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67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毒理基因组学的工业废气颗粒物毒性分析方法及应用
1
作者 何剑 吴兴刚 +2 位作者 王珊珊 郑兴 刘玉玲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9-727,共9页
为了解决现有颗粒物毒性检测方法存在的成本高、周期长、过程复杂等问题,引入毒理基因组学分析方法,提出工业废气颗粒物样品预处理方法,基于酶标仪开展毒性测试,利用基因热图分析、应激模式反应和毒性终点深入探究颗粒物的毒性作用机制... 为了解决现有颗粒物毒性检测方法存在的成本高、周期长、过程复杂等问题,引入毒理基因组学分析方法,提出工业废气颗粒物样品预处理方法,基于酶标仪开展毒性测试,利用基因热图分析、应激模式反应和毒性终点深入探究颗粒物的毒性作用机制,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某烧结机头电除尘器内4个电场(1号、2号、3号、4号)中颗粒物的毒性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①对于有机组分,其主要诱导大肠杆菌细胞发生氧化应激反应和潜在的蛋白应激反应,颗粒物有机组分毒性呈4号电场>3号电场>1号电场>2号电场的特征,4号电场的颗粒物毒性终点最小,为3.01×10^(−10) mg/mL.②对于无机组分,4个电场(1号、2号、3号、4号)主要诱导大肠杆菌细胞分别发生普遍应激、DNA应激、氧化应激和蛋白应激,颗粒物无机组分毒性大小呈4号电场>2号电场>1号电场>3号电场的特征,4号电场的颗粒物毒性终点最小,为8.44×10^(−6) mg/mL.研究显示,基于毒理基因组学的工业废气颗粒物毒性分析方法不仅具有准确性,还能更加全面地阐述潜在的毒性模式,实现了工业废气颗粒物毒性的快捷可靠分析,可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废气颗粒物 毒理基因组学 毒性分析 毒性机制
下载PDF
纳米氧化铜的应用及其生态毒性研究进展
2
作者 张永兴 林默 王蕾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126,共13页
[背景]纳米氧化铜(CuO-nanoparticles,CuO-NPs)是一种工程纳米材料,具有价廉易得、稳定性强、导电性高的特点,同时具有高比容量、高表面能和大比表面积,在电化学、光电、能源技术、催化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随着对CuO-... [背景]纳米氧化铜(CuO-nanoparticles,CuO-NPs)是一种工程纳米材料,具有价廉易得、稳定性强、导电性高的特点,同时具有高比容量、高表面能和大比表面积,在电化学、光电、能源技术、催化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随着对CuO-NPs研究的深入,特别是铜依赖毒性机制“铜死亡”的发现,其环境安全性和生物相容性问题备受关注.[进展]本文主要介绍近5年来CuO-NPs的应用进展及环境命运,并阐述其环境危害、健康危害以及毒性机制研究进展.在工业生产中,CuO-NPs主要在超导、催化、玻璃陶瓷染色和农药领域被广泛应用,在电极材料、光电元件、抗菌剂、生物传感和肿瘤治疗等方面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CuO-NPs对生态环境中植物、动物、微生物及人体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危害作用,其毒性主要依赖于氧化还原电位、颗粒摄取、细胞内释放及铜离子溶出.最新发现的“铜死亡”机制为研究CuO-NPs的生物相容性提供了新视野.[展望]未来在CuO-NPs暴露条件下的表征、低浓度CuO-NPs作用下的长期和慢性影响、与实际环境相符的风险评估,以及不同毒性机制相互作用和稳态调节等方向开展深入研究,将有助于人们更充分了解CuO-NPs的生态毒性及相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氧化铜 生态毒性 毒性机制
下载PDF
阿奇霉素急性暴露对斑马鱼幼鱼的毒性效应
3
作者 蒲倩 张尚祎 +3 位作者 陈晨 刘兴成 王慧利 钱秋慧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71-1678,共8页
