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列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屏障功能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崔栋 尚永刚 +3 位作者 韩广玮 刘城城 李龙坤 易善红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85-389,共5页
目的 分离培养大鼠前列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体外研究大鼠前列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屏障功能。方法 采用细胞生长特性选择法分离培养大鼠前列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用第Ⅷ因子相关抗原抗体对分离培养的前列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免疫学鉴... 目的 分离培养大鼠前列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体外研究大鼠前列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屏障功能。方法 采用细胞生长特性选择法分离培养大鼠前列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用第Ⅷ因子相关抗原抗体对分离培养的前列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免疫学鉴定。免疫组化观察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的表达,采用跨膜电阻测量仪检测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跨膜电阻,用酚红渗漏实验检测其通透性,以大鼠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作为阴性与阳性对照。结果 成功分离大鼠前列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培养可以形成紧密的单层细胞结构,呈铺路石样生长。第Ⅷ因子相关抗原抗体的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分离培养的大鼠前列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胞浆表达绿色荧光,提示分离的细胞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在相邻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间表达;体外培养的大鼠前列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阴性对照组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阳性对照组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跨膜电阻峰值分别可以达到(142.2±3.1)、(43.3±3.5)、(248.2±6.2)Ω/cm2,并稳定保持2-3 d,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酚红渗漏实验结果显示前列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阳性对照组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随着细胞单层跨膜电阻的增加,基底侧的酚红浓度减低,阴性对照组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酚红渗透量随跨膜电阻的改变变化趋势不明显。结论 大鼠前列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与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等屏障内皮相比拥有相似的结构功能,体外培养的大鼠前列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具有屏障特性,可以作为血前列腺屏障研究的体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血前列腺屏障 跨膜电阻
原文传递
原代大鼠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培养与鉴定 被引量:3
2
作者 熊志勇 姜晓兵 +3 位作者 王旋 孙云 卢高方 赵洪洋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4年第1期37-39,共3页
目的介绍一种从大鼠脑组织中分离培养原代大鼠脑血管内皮细胞(BCEC)的方法。方法采用酶消化、滤网机械分离结合右旋糖苷密度离心的方法分离脑毛细血管段,接种在涂有明胶的培养皿培养BCEC。结果通过环境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量子点超敏... 目的介绍一种从大鼠脑组织中分离培养原代大鼠脑血管内皮细胞(BCEC)的方法。方法采用酶消化、滤网机械分离结合右旋糖苷密度离心的方法分离脑毛细血管段,接种在涂有明胶的培养皿培养BCEC。结果通过环境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量子点超敏细胞免疫荧光鉴定,我们培养出来了纯度较高的原代BCEC。结论将分离的鼠脑毛细血管段置于涂有明胶的培养皿上培养原代BCEC的新方法比传统的培养法可以得到纯度更高的BCEC,为后期基于BCEC为载体的动物实验奠定了细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原代培养 鉴定 大鼠
下载PDF
烧伤后大鼠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电镜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沙继宏 叶煦亭 +3 位作者 陆月良 吴越 杨勇骥 郑尊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75-476,共2页
关键词 烧伤 大鼠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损伤 电镜研究 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症
下载PDF
