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8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过程人民民主视域下人民陪审员参与死刑案件审理研究
1
作者 刘用军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2023年第5期116-125,共10页
全过程人民民主对司法领域人民民主也提出了深刻要求,其中重要方面就是认真贯彻人民陪审制度。根据《人民陪审员法》规定,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死刑一审案件实行由4陪3审组成的7人制合议庭审理,但实际上,据调研,《人民陪审员法》生效前后... 全过程人民民主对司法领域人民民主也提出了深刻要求,其中重要方面就是认真贯彻人民陪审制度。根据《人民陪审员法》规定,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死刑一审案件实行由4陪3审组成的7人制合议庭审理,但实际上,据调研,《人民陪审员法》生效前后的死刑案件中均有半数没有实行人民陪审,特别是在《人民陪审员法》实施4年来,没有一例死刑案件按照法律规定进行了7人制合议庭审理。可见,死刑案件的人民陪审是不合乎要求的。未来应当进一步修改立法,取消死刑案件人民陪审的社会影响重大限制性条件,实行死刑案件一律陪审。同时,要在死刑案件7人制合议庭审理中构建人民陪审员就事实和法律问题的同等表决权,确保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死刑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件中得到完整贯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过程人民民主 死刑案件 人民陪审 7人制合议庭
下载PDF
死刑案件法律援助的规范阙如与完善——以《法律援助法》为切入点
2
作者 郑璐佳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48-155,共8页
死刑案件中法律援助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保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死刑案件法律援助律师准入机制的缺失、相关规范对死刑案件法律援助范围的有所限制以及死刑案件法律援助服务质量控制机制的不完善,造成死刑案件... 死刑案件中法律援助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保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死刑案件法律援助律师准入机制的缺失、相关规范对死刑案件法律援助范围的有所限制以及死刑案件法律援助服务质量控制机制的不完善,造成死刑案件法律援助存在制度漏洞。《法律援助法》完善了死刑案件中法律援助律师的准入制度,扩大了死刑案件应当指定法律援助的范围,初步建立了死刑案件法律援助质量控制机制。《法律援助法》对死刑案件法律援助制度的完善做出了贡献,下一步,可以考虑通过及时出台专门性规范和更新相关规范的方式加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刑案件 法律援助 保障机制 质量控制
下载PDF
死刑案件实行三审终审制改造的构想 被引量:65
3
作者 陈卫东 刘计划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4-68,共5页
死刑复核程序有一定价值,但存在诸多弊端。即便最高法院收回死刑核准权,但死刑复核程序自身的弊端依然存在。应废除死刑复核程序,实行死刑案件二审强制上诉制度,增加三审并原则上设定为法律审。实行合议庭法官一致(或绝对多数)同意时才... 死刑复核程序有一定价值,但存在诸多弊端。即便最高法院收回死刑核准权,但死刑复核程序自身的弊端依然存在。应废除死刑复核程序,实行死刑案件二审强制上诉制度,增加三审并原则上设定为法律审。实行合议庭法官一致(或绝对多数)同意时才能对被告人判处死刑的原则,并应对死刑案件合议庭的组成方式进行改革。死刑案件还应充分发挥辩护律师的作用,实现被告人辩护权的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刑案件 三审终审制 复核程序 死刑核准权 辩护律师 职权监督
下载PDF
论二审死刑案件的公开审理 被引量:12
4
作者 高铭暄 朱本欣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4-57,共4页
