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5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药剂对高粱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与复配增效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徐华洋 刘力 +3 位作者 胡安龙 黄云霄 卫国羽 赵微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3期58-65,共8页
【目的】探明对高粱炭疽病菌具有良好抑制作用的杀菌剂及增效作用明显的复配药剂组合,为高粱炭疽病的田间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戊唑醇、咪鲜胺、吡唑醚菌酯、肟菌酯、异菌脲和噻呋酰胺6种药剂在不同浓度下... 【目的】探明对高粱炭疽病菌具有良好抑制作用的杀菌剂及增效作用明显的复配药剂组合,为高粱炭疽病的田间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戊唑醇、咪鲜胺、吡唑醚菌酯、肟菌酯、异菌脲和噻呋酰胺6种药剂在不同浓度下对高粱炭疽病菌的抑制率及EC_(50);根据测定结果,选取活性较高的2种药剂按不同比例复配,测定复配剂对高粱炭疽病菌的抑制率、EC_(50)、共毒系数(CTC)及联合毒力,以评价其增效作用,确定最佳复配比例。【结果】6种供试药剂对高粱炭疽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97%咪鲜胺TC的毒力最强,EC_(50)为0.0021 mg/L;98%吡唑醚菌酯TC次之,EC_(50)为0.6103 mg/L。97%咪酰胺TC与98%吡唑醚菌酯TC复配比例为9︰1时,抑制效果最佳,EC_(50)为0.0015 mg/L,CTC为155.49;复配比例为1︰3时,增效作用最佳,EC_(50)为0.0036 mg/L,CTC为230.95。【结论】97%咪酰胺TC与98%吡唑醚菌酯TC复配比例为1︰3的增效作用最佳,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可推广应用于田间防控高粱炭疽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炭疽病菌 室内毒力 复配 抑制率 EC50 系数 联合毒力
下载PDF
LIPI-3和LIPI-4共存对致病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毒力的影响
2
作者 钱瑞宣 李楠 +11 位作者 康立超 马勋 刘彩霞 史唯地 寇丽君 任慧杰 祁亚涛 殷中科 刘璐 王静 王正荣 蒋建军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27-2036,共10页
【目的】探究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毒力岛3(LIPI-3)和LIPI-4共存对LM毒力的影响,揭示它们对细菌毒力的潜在调节作用,为进一步研究LM的致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以LM928(存在LIPI-4)和LM873(同时存在LIPI-3... 【目的】探究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毒力岛3(LIPI-3)和LIPI-4共存对LM毒力的影响,揭示它们对细菌毒力的潜在调节作用,为进一步研究LM的致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以LM928(存在LIPI-4)和LM873(同时存在LIPI-3和LIPI-4)2个LM菌株为研究对象,通过侵染HCMEC/D3细胞监测2种菌株对HCMEC/D3细胞的黏附和侵袭情况;通过鸡胚感染试验评估2株菌对鸡胚半数致死量(LD 50)的影响;采用溶血试验来测定菌株的溶血活性;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HCMEC/D3细胞凋亡情况,以评估菌株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比较2株菌在BHI培养条件下及感染HCMEC/D3细胞后毒力基因的转录水平差异。【结果】LM928和LM873株的黏附率无显著差异(P>0.05),LM928株的侵袭率极显著高于LM873株(P<0.01)。LM873株的LD 50是LM928株的约1000倍;LM928和LM873株的溶血价分别为24和23。LM928株感染24和48 h后诱导的细胞凋亡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LM873株(P<0.05;P<0.01),而LM873株的凋亡率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LM928和LM873株在BHI培养基中培养时,与LM928株相比,LM873株毒力基因mpl、inlB、inlC、inlP、actA、plcA、plcB和sigB的转录水平均显著或极显著上调(P<0.05;P<0.01),毒力基因hly、inlA和iap的转录水平均极显著或显著下调(P<0.01;P<0.05)。LM928和LM873株侵染HCMEC/D3细胞后,与LM928株相比,LM873株毒力基因inlP、actA、plcA、plcB和prfA的转录水平均显著或极显著上调(P<0.05;P<0.01);毒力基因hly、mpl、inlA、inlB、inlC和iap的转录水平均极显著下调(P<0.01)。【结论】LIPI-3和LIPI-4共存降低了LM的毒力,该结果对进一步研究LIPI-3和LIPI-4在细菌毒力调控中的分子机制和复杂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 LIPI-3 LIPI-4 毒力 毒力基因
下载PDF
25%辛·福悬浮种衣剂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3
