whole body vibration,WBV)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粗大运动及步行功能的影响,为后续WBV临床推广提供参考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1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和/或入院6~12岁不随意运动型脑瘫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0)、(25±5)Hz组(n=20)及(35±5)Hz组(n=20)。3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25±5)Hz组额外接受振动频率为(25±5)Hz的WBV,(35±5)Hz组接受(35±5)Hz的WBV,3组均治疗8周。在治疗前后对3组患儿使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ime to Up and Go Test,TUGT)、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88,GMFM-88)及足印分析法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3组患儿各项评分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01);其中(35±5)Hz组BBS评分(F=12.502)、TUGT(F=8.211)、GMFM-88的D区、E区评分(F=12.802、8.505)、跨步长(F=12.279)、步宽(F=13.582)及1 min步行距离(F=12.619)均优于(25±5)Hz组及对照组(P<0.05或P<0.01);(25±5)Hz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WBV可提高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儿童躯干控制、改善其下肢粗大运动及步行功能,且(35±5)Hz的WBV疗效优于(25±5)Hz的WB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频率 全身振动疗法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 粗大运动 步行功能
下载PDF
认知双重任务对脑卒中后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6
作者 郑旺 周煜达 邱纪方 《中国康复》 2024年第4期237-240,共4页
在脑卒中后患者中,约80%存在肢体功能障碍[1],83%的患者恢复期存在平衡功能障碍[2],是导致脑卒中患者跌倒风险增加的主要因素[3],而除了运动功能障碍外,约50%的脑卒中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4],特别是注意力缺陷,同样是影响跌... 在脑卒中后患者中,约80%存在肢体功能障碍[1],83%的患者恢复期存在平衡功能障碍[2],是导致脑卒中患者跌倒风险增加的主要因素[3],而除了运动功能障碍外,约50%的脑卒中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4],特别是注意力缺陷,同样是影响跌倒的重要因素[5]。尤其在进行一些需要皮层和高级认知过程高度参与运动反应的规划和执行的复杂活动中,如进行认知双重任务时,额外认知任务可能会造成注意力的分散,并且随着认知任务、平衡与步行任务难度的提升与本身的生理机能衰退,额外任务干扰会直接影响功能性动作控制和感觉系统信息整合的能力[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双重任务 脑卒中 平衡 步行功能
下载PDF
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骨盆带控制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7
作者 郑幼珍 卢春夏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期0185-0188,共4页
研讨实施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骨盆带控制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主要研究对象,根据就诊号奇偶数分为2组.对照组30例,实施骨盆带控制训练,试验组30例,... 研讨实施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骨盆带控制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主要研究对象,根据就诊号奇偶数分为2组.对照组30例,实施骨盆带控制训练,试验组30例,实施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骨盆带控制,判定不同方案的治疗效果。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FAC分级比较,试验组分级数比对照组高(P<0.05);通过对两组患者10MWT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对比无差异性(P>0.05);治疗6、12周后试验组比对照组低(P<0.05)。通过对两组患者平衡功能比较,治疗前两组对比无差异性(P>0.05);治疗后试验组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 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骨盆带控制在脑卒中患者的步行功能康复治疗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功能,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康复机器人 骨盆带控制 脑卒中 步行功能
原文传递
以头眼运动为主的感觉运动整合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张鹏 张琳 +5 位作者 李向哲 王栋栋 吴勤峰 杨智为 马颖 王盛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8-100,共3页
脑卒中偏瘫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平衡及步行功能障碍,严重限制其功能独立性,增加家庭及社会负担^([1])。因此,改善平衡功能以促进其回归家庭和社会是重要的康复目标^([2])。近年来,有研究人员通过动态平衡测试仪的感觉统合测试系统(Sens... 脑卒中偏瘫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平衡及步行功能障碍,严重限制其功能独立性,增加家庭及社会负担^([1])。因此,改善平衡功能以促进其回归家庭和社会是重要的康复目标^([2])。近年来,有研究人员通过动态平衡测试仪的感觉统合测试系统(Sensory Organization Test,SOT)发现脑卒中患者的本体感觉、前庭觉和视觉得分较健康人均降低,并且脑卒中患者整合这三大感觉信息以调节平衡的能力均下降^([3])。目前,针对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干预方向主要集中于本体感觉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患者 平衡测试仪 脑卒中患者 本体感觉 感觉统合 平衡功能障碍 康复目标 步行功能
下载PDF
基于音乐节律性刺激疗法联合动静态平衡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
9
作者 张艳明 喇高燕 +4 位作者 舒伟 宋为群 杜巨豹 孙丽 马佳妮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49-953,共5页
目的:观察基于音乐节律性刺激疗法联合动静态平衡仪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筛选2020年1月—2022年12月于我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 目的:观察基于音乐节律性刺激疗法联合动静态平衡仪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筛选2020年1月—2022年12月于我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及动静态平衡仪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基于音乐的节律性刺激治疗,共治疗8周。两组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均进行Berg平衡量表(BB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改良Barthel指数(MBI)、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问卷(PDQ-39)评定及满意度调查,以组内和组间比较治疗前后平衡功能、步行功能及PDQ-39的变化,并对两组患者的康复训练满意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治疗前比较,经过8周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BBS、TUGT、MBI、PDQ-39及满意度均有所改善(P<0.05),而试验组的BBS、TUGT、MBI、PDQ-39及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音乐节律性刺激疗法联合动静态平衡训练能够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基于音乐节律性刺激疗法 动静态平衡仪训练 平衡功能 步行功能
下载PDF
