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2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毒性分子-抗毒性分子系统的生物学作用研究进展
1
作者 李国利 胡福泉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1期101-104,共4页
毒性分子-抗毒性分子系统(toxin-antitoxin systems,TA systems)被发现广泛存在于细菌染色体、质粒以及古细菌基因组中。TA系统是由2个基因组成的操纵子,这2个基因分别编码稳定的毒性分子和不稳定的抗毒性分子。毒性分子总是蛋白质,抗... 毒性分子-抗毒性分子系统(toxin-antitoxin systems,TA systems)被发现广泛存在于细菌染色体、质粒以及古细菌基因组中。TA系统是由2个基因组成的操纵子,这2个基因分别编码稳定的毒性分子和不稳定的抗毒性分子。毒性分子总是蛋白质,抗毒性分子可能是蛋白质或RNA。因此,根据抗毒性分子的性质和作用方式的不同可将TA系统家族分为5种类型。Ⅰ型和Ⅲ型的抗毒性分子是RNA,能抑制毒性分子的合成或者与其隔离;II、IV和V型的抗毒性分子是蛋白质,能隔离、平衡毒性分子作用或抑制其合成。TA系统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目前研究表明,TA系统可能在细菌应激应答、程序化细胞死亡、多重耐药的形成、防止DNA入侵、稳定大基因组片段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性分子-抗毒性分子系统 应激应答 程序化细胞死亡 多重耐药
下载PDF
地西他滨联合沙利度胺对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上程序性死亡分子-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的表达 被引量:3
2
作者 王慧 《实用医技杂志》 2020年第9期1175-1176,共2页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联合沙利度胺对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上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的表达。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30例高危MDS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在...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联合沙利度胺对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上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的表达。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30例高危MDS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在我院行健康体检的3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地西他滨联合沙利度胺治疗,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观察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的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上PD-1、CTLA-4的表达。结果治疗前,观察组调节性T细胞上PD-1(40.2±5.1)%、CTLA-4(15.1±1.9)%均高于对照组的(5.1±1.8)%、(2.7±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调节性T细胞上PD-1(7.8±1.8)%、CTLA-4(6.4±1.9)%均远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西他滨联合沙利度胺治疗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可降低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上PD-1、CTLA-4的表达,进而改善T细胞的免疫功能,激活抗肿瘤基因,抑制肿瘤分子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地西他滨 沙利度胺 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 程序性死亡分子-1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4
下载PDF
血清ICAM-1、sTREM-1、IL-6在儿童病毒性肺炎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价值
3
作者 程倩倩 陈帅 +2 位作者 周慧琴 李可法 梁建军 《河南医学研究》 2025年第7期1252-1256,共5页
目的观察病毒性肺炎患儿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探讨三者在儿童病毒性肺炎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50例病毒性肺炎患儿为肺炎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 目的观察病毒性肺炎患儿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探讨三者在儿童病毒性肺炎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50例病毒性肺炎患儿为肺炎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组和重症组;同期选取健康儿童50例为对照组。比较肺炎组与对照组、轻症组与重症组血清ICAM-1、sTREM-1、IL-6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病毒性肺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与血清ICAM-1、sTREM-1、IL-6水平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ICAM-1、sTREM-1、IL-6诊断儿童病毒性肺炎的效能。