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5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残留奥氏体含量对GCr15轴承钢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宫志鹏 贺甜甜 +3 位作者 李林芳 杜三明 张永振 张鹏杰 《材料热处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3-134,共12页
首先对GCr15轴承钢进行了不同温度的淬火和回火处理及淬火+深冷+回火处理,获得了残留奥氏体含量分别为6.2、11.2、17.5和26.4 vol%的GCr15轴承钢试样,随后采用重载往复摩擦磨损实验仪在干摩擦和油润滑条件下对试样进行摩擦磨损实验,研... 首先对GCr15轴承钢进行了不同温度的淬火和回火处理及淬火+深冷+回火处理,获得了残留奥氏体含量分别为6.2、11.2、17.5和26.4 vol%的GCr15轴承钢试样,随后采用重载往复摩擦磨损实验仪在干摩擦和油润滑条件下对试样进行摩擦磨损实验,研究了残留奥氏体含量对GCr15轴承钢滑动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X射线残余应力分析仪和洛氏硬度计等分析了GCr15轴承钢试样在不同状态下的组织、表面形貌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经不同工艺热处理后,GCr15轴承钢的组织都是由马氏体、残留奥氏体和碳化物组成;随着残留奥氏体含量增加,GCr15轴承钢的表面硬度逐渐减小,残余压应力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在干摩擦条件下,深冷处理试样的平均摩擦系数最小;在油润滑条件下,4组试样的平均摩擦系数相差不大且都低于0.08,在干摩擦和油润滑条件下,随着残留奥氏体含量升高,GCr15轴承钢的磨损率都是先升高再降低,在淬火温度为865℃时磨损率达到最大;经过深冷处理的试样的残留奥氏体含量最小,为6.2 vol%,其磨损率也最小,说明深冷处理能提高GCr15轴承钢的摩擦磨损性能;在干摩擦条件下GCr15轴承钢的磨损机制为磨粒磨损、黏着磨损和氧化磨损,油润滑条件下为磨粒磨损和黏着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R15轴承钢 残留奥氏体 深冷处理 残余应力 摩擦磨损性能
原文传递
Si对超高强钢残留奥氏体回火稳定性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4
2
作者 王立军 余伟 +1 位作者 武会宾 蔡庆伍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30-36,共7页
采用XRD、TEM等实验方法研究了Si含量对超高强钢回火过程残留奥氏体稳定性及其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i对抑制回火脆性和提高回火抗力具有有益作用;Si抑制残留奥氏体的分解,随Si含量提高,回火过程逐渐出现逆转奥氏体;Si对提高碳分... 采用XRD、TEM等实验方法研究了Si含量对超高强钢回火过程残留奥氏体稳定性及其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i对抑制回火脆性和提高回火抗力具有有益作用;Si抑制残留奥氏体的分解,随Si含量提高,回火过程逐渐出现逆转奥氏体;Si对提高碳分配作用显著,可增强残留奥氏体的稳定性。马氏体板条内部,Si与C原子相互排斥;而奥氏体内Si与C相互吸引。发现1.8%Si钢250℃回火后出现ε-碳化物;400℃回火后ε-碳化物明显粗化,导致回火脆性。对0.4%Si钢而言,导致回火脆性的是回火后出现的大量针状或长条状碳化物,确定这类碳化物为非ε-碳化物。探讨了Si对回火过程残留奥氏体分解及逆转奥氏体形成的作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 超高强钢 残留奥氏体 回火稳定性 逆转奥氏体
原文传递
硅合金钢淬火组织中残留奥氏体的力学稳定性与力学性能 被引量:12
3
作者 康沫狂 朱明 +1 位作者 陈大明 华文君 《金属热处理》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19,共6页
对含Si合金钢两相 (马氏体 M ,贝氏体 B)区系列等温淬火显微组织中残留奥氏体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下贝氏体区等温淬火可获得准 (无碳化物 )贝氏体 (BF +AR)组织 ,合理的回火工艺可使显微组织中残留奥氏体减少到适量 ,增加残... 对含Si合金钢两相 (马氏体 M ,贝氏体 B)区系列等温淬火显微组织中残留奥氏体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下贝氏体区等温淬火可获得准 (无碳化物 )贝氏体 (BF +AR)组织 ,合理的回火工艺可使显微组织中残留奥氏体减少到适量 ,增加残留奥氏体中的C含量 ,降低Ms、Md点温度和提高其力学稳定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留奥氏体 力学稳定性 准贝氏体
下载PDF
残留奥氏体对1500MPa级新型低碳Mn-Si-Cr系合金钢冲击韧度的影响 被引量:24
4
作者 刘东雨 方鸿生 白秉哲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7-61,共5页
