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35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部思考与去殖民性 被引量:1
1
作者 何卫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CSSCI 2024年第2期98-103,共6页
去殖民性理论是近年来在学界引起关注的理论思潮。作为一种来自欧洲“外部”的视角,去殖民性理论认为,尽管殖民主义已终结,但殖民性仍然存在,并对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关系持续地造成影响。结合阿尼巴尔·奎杰罗和瓦尔特·... 去殖民性理论是近年来在学界引起关注的理论思潮。作为一种来自欧洲“外部”的视角,去殖民性理论认为,尽管殖民主义已终结,但殖民性仍然存在,并对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关系持续地造成影响。结合阿尼巴尔·奎杰罗和瓦尔特·米尼奥罗等重要理论家的相关论述,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去殖民性理论进行了讨论:首先,作为一种“外部”视角,去殖民性理论从殖民性的角度对现代性进行了反思,指出现代性的背后藏匿着的是殖民性;其次,本文认为,与后殖民理论相比,去殖民性试图从现代性的话语体系中跳脱出来,实现知识上的去殖民化,而后殖民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仍局囿于欧洲中心主义的思维范式;最后,去殖民性理论提出了以对生命的呵护、共同体的成长与和谐作为目标的一套替代性方案,强调全世界人类和谐共处,对当下和未来世界格局进行了重新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殖民 现代性 殖民主义 殖民权力矩阵 多世性
下载PDF
从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到超越后殖民主义——国际学术界关于塞琉古殖民建城活动的研究与争论
2
作者 邵大路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29,共11页
殖民建城活动是塞琉古王国疆土治理和开发的重要方式。自19世纪以来,以德罗伊森、比万、切利科夫、塔恩为代表的学者深受殖民主义史学的影响,将塞琉古的殖民建城视为希腊化进程的核心和希腊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将希腊-马其顿人所建城市... 殖民建城活动是塞琉古王国疆土治理和开发的重要方式。自19世纪以来,以德罗伊森、比万、切利科夫、塔恩为代表的学者深受殖民主义史学的影响,将塞琉古的殖民建城视为希腊化进程的核心和希腊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将希腊-马其顿人所建城市视为“希腊文化孤岛”,将马其顿军人视为殖民的主力军。20世纪70年代,受到后殖民主义史学的影响,布里昂、库尔特和谢尔文-怀特等学者对既往研究做了反思和批评,提出了殖民者与当地居民关系的“隔离模式”。此后,更多学者参与该问题的研究与争论。20世纪末以来,学界研究的新趋向已经逐渐淡化了东西方的界限,普遍关注塞琉古王国多元复杂的统治现实,将殖民建城活动视为构建帝国共同体的整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琉古 殖民建城 殖民主义 隔离模式 殖民主义
下载PDF
“共构殖民论”辨析:荷据时代台湾地区的中国内地移民与荷兰殖民者之间的关系考察
3
作者 陈思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9-113,285,286,共17页
“共构殖民论”认为历史上中国内地对台移民开发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是荷兰殖民者到来后主导推动的结果,宣称中国内地移民与殖民者“相互依赖”,对台湾地区进行了“合作殖民”。这不仅美化了殖民统治,也否定了自古以来两岸之间交流融合不... “共构殖民论”认为历史上中国内地对台移民开发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是荷兰殖民者到来后主导推动的结果,宣称中国内地移民与殖民者“相互依赖”,对台湾地区进行了“合作殖民”。这不仅美化了殖民统治,也否定了自古以来两岸之间交流融合不断发展、中国内地对台移民开发逐步深化的历史事实,并将后者和西方国家的殖民活动混为一谈,与“台独史观”实际上有着相似的叙事模式。