高迁移率族蛋白1对多形核白细胞黏附和游出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智勇 陶京 +3 位作者 周峰 熊炯忻 吴河水 王春友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2期2403-2407,共5页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对多形核白细胞(PMN)黏附和游出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PCEC)的影响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大鼠PMN和PCEC,分别加入0,10,100,1000和10 000μg/L浓度的rHMGB1与PCEC单层培养.记录PMN黏附率.在Bovden小室迁移模...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对多形核白细胞(PMN)黏附和游出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PCEC)的影响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大鼠PMN和PCEC,分别加入0,10,100,1000和10 000μg/L浓度的rHMGB1与PCEC单层培养.记录PMN黏附率.在Bovden小室迁移模型中加入上述浓度的rHMGB1,观察PMN穿过PCEC的迁移率.将PMN与100μg/L的rHMGB1孵育,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CD11a/CD18和CD11b/CD18的表达率.结果:随着rHMGB1浓度的增加,PMN的粘附率(2.5%±0.5%,5.1%±0.9%,10.7%±1.7%,14.6%±2.6%,25.4%±4.3%)和穿过PCEC的游出率(0%,1.1%±013%,613%±1.2%,12.4%±2.7%,14.2%±3.1%)逐渐增加,但对向下室的迁移率无影响,州MGB1可明显增加PMN表面CD11a/CD18和CD11b/CD18表达的阳性率(均P<0.05)。结论:HMGB1通过上调CD11a/CD18和CD11b/CD18的表达增加PMN对PCEC的黏附率和游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迁移率族蛋白1 多形核白细胞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黏附 游出 CD11/CD18 流式细胞
下载PDF
药物保护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降低SARS发病率(英文) 被引量:2
5
作者 戴德哉 《药学进展》 CAS 2003年第6期321-326,共6页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的致病因素很多 ,但最终均形成急性肺损伤 (ALI) ,主要由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害所介导 ,虽采用医疗措施 ,包括吸氧及气管插管进行呼吸机呼吸等 ,病人死亡率仍高。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引起ALI时 ,出现肺动...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的致病因素很多 ,但最终均形成急性肺损伤 (ALI) ,主要由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害所介导 ,虽采用医疗措施 ,包括吸氧及气管插管进行呼吸机呼吸等 ,病人死亡率仍高。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引起ALI时 ,出现肺动脉高压及肺纤维化 ,最终临床出现ARDS。ARDS的病理核心是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 ,血管内皮细胞可作为治疗ARDS及SARS的靶点。SARS病毒感染后 ,引起细胞因子的释放 ,其中包括内皮素 1(ET 1) ,ET 1可强烈收缩血管及致炎症反应。本文讨论在致病因子作用下 ,ET 1的增多与形成ARDS、败血症、休克的关系 ,致病机制包括ET 1诱导iNOS生成、使细胞膜Ca2 + 内流增多、促使氧化应激而造成ALI。ET 1致肺损伤主要由于激活ETB 受体 ,而ALI时肺内纤维化 ,ET 1亦起着重要的作用。过多的ET 1可使ARDS病人形成肺动脉高压 ,以ET 1及其所参与的SARS及ARDS发病的各个环节为靶点 ,应用抗病毒药、抑制炎症的糖皮质激素及阻断冠状病毒侵入细胞的大分子药物 ,使用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和多离子通道阻断剂CPU86 0 17,可阻断感染冠状病毒后形成肺损伤、肺纤维化、肺动脉痉挛及肺动脉高压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保护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SARS 发病率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内皮素-l 受体 靶点
下载PDF
17β-雌二醇对牛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eNOS mRNA及NO调控的实验研究
6
作者 马晓华 季鹏 +2 位作者 毕宏生 解孝锋 吴建峰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13期41-43,共3页
目的探讨17β-雌二醇(E2)在不同氧(O2)环境下对牛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BRECs)一氧化氮合酶(eNOS)mRNA及NO的影响。方法在正常O2及缺O2环境下,采用不同生理浓度(10-12、10-10、10-8mol/L)的17β-E2及雌激素受体拮抗剂他莫昔芬处理培养... 目的探讨17β-雌二醇(E2)在不同氧(O2)环境下对牛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BRECs)一氧化氮合酶(eNOS)mRNA及NO的影响。方法在正常O2及缺O2环境下,采用不同生理浓度(10-12、10-10、10-8mol/L)的17β-E2及雌激素受体拮抗剂他莫昔芬处理培养的BRECs。采用RT-PCR检测eNOS mRNA,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结果①低O2条件下BRECs的eNOS mRNA、NO表达较正常O2条件下明显增多(P<0.05)。②正常O2及低O2条件下,不同生理浓度17β-E2作用24 h后,17β-E2均呈浓度依赖性促进BRECs的eNOS mRNA、NO表达(P<0.05);10-8mol/L 17β-E2作用8、24 h,eNOS mRNA表达量呈时间依赖性增多(P<0.05)。结论生理浓度的17β-E2使BRECs的eNOS mRNA、NO表达呈浓度、时间依赖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二醇 视网膜病 早产儿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一氧化氮合酶 一氧化氮
下载PDF
卡瑞利珠单抗诱导的反应性皮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与肝癌肿瘤应答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光琴 刘开才 卢今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22年第9期798-802,共5页