作者 高洋 陈有嗣 +2 位作者 刘铁成 刘洪丽 王立石 《天津化工》 CAS 2024年第1期67-69,共3页
本文以辛·福悬浮种衣剂室内联合毒力测定为研究对象,探究该种衣剂对室内环境的毒害程度及与其他室内污染物之间的关联。本文采用青蒿素—磷酸氢二胺荧光显微法与亚硝酸盐还原法相结合的方法,对辛·福悬浮种衣剂对小鼠呼吸系统... 本文以辛·福悬浮种衣剂室内联合毒力测定为研究对象,探究该种衣剂对室内环境的毒害程度及与其他室内污染物之间的关联。本文采用青蒿素—磷酸氢二胺荧光显微法与亚硝酸盐还原法相结合的方法,对辛·福悬浮种衣剂对小鼠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全面测定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力测定 悬浮种衣剂 25%辛·福悬浮种衣剂 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下载PDF
22种抗生素对梨火疫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及对花器安全性评价
4
作者 刘振亚 苏宣乐 +4 位作者 唐丽 蒋思铭 李亚鹏 但红侠 张王斌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1-468,共8页
【目的】筛选出抑制梨火疫病的药剂,为梨火疫病的绿色安全防控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抑菌圈法筛选22种抗生素,评价其在库尔勒香梨花器上的安全性。【结果】13种抗生素对梨火疫病菌有抑制作用,其中在抑菌圈直径达到9 mm时,氯霉素①... 【目的】筛选出抑制梨火疫病的药剂,为梨火疫病的绿色安全防控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抑菌圈法筛选22种抗生素,评价其在库尔勒香梨花器上的安全性。【结果】13种抗生素对梨火疫病菌有抑制作用,其中在抑菌圈直径达到9 mm时,氯霉素①、注射用头孢噻肟钠、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和诺氟沙星的药剂有效浓度由低至高是5.30、7.60、9.88、11.64 mg/L,使用同等剂量下4种药剂的抑制作用强于其它药剂;氯霉素①、注射用头孢噻肟钠、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罗红霉素分散片、诺氟沙星对库尔勒香梨花器的危害较轻。【结论】氯霉素①、诺氟沙星、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和注射用头孢噻肟钠可在田间防治梨火疫病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火疫病 抑菌圈法 室内毒力测定 安全评价
下载PDF
温州市食源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毒力基因分布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5
作者 谢爱蓉 李毅 +4 位作者 楼辉煌 谢中必 章乐怡 胡玉琴 吴跃进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45,共6页
目的了解温州市食源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毒力基因分布及遗传多样性特征。方法对温州市食品及食源性疾病腹泻病人中分离得到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进行生物型、血清型和耐药性分析,并基于全基因组测序进行菌株的毒力基因、多位点... 目的了解温州市食源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毒力基因分布及遗传多样性特征。方法对温州市食品及食源性疾病腹泻病人中分离得到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进行生物型、血清型和耐药性分析,并基于全基因组测序进行菌株的毒力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cgMLST)分析。结果71株食源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94.4%(67/71)的分离株为生物1A型,生物血清型以1A/O∶5占比最高(29.6%,21/71)。分离株对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率达到95.8%以上。共获得了16种126个毒力基因,其中2株菌株携带pYV质粒和染色体相关毒力基因。分离株以ST3型最常见(31.6%,12/38),cgMLST分析显示除具有相同ST型的菌株外,菌株无明显基因型簇形成。结论温州市食源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存在致病性菌株,菌株呈高度遗传多态性,需加强此类菌株的监测,以预防其引起食源性疾病的暴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 血清型 毒力基因 耐药性 全基因组测序
下载PDF
1株蓝莓灰霉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
6
作者 颜倩 侯瑞 +2 位作者 李思 罗其鑫 李金子月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3-159,共7页