结果肺炎组血清ICAM-1、sTREM-1、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性别比例、年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病程长于轻症组(P<0.05),重症组血清ICAM-1、sTREM-1、IL-6水平均高于轻症组(P<0.05),重症组性别比例、年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性肺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与血清ICAM-1、sTREM-1、IL-6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血清ICAM-1、sTREM-1、IL-6分别以224.05μg·L^(-1)、48.20μg·L^(-1)、60.15 ng·L^(-1)为最佳截断值,诊断儿童病毒性肺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6(95%CI:0.917~0.955,P<0.001)、0.811(95%CI:0.777~0.845,P<0.001)、0.953(95%CI:0.937~0.969,P<0.001),灵敏度分别为79.5%、64.4%、88.1%,特异度分别为90.0%、82.6%、91.3%;血清ICAM-1、sTREM-1、IL-6联合诊断儿童病毒性肺炎的曲线下面积为0.975(95%CI:0.963~0.987,P<0.001),灵敏度为93.4%,特异度为94.1%。结论病毒性肺炎患儿血清ICAM-1、sTREM-1、IL-6水平增高,病情重者水平更高;血清ICAM-1、sTREM-1、IL-6联合诊断病毒性肺炎有较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性肺炎 儿童 细胞间黏附分子1 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 白细胞介素-6
下载PDF
5-FU相关的药物疗效及毒性预测分子研究进展 被引量:8
4
作者 魏嘉 王立峰 刘宝瑞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5期1889-1893,共5页
5-氟尿嘧啶(5-Fu)作为一种抗代谢药物,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实体肿瘤的治疗.但是,由于肿瘤及个体异质性的影响,仍有部分患者对该药不敏感或出现严重致死性毒性反应.药物基因组学和药物遗传学分别以mRNA的表达和DNA基因型的分析为参数,从DNA/... 5-氟尿嘧啶(5-Fu)作为一种抗代谢药物,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实体肿瘤的治疗.但是,由于肿瘤及个体异质性的影响,仍有部分患者对该药不敏感或出现严重致死性毒性反应.药物基因组学和药物遗传学分别以mRNA的表达和DNA基因型的分析为参数,从DNA/RNA水平上对药物的有效性、毒副作用以及患者的预后进行预测,针对不同个体选择药物,使真正意义上的化疗成为可能.本文着重论述了几个5-FU的疗效及毒性预测分子的药物基因组学和药物遗传学研究进展,初步探讨了他们在指导化疗药物选择方面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疗效 毒性预测 分子研究 5-FU 药物基因组学 遗传学研究 5-氟尿嘧啶 实体肿瘤 mRNA
下载PDF
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血浆的细胞间粘附分子-1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5
作者 穆会君 顾静雄 张建中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1-32,共2页
目的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与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用ELISA法检测了39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和30例健康人血浆sICAM-1、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含量。结果显示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血浆... 目的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与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用ELISA法检测了39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和30例健康人血浆sICAM-1、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含量。结果显示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血浆sICAM-1、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组,且在肝纤维化分级中呈child C>child B>child A,相关性分析显示sICAM-1与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79~0.89,r=0.62~0.73)。结论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血浆sICAM-1升高与肝细胞损伤有关,可反映肝纤维化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性肝炎 肝纤维化 细胞间粘附分子-1 Ⅳ型胶原 层粘连蛋白
下载PDF
细胞间粘附分子-1与病毒性肝炎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6
作者 尹洪竹 刘金星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78-79,共2页
关键词 毒性肝炎 细胞间粘附分子-1 基因表达
下载PDF