选用斑马鱼作为模式生物,以探究阿奇霉素(AZM)急性暴露下对斑马鱼幼鱼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在AZM急性暴露下,斑马鱼幼鱼出现脊柱弯曲、游囊发育不完整、卵黄囊肿现象.在神经系统方面,研究发现斑马鱼脑内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AChE活性降... 选用斑马鱼作为模式生物,以探究阿奇霉素(AZM)急性暴露下对斑马鱼幼鱼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在AZM急性暴露下,斑马鱼幼鱼出现脊柱弯曲、游囊发育不完整、卵黄囊肿现象.在神经系统方面,研究发现斑马鱼脑内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AChE活性降低和光暗节律失衡.进一步地,使用PharmMapper网站预测AZM可能靶向的基因,并对这些靶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AZM可能还具有影响斑马鱼血管和免疫系统的潜力.更进一步的实验验证表明,AZM暴露确实导致了斑马鱼幼鱼血管分支异常以及免疫系统功能紊乱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奇霉素 神经毒性 血管毒性 免疫毒性 斑马鱼
下载PDF
鱼腥草破壁饮片单次和重复给药毒性试验
4
作者 雷夏凌 邓雯 +6 位作者 陈炜璇 戴锦龙 郭健敏 黄远铿 张前亮 成金乐 杨威 《药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期19-23,34,共6页
目的研究大鼠单次和重复给予鱼腥草破壁饮片后的毒性反应,为临床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的依据。方法鱼腥草破壁饮片和鱼腥草饮片均以7.2 g·kg^(-1)的最大给药量单次灌胃给予大鼠观察毒性反应,并持续观察2周;鱼腥草破壁饮片以1.35、2.7... 目的研究大鼠单次和重复给予鱼腥草破壁饮片后的毒性反应,为临床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的依据。方法鱼腥草破壁饮片和鱼腥草饮片均以7.2 g·kg^(-1)的最大给药量单次灌胃给予大鼠观察毒性反应,并持续观察2周;鱼腥草破壁饮片以1.35、2.70、5.40 g·kg^(-1),鱼腥草饮片1.35、5.40 g·kg^(-1),连续3个月对SD大鼠灌胃给药,恢复期4周,进行临床观察、体重、摄食量、血清生化学、血液学、肾损伤生物标志物及病理学等各项检查。结果鱼腥草破壁饮片、鱼腥草饮片以7.2 g·kg^(-1)对SD大鼠单次灌胃给药,未见明显毒性反应;鱼腥草破壁饮片及鱼腥草饮片重复给药3个月,各剂量组各项检查均未见异常。结论鱼腥草破壁饮片、鱼腥草饮片单次经口给药对SD大鼠的最大耐受剂量(MTD)>7.2 g·kg^(-1)。鱼腥草破壁饮片、鱼腥草饮片对SD大鼠连续灌胃给药3个月的无毒作用剂量(NOAEL)为6.4 g·kg^(-1)。鱼腥草破壁饮片、鱼腥草饮片在相同给药剂量下,SD大鼠毒性反应无明显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腥草破壁饮片 鱼腥草饮片 单次给药毒性试验 重复给药毒性试验 肾脏毒性
下载PDF
血常规和生化检验项目应用于病毒性肝炎诊断中的效果研究
5
作者 马利霞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4期0139-0142,共4页
研究临床生化检验指标在病毒性肝炎病人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22.10-2023.10期间到本院治疗病毒性肝炎病人250例纳入研究组;选取同期入院接受健康体检的受检者250例纳入对照组,分析血常规和生化检验项目对病毒性肝炎诊断的价值。结果 ... 研究临床生化检验指标在病毒性肝炎病人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22.10-2023.10期间到本院治疗病毒性肝炎病人250例纳入研究组;选取同期入院接受健康体检的受检者250例纳入对照组,分析血常规和生化检验项目对病毒性肝炎诊断的价值。结果 研究组内病人的TP水平、ALB水平、PA水平、CHE水平低于对照组,研究组GLO水平、TBIL水平、DBIL水平/ALT水平、AST水平、ADA水平、LAP水平、ALP水平、r-G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淋巴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以及血小板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的TBIL、ALT水平高于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ALB、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水平均低于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P<0.05。结论 运用血常规和生化检验项目对病毒性肝炎诊断价值理想,亦可依照检验的相关指标对疾病诊断,亦可评估疾病类型,运用效果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常规 生化检验 毒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 丙型病毒性肝炎