生物反馈穴位刺激联合Rood技术对脑卒中康复期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10
作者 孟海超 曲淑婕 +5 位作者 常永霞 郝丽莎 赵海璐 马秋云 左小宏 王正田 《康复学报》 CSCD 2023年第4期341-346,共6页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穴位刺激联合Rood技术对脑卒中康复期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的脑卒中康复期患者120例,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2组均接受...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穴位刺激联合Rood技术对脑卒中康复期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的脑卒中康复期患者120例,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2组均接受改善脑循环、保护脑细胞、维持水及电解质稳定性等常规治疗,同时配合作业治疗、物理治疗及心理治疗等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接受Rood技术治疗(感觉刺激诱发肌肉反应训练、感觉刺激抑制肌肉反应训练、依照个体发育规律促进运动控制能力训练),1次/d,40 min/次,5 d/周,共治疗4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生物反馈穴位刺激,穴位选择足三里、阳陵泉、解溪、上巨虚穴,刺激频率保持50 Hz,持续4 s,每间隔12 s刺激1次,患者可耐受强度保持20~60 mA,按患者耐受水平调整,1次/d,15 min/次,5次/周,共治疗4周。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10 m步行测试(10MWT)、六分钟步行试验(6MWT)、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和功能性步行分级(FAC)量表评估患者步行功能;采用胫前肌表面肌电信号(iMEG、RMS)评估患者胫前肌状态。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TUG明显下降,10MWT、6MWT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UG明显更低,10MWT、6MWT均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FAC分级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FAC分级改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胫前肌iEMG明显升高,RMS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胫前肌iEMG明显更高,RMS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穴位刺激联合Rood技术可改善脑卒中康复期患者步行功能、胫前肌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步行功能 Rood技术 生物反馈穴位刺激
下载PDF
丰富环境下多重任务导向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干预效果
11
作者 刘达 韩小钗 +4 位作者 王子良 赵紫剑 贾雪嵩 何宇 刘学勇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07-412,共6页
目的探讨丰富环境下多重任务导向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5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30例)和研究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丰富环境下多重任... 目的探讨丰富环境下多重任务导向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5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30例)和研究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丰富环境下多重任务导向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29例),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评分、Hoffer步行能力分级、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表面肌电图信号。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MA-LE评分、Hoffer步行能力分级、BBS评分、MBI、表面肌电图信号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FMA-LE评分、Hoffer步行能力分级、BBS评分、MBI、表面肌电图信号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研究组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丰富环境下多重任务导向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提高步行能力,增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机器人 步行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康复治疗
下载PDF
经皮脊髓直流电刺激联合运动训练改善亚急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功能及减轻痉挛的效果观察
12
作者 王卫珍 杨来福 +2 位作者 徐丹丹 牛伟伟 蒋家政 《颈腰痛杂志》 2023年第1期93-95,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脊髓直流电刺激(transcutaneous spinal stimulation,TSS)联合运动训练(locomotor training,LT)对亚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步行功能及痉挛的改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66例亚... 目的探讨经皮脊髓直流电刺激(transcutaneous spinal stimulation,TSS)联合运动训练(locomotor training,LT)对亚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步行功能及痉挛的改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66例亚急性期SCI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LT组33例和LT+TSS组33例,LT组给予LT干预,LT+TSS组在LT组基础上给予TSS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lower motor extremity score,LMES)、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pasticity scale,MAS)水平、步行功能和肌电生理检测结果。结果干预后,两组左侧LMES评分、右侧LMES评分、LMES总分、6分钟步行距离均较干预前显著改善(P<0.05),且干预后LT+TSS组患者的上述指标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LT组(P<0.05)。干预后,两组10m步行时间、MAS、F波平均潜伏期、H反射最大波幅/M波最大波幅(M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5),且干预后LT+TSS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LT组(P<0.05)。结论LT+TSS可改善亚急性SCI患者的下肢步行功能并减轻痉挛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亚急性期 经皮脊髓直流电刺激 步行功能 痉挛
下载PDF
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下四肢联动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的影响
13
作者 王路 杜志伟 +2 位作者 关志恒 于瑞 曾一鸣 《现代医药卫生》 2023年第21期3632-3636,共5页
