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8篇文章
< 1 2 5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锑污染物对绿藻及蓝藻的急性毒性效应
1
作者 李方 张怡立 +2 位作者 王曼 孟祥周 沈忱思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9-179,共11页
为深入了解不同价态锑的水生生态毒性及其影响因素,选用2种绿藻(羊角月牙藻、莱茵衣藻)和2种蓝藻(聚球藻、水华鱼腥藻)作为模式生物,通过测定藻细胞抑制率、叶绿素a、抗氧化酶及观察细胞微观结构,对锑(Ⅲ)和锑(Ⅴ)进行毒性影响研究。结... 为深入了解不同价态锑的水生生态毒性及其影响因素,选用2种绿藻(羊角月牙藻、莱茵衣藻)和2种蓝藻(聚球藻、水华鱼腥藻)作为模式生物,通过测定藻细胞抑制率、叶绿素a、抗氧化酶及观察细胞微观结构,对锑(Ⅲ)和锑(Ⅴ)进行毒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2 mg/L锑(Ⅲ)或锑(V)暴露72 h后,锑(Ⅲ)对微藻的抑制率最高达76.6%,而锑(Ⅴ)对微藻的最高抑制率仅为41.0%,且绿藻较蓝藻受锑胁迫更为敏感;微藻的叶绿素a合成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表现出与生长抑制类似的响应规律,相较之下蓝藻的叶绿素a合成受到的影响较绿藻小;绿藻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规律呈现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现象,而蓝藻则不具备统一的变化规律;从亚细胞结构来看,莱茵衣藻的细胞壁、细胞核、叶绿体及其它细胞器均受到了损伤,而聚球藻主要是光合系统受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锑污染 蓝藻 绿藻 毒性效应 废水处理
下载PDF
纳米银对无脊椎动物毒性效应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陆浩 孔祥云 +5 位作者 侍崇敬 徐冰洁 张文超 秦粉菊 刘恒蔚 袁红霞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7-348,共12页
纳米银(AgNPs)因优良的抗菌特性,已成为全球使用量最多的纳米材料.随着AgNPs使用量的增多,其不可避免流入环境中,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无脊椎动物是动物类群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累积效应、急性毒性、生长发育毒性、组织病症、生殖... 纳米银(AgNPs)因优良的抗菌特性,已成为全球使用量最多的纳米材料.随着AgNPs使用量的增多,其不可避免流入环境中,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无脊椎动物是动物类群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累积效应、急性毒性、生长发育毒性、组织病症、生殖毒性、遗传毒性和回避行为等方面总结了AgNPs对无脊椎动物的影响和潜在毒性机制,介绍了AgNPs对无脊椎动物毒性的影响因素,分析了AgNPs关于无脊椎动物毒性研究的不足并对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本文旨在为AgNPs对无脊椎动物的毒性研究以及AgNPs的安全生产和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 无脊椎动物 毒性效应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悬移质泥沙-微囊藻毒素复合体对大型溞的毒性效应
3
作者 冯琴霜 黄维 +1 位作者 何强 李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87-1696,共10页
为探究悬移质泥沙(SPM)吸附微囊藻毒素(MCs)后形成的复合体对大型溞生理特性的影响,选择MCs的典型异构体MC-LR,通过吸附动力学实验制备了不同MC-LR吸附量的SPM-MC-LR复合体,研究了复合体对大型溞(Daphnia magna)的急性毒性作用.结果表明... 为探究悬移质泥沙(SPM)吸附微囊藻毒素(MCs)后形成的复合体对大型溞生理特性的影响,选择MCs的典型异构体MC-LR,通过吸附动力学实验制备了不同MC-LR吸附量的SPM-MC-LR复合体,研究了复合体对大型溞(Daphnia magna)的急性毒性作用.结果表明,SPM对MC-LR的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等温模型,拟合最大吸附量为1720μg/g,是一种以化学吸附为主导的多分子层吸附且较容易发生.SPM-MC-LR复合体对大型溞的固定率和抗氧化酶活性呈正向剂量和时间依赖,大型溞固定率最高可达93.77%;但当复合体浓度较高时(MC-LR剂量为73.52,94.53μg/g),在大型溞体内引起的氧化应激程度过高会抑制抗氧化酶活性(SOD和CAT活性较24h分别降低了21.44%、26.51%和6.2%、18.27%).相比于游离的MC-LR,SPM的存在可能增强了MC-LR对大型溞的毒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移质泥沙 微囊藻毒素 大型溞 毒性效应