但是,各种史料记载早已充分证明,引发当时对台移民活动的主要动力来自中国内地方面,当时对台移民活动的主导是中国内地官方与民间,而不是荷兰殖民者。荷兰殖民者与中国内地移民的关系绝非“相互依赖”,当时台湾地区各项产业的开发,均是建立在前者残酷剥削后者血汗的基础之上。后者与台湾地区少数民族一样,都是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受害者,乃至与台湾地区少数民族联合起来,以各种形式进行着反抗,是荷兰殖民者猜忌防范的重点对象。所谓“共构殖民论”,是对荷据时代的中国内地对台移民开发历史的严重歪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内地移民 台湾地区 荷兰殖民 “共构殖民论”
下载PDF
“数字殖民主义”的构成、影响及应对 被引量:3
4
作者 卢凌宇 宋博文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6-157,共12页
“数据殖民主义”即数字垄断寡头与西方发达国家以算法为手段,以数据为原材料对广大世界人民和发展中国家展开财富与资源掠夺的形式。借助西方发达国家掌握的权力资源,“数字殖民者”建立了由“数字封建主义”和“数字垄断”构成的“数... “数据殖民主义”即数字垄断寡头与西方发达国家以算法为手段,以数据为原材料对广大世界人民和发展中国家展开财富与资源掠夺的形式。借助西方发达国家掌握的权力资源,“数字殖民者”建立了由“数字封建主义”和“数字垄断”构成的“数字殖民体系”。相比因特网时代,“数字殖民主义”对世界人民和经济欠发达国家产生了更消极的影响。为此,我国更应重视数字技术的发展对国际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以便更好地应对“数字殖民”所带来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殖民主义” “数字封建主义” “数字垄断”
下载PDF
心理空间的殖民与去殖民化:《周处除三害》中的情感动力学
5
作者 周巧巧 谢争艳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02-107,共6页
克里斯蒂娃关于“心理学陷阱”的阐释提供了一个心理空间的隐喻,即心灵并非一个封闭自主的内部实体,而是内在驱动力与文化语言协商、移情和转化的开放互动的流动空间。这种隐喻与美国哲学家凯莉·奥利弗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均指证了社... 克里斯蒂娃关于“心理学陷阱”的阐释提供了一个心理空间的隐喻,即心灵并非一个封闭自主的内部实体,而是内在驱动力与文化语言协商、移情和转化的开放互动的流动空间。这种隐喻与美国哲学家凯莉·奥利弗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均指证了社会规训对个人主体性及心理动机的修正作用。这种情感动态和欲望流变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协商而带来的主体性的拆解与重构,即构成了《周处除三害》作为现象级作品的深刻所在。影片中贯穿首尾的“贪、嗔、痴”等情感欲望印证了社会规训对个人心理空间的殖民,也揭示了心理层面的去殖民化可能。该影片可被视为德勒兹所谓“健康的事业”,从情感流动性窥见个体欲望情感与社会文化力量的动态互动,引发现代人对于自我无意识力量及社会痼疾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空间 心理殖民 殖民 情感流动性 《周处除三害》
下载PDF
后殖民鲁迅:主体性建构视野下的逆袭与正道
6
作者 朱崇科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2-60,共9页
“后殖民鲁迅”作为鲁学中相当热门的论题之一彰显出有关理论与个案分析对话的繁复张力和有益链接,在不同时空都有相对精彩的实践。东南亚学者/作家王润华的相关书写犀利地反映出曾经的被殖民者“逆写”的合法与急切,作为“南洋”诗学... “后殖民鲁迅”作为鲁学中相当热门的论题之一彰显出有关理论与个案分析对话的繁复张力和有益链接,在不同时空都有相对精彩的实践。东南亚学者/作家王润华的相关书写犀利地反映出曾经的被殖民者“逆写”的合法与急切,作为“南洋”诗学的建设者,其对鲁迅作为精神资源和中国文化象征的挪用与警醒令人同情且深思。北美学者刘禾的实践既有清醒的棒喝、反问与提醒,又有剑走偏锋的偏执和悖论。实际上,鲁迅本人也有对殖民主义的深入理解和发展,其香港迷思及上海书写中的借助与补偿功能各司其职,更展现出其丰厚、锐利与发展着的伟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殖民 王润华 刘禾 “逆写”