灰霉病是蓝莓生产中的重要病害,近年来严重影响贵州省蓝莓产业发展。为明确蓝莓灰霉病病原菌,采用组织分离法从贵州省麻江县蓝莓基地采集蓝莓灰霉病病叶,分离鉴定蓝莓灰霉病病原菌。通过形态学结构、ITS、HSP60、RPB2多基因序列,系统发... 灰霉病是蓝莓生产中的重要病害,近年来严重影响贵州省蓝莓产业发展。为明确蓝莓灰霉病病原菌,采用组织分离法从贵州省麻江县蓝莓基地采集蓝莓灰霉病病叶,分离鉴定蓝莓灰霉病病原菌。通过形态学结构、ITS、HSP60、RPB2多基因序列,系统发育树分析和致病力测定,将分离菌株HM4-1鉴定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同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测定4种杀菌药剂对菌株HM4-1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在相同浓度梯度下4种杀菌剂对病原菌菌株HM4-1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啶酰菌胺56.875%~76.563%、异菌脲30.208%~100.000%、百菌清14.667%~43.960%,腐霉利34.250%~100.000%。将4种杀菌剂对该菌株菌丝生长的抑制率进行显著性及室内毒力分析发现,啶酰菌胺的抑制性最佳,EC_(50)为0.622 mg/L,相比于百菌清的相对毒力指数为63.12,异菌脲和腐霉利次之,百菌清较弱,三者EC_(50)分别为1.368、2.488、39.260 mg/L。灰霉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室内毒力测定为进一步研究蓝莓灰霉病综合防控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莓 灰霉病 分离鉴定 室内毒力 抑制率 相对毒力指数
下载PDF
鸡源鼠伤寒沙门菌的分离鉴定、药敏试验与毒力基因检测
7
作者 郭伟娜 陶晶 +3 位作者 何梦婷 王紫苇 马佰贺 赵磊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4-294,共11页
鼠伤寒沙门菌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病原,不仅影响养禽业的健康发展,还对禽类产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主要是对鸡源鼠伤寒沙门菌进行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和毒力基因的测定。首先采集病死产蛋鸡的脾脏组织进行分离培养和染色镜检,以... 鼠伤寒沙门菌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病原,不仅影响养禽业的健康发展,还对禽类产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主要是对鸡源鼠伤寒沙门菌进行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和毒力基因的测定。首先采集病死产蛋鸡的脾脏组织进行分离培养和染色镜检,以及16S rRNA基因的PCR鉴定,然后用圆纸片扩散法测定分离株对26种药物的敏感性,用PCR方法检测分离株的28个毒力基因。结果显示,分离株在普通营养琼脂和血琼脂培养基上形成灰白色菌落,在麦康凯培养基上为无色菌落,在BS培养基上为黑色带金属光泽的菌落;染色镜检结果显示分离株为革兰阴性的红色短杆菌;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分离株与鼠伤寒沙门菌OLF-FSR1-WB-Sparrow-ST-87的相似性为99.86%,与10个鼠伤寒沙门菌参考菌株的同源性介于99.5%~100%;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株对环丙沙星最为敏感,抑菌圈直径达30 mm;除sseC基因未检测出外,其余27个毒力基因的测序结果与参考菌株对应毒力基因的相似性介于98.58%~100%。本研究成功从病死产蛋鸡分离鉴定出一株鼠伤寒沙门菌菌株FY2021,为深入研究鼠伤寒沙门菌的致病机理和禽源沙门菌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伤寒沙门菌 分离鉴定 药敏试验 毒力基因 PCR检测
下载PDF
北京某医院感染性腹泻患者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毒力和耐药特征分析
8
作者 马思宇 马立艳 +3 位作者 罗虎 周妍妍 王雅轩 苏建荣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43-47,共5页
目的明确本院感染性腹泻患者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毒力和耐药特征。方法采用VITEK MS微生物质谱检测系统初步鉴定,多重实时荧光PCR检测毒力基因,对本院感染性腹泻患者临床分离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iarrheagenic Escherichia coli,DEC)进行5... 目的明确本院感染性腹泻患者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毒力和耐药特征。方法采用VITEK MS微生物质谱检测系统初步鉴定,多重实时荧光PCR检测毒力基因,对本院感染性腹泻患者临床分离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iarrheagenic Escherichia coli,DEC)进行5种型别鉴定。微量肉汤稀释法和E-test法药敏试验检测DEC菌株的耐药表型特征。二代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其耐药分子特征。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院DEC检出率为11.9%,其中EAEC占比37.5%,非典型EPEC占比34.38%,ETEC占比25.0%,EIEC占比3.12%,未检出EHEC菌株。32株DEC对氨苄西林、四环素、甲氨苄啶/磺胺异恶唑耐药率最高,分别为53.12%、43.75%和37.5%。ESBLs(+)株占比18.75%,其多重耐药菌株检出率为83.83%,显著高于ESBLs(-)菌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32株DEC共有25个ST型,优势基因型为ST10共4株(12.5%),ST28、ST31和ST3153各2株(各占比6.25%),其他21个型别各1株菌(各占比3.13%)。EAEC中检出1株携带bla_(NDM-1)的耐碳青霉烯类菌株。结论我院感染性腹泻患者的DEC以aggR、pic、astA、eae 4种毒力基因较为常见,以EAEC、EPEC为主要型别,基因型别呈高度多态性,检出多重耐药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泻性大肠埃希菌 毒力基因 耐药基因
