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9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芩汤的抗须癣毛癣菌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
1
作者 沈成英 罗忠 +3 位作者 章佩 邓冯沂 申宝德 胡建新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1-315,共5页
研究黄芩汤(HQD)的抗须癣毛癣菌活性及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FC)、菌丝长度、孢子萌发率、生物量和观察菌丝超微结构评价HQD的抗须癣毛癣菌活性;通过山梨醇保护实验检测HQD对须癣毛癣菌细胞壁的影响... 研究黄芩汤(HQD)的抗须癣毛癣菌活性及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FC)、菌丝长度、孢子萌发率、生物量和观察菌丝超微结构评价HQD的抗须癣毛癣菌活性;通过山梨醇保护实验检测HQD对须癣毛癣菌细胞壁的影响;通过测定麦角固醇含量和角鲨烯环氧酶(SE)、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CYP51)的活性考察HQD对须癣毛癣菌细胞膜的影响;通过测定线粒体中苹果酸脱氢酶(MDH)、琥珀酸脱氢酶(SDH)及ATP酶(包括钠钾ATP酶、钙镁ATP酶和总ATP酶)的活性考察HQD对须癣毛癣菌线粒体的影响。结果 HQD对须癣毛癣菌具有显著的抑菌活性,MIC、MFC值分别为3.13、25 mg/mL。经HQD干预后,须癣毛癣菌菌丝长度均显著缩短(P<0.05);孢子萌发率、生物量、细胞膜中麦角固醇含量和SE、CYP51活性以及线粒体中MDH、SDH、各种ATP酶的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细胞结构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细胞壁的完整性没有受影响。结论 HQD具有显著的抗须癣毛癣菌活性,其作用机制与降低细胞膜中麦角固醇含量和SE、CYP51活性以及线粒体相关酶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汤 毛癣菌 抗真活性 作用机制 细胞膜 线粒体
下载PDF
警惕印度毛癣菌感染在中国的流行
2
作者 刘维达 梁官钊 +2 位作者 李筱芳 孔雪 谢文婷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4期289-290,309,共3页
近年来,已有多国报道发现印度毛癣菌感染引起难治性复发性皮肤癣菌病,该菌常对特比萘芬或多种抗真菌药耐药。现对印度毛癣菌感染现状进行阐述,旨在引起有关学者和相关部门重视。
关键词 印度毛癣菌 耐药 特比萘芬
下载PDF
侧柏叶抗红色毛癣菌主要活性成分α-蒎烯以ERG-3为靶点发挥抗真菌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潇 李丹丹 +4 位作者 田红利 欧春敏 杨龙 欧阳五庆 郑寅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90-1702,共13页
红色毛癣菌(Trichophyton rubrum,T.rubrum)是皮肤癣最主要病原;侧柏叶(Cacumen Platycladi)是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 s(L.)Franco]的干燥嫩枝梢及叶,被《苗族医学》收录用于治疗皮肤癣。本研究旨在探讨侧柏叶抗T.rubrum的主要活... 红色毛癣菌(Trichophyton rubrum,T.rubrum)是皮肤癣最主要病原;侧柏叶(Cacumen Platycladi)是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 s(L.)Franco]的干燥嫩枝梢及叶,被《苗族医学》收录用于治疗皮肤癣。本研究旨在探讨侧柏叶抗T.rubrum的主要活性物质及其抗真菌机制,为抗皮肤癣新药研发提供帮助。本研究通过测定最小抑菌浓度和孢子萌发率分析了侧柏叶活性物质对T.rubrum的抑菌活性,使用电镜观察T.rubrum菌丝形态和孢子超微结构,并检测侧柏叶活性物质对T.rubrum细胞膜通透性、完整性和麦角甾醇含量的影响,从而阐述侧柏叶活性物质对T.rubrum抑菌机理,最后采用GC-MS和qRT-PCR方法找到其抗T.rubrum的作用靶点。结果显示,侧柏叶石油醚部位的α-蒎烯为主要抗菌活性成分,MIC为32μg·mL^(-1),极显著抑制孢子萌发(P<0.01);α-蒎烯可致细胞膜发生明显损伤和内容物流出、通透性极显著增加(P<0.01)以及24 h内细胞膜中麦角甾醇和24(28)脱氢麦角甾醇含量显著下降(P<0.05);引起脂质色谱图中ERG3活性抑制相关的“麦角甾烷-7,24-二烯-3β-醇”色谱峰出现;可极显著降低ERG3的相对表达量(P<0.01)。结果表明,α-蒎烯是侧柏叶中发挥抗T.rubrum活性最主要成分且以ERG3为其抗真菌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毛癣菌 侧柏叶 Α-蒎烯 细胞膜 麦角甾醇 ERG3