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和脑脊液肿瘤坏死因子-α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变化 被引量:5
7
作者 布月青 董胜英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026-1027,共2页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VE)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脑脊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于-1(sICAM-1)水平变化。方法VE患儿38例,对照组20例,同时收集脑脊液和静脉血,采用ELISA法测定38例VE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脑脊液TNF-α和sIC...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VE)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脑脊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于-1(sICAM-1)水平变化。方法VE患儿38例,对照组20例,同时收集脑脊液和静脉血,采用ELISA法测定38例VE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脑脊液TNF-α和sICAM-1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前轻症和重症VE组血清、脑脊液TNF-α和sICAM-1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1),且重症较轻症VE组明显升高(P均<0.01);治疗后重症VE组TNF-α和sICAM-1水平仍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0.01),轻症VE组治疗后TNF—α、sICAM—1水平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意义(P均>0.05)。结论TNF-α与sICAM-1不仅是VE发病的主要因子,也可能参与了免疫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炎 毒性 儿童 肿瘤坏死因子-Α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下载PDF
小儿病毒性脑炎脑脊液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3
8
作者 林冬云 侯燕明 周伟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414-415,共2页
为了探讨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 (CSF)的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 -1(sICAM -1)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在进行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的基础上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22例病毒性脑炎患儿在不同时期 (急性期、恢复期 )的脑脊液进行sICAM -1水平... 为了探讨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 (CSF)的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 -1(sICAM -1)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在进行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的基础上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22例病毒性脑炎患儿在不同时期 (急性期、恢复期 )的脑脊液进行sICAM -1水平的测定 ,并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病毒性脑炎患儿急性期脑脊液的sICAM -1水平(4.16±1.97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1.24±0.11ng/ml) ,P<0.001 ,且脑脊液WBC数与sICAM -1水平呈正相关 (r=0.842,P<0.001) ;sICAM -1水平与病情危重评分得分呈负相关 (r= -0.991,P<0.001)。恢复期脑脊液的sICAM -1水平(1.55±0.52ng/ml)明显低于急性期(4.16±1.98ng/ml) ,P<0.001 ,但与对照组(1.24±0.11ng/ml)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提示病情越重 ,脑脊液sICAM -1水平越高 ,随着病情的恢复 ,脑脊液sICAM -1水平含量逐渐降低 ;病毒性脑炎脑脊液的sICAM -1水平对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毒性脑炎 脑脊液 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 变化
下载PDF
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治疗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评价——附57例报告 被引量:3
9
作者 张立华 王昌源 +1 位作者 杜磊 朱宝焕 《新医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511-513,共3页