15 0 0MPa级无碳化物贝氏体 马氏体复相钢的第一类回火脆性开始温度高于 36 0℃。实验表明 ,这并非由于贝氏体 马氏体复相韧化 ,而是与无碳化物贝氏体中的膜状残留奥氏体有关。无碳化物贝氏体中机械稳定性较高的残留奥氏体可能是导致... 15 0 0MPa级无碳化物贝氏体 马氏体复相钢的第一类回火脆性开始温度高于 36 0℃。实验表明 ,这并非由于贝氏体 马氏体复相韧化 ,而是与无碳化物贝氏体中的膜状残留奥氏体有关。无碳化物贝氏体中机械稳定性较高的残留奥氏体可能是导致无碳化物贝氏体 马氏体复相钢第一类回火脆性开始温度升高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留奥氏体 无碳化化物贝氏体/马氏体混和组织 冲击韧度 稳定性
下载PDF
低硅无铝中碳TRIP钢中残留奥氏体的机械稳定性 被引量:8
5
作者 何忠平 何燕霖 +3 位作者 高毅 李麟 符仁钰 黄澍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41-44,48,共5页
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上对两种TRIP(TRansformation Induced Plasticity)钢分别进行不同贝氏体温度的热处理,通过拉伸试验和X射线衍射研究钢板的性能及残留奥氏体转变。结果表明:高的原始残留奥氏体量和残奥中碳含量,可使得钢获得... 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上对两种TRIP(TRansformation Induced Plasticity)钢分别进行不同贝氏体温度的热处理,通过拉伸试验和X射线衍射研究钢板的性能及残留奥氏体转变。结果表明:高的原始残留奥氏体量和残奥中碳含量,可使得钢获得良好的综合性能。另外,建立起残留奥氏体随真应变的转变模型,该模型能较好的预测实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P钢 残留奥氏体 机械稳定性
原文传递
深冷及磁场深冷处理对钢中残留奥氏体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刘良绅 刘建忠 +5 位作者 姜冶平 孙安国 佘月娥 彭福生 王革 马家骥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1-22,共2页
讨论了深冷及磁场深冷处理对W18Cr4V高速钢及GCr15轴承钢中残留奥氏体的影响。为充分挖掘这些在工业上使用量大、面广的材料的潜力 。
关键词 深冷处理 磁场深冷处理 残留奥氏体 高速钢 轴承钢
下载PDF
两相区退火对不同硅含量TRIP钢残留奥氏体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史文 李麟 符仁钰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0-14,共5页
研究了硅含量分别为 1 5wt%和 1 0wt %的冷轧低碳硅锰TRIP钢两相区退火温度对残留奥氏体量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两相区退火温度的升高 ,两种钢的残留奥氏体量和残留奥氏体中的含碳量以及其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都上升。当硅含... 研究了硅含量分别为 1 5wt%和 1 0wt %的冷轧低碳硅锰TRIP钢两相区退火温度对残留奥氏体量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两相区退火温度的升高 ,两种钢的残留奥氏体量和残留奥氏体中的含碳量以及其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都上升。当硅含量降至 1 0 %时 ,对钢的残留奥氏体量没有影响 ,但是降低了残留奥氏体中的碳含量 ,同时降低了钢的抗拉强度。两种钢的最大强塑积值相近 ,约为 2 2 0 0 0MPa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P钢 残留奥氏体 力学性能 两相区退火
下载PDF
铣刀深冷处理过程中残留奥氏体演变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5
8
作者 封源 黎军顽 +2 位作者 谢尘 闵娜 吴晓春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2期230-235,共6页
基于金属-热-力耦合理论框架,利用DEFORM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SDC99铣刀深冷处理多物理场耦合数值分析模型,探讨了深冷处理过程中铣刀内残留奥氏体的演变及分布规律,并借助X-ray衍射仪验证模拟结果。研究表明:淬火初始,铣刀中奥氏体的... 基于金属-热-力耦合理论框架,利用DEFORM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SDC99铣刀深冷处理多物理场耦合数值分析模型,探讨了深冷处理过程中铣刀内残留奥氏体的演变及分布规律,并借助X-ray衍射仪验证模拟结果。研究表明:淬火初始,铣刀中奥氏体的体积分数急剧下降,随着淬火时间的增加,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趋于平缓。淬火后,铣刀中残留奥氏体主要分布于刀刃根部附近和铣刀中空内圆柱面上,尤其是刀刃根部其残留奥氏体含量高达20%。进入深冷处理后,铣刀中的残留奥氏体继续向马氏体转变,与淬火初始相比,其奥氏体转变速率要小得多。深冷处理后,铣刀中残留奥氏体含量明显降低,其含量在3%以下,但仍主要聚集在刀刃根部。模拟结果与XRD定量分析结果比较吻合,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铣刀 深冷处理 残留奥氏体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微纳结构贝氏体钢中残留奥氏体的调控及其对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胡锋 张国宏 +2 位作者 万响亮 周雯 吴开明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24,共10页