下载PDF
中药体外抗红色毛癣菌效应研究
4
作者 苏曼 王昊 +3 位作者 黄玉浩 周文明 顾薇 陈军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47-652,共6页
目的 筛选体外抗红色毛癣菌效应较强的中药并探究其主要功效物质。方法 对26味药材进行体外抗红色毛癣菌效应研究,采用HPLC-Q/TOF-MS/MS法对丁香、蛇床子、百部、大黄、土荆皮、苦参进行分析,对主要成分进行药效验证。结果 苦参和土荆... 目的 筛选体外抗红色毛癣菌效应较强的中药并探究其主要功效物质。方法 对26味药材进行体外抗红色毛癣菌效应研究,采用HPLC-Q/TOF-MS/MS法对丁香、蛇床子、百部、大黄、土荆皮、苦参进行分析,对主要成分进行药效验证。结果 苦参和土荆对红色毛癣菌抑制效果最好,MIC值为64μg/mL。油镜观察显示该6味药材对红色毛癣菌菌丝的细胞壁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作用。欧前胡素、蛇床子素、土荆皮乙酸和苦参酮对红色毛癣菌有抑菌效果,MIC值为16μg/mL。结论 苦参、土荆皮、大黄、丁香、蛇床子和百部对红色毛癣菌抑制效果最好,其药效物质为苦参酮、土荆皮乙酸、欧前胡素、蛇床子素、丁香酚、乙酰基丁香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毛癣菌 抗真 中药 手足
下载PDF
硝矾散及其拆方对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体外药敏作用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何定淑 王淑美 +2 位作者 何淑惠 陈伟海 胡益勇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5年第11期647-648,共2页
目的:观察硝矾散及其拆方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的药敏作用。方法:将2%硝矾散及其拆方分为3组,另设克霉唑癣药水组。采用体外抑菌试验药基法检测4组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 IC)。结果:各组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 目的:观察硝矾散及其拆方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的药敏作用。方法:将2%硝矾散及其拆方分为3组,另设克霉唑癣药水组。采用体外抑菌试验药基法检测4组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 IC)。结果:各组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的M IC均值分别为:2%硝矾散组0.0718mg/m l、0.0670mg/m l,2%枯矾组0.1436mg/m l、0.2500mg/m l,2%芒硝组0.4061mg/m l、0.5359mg/m l,2%复方克霉唑癣药水组0.0670mg/m l、0.0769mg/m l。2%硝矾散复方效果优于拆方,有显著性差异(P<0.05);2%硝矾散抗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作用与2%复方克霉唑癣药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硝矾散及其拆方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均有抑制作用,复方作用优于拆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矾散及其拆方 药敏 红色毛癣菌 毛癣菌 抗红色毛癣菌 毛癣菌 体外抑试验 硝矾散 敏作用 拆方 克霉唑药水 显著性差异 最低抑浓度
下载PDF
牛尾独活叶抗红色毛癣菌活性成分研究
6
作者 吴海顺 刘谋焱 +1 位作者 于华忠 陈汇新 《林产化学与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0-136,共7页
