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5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工业废水综合毒性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1
作者 高品 于晓霏 +1 位作者 杨婧 陈晓倩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29,共11页
我国目前实施的工业废水处理排放标准无法客观而准确地评价废水水质安全性。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废水综合毒性评价方法体系的特点和应用状况,其中重点探讨了废水综合毒性检测(WET)、直接毒性评估(DTA)、废水综合评估(WEA)的特点和应用。对... 我国目前实施的工业废水处理排放标准无法客观而准确地评价废水水质安全性。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废水综合毒性评价方法体系的特点和应用状况,其中重点探讨了废水综合毒性检测(WET)、直接毒性评估(DTA)、废水综合评估(WEA)的特点和应用。对比分析并总结了我国在废水综合毒性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等方面的不足,从物种选择、试验流程和评价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建立废水综合毒性评价体系的合理化建议,指出我国应综合考虑废水污染物特征、排放方式、受纳水环境质量等实际状况,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废水综合毒性控制指标和评价方法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废水 综合毒性评价 水生态安全
下载PDF
油田化学剂毒性评价方法探讨
2
作者 于璐 贺丽鹏 +4 位作者 刘卫东 刘芳 孔灿 姜晓雅 魏小芳 《油气田环境保护》 CAS 2024年第2期7-13,共7页
油田化学剂的使用贯穿油气勘探和开发的全过程,但目前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甚至毒性作用却不甚明晰。为了探究油田化学剂对环境产生的毒性影响,文章参考了大量国内外的生态毒性的评价方法标准,包括以土壤为载体的化学品毒性评价方法、以... 油田化学剂的使用贯穿油气勘探和开发的全过程,但目前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甚至毒性作用却不甚明晰。为了探究油田化学剂对环境产生的毒性影响,文章参考了大量国内外的生态毒性的评价方法标准,包括以土壤为载体的化学品毒性评价方法、以水为载体的化学品毒性评价方法和以高等动物为载体的化学品毒性评价方法。此外,根据油田化学剂本身的独特性质及对其进行毒性评价的限制因素,通过对比与借鉴,得出在众多毒性评价方法中微生物法是最具潜力的油田化学剂毒性评价方法,并提出几点针对油田化学剂的生态毒性评价的思考,为今后油田化学剂在环境中的毒性评价方法和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化学剂 生物毒性评价 环境毒理学
下载PDF
三维细胞微流控芯片模型的研究现状和在药物毒性评价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朱丽颖 张丹丹 +2 位作者 杜宏英 于明星 朱彦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257-263,共7页
目前用于临床前药物筛选和评价的传统细胞培养和动物模型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三维细胞微流控芯片模型作为一种新型的体外研究模型,能够高度模拟人体组织的生理结构、功能,组织所处的生化和力学微环境,经长期培养保持组织功能稳定,因此... 目前用于临床前药物筛选和评价的传统细胞培养和动物模型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三维细胞微流控芯片模型作为一种新型的体外研究模型,能够高度模拟人体组织的生理结构、功能,组织所处的生化和力学微环境,经长期培养保持组织功能稳定,因此在构建生理病理模型、药物筛选及再生医学等方面具有广阔前景。文章综述了三维细胞微流控芯片模型的研究进展,以药物毒性评价为重点讨论了其优势、可行性、中药应用实例和存在问题,并针对中药传承创新研究的特点展望了三维细胞微流控芯片模型的价值和广阔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细胞 微流控芯片 药物毒性评价 生物打印 类器官
下载PDF
7-取代去氢骆驼蓬碱衍生物的毒性评价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方永晟 杨洪柳 +4 位作者 刘永建 苏知君 杨宇萍 黎晓晶 刘永刚 《中南药学》 CAS 2023年第12期3145-3152,共8页
