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94篇文章
< 1 2 1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雪国》与《死者》死亡观对比研究
1
作者 王肖雅 王新博 《南方论刊》 2024年第1期90-92,共3页
川端康成《雪国》与詹姆斯·乔伊斯《死者》分别折射着东西方死亡观。从死亡本质、意义、态度三个维度分析,东西方均认为死亡有助于个体审视生命,探寻生命价值。东方死亡观认为生死平等,死亡是一种新的存在状态,而西方死亡观认为死... 川端康成《雪国》与詹姆斯·乔伊斯《死者》分别折射着东西方死亡观。从死亡本质、意义、态度三个维度分析,东西方均认为死亡有助于个体审视生命,探寻生命价值。东方死亡观认为生死平等,死亡是一种新的存在状态,而西方死亡观认为死亡是原有生命的延续,强调逝者对生者的影响;东方死亡观认为死亡是唯美的,对死亡的态度混杂着伤感与释然,而西方死亡观认为死亡是阴郁的、可惧的。理解其异同有助于我们直面死亡,积极规划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国》 死者 死亡观 东西对比
下载PDF
论《死者》中嵌套故事的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申富英 王依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6-56,共11页
《死者》中马围绕比利王雕像转圈的嵌套文本凸显了小说中所有人物的精神瘫痪本质是故步自封,停滞不前,其具象是以忙碌、虚华、浮夸为表象的闭环式重复,其根源是他们追求的目标都是错误的。这一嵌套文本不仅凸显了主人公精神之死的本质... 《死者》中马围绕比利王雕像转圈的嵌套文本凸显了小说中所有人物的精神瘫痪本质是故步自封,停滞不前,其具象是以忙碌、虚华、浮夸为表象的闭环式重复,其根源是他们追求的目标都是错误的。这一嵌套文本不仅凸显了主人公精神之死的本质、具象和原因,而且在象征层面补充说明了小说中常常被读者忽略的所有都柏林人精神之死的本质、具象和原因。它不仅引导读者将所有都柏林人个人的生活问题提升到爱尔兰人的集体精神之死的高度去认识,而且也以其丰富厚重的主题内涵为整部小说集作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者 嵌套故事 精神之死 本质 作用
下载PDF
死者人格权保护问题研究
3
作者 王畅 《理论观察》 2023年第5期110-113,共4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首次以制定法的形式明确了死者的人格利益受法律保护。自1987年陈秀琴诉魏锡林、《今晚报》社名誉权纠纷案首开我国以司法保护死者人格权之先河以来,我国对于死者人格权的保护历经了判例阶段、法律解释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首次以制定法的形式明确了死者的人格利益受法律保护。自1987年陈秀琴诉魏锡林、《今晚报》社名誉权纠纷案首开我国以司法保护死者人格权之先河以来,我国对于死者人格权的保护历经了判例阶段、法律解释阶段和制定法阶段。但法学界对于保护死者人格权的理论依据仍莫衷一是,世界各国对于死者人格权所采取的保护方式也各有不同。因此对于死者人格权保护的法理基础的探究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者人格权 死者人格利益 人格权
下载PDF
死者名誉的刑法保护——以《民法典》第994条为切入点
4
作者 卢有学 陈俊任 《人权法学》 2023年第1期71-86,155,156,共18页
近年来,人格利益的法律保护日益受到重视。在此背景下,刑法是否应当保护死者名誉引起关注。侮辱、诽谤或者以其他方式侵害死者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超出了社会大众的容忍度,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因此,通过刑法对死者名誉加以保护具有正... 近年来,人格利益的法律保护日益受到重视。在此背景下,刑法是否应当保护死者名誉引起关注。侮辱、诽谤或者以其他方式侵害死者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超出了社会大众的容忍度,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因此,通过刑法对死者名誉加以保护具有正当性。与此同时,通过刑法保护死者名誉在个人、社会和规范层面具有必要性,具体体现为彰显死者的生命价值,回应大众的合理诉求,以及顺应规范的演进趋势。然而,对侮辱、诽谤罪进行法教义学分析可知,相关罪状中的“他人”在规范意义上不包括死者,亦不存在解释的空间。对此,应当通过新增条款的方式对死者名誉进行刑法保护。这种方案不但更具可行性,而且与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和刑法现有罪名相兼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者名誉 侮辱罪 诽谤罪 法秩序统一性原则 《民法典》
原文传递
论死者肖像财产利益的保护
5
作者 谢鑫娟 阿依加马丽·苏皮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85-189,共5页