为了解牛尾独活叶的抗红色毛癣菌活性,以抑菌圈大小为考察指标,对比了牛尾独活不同部位、其它独活品种和常见的抗红色毛癣菌植物之间的差异,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优化牛尾独活叶提取工艺,并对牛尾独活叶提取液进行溶剂萃取和化学成... 为了解牛尾独活叶的抗红色毛癣菌活性,以抑菌圈大小为考察指标,对比了牛尾独活不同部位、其它独活品种和常见的抗红色毛癣菌植物之间的差异,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优化牛尾独活叶提取工艺,并对牛尾独活叶提取液进行溶剂萃取和化学成分预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伞形科不同属植物的抗红色毛癣菌活性具有差异性,牛尾独活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其叶、种子、茎和根的抑菌活性差异不大。牛尾独活叶最佳抗红色毛癣菌活性的提取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25%、液料比15∶1(mL∶g)、超声波功率220 W、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30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牛尾独活叶提取液对红色毛癣菌的抑菌圈为(22±0.2)mm;牛尾独活叶提取液中抑菌成分均能较好地溶解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中,其中,石油醚萃取液抑菌效果最好;化学成分预试显示牛尾独活叶具有抗红色毛癣菌的活性成分可能是多酚类和黄酮类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尾独活叶 皮肤 红色毛癣菌 提取 化学成分预试
下载PDF
苎麻织物对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5
7
作者 党育平 李铀 +1 位作者 杨雪琴 万哲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9年第19期2246-2247,共2页
目的通过分析苎麻织物对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生长的影响,探讨苎麻织物对常见皮肤癣菌的抑制作用。方法实验采用改良的烧瓶振荡法和奎因法。前者是将苎麻坯布分别与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混合振荡培养,对照组为棉坯布组,3 d后分别取... 目的通过分析苎麻织物对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生长的影响,探讨苎麻织物对常见皮肤癣菌的抑制作用。方法实验采用改良的烧瓶振荡法和奎因法。前者是将苎麻坯布分别与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混合振荡培养,对照组为棉坯布组,3 d后分别取培养液稀释5倍后涂布培养皿,计算各自的菌落数和抑菌率并进行统计分析。后者是将2种真菌分别接种在苎麻坯布上,培养60 h后与对照组比较菌落生长情况。结果改良烧瓶振荡法结果显示苎麻织物组抑菌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苎麻织物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的抑菌率分别为40%和37%;改良奎因法显示苎麻织物组2种真菌的菌团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苎麻织物可抑制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苎麻 红色毛癣菌 毛癣菌 振荡法 奎因法
下载PDF
用微小卫星引物PCR鉴定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 被引量:1
8
作者 朱红梅 廖万清 +3 位作者 戴建新 李志刚 吴建华 温海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2-254,共3页
目的 :观察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临床分离株 DNA PCR指纹的差异 ,找出一种区分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的基因分类方法。 方法 :采用寡核苷酸重复序列 (GACA ) 4、(GTG) 5 及 M13中心序列 (5′- GAGGGTGGCGGTTCT- 3′) 3种引物 ,对 2 ... 目的 :观察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临床分离株 DNA PCR指纹的差异 ,找出一种区分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的基因分类方法。 方法 :采用寡核苷酸重复序列 (GACA ) 4、(GTG) 5 及 M13中心序列 (5′- GAGGGTGGCGGTTCT- 3′) 3种引物 ,对 2 3株红色毛癣菌和 11株须癣毛癣菌临床分离株的 DNA进行 PCR扩增 ,观察产物电泳带型的差异。结果 :在 3种引物的扩增产物中 ,均可见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呈现出不同的 DNA指纹 ,其中 ,以引物 (GACA) 4扩增的条带差异最为清晰。结论 :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可以用 PCR方法加以鉴别 ,以 (GACA ) 4作引物区分这两种菌较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毛癣菌 毛癣菌 PCR指纹 微小卫星引物