原文传递
经济易位与文化易势:半殖民体验下的鲁迅“故乡”重释
7
作者 魏巍 梁苏琴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1-51,共11页
鲁迅的“故乡”书写,是学界讨论五四启蒙精神现代性的重要文本,这种讨论明显偏向了当时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半封建”与“反封建”一面。重读鲁迅“故乡”,会发现其对故乡的现实性描绘,也体现出了“半殖民”的一面:半殖民经济的入侵导... 鲁迅的“故乡”书写,是学界讨论五四启蒙精神现代性的重要文本,这种讨论明显偏向了当时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半封建”与“反封建”一面。重读鲁迅“故乡”,会发现其对故乡的现实性描绘,也体现出了“半殖民”的一面:半殖民经济的入侵导致了农村经济破产,经济拮据、生存困难的农民无法回应知识分子在文化/精神层面的启蒙号召,因此知识分子的文化启蒙理想与农民的现实需求之间的异相,导致了启蒙神话及文化西方策略在农村世界的破产。鲁迅笔下的故乡景象和乡民群像无不投射出半殖民现实对中国近代农村社会的深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乡” 经济易位 文化易势 殖民体验
原文传递
半殖民体验与郁达夫留日时期的创作
8
作者 魏巍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3-99,共7页
半殖民的另一面对应的是半封建,所以郁达夫的创作有着反叛传统文化、追求个性自由的一面;而半殖民的事实又必然会让身处日本的郁达夫感受到被征服者的屈辱。他既渴望以一个世界主义者的视角来分享西方/日本的文化,又不得不在现实处境中... 半殖民的另一面对应的是半封建,所以郁达夫的创作有着反叛传统文化、追求个性自由的一面;而半殖民的事实又必然会让身处日本的郁达夫感受到被征服者的屈辱。他既渴望以一个世界主义者的视角来分享西方/日本的文化,又不得不在现实处境中祭起民族国家的大旗来对抗半殖民现实对自己的精神压迫;既要以一个世界主义者的眼界来拥抱西方/日本文化,又不得不在必要的时候以“封建”的态度来对抗西方/日本。这既构成了郁达夫留日时期小说叙事中身份认同的两难,也决定了他对日本以及女性书写的复杂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殖民体验 郁达夫 留日时期
下载PDF
复数“他者”:东亚殖民地“看”与“被看”的辩证——梅娘作品“他者”叙事的意义
9
作者 刘晓丽 《东疆学刊》 CSSCI 2024年第1期10-17,131,共9页
东亚殖民地文学中“他者”问题具有复杂性而且理论意义重大。通过对日本殖民东亚时期的作家梅娘作品中“他者”叙事的分析可以发现,东亚殖民地文学中“他者”叙事的理论意义在于打破了西欧殖民主义“西方与东方”“自我与他者”的二元结... 东亚殖民地文学中“他者”问题具有复杂性而且理论意义重大。通过对日本殖民东亚时期的作家梅娘作品中“他者”叙事的分析可以发现,东亚殖民地文学中“他者”叙事的理论意义在于打破了西欧殖民主义“西方与东方”“自我与他者”的二元结构,它不同于后殖民理论的“逆写帝国”,杰姆逊的“民族寓言”,以及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等理论,打开了思考殖民地“他者”议题新的理论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者 东亚殖民主义 伪满洲国 梅娘
下载PDF
全球南方与安全社群--对理论的去殖民化反思
10
作者 石之瑜 侯长坤 《国际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9,159,共30页
前殖民宗主国家通过共同规则,彼此约束,不再征战,建立了它们之间的安全社群。相对于此,前殖民地国家则通过互不干预,彼此承认主权完整和独立,建立了它们之间的安全社群。后者由于不涉及共同规则,引发了前者的不安。两种安全社群成员国... 前殖民宗主国家通过共同规则,彼此约束,不再征战,建立了它们之间的安全社群。相对于此,前殖民地国家则通过互不干预,彼此承认主权完整和独立,建立了它们之间的安全社群。后者由于不涉及共同规则,引发了前者的不安。两种安全社群成员国的属性不同,前殖民宗主国家依循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而建立,经历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世界大战,自觉需要约束才能建立秩序,因此重视共同规则。