下载PDF
淮安市218批婴幼儿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毒力基因检测和耐药性分析
9
作者 杭婧 宋呈文 +2 位作者 金华 刘艳 王萍 《食品与药品》 CAS 2024年第1期77-82,共6页
目的 了解淮安市婴幼儿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现状及其对药物敏感、主要毒力基因携带情况。方法2022~2023年抽取淮安市七个县区的婴幼儿奶粉及婴幼儿辅助食品共218批,根据GB4789.14-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蜡样芽胞杆... 目的 了解淮安市婴幼儿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现状及其对药物敏感、主要毒力基因携带情况。方法2022~2023年抽取淮安市七个县区的婴幼儿奶粉及婴幼儿辅助食品共218批,根据GB4789.14-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蜡样芽胞杆菌检验》蜡样芽胞杆菌平板计数法(第一法)进行检测,并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荧光定量PCR对检出的蜡样芽胞杆菌进行溶血性(hblC)基因、非溶血性基因(nheB)、呕吐毒素基因(ces)检测。结果 218批婴幼儿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检出39批次,检出率达17.89%。在23种药物敏感性试验中,蜡样芽胞杆菌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替考拉宁、万古霉素、氯霉素、利奈唑胺、呋喃妥因、利福平、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诺氟沙星敏感率100%,对环丙沙星、米诺环素、四环素、红霉素、克林霉素、莫匹罗星高浓度、复方新诺明、苯唑西林敏感率分别为97.44%、92.31%、89.74%、82.05%、38.46%、23.08%、20.51%、5.13%,对达托霉素非敏感,对头孢洛林、氨苄西林、青霉素全部耐药。溶血性hblC基因携带率高达100%,非溶血性基因nheB携带率为58.97%,本次试验未检出呕吐毒素基因ces。结论 婴幼儿食品蜡样芽孢杆菌检出率较高且检出菌中携带至少一种毒力基因的概率高达100%。对头孢洛林、氨苄西林、青霉素全部耐药,对达托霉素、苯唑西林等药物敏感性差,可为临床用药方案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食品 蜡样芽胞杆菌 药物敏感性 毒力基因 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甲维盐及其复配剂对苹果小卷叶蛾幼虫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治效果
10
作者 胡长效 曹丹 周梦影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5期137-139,143,共4页
为筛选出理想的防治苹果小卷叶蛾的甲维盐复配剂。采用浸叶法测定甲维盐及其复配剂对苹果小卷叶蛾的毒力,并进行田间试验验证。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药剂处理对苹果小卷叶蛾的毒力为甲维·氟酰胺>多杀·甲维盐>甲维&... 为筛选出理想的防治苹果小卷叶蛾的甲维盐复配剂。采用浸叶法测定甲维盐及其复配剂对苹果小卷叶蛾的毒力,并进行田间试验验证。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药剂处理对苹果小卷叶蛾的毒力为甲维·氟酰胺>多杀·甲维盐>甲维·茚虫威>甲维盐>甲维·杀铃脲>甲维·除虫脲>甲维·虫酰肼>甲维·虫螨腈,LC50值分别为0.799 3、0.917 2、1.123 1、2.991 4、3.209 5、4.205 5、4.830 9、4.895 2 mg/L。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第1次施药后10 d, 8种药剂对苹果小卷叶蛾防效在77.38%~91.71%。其中12%甲维·氟酰胺ME、20%多杀·甲维盐SC、10%甲维·茚虫威SC对苹果小卷叶蛾防效均超过87%。甲维·氟酰胺、多杀·甲维盐、甲维·茚虫威在推荐剂量下对苹果树安全无药害,可以作为防治苹果小卷叶蛾的高效药剂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维盐 复配剂 苹果小卷叶蛾 毒力测定 田间药效
下载PDF
博落回生物碱和茶皂素对4种蔬菜病原菌的室内联合毒力
11
作者 杜晓静 梁浩 钱玺丞 《山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3期109-115,共7页