目的 根据构效关系对去氢骆驼蓬碱的7位进行结构修饰以得到低毒性化合物,并基于代谢组学探讨其减毒机制。方法 将去氢骆驼蓬碱衍生成哈尔酚后,通过酯化反应得到7-取代去氢骆驼蓬碱衍生物,并用^(1)H NMR、^(13)C NMR、IR和MS对其进行表... 目的 根据构效关系对去氢骆驼蓬碱的7位进行结构修饰以得到低毒性化合物,并基于代谢组学探讨其减毒机制。方法 将去氢骆驼蓬碱衍生成哈尔酚后,通过酯化反应得到7-取代去氢骆驼蓬碱衍生物,并用^(1)H NMR、^(13)C NMR、IR和MS对其进行表征。通过CCK-8法测定衍生物对Hep G2细胞增殖的影响,并以秀丽隐杆线虫为模型进行毒性评价,然后基于液质研究药物对线虫内源性代谢物的影响。结果 去氢骆驼蓬碱给药导致线虫体长变短、身体弯曲频率降低、死亡率上升,而7-取代衍生物对线虫的毒性反应均下降,其中高浓度(320μmol·L^(-1))1b给药组与空白组的线虫相比也未见显著性差异。代谢组学结果表明,相比于去氢骆驼蓬碱,1b给药对线虫体内嘌呤代谢通路的影响力水平显著降低。此外,两种药物都会下调线虫体内多种氨基酸(如L-丙氨酸、L-谷氨酸、L-精氨酸等)含量,还会上调线虫SOD-3蛋白水平。结论 1b对线虫的生长、发育、运动能力的毒性比去氢骆驼蓬碱显著降低,其减毒效应可能与降低对线虫体内的嘌呤代谢通路的影响有关。此外,去氢骆驼蓬碱和1b都会导致线虫氨基酸代谢通路紊乱,这可能会影响活性氧稳态并激活氧化应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氢骆驼蓬碱 结构修饰 毒性评价 秀丽隐杆线虫 代谢组学
原文传递
火龙果茎多糖对调节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及毒性评价
5
作者 梁秋杨 白新鹏 +4 位作者 李国胜 常会敏 朱恒伟 桥振栓 黄桂花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126-2134,共9页
为了探究火龙果茎多糖(PSP)对环磷酰胺所致免疫低下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对火龙果茎多糖进行毒性评价,通过检测小鼠淋巴细胞在有丝分裂原诱导下的增殖能力,计算小鼠体重、脾指数、全脾免疫计数以及血细胞计数等来评价小鼠... 为了探究火龙果茎多糖(PSP)对环磷酰胺所致免疫低下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对火龙果茎多糖进行毒性评价,通过检测小鼠淋巴细胞在有丝分裂原诱导下的增殖能力,计算小鼠体重、脾指数、全脾免疫计数以及血细胞计数等来评价小鼠细胞的免疫功能。结果表明:PSP对淋巴细胞存活率无抑制作用,PSP-1和5倍浓度条件下的PSP-2对T淋巴细胞有相同的增殖效应,对B淋巴细胞无明显影响;在免疫低下小鼠模型中,经PSP处理的小鼠脾指数和血细胞计数均有所缓解,且高剂量组效果较好,而对全脾免疫细胞的提升不明显。本研究表明,PSP-2可能是PSP-1中发挥免疫功能的活性组成成分,T淋巴细胞为主要效应细胞,火龙果茎多糖发挥免疫功能主要是通过促进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龙果茎多糖 小鼠 淋巴细胞 免疫功能 毒性评价
下载PDF
海洋生物中砷脂形态分析及毒性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陈佳佳 钟映雄 +6 位作者 周雪巍 李瑞 陈建平 刘晓菲 贾学静 宋兵兵 钟赛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77-284,共8页
砷是一种有毒类金属,已被确定为人类致癌物,砷中毒会造成人体多种健康问题。砷可以分为无机砷和有机砷,一般认为无机砷毒性大于有机砷。砷脂属于有机砷,广泛存在于海洋生物组织中。之前的研究认为砷脂毒性极低,但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 砷是一种有毒类金属,已被确定为人类致癌物,砷中毒会造成人体多种健康问题。砷可以分为无机砷和有机砷,一般认为无机砷毒性大于有机砷。砷脂属于有机砷,广泛存在于海洋生物组织中。之前的研究认为砷脂毒性极低,但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对砷脂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砷脂的形态分析和毒性评价也逐步成为热点。目前已知的砷脂主要包括含砷脂肪酸、含砷碳氢化合物和含砷磷脂3种形态,且不同形态之间毒性各不相同。但由于其形态结构复杂、生物利用度低、含量低以及提取和检测难度高等原因,砷脂毒性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文综述了海洋生物中砷脂主要形态的分析方法和毒性评价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阐明砷脂的形态、毒性以及对人类健康的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 砷脂 形态分析 毒性评价