下载PDF
微纳米塑料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机制及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4
作者 张鑫雨 罗庆 +4 位作者 方旭 吴慧秋 寇力月 张截流 冯良山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0-147,共8页
微塑料是指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碎屑和颗粒,其中粒径小于100 nm为纳米塑料。微纳米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具有难以降解、容易发生积累和可长距离迁移等特点,进而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但是,与其他环境中的微纳米塑料相比,人们对土壤环... 微塑料是指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碎屑和颗粒,其中粒径小于100 nm为纳米塑料。微纳米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具有难以降解、容易发生积累和可长距离迁移等特点,进而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但是,与其他环境中的微纳米塑料相比,人们对土壤环境中的微纳米塑料的认识与了解还比较少。所以,本文详细阐明了微纳米塑料在土壤环境中的生物和非生物迁移过程与机制,系统总结了微纳米塑料从土壤到植物的转运过程,并探讨了微纳米塑料对植物种子萌发和根系发育产生的直接毒性效应,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和吸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进而成为污染物传输载体而对植物产生的间接毒性作用。最后,提出了土壤-植物系统中微纳米塑料污染目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处理的问题。本文可为土壤-植物系统中微纳米塑料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估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塑料 土壤-植物系统 迁移 毒性效应
下载PDF
微纳米塑料对鱼类的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5
作者 王飞 张超楠 +2 位作者 张焕民 张轶 朱俊杰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3-184,共12页
微纳米塑料(MNPs)在水环境中的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MNPs因其数量多、粒径小,极易被鱼类误食对鱼体造成危害。本文综述了MNPs对鱼类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首先阐述了鱼类对MNPs的摄食、富集和转运规律,分析了不同粒径的MNPs对... 微纳米塑料(MNPs)在水环境中的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MNPs因其数量多、粒径小,极易被鱼类误食对鱼体造成危害。本文综述了MNPs对鱼类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首先阐述了鱼类对MNPs的摄食、富集和转运规律,分析了不同粒径的MNPs对鱼类造成的不同危害,其次重点评述了MNPs对鱼类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并介绍了MNPs和其他污染物对鱼类的毒性效应,最后展望了MNPs对鱼类的研究趋势。研究MNPs对鱼类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有利于增进对MNPs的生态毒性的认识,为经济鱼类的安全生产和生态稳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塑料 鱼类 毒性效应 作用机制
下载PDF
不同生物膜附着微塑料对文蛤鳃的毒性效应
6
作者 林健晖 李萍萍 +5 位作者 刘敏 邓希 康子歆 杨涛 展舒悦 曾映旭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118,共8页