公开审判与司法公正,二者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二审死刑案件普遍实行公开审判,不仅在实现司法公正、保障公民程序人权上具有重要意义,在限制死刑的适用,彰显对生命权的特别尊重方面,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而开庭审理是公开审... 公开审判与司法公正,二者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二审死刑案件普遍实行公开审判,不仅在实现司法公正、保障公民程序人权上具有重要意义,在限制死刑的适用,彰显对生命权的特别尊重方面,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而开庭审理是公开审判最基本的要求。目前司法实践以《刑事诉讼法》第187条作为法律依据,对死刑二审案件实行所谓的“书面审理”的做法,不仅是对该法律规定的误解,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生命至上与程序公正理念的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审死刑案件 公开审理制度 《刑事诉讼法》 司法公正 犯罪事实 生命权
下载PDF
论一事不再理原则与我国死刑案件的再审 被引量:2
5
作者 黄京平 彭辅顺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9-74,共6页
再审制度是作为一事不再理原则的例外出现的。一事不再理原则及其例外的基本价值取向在于保障人权。若从再审以人权保障为主旨角度审视,我国以刑事审判监督程序为主要依据的死刑案件再审,在死刑犯提起再审的时间保证、启动再审的主体以... 再审制度是作为一事不再理原则的例外出现的。一事不再理原则及其例外的基本价值取向在于保障人权。若从再审以人权保障为主旨角度审视,我国以刑事审判监督程序为主要依据的死刑案件再审,在死刑犯提起再审的时间保证、启动再审的主体以及再审的审判管辖等方面还存在着种种制度缺陷,需要进行改造。改造的主要思路是建立有利于被告人人权保障的死刑案件再审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事不再理原则 死刑案件 再审制度 中国 人权保障 刑事诉讼
下载PDF
我国死刑案件陪审团制度的构建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明 崔佩玲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8-61,共4页
死刑作为刑事诉讼中最严厉的处罚,它的正确适用关系到人的生命权以及司法的民主。从司法的民主化、被告人权利的保障、裁判的准确适用、裁判公信力的提高可得出我国死刑案件实行陪审团审判的必要性;从陪审团审判的成本承担、文化土壤、... 死刑作为刑事诉讼中最严厉的处罚,它的正确适用关系到人的生命权以及司法的民主。从司法的民主化、被告人权利的保障、裁判的准确适用、裁判公信力的提高可得出我国死刑案件实行陪审团审判的必要性;从陪审团审判的成本承担、文化土壤、制度环境来看,我国死刑案件实行陪审团审判具有可行性;我国死刑案件陪审团审判制度可从陪审员的资格与遴选、陪审团评议和表决、陪审团审结案件的上诉程序等方面进行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刑案件 民众参与 陪审制 陪审团
下载PDF
证明力规则的效力分析——《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文本的解读 被引量:1
7
作者 徐阳 张溶开 张宛初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94-298,共5页
《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中存在中国式的证明力规则。然而,与英美法系的证据规则相比,我国的证据证明力规则效力,具有弱规范性、非规范性和非授权性的特点。对于中国证明力规则诸多教科书式的文本表达,规则制定... 《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中存在中国式的证明力规则。然而,与英美法系的证据规则相比,我国的证据证明力规则效力,具有弱规范性、非规范性和非授权性的特点。对于中国证明力规则诸多教科书式的文本表达,规则制定者有必要在"立法"技术上反思:将大量经验性规则作为司法解释条款"法律化",难免有重回法定制度时代之嫌。还应注意,证明力规则的排除条款的刚性弱化,使这一证据规则警示功能降低,有悖于设立初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明力规则 排除条款 死刑案件
下载PDF
理性的诘问:死刑案件中的刑事和解 被引量:14
8
作者 沈玉忠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2期63-67,共5页
作为程序性解决机制,刑事和解反映了恢复性司法的理念,它的运作契合了司法改革的目标,也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构。由于我国缺乏刑事和解制度的规定,导致司法实践中重罪乃至死刑案件均可以和解,这必然对刑罚公正性产生巨大冲击,也容易滋生... 作为程序性解决机制,刑事和解反映了恢复性司法的理念,它的运作契合了司法改革的目标,也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构。由于我国缺乏刑事和解制度的规定,导致司法实践中重罪乃至死刑案件均可以和解,这必然对刑罚公正性产生巨大冲击,也容易滋生新的司法腐败。因此,在刑事和解推行过程中,应对其进行必要的规范与引导,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和解 恢复性司法 死刑案件 刑罚公正性