下载PDF
竹浆ECF漂白废水急性毒性评价及电化学氧化脱毒研究
7
作者 景立明 刘爽 +2 位作者 艾爽 党一迪 马兰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85-92,共8页
本研究分析了竹浆无元素氯(ECF)漂白废水的污染特性,对废水急性毒性进行了评价,并探讨了Ti/IrO_(2)-RuO_(2)涂层电极电化学氧化法对废水中毒性有机氯化物的降解效果。水质分析结果表明,竹浆ECF漂白废水的污染负荷主要来源于D_(0)段,其... 本研究分析了竹浆无元素氯(ECF)漂白废水的污染特性,对废水急性毒性进行了评价,并探讨了Ti/IrO_(2)-RuO_(2)涂层电极电化学氧化法对废水中毒性有机氯化物的降解效果。水质分析结果表明,竹浆ECF漂白废水的污染负荷主要来源于D_(0)段,其中化学需氧量(COD)负荷及可吸附有机氯化物(AOX)的发生量分别占漂白废水总量的71.8%和73.4%;D_(0)段和Eop段的EC_(50)分别为27.7%和44.4%,废水急性毒性级别属中毒水平,有机氯化物是废水毒性的主要来源。采用Ti/IrO_(2)-RuO_(2)电化学处理漂白废水,在外加电压7.0 V和电解时间240 min的条件下,D_(0)段、Eop段和D_(0)+Eop混合段废水的COD_(Cr)去除率分别可达57.7%、 37.5%和43.5%,色度去除率分别为90.2%、 82.3%和83.1%;D_(0)段、D_(0)+Eop混合段废水及Eop段毒性级别也分别从中毒降到低毒和无毒,AOX去除率分别达66.3%、70.2%和100%,表明Ti/IrO_(2)-RuO_(2)电化学处理漂白废水可大大降低废水污染负荷,并能取得较好的脱毒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元素氯漂白 可吸附有机氯化物 电化学 毒性评价 竹浆
下载PDF
有害结局路径在毒性评价与风险评估中的应用进展
8
作者 苑晓燕 殷健 +3 位作者 范瑞祺 张婉君 彭双清 赵君 《癌变.畸变.突变》 CAS 2023年第3期240-244,共5页
有害结局路径(AOP)作为近年来新开发的一种工作框架,可从生物不同结构水平分析分子起始事件或关键事件与有害结局的关系,并为风险管理决策提供参考和解决方法。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将AOP用于毒性测试和风险评估,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 有害结局路径(AOP)作为近年来新开发的一种工作框架,可从生物不同结构水平分析分子起始事件或关键事件与有害结局的关系,并为风险管理决策提供参考和解决方法。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将AOP用于毒性测试和风险评估,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整理、汇总了近几年AOP在毒性评价与风险评估领域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广大学者提供解决毒理学问题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害结局路径 毒性评价 风险评估 替代毒理学 AOP
下载PDF
氟虫腈对日本鹌鹑的短期饲喂毒性评价
9
作者 周冉豪 廖朝选 +2 位作者 王莉娜 谢源 魏杰 《贵州科学》 2023年第4期37-40,共4页
为了明确氟虫腈对鸟类的短期饲喂毒性效应。以准则推荐物种日本鹌鹑为试验对象,采用饲料拌药法对日本鹌鹑进行短期饲喂毒性测试,获取半致死浓度并评价其毒性等级。结果显示:95%氟虫腈原药对日本鹌鹑的短期饲喂毒性8 d的半致死浓度LC_(50... 为了明确氟虫腈对鸟类的短期饲喂毒性效应。以准则推荐物种日本鹌鹑为试验对象,采用饲料拌药法对日本鹌鹑进行短期饲喂毒性测试,获取半致死浓度并评价其毒性等级。结果显示:95%氟虫腈原药对日本鹌鹑的短期饲喂毒性8 d的半致死浓度LC_(50)为367.6 mg a.i./kg饲料,95%置信限为343.5~394.4 mg a.i./kg饲料,毒性等级为“高毒”。结果表明:95%氟虫腈原药与饲料混拌被鸟类取食后,对鸟类会产生较高的毒性,因此在田间施用该农药时要注意对环境鸟类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虫腈 日本鹌鹑 短期饲喂 毒性评价
下载PDF
25种农药对家蚕的毒性评价和中毒症状观察 被引量:54
10
作者 司树鼎 王开运 +2 位作者 林荣华 马惠 李元涛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22-426,共5页
