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室内悬浮微粒物质的毒性筛查 被引量:1
1
作者 朱淑群 陈永乾 +1 位作者 闫宏伟 郭仁舆 《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 CAS 2002年第2期96-96,F003,共2页
生物燃料是室内空气污染物重要来源之一 ,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对比了改良炉灶和传统炉灶对室内空气污染的影响 ,用几种实验方法对室内空气污染物进行了检验和评价。
关键词 空气污染物 室内 悬浮微粒物质 毒性筛查
下载PDF
基于毒性效应通路荧光细胞传感模型的T-2毒素毒性筛查
2
作者 孙嘉笛 高璐 +1 位作者 张银志 孙秀兰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5-43,共9页
为实现T-2毒素的可视化毒性筛查,利用T-2毒素毒性通路中AP-1的关键靶点应答元件TRE与红色荧光蛋白(mCherry)的启动子构建pcDNA3.1-TRE-mCherry荧光质粒,建立荧光HEK293细胞传感筛查模型;同时,为验证该细胞传感模型的适用性,对实际样品... 为实现T-2毒素的可视化毒性筛查,利用T-2毒素毒性通路中AP-1的关键靶点应答元件TRE与红色荧光蛋白(mCherry)的启动子构建pcDNA3.1-TRE-mCherry荧光质粒,建立荧光HEK293细胞传感筛查模型;同时,为验证该细胞传感模型的适用性,对实际样品中残留的T-2毒素和T-2毒素的主要代谢产物HT-2毒素进行了毒性监测。结果表明,T-2毒素刺激模式细胞8 h时,细胞内的红色荧光强度达到最高值并趋于稳定。当T-2毒素质量浓度在1~25 ng/mL时,其与荧光强度呈线性相关,线性方程为y=1.14938x+64.72,R^(2)=0.969。根据剂量曲线得出T-2毒素的EC50为16.27 ng/mL,检测限为0.691 ng/mL。该细胞传感模型用于样品加标实验,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6.13%~126.20%,对HT-2毒素进行毒性筛查得到EC50为27.65 n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2毒素 毒性筛查 细胞传感 荧光
下载PDF
斑马鱼在化学品高通量毒性评价中的应用
3
作者 王俊 刘力 +6 位作者 徐颖君 刘俊杰 程波 张蒙 庞少臣 梁勇 宋茂勇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9,共13页
随着全球化学品数量的不断增加,传统的哺乳动物毒性评价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化学品环境监管的需求.21世纪毒性测试转变成以高通量体外测试和非哺乳类动物模型替代方法为主的新模式.斑马鱼既有生物复杂度又具一定的分析通量,是高通量的药物... 随着全球化学品数量的不断增加,传统的哺乳动物毒性评价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化学品环境监管的需求.21世纪毒性测试转变成以高通量体外测试和非哺乳类动物模型替代方法为主的新模式.斑马鱼既有生物复杂度又具一定的分析通量,是高通量的药物筛选和化学品毒性测试中重要的动物模型.本文综述了斑马鱼在化学品高通量毒性评价中应用的重要研究进展,分析了多种自动化技术在斑马鱼高通量分析中的优势和潜力,最后探讨了斑马鱼高通量毒性测试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为研究人员高效利用斑马鱼胚胎开展化学品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 毒性筛查 风险评估 斑马鱼 化学品
原文传递
斑马鱼中高通量毒性测试方法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
4
作者 王成金 吕琳 +5 位作者 张玉琳 熊忆茗 陈宣樾 秦占芬 王燕飞 林军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0-67,共8页
基于哺乳动物的传统毒性测试方法存在周期长、成本高、通量低、有动物伦理限制等诸多问题。斑马鱼因为个体小、发育快、易于饲养等特点,适用于构建基于多孔板的中高通量毒性测试方法。本文对基于多孔板的斑马鱼急性毒性、发育毒性、行... 基于哺乳动物的传统毒性测试方法存在周期长、成本高、通量低、有动物伦理限制等诸多问题。斑马鱼因为个体小、发育快、易于饲养等特点,适用于构建基于多孔板的中高通量毒性测试方法。本文对基于多孔板的斑马鱼急性毒性、发育毒性、行为和微行为分析等几个中高通量测试方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及应用现状。另外介绍了高通量测试在自动化操作方面的最近进展。最后分析了斑马鱼中高通量毒性测试方法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提出应着重开展对现有方法的验证和优化工作,减少对人工的依赖,实现自动化操作和标准化分析,同时开发可更敏感检出发育毒性的分子或者信号通路的测试指标。随着斑马鱼高通量毒性测试方法不断的发展和优化,其在化学物质毒性筛查和风险评估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 斑马鱼 发育毒性 毒性筛查
下载PDF
川楝子中肝毒性成分的快速筛查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赵筱萍 葛志伟 +2 位作者 张玉峰 兰小红 张伯礼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820-1822,共3页
使用荧光探针FDA标记的HepG2细胞模型及细胞荧光显微图像自动分析法,对川楝子的23个化学组分进行快速筛查,发现5个组分具有明显毒性。对其中的2个组分进行液质联用分析,推测鉴定了10个化学成分,制备并鉴定出其中3个成分的分子结构(melia... 使用荧光探针FDA标记的HepG2细胞模型及细胞荧光显微图像自动分析法,对川楝子的23个化学组分进行快速筛查,发现5个组分具有明显毒性。对其中的2个组分进行液质联用分析,推测鉴定了10个化学成分,制备并鉴定出其中3个成分的分子结构(meliasenin B,trichilinin D,1-O-tigloy-1-O-debenzoylohchinal)。进一步实验研究发现,这3个成分对HepG2细胞呈量-毒关系,提示川楝子中这些成分可能引起肝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楝子 HEPG2细胞 中药毒性成分 毒性成分快速筛查 毒性
原文传递
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在长QT综合征中的应用