目的探讨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FES)下四肢联动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22年4月至2023年1月该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40例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每组20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常规组... 目的探讨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FES)下四肢联动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22年4月至2023年1月该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40例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每组20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常规组额外接受四肢联动训练,联合组额外接受多通道FES下四肢联动训练。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10 m最大步行速度(10 m MWS)、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评估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后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结果2组患者治疗4周后FMA-LE、10 m MWS、TUGT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联合组患者治疗4周后FMA-LE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10 m MWS明显快于常规组,TUGT明显短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通道FES下四肢联动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 脑卒中 下肢 运动功能 步行功能
下载PDF
踝关节虚拟现实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足下垂和步行功能的影响
14
作者 王路 杜志伟 +3 位作者 陈艳 于瑞 曾一鸣 余绵绚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3年第9期14-17,共4页
目的:观察踝关节虚拟现实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足下垂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上增加普通踝关节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上增加踝关节虚拟现实训练... 目的:观察踝关节虚拟现实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足下垂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上增加普通踝关节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上增加踝关节虚拟现实训练,治疗前后采用踝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lower extremity,FMA-LE)、10m最大步行速度(10m maximum walking speed,MW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imed up and go test,TUGT)进行评估。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踝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FMA-LE评分、TUGT时间、10mMWS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关节虚拟现实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足下垂和步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虚拟现实 足下垂 步行功能
下载PDF
绳带疗法联合PNF技术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效果分析
15
作者 柳忠 龙耀斌 +4 位作者 梁天佳 黄福才 莫明玉 宁育艺 杜灿荣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2期2078-2083,共6页
目的:观察绳带疗法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7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6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n=20)、PNF组(n=20)和联合组(n=... 目的:观察绳带疗法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7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6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n=20)、PNF组(n=20)和联合组(n=20)。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常规组只进行常规步行康复训练,PNF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强化PNF手技训练,联合组患者在PNF组的基础上增加绳带疗法。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BBS评分、FMA-LE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10 m步行测试(10MWT)及6 min步行距离(6MWT)评估结果。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BBS评分、FMA-LE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10MWT及6MWT评估指标均优于治疗前(均P<0.05),其中PNF组、联合组患者治疗后BBS评分、FMA-LE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10MWT及6MWT均优于常规组(均P<0.05),且联合组的疗效优于PNF组(均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和PNF技术训练的基础上再辅助绳带疗法干预,可以进一步提高偏瘫患者步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绳带疗法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脑卒中 步行功能
下载PDF
反复促通疗法对痉挛型偏瘫脑瘫儿童步行功能的影响
16
作者 李晓松 张琦 +6 位作者 刘建军 岳青 胡晓诗 梁艳华 冯啊美 王一丁 张燕庆 《中国康复》 2023年第9期538-542,共5页
目的:探讨反复促通疗法对痉挛型偏瘫脑性瘫痪(SHCP)儿童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SHCP儿童40例,随机分为2组各20例。对照组每天给予常规康复训练60min,观察组每天给予反复促通疗法训练60min,共4周。训练前后采用10m步行测试(10MWT)评... 目的:探讨反复促通疗法对痉挛型偏瘫脑性瘫痪(SHCP)儿童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SHCP儿童40例,随机分为2组各20例。对照组每天给予常规康复训练60min,观察组每天给予反复促通疗法训练60min,共4周。训练前后采用10m步行测试(10MWT)评价步行速度,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评价患侧下肢处于支撑中期和摆动中期时髋、膝、踝关节角度以及处于足跟着地期时踝关节角度。结果:训练后2组自选步行速度(SWS)和最快步行速度(MWS)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1),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训练后患侧下肢处于支撑中期时与训练前比较,2组患侧髋关节屈曲角度明显降低(P<0.05),患侧膝关节屈曲角度明显增加(P<0.05),患侧踝关节背屈角度明显增加(P<0.05),且观察组各项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训练后患侧下肢处于摆动中期时与训练前比较,2组患侧髋、膝关节屈曲角度明显增加(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训练后患侧下肢处于摆动中期时观察组患侧踝关节背屈角度较训练前及对照组明显增加(均P<0.05),而对照组患侧踝关节背屈角度训练前后无显著性差异。患侧下肢处于足跟着地期时,2组患侧踝关节背屈角度训练前后组间及组内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反复促通疗法能更好的改善SHCP儿童步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复促通疗法 痉挛型偏瘫 脑性瘫痪 步行功能
下载PDF
悬吊运动训练的Neurac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肌力、平衡能力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力 杨延辉 +2 位作者 高静 董洁 张大伟 《海南医学》 CAS 2023年第10期1379-1383,共5页