采用食下毒叶法,测定了18种杀虫剂、4种杀菌剂、2种除草剂和1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家蚕的毒性,系统观察了杀虫剂处理家蚕后的中毒症状。结果表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高效氯氰菊酯等14种杀虫剂的LC50值均小于0.5 mg/L,属剧毒级药剂,... 采用食下毒叶法,测定了18种杀虫剂、4种杀菌剂、2种除草剂和1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家蚕的毒性,系统观察了杀虫剂处理家蚕后的中毒症状。结果表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高效氯氰菊酯等14种杀虫剂的LC50值均小于0.5 mg/L,属剧毒级药剂,对家蚕有极高风险性;杀虫单和甲氧虫酰肼的LC50值分别为0.5493 mg/L和0.604 0mg/L,属高毒级药剂,对家蚕有高风险性;溴虫腈和丁醚脲的LC50值分别为72.370 mg/L和27.824 mg/L,属中毒级药剂,毒性较低;4种杀菌剂、2种除草剂和1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中仅有1种杀菌剂为中毒级,其余为低毒级,对家蚕的风险性较低;由不同杀虫剂引起的家蚕中毒症状表现出多种相似的特征,急性中毒主要特征有吐液、拒食、身体扭曲呈"C"或"S"形、静卧等,而蜕皮激素和几丁质合成的抑制剂类杀虫剂引起的家蚕中毒过程却比较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 家蚕 毒性评价 中毒症状
下载PDF
7种农药对家蚕的毒性评价及中毒症状学观察 被引量:36
11
作者 王静 朱九生 +2 位作者 高海燕 余清军 乔雄梧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10年第1期57-62,共6页
采用食下毒叶法,测定了7种杀虫剂对家蚕的急性毒性,并系统观察了杀虫剂处理家蚕后的中毒症状.结果表明:高效氯氟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4种杀虫剂的LC50值均小于0.5mg·L-1,属剧毒级药剂,对家蚕有... 采用食下毒叶法,测定了7种杀虫剂对家蚕的急性毒性,并系统观察了杀虫剂处理家蚕后的中毒症状.结果表明:高效氯氟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4种杀虫剂的LC50值均小于0.5mg·L-1,属剧毒级药剂,对家蚕有极高风险性;啶虫脒、毒死蜱和敌敌畏3种农药的LC50值分别为1.2371、1.0438和4.9641mg·L-1,属高毒级药剂,对家蚕有高至极高风险性;家蚕的农药急性中毒症状主要包括吐液、拒食、体缩、摆头、身体扭曲呈"S"或"C"形等,但不同类型农药其家蚕中毒症状表现各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 家蚕 毒性评价 中毒症状
下载PDF
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毒性评价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3
12
作者 范文宏 陈静生 +1 位作者 洪松 王立新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02年第1期36-39,共4页
根据最新的文献综述了国际上沉积物中重金属毒性评价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主要结合相。
关键词 沉积物 重金属 生物毒性评价 进展 水体污染 生物评价 生物监测
下载PDF
黑褐新糠虾的急性毒性测试方法及在钻井液毒性评价中的作用 被引量:34
13
作者 周名江 颜天 +3 位作者 李钧 谭志军 于仁诚 王云峰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4,共4页
于 1992年开始在青岛胶州湾西海岸采集黑褐新糠虾 (Neomysisawatschensis)并进行实验室的长期驯化培养 ,在实验室内以 4~ 6d的幼虾为实验材料 ,研究了黑褐新糠虾的急性毒性测试方法。比较了黑褐新糠虾和美国一种标准毒性测试实验生物... 于 1992年开始在青岛胶州湾西海岸采集黑褐新糠虾 (Neomysisawatschensis)并进行实验室的长期驯化培养 ,在实验室内以 4~ 6d的幼虾为实验材料 ,研究了黑褐新糠虾的急性毒性测试方法。比较了黑褐新糠虾和美国一种标准毒性测试实验生物巴西拟糠虾的分类学地位、地理分布和形态 ,以及对标准毒物的敏感性。根据研究结果 ,建议将黑褐新糠虾作为我国的一种标准毒性测试的实验生物 ,并将该方法应用于钻井液及其添加剂的毒性评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褐新糠虾 毒性评价 标准实验生物 钻井液 急性测试方法 海上钻井 海洋污染 海洋监测
下载PDF
珠江河口沉积物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污染及毒性评价 被引量:19
14