下载PDF
PFOS及其三种替代品对蚯蚓的毒性效应及比较
6
作者 李登昙 卢成波 +6 位作者 王晓乐 杜仲坤 李冰 王金花 王军 张静文 朱鲁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30-1637,共8页
本研究从氧化应激、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3个方面研究了PFOS、6:2FTSA、PFHxS和PFBS以相同浓度(0.2mg/kg)暴露28d后对赤子爱胜蚓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PFOS、6:2FTSA、PFHx S和PFBS均诱导ROS含量上升,并导致脂质过氧化和DNA损伤.此外,PFOS... 本研究从氧化应激、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3个方面研究了PFOS、6:2FTSA、PFHxS和PFBS以相同浓度(0.2mg/kg)暴露28d后对赤子爱胜蚓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PFOS、6:2FTSA、PFHx S和PFBS均诱导ROS含量上升,并导致脂质过氧化和DNA损伤.此外,PFOS及其3种替代品还诱导与氧化应激、生殖和生长发育相关的基因异常表达,从而在基因水平上诱导氧化应激并引发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IBR)指数结果表明,PFOS、6:2FTSA、PFHxS和PFBS的IBR数值分别为36.4, 22.2, 34.1, 24.3.4种物质对蚯蚓的综合毒性大小依次为:PFOS>PFHxS>PFBS>6:2FTSA,表明3种替代品的综合毒性低于PFOS.本研究结果为6:2FTSA、PFHxS和PFBS作为PFOS替代品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FOS替代品 赤子爱胜蚓 氧化应激 发育毒性 毒性比较
下载PDF
苯并[a]芘对生殖系统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7
作者 王惠增 刘秉春 +3 位作者 陈红 徐沛欣 郭鑫 袁建龙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5-183,共19页
苯并[a]芘(benzo(a)pyrene,BaP)作为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的成员,是最早发现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环境污染物,通过空气、食物、水源等途径进入人体,引起细胞氧化应激损伤、DNA损伤和基因异常表达导致细胞死亡... 苯并[a]芘(benzo(a)pyrene,BaP)作为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的成员,是最早发现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环境污染物,通过空气、食物、水源等途径进入人体,引起细胞氧化应激损伤、DNA损伤和基因异常表达导致细胞死亡。研究表明雄性与雌性动物经BaP染毒后,其生殖器官、生殖细胞甚至激素水平均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受精卵形成和胚胎发育,造成不良妊娠结局。因此,近年来BaP的生殖毒性受到广泛关注,其作用机制包括改变胞内活性氧水平、诱导细胞DNA损伤以及调控生殖发育相关基因、类固醇合成相关基因和促凋亡基因影响生殖发育。BaP作为环境毒物,不仅可以影响生态环境的稳定性,还可以影响生物的生殖发育,损害生态环境中的物种多样性,从长远来看,BaP的不良影响不但会威胁到陆地与海洋生物种群的稳定,还会破坏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功能。本文将从生殖健康、配子与合子形成以及胚胎发育的角度,详细阐述BaP染毒对生殖系统的毒性作用与机制,为预防BaP引起的生殖危害、减少不良妊娠结局提供理论依据,旨在为BaP的环境毒性行为和对生物的毒性研究提供有效借鉴,为合理预防和缓解因接触BaP等环境毒物而带来的健康影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并[a]芘(BaP) 生殖细胞 生殖毒性 生殖器官 激素 细胞毒性
下载PDF
天冬对大鼠的亚慢性和致畸毒性研究
8
作者 夏祺悦 蒋勇 +1 位作者 王东霞 李彬 《癌变.畸变.突变》 CAS 2024年第2期150-154,158,共6页