近年来,微塑料在海洋环境中的广泛分布及其生物毒性效应与健康风险备受关注。天然海洋环境中,微塑料表面易被多种微生物定殖并形成生物膜,这可能影响微塑料的生物毒性,然而目前对其影响仍知之甚少。以海南典型双壳贝类文蛤(Meretrix lyr... 近年来,微塑料在海洋环境中的广泛分布及其生物毒性效应与健康风险备受关注。天然海洋环境中,微塑料表面易被多种微生物定殖并形成生物膜,这可能影响微塑料的生物毒性,然而目前对其影响仍知之甚少。以海南典型双壳贝类文蛤(Meretrix lyrata)为受试动物,并以其重要的呼吸和滤食器官鳃为靶器官,研究生物膜对微塑料生物毒性的影响。通过将文蛤暴露在质量浓度为100μg·L^(-1)的不同类型原始和生物膜附着的微塑料(聚苯乙烯PS、聚乙烯P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环境中14 d,研究微塑料在文蛤鳃中的富集特征及其对鳃组织的病理损伤、抗氧化及免疫防御系统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原始和生物膜附着微塑料均能在文蛤鳃组织中富集,富集量随暴露时间延长而增加,且生物膜附着微塑料的生物富集效应更显著;微塑料富集导致鳃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机械损伤,出现鳃丝粘连、萎缩及断裂、鳃丝细胞坏死、纤毛脱落等病理现象,其中附着生物膜的微塑料比原始微塑料对鳃显微结构的损伤更为明显;微塑料胁迫造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升高,谷胱甘肽(GSH)含量下降,丙二醛(MDA)含量无显著变化;不同类型原始和附着生物膜微塑料均诱导了文蛤鳃组织的氧化应激和免疫反应,但未产生脂质过氧化损伤。此外,实验结果表明生物膜附着的微塑料比微塑料单独作用对文蛤鳃的毒性效应更强。该研究为评价海洋环境中附着生物膜的微塑料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机制及健康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生物膜 富集 病理损伤 氧化应激 毒性效应
下载PDF
典型卤乙酰胺类消毒副产物对萼花臂尾轮虫的毒性效应
7
作者 李锦程 徐晓平 +1 位作者 陈涛 秦璇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9-928,共10页
为探究3种卤乙酰胺对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存活、种群增长、有性生殖和氧化应激效应的影响,以淡水常见萼花臂尾轮虫为受试生物,开展了不同浓度氯乙酰胺、二氯乙酰胺和溴乙酰胺对轮虫24 h急性致死、2 d种群增长、4 d有... 为探究3种卤乙酰胺对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存活、种群增长、有性生殖和氧化应激效应的影响,以淡水常见萼花臂尾轮虫为受试生物,开展了不同浓度氯乙酰胺、二氯乙酰胺和溴乙酰胺对轮虫24 h急性致死、2 d种群增长、4 d有性生殖、7 d休眠卵产量以及氧化应激指标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①3种卤乙酰胺对萼花臂尾轮虫急性毒性呈溴乙酰胺˃氯乙酰胺˃二氯乙酰胺的特征.②20、200μg/L氯乙酰胺和200μg/L溴乙酰胺均显著降低了萼花臂尾轮虫2 d种群增长率.③200μg/L氯乙酰胺提高了轮虫携卵与不携卵雌体数比值和混交率,20μg/L二氯乙酰胺降低了轮虫携卵与不携卵雌体数比值;同时,200μg/L二氯乙酰胺提高了轮虫受精率,20μg/L溴乙酰胺提高了轮虫携卵与不携卵雌体数比值、混交率和受精率.④10、20和200μg/L氯乙酰胺,20和200μg/L二氯乙酰胺以及10、20μg/L溴乙酰胺均显著增加了轮虫7 d休眠卵产量.⑤除200μg/L氯乙酰胺、二氯乙酰胺和溴乙酰胺中过氧化物酶活性下降外,其他浓度处理组中轮虫氧化应激指标值均普遍上升.研究显示,氯乙酰胺、二氯乙酰胺和溴乙酰胺均对萼花臂尾轮虫具有较高的致死毒性,能显著影响轮虫种群增长、有性生殖和氧化应激,并可能影响轮虫种群结构和规模,面临生态风险,7 d休眠卵产量是评价氯乙酰胺、二氯乙酰胺和溴乙酰胺对萼花臂尾轮虫有性生殖影响的合适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氮消毒副产物 卤乙酰胺 萼花臂尾轮虫 毒性效应 氧化应激
下载PDF
微塑料的老化技术、特征及其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8
作者 谭诗慧 陈海波 +3 位作者 谢东丽 李红艳 向明灯 于云江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96-1106,共11页
环境中的微塑料通常会受到紫外辐照、热辐射、化学氧化、生物降解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进而经历光老化、热老化、化学老化、生物老化等过程,并且其物理化学性质均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环境中微塑料的自然老化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极大限制了... 环境中的微塑料通常会受到紫外辐照、热辐射、化学氧化、生物降解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进而经历光老化、热老化、化学老化、生物老化等过程,并且其物理化学性质均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环境中微塑料的自然老化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极大限制了对老化微塑料的研究.本文综述了微塑料的实验室加速老化技术,包括紫外老化、化学老化和生物降解等技术,阐述了老化后微塑料的表面形貌与官能团的变化及对吸附污染物的影响,并总结了老化微塑料对生物的发育毒性、生殖毒性、神经毒性和氧化应激等效应.本文旨在使人们更了解微塑料实验室加速老化技术及其对生物的潜在风险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化微塑料 实验室加速老化 表面特征 毒性效应