《民法典》第993条规定了肖像许可使用制度,立法认可自然人的肖像具有一定的财产利益,为死者肖像具有财产利益提供了一定的规范依据;第994条明确死者肖像受到侵害的,其近亲属有权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为死者肖像财产利益的法律保护... 《民法典》第993条规定了肖像许可使用制度,立法认可自然人的肖像具有一定的财产利益,为死者肖像具有财产利益提供了一定的规范依据;第994条明确死者肖像受到侵害的,其近亲属有权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为死者肖像财产利益的法律保护留下了开放性解释空间。从比较法上看,死者肖像财产利益法律保护主要有两种模式,美国二元保护模式和德国一元保护模式,在继承中国司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吸收比较法中好的经验,规定公开权模式来保护死者肖像上的财产利益。对死者人格利益保护的条款进行详细化解释,自然人的肖像财产利益具有财产属性并能够被继承,扩大死者肖像财产利益受到侵害的请求权主体,明确保护期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者人格 肖像 财产利益 公开权 肖像利益
下载PDF
刍议死者人格利益保护请求权主体 被引量:1
6
作者 郭澎 《南方论刊》 2023年第3期66-67,79,共3页
死者人格利益保护既是一个法律问题,同时也事关道德风尚和伦理观念等诸多要素,为了更好维护社会善良风俗和人性尊严,应予重视及保护。当前,我国关于死者人格利益保护请求权主体范围的相关规定仍亟待深入完善,需进一步将死者人格利益划... 死者人格利益保护既是一个法律问题,同时也事关道德风尚和伦理观念等诸多要素,为了更好维护社会善良风俗和人性尊严,应予重视及保护。当前,我国关于死者人格利益保护请求权主体范围的相关规定仍亟待深入完善,需进一步将死者人格利益划分为精神利益与财产利益,并以此作为确定死者人格利益保护请求权主体的标准,同时贯彻“密切联系原则”,若死者生前曾指定特定人为其身后人格利益保护请求权主体,则应遵循死者生前意愿;若死者生前未曾指定特定人为其身后人格利益保护请求权主体,但其人格利益遭受侵害时近亲属尚在世的,原则上以其近亲属为请求权主体;抑或死者生前未曾指定特定人为其身后人格利益保护请求权主体,且其人格利益遭受侵害时已无近亲属在世,亦无法遵循“密切联系原则”确定请求权主体的,其生前所在单位可作为请求权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者人格利益 请求权主体 人格权
下载PDF
死者人格利益保护请求权的法理依据与适用规则——《民法典》第994条的关键词评注
7
作者 杨立新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4-109,共16页
《民法典》第994条规定的死者人格利益保护请求权,是指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等人格利益受到侵害,死者的近亲属依法享有的保护死者人格利益,救济造成的损害或者妨害的请求权,包括侵权请求权和人格权请求权。其法理依... 《民法典》第994条规定的死者人格利益保护请求权,是指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等人格利益受到侵害,死者的近亲属依法享有的保护死者人格利益,救济造成的损害或者妨害的请求权,包括侵权请求权和人格权请求权。其法理依据,是死者具有部分民事权利能力。条文中的“配偶、子女、父母”和“其他近亲属”,以及“死者”“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等人格”“行为人”“民事责任”6个关键词,分别概括了死者人格利益保护请求权的请求权人、保护客体、请求权成立要件、责任人和责任承担的主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者人格利益保护请求权 请求权人 保护客体 请求权成立 责任人
下载PDF
“不死者”之“未来”--论梁启超的《世界末日记》与《新中国未来记》
8
作者 张杨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37-44,共8页
1902年,《新小说》创刊号上刊登了梁启超所作的《新中国未来记》与所译的《世界末日记》,此前书目预告中的《世界未来记》却并未出现。对于以激励爱国精神为宗旨之刊物的创刊号而言,“末日”的出现值得深究,其所体现的是梁启超在“末日... 1902年,《新小说》创刊号上刊登了梁启超所作的《新中国未来记》与所译的《世界末日记》,此前书目预告中的《世界未来记》却并未出现。对于以激励爱国精神为宗旨之刊物的创刊号而言,“末日”的出现值得深究,其所体现的是梁启超在“末日”与“未来”之间所建构的逻辑理路。梁启超运用佛教及进化论思想对源自基督教的“末日”观念进行了改造,借用“无量”“世相续”“生死”“进化”等观念,将“末日”重新阐释成一种过渡环节,一种历史进化中的“劫”,同时也是“未来”的起点。在“末日”通向“未来”的过程中,“不死者”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不死者”既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行动,且唯有在进化的时间之流中才有意义。梁启超在“末日”与“未来”之间所架起的这座桥梁颇为重要,它意味着重塑现实是可能的,也即,在面对中国向何处去这样的问题时,作为行动或准则的“不死者”将使历史的可能走向得以显明。“末日”与“未来”在《新小说》上的同框体现了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近现代知识分子在复杂的历史境遇中为探求中国道路所作出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死者 “未来” 梁启超 《世界末日记》 《新中国未来记》