作者 赵李娜 赖子尼 +4 位作者 李秀丽 王超 帅方敏 曾艳艺 杨婉玲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408-1413,1413+1411-1413,共6页
拟除虫菊酯农药是一种广谱、高效、低毒、低残留的亲脂性杀虫剂,它会随农田排水、降雨淋洗进入水体,最终进入沉积环境,故沉积物是其最终归宿之一。本研究针对珠江河口沉积物中菊酯类农药的污染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它们的含量、组成比例、... 拟除虫菊酯农药是一种广谱、高效、低毒、低残留的亲脂性杀虫剂,它会随农田排水、降雨淋洗进入水体,最终进入沉积环境,故沉积物是其最终归宿之一。本研究针对珠江河口沉积物中菊酯类农药的污染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它们的含量、组成比例、污染来源及其潜在毒性,为珠江渔业水生生态环境管理及掌握环境中有机污染情况提供依据,对保护渔业环境安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2年5月采集珠江河口表层沉积物,采用气相色谱法-电子捕获法(GC-ECD)对表层沉积物中联苯菊酯、甲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氯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进行残留检测,并利用其对钩虾的生物毒性来评价沉积物的潜在毒性。结果显示,表层沉积物(以干质量计)中7种菊酯类农药质量分数介于ND^6.59μg·kg-1(ND表示未检出),平均值为0.75μg·kg-1,其总质量分数与有机碳质量分数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组成比例表明,氯菊酯最多,占总量的57.63%,它的检出率为61.90%,甲氰菊酯其次,约占总量的16.39%,检出率为28.57%,氯菊酯占主要组成部分,可能与其在珠江三角洲居民生活中被大量使用及其降解速率有关;珠江桥采样点高浓度的菊酯类农药的检出(6.59μg·kg-1),可能与其靠近人口密集和经济发达的广州有关;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相比,珠江河口沉积物中菊酯农药处于较低水平;采用毒性单元TU(选用钩虾Hyallela Azteca的LC50)进行毒性评估,∑TU值范围为0~0.09,远远低于1,表明珠江河口拟除虫菊酯不存在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除虫菊酯 沉积物 珠江河口 毒性评价
下载PDF
城市不同功能区径流中PCBs的污染特征及毒性评价 被引量:8
15
作者 韩景超 毕春娟 +3 位作者 陈振楼 吕金刚 王薛平 周婕成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46-552,共7页
选取温州不同城市功能区小区路面、停车场、汇流口、小区屋面以及交通干道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径流样品测定了14种多氯联苯(PCBs)的浓度,并对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探讨了其可能的污染来源.结果表明,不同城市功能区径流中PCBs含量和检出率... 选取温州不同城市功能区小区路面、停车场、汇流口、小区屋面以及交通干道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径流样品测定了14种多氯联苯(PCBs)的浓度,并对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探讨了其可能的污染来源.结果表明,不同城市功能区径流中PCBs含量和检出率有所差别但变化不大,其中小区屋面要高于交通干道、汇流口、停车场和小区路面(均值分别为337.9,306.3,240.1,193.2,172.7ng/L);径流中以五氯代PCBs为主,占到总量31.4%~56.2%;径流中PCBs跟SS浓度相关性较差;由多元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高低氯代PCBs污染来源不同;TEQs在汇流口、小区路面、停车场径流中浓度相对较大,分别达到4.4,4.1,4.0ng/L,这跟其径流中CB126含量较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区 地表径流 多氯联苯 污染特征 毒性评价
下载PDF
夹竹桃叶乙醇提取物对斑马鱼的毒性评价 被引量:10
16
作者 陈建明 何月平 +1 位作者 张珏锋 陈列忠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35-840,共6页