目的:评价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olecular adsorbent recirculating system,MARS)治疗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慢重肝)的疗效。方法:将116例慢重肝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7例采用MARS联合内科综合治疗,对照组59例则只予内科综合治疗,比... 目的:评价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olecular adsorbent recirculating system,MARS)治疗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慢重肝)的疗效。方法:将116例慢重肝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7例采用MARS联合内科综合治疗,对照组59例则只予内科综合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4周后的临床疗效,观察治疗组患者在MARS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对比2组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治疗组57例患者,MARS治疗共126次,平均2.2次。治疗4周后,治疗组有效率68%,对照组为49%,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治疗组早、中、晚期慢重肝的有效率分别为89%、62%、1/8,3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组126次MARS治疗中仅发生8次(6%)轻微不良反应,未影响继续治疗。治疗组中期慢重肝患者生存期较对照组同类患者明显延长(P<0.05)。结论:MARS治疗慢重肝短期疗效确切,可延长中期慢重肝患者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重型肝炎 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 疗效评价 肝功能
下载PDF
谷氨酸介导中枢系统损伤神经毒性的分子机制概述 被引量:2
10
作者 盖世英 刘伟国 +2 位作者 马力 范左栩 胡苏明 《浙江创伤外科》 2010年第3期407-409,共3页
谷氨酸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CNS)中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释放到突触后能够激活离子型和代谢型受体。多数谷氨酸受体家族成员都会参与介导兴奋性毒性作用,但最为关键的是离子型受体。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 谷氨酸释放 分子机制 神经毒性 系统损伤 介导 兴奋性神经递质 兴奋性毒性作用
下载PDF
非病毒基因载体聚酰胺-胺型树枝状大分子-透明质酸聚合物体外细胞毒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海梅 李晓琳 梁双红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36-242,共7页
目的研究非病毒基因载体聚酰胺-胺型树枝状大分子(PAMAM)-透明质酸(HA)聚合物的体外细胞毒性。方法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合成的多种PAMAM-HA聚合物对HeLa细胞、Bel-7402细胞和Hep G2细胞的细胞毒性及其诱导细胞凋亡的能... 目的研究非病毒基因载体聚酰胺-胺型树枝状大分子(PAMAM)-透明质酸(HA)聚合物的体外细胞毒性。方法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合成的多种PAMAM-HA聚合物对HeLa细胞、Bel-7402细胞和Hep G2细胞的细胞毒性及其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结果 PAMAM-HA聚合物的细胞毒性随浓度(50-800 mg·L^-1)增加、作用时间(24-72 h)延长、PAMAM的代数(G4,G5)增加及HA的相对分子质量(3850和17 200)和接枝密度(5%-25%)降低而增加。与聚合物PAMAM G4-HA3850-5%和PAMAM G5-HA3850-5%孵育24 h,肝癌细胞Bel-7402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5%和9.9%。聚合物与DNA形成的复合物PAMAM G4-HA3850-5%/DNA和PAMAM G5-HA3850-5%/DNA与细胞共孵育24 h后,细胞存活率均在80%以上,较PAMAM G4/DNA和PAMAM G5/DNA毒性降低(P〈0.05)。结论经不同接枝量和接枝密度HA修饰的PAMAM细胞毒性降低,是一种较有前途的非病毒基因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胺-胺型树枝状大分子 透明质酸 细胞毒性 肿瘤细胞 细胞凋亡
下载PDF
20种食品防腐剂抗氧化剂的分子结构与其急性毒性的相关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林叶新 林润国 李忠海 《化工技术与开发》 CAS 2009年第1期29-33,共5页
对苯甲酸等14种食品防腐剂及叔丁基对苯二酚等6种食品抗氧化剂的大鼠急性经口毒性[Log(LD50)]与其化学结构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求出了这些防腐剂、抗氧化剂的部分分子连接性指数,并参照图论法对分子中各种基团进行了分类。采用多元线性拟... 对苯甲酸等14种食品防腐剂及叔丁基对苯二酚等6种食品抗氧化剂的大鼠急性经口毒性[Log(LD50)]与其化学结构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求出了这些防腐剂、抗氧化剂的部分分子连接性指数,并参照图论法对分子中各种基团进行了分类。采用多元线性拟合法,求出了各防腐剂分子中各种基团的个数及分子连接性指数与其大鼠急性经口毒性关系的回归方程,能得到方程的计算值与文献值一致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防腐剂 食品氧化剂 大鼠急性经口毒性 分子连接性指数 分子中各种基团的个数
下载PDF
低水平铅暴露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晓婷 《大学化学》 CAS 2005年第1期55-58,64,共5页