下载PDF
死者人格利益保护请求权主体缺位问题研究
9
作者 黄魏思思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15-120,共6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了以保护死者人格和与死者人格有利益关联的生者为根本目的的立法观念,由死者的近亲属提出保护请求。但实践中,死者人格利益受损后存在如下情形:一是死者没有法定范围内的近亲属;二是死者虽然有法定范围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了以保护死者人格和与死者人格有利益关联的生者为根本目的的立法观念,由死者的近亲属提出保护请求。但实践中,死者人格利益受损后存在如下情形:一是死者没有法定范围内的近亲属;二是死者虽然有法定范围内的近亲属,但其不行使请求保护的诉权。这两种情形下,都可能存在死者法定近亲属范围之外的法律主体,遭受到与死者近亲属相同或相近的痛苦,其合法权利受到侵害的情况。死者近亲属以外与死者关系密切的法律主体是否可以作为请求权主体,已成为我国法律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内外针对死者人格利益保护请求权主体的理论主要有直接保护说、间接保护说、混合保护说三种流派,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理论适用上采取了混合保护说立场。基于现实需要和相关理论,笔者认为死者法定近亲属与近亲属之外的主体提出保护请求具有可类比性;建议将死者保护人制度进行中国化运用;在死者人格利益保护请求权主体缺位时,建议扩张适用《民法典》人格权编有关条文,使死者法定近亲属范围之外的相关主体能够提出保护请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者人格利益 近亲属人格权 请求权主体缺位 人格权编条文扩张适用
下载PDF
寺山修司电影中的时间表达——以《死者田园祭》为例
10
作者 杨锡磊 《戏剧之家》 2023年第5期138-140,共3页
时间是寺山修司在电影中反复探讨的重要主题,他总是通过极具形式感和吸引力的影像表现自己独特的时间观念,《死者田园祭》是最能代表他个人风格的作品。本文从这部影片的影像元素设计、影像呈现和叙事结构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分析寺山修... 时间是寺山修司在电影中反复探讨的重要主题,他总是通过极具形式感和吸引力的影像表现自己独特的时间观念,《死者田园祭》是最能代表他个人风格的作品。本文从这部影片的影像元素设计、影像呈现和叙事结构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分析寺山修司如何利用影像构筑出一座时间迷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寺山修司 时间 死者田园祭》 风景
下载PDF
二战后美国文学中的战争叙事——基于《裸者与死者》和《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对比分析
11
作者 杨灿灿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63-66,共4页
二战后的美国战争文学上承传统战争文学,下启美国20世纪60年代“垮掉的一代”的文学,在美国战争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二战后美国战争文学的代表作,诺曼·梅勒的《裸者与死者》与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集中展... 二战后的美国战争文学上承传统战争文学,下启美国20世纪60年代“垮掉的一代”的文学,在美国战争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二战后美国战争文学的代表作,诺曼·梅勒的《裸者与死者》与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集中展现了这一时期美国战争文学的叙事特点,在叙事视角、人物塑造、叙事手法和风格等方面都显现出鲜明的共性和个性,是二战后美国战争文学的重要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战争文学 《裸者与死者 《第二十二条军规》 共性与个性 战争叙事
下载PDF
永生的死者——《死者》中的死者形象分析
12
作者 董梅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9期32-33,共2页