原文传递
悬浮物对海洋生物生态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9
作者 汪金明 马宁 +2 位作者 范丽丽 袁立来 张洪玉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40,共14页
近年来,由于海上吹填、疏浚、挖沟等用海活动日趋频繁,导致相关海域悬浮物浓度急增,悬浮物已成为海洋水域中较为普遍的污染物。悬浮物浓度的增加会导致海洋生物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进而影响整个海洋生态系统。本文首先简述了悬浮物对海... 近年来,由于海上吹填、疏浚、挖沟等用海活动日趋频繁,导致相关海域悬浮物浓度急增,悬浮物已成为海洋水域中较为普遍的污染物。悬浮物浓度的增加会导致海洋生物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进而影响整个海洋生态系统。本文首先简述了悬浮物对海洋生物生态影响的作用方式,然后重点综述了悬浮物对不同种类海洋生物的生态毒性效应,包括:底栖类、浮游生物、鱼类、虾蟹类;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悬浮物对海洋生物的生态毒性大小。目前,有关悬浮物对海洋生物生态毒性效应的研究多限于急性致死效应及应激效应。悬浮物的浓度、粒径大小和组成成分,以及海洋生物种类、年龄阶段等因素均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悬浮物的生态毒性。在对比分析悬浮物对不同种类海洋生物致死浓度的基础上,利用Kruskal-Wallis检验得出悬浮物对海洋生物毒性大小大致为:海洋甲壳类>鱼类>浮游藻类,海洋甲壳类对悬浮物最为敏感,因此海上施工作业应重视对海洋甲壳类的保护。此外,悬浮物对海洋生物的致死浓度在实际海水环境中几乎很难达到,反而相对低的浓度对海洋生物的生态效应却是长期的、慢性的,但其后果不容忽视。在评价海洋工程的生态影响时,需要重视评估悬浮物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综合效应、长期效应,根据实际情况划分不同级别警戒浓度,尽量减少工程施工对海洋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物 海洋生物 急性毒性 海上施工 生态毒性效应
下载PDF
镉对土壤秀丽隐杆线虫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鑫 党秀丽 +3 位作者 赵龙 侯红 耿健 敖翔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78-786,共9页
为明确镉(Cd)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线虫的毒性效应及不同类型土壤中Cd的毒性差异,以生长量、生育率和繁殖量为评价终点,研究江西鹰潭红壤、江苏苏州水稻土、吉林长春黑土3种土壤中外源Cd对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 为明确镉(Cd)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线虫的毒性效应及不同类型土壤中Cd的毒性差异,以生长量、生育率和繁殖量为评价终点,研究江西鹰潭红壤、江苏苏州水稻土、吉林长春黑土3种土壤中外源Cd对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以3种土壤总Cd含量推导出的Cd对秀丽隐杆线虫的生长毒性的EC50(半数效应浓度)分别为54.37、197.54 mg·kg^(-1)和287.02 mg·kg^(-1),对生育毒性的EC50分别为7.07、77.41 mg·kg^(-1)和103.09 mg·kg^(-1),对繁殖毒性的EC50分别为5.75、13.84 mg·kg^(-1)和85.94 mg·kg^(-1)。通过毒性阈值可知,线虫的评价终点对Cd毒性的敏感性由高到低分别为繁殖、生育、生长。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碳酸钙和锰氧化物含量是影响土壤中Cd毒性的主要因素。基于有效态Cd含量推导得出3种土壤中的Cd毒性阈值与基于总Cd含量的毒性阈值相比差异缩小,说明有效态Cd含量能够更好地解释不同土壤中Cd毒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态镉 毒性效应 秀丽隐杆线虫 土壤
下载PDF