下载PDF
须癣毛癣菌分类进展 被引量:12
9
作者 陈柏叡 李若瑜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1年第1期51-56,共6页
须癣毛癣菌以往被视为单一的菌种,然而随着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试验的研究,逐步探索并明确须癣毛癣菌的菌间分类及有性型的关系。本文综述了须癣毛癣菌在亲宿主性、交配试验、形态学和生理学试验、及分子生物学试验所进行的研究。
关键词 毛癣菌 指(趾)间毛癣菌 鉴定 分子生物学
下载PDF
红色毛癣菌菌株的特异性PCR鉴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费实 高爱莉 +3 位作者 黎小东 李振洁 肖常青 朱慧兰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0年第5期282-285,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的红色毛癣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方法根据红色毛癣菌保守区域-真菌核糖体DNA(rDNA)的转录间隔区(ITS)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上游:ITS19865'GAC ACC AAG AAA AAA TTC TCT GAA GA3',下游:ITS24415'GTC CTG AG...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的红色毛癣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方法根据红色毛癣菌保守区域-真菌核糖体DNA(rDNA)的转录间隔区(ITS)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上游:ITS19865'GAC ACC AAG AAA AAA TTC TCT GAA GA3',下游:ITS24415'GTC CTG AGG GCG CTG AA3'为引物对45株红色毛癣菌、5株须癣毛癣菌和1株紫色毛癣菌菌株的DNA进行PCR扩增,观察产物电泳带型的差异。结果 45株红色毛癣菌均能扩增出目的片段,5株须癣毛癣菌和1株紫色毛癣菌均无目的片段扩增出。结论红色毛癣菌可用特异引物PCR方法快速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毛癣菌 PCR 毛癣菌 皮肤
下载PDF
家兔石膏样毛癣菌病防治
11
作者 周述辉 《四川畜牧兽医》 2012年第7期56-56,共1页
家兔石膏样毛癣菌病是一种真菌性皮肤病,患兔皮肤生长一种黄白色鳞片,并形成痂皮,有圆形或不规则形脱毛。本病可使家兔皮毛受损,生长发育停滞,增重缓慢。石膏样毛癣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也是我国常见的侵害人和动物的皮肤癣菌。
关键词 石膏样毛癣菌 毛癣菌 家兔 性皮肤病 防治 生长发育 增重
下载PDF
红色毛癣菌与石膏样毛癣菌对常用抗真菌剂的体外敏感性
12
作者 熊春萍 黄醒亮 《广州医学院学报》 1993年第3期47-48,共2页
本文采用液基稀释法对38株红色毛癣菌和11株石膏样毛癣菌进行克霉唑、益康唑和咪康唑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其结果为:石膏样毛癣菌对克霉唑较对咪康唑敏感;红色毛癣菌对咪康唑较石膏样毛癣菌敏感。
关键词 红色毛癣菌 石膏样毛癣菌 抗真 体外敏感性
下载PDF
盐酸小檗碱联合抗真菌药物对红色毛癣菌的体外药敏实验 被引量:11
13
作者 佟盼琢 王冰心 +3 位作者 冯琴 杨晓亮 杨云 谢红霞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51-354,共4页
目的观察盐酸小檗碱联合不同浓度抗真菌药物对红色毛癣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颁布的M38-A2方案和相关文献对临床分离的30株红色毛癣菌进行体外药敏实验。其中盐酸小檗碱的MIC值定义为与生长对照相... 目的观察盐酸小檗碱联合不同浓度抗真菌药物对红色毛癣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颁布的M38-A2方案和相关文献对临床分离的30株红色毛癣菌进行体外药敏实验。其中盐酸小檗碱的MIC值定义为与生长对照相比,肉眼观察出现80%生长抑制的最低药物浓度。采用分数抑菌浓度(FIC)评定两药联合效果。FIC≤0.5,两药为协同作用;0.5<FIC≤4,两药为无关作用;FIC>4,两药为拮抗作用。结果盐酸小檗碱和不同浓度伊曲康唑联合,主要为无关作用。盐酸小檗碱和不同浓度特比奈芬、伏立康唑联合,均为拮抗作用。16.0μg/mL氟康唑组与盐酸小檗碱联合时FIC≤0.5所占比例为83.33%,协同作用最强;2.0~8.0μg/mL卡泊芬净组与盐酸小檗碱联合时,FIC≤0.5所占比例最高,均为63.33%,协同作用最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盐酸小檗碱与高浓度氟康唑、卡泊芬净联合,体外对红色毛癣菌有较强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小檗碱 抗真药物 红色毛癣菌 药敏试验