在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死者》中,众多的死者形象得到了很好的展示。小说中的生者赋予了死者生命,对他们寄予了希望,让死者履行了他们未能达成的愿望。生者如行尸走肉般无奈地苟活于世,死者却在生者的思想和记忆中获得了永生... 在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死者》中,众多的死者形象得到了很好的展示。小说中的生者赋予了死者生命,对他们寄予了希望,让死者履行了他们未能达成的愿望。生者如行尸走肉般无奈地苟活于世,死者却在生者的思想和记忆中获得了永生,生死就是一个轮回。乔伊斯成功地塑造了这些死者形象,并向读者展示了一幅都柏林的精神瘫痪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者形象 死者 永恒 生命
下载PDF
死者的民事主体地位探析
13
作者 高其明 李泉 《甘肃农业》 2006年第6期250-251,共2页
自然人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自罗马法确立以来,为各个国家所遵循,死者作为自然人的一种特殊形态,因为它不是生命体,所以不能享有民事主体资格,对它的法律保护,实质是对死者生命痕迹的法律保护。
关键词 民事主体 自然人 民事权利能力 死者 死者生命痕迹
下载PDF
第三人取走死者财物行为的定性与证成路径选择
14
作者 陈晖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40-51,共12页
对于第三人从事故现场取财的行为,司法实务一般定盗窃罪。这会面临内外两方面质疑。就外部而言,司法实务需要回应理论通说定侵占罪的主张。一方面,该行为包含趁人之危、破坏事故现场和冲击善良风俗等较侵占行为不法程度更高的因素。另... 对于第三人从事故现场取财的行为,司法实务一般定盗窃罪。这会面临内外两方面质疑。就外部而言,司法实务需要回应理论通说定侵占罪的主张。一方面,该行为包含趁人之危、破坏事故现场和冲击善良风俗等较侵占行为不法程度更高的因素。另一方面,定侵占罪也不利于财物追回,故应当否定侵占罪而成立盗窃罪。就内部而言,司法实务需回答占有概念过分宽延的疑问,“规范的占有说”则回应了该疑问。至于具体的占有主体则有三种解释路径可供选择,一是死者生前占有延续说,二是场所管理人占有说,三是继承人占有说。可借鉴民法保护财产思维修正继承人占有说,如此,可在维持占有概念通说的情况下证成盗窃罪,因此该说是最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人取走死者财物 死者占有 继承人占有转移说 盗窃罪 侵占罪
下载PDF
用巨尾阿丽蝇蛹期发育形态来推断死者死亡时间 被引量:12
15
作者 王江峰 胡萃 +2 位作者 陈玉川 闵建雄 李俊涛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96-699,共4页
为了明确对于凶杀案件中死亡时间判断有重要意义的蝇蛹的形态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在 16、 2 0、 2 4、 2 8、 32℃饲养了巨尾阿丽蝇并定期取样、解剖 ,显微镜下观察其体表形态变化。结果表明 :巨尾阿丽蝇蛹壳内蛹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 ,这... 为了明确对于凶杀案件中死亡时间判断有重要意义的蝇蛹的形态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在 16、 2 0、 2 4、 2 8、 32℃饲养了巨尾阿丽蝇并定期取样、解剖 ,显微镜下观察其体表形态变化。结果表明 :巨尾阿丽蝇蛹壳内蛹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 ,这些规律性的变化可指示出蛹的发育进程 ,进而可指示该昆虫在尸体上出现的时间 ,从而对死者的死亡时间做出判断。根据这些规律性的变化可将蛹期划分为 7个阶段。不同恒温下达到以上阶段所需时间不同 ,高温下短而低温下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尾阿丽蝇 蛹期发育形态 推断 死者 死亡时间 法医
下载PDF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期脑梗死者的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13
16
作者 田方起 李斌 +1 位作者 苏兰 张玉香 《海南医学》 CAS 2005年第2期104-104,共1页
关键词 治疗 依达拉奉 急性期脑梗死 病后 双盲 发病 患者 死者 有效性
下载PDF
22例中毒死者胰腺出血坏死的法医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龚毓昌 秦志强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1期5-6,共2页
研究了22例中毒死者胰腺出血坏死的法医病理学特点,观察到口服中毒者出血坏死多发于胰腺头、体部,呈广泛、片状;吸入中毒者则多见于胰体、尾部,仅为间质或实质点、灶状出血坏死。
关键词 中毒死者 胰腺出血 坏死 病理
下载PDF
巨尾阿丽蝇幼虫发育形态学及其在死者死亡时间推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江峰 胡萃 +2 位作者 陈玉川 闵建雄 李俊涛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65-270,共6页