研究表明,夹竹桃(Nerium indicum Mill.)及其提取物对多种害虫具有较强的毒杀作用,已在害虫生物防治中显示出较大作用。为了合理开发夹竹桃植物,需要进一步评价夹竹桃植物对水生生物的安全性和对动物的毒理学。文章利用索氏提取法提取... 研究表明,夹竹桃(Nerium indicum Mill.)及其提取物对多种害虫具有较强的毒杀作用,已在害虫生物防治中显示出较大作用。为了合理开发夹竹桃植物,需要进一步评价夹竹桃植物对水生生物的安全性和对动物的毒理学。文章利用索氏提取法提取夹竹桃叶乙醇粗提物,并进一步用氯仿萃取浓缩、硅胶柱层析方法提取分离乙醇精提物,经鉴定为强心甙组分。在此基础上,委托浙江省医学科学院评价了乙醇粗提物对实验动物的毒理学,并采用静态法评价了这二种提取物对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的急性毒性和慢性效应。结果表明:夹竹桃叶乙醇粗提物的提取率为45%,乙醇精提物(主要成分为强心甙组分)的提取率为0.25%。乙醇粗取物对大鼠经口和经皮毒性为低毒级,对家兔皮肤和眼无刺激,对豚鼠的致敏反应属弱致敏性。这说明夹竹桃叶乙醇粗提物对哺乳动物十分安全。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发现斑马鱼的死亡率与提取物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均呈明显的正相关。处理浓度越大,斑马鱼的死亡率越高;同一浓度处理时间越长,死亡率越高。用24 mg/L乙醇粗提物处理6、12、24和48h的死亡率分别为26.67%、60%、91.11%和95.56%;用0.5 mg/L乙醇精提物处理12、24、48、72和96h的死亡率分别为6.25%、33.33%、52.08%、54.17%和60.42%;用24 mg/L乙醇粗提物处理96h或32 mg/L处理48h,或者用1 mg/L乙醇精提物处理24h,斑马鱼全部死亡。在慢性毒性试验中,用3.33—10.0 mg/L乙醇粗提物处理斑马鱼28d,其死亡率为12%—20%。乙醇粗提物处理斑马鱼后,急性毒性LC50=12.52 mg/L(药后96h)>10 mg/L,慢性毒性LC50=199.51 mg/L(药后28d);乙醇精提物处理斑马鱼后,急性毒性LC50=0.46 mg/L(药后96h)<1 mg/L,根据《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1990)中农药对鱼类的毒性分级标准,说明夹竹桃叶乙醇粗提物对斑马鱼的毒性属于低毒,比较安全;乙醇精提物对斑马鱼的毒性则为高毒,十分不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竹桃叶 乙醇提取物 斑马鱼 毒性评价
下载PDF
斑马鱼胚胎发育技术在毒性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54
17
作者 朱琳 史淑洁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2期252-254,共3页
对斑马鱼 (Brachydaniorerio)胚胎发育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作一综述 .斑马鱼胚胎毒性技术是各国际标准组织认可的标准毒性测定方法之一 ,属于致畸效应检验 .该项技术成本低、易操作、灵敏度高 ,特别是具有可记录多项毒性指标的特... 对斑马鱼 (Brachydaniorerio)胚胎发育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作一综述 .斑马鱼胚胎毒性技术是各国际标准组织认可的标准毒性测定方法之一 ,属于致畸效应检验 .该项技术成本低、易操作、灵敏度高 ,特别是具有可记录多项毒性指标的特点 ,并可以此判断污染物的致毒机理 .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受重金属影响较大 ,其中Cu的毒性最强 ,Hg次之 ,Cr最弱 ;有机农药中三苯基锡类 (TPTA)的毒性最强 ,林丹次之 ;有机试剂中含卤素取代基和苯胺类毒性最大 .这与其它毒性测定方法的结果完全一致 ,并表现出较高的灵敏度 ,特别是选用非致死性的指标 .可以初步认定这对测定复合污染物毒性并分析毒物的致畸效应方面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胚胎发育 毒性评价 应用 污水
下载PDF
我国南粤地区霉变水产饲料真菌毒素污染现状及毒性评价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小博 王雅玲 +5 位作者 王润东 吕鹏莉 孙力军 刘晓燕 施琦 毕思远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51-958,共8页