 综述近年来关于低水平铅暴露对神经系统的作用以及神经毒物化学机制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低水平铅暴露 中枢神经系统 分子机制 毒性作用 神经毒 毒物 研究进展 对中 化学机制
下载PDF
Th1/Th2平衡、分化簇抗原28、可诱导共刺激分子、程序性死亡受体-1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
14
作者 许云耀 陈友莲 +1 位作者 吴方辉 许云俊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3年第30期64-69,共6页
目的研究Th1/Th2及相关细胞因子、共信号分子分化簇抗原28(CD28)、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并探讨其是否参与ACS的发病机制。方... 目的研究Th1/Th2及相关细胞因子、共信号分子分化簇抗原28(CD28)、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并探讨其是否参与ACS的发病机制。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4月经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心血管内科诊断为ACS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ACS不同亚型的诊断标准将其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每组各40例。选取同时间段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正常的40例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清中的干扰素(IFN)-γ、白介素(IL)-2、IL-4和IL-10表达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互助性T细胞(Th)1、Th2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以及共信号分子CD28、ICOS、PD-1、CTLA-4在CD4^(+)T细胞表面的表达水平,通过冠脉造影手术采用SYNTAX评分法评估ACS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比较四组上述各指标之间的差异并进行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ACS患者外周血中Th1/Th2比值、Th1数量及相关细胞因子IFN-γ和IL-2的血清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其外周血CD3^(+)CD4^(+)T细胞的CD28、ICOS和PD-1表达量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STEMI组和NSTEMI组的这些指标也均高于U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YNTAX评分与外周血Th1数量、Th1/Th2比值、血清IFN-γ及IL-2水平和外周血CD3^(+)CD4^(+)T细胞的CD28及ICOS表达量呈明显正相关(P<0.05);外周血CD3^(+)CD4^(+)T细胞的CD28及ICOS表达量均与Th1数量、Th1/Th2比值、血清IFN-γ及IL-2表达水平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ACS患者外周血中的Th1、相关细胞因子IFN-γ和IL-2以及其CD3^(+)CD4^(+)T细胞的CD28、ICOS和PD-1表达较健康体检者均明显上调,其均可能在ACS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分化簇原28 可诱导共刺激分子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4
下载PDF
抗血管内皮细胞抗体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与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病变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双欣 邵福灵 《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 2005年第9期644-646,共3页
抗血管内皮细胞抗体(AECA)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是近年来研究发现与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损害密切相关的因素,针对二者的研究有助于阐明狼疮血管损害的发病机理,并对其活动性加以监测。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粘附分子 红斑狼疮 系统 血管病变 细胞间粘附分子-1 血管内皮细胞 系统性红斑狼疮 血管病变 血管损害 研究发现 发病机理 活动性
下载PDF
细胞间粘附分子-1与病毒性心肌炎
16
作者 刘利 李锋 +1 位作者 饶邦复 高兴玉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01年第1期103-105,共3页
关键词 毒性心肌炎 细胞间粘附分子-1 ICAM-1 病理
下载PDF
细胞间粘附分子-1与病毒性肝炎的关系
17
作者 阚褚明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475-476,共2页
关键词 毒性肝炎 细胞间粘附分子-1 ICAM-1
下载PDF
青蒿素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NS5B蛋白的分子对接预测及其抗病毒作用 被引量:7
18
作者 邵百卉 姜东君 +5 位作者 谢艺萌 刘思雨 邵子益 张泽财 计红 朱战波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581-3588,共8页