聚乳酸微塑料对大型溞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加强 蒋园园 +4 位作者 杨杨阳 程海 徐蕾 刘强 范秀磊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343-4352,共10页
为了进一步揭示生物可降解微塑料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以大型溞为模式生物,研究了聚乳酸(PLA)微塑料对其急慢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PLA对大型溞的半数效应浓度(48h-EC50)为59.43mg/L,95%置信区间为53.55~65.97mg/L.经紫外照射处理的PLA毒性... 为了进一步揭示生物可降解微塑料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以大型溞为模式生物,研究了聚乳酸(PLA)微塑料对其急慢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PLA对大型溞的半数效应浓度(48h-EC50)为59.43mg/L,95%置信区间为53.55~65.97mg/L.经紫外照射处理的PLA毒性降低.PLA对大型溞的游泳活力和摄食行为有浓度依赖性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100mg/L的PLA显著抑制了大型溞的心率和胸肢活动率,最大抑制率分别为31.4%和17.7%.经21d长期暴露后,10和40mg/L的PLA均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型溞的生殖及内禀增长率(rm),但其影响并不显著.40mg/L的PLA显著降低了大型溞的存活率(仅为20%).PLA的暴露显著诱导了超氧化歧化酶(SOD)的活性和丙二醛(MDA)的含量,表明大型溞受到氧化胁迫并引起脂质过氧化损伤.PLA在浓度40mg/L时显著抑制了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从而引起大型溞神经毒性和运动失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聚乳酸 大型溞 毒性效应
下载PDF
生物可降解微纳米塑料生物毒性效应的研究进展与 展望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丹妮 章敏 +4 位作者 高富龙 郑榕辉 黄文树 薄军 方超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5-201,共27页
近年来用生物可降解塑料(BPs)替代传统塑料(CPs)被认为是应对塑料污染危机的有效途径。由于BPs比CPs更容易分解成微纳米塑料(MNPs),因此生物可降解微纳米塑料(BMNPs)的生物毒性效应是当前关注的焦点,但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从BM... 近年来用生物可降解塑料(BPs)替代传统塑料(CPs)被认为是应对塑料污染危机的有效途径。由于BPs比CPs更容易分解成微纳米塑料(MNPs),因此生物可降解微纳米塑料(BMNPs)的生物毒性效应是当前关注的焦点,但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从BMNPs本身、渗滤液及其与其他污染物形成复合污染物3个方面入手,系统总结了BMNPs生物毒性效应的国内外研究进展,重点关注BMNPs与传统微纳米塑料(CMNPs)之间的差异。本文总结的研究显示,与CMNPs相比,BMNPs的生物毒性效应表现为减弱、无显著变化和显著增强的研究结果分别占总研究结果的21%、25%和54%。其中BMNPs的生物毒性效应显著增强主要原因在于,首先BMNPs表面比CMNPs更加粗糙复杂,对被测生物表现出更强的机械性损伤能力。其次,进入生物体内的BMNPs会被生物分解成更小尺寸的塑料,更容易进入生物体的组织和细胞,产生更大的危害效应。此外,BMNPs更容易被微生物所吸收,通过影响微生物的正常生理功能,对相关生物和生态系统造成一系列连锁负面影响。再者,BMNPs在分解、降解和老化过程中能更快地释放出添加剂,并且释放出的某些化合物具有更强的生物可利用性。最后,与CMNPs相比,BMNPs与其他污染物产生的复合生物毒性效应更强,这与BMNPs特殊的表面和内部结构造成其对污染物拥有更强的吸附和解吸能力有关。本文还通过梳理上述研究存在的不足,对未来BMNPs生物毒性效应的研究、检测和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展望,以期为BPs污染的有效防治和生态风险评估,以及MNPs相关产品的管理和认证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可降解塑料 传统塑料 生物毒性效应 微纳米塑料 复合毒性效应
下载PDF
土壤污染生态毒性效应评价研究进展
13