为了解广东地区水产饲料中真菌毒素的最新污染状况,评价霉变水产饲料的毒性效应,探明其对生物机体的损害效应。在我国南粤地区随机采集鱼、虾饲料共120份,采用ELISA法检测4种真菌毒素,黄曲霉毒素B1(AFB1)、T-2毒素、呕吐毒素(DON)、赭... 为了解广东地区水产饲料中真菌毒素的最新污染状况,评价霉变水产饲料的毒性效应,探明其对生物机体的损害效应。在我国南粤地区随机采集鱼、虾饲料共120份,采用ELISA法检测4种真菌毒素,黄曲霉毒素B1(AFB1)、T-2毒素、呕吐毒素(DON)、赭曲霉毒素(OTA)的含量,选取不同污染程度(达标、轻度、中度和重度)的鱼、虾饲料各4份,采用小鼠毒理学方法评价其生物毒性。结果发现:水产饲料真菌毒素污染率较高(多种毒素并存现象较为普遍),其中AFB1,T-2,DON等3种毒素污染最为普遍,OTA污染较轻,T-2检测浓度最大(11 928.00μg·kg^(-1));小鼠体质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各器官指数略有下降,脾、肾下降较为明显;淋巴细胞、血红蛋白及大血小板比率显著下降(P<0.05);精子畸形率和微核率随剂量增加而升高,血液生化指标差异显著(P<0.05)。广东地区霉变水产饲料真菌毒素污染严重,T-2含量最高;霉变饲料对小鼠脾、肾、肝器官损害显著,对小鼠造血系统、免疫系统具有损害作用,并具有遗传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饲料 霉变 真菌毒素 污染调查 毒性评价
下载PDF
两种含氮高分子材料的热解烟气毒性评价 被引量:8
19
作者 何瑾 刘军军 +1 位作者 李风 兰彬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49-1055,共7页
采用GA/T506-2004中规定的产烟模型对2种含氮高分子材料进行热解,将实验动物动态暴露于热解烟气中并使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分析仪(FTIR)对热解烟气进行成分分析,将成分分析的结果用模型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在热解温度为600℃时,腈纶毛线的... 采用GA/T506-2004中规定的产烟模型对2种含氮高分子材料进行热解,将实验动物动态暴露于热解烟气中并使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分析仪(FTIR)对热解烟气进行成分分析,将成分分析的结果用模型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在热解温度为600℃时,腈纶毛线的热解烟气毒性大大高于羊毛地毯的热解烟气毒性;在不考虑NO2的情况下N-气体值在0.5~1.3之间有受试动物死亡;烟气毒性的研究中数学计算方法不一定能完全替代动物实验;动物实验与成分分析、数学计算相结合在现阶段还是研究烟气毒性的较为有效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灾 烟气毒性 毒性评价
下载PDF
紫茎泽兰野外微生物堆肥及毒性评价 被引量:6
20
作者 杨红军 杜如万 +6 位作者 吴叶宽 王剑 王勇 赵建 梁永江 张长华 袁玲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1-138,共8页
紫茎泽兰是我国危害最严重的外侵植物,具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毒性,研究紫茎泽兰野外就地堆肥技术,评估腐熟效果,可为有效防除与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在野外自然条件下,通过接种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ta sp.)和热解纤维梭菌... 紫茎泽兰是我国危害最严重的外侵植物,具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毒性,研究紫茎泽兰野外就地堆肥技术,评估腐熟效果,可为有效防除与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在野外自然条件下,通过接种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ta sp.)和热解纤维梭菌(Clostridium thermocellumsp.),同时添加尿素和硫酸钙以及覆盖农用薄膜研究紫茎泽兰生物堆肥效果,并评价紫茎泽兰发酵产物生物毒性。接种菌剂后,堆肥高温期(50.0℃~64.5℃)持续时间达22d,石油醚提取物从3.15g/kg降低至0.37g/kg,80d可充分腐熟紫茎泽兰。腐熟物料的pH、有机质、养分和重金属含量符合NY/525-2011国家标准,腐殖酸含量为8.42%。动物毒性试验表明,浸提液对小鼠体重增长无显著影响,心、肝、肾、肺等组织器官未见病理变化。用生物堆肥浸提液浸种,促进小麦种子发芽率指数、活力指数和苗高,分别比无离子水浸种提高了8.65%、28.79%和23.69%;在添加紫茎泽兰生物堆肥的土壤中,微生物碳氮和脱氢酶活性比不施肥和单施化肥显著提高。生物堆肥可野外就地腐熟紫茎泽兰,降解有毒物质,提供有机肥源,实现紫茎泽兰的经济、有效防除与资源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茎泽兰 微生物堆肥 效果 毒性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