微纳结构贝氏体钢由微纳结构贝氏体铁素体和残留奥氏体组成,具有超高强度和高塑性。如何细化块状残留奥氏体并提高薄膜状残留奥氏体含量,来实现精细组织和优良塑韧性,成为重要的科学与技术问题。本文综述了合金元素和热处理工艺等因素... 微纳结构贝氏体钢由微纳结构贝氏体铁素体和残留奥氏体组成,具有超高强度和高塑性。如何细化块状残留奥氏体并提高薄膜状残留奥氏体含量,来实现精细组织和优良塑韧性,成为重要的科学与技术问题。本文综述了合金元素和热处理工艺等因素对贝氏体转变及其对残留奥氏体形成与形态的影响,分析了残留奥氏体在超高强韧贝氏体钢中的塑韧化机理,从而为开发超高强度高韧性的贝氏体钢提供理论与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氏体钢 残留奥氏体 合金元素 热处理 奥氏体稳定性
原文传递
热处理工艺对高锰含铝TRIP钢残留奥氏体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赵金龙 龚敏 +3 位作者 史文 李麟 何忠平 沈玉洁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65-70,共6页
设计了新型低碳、5%锰、含铝TRIP钢,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及室温拉伸性能测试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工艺对试验钢残留奥氏体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借助Therma-Calc热力学软件对试验钢进行了平衡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1%A... 设计了新型低碳、5%锰、含铝TRIP钢,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及室温拉伸性能测试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工艺对试验钢残留奥氏体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借助Therma-Calc热力学软件对试验钢进行了平衡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1%Al元素的添加,使得试验钢平衡相图中的两相区温度范围扩大并向高温区移动。试验钢在660℃等温5 min后,可以获得15.1%的残留奥氏体,对应的抗拉强度803 MPa,伸长率可以达到24%,即试验钢经过一步简单的短时间两相区退火处理后可以获得数量较多的残留奥氏体和比较理想的力学性能。另外通过在640℃、660℃两个温度进行不同时间的等温退火处理发现,随着两相区等温时间的延长,残留奥氏体的量逐渐增多,最高可以达到20.5%;等温时间越长屈服强度越低,试验钢的加工硬化性能越好。最高强度-塑性匹配出现在640℃等温1 h后,抗拉强度720 MPa,伸长率可以达到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锰TRIP钢 铝元素 两相区退火 残留奥氏体 力学性能
原文传递
初始组织对低碳钢IQ&P工艺残留奥氏体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连生 胡宝佳 +4 位作者 宋进英 张健杨 郑小平 魏英立 田亚强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6-101,共6页
采用双相区再加热-淬火-碳配分(IQ&P)工艺,研究初始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的IQ&P-Ⅰ多相钢和初始组织为马氏体的IQ&P-Ⅱ多相钢的组织形貌、残留奥氏体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初始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的IQ&P-Ⅰ多相钢室温... 采用双相区再加热-淬火-碳配分(IQ&P)工艺,研究初始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的IQ&P-Ⅰ多相钢和初始组织为马氏体的IQ&P-Ⅱ多相钢的组织形貌、残留奥氏体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初始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的IQ&P-Ⅰ多相钢室温组织中,铁素体和马氏体基本呈块状分布,块状残留奥氏体存在于铁素体与马氏体界面处,薄膜状只存在于马氏体内的板条之间,且残留奥氏体含量较少,TRIP效应不明显,其抗拉强度为957 MPa,伸长率只有20%,强塑积为19905.6MPa·%。初始组织为马氏体的IQ&P-Ⅱ多相钢中铁素体和马氏体大多呈灰黑色的板条状或针状,且细小的针状马氏体均匀地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上,残留奥氏体只以薄膜状平行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上,体积分数达到了13.2%,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TRIP效应较明显,强塑积达到21560MPa·%,可以获得强度和塑性的良好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Q&P工艺 多相钢 残留奥氏体 强塑积 瞬时加工硬化指数