目的探讨卡瑞利珠单抗所致反应性皮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殖(RCCEP)与肿瘤反应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0例晚期肝细胞肝癌患者使用卡瑞利珠单抗后RCCEP的发生率、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价值。结果在随访18个月的时间内,70例接受卡瑞... 目的探讨卡瑞利珠单抗所致反应性皮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殖(RCCEP)与肿瘤反应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0例晚期肝细胞肝癌患者使用卡瑞利珠单抗后RCCEP的发生率、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价值。结果在随访18个月的时间内,70例接受卡瑞利珠单抗治疗的患者中有52例(74.3%)出现RCCEP。RCCEP发生在皮肤表面,主要发生在头、脸和躯干。根据形态学特征,RCCEP可分为“红痣样”、“珍珠样”、“桑椹样”、“斑片状”和“肿瘤样”5种类型。RCCEP病理显示真皮毛细血管内皮增生和毛细血管增生。RCCEP的发生率与较高的客观缓解率(ORR)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36.5%vs.11.1%,P=0.042)。结论RCCEP发生在皮肤表面,是皮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一种免疫反应。RCCEP的发生与晚期肝细胞癌患者卡瑞利珠单抗的肿瘤反应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瑞利珠单抗 反应性皮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殖 细胞肝癌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下载PDF
松果菊苷对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及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毛羽佳 殷俏 +1 位作者 郑琳璐 曾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72-277,共6页
目的探讨松果菊苷(ECH)对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HRCECs)增殖、迁移及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HRCECs分为5组正常对照(Con)组、高糖组(HG,25 mmol·L^(-1) D-葡萄糖)、HG+1μmol·L^(-1) ECH组、H... 目的探讨松果菊苷(ECH)对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HRCECs)增殖、迁移及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HRCECs分为5组正常对照(Con)组、高糖组(HG,25 mmol·L^(-1) D-葡萄糖)、HG+1μmol·L^(-1) ECH组、HG+5μmol·L^(-1) ECH组和HG+25μmol·L^(-1) ECH组。利用细胞管腔形成实验检测各组HRCECs血管新生能力,用MTT法检测各组HRCECs的细胞活性;用细胞集落形成实验检测各组HRCECs集落形成能力;用Transwell法检测各组HRCECs的迁移能力;用Ki67抗原(Ki67)免疫荧光染色评估各组HRCECs增殖情况;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各组HRCECs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阳性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HRCECs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蛋白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与Con组比较,HG组HRCECs的血管新生能力、细胞活性、集落形成能力、Ki67阳性细胞比例、迁移能力以及细胞中ICAM-1、HIF-1α蛋白和VEGF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均为P<0.001);与HG组比较,HG+1μmol·L^(-1) ECH组、HG+5μmol·L^(-1) ECH组和HG+25μmol·L^(-1) ECH组HRCECs的上述指标随ECH剂量的增加而递减(P<0.05、P<0.01、P<0.001)。结论ECH具有抑制HG诱导的HRCECs增殖、迁移及血管新生的作用,这些作用可能与其抑制HIF-1α/VEGF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果菊苷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增殖 迁移 血管新生 HIF-1α/VEGF信号通路
下载PDF
牛肾上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长期培养及生物学特性
9
作者 王荫静 占志 +5 位作者 朱美财 李文 向培德 马久才 罗丹 刘成刚 《空军总医院学报》 2000年第1期40-42,共3页
目的 :建立牛肾上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长期培养的方法。 方法 :无菌取出新生牛肾上腺进行长期培养 ,观察其生物学特性。 结果 :牛肾上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在加入肿瘤条件培养基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 FGF)培养液中 ,能够长期培... 目的 :建立牛肾上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长期培养的方法。 方法 :无菌取出新生牛肾上腺进行长期培养 ,观察其生物学特性。 结果 :牛肾上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在加入肿瘤条件培养基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 FGF)培养液中 ,能够长期培养至 31代 ,不同代次细胞 r-谷氨酰胺转酶 (GGT) ,碱性磷酸酶 (AKP)等生化指标稳定。 结论 :在含肿瘤条件培养基及 b FGF培养液中能够长期培养牛肾上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生物学特性 细胞培养
全文增补中
肾上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克隆纯化及鉴定
10
作者 朱荔清 崔娴维 +1 位作者 刘江秋 李忠义 《沈阳部队医药》 2004年第4期255-257,共3页