为明确博落回生物碱与茶皂素混配对辣椒疫霉病菌、瓜果腐霉病菌、番茄晚疫病菌和番茄灰霉病菌的联合毒力,以期为博落回生物碱与茶皂素复配型植物源农药的开发提供依据,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博落回生物碱和茶皂素单剂及其混剂对上述4种病... 为明确博落回生物碱与茶皂素混配对辣椒疫霉病菌、瓜果腐霉病菌、番茄晚疫病菌和番茄灰霉病菌的联合毒力,以期为博落回生物碱与茶皂素复配型植物源农药的开发提供依据,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博落回生物碱和茶皂素单剂及其混剂对上述4种病原菌的EC_(50)、毒力比率以及最佳配比的联合毒力。结果表明,博落回生物碱对辣椒疫霉病菌、瓜果腐霉病菌、番茄晚疫病菌和番茄灰霉病菌的EC_(50)值分别为29.3、89.0、24.8、29.6μg/mL;茶皂素对4种病原菌的EC_(50)值分别为90.0、90.3、55.2、83.0μg/mL。毒力比率筛选结果表明,博落回生物碱和茶皂素EC_(50)剂量百分比为90∶10、80∶20、70∶30、60∶40、50∶50和40∶60时,对辣椒疫霉病菌的毒力比率分别为1.30、1.38、1.45、1.33、1.29和1.28,表现为增效作用;EC_(50)剂量百分比为40∶60和10∶90时,对瓜果腐霉病菌的毒力比率分别为1.26和1.28,表现为增效作用;EC_(50)剂量百分比为80∶20和50∶50时,对番茄晚疫病菌的毒力比率分别为1.27和1.25,表现为增效作用;博落回生物碱和茶皂素复配对番茄灰霉病菌表现为相加作用。最佳配比的联合毒力筛选结果表明,博落回生物碱与茶皂素质量比为1.0∶3.1和1.0∶4.6的混剂对辣椒疫霉病菌表现为增效作用,增效系数分别为2.30和1.54;质量比为1.0∶1.5和1.0∶9.1的混剂对瓜果腐霉病菌表现出较好的增效作用,增效系数分别为1.67和2.12;博落回生物碱与茶皂素混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联合毒力主要表现为相加作用;博落回生物碱与茶皂素质量比为1.8∶1.0的混剂对番茄晚疫病菌表现出较好的增效作用,增效系数为1.52。综上,博落回生物碱与茶皂素复配对辣椒疫霉病菌、瓜果腐霉病菌和番茄晚疫病菌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对番茄灰霉病菌表现为相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落回生物碱 茶皂素 病原菌 生长速率法 联合毒力
下载PDF
5种杀虫剂对绿盲蝽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
12
作者 杨斌 郑嘉诚 阎雄飞 《农学学报》 2024年第2期23-29,共7页
筛选出防治绿盲蝽(Apolyguslucorum)高效、低毒和安全的杀虫剂,为绿盲蝽的科学防控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本研究以食料浸渍法和田间喷雾法,分别测定了噻虫嗪、阿维菌素、苦参碱、鱼藤酮和蛇床子素,5种杀虫剂对绿盲蝽的室内毒力及田... 筛选出防治绿盲蝽(Apolyguslucorum)高效、低毒和安全的杀虫剂,为绿盲蝽的科学防控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本研究以食料浸渍法和田间喷雾法,分别测定了噻虫嗪、阿维菌素、苦参碱、鱼藤酮和蛇床子素,5种杀虫剂对绿盲蝽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治效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5种杀虫剂对绿盲蝽的毒力均随杀虫剂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对绿盲蝽的毒力大小顺序为:噻虫嗪>阿维菌素>苦参碱>鱼藤酮>蛇床子素,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绿豆田用药3d后,300mg/L噻虫嗪和600mg/L噻虫嗪的防治效果最好,田间防效均已达到75%以上。在绿豆田用药7d后,600mg/L噻虫嗪的防治效果最好,其次为300 mg/L噻虫嗪和1000 mg/L阿维菌素,田间防效均超过70%,1600 mg/L苦参碱田间防治效果为58.94%,1600 mg/L鱼藤酮和1600 mg/L蛇床子素田间防效约为50%。5种杀虫剂对绿盲蝽均有防治效果,噻虫嗪和阿维菌素对绿盲蝽防治效果较好,建议用于绿盲蝽大田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盲蝽 杀虫剂 室内毒力 防治效果
下载PDF
茶皂素和博落回生物碱复配对4种病原菌的联合毒力
13
作者 杜晓静 梁浩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3期125-127,170,共4页
为了明确博落回生物碱与茶皂素混配对棉花立枯病菌、棉花枯萎病菌、苹果轮纹病菌和柑橘炭疽病菌的联合毒力,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博落回生物碱、茶皂素及其不同配比混剂对4种病菌的毒力,通过交互测定法测定了茶皂素和博落回生物碱的毒... 为了明确博落回生物碱与茶皂素混配对棉花立枯病菌、棉花枯萎病菌、苹果轮纹病菌和柑橘炭疽病菌的联合毒力,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博落回生物碱、茶皂素及其不同配比混剂对4种病菌的毒力,通过交互测定法测定了茶皂素和博落回生物碱的毒性比例和增效系数。结果表明:博落回生物碱与茶皂素复配对棉花枯萎病的联合毒力主要为拮抗或相加作用,博落回生物碱与茶皂素复配对苹果轮纹病的联合毒力主要为相加作用,博落回生物碱与茶皂素质量比为1∶48.7的混剂对棉花立枯病表现为增效作用,增效系数为1.536;博落回生物碱与茶皂素质量比为1∶20.2的混剂对柑橘炭疽病菌表现出较好的增效作用,增效系数为1.5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落回生物碱 茶皂素 植物病原菌 联合毒力
下载PDF
山羊肺源肠外致病型大肠杆菌和粘质沙雷氏菌混合感染的病原分离鉴定、毒力因子基因检测和耐药性分析
14
作者 徐海军 张磊 +4 位作者 爨淑楠 张娅菲 贾哲 张圣尧 王书明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4-60,共7页