目的:研究天冬对大鼠经口重复给药的亚慢性毒性和致畸毒性。方法:90天经口毒性试验采用SD大鼠80只,雌雄各半,体质量65.4~94.0 g,拌饲法设2 000、4 000、8 000 mg/kg共3个剂量组和1个阴性对照组,连续给予受试物90天,观察动物一般状况,记... 目的:研究天冬对大鼠经口重复给药的亚慢性毒性和致畸毒性。方法:90天经口毒性试验采用SD大鼠80只,雌雄各半,体质量65.4~94.0 g,拌饲法设2 000、4 000、8 000 mg/kg共3个剂量组和1个阴性对照组,连续给予受试物90天,观察动物一般状况,记录动物体质量、摄食量,计算食物利用率,并进行血液学、血生化及病理学检测,从而评价其亚慢性毒性。传统致畸试验采用雌性SD孕鼠,剂量为1 000、2 000、4 000 mg/kg共3个剂量组,另设阴性对照组(蒸馏水),每组22只,经口灌胃给药,于孕第20天处死母体,检查受孕情况和胎仔发育,观察胎仔外观,检查骨骼及内脏,以评估致畸毒性。结果:90天经口毒性试验中大鼠未出现中毒症状及死亡,试验组大鼠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毒性损伤作用。致畸试验中低、中剂量组胎仔胸骨发育不全发生率分别为21.49%和26.32%,与对照组(6.25%)相比显著升高(P<0.01),未见其他异常。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90天经口毒性试验中天冬对大鼠的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NOAEL)为8 000 mg/kg;在致畸试验中,未观察到与染毒剂量相关的效应,天冬对SD大鼠无致畸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冬 亚慢性毒性 90天经口毒性试验 致畸试验
下载PDF
基于中药系统毒理学数据库的中药致肾毒性及药物规律研究
9
作者 李嘉昕 刘慧敏 +3 位作者 钱文秀 马宁 宋丽丽 李遇伯 《中国药物警戒》 2024年第2期173-180,共8页
目的基于中药系统毒理学数据库(TCMSTD)对中药致肾毒性及用药规律进行探究和总结。方法利用TCMSTD对收录的具有毒性的中药材按照毒性类型进行筛选并分析,总结具有肾毒性的中药材其药性、药味、功效、归经等规律。结果发现具有肾毒性的中... 目的基于中药系统毒理学数据库(TCMSTD)对中药致肾毒性及用药规律进行探究和总结。方法利用TCMSTD对收录的具有毒性的中药材按照毒性类型进行筛选并分析,总结具有肾毒性的中药材其药性、药味、功效、归经等规律。结果发现具有肾毒性的中药101种,其肾毒性依据肾脏损伤部位不同,可分为肾小管损伤、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小球损伤、肾间质损伤4种,同一味中药可能对肾脏不同部位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具有肾毒性的中药中明确具有肾毒性的毒性成分共27种,分别属于生物碱类、酚类等13种成分类型。对肾毒性成分作用靶点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重复频次最高的靶点为ESR1、ALOX5,出现频次均为21次。101种肾毒性中药其药性多为寒、温;药味则以苦、辛为主;归经多归肝、肺、脾、肾经。结论具有肾毒性的中药药性以寒、温为主,药味以苦、辛为主,药物功效分布相对较均匀,提示一些常用传统中药在日常使用时应注意剂量与配伍,减少药物本身对肾脏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系统毒理学数据库 毒性 中药 毒性成分 作用机制 减毒方法 规律研究
下载PDF
水生生物毒性测试用于沉积物评价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张水航 徐丽 +4 位作者 姚玲爱 赵学敏 虢清伟 裴德富 马千里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8-151,共14页
针对沉积物污染问题的研究目前已建立了不同的评价方法与体系,目前常用的结合生物毒性测试的有效应导向分析(EDA)、沉积物毒性鉴别评价(TIE)、证据权重法(WOE)、物种敏感性分布法(SSD)和沉积物质量基准(SQG)等,这些方法在河流、湖泊等... 针对沉积物污染问题的研究目前已建立了不同的评价方法与体系,目前常用的结合生物毒性测试的有效应导向分析(EDA)、沉积物毒性鉴别评价(TIE)、证据权重法(WOE)、物种敏感性分布法(SSD)和沉积物质量基准(SQG)等,这些方法在河流、湖泊等水体沉积物中污染物毒性效应表征及沉积物质量评价方面有重要应用.本文指出水生生物毒性测试应用的重要性,根据不同学者的研究内容归纳了水生生物毒性测试的方法学,对沉积物进行水生生物毒性测试的基质处理包括直接采用污染沉积物、洁净沉积物加标以及人工配置沉积物,受试生物主要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鱼类,毒性试验终点包括急性毒性终点和慢性毒性终点;最后指出水生生物测试存在的问题,并对沉积物质量评价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沉积物生物毒性测试标准方法的建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毒性 生物毒性 水生生物 污染物