为建立一种在体外能够繁殖、传代、生物特性稳定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MEC)的克隆培养方法,利用新生小牛肾上腺对MEC进行体外分离,克隆培养;采用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亲和素(SP)法,对已克隆纯化的MEC进行Ⅷ因子相关抗原的免疫组化鉴定。... 为建立一种在体外能够繁殖、传代、生物特性稳定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MEC)的克隆培养方法,利用新生小牛肾上腺对MEC进行体外分离,克隆培养;采用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亲和素(SP)法,对已克隆纯化的MEC进行Ⅷ因子相关抗原的免疫组化鉴定。结果表明,体外分离培养的牛肾上腺MEC呈长梭形或多角形,胞核清晰,呈卵圆形,细胞大小均匀,形态基本一致;细胞在体外连续传24代后细胞生长缓慢,形态改变;Ⅷ因子相关抗原的免疫组化染色后呈阳性反应。结论:本研究的成果可为肿瘤及其相关治疗的研究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克隆 纯化 鉴定 内皮抑素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肾上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克隆培养及应用
11
作者 朱荔清 崔娴维 +2 位作者 刘江秋 李忠义 梅旭 《沈阳医学》 2003年第1期13-16,共4页
目的 建立系统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长期克隆培养体系。方法 通过分离牛肾上皮质,培养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井对其进行克隆鉴定。并对其在内皮细胞抑制素活性检测的应用方面进行研究。结果 成功分离井克隆培养了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应用研究... 目的 建立系统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长期克隆培养体系。方法 通过分离牛肾上皮质,培养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井对其进行克隆鉴定。并对其在内皮细胞抑制素活性检测的应用方面进行研究。结果 成功分离井克隆培养了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应用研究显示内皮细胞抑素能明显抑制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并且在一定范围浓度内呈剂量依赖性,到达一定浓度后,这种抑制作用则不再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强。VI-Ⅱ因子相关抗原的免疫组化检测为阳性反应,核周胞质出现黄绿色的明亮荧光环。结论 通过对内皮细胞的培养方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改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方法,建立系统的克隆培养体系,对进一步研究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克隆培养 应用
下载PDF
儿童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性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赵三龙 黄松明 +6 位作者 张维真 鲍华英 吴红梅 张爱华 陈颖 韩媛 赵非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16-421,共6页
目的 探讨以弥漫性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为主要病理表现的紫癜性肾炎(DEP-HSPN)的临床、病理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近10年来经肾活检确诊的8例DEP-HSPN患儿临床、病理和预后资料,并分别与同病理级别或具有同等蛋白尿水平(肾病... 目的 探讨以弥漫性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为主要病理表现的紫癜性肾炎(DEP-HSPN)的临床、病理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近10年来经肾活检确诊的8例DEP-HSPN患儿临床、病理和预后资料,并分别与同病理级别或具有同等蛋白尿水平(肾病水平蛋白尿)的非DEP-HSPN患儿进行比较.结果 (1)DEP-HSPN起病急,临床表现重,8例患儿中,4例临床表现为肾炎性肾病,3例表现为肾病水平蛋白尿伴血尿,1例呈急性肾炎综合征,4例患儿合并有肉眼血尿.病理分级均为Ⅲ-b级,光镜主要表现为弥漫性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常合并毛细血管袢坏死及肾小球内炎性细胞浸润,4例患儿合并细胞性新月体.(2)与病理为Ⅲ-b级的非DEP-HSPN患儿比较,DEP-HSPN患儿病程较短,临床多见肉眼血尿,24 h尿蛋白量高,更多呈肾炎性肾病表现.病理上,DEP-HSPN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坏死更常见.与具有肾病水平蛋白尿的非DEP-HSPN患儿相比,DEP-HSPN合并新月体的比例较低.(3)8例患儿均采用口服泼尼松联合静脉滴注环磷酰胺(CTX)冲击,病程早期给予2个疗程甲泼尼龙冲击治疗方案.平均随防(7.00±2.20)月,1例临床痊愈,5例持续镜下血尿,2例微量蛋白尿及持续镜下血尿.两组患儿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EP-HSPN起病较急,临床以大量蛋白尿或肾炎性肾病为主要表现,并且常合并肉眼血尿.病程早期给予积极的免疫抑制剂治疗常能取得较满意的近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癜 过敏性 肾小球肾炎 儿童 病理学 临床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
原文传递
免疫复合物介导的儿童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春珍 张东风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31-234,共4页
内皮细胞以单层细胞的形式分布在各级血管并呈树状结构分布构成内皮系统。在这一过程中,内皮细胞不仅起到分隔血液与外周组织的作用,其内分泌、抗凝及损伤后启动一些病理变化等作用也备受关注。
关键词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免疫复合物 儿童 介导 内皮系统 树状结构 单层细胞
原文传递
儿童毛细血管内皮增生性紫癜性肾炎50例临床与病理分析 被引量:13
14
作者 秦黎 刘雁 +3 位作者 李平 王亚军 汤春辉 李利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0-34,共5页