为了确定1例成年山羊突然急性死亡的原因,本试验采用病史调查、病理剖检、病原菌分离和鉴定明确细菌性病原,对分离菌进行致病性试验和药敏试验,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对其余未发病山羊进行给药预防;对分离到的大肠杆菌进一步进行系统进化... 为了确定1例成年山羊突然急性死亡的原因,本试验采用病史调查、病理剖检、病原菌分离和鉴定明确细菌性病原,对分离菌进行致病性试验和药敏试验,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对其余未发病山羊进行给药预防;对分离到的大肠杆菌进一步进行系统进化群分析和毒力因子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死亡山羊剖检可见部分结肠肠段严重出血,心内膜有散在出血斑,瘤胃黏膜局部充血;从肺组织中分离获得大肠杆菌和粘质沙雷氏菌;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大肠杆菌对小鼠的致死率为90%,粘质沙雷氏菌对小鼠无致病性;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大肠杆菌对头孢曲松和丁胺卡那敏感,粘质沙雷氏菌对恩诺沙星、丁胺卡那、庆大霉素和磷霉素中度敏感;使用头孢噻呋钠和恩诺沙星注射液对其余未发病山羊进行预防性注射给药后,未再出现发病死亡。系统进化群分析显示,分离获得的大肠杆菌属于A群;毒力因子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该大肠杆菌携带2种毒力标记基因(afa和iutA),因此属于肠外致病型大肠杆菌,该菌还携带其他毒力因子基因(ompA、ompT、traT、iss、iroN、iucD、fimH和gafD);本试验结果可为山羊大肠杆菌和粘质沙雷氏菌混合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羊 大肠杆菌 粘质沙雷氏菌 毒力因子 感染
下载PDF
茚虫威对灰茶尺蠖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防效
15
作者 刘丰静 李慧玲 《福建茶叶》 2024年第4期26-28,共3页
为研究茚虫威对灰茶尺蠖幼虫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治效果,采用浸梢法测定了茚虫威对灰茶尺蠖敏感品系3龄幼虫的室内毒力,并开展了田间防治效果试验。茚虫威对灰茶尺蠖3龄幼虫24h的LC50为1.40 mg/L,95%置信区间0.76-2.36mg/L,毒力回归方程y=3... 为研究茚虫威对灰茶尺蠖幼虫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治效果,采用浸梢法测定了茚虫威对灰茶尺蠖敏感品系3龄幼虫的室内毒力,并开展了田间防治效果试验。茚虫威对灰茶尺蠖3龄幼虫24h的LC50为1.40 mg/L,95%置信区间0.76-2.36mg/L,毒力回归方程y=3.99x-0.58;田间防效表明,15%茚虫威乳油对茶尺蠖幼虫速效性稍差,药后1天防效在60.00%以下;但持效性好,药后3天、7天防效分别在75.00%和97.00%以上,显著优于对照药剂联苯菊酯,可以作为防治灰茶尺蠖药剂推广应用,但在应用中注意科学用药,做好抗性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茚虫威 灰茶尺蠖 室内毒力 田间防效
下载PDF
高黏液表型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特征及毒力分析
16
作者 陈颖聪 屠艳烨 +4 位作者 高晖 陈鑫伟 茹雯哲 杨象未 应丹央 《浙江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257-261,268,I0005,共7页
目的分析医院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特征及毒力基因,为临床治疗及医院感染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22年1至12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临床分离的96株对常规抗菌药物全敏感肺炎克雷伯菌,分析菌株的临床特征并检测其... 目的分析医院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特征及毒力基因,为临床治疗及医院感染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22年1至12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临床分离的96株对常规抗菌药物全敏感肺炎克雷伯菌,分析菌株的临床特征并检测其毒力基因。结果96株全敏感肺炎克雷伯菌中,K1、K2、K57为主要荚膜血清型,ST23为主要流行的多位点序列分型表型,其次为ST25、ST86型;高黏液表型肺炎克雷伯菌的铁载体基因ybtS、菌毛定值与黏附基因ycfM以及pLVPK-like毒力质粒pagO基因的携带率均为100.00%,常见的毒力基因如荚膜多糖生成调节基因(rmpA),铁载体基因(irp-1、fyuA、irp-2、aerobactin、repA),菌毛定值与黏附基因(mrkD),脂多糖形成相关基因(wabG)及pLVPK-like毒力质粒相关基因(rmpA2、iroB、icuA、terB、sills)的携带率均高于非高黏液表型肺炎克雷伯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另外,分离出33株pLVPK-like毒力质粒阳性肺炎克雷伯菌。结论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高黏液表型全敏感肺炎克雷伯菌的毒力基因携带率较高,毒力质粒传播较为严重,提示宁波地区亟需关注医院感染防控,谨防全敏感肺炎克雷伯菌同时获得毒力质粒和耐药质粒成为“超级细菌”,给临床治疗带来严峻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菌 高黏液表型 毒力基因 pLVPK-like毒力质粒
下载PDF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tatD基因缺失对小鼠毒力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17
作者 牛俊辉 李琦 +6 位作者 毛福超 钱满 贾艳艳 丁轲 张春杰 程相朝 廖成水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1-168,共8页