原文传递
土槿皮对红色毛癣菌的抑菌作用及其超微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唐金花 张薪薪 +1 位作者 刘伟 王关林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39-341,共3页
采用药基混合法和液体稀释法对红色毛癣菌进行敏感性实验;观察药物作用下红色毛癣菌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发现土槿皮水提物对红色毛癣菌菌丝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菌效果与浓度呈正相关;最小抑菌浓度(MIC)为1 mg/mL;透射电镜观察到药物作... 采用药基混合法和液体稀释法对红色毛癣菌进行敏感性实验;观察药物作用下红色毛癣菌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发现土槿皮水提物对红色毛癣菌菌丝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菌效果与浓度呈正相关;最小抑菌浓度(MIC)为1 mg/mL;透射电镜观察到药物作用下红色毛癣菌菌丝细胞壁明显增厚,细胞质及细胞器内部物质被降解,出现空腔,残留不规则膜结构.认为土槿皮对红色毛癣菌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有代替抗生素治疗皮肤癣症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槿皮 红色毛癣菌 作用 超微结构 最小抑浓度
下载PDF
紫色毛癣菌所致的成人黑点癣合并体癣1例 被引量:8
15
作者 余进 陈伟 +1 位作者 万哲 李若瑜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23-223,共1页
关键词 紫色毛癣菌 成人黑点 并发症
下载PDF
断发毛癣菌致成人脓癣1例 被引量:7
16
作者 胡志敏 童中胜 +2 位作者 冯先华 江萍 孙曾拯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81-381,共1页
关键词 毛癣菌 喹诺酮类抗生素 成人 头皮瘙痒 继发细感染 脂溢性皮炎 临床资料
下载PDF
须癣毛癣菌致皮肤、眼部深在感染1例 被引量:7
17
作者 唐鸿珊 胡白 +3 位作者 朱一元 高银花 卫广英 赵政龙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3-124,共2页
患者女性,63岁,因左面部上下眼睑肿胀伴低热10天入院。体检:左上下眼睑、左颧上部明显红肿有压痛,中央有小片黑色坏死,用抗生素治疗无效,红肿、坏死性黑痂扩大至直径6cm,皮损组织涂片真菌检查发现大量分隔菌丝,培养为须癣毛癣... 患者女性,63岁,因左面部上下眼睑肿胀伴低热10天入院。体检:左上下眼睑、左颧上部明显红肿有压痛,中央有小片黑色坏死,用抗生素治疗无效,红肿、坏死性黑痂扩大至直径6cm,皮损组织涂片真菌检查发现大量分隔菌丝,培养为须癣毛癣菌,诊断皮肤深部真菌感染,服伊曲康唑0.2,每日2次,52天基本痊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癣菌 皮肤深部真感染 伊曲康唑 眼球感染
下载PDF
红色毛癣菌对人角质形成细胞模式识别受体TLR-2,TLR-4,Dectin-1表达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英 陈剑 +5 位作者 万苗坚 赖维 郑跃 李美荣 陈荣章 李晓欣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78-681,共4页