前殖民地国家则因受到殖民主义的影响而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充其量是建立了不完整的政权,这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习以为常的国家迥异,因而追求国际社会对其独立地位的认可,但遭到前殖民宗主国家的指控。前殖民地国家被指控如同过去的殖民宗主国家一样不受约束,成为当代“安全威胁”的来源。可见,在殖民性不同的国家,有关安全社群的设想也有所不同。全球南方作为一种整合的身份范畴,为分析不同安全社群基于不同的殖民性所衍生的多样化安全需要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结合上海合作组织的实践,可以看到一些安全社群研究仅局限于前殖民宗主国家这一单一视角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化 去安全化 安全社群 殖民 全球南方 上海合作组织
下载PDF
19世纪海峡殖民地土生华人的音乐与身份杂糅——从沃恩《海峡殖民地华人的生活方式与习俗》谈起
11
作者 仲立斌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128,共7页
研读1879年海峡殖民地官员、英国人乔纳斯·丹尼尔·沃恩出版于新加坡的《海峡殖民地华人的生活方式与习俗》,有助于探讨19世纪海峡殖民地土生华人(峇峇)音乐与身份认同。峇峇们在海峡殖民地,通过与传统华人、马来人、欧洲殖民... 研读1879年海峡殖民地官员、英国人乔纳斯·丹尼尔·沃恩出版于新加坡的《海峡殖民地华人的生活方式与习俗》,有助于探讨19世纪海峡殖民地土生华人(峇峇)音乐与身份认同。峇峇们在海峡殖民地,通过与传统华人、马来人、欧洲殖民者等的多元族群互动,形成一种杂糅文化身份,峇峇的音乐也体现出典型的杂糅性,并参与建构了这种杂糅身份,形塑了海峡殖民地土生华人社群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世纪 海峡殖民 土生华人 峇峇 身份杂糅
下载PDF
殖民规训的异化:美属菲律宾库里昂隔离制度与麻风病人的反抗
12
作者 温强 夏玲莉 《外国问题研究》 CSSCI 2024年第3期114-128,160,共16页
20世纪初,美国出于殖民利益考量决定在美属菲律宾实施麻风病隔离制度,并于1904年建立库里昂隔离区。美国在隔离区通过法律、教育、纪律等多种方式,非人道地严苛规训麻风病人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麻风病人包括自主生活权在内的基本人... 20世纪初,美国出于殖民利益考量决定在美属菲律宾实施麻风病隔离制度,并于1904年建立库里昂隔离区。美国在隔离区通过法律、教育、纪律等多种方式,非人道地严苛规训麻风病人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麻风病人包括自主生活权在内的基本人权遭到剥夺。他们以逃跑、拒绝治疗和劳动、秘密结婚、武力斗争等群体自发反抗行为,挑战隔离制度和殖民秩序。鉴于殖民规训的异化结果,美国殖民者逐步放宽对库里昂隔离区的管制,并建立区域治疗站来调整麻风病隔离制度。美国在菲殖民统治缩影的库里昂隔离制度折射出,即使在受到严重限制的殖民环境中,基于种族主义使命观的殖民规训非但难以建立起对菲律宾民众的有效统治,相反还会面临普遍反抗,进而冲击解构预设的殖民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里昂 麻风病 规训权力 殖民主义 反抗行为
下载PDF
试论伪满时期日本对中国东北中等学校殖民教育政策特点
13
作者 李洪锡 吴家泰 《东疆学刊》 CSSCI 2024年第2期10-22,141,共14页
伪满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大力推行中等学校殖民教育政策。以《教育敕语》为准则,全面实行对中国人的中等教育方针与法令;注重日语教育、实业教育以及“日本精神”的灌输;大力实行愚民教育和民族差别教育;控制中等教育教师等等... 伪满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大力推行中等学校殖民教育政策。以《教育敕语》为准则,全面实行对中国人的中等教育方针与法令;注重日语教育、实业教育以及“日本精神”的灌输;大力实行愚民教育和民族差别教育;控制中等教育教师等等。通过这些手段,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青年学生灌输其奴化思想,以快速培养大批可供日伪驱使的奴仆,满足其侵略战争的需要。伪满时期日本对中国东北中等学校殖民教育政策涉及了中等教育的方方面面,呈现出了一系列的特点。此等殖民教育政策不仅破坏了中国东北原有的学制以及教育生态,而且严重影响了中国东北青年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 伪满洲国 中等教育 殖民主义教育 日本帝国主义