下载PDF
我国死刑案件证明标准的反思 被引量:7
9
作者 张远煌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37-140,共4页
严格死刑案件证明标准,把死刑案件办成“铁案”,随着近年来中国司法高层和政治决策层的不断强调,已日益为司法界所认同。要切实发挥证明标准对死刑适用的控制作用,司法者应根据“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这一有罪判决证明标准的精... 严格死刑案件证明标准,把死刑案件办成“铁案”,随着近年来中国司法高层和政治决策层的不断强调,已日益为司法界所认同。要切实发挥证明标准对死刑适用的控制作用,司法者应根据“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这一有罪判决证明标准的精神实质,坚持将“排除合理怀疑”作为死刑判决的标准,在证据审查和证据采信环节严格把关,使证明标准真正成为防止错杀和减少死刑适用的一道防护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刑案件 证明标准 证据采信 排除合理怀疑
下载PDF
死刑案件精神病鉴定的程序保障:立法缺失与完善建议——兼评新《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 被引量:4
10
作者 郭志媛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35-43,共9页
近年来引起公众关注的几起疑似精神病人犯罪案件,折射出我国死刑案件中精神病司法鉴定存在的严重问题。以中美相关制度比较为视角,针对初步实证调研所暴露出的问题,可以提出若干完善精神病鉴定程序的建议,包括建立审前强制鉴定机制、赋... 近年来引起公众关注的几起疑似精神病人犯罪案件,折射出我国死刑案件中精神病司法鉴定存在的严重问题。以中美相关制度比较为视角,针对初步实证调研所暴露出的问题,可以提出若干完善精神病鉴定程序的建议,包括建立审前强制鉴定机制、赋予辩方鉴定启动权、允许辩方见证和参与控方启动的精神病鉴定、确立与专家证人对质之权利、获得免费精神病专家帮助、完善冲突鉴定结论解决机制、强调被告人获得有效辩护的权利等。2012年3月通过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虽部分体现这些内容,但该领域仍然存在极大的完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刑案件 精神病鉴定 程序保障
下载PDF
论刑事和解在死刑案件中的限制适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马松建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48-52,共5页
刑事和解在死刑案件中的限制适用对于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实现国家权力与公民个人权利的动态平衡,促进刑罚的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相统一,最大限度地避免刑事和解产生消极影响等,都具有重大意义。刑事和解在死刑案件中的限制适用应遵... 刑事和解在死刑案件中的限制适用对于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实现国家权力与公民个人权利的动态平衡,促进刑罚的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相统一,最大限度地避免刑事和解产生消极影响等,都具有重大意义。刑事和解在死刑案件中的限制适用应遵守一定的原则,具体包括被动介入原则、价值平衡原则、综合评价原则。司法实践中,应以犯罪侵犯的法益或者犯罪客体为标准来把握死刑案件适用刑事和解的具体范围,只有单纯侵害个人法益或者所侵害的法益均属于个人法益的死刑案件,原则上才可以适用刑事和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和解 死刑案件 限制适用 适用范围
下载PDF
定罪与量刑分离——论我国死刑案件的证明标准 被引量:3
12
作者 郭志远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3-108,共6页
国外立法和实践对死刑案件和非死刑案件所适用的证明标准或证明程序并不相同,有的是适用较普通刑事案件有罪判决更高的证明标准,有的虽适用相同的证明标准,但在适用的程序上有严格的限制。我国死刑案件并无单独的证明标准,且程序保障制... 国外立法和实践对死刑案件和非死刑案件所适用的证明标准或证明程序并不相同,有的是适用较普通刑事案件有罪判决更高的证明标准,有的虽适用相同的证明标准,但在适用的程序上有严格的限制。我国死刑案件并无单独的证明标准,且程序保障制度不完善,为体现对被告人生命权的尊重和保障,对其定罪与量刑应实行不同的证明标准,分别为"排除合理怀疑的唯一性"和"确定无疑的唯一性",将有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量刑事实的证明标准确定为"可能成立",将不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量刑事实的证明标准确定为"确定无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刑案件 证明标准 排除合理怀疑 确定无疑