目的探讨以弥漫性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为病理表现的紫癜性肾炎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近5年来经肾活检确诊的50例毛细血管内皮增生性紫癜性肾炎(DEP-HSPN)患儿临床表现和病理。结果 50例患儿的病理损害包括单纯DEP-HSPN 11例(... 目的探讨以弥漫性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为病理表现的紫癜性肾炎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近5年来经肾活检确诊的50例毛细血管内皮增生性紫癜性肾炎(DEP-HSPN)患儿临床表现和病理。结果 50例患儿的病理损害包括单纯DEP-HSPN 11例(男7例、女4例)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合并新月体形成(非单纯DEP-HSPN)39例(男27例、女12例),两组患儿起病至初诊时病程、年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例单纯DEP-HSPN患儿临床均为Ⅲ型;39例非单纯DEP-HSPN患儿临床Ⅲ型16例,Ⅴ型23例。所有患儿均出现血尿、蛋白尿;非单纯DEP-HSPN患儿肉眼血尿的发生率、尿红细胞计数、24 h尿蛋白定量和血肌酐水平均高于单纯DEP-HSPN组,但血浆白蛋白水平低于单纯DEP-HSP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EP-HSPN易出现新月体,新月体形成率为11.1%(5.0%~27.6%),节段性病变、肾小管间质损害发生比例低;所有患儿系膜区均有非单纯Ig A沉积。50例患儿治疗1年时,22例临床完全缓解,28例为无症状性血尿,无活动性肾病及肾功能不全。32例非单纯DEP-HSPN患儿治疗前,治疗后1、3、6、12个月,各个时间点之间比较,24 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水平、肉眼血尿以及镜下血尿比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4 h尿蛋白定量、肉眼血尿的比例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下降,而血浆白蛋白水平逐渐升高。结论 DEP-HSPN临床以肉眼血尿和大量蛋白尿为临床表现,起病急重,病理易合并新月体,当合并新月体形成,临床症状更重。急性期强有力的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长期序贯随访治疗,该病可获得良好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紫癜 肾小球肾炎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 儿童
下载PDF
环胞素A和粉防己碱对牛脑微血管内皮细胞Rh-123摄取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包金风 刘国卿 徐群渊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265-1268,共4页
目的 研究环胞素A和粉防己碱对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P 糖蛋白 (P glycoprotein ,P gp)的外排转运系统的作用。方法 利用荧光分光光度法研究环胞素A和粉防己碱对体外培养牛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罗丹明 12 3摄取的影响。结果 当给予P g... 目的 研究环胞素A和粉防己碱对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P 糖蛋白 (P glycoprotein ,P gp)的外排转运系统的作用。方法 利用荧光分光光度法研究环胞素A和粉防己碱对体外培养牛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罗丹明 12 3摄取的影响。结果 当给予P gp抑制剂环胞素A后 ,Rh 12 3在牛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braincapillaryendothelialcell,BCEC)单层的积累量明显增加。粉防己碱能够明显增加BCEC的Rh 12 3积累 ,并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研究表明 ,此种方法是一个敏感 ,可靠的研究方法 ;粉防己碱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血脑屏障上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糖蛋白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血脑屏障 罗丹明-123 环胞素A 粉防己碱
下载PDF
苯磷硫胺对高糖培养的牛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斌 刘恒明 +1 位作者 曹敏 程铮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4-127,共4页
目的研究苯磷硫胺对体外高糖环境中培养的牛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观察不同浓度的苯磷硫胺对高糖培养的牛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观察选定浓度的苯磷硫胺对高糖... 目的研究苯磷硫胺对体外高糖环境中培养的牛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观察不同浓度的苯磷硫胺对高糖培养的牛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观察选定浓度的苯磷硫胺对高糖环境中培养的牛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的影响。结果MTT法显示,一定浓度的苯磷硫胺可以降低高糖对牛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且呈浓度相关性。在浓度为75μmol/L时O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显示,75μmol/L的苯磷硫胺可明显减少牛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结论一定浓度的苯磷硫胺对体外高糖环境中培养的牛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在于苯磷硫胺能减少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磷硫胺 视网膜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凋亡
下载PDF
组织细胞样血管内皮瘤1例
17
作者 戴海莹 张苗苗 邢帅 《哈尔滨医药》 2008年第6期46-46,共1页
关键词 组织细胞 血管内皮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病例报告 腹部膨隆 手术治疗 完整切除 细胞形态
下载PDF
血管内皮祖细胞对共同植入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脑内的神经干细胞增殖、凋亡和血管形成的调节 被引量:9
18