【目的】采用分子对接以及体外试验确定青蒿素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复制的抑制作用,为抗病毒药物和制剂开发提供新思路。【方法】以BVDV-NS5B蛋白为作用靶点,通过PDB数据库检索蛋白三维晶体结构,并对... 【目的】采用分子对接以及体外试验确定青蒿素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复制的抑制作用,为抗病毒药物和制剂开发提供新思路。【方法】以BVDV-NS5B蛋白为作用靶点,通过PDB数据库检索蛋白三维晶体结构,并对其结构进行适当修饰处理;检索TCMSP数据库中的青蒿素结构,应用Autodock软件将两者进行分子对接及结合能打分。随后采用CCK-8试剂盒测定青蒿素对MDBK细胞的最大安全浓度;将选定浓度的青蒿素进行梯度稀释,采用先加病毒后加药物、先加药物后加病毒、中药和病毒同时作用的3种不同加药方式进行药物抗病毒试验,确定对病毒的最佳药物抑制浓度、预防浓度和杀灭浓度。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3种药物作用方式下BVDV的拷贝数,进一步明确药物对BVDV复制的作用。【结果】分子对接数据表明青蒿素与BVDV-NS5B存在相互作用,结合自由能为-28.6748 kJ/mol。青蒿素在MDBK细胞上的最佳药物安全浓度为100μmol/L。3种作用方式下青蒿素浓度为100μmol/L时均可有效影响BVDV的复制,青蒿素对BVDV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结论】青蒿素可与BVDV-NS5B蛋白靶点互作,并能在MDBK细胞上有效抑制BVDV的复制,本研究为抗BVDV中药筛选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素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 病毒活性 分子对接 病毒复制
下载PDF
α,β-聚[N-(丁二酸基)-L-天冬酰胺]的合成及其顺铂大分子药物的细胞毒性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成运 公彦宝 +3 位作者 刘顺英 罗淑芳 黄进 余家会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665-1670,共6页
L-天冬氨酸在H2O/三乙胺混合溶剂中直接均相开环聚(L-天冬酰亚胺)(PSI),合成α,β-聚[N-(丁二酸基)-L-天冬酰胺](PSAA).研究了H2O和三乙胺的混合体积比对反应物溶解性能的影响,并用FTIR和1HNMR表征了PSAA的结构.以PSAA和α,β-聚(L-天... L-天冬氨酸在H2O/三乙胺混合溶剂中直接均相开环聚(L-天冬酰亚胺)(PSI),合成α,β-聚[N-(丁二酸基)-L-天冬酰胺](PSAA).研究了H2O和三乙胺的混合体积比对反应物溶解性能的影响,并用FTIR和1HNMR表征了PSAA的结构.以PSAA和α,β-聚(L-天冬氨酸)(PAsp)为载体,与顺式二氯二氨合铂(Ⅱ)(CDDP)络合,合成了PSAA-CDDP和PAsp-CDDP大分子药物.结果表明,载体PSAA和PAsp对Bel7402细胞的毒性均低于同浓度的聚赖氨酸;PSAA-CDDP的水溶性良好,载药量较高,达到了14.6%,其药物控制释放性能较好;PSAA-CDDP和PAsp-CDDP的细胞毒性随着其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且细胞毒性PAsp-CDDP<PSAA-CDDP<CDD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 β-聚(L-天冬氨酸) α β -聚[N-(丁二酸基)-L-天冬酰胺] 顺铂 分子药物 细胞毒性
下载PDF
新型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YG-18在小鼠体内的降糖作用、分子对接及急性毒性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阎成炟 郭崇真 +2 位作者 张东虎 赵凌霄 林建阳 《中南药学》 CAS 2021年第6期1037-1042,共6页
目的探索3-[4-(苯基磺酰胺)苯甲酰]-2H-1-苯并吡喃-2-酮母核结构化合物YG-18在小鼠体内的降糖作用,初步评价其安全性,利用分子对接技术验证YG-18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方式。方法将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阿卡波糖组与YG-18(7.23 mg... 目的探索3-[4-(苯基磺酰胺)苯甲酰]-2H-1-苯并吡喃-2-酮母核结构化合物YG-18在小鼠体内的降糖作用,初步评价其安全性,利用分子对接技术验证YG-18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方式。方法将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阿卡波糖组与YG-18(7.23 mg·kg^(-1))组,分别负荷蔗糖与葡萄糖,检测负荷后0、0.5、1、2 h时的血糖值,计算血糖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根据OECD急性毒性实验指导原则,观察KM小鼠在给药后4 h、48 h和14 d内的毒性反应和存活状态,实验结束后解剖小鼠观察小鼠器官的形态、颜色、质地;利用分子对接将其与α-葡萄糖苷酶共结晶结构中的活性位点对接,预测其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方式。结果7.23 mg·kg^(-1)的YG-18降低了正常ICR小鼠蔗糖负荷后的血糖峰值(P<0.05)与2 h内血糖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P<0.001);在OECD指导原则中极限浓度2000 mg·kg^(-1)剂量下,KM小鼠14 d内除腹泻外,未出现其他毒性反应并全部存活,器官的形态、颜色、质地未有明显变化。分子对接结果显示,YG-18可能会与酶结构中的GLN 279、ARG 315、GLU 411等氨基酸残基形成氢键;除氢键外,其可能还与ASP 69、ASP 215、GLU 277氨基酸残基形成范德华力相互作用。结论本研究证实了YG-18是一种在体内具有较好的降糖作用的、安全性高的新型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与α-葡萄糖苷酶的预测结合作用主要为氢键、范德华力等相互作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2型糖尿病 作用机制 分子对接 急性毒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