下载PDF
论我国死刑案件三审终审制的建构 被引量:3
13
作者 马丽丽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48-153,共6页
死刑的适用有利于控制、预防犯罪,但随着保障人权的呼声日益高涨,死刑逐步被废除,没有废除死刑的国家也采取各种救济措施,以防错杀。我国采取的死刑复核程序在保证死刑案件质量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其自身也存在着很多弊端,因此建议取... 死刑的适用有利于控制、预防犯罪,但随着保障人权的呼声日益高涨,死刑逐步被废除,没有废除死刑的国家也采取各种救济措施,以防错杀。我国采取的死刑复核程序在保证死刑案件质量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其自身也存在着很多弊端,因此建议取消死刑复核程序,实行三审终审制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刑案件 三审终审制 死刑复核程序 救济程序 中国 刑事诉讼
下载PDF
论我国死刑案件无效辩护制度构建 被引量:7
14
作者 吴常青 王彪 《西部法学评论》 2012年第2期113-117,共5页
辩护权应是实际的和有效的,而非理论的或虚幻的。无效辩护制度是提高辩护质量的重要制度设置。从历史维度,辩护权经历了从形式到实质、从辩护到有效辩护的过程。无效辩护制度包括:请求范围、审查标准、法院的干预义务和证明与裁判等内... 辩护权应是实际的和有效的,而非理论的或虚幻的。无效辩护制度是提高辩护质量的重要制度设置。从历史维度,辩护权经历了从形式到实质、从辩护到有效辩护的过程。无效辩护制度包括:请求范围、审查标准、法院的干预义务和证明与裁判等内容。死刑辩护行业标准在提高案件质量上存在不足和诉讼模式的转型需要构建我国无效辩护制度。我国无效辩护制度构建可从死刑案件入手,但目前尚存在诸多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刑案件 有效辩护 行业标准 权利救济 无效辩护
下载PDF
论死刑案件辩护的有效性 被引量:2
15
作者 马松建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3-96,共4页
从我国立法和司法的实际情况看,死刑案件辩护的有效性依然存在很大的疑问。这种情况不仅与此类案件的重大性极不相称,也难以实现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针对死刑案件的特点,应将强制辩护原则贯彻于死刑案件的整个诉讼程序,切实保障死刑案... 从我国立法和司法的实际情况看,死刑案件辩护的有效性依然存在很大的疑问。这种情况不仅与此类案件的重大性极不相称,也难以实现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针对死刑案件的特点,应将强制辩护原则贯彻于死刑案件的整个诉讼程序,切实保障死刑案件辩护人的诉讼地位,提高死刑案件辩护人的素质,转变司法人员的司法心理和司法习惯,以真正发挥律师辩护在死刑司法控制中的作用,为死刑案件辩护的有效性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刑案件 辩护 有效性 强制辩护制度 中国 刑事诉讼
下载PDF
论程序正义视域中死刑案件二审开庭问题 被引量:2
16
作者 胡常龙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1-58,共8页
死刑核准权归位后死刑案件程序的正当化、规范化问题成为司法实践的迫切需要,其中死刑案件二审程序的正当化问题由于二审程序在整个死刑案件程序中的独特功能和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深入研究和挖掘程序功能,保证死刑案件被告人辩护权等... 死刑核准权归位后死刑案件程序的正当化、规范化问题成为司法实践的迫切需要,其中死刑案件二审程序的正当化问题由于二审程序在整个死刑案件程序中的独特功能和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深入研究和挖掘程序功能,保证死刑案件被告人辩护权等程序参与权,有效贯彻全面审查与重点审查相结合、事实审与法律审相结合、关键证人出庭作证与书面审证相结合等诉讼原则,规范完善死刑案件二审程序,成为确保死刑案件裁判结论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相统一、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统一的根本保障和基本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正义 死刑案件 二审开庭 功能
下载PDF
论数罪并罚死刑案件量刑中基准刑的确定和自首的适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刚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5-21,共7页