原文传递
化学药品中的遗传毒性杂质的质量控制
11
作者 田冶 陶晓莎 +3 位作者 冯媛媛 姚尚辰 尹利辉 宁保明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5,共13页
药品中微量水平的遗传毒性物质具有引发肿瘤甚至癌症的风险,并且该致癌风险可能与剂量没有相关性。因此,目前各国监管机构要求对药品中遗传毒性杂质进行严格控制。本综述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指导原则,从监管机构对药品中遗传毒性... 药品中微量水平的遗传毒性物质具有引发肿瘤甚至癌症的风险,并且该致癌风险可能与剂量没有相关性。因此,目前各国监管机构要求对药品中遗传毒性杂质进行严格控制。本综述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指导原则,从监管机构对药品中遗传毒性杂质的监管策略、遗传毒性杂质来源、检测方法及清除策略4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综述。该综述为药品中遗传毒性杂质的控制/清除、检测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毒性杂质 来源 检测方法 清除
下载PDF
锑污染物对绿藻及蓝藻的急性毒性效应
12
作者 李方 张怡立 +2 位作者 王曼 孟祥周 沈忱思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9-179,共11页
为深入了解不同价态锑的水生生态毒性及其影响因素,选用2种绿藻(羊角月牙藻、莱茵衣藻)和2种蓝藻(聚球藻、水华鱼腥藻)作为模式生物,通过测定藻细胞抑制率、叶绿素a、抗氧化酶及观察细胞微观结构,对锑(Ⅲ)和锑(Ⅴ)进行毒性影响研究。结... 为深入了解不同价态锑的水生生态毒性及其影响因素,选用2种绿藻(羊角月牙藻、莱茵衣藻)和2种蓝藻(聚球藻、水华鱼腥藻)作为模式生物,通过测定藻细胞抑制率、叶绿素a、抗氧化酶及观察细胞微观结构,对锑(Ⅲ)和锑(Ⅴ)进行毒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2 mg/L锑(Ⅲ)或锑(V)暴露72 h后,锑(Ⅲ)对微藻的抑制率最高达76.6%,而锑(Ⅴ)对微藻的最高抑制率仅为41.0%,且绿藻较蓝藻受锑胁迫更为敏感;微藻的叶绿素a合成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表现出与生长抑制类似的响应规律,相较之下蓝藻的叶绿素a合成受到的影响较绿藻小;绿藻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规律呈现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现象,而蓝藻则不具备统一的变化规律;从亚细胞结构来看,莱茵衣藻的细胞壁、细胞核、叶绿体及其它细胞器均受到了损伤,而聚球藻主要是光合系统受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锑污染 蓝藻 绿藻 毒性效应 废水处理
下载PDF
陕产附子炮制前后急性毒性及强心作用研究
13
作者 李凡 张景霞 +4 位作者 赵林涛 王卫锋 陈曦 韩昕 李芳 《中医药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23-28,共6页
目的:考察陕产附子炮制前后的急性毒性和强心作用。方法:通过对生附子LD_(50)的测定和自制黑顺片最大耐受量实验比较生附子和自制黑顺片的急性毒性;通过复制慢性心衰大鼠模型,检测大鼠体质量、心脏指数、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测血清BNP及c... 目的:考察陕产附子炮制前后的急性毒性和强心作用。方法:通过对生附子LD_(50)的测定和自制黑顺片最大耐受量实验比较生附子和自制黑顺片的急性毒性;通过复制慢性心衰大鼠模型,检测大鼠体质量、心脏指数、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测血清BNP及cTnI含量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比较其强心作用。结果:生附子的半数致死量(LD_(50))为9.45 g/kg,黑顺片的最大耐受量为27.39 g/kg,经炮制后毒性降低。与模型组相比,自制黑顺片组大鼠症状及体征均有改善,能够降低心脏指数、左心室指数降低和左心室舒张压(LVEDP),升高左心室收缩压(LVSP)、收缩期左心室内压上升最大变化速率(+dp/dt_(max))和舒张期左心室内压下降最大变化速率(-dp/dt_(max))(P<0.05,P<0.01);降低血清中脑钠肽(BNP)、心肌肌钙蛋白I(cTnI)含量(P<0.05);心肌纤维排列相对紧密,胞核清晰可见,但有一定断裂,其中有少量空泡存在,未发现炎性细胞浸润,各指标有明显差异。生附子组各指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附子经炮制后,毒性降低,起到减毒的作用;自制黑顺片较生附子强心作用有显著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子 炮制 急性毒性 强心作用