作者 富奇志 齐志国 +1 位作者 朱晓峰 谢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11-515,共5页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与神经干细胞(neuron stem cells,NSCs)构建的复合移植体对移植入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缺血半暗带的神经干细胞增殖、凋亡和血管重建的影响。方法线栓法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与神经干细胞(neuron stem cells,NSCs)构建的复合移植体对移植入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缺血半暗带的神经干细胞增殖、凋亡和血管重建的影响。方法线栓法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血管内皮祖细胞、层粘连蛋白和神经干细胞构建的移植复合体移入模型鼠脑缺血半暗带;免疫组化观察Brdu标记的移入脑内神经干细胞和缺血半暗带血管新生,免疫荧光双标观察神经干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移植后各时间点Brdu标记的神经干细胞数NSCs+EPCs组明显高于NSCs组(P<0.05);NSCs+EPCs组在各时间点的凋亡率明显低于NSCs组(P<0.05);各时间点NSCs+EPCs组血管新生数量明显多于EPCs组、缺血对照组和NSCs组(P<0.05)。结论血管内皮祖细胞可以促进移植入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缺血半暗带的神经干细胞增殖,减少其凋亡;2种细胞共移植可以促进缺血半暗带的血管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缺血再灌注
原文传递
IgA肾病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19
作者 蔡广研 陈香美 +3 位作者 汤力 师锁柱 张雪光 刘秀娟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5年第9期503-505,共3页
目的:探讨IgA肾病患者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2(Flk-1)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4例不同病理改变的IgA肾病肾组织进行序列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肾小管间质中VⅢ因子、VEGF和Flk-... 目的:探讨IgA肾病患者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2(Flk-1)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4例不同病理改变的IgA肾病肾组织进行序列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肾小管间质中VⅢ因子、VEGF和Flk-1的表达。对各指标之间与临床病理改变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IgA肾病患者肾组织中,肾小管间质中微血管密度在中度病变的病人表达最多,在重度者表达最少(P<0.05)。VEGF主要表达于肾小管上皮细胞,Flk-1主要表达于肾间质中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两者与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密度呈正相关(P<0.05)。在中、重度组肾小管间质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微血管密度与患者尿NAG酶的含量呈负相关(r=-0.57,P<0.05),与间质纤维化呈负相关性(r=-0.82,P<0.01)。结论:IgA肾病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密度变化与肾小管间质的病变密切相关。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可能是导致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密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IGA肾病 IgA肾病患者 毛细血管密度 肾小管间质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 临床意义 周围 免疫组织化学SP法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肾小管上皮细胞
下载PDF
成人毛细血管内增生性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病理及转归 被引量:2
20
作者 余瑾 王宇晖 俞东容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5年第2期145-148,共4页
目的:探讨以弥漫性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为主要病理表现的成人紫癜性肾炎(DEP-HSPN)的临床、病理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5年来经肾活检确诊的8例成人DEP-HSPN临床、病理和预后资料,并分别与同病理级别非DEP-HSPN患者进行比较,同... 目的:探讨以弥漫性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为主要病理表现的成人紫癜性肾炎(DEP-HSPN)的临床、病理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5年来经肾活检确诊的8例成人DEP-HSPN临床、病理和预后资料,并分别与同病理级别非DEP-HSPN患者进行比较,同时分析影响紫癜性肾炎疗效的因素。结果:(1)DEP-HSPN患者起病急,临床表现重,6例表现肾病综合征,4例患者存在肉眼血尿,4例起病时即存在肾功能下降。7例病理分级为Ⅲ级,1例为Ⅳ级,光镜主要表现为弥漫性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可合并细胞性新月体及肾小球内炎性细胞浸润。(2)同为Ⅲ级的DEP-HSPN和非DEP-HSPN患者比较,DEP-HSPN患者病程较短,临床多见肉眼血尿,24 h尿蛋白量高,较多影响肾功能。(3)治疗后平均随防(14.43±7.21)月,其中2例临床痊愈,3例蛋白尿<1 g/d和(或)镜下血尿,2例蛋白尿>1 g和(或)镜下血尿,1例GFR<60 ml/min,治疗反应较同级别的非DEP-HSPN慢,但随访末期GFR<60 ml/min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多因素分析显示肾小球慢性病变积分及血浆白蛋白水平影响疗效。结论:DEP-HSPN起病较急,临床表现较重,并较多影响肾功能。治疗反应相对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癜性肾炎 成人 病理学 临床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