数罪并罚死刑案件的量刑应采用并科主义确定基准刑,即以量刑情节指向的全部罪行的基准刑之和作为数罪的整体基准刑。采用吸收原则很容易导致量刑不公,因为其他罪行的基准刑由于被死刑吸收而难以在量刑过程中发挥作用。只有当数罪的宣告... 数罪并罚死刑案件的量刑应采用并科主义确定基准刑,即以量刑情节指向的全部罪行的基准刑之和作为数罪的整体基准刑。采用吸收原则很容易导致量刑不公,因为其他罪行的基准刑由于被死刑吸收而难以在量刑过程中发挥作用。只有当数罪的宣告刑确定之后方可适用吸收原则,即用死刑吸收其他罪行的宣告刑,再以死刑作为最终的宣告刑。量化分析法、相互抵消法和综合评估法是规范自首适用的重要方法,非死刑罪行的刑罚对自首的从轻效果可以产生抵消作用,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是检验数罪并罚死刑案件的量刑结果是否公正、死缓适用是否合理的最后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罪并罚死刑案件 量刑 基准刑 并科原则 自首适用
下载PDF
论死刑案件的权力配置 被引量:2
18
作者 魏晓娜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3年第6期91-98,共8页
中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集权式"死刑控制模式,而西方采取的则是"分权式"死刑控制模式。"集权式"死刑控制有其自身的优点,但也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我国在死刑控制方面应适当分权,调整现有的... 中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集权式"死刑控制模式,而西方采取的则是"分权式"死刑控制模式。"集权式"死刑控制有其自身的优点,但也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我国在死刑控制方面应适当分权,调整现有的权力配置格局,并据此重新分配司法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刑案件 权力配置 集权模式 分权模式
下载PDF
死刑案件中“隐性和解”与制度保障 被引量:2
19
作者 雷小政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3年第6期99-104,共6页
在司法实践中,刑事和解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调解"面貌出现在死刑案件审判中并发挥了特殊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死刑案件中刑事和解应当绝对禁止,还是给予一定的生存空间?在特定的死刑案件中,应当允许双方当事... 在司法实践中,刑事和解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调解"面貌出现在死刑案件审判中并发挥了特殊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死刑案件中刑事和解应当绝对禁止,还是给予一定的生存空间?在特定的死刑案件中,应当允许双方当事人依据平等、自愿等原则进行刑事和解,同时辅以国家补偿支持、社会福利保障、心理辅导计划等制度。死刑案件中的刑事和解应当坚持罪刑法定、程序法定等原则,防止花钱赎刑、漫天要价、代偿致贫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刑案件 隐性和解 程序法定 法律监督
下载PDF
《死刑案件证据规定》第23条的诠释与解读——以鉴定意见审查判断为视角 被引量:9
20
作者 沈臻懿 《犯罪研究》 2011年第2期58-64,共7页
2010年7月1日《关于办理(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已正式实施,该规定第23条明确规定了鉴定意见审查判断时应当着重考察的若干事项。鉴定意见作为现代诉讼活动中的"证据之王",在案件事实认定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2010年7月1日《关于办理(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已正式实施,该规定第23条明确规定了鉴定意见审查判断时应当着重考察的若干事项。鉴定意见作为现代诉讼活动中的"证据之王",在案件事实认定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甚至在(刑案件中扮演着"一纸定生")的角色。通过对《(刑案件证据规定》第23条的诠释与解读,进一(明确刑事案件,尤其是(刑案件中的鉴定意见证据能力及证明力,有助于切实保障案件裁判的司法公正、维护案件当事各方的合法权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刑案件 鉴定意见 审查判断 诠释与解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