【目的】探究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 tatD基因缺失对小鼠Mus musculus毒力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为tatD在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与宿主互作中的作用及减毒疫苗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Bliss法将亲本菌株(LM1... 【目的】探究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 tatD基因缺失对小鼠Mus musculus毒力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为tatD在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与宿主互作中的作用及减毒疫苗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Bliss法将亲本菌株(LM10403s)、缺失菌株(LM10403sΔtatD)和互补菌株(LM10403sCΔtatD)口服感染小鼠,确定菌株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_(50))。LM10403sΔtatD以1.00×10^(5) CFU口服免疫小鼠观察其免疫保护效果。将40只6周龄雌鼠随机平均分为对照即磷酸缓冲盐溶液组(PBS)、LM10403s组、LM10403sΔtatD组和LM10403sCΔtatD组,PBS组小鼠灌胃200μL无菌PBS,实验组分别灌胃200μL含1.00×10^(6) CFU的菌液。灌胃24 h后剖杀各组小鼠,收集肠道内容物,采用Illumina Hiseq测序技术测定各处理小鼠盲肠样品微生物16S rRNA V3-V4区序列,并比较分析其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和信号通路富集。【结果】LM10403sΔtatD的LD_(50)为8.11×10^(7) CFU,毒力低于LM10403s。同时LM10403sΔtatD口服免疫小鼠后对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亲本菌株的攻毒能提供80%保护率。Chao1和Observed species指数显示:PBS与LM10403sΔtatD处理组差异不显著,但LM10403s组和LM10403sCΔtatD处理组相比于PBS处理组显著下降(P<0.05)。在门水平上,LM10403sΔtatD处理组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高于LM10403s和LM10403sCΔtatD处理组,而在属水平上,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高于LM10403s和LM10403sCΔtatD处理组。功能预测分析显示:LM10403s处理组在细胞过程、环境信息处理和新陈代谢等信号通路的富集程度高于LM10403sΔtatD处理组。【结论】tatD基因缺失后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的毒力降低,并具有一定的免疫保护效果。tatD基因缺失菌株感染小鼠对肠道菌群失调影响减小,且有益菌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tD基因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 毒力 16S rRNA 肠道菌群
下载PDF
近平滑念珠菌临床分离菌株毒力因子差异表达研究
18
作者 瞿玉洁 李婷婷 +4 位作者 李茂媛 胡方芳 金婷婷 杨斌 罗振华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4,共9页
目的比较近平滑念珠菌临床分离株毒力相关因子天冬氨酸蛋白酶和生物膜形成及其基因表达的差异。方法采用基因测序及微卫星分型方法,对临床真菌感染患者分离的近平滑念珠菌进行鉴定,检测各菌株产生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及生物膜形成的能... 目的比较近平滑念珠菌临床分离株毒力相关因子天冬氨酸蛋白酶和生物膜形成及其基因表达的差异。方法采用基因测序及微卫星分型方法,对临床真菌感染患者分离的近平滑念珠菌进行鉴定,检测各菌株产生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及生物膜形成的能力,比较各菌株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BCR1、EFG1、HWP1及天冬氨酸蛋白酶毒力基因SAPP1、SAPP2、SAPP3表达的差异。结果共收集8株临床分离的近平滑念珠菌,经基因鉴定均为基因Ⅰ型。微卫星分型结果显示,8株临床菌株分为4个微卫星型别,G1、G2、G3菌株为不同型别,分别分离自甲患者的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血;J1、J2、J3、J4、J5菌株为同一型别,分离自乙患者不同时期血标本。8株临床菌株均能形成生物膜,生物膜形成能力均高于近平滑念珠菌标准菌株ATCC 22019,其中G1、G3和J5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强,J1、J2、J3、J4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中等,G2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弱。