目的研究红色毛癣菌对人角质形成细胞模式识别受体TLR-2,TLR-4,Dectin-1表达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探讨角质形成细胞对红色毛癣菌的免疫应答及其机制。方法红色毛癣菌孢子与人永生化表皮细胞株HaCaT细胞共培养,采用Real time PCR检测共... 目的研究红色毛癣菌对人角质形成细胞模式识别受体TLR-2,TLR-4,Dectin-1表达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探讨角质形成细胞对红色毛癣菌的免疫应答及其机制。方法红色毛癣菌孢子与人永生化表皮细胞株HaCaT细胞共培养,采用Real time PCR检测共培养后HaCaT细胞TLR-2,TLR-4,Dectin-1mRNA的表达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共培养后不同时间段HaCaT细胞TLR-2,TLR-4及Dectin-1平均荧光强度;采用蛋白芯片抗体阵列检测共培养上清液中36种不同的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急性时相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共培养6 h后,TLR-2,TLR-4,Dectin-1mRNA表达上调;共培养量明24显h增后加TL。R结-2,论T L人R角-4,质D形ec成tin细-1胞平对均红荧色光毛强癣度菌增的高免,细疫胞识因别子和I应L-答8,,I在-30一9,定IF程N-度γ,上IL可-6通,IL过-1上3调在红Ha色Ca毛T癣细菌胞刺中激模后式分识泌别受体TLR-2,TLR-4及Dectin-1后分泌多种细胞因子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毛癣菌 HaCaT细胞 模式识别受体 细胞因子
下载PDF
盐酸小檗碱对红色毛癣菌形态学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佟盼琢 杨云 +3 位作者 谢红霞 杨晓亮 冯琴 王冰心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22-524,共3页
目的观察红色毛癣菌在盐酸小檗碱作用下形态学变化。方法应用美国CLSI制订的标准M38-A方案,采用MTT微量稀释法测定盐酸小檗碱对红色毛癣菌的体外抑制率。将盐酸小檗碱作用前后的红色毛癣菌制成标本,分别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 目的观察红色毛癣菌在盐酸小檗碱作用下形态学变化。方法应用美国CLSI制订的标准M38-A方案,采用MTT微量稀释法测定盐酸小檗碱对红色毛癣菌的体外抑制率。将盐酸小檗碱作用前后的红色毛癣菌制成标本,分别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形态学变化。结果盐酸小檗碱作用于红色毛癣菌后,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菌丝表面变粗糙,菌丝萎缩、皱瘪、粗细不一,出现多处破损、断裂和小的破坏性孔洞。透射电子显微镜下细胞变形,呈不规则形;细胞壁粗糙,厚薄不均;细胞浆结构模糊,细胞核凝固、破碎。结论盐酸小檗碱使红色毛癣菌的形态发生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小檗碱 红色毛癣菌 扫描电镜 透射电镜
下载PDF
汉防己甲素对联苯苄唑抗须癣毛癣菌活性增效作用的体内实验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朝红 张宏 +2 位作者 向守宝 张丁 苏映竹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07-210,共4页
目的研究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TET)对联苯苄唑(bifonazole,BFZ)治疗须癣毛癣菌所致豚鼠皮肤癣菌病是否有增效作用。方法以须癣毛癣菌构建豚鼠皮肤癣菌病模型,将造模成功的20只豚鼠按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4组,进行双盲实验,分别涂用复方... 目的研究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TET)对联苯苄唑(bifonazole,BFZ)治疗须癣毛癣菌所致豚鼠皮肤癣菌病是否有增效作用。方法以须癣毛癣菌构建豚鼠皮肤癣菌病模型,将造模成功的20只豚鼠按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4组,进行双盲实验,分别涂用复方BFZ(含1%BFZ和1%TET)、1%BFZ、1%TET和基质,1次/d,共14天,进行皮损评分、病原学和病理学检查,分析4组药物间疗效差异。结果用药期间,4组皮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3.49,P=0.000);从用药第3天起,复方BFZ组和1%BFZ组皮损评分逐日下降,前者皮损评分持续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TET组和基质组皮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复方BFZ组皮损真菌学检查比1%BFZ组转阴早2天,炎症反应轻于其他3组。结论TET对BFZ治疗须癣毛癣菌所致豚鼠皮肤癣菌病有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防己甲素 联苯苄唑 增效作用 毛癣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