作者 姜瑢 李勖之 +1 位作者 王美娥 陈卫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9061-9070,共10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人类活动加剧,我国土壤污染问题突出,不仅威胁人体健康,同时也严重威胁动植物及微生物的安全,生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但是我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目前主要关注人体健康,对生态系统的关注较少,缺乏土壤污染生态风...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人类活动加剧,我国土壤污染问题突出,不仅威胁人体健康,同时也严重威胁动植物及微生物的安全,生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但是我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目前主要关注人体健康,对生态系统的关注较少,缺乏土壤污染生态风险评估技术指南及基于生态风险的土壤环境质量基准及标准。准确评价土壤污染生态毒性效应,是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实现生态风险评估及预警与管控的重要基础。针对土壤污染生态毒性效应评价问题,分别对土壤污染生态毒性效应特征、评价方法、评价终点、暴露-效应关系构建、生态毒性效应外推,以及群落水平与复合污染生态毒性效应评价等方面的关键问题展开了讨论,指出目前土壤污染生态毒性效应评价主要是基于单物种的急性毒性测试,利用个体和亚个体水平的指示物作为评价终点,缺乏针对群落及生态系统高水平评价终点的生态毒性效应评价方法,定量评价污染物尤其是复合污染物对土壤生物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土壤污染生态毒性效应评价的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建议今后重点开展以下3方面的工作1)群落及生态系统水平评价终点的筛选;2)土壤污染生态毒性效应环境影响因子识别及影响机制研究;3)土壤复合污染联合毒性效应定量评价及其不确定性研究。以期为准确评价实际污染场地土壤污染的真实生态毒性效应及生态风险,制定土壤污染生态风险评估等环境保护标准和技术规范提供理论基础和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污染 生态毒性效应评价 生态风险 评价终点 联合毒性效应
下载PDF
水环境中微塑料的来源分布及对鱼类的生态毒性效应 被引量:1
14
作者 薛颖昊 张明明 +4 位作者 徐志宇 冯良山 孙占祥 贾涛 刘东生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81-1090,共10页
自20世纪初人类发明塑料以来,全球塑料产量在接下来的100年里呈爆发式增长。2018年,全球塑料产量已达3.59×10^(8)t^([1])。由于过度消耗和管理不善,塑料垃圾已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
关键词 微塑料 鱼类 水环境 毒性效应
下载PDF
土壤锑胁迫下赤子爱胜蚓在个体和细胞水平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1
15
作者 程佳琪 马宏瑞 +4 位作者 常健 潘明慧 李琴莲 王谦 侯红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3-71,共9页
随着锑(Sb)矿的开采,Sb及其化合物对矿区周围生物暴露风险增大,Sb污染研究在国内外日益受到重视.为阐明矿区Sb污染土壤对周边生物的毒性效应,本文通过向人工土壤添加焦锑酸钾(KSbO6H6)模拟受污染土壤,分别探究了Sb对土壤无脊椎模式生物... 随着锑(Sb)矿的开采,Sb及其化合物对矿区周围生物暴露风险增大,Sb污染研究在国内外日益受到重视.为阐明矿区Sb污染土壤对周边生物的毒性效应,本文通过向人工土壤添加焦锑酸钾(KSbO6H6)模拟受污染土壤,分别探究了Sb对土壤无脊椎模式生物——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存活、Sb富集、总蛋白、抗氧化系统酶、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的影响,并利用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biomarker response index, BRI)对Sb胁迫下蚯蚓的毒性效应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蚯蚓死亡率与土壤Sb浓度和暴露时间剂量效应关系明显,经计算蚯蚓56 d LC50为4 380.37 mg/kg.(2)蚯蚓对Sb仅有少量吸收,最高处理组(12 800 mg/kg)在暴露56 d后Sb富集量仅为213 mg/kg.(3)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MDA在暴露28 d内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倒“U”型变化,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总体呈现“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总蛋白随时间和处理水平增加呈现不断下降趋势.(4)在暴露期间共计24个含Sb处理组中,20个处理受到中等及以下水平健康影响,仅有4个处理组BRI小于2.5,属于严重健康影响.研究显示,总蛋白、SOD、CAT、POD、MDA均对Sb比较敏感,Sb对赤子爱胜蚓的毒性效应不强,该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土壤Sb污染提供关键毒理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 锑(Sb) 毒性效应 抗氧化酶 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