为了明确对于凶杀案件中死亡时间判断有重要意义的蝇类幼虫的形态特征变化规律 ,分别在 12、 16、 2 0、 2 4和 2 8℃下饲养了巨尾阿丽蝇Aldrichinagrahami (Aldrich)并定期取样 ,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变化。结果表明 :后气门形态、表皮... 为了明确对于凶杀案件中死亡时间判断有重要意义的蝇类幼虫的形态特征变化规律 ,分别在 12、 16、 2 0、 2 4和 2 8℃下饲养了巨尾阿丽蝇Aldrichinagrahami (Aldrich)并定期取样 ,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变化。结果表明 :后气门形态、表皮、消化道等随时间而发生的规律性变化可作为幼虫日龄的标志。据此将幼虫期划分为 :1龄期、 2龄早期、 2龄后期、 3龄叠气门期、开环期、浅闭环期、深闭环期、圆锥期。到达上述各发育阶段的时间决定于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尾阿丽蝇 幼虫 发育形态学 死者 死亡时间推断 应用 法医昆虫学 发育阶段 温度
下载PDF
中国古文献记载中“死者万计”事件的时空特征与原因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静 殷淑燕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43-252,共10页
自然灾害是人地关系最为显性的自然事件.通过检索《中国基本古籍库》及《爱如生数据库·中国方志库》,整理了中国古文献记载中自然灾害导致的"死者万计"事件的发生频次,利用最小二乘法、小波分析和M-K检验等方法,分析其... 自然灾害是人地关系最为显性的自然事件.通过检索《中国基本古籍库》及《爱如生数据库·中国方志库》,整理了中国古文献记载中自然灾害导致的"死者万计"事件的发生频次,利用最小二乘法、小波分析和M-K检验等方法,分析其时空特征及发生原因.结果表明:历史时期"死者万计"事件频发,共有217a,主要类型为疫灾、饥灾、飓风、水灾.魏晋南北朝为第1个小活跃期,明清集中了总年数的60.8%,为第2个活跃期,并且秋季和夏季出现次数最多.10a频次呈极显著的波动上升趋势,最大值在1580~1589年,分为频次最少-缓慢上升-频次平缓-快速上升4个阶段,1820年发生增多突变.灾害演化过程中存在26,7和4a共3个周期.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以江苏、浙江为主的长江中下游和以河南为主的黄河中下游是2个高频中心,且各省灾害结构不同.气候的寒冷与异常、季节变化、灾害结构、人口规模、社会动荡、朝代更替等是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者万计”事件 自然灾害 时空分布 中国古文献 历史时期
下载PDF
《民法典》保护死者人格利益的法理基础——兼论近亲属权益保护说的理论困境及其解释论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陈林林 陈杰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2021年第2期84-93,共10页
民法具有“现世性”特征,一个例证就是民事权利能力制度规定“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但是民法本身又应当负担起某种保护死者人格的社会道德要求和社会政策需求,而保护死者与维系现行民法制度看似并不能同时实现。因此,... 民法具有“现世性”特征,一个例证就是民事权利能力制度规定“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但是民法本身又应当负担起某种保护死者人格的社会道德要求和社会政策需求,而保护死者与维系现行民法制度看似并不能同时实现。因此,如何弥补因保护死者与维系民法体系的完整性而产生的裂缝,是摆在民法学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作为处理该问题的通说方案,近亲属权益保护说认为法律并不直接保护死者的人格利益,而是通过保护死者近亲属的利益来间接地保护死者利益,即通过语义扩张和类推解释的方式把“保护死者人格”理解为“保护死者近亲属人格”来化解其与现行权利能力制度的冲突。在分析裂缝产生的原因以后,可以发现通过区分道德权利与法律权利能为我们处理该问题提供不同于通说的新思路。通说的支持者通过提出“利益幸存问题”与“主体问题”来捍卫其理论地盘并试图对其他替代方案构成挑战,但是通过合理解释“死者”概念以及区分“利益幸存于死后”与“利益在死后被持有”,可以对这些挑战予以回应。此外,通说基于错误前见(即对精神利益的损害必须以感受到精神痛苦为前提)作出的不当法律解释,以及混淆“精神痛苦”与“人格精神利益受损”等概念,并且错误地将保护死者利益等同于保护近亲属人格权益,此种种共同导致近亲属权益保护说背离对死者的保护且难以融贯地解释法律与实践。因此,近亲属权益保护说不应该成为《民法典》保护死者人格利益的阿基米德支点,立法者应采取行动回应通说的理论困境,而不是沿袭20年前的陈规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者 近亲属权益保护说 人格权 精神痛苦 人格精神利益受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