6
作者 李国良 邓莉莎 孙超峰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3年第2期204-206,共3页
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是诱导成体细胞重新编码生成的一类多潜能干细胞。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可以分化成具有心肌特异性分子标志、结构和功能的细胞。遗传性长QT综合征是一类与QT间期延长有关的遗传性心脏病。通过对长QT综合征家系患者的成... 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是诱导成体细胞重新编码生成的一类多潜能干细胞。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可以分化成具有心肌特异性分子标志、结构和功能的细胞。遗传性长QT综合征是一类与QT间期延长有关的遗传性心脏病。通过对长QT综合征家系患者的成体细胞进行诱导,生成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并引导其分化成心肌样细胞,利用免疫组化、基因表达分析、全细胞膜片钳记录、微电极矩阵记录等方法对长QT综合征来源的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并引导其分化成心肌样细胞特征进行研究,对于阐明不同突变导致长QT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有效进行药物筛查和心脏毒性试验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为在细胞水平治疗长QT综合征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QT综合征 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 药物筛查毒性检测 基因治疗
下载PDF
消除乙型病毒性肝炎: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被引量:2
7
作者 徐晓岚 阮冰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20年第8期535-539,共5页
乙型肝炎病毒(HBV)自20世纪60年代在澳大利亚土著居民血清中被发现以来,已成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难题。跟据WHO最新发布的全球肝炎报告显示,2015年共有2.57亿人(约占世界总人口3.5%)感染HBV,约90万人因此死亡;全球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 乙型肝炎病毒(HBV)自20世纪60年代在澳大利亚土著居民血清中被发现以来,已成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难题。跟据WHO最新发布的全球肝炎报告显示,2015年共有2.57亿人(约占世界总人口3.5%)感染HBV,约90万人因此死亡;全球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中我国约占30%[1]。WHO估计,若保持现有干预措施,到2030年我国仍将有6000万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感染者和68万乙肝相关死亡病例[2]。2016年5月,第69届世界卫生大会发布了首个针对病毒性肝炎的全球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苗 母婴传播 乙型病毒性肝炎筛查 抗病毒药物 健康管理
下载PDF
生物效应导向的污染物分析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马千驰 刘艳娜 +2 位作者 史建波 曲广波 江桂斌 《中国科学: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95-1206,共12页
与日俱增的化学品污染导致环境形势日益严峻.效应导向分析技术(effect-directed analysis, EDA)是分析复杂基质中效应污染物的实用工具,该方法结合了生物效应测试、有机污染物分离、污染物浓度测定和结构鉴定等分析评价方法.本文综述了... 与日俱增的化学品污染导致环境形势日益严峻.效应导向分析技术(effect-directed analysis, EDA)是分析复杂基质中效应污染物的实用工具,该方法结合了生物效应测试、有机污染物分离、污染物浓度测定和结构鉴定等分析评价方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EDA在样品提取、生物效应测试、分离制备流程和质谱鉴定方法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本文介绍了高通量筛选在EDA中的应用,并对EDA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挑战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效应导向分析 污染物鉴定 生物效应测试 毒性筛查 复合效应 高通量筛选
原文传递
DNA损伤的光电化学传感器检测 被引量:4
9
作者 吴一萍 郭良宏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共9页
DNA是生物体主要的遗传物质,DNA损伤在生物体内经常发生。一些内源性和外源性物质可对细胞核内DNA造成氧化和修饰等结构性损伤。未经修复的损伤DNA可导致基因突变甚至癌症的发生。DNA电化学传感器具有快速、灵敏、低成本和易于小型化等... DNA是生物体主要的遗传物质,DNA损伤在生物体内经常发生。一些内源性和外源性物质可对细胞核内DNA造成氧化和修饰等结构性损伤。未经修复的损伤DNA可导致基因突变甚至癌症的发生。DNA电化学传感器具有快速、灵敏、低成本和易于小型化等优势,非常适用于化学品和环境化合物致DNA损伤毒性的快速筛查。本文首先简要介绍目前流行的DNA电化学传感器的类型和工作原理,然后以我们实验室的工作为基础,重点论述针对DNA损伤检测的电化学和光电化学传感器,包括用于化合物基因毒性快速鉴定的通用型传感器和特定DNA损伤产物(8-羟基脱氧鸟苷,甲基化DNA碱基)定量检测的专用型传感器。最后对DNA损伤电化学传感器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传感器 光电化学检测 DNA损伤 毒性筛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