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压力传感器式毛细管粘度仪的要求和监测
1
作者 王莎萍 曾凡邦 《重庆医学》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01-202,共2页
关键词 血液粘度 测定 压力传感器式 毛细管粘度仪
下载PDF
基于拉格朗日抛物线插值的毛细管粘度仪液位检测方法 被引量:6
2
作者 温冠华 滕召胜 +2 位作者 林海军 唐求 任建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7-51,共5页
为提高毛细管粘度仪液位检测的实时性,减小凹形液面和采样间隔对检测结果精度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拉格朗日抛物线插值的毛细管粘度仪液位检测方法。采用光纤传感器作为液位检测元件,对采样得到的液位检测电压信号进行一阶差分处理;搜... 为提高毛细管粘度仪液位检测的实时性,减小凹形液面和采样间隔对检测结果精度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拉格朗日抛物线插值的毛细管粘度仪液位检测方法。采用光纤传感器作为液位检测元件,对采样得到的液位检测电压信号进行一阶差分处理;搜索一阶差分最小采样时刻,选取该采样时刻与其前后相邻2个采样时刻的电压一阶差分值作为插值点,进行拉格朗日抛物线插值;通过插值多项式对时间求导,确定计时点,实现液位流经2个计时点的自动检测。该方法与现有基于最小二乘线性拟合方法相比,计算量小,实时性好,受采样间隔影响小。实验表明该方法的运动粘度测定重复性小于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量学 毛细管粘度仪 液位检测 一阶差分 拉格朗日抛物线插值 光纤传感器
下载PDF
用双毛细管粘度仪测定PET切片特性粘度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军乐 汪幸 《合成技术及应用》 2003年第4期55-57,共3页
论述了用双毛细管粘度仪在较大的动态范围内适用于流体粘度的精确测量,与经典特性粘度分析方法相比具有分析时间短、测试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环保等优点。
关键词 毛细管粘度仪 瓶级聚酯切片 特性粘度
下载PDF
重力式毛细管粘度仪关键技术研究
4
作者 刘芳芳 《电子技术应用》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91-94,共4页
恒温槽温度的高精度控制和精确液位检测与准确计时是影响重力式毛细管粘度仪测量准确度的关键因素。提出并设计了一种将改进Bang-Bang控制、模糊控制、PID控制与DSP的PWM控制相结合的恒温槽温度复合智能控制方法,构建了一种改进型峰值... 恒温槽温度的高精度控制和精确液位检测与准确计时是影响重力式毛细管粘度仪测量准确度的关键因素。提出并设计了一种将改进Bang-Bang控制、模糊控制、PID控制与DSP的PWM控制相结合的恒温槽温度复合智能控制方法,构建了一种改进型峰值液位检测方法,实现了恒温槽温度的精确控制和粘度仪的液位自动检测与准确计时。实测结果表明,采用复合智能温度控制和改进型峰值液位检测的重力式毛细管粘度仪各项指标均达到或优于工业粘度计国家标准要求,计时误差0.3%,恒温槽温度控制准确度达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式毛细管粘度仪 恒温槽温度 自动计时 复合智能控制 改进型峰值液位检测
下载PDF
基于电容传感器的毛细管粘度计液位自动检测方法 被引量:9
5
作者 吴阳平 滕召胜 +1 位作者 林海军 迟海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061-1065,共5页
针对现有毛细管粘度计液位手动计时检测方法的不足,设计了一种电容式液位传感器,提出了基于电容式液位传感器的毛细管粘度仪自动液位检测方法。通过实时跟踪电容量的变化,采用基于极大值判别的一阶差分阈值法自动判定计时起点和计时终点... 针对现有毛细管粘度计液位手动计时检测方法的不足,设计了一种电容式液位传感器,提出了基于电容式液位传感器的毛细管粘度仪自动液位检测方法。通过实时跟踪电容量的变化,采用基于极大值判别的一阶差分阈值法自动判定计时起点和计时终点,实现毛细管粘度计的液位自动检测和自动读数,研制了智能粘度仪。结合实验结果,分析了电容式液位测量的误差因素并给出了去误差方法。智能粘度仪的实际应用表明,这种液位检测方法测量准确,抗干扰能力强,适用于重力式毛细管粘度计的液位自动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粘度仪 液位检测 电容传感器 极大值
下载PDF
R-80A血液粘度仪应用体会
6
作者 陈燕 李雪梅 +1 位作者 杨光辉 王惠萱 《医疗装备》 2003年第11期19-20,共2页
目前国内外用于血液粘度测量的粘度仪主要分两大类 :锥板式粘度仪和毛细管粘度仪。北京生产的R - 80A血液粘度仪采用国际先进的锥板式测量方法 ,其灵敏度高 ,测试准确 ,重复性好。本文将我们应用仪器三年来的体会介绍如下。
关键词 R-80A型 血液粘度 血液粘度 切变率 锥板式粘度 毛细管粘度仪
下载PDF
聚酯特性粘数测试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2
7
作者 周丽华 《合成技术及应用》 2011年第4期43-45,共3页
阐述了相对粘度仪法和传统玻璃毛细管粘度仪法的测试原理,实验验证了Y501相对粘度仪和LAUDA CD30粘度仪测试结果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其差异性不大,相比LAUDA CD30粘度仪,Y501相对粘度仪的测试精度及自动化程度更高、有利环保,更具有实用... 阐述了相对粘度仪法和传统玻璃毛细管粘度仪法的测试原理,实验验证了Y501相对粘度仪和LAUDA CD30粘度仪测试结果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其差异性不大,相比LAUDA CD30粘度仪,Y501相对粘度仪的测试精度及自动化程度更高、有利环保,更具有实用性和快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酯 特性粘数 相对粘度 玻璃毛细管粘度仪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