下载PDF
贝氏体铁素体取向关系及残留奥氏体膜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凤照 姜江 +3 位作者 刘玉先 敖青 孟祥敏 肖丽美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0-13,共4页
使用高分辨电子显微镜 (TRTEM)观察分析了中碳和中高碳贝氏体钢贝氏体铁素体 -奥氏体取向关系及贝氏体铁素体条束内残留奥氏体。贝氏体钢中上贝氏体 -奥氏体界面同时存在K S关系和N W关系或单独存在K S关系。标定结果证明 ,[1 0 0 ]α1 ... 使用高分辨电子显微镜 (TRTEM)观察分析了中碳和中高碳贝氏体钢贝氏体铁素体 -奥氏体取向关系及贝氏体铁素体条束内残留奥氏体。贝氏体钢中上贝氏体 -奥氏体界面同时存在K S关系和N W关系或单独存在K S关系。标定结果证明 ,[1 0 0 ]α1 [1 1 0 ]γ [1 1 1 ]α2 ,( 0 1 1 ) α1 ( 1 1 1 ) γ ( 1 1 0 ) α2 ,以及 [1 1 1 ]α [1 1 0 ]γ,( 1 1 0 ) α ( 1 1 1 ) γ。透射电镜观察发现 ,贝氏体铁素体内有形貌及尺度不同的残留奥氏体膜存在 ,它们把贝氏体铁素体分割或包围成不同层次的结构单元 ,以残留奥氏体膜为分界面确定了贝氏体铁素体不同层次的精细结构单元及其尺度。贝氏体铁素体条束由亚片条、亚单元和基本单元 (或称为超亚单元 )组成。多数亚片条 ,亚单元和基本单元尺度分别在 2 5~ 80nm、2 5~ 80nm和 50~ 30nm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氏体铁素体 奥氏体 取向关系 残留奥氏体
下载PDF
冲击磨损条件下残留奥氏体的作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赵四勇 陈和兴 +2 位作者 郑开宏 常明 周庆德 《铸造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42-45,共4页
在冲击磨损条件下 ,关于高铬铸铁中的残留奥氏体的作用 ,在国内及国外都有不同的看法。为此进行了MLD 10的冲击磨损试验、单点冲击试验和落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残留奥氏体均不利于各种条件下的磨损 ,探讨了消除残留奥氏体的措施。
关键词 残留奥氏体 剥落 高铬铸铁 冲击磨损
下载PDF
GCr15钢轴承残留奥氏体、尺寸精度及疲劳寿命试验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钱坤 陶姗 《金属热处理》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90-92,共3页
对7205C/P5精密轴承和7205C/P4超精密轴承进行了工艺试验,并对不同的轴承热处理工艺,其残留奥氏体含量对尺寸精度稳定性及轴承疲劳寿命的影响进行试验研究,提出了GCr15钢制超精密轴承残留奥氏体的控制量。
关键词 超精密轴承 残留奥氏体 尺寸稳定性 疲劳寿命
下载PDF
低碳低合金复相钢中的残留奥氏体及其机械稳定性 被引量:3
15
作者 沈莲 李华 +2 位作者 李刚 李成劳 王成二 《金属热处理》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9期3-8,共6页
作者应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拉伸试验机研究临界区热处理制度对低碳低合金复相钢中残留奥氏体量的影响和残留奥氏体的机械稳定性及其对拉伸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碳低合金复相钢中残留奥氏体虽对临界区退火温度... 作者应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拉伸试验机研究临界区热处理制度对低碳低合金复相钢中残留奥氏体量的影响和残留奥氏体的机械稳定性及其对拉伸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碳低合金复相钢中残留奥氏体虽对临界区退火温度,退火时间、冷却方式很敏感。残留奥氏体的机械稳定性低,在拉伸变形过程中易发生应变诱发马氏体转变,其转变过程为:残留奥氏体(f.c.c.)→层错(h.c.p.)→马氏体(b.c.c.)。残留奥氏体对钢的拉伸性能有显著影响,提高σ_b、n_1、n、δ_(?),降低σ_(?)、σ_(?)/σ_b、δ_t、ψ,推迟颈缩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相钢 残留奥氏体 低碳 低合金
下载PDF
含1.2%铝TRIP钢中残留奥氏体的EBSD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柳得橹 李忠义 +1 位作者 张建 娄艳芝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3-27,共5页