目的 探讨悬吊运动训练的神经肌肉激活(Neurac)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肌力、平衡能力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9月至2022年4月陕西省康复医院收治的128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 目的 探讨悬吊运动训练的神经肌肉激活(Neurac)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肌力、平衡能力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9月至2022年4月陕西省康复医院收治的128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使用悬吊运动训练下的Neurac技术训练,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8周后的下肢肌力Berg平衡量表(BBS)、Lindmark平衡反应评分、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步长和脑卒中专门化生存质量量表(SS-QOL)评分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下肢肌力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BBS评分、Lindmark平衡反应评分分别为(41.43±4.27)分、(10.01±1.3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5.80±3.61)分、(8.35±1.4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10 m MWS为(0.74±0.18) m/min,明显快于对照组的(0.60±0.14) m/min,步长为(41.54±4.27) m,明显长于对照组的(37.81±3.60) 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SS-QOL评分为(165.92±13.8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40.29±11.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悬吊运动训练的Neurac技术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肌力、平衡能力及步行功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悬吊运动训练 神经肌肉激活技术 下肢肌力 平衡能力 步行功能
下载PDF
Pro-kin平衡仪联合下肢智能反馈系统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18
作者 杜志伟 刘畅 +2 位作者 陈艳 曾一鸣 王路 《现代医药卫生》 2023年第20期3432-3436,共5页
目的探讨Pro-kin平衡仪联合下肢智能反馈系统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3-12月该院康复科收治的进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4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 目的探讨Pro-kin平衡仪联合下肢智能反馈系统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3-12月该院康复科收治的进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4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下肢智能反馈系统训练,研究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Pro-kin平衡仪联合下肢智能反馈系统训练,2组患者均每周训练6次,连续治疗6周。使用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LE)、Gait Watch三维步态分析(步速、步长、步宽)评估2组患者治疗前后平衡及步行能力。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BBS评分、FMA-LE评分、Gait Watch三维步态分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6周后BBS评分、FMA-LE评分、Gait Watch三维步态分析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研究组患者治疗6周后BBS评分、FMA-LE评分、Gait Watch三维步态分析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o-kin平衡仪联合下肢智能反馈系统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kin平衡仪 下肢智能反馈系统 脑卒中 平衡 步行功能
下载PDF
基于丰富环境的增强现实训练对脑卒中步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魏天祺 罗家麒 +5 位作者 李紫娟 吴雪良 许攀攀 张艳美 赵晓萌 吴勤峰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439-1445,共7页
目的观察基于丰富环境的增强现实(AR)技术对脑卒中步行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医院脑卒中患者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8)和试验组(n=18)。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辅以常规步行训练... 目的观察基于丰富环境的增强现实(AR)技术对脑卒中步行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医院脑卒中患者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8)和试验组(n=18)。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辅以常规步行训练,试验组辅以基于丰富环境的AR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10米步行测试(10MWT)、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定,并比较两组步态参数。结果治疗期间无不良事件发生。治疗后,两组BBS评分、TUGT时间、10MWT步速、BI、步速、步频、患侧单腿支撑相占比均显著提高(|t|>5.161,P<0.001);除BI外(t=1.099,P=0.282),试验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t|>2.106,P<0.05)。结论基于丰富环境的AR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效果优于常规步行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增强现实 丰富环境 步行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下载PDF
髋关节外展肌训练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肌力和步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萍 吉文彬 +2 位作者 唐天然 王晓君 张添祥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528-1534,共7页
目的:探究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早期康复训练中强化髋关节外展肌训练对患者下肢肌力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因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初次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 目的:探究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早期康复训练中强化髋关节外展肌训练对患者下肢肌力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因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初次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试验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增加髋关节外展肌训练,两组进行4周每周5次的训练。干预前后分别对两组进行等速肌力测试、膝关节功能(KSS)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三维步态分析。结果:经4周康复干预后:试验组髋关节外展相对峰力矩、膝关节屈伸相对峰力矩、KSS评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均P<0.01);WOMAC疼痛、僵硬、功能、总分及TUGT完成时间显著低于干预前(均P<0.05);步速、步幅、患侧支撑百分比及髋、膝关节矢状面活动范围显著高于干预前(均P<0.05);双支撑百分比低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试验组髋关节外展相对峰力矩、K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WOMAC疼痛、功能、总分及TUGT完成时间低于对照组(均P<0.05);步幅、患侧支撑百分比患侧髋、膝关节矢状面活动范围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训练中强化髋关节外展肌训练能更好改善患者的下肢肌力及步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外展肌训练 全膝关节置换术 下肢肌力 步行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