下载PDF
不同粒径聚苯乙烯微球对长额象鼻溞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3
16
作者 于国欣 邵旭东 +3 位作者 曾平平 张清靖 曲疆奇 刘青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84-290,共7页
为探究微塑料对淡水生物的生物学毒性效应,选取淡水中常见的浮游动物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为试验动物,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3种粒径(0.5、5、20μm)的聚苯乙烯微球(PS)对长额象鼻溞存活、形态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 为探究微塑料对淡水生物的生物学毒性效应,选取淡水中常见的浮游动物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为试验动物,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3种粒径(0.5、5、20μm)的聚苯乙烯微球(PS)对长额象鼻溞存活、形态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粒径的PS对长额象鼻溞的急性毒性均随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各PS浓度组长额象鼻溞24 h致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5、5、20μm粒径的PS对长额象鼻溞的48 h LC_(50)分别为21.65、19.26、47.61 mg/L;PS对长额象鼻溞母体和子代的形态影响显著,3种粒径PS组母体的体长、体高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而第一胎幼溞的体长、体高却变小,且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随着繁殖代数的增加,PS的影响逐渐减弱,第二胎幼溞的体长与对照组已无显著性差异(P>0.05);PS可延长长额象鼻溞母体寿命,增加其总生殖量及缩短产前发育期,不同粒径PS组的内禀增长率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以0.5μm粒径组最高,为(0.2274±0.0002)d^(-1)。研究表明,PS对长额象鼻溞的存活、形态和繁殖均产生了影响,其毒性大小与粒径、浓度相关,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微塑料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额象鼻溞 聚苯乙烯微球 粒径 毒性效应 内禀增长率
下载PDF
微塑料对啮齿动物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17
作者 边博浩 吕艺华 +4 位作者 苏姗娜 吉日豪 高艳荣 赵子龙 贾玉巧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6-167,共12页
全球塑料产量连年激增。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中的塑料通过各种外力作用分解成<5 mm的微塑料,并广泛存在于大气、水体、土壤甚至于瓶装水和茶叶中。微塑料主要通过吸入和摄入2种方式进入人体,并对人体产生潜在的健康风险。以往的水生... 全球塑料产量连年激增。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中的塑料通过各种外力作用分解成<5 mm的微塑料,并广泛存在于大气、水体、土壤甚至于瓶装水和茶叶中。微塑料主要通过吸入和摄入2种方式进入人体,并对人体产生潜在的健康风险。以往的水生生物微塑料健康风险模型不能很好地反映人体微塑料暴露的健康风险。为此,本文基于已有的研究,系统阐述了微塑料暴露在啮齿动物中的蓄积部位和蓄积量及其影响因素,毒性效应影响因素、单一微塑料暴露和与其他污染物联合暴露下的毒性效应及机制,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为进一步完善啮齿动物微塑料健康风险模型和人体微塑料暴露健康风险评估提供了科学线索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啮齿动物 毒性效应
下载PDF
铅对砷的毒性效应及毒代动力学过程的影响
18