残留奥氏体的含量、颗粒尺寸与分布及其稳定性是相变诱导塑性(TRIP)钢获得优良使用性能的关键。马钢试制成功含1.2%铝的TRIP-600钢板,作者用场发射枪扫描电镜EBSD技术对该TRIP钢的残留奥氏体形态、分布与体积分数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 残留奥氏体的含量、颗粒尺寸与分布及其稳定性是相变诱导塑性(TRIP)钢获得优良使用性能的关键。马钢试制成功含1.2%铝的TRIP-600钢板,作者用场发射枪扫描电镜EBSD技术对该TRIP钢的残留奥氏体形态、分布与体积分数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钢中的奥氏体主要呈细小颗粒状、尺寸在几微米以下,弥散分布于铁素体晶界和晶粒内。EBSD与X-射线衍射测得实验钢板半厚度区的奥氏体体积分数分别为2%和11.4%。本文讨论了EBSD技术测定TRIP钢奥氏体分数引入误差的主要因素。采集图像的步长、试样分析区的选取及试样制备技术等是影响实验结果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诱导塑性钢 残留奥氏体 扫描电镜EBSD取向图像
下载PDF
Q&P工艺对冷轧高强钢中残留奥氏体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赵征志 梁驹华 +3 位作者 汪烈承 唐荻 许汉风 覃强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1-87,共7页
对冷轧C-Si-Mn系高强钢进行了淬火与配分(Q&P)处理。利用扫描电镜、电子背散射衍射、X射线衍射等实验手段,研究了Q&P工艺参数与残留奥氏体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残留奥氏体量在峰值淬火温度周围较大范围内变化不大,均在15%以上。... 对冷轧C-Si-Mn系高强钢进行了淬火与配分(Q&P)处理。利用扫描电镜、电子背散射衍射、X射线衍射等实验手段,研究了Q&P工艺参数与残留奥氏体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残留奥氏体量在峰值淬火温度周围较大范围内变化不大,均在15%以上。配分温度的升高和配分时间的增加有助于残留奥氏体量的提高,过高的配分参数则会导致残留奥氏体的分解与碳化物的析出。实验钢于760℃淬火至160℃后经450℃配分60 s,残留奥氏体量可以达到22%,保证了较高的强塑积23 GPa·%,其中抗拉强度1518 MPa,伸长率1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P工艺 高强度钢 残留奥氏体 力学性能
原文传递
钢铁材料激光淬硬层中的残留奥氏体 被引量:3
18
作者 胡建东 栾景飞 +1 位作者 郭作兴 关庆丰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14-15,共2页
对多种钢铁材料激光处理区中的残留奥氏体的组织形貌、合金元素固溶度及其各种性质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残留奥氏体 钢铁材料 激光淬硬层
下载PDF
残留奥氏体对多冲疲劳裂纹萌生与扩展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晓刚 姚治铭 +2 位作者 陈华 柯伟 郑修麟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1期7-10,共4页
通过对淬火回火高强钢30CrMnSiNi2A进行循环冷处理,得到了不同含量的薄层状残留奥氏体。研究了薄层状残留奥氏体与多冲疲劳裂纹萌生与扩展的关系。结果表明,马氏体板条间的薄层状残留奥氏体是多冲疲劳裂纹萌生部位,并促进裂纹扩展。
关键词 残留奥氏体 疲劳裂纹
下载PDF
双相钢中残留奥氏体的分布及演变规律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辉 段路昭 +2 位作者 米振莉 赵征志 唐荻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92-96,共5页
在双相钢(铁素体+马氏体,DP)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热处理工艺得到一定量的残留奥氏体,达到强度和塑性的良好结合.通过光学显微镜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和背散射电子衍射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DP钢的微观组织,并进一步分析了残留奥氏体随形变量... 在双相钢(铁素体+马氏体,DP)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热处理工艺得到一定量的残留奥氏体,达到强度和塑性的良好结合.通过光学显微镜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和背散射电子衍射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DP钢的微观组织,并进一步分析了残留奥氏体随形变量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残留奥氏体晶粒细小,主要呈粒状,均匀地分布在铁素体或马氏体的晶界位置,也有少量分布在铁素体内部;残留奥氏体的转变主要集中在形变量小于10%之前,之后的转变与应变成线性关系,拉伸断裂后未发现残留奥氏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钢 热处理 残留奥氏体 形变量 演变规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