下载PDF
废水急性毒性测定及评价中的不确定性研究及其改进方法
14
作者 林健辉 吴欣颖 +5 位作者 赖伟 李建威 范雪滢 卢嘉慧 梅承芳 杨旭楠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2-274,共13页
目前,我国针对废水处理及排放的环境影响评估体系逐渐向生物毒性综合指标完善,然而传统的评价方法可能存在错误的接受和错误的拒绝2种风险,根据“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CNAS-CL01:2018)的要求,实验室在进行合格判定时,应考虑... 目前,我国针对废水处理及排放的环境影响评估体系逐渐向生物毒性综合指标完善,然而传统的评价方法可能存在错误的接受和错误的拒绝2种风险,根据“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CNAS-CL01:2018)的要求,实验室在进行合格判定时,应考虑相关的风险水平。为研究分析废水急性毒性评价中存在的风险,采用发光细菌法测试废水急性毒性,选取接近排放限值的制药废水样品,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并依据“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工件的测量检验和测量设备第1部分:按规范检验一致性或不一致性的判定规则”(ISO 14253-1:2017)有关合格判定的思路,对废水急性毒性评价中的合格区、不确定区和不合格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废水急性毒性评价中,合格区、不确定区及不合格区会随着标准曲线|r|值和测量精密度的变化而变化,随着|r|值的降低或精密度的降低,合格区会变小,不确定区会变大,这导致了无法通过设置“保护带”的方法降低误判风险,对废水急性毒性评价的准确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为准确开展废水急性毒性的测试与评价,可采用双样本t检验,通过比较废水样品的相对发光度与0.07 mg·L^(-1)氯化汞溶液的相对发光度来判断废水急性毒性是否合格,当废水样品的相对发光度≥0.07 mg·L^(-1)氯化汞溶液的相对发光度时,废水急性毒性合格,否则不合格。本研究通过开展方法的不确定度研究,阐明了现行国标分析方法及废水急性毒性评价方法存在的局限性,并提出了改进方案,为废水急性毒性的科学评判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水急性毒性评价 发光细菌法 氯化汞毒性当量 不确定区
下载PDF
磺胺类药物水环境行为及水生生物毒性研究进展
15
作者 李霞 王晨 +3 位作者 刘利 张新怡 魏健 宋永会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81-691,共11页
磺胺类药物(SAs)在水环境中普遍存在,大部分SAs以母体分子或代谢产物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地表水、地下水、海水甚至饮用水中都能检测到低浓度的SAs。因SAs排放量大、环境假性持久性强等特点,其对水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风险。针对SA... 磺胺类药物(SAs)在水环境中普遍存在,大部分SAs以母体分子或代谢产物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地表水、地下水、海水甚至饮用水中都能检测到低浓度的SAs。因SAs排放量大、环境假性持久性强等特点,其对水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风险。针对SAs在水环境中的归趋问题,总结了SAs在水环境中吸附、迁移、转化、降解、生物富集等典型行为规律,进一步分析SAs对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及水生微生物产生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SAs在水环境中行为的研究多集中在环境介质表面的吸附特性与规律,而对SAs依赖水动力条件的迁移转化和生物富集规律研究较少;SAs在环境介质表面的吸附主要以阳离子交换和分子结合的形式发生,吸附质表面的电荷密度是决定吸附量的重要因素;SAs在水环境中广泛存在,虽然浓度水平较低,但对水生生物造成的负面影响会产生潜在的生态风险,主要表现为干预水生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造成水生动物的特征性畸形,干扰水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与功能,最终会对整个水环境及其循环造成宏观的影响。未来应加强SAs在水环境中衰减过程的浓度和贡献率研究以及对水生生物毒性标准化测试,以期深入研究SAs生态毒理学、解决SAs污染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胺类药物(SAs) 水环境行为 水生毒性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E2蛋白的真核表达及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