下载PDF
日本在中国旅大地区的渔业殖民政策及海域扩张
14
作者 王国华 李竹丽 《大连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1-9,共9页
20世纪初的40多年间,日本对旅大地区实施了侵占及殖民统治,同步将旅大地区的海域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在渔业领域植入日本本土的法律制度,强推各项殖民政策,具体措施包括成立渔业组织、组建科研试验机构、颁布实施渔业法令法规等。这种... 20世纪初的40多年间,日本对旅大地区实施了侵占及殖民统治,同步将旅大地区的海域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在渔业领域植入日本本土的法律制度,强推各项殖民政策,具体措施包括成立渔业组织、组建科研试验机构、颁布实施渔业法令法规等。这种做法虽然在形式上完成了渔业制度的近代化,客观上促进了旅大地区渔业生产的规范化和秩序化,但是法律政策的移植不过是为日本的殖民行为披上制度的伪装,本质上是殖民主义政策体系中的一部分,目的是掠夺更多的渔业资源,为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提供后援支撑。日本不仅在旅大地区,也几乎同时期在中国台湾半岛、朝鲜半岛并行推进渔业殖民政策,满足其在东亚实施经济掠夺和殖民统治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大地区 渔业法律制度 渔业殖民 东亚海域
下载PDF
近代日本对鸦片问题的认识及对中国台湾鸦片殖民特权的构建
15
作者 安善花 任永泽 《大连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10-16,共7页
继以英国为首的西方殖民列强向中国倾销鸦片,并以坚船利炮促使国门洞开进而催生鸦片问题后,作为后发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对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及鸦片本身的认识不断发生变化,一方面为免遭鸦片毒害,通过颁布禁止鸦片进口的法令规避鸦片威... 继以英国为首的西方殖民列强向中国倾销鸦片,并以坚船利炮促使国门洞开进而催生鸦片问题后,作为后发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对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及鸦片本身的认识不断发生变化,一方面为免遭鸦片毒害,通过颁布禁止鸦片进口的法令规避鸦片威胁,另一方面又难掩对鸦片利润的贪婪及对扩大资本市场的追逐。日本对鸦片问题这种由“危机”到“获利”的认识转变,促使其于甲午战争后在中国台湾建立鸦片殖民特权,不仅通过聚敛大量财富巩固其殖民统治,而且成为其进一步扩大对中国鸦片侵略的恶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鸦片问题 鸦片殖民特权
下载PDF
当“碑铭”遭遇“殖民”——日据时期台北的碑铭传统与殖民化改造
16
作者 罗桂林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94,共13页
台北在明清时期发展出丰富的碑铭文化,在日据时期仍然长期延续,是维系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随着殖民统治的深入,日据当局尝试改造当地的碑铭传统,强推以殖民主义为导向的叙事框架;同时引入新式碑铭形制,推动公共空间殖民化。日据时... 台北在明清时期发展出丰富的碑铭文化,在日据时期仍然长期延续,是维系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随着殖民统治的深入,日据当局尝试改造当地的碑铭传统,强推以殖民主义为导向的叙事框架;同时引入新式碑铭形制,推动公共空间殖民化。日据时期台北碑铭传统的延续及其殖民化遭遇,不仅彰显了碑铭传统对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而且也昭示出殖民者与被殖民者尽管共处一岛,却在文化上相互区隔和各行其道的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据时期 台北 碑铭 殖民叙事 空间殖民
下载PDF