8株临床分离菌株均分泌天冬氨酸蛋白酶,酶体外表达水平均高于近平滑念珠菌标准菌株ATCC 22019,G3、G1、G2菌株分别为低表达、中表达、高表达,酶体外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J1、J5菌株为中表达,J2、J3、J4菌株为高表达,中表达菌株与高表达菌株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乙患者分离的各菌株生物膜形成基因BCR1、EFG1、HWP1表达水平均增加,其中甲患者G1菌株EFG1基因表达水平高于G2菌株(P<0.05),乙患者分离的菌株BCR1、EFG1、HWP1基因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甲、乙患者分离的各菌株天冬氨酸蛋白基因SAPP1、SAPP2、SAPP3表达水平均增加,其中G1菌株的SAPP1和SAPP2表达水平高于G2、G3(均P<0.05),乙患者SAPP1、SAPP2、SAPP3基因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近平滑念珠菌临床分离株生物膜形成和天冬氨酸蛋白酶产生能力均高于标准菌株,分离自不同标本的菌株毒力因子表达具有差异性,不同时期分离的菌株毒力因子表达差异不明显。患者可能存在同一时期多部位感染不同MT型别近平滑念珠菌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平滑念珠菌 毒力因子 生物膜 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
下载PDF
山苍子精油对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破坏及毒力酶释放的影响
19
作者 陈静 张佳宁 +4 位作者 田红茹 赵志敏 徐新军 朱龙平 杨得坡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5-318,共4页
目的研究山苍子精油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菌活性,并深入探究山苍子精油对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破坏以及毒力酶释放的影响。方法通过最低抑菌浓度实验研究精油主要成分的抑菌活性;通过细胞表面疏水性实验、结晶紫染色法实验、DNA与RNA泄露实... 目的研究山苍子精油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菌活性,并深入探究山苍子精油对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破坏以及毒力酶释放的影响。方法通过最低抑菌浓度实验研究精油主要成分的抑菌活性;通过细胞表面疏水性实验、结晶紫染色法实验、DNA与RNA泄露实验、Annexin V-FITC/PI双标记实验及脂肪酶释放量测定实验,研究精油对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形成及毒力酶释放的影响。结果山苍子精油主要成分对痤疮丙酸杆菌的MIC值依次为α-松油醇、β-月桂烯<4-萜烯醇、α-侧柏烯与桧烯<芳樟醇<β-蒎烯<柠檬醛。山苍子精油可抑制细菌生物膜形成,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使胞内重要生物大分子泄露,并抑制细菌分泌脂肪酶的能力,降低其引发细胞炎症的风险。结论山苍子精油对痤疮丙酸杆菌有显著抑菌作用,可作为防治痤疮的天然抑菌剂进行开发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苍子精油 痤疮丙酸杆菌 生物膜 毒力 脂肪酶
下载PDF
养殖环境及贝源溶藻弧菌MLST分型及其毒力基因、耐药性分析
20
作者 郑玉东 张翔 +6 位作者 姚梦丽 谷莉 黄博闻 辛鲁生 白昌明 王崇明 唐小千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1-223,共13页
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是近年来贝类病害中最常见的细菌性病原之一,对贝类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养殖环境水体和贝类组织中,溶藻弧菌的基因变异、毒力基因、耐药性及其分布规律。对12株溶藻弧菌... 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是近年来贝类病害中最常见的细菌性病原之一,对贝类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养殖环境水体和贝类组织中,溶藻弧菌的基因变异、毒力基因、耐药性及其分布规律。对12株溶藻弧菌分离株开展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毒力因子以及菌株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12株溶藻弧菌的序列型(sequence typing,ST)分型互不相同,7株为Pub MLST数据库已经收录的ST型,5株因管家基因的等位基因位点变化而形成新的ST型,贝类养殖环境中的溶藻弧菌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12株溶藻弧菌都携带tlh、fur和collagenase三种毒力基因,但均未检测到tdh、trh、toxR和tcpA毒力基因。溶藻弧菌携带毒力因子的种类和数量受地区分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来源的溶藻弧菌均具有多重耐药特征,对青霉素和氨苄西林产生抗性。本研究表明,贝类养殖环境中的溶藻弧菌具有种群复杂、遗传多样性高的特点;不同来源菌株在毒力基因携带和耐药性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通过探究不同区域内不同来源的溶藻弧菌遗传变异及耐药性差异,对贝源溶藻弧菌的有效防控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藻弧菌 MLST 毒力基因 耐药性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