16
作者 刘丹 黄小洁 +5 位作者 吴华伟 孙淼 陈延飞 秦义娴 侯力丹 薛麒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56,共6页
为建立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利用昆虫细胞真核表达系统成功表达E2蛋白,将纯化后的E2蛋白作为包被抗原,用方阵滴定方法对影响ELISA的各个因素进行优化,并进行特异性、敏感性和重... 为建立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利用昆虫细胞真核表达系统成功表达E2蛋白,将纯化后的E2蛋白作为包被抗原,用方阵滴定方法对影响ELISA的各个因素进行优化,并进行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昆虫细胞中表达了BVDV E2蛋白,Western blot证实目的蛋白可与BVDV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ELISA优化结果显示,E2蛋白最佳包被浓度为0.5μg/mL,最佳封闭液为1%明胶,最佳血清稀释度为1∶400,最佳血清作用方式为37℃作用30 min,酶标抗体的最佳作用方式为1∶2000稀释、37℃作用30 min,最佳底物作用时间为室温20 min,阳性临界值为OD 450≥0.423。与血清中和试验法进行比较,总符合率为97.8%,板内和板间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该方法与牛常见病毒阳性血清均无交叉反应。说明建立的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良好,可用于大批量样本的临床检测和流行病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E2蛋白 间接ELISA 抗体检测
下载PDF
牛脂胺聚氧乙烯醚对3种水生生物的毒性研究
17
作者 邵苗苗 蓝帅 +2 位作者 宋伟华 袁善奎 侯玉霞 《现代农药》 CAS 2024年第2期71-74,79,共5页
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牛脂胺聚氧乙烯醚(98%)对斑马鱼、大型溞和羊角月牙藻的急性毒性及对大型溞的繁殖毒性。结果表明,牛脂胺聚氧乙烯醚对供试3种水生生物均有一定的急性毒性效应,毒性等级均为中等毒;对大型溞21 d繁殖毒性NOEC为0.177 mg... 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牛脂胺聚氧乙烯醚(98%)对斑马鱼、大型溞和羊角月牙藻的急性毒性及对大型溞的繁殖毒性。结果表明,牛脂胺聚氧乙烯醚对供试3种水生生物均有一定的急性毒性效应,毒性等级均为中等毒;对大型溞21 d繁殖毒性NOEC为0.177 mg/L,LOEC为0.248 mg/L。在使用牛脂胺聚氧乙烯醚加工农药制剂的过程中,应关注其对水生生物的潜在风险,以避免或减少其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脂胺聚氧乙烯醚 水生生物 急性毒性 慢性毒性
下载PDF
工业废水综合毒性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18
作者 高品 于晓霏 +1 位作者 杨婧 陈晓倩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29,共11页
我国目前实施的工业废水处理排放标准无法客观而准确地评价废水水质安全性。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废水综合毒性评价方法体系的特点和应用状况,其中重点探讨了废水综合毒性检测(WET)、直接毒性评估(DTA)、废水综合评估(WEA)的特点和应用。对... 我国目前实施的工业废水处理排放标准无法客观而准确地评价废水水质安全性。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废水综合毒性评价方法体系的特点和应用状况,其中重点探讨了废水综合毒性检测(WET)、直接毒性评估(DTA)、废水综合评估(WEA)的特点和应用。对比分析并总结了我国在废水综合毒性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等方面的不足,从物种选择、试验流程和评价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建立废水综合毒性评价体系的合理化建议,指出我国应综合考虑废水污染物特征、排放方式、受纳水环境质量等实际状况,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废水综合毒性控制指标和评价方法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废水 综合毒性评价 水生态安全