半殖民体验与晚清民族国家文学的主体性建构
17
作者 魏巍 黄英豪 《宜宾学院学报》 2024年第8期54-62,共9页
现代文学研究的民族国家文学命题需要在半殖民体验中重审。晚清文本在殖民西方认知中,试图移植西欧范式的民族国家文学,实现反殖文本的建构。但在帝国内陆文化传统隐脉的影响下,晚清文本中的民族国家成为再次通往世界大同的途径,实则表... 现代文学研究的民族国家文学命题需要在半殖民体验中重审。晚清文本在殖民西方认知中,试图移植西欧范式的民族国家文学,实现反殖文本的建构。但在帝国内陆文化传统隐脉的影响下,晚清文本中的民族国家成为再次通往世界大同的途径,实则表明了西欧范式在中国本土的不适用性;因晚清文本生成于沿海都市社会,在缺少对内陆农村的主体认知前提下,晚清文人未完成“殖民西方”认知中民族国家文学的主体性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殖民体验 民族国家文学 主体性建构
下载PDF
陈舜臣《新港青年》中的殖民批判探析
18
作者 赵雁风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8期68-72,共5页
陈舜臣的短篇小说《新港青年》以荷兰殖民中国台湾为历史背景,对历史上著名的“滨田弥兵卫事件”进行文学叙述。本文通过揭示小说“文明”与“野蛮”二元对立的叙述逻辑,阐明了作品的创作契机。总而言之,陈舜臣通过对中国台湾被殖民历... 陈舜臣的短篇小说《新港青年》以荷兰殖民中国台湾为历史背景,对历史上著名的“滨田弥兵卫事件”进行文学叙述。本文通过揭示小说“文明”与“野蛮”二元对立的叙述逻辑,阐明了作品的创作契机。总而言之,陈舜臣通过对中国台湾被殖民历史的重述,在战后日本社会重审战争责任的环境中对殖民提出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舜臣 《新港青年》 殖民批判 “滨田弥兵卫事件”
下载PDF
殖民与反殖民:日据时期台湾总督府文化政策研究
19
作者 朱虹 袁佳 《闽台关系研究》 2024年第1期90-106,共17页
日据台湾时期,日本殖民者发布了一系列军事、经济和文化殖民政策,给台湾地区近代史的发展以及未来走向带来严重不确定性。其中,尤以文化殖民带来的问题最为突出。在当时世界局势变化和日本政府更替的背景下,台湾总督府文化殖民台湾地区... 日据台湾时期,日本殖民者发布了一系列军事、经济和文化殖民政策,给台湾地区近代史的发展以及未来走向带来严重不确定性。其中,尤以文化殖民带来的问题最为突出。在当时世界局势变化和日本政府更替的背景下,台湾总督府文化殖民台湾地区的“重心”存在差异,经历了日据前期教化主义兴起、日据中期“同化”战略延长,以及日据后期战时主义殖民手段的统合与强化三个阶段。日据时期台湾总督府文化政策的形成,根植于以日本利益为中心的殖民思想,同时又受到西方殖民经验、日本对台殖民理念的分歧,以及台湾地区不屈不挠的抗日武装斗争和日本国内政权变动的影响。在这50年殖民历程中,台湾地区文人斗士持续不断地利用笔墨和团结请愿等方式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残酷统治,致使台湾总督府文化殖民政策未能得到全面贯彻。日本文化殖民遗留的历史问题已成为影响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消除该影响,成为当前两岸同胞必须共同面对和解决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据时期 台湾总督府 文化殖民 殖民 “同化”
下载PDF
论多丽丝·皮金顿小说中的后殖民生态书写——从《漫漫回家路》中的“栅栏”意象谈起
20
作者 胡志红 张宇帆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63-73,共11页
皮金顿的《漫漫回家路》以传统的澳洲原住民口述故事为基础,利用栅栏这一核心意象,折射出殖民入侵后澳洲原住民的生存境遇及其历史文化的变迁。本文透过后殖民生态批评理论视野,检视该著中兼具生态意涵和殖民话语的文化意象——“栅栏... 皮金顿的《漫漫回家路》以传统的澳洲原住民口述故事为基础,利用栅栏这一核心意象,折射出殖民入侵后澳洲原住民的生存境遇及其历史文化的变迁。本文透过后殖民生态批评理论视野,检视该著中兼具生态意涵和殖民话语的文化意象——“栅栏”的复杂内涵,揭露欧洲殖民者对西澳大利亚的生态殖民和文化殖民,挖掘作品中的后殖民生态意蕴,敞亮原住民抵抗殖民的文化与现实路径,凸显在全球化进程中多民族文化交融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丽丝·皮金顿 《漫漫回家路》 殖民生态批评 种族主义 环境殖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