作者 陈鑫 左俊丽 +4 位作者 栾宁 崔文文 张惠贤 姚晶晶 严伟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351-3358,共8页
为探究铅对砷的毒性效应的影响及其原因,本研究选用斑马鱼作为模式生物开展了毒理实验,以评价砷和铅的复合毒性效应,分析斑马鱼体内重金属残留量,并采用一级一室动力学模型模拟了砷的毒代动力学过程.毒理实验结果表明,铅对斑马鱼未产生... 为探究铅对砷的毒性效应的影响及其原因,本研究选用斑马鱼作为模式生物开展了毒理实验,以评价砷和铅的复合毒性效应,分析斑马鱼体内重金属残留量,并采用一级一室动力学模型模拟了砷的毒代动力学过程.毒理实验结果表明,铅对斑马鱼未产生明显致死效应,砷对斑马鱼的致死效应随暴露时间增长显著增强,而铅的共存能够显著降低砷对斑马鱼的致死性,砷和铅对斑马鱼的致死性呈现出拮抗效应.毒代动力学结果表明,铅的存在显著加快了斑马鱼对砷的消除速率并减弱了吸收速率,可降低斑马鱼对砷的富集能力,从而削弱了砷对斑马鱼的毒性效应.本研究揭示了砷和铅对斑马鱼的拮抗效应并从污染物毒代动力学的角度解释了复合毒性形成原因,充实了重金属的复合毒性效应基础数据,可提高重金属风险评估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性效应 毒代动力学 斑马鱼
原文传递
新烟碱类杀虫剂污染特征及其毒性效应 被引量:5
19
作者 崔嵩 李斐 刘志琨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61-373,共13页
综述了新烟碱类杀虫剂在土壤、水体和大气中的赋存现状及其对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和人类的毒性效应.新烟碱类杀虫剂普遍存在于多介质环境中,特别在农业种植区具有较高的残留浓度.新烟碱类杀虫剂对非靶标动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氧化应激... 综述了新烟碱类杀虫剂在土壤、水体和大气中的赋存现状及其对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和人类的毒性效应.新烟碱类杀虫剂普遍存在于多介质环境中,特别在农业种植区具有较高的残留浓度.新烟碱类杀虫剂对非靶标动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氧化应激、抑制活动能力、损伤DNA和生育功能;亦会对人类的生育、生殖、神经以及脏器功能带来风险.因此,今后亟需系统研究新烟碱类杀虫剂在多环境介质中的赋存及污染状况,深入探讨新烟碱类杀虫剂对非靶标生物的健康危害,以便全面了解此类杀虫剂对生态环境及非靶标生物造成的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烟碱类杀虫剂 污染特征 非靶标生物 毒性效应
下载PDF
大叶桉挥发物对蚕豆细胞毒性效应及信号调节
20
作者 任雨敏 孟巧巧 +1 位作者 王煜 马丹炜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47-959,共13页
为探讨大叶桉(Eucalyptus robusta)化感作用的细胞学机制,该研究以大叶桉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α-蒎烯和桉油精为供体,以蚕豆(Vicia faba)的根细胞和叶保卫细胞为靶标,运用显微技术、细胞化学技术和qRT-PCR技术,研究了大叶桉挥发物的毒性... 为探讨大叶桉(Eucalyptus robusta)化感作用的细胞学机制,该研究以大叶桉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α-蒎烯和桉油精为供体,以蚕豆(Vicia faba)的根细胞和叶保卫细胞为靶标,运用显微技术、细胞化学技术和qRT-PCR技术,研究了大叶桉挥发物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1)在大叶桉挥发物作用下,蚕豆幼根生长受抑制并表现为时间-浓度依赖效应,其化感效应强弱由大到小依次为挥发油、α-蒎烯和桉油精。(2)蚕豆根边缘细胞活性降低,分生区细胞微核率升高,有丝分裂指数下降且大部分细胞的细胞周期被阻滞在分裂前期。(3)蚕豆叶保卫细胞内NADPH氧化酶活性升高,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爆发,微丝聚合,气孔开度下降;叶保卫细胞的核畸变率升高,细胞活性降低甚至发生caspase依赖性细胞凋亡,而Ca^(2+)通道阻断剂(LaCl_(3))、活性氧清除剂(AsA)和硝酸还原酶抑制剂(NaN_(3))均可显著提高保卫细胞存活率,说明大叶桉挥发物改变了信号分子Ca^(2+)、ROS和NO的信号调节。综上表明,大叶桉挥发物的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改变了受体细胞的信号转导途径,诱发了细胞遗传畸变,导致受体根边缘细胞保护功能障碍和气孔运动障碍,从而影响受体根系生长和光合作用,最终导致受体生长受阻。该研究结果为大叶桉种植区的科学种植和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桉 挥发物 化感作用 毒性效应 信号调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