下载PDF
血清胸腺因子的大鼠围产期毒性试验研究
19
作者 杨玉 李荣光 +4 位作者 王丹 黄雅理 单纯 刘师卜 林飞 《癌变.畸变.突变》 CAS 2024年第2期138-142,共5页
目的:观察血清胸腺因子对大鼠妊娠晚期、分娩期、哺乳期及胚胎和胎仔出生后生长发育、学习能力以及生殖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交配后的雌性SD大鼠,每组20只,从妊娠第15天至哺乳期结束,分别按0.88、1.75和3.50 mg/kg连续皮下注射给予血... 目的:观察血清胸腺因子对大鼠妊娠晚期、分娩期、哺乳期及胚胎和胎仔出生后生长发育、学习能力以及生殖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交配后的雌性SD大鼠,每组20只,从妊娠第15天至哺乳期结束,分别按0.88、1.75和3.50 mg/kg连续皮下注射给予血清胸腺因子,同时设0.9%氯化钠注射液为溶剂对照组,定期称取F0代雌鼠体质量、摄食量;F1代仔鼠确定出生存活率、哺乳期存活率,生理发育、新生反射达标天龄,训练学习、记忆能力,观察出生第12周后的仔鼠交配后的生殖行为,测定胚胎毒性各项指标。结果:注射血清胸腺因子后,溶剂对照组和受试药物各剂量组F0代妊娠鼠和哺乳鼠各周的平均体质量增长和摄食量正常,仔鼠总量、性别比和出生存活率(96.3%~97.9%)和哺乳期存活率(97.7%~98.9%)基本一致;F1代仔鼠的哺乳期和离乳后仔鼠平均体质量增长和摄食量基本正常。溶剂对照组仔鼠的生理发育和新生反射时间点检查项目均为正常达标天龄,游泳适应时间(28.5±15.8)s,空间定位建立时间(134.9±44.1)s,暗室电击反射建立时间(4.9±3.1)s,建立记忆电击次数1.7±0.9;F1代性成熟大鼠溶剂对照组的同笼交配率100%,妊娠率90%,平均着床数10.6±2.1,平均活胎数10.2±1.9,死胎数3,畸形胎数1;以上指标受试药物各剂量组间未见明显变化,与溶剂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溶剂对照组与血清胸腺因子3个剂量组的大鼠妊娠后期个体及F1代胚胎及胎仔出生后生长发育、神经行为以及生殖能力等均未发现明显异常,未见围产期毒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胸腺因子 大鼠 仔鼠 生长发育 生殖毒性
下载PDF
瞬时受体电位通道在病毒性肺炎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20
作者 包蕾 耿子涵 +5 位作者 李舒冉 冀祖恩 赵荣华 孙静 郭姗姗 崔晓兰 《中国药物警戒》 2024年第2期137-140,共4页
目的对病毒性肺炎感染过程中与瞬时受体电位(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TRP)通道家族可能的发生机制进行综述研究。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收集近30年关于TRP通道家族与病毒性肺炎关系研究和机制探讨的相关报道。结果... 目的对病毒性肺炎感染过程中与瞬时受体电位(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TRP)通道家族可能的发生机制进行综述研究。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收集近30年关于TRP通道家族与病毒性肺炎关系研究和机制探讨的相关报道。结果作为细胞膜上的离子受体通道,TRP通道能够调节细胞内外钙离子平衡,抑制或加速病毒入侵宿主;通过加速钙离子内流,激化细胞氧化应激反应,加速细胞自噬或凋亡;通过促进细胞形态变化,增强其对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的响应等。结论TRP通道是病毒感染宿主过程中的重要调控因子,其对病毒感染过程中的多个生理过程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进一步对TRP通道家族进行深入研究,可成为抗病毒药物研发的新靶点,为临床抗病毒性肺炎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 毒性肺炎 瞬时受体电位通道 离子 细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