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晓倩 马玉仓 +2 位作者 曹磊 唐伟伟 白兆青 《微循环学杂志》 2023年第1期71-75,共5页
目的:分析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CRT)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查阅2021-01—2022-01本院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临床病历资料,根据其中80例患者28天转归,分为生存组(n=42)和死亡组(n=38),两组均进行集束化综合治疗,并检查... 目的:分析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CRT)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查阅2021-01—2022-01本院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临床病历资料,根据其中80例患者28天转归,分为生存组(n=42)和死亡组(n=38),两组均进行集束化综合治疗,并检查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6h CRT及其它临床指标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RT及临床资料对患者预后的影响,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预判CRT对患者28d死亡风险。结果:死亡组年龄、性别、白细胞计数(WBC)、血尿素氮(BUN)、肌酐(Scr)、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24h内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治疗后6h CRT与生存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性别、WBC、BUN、Scr、SOFA评分和治疗后6h CRT是脓毒性休克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其中WBC、SOFA、治疗后6h CRT是独立危险因素。ROC表明治疗后6h CRT为3.15s时,预测脓毒性休克患者28天死亡的灵敏度为68.4%,特异度为71.4%,曲线下面积(AUC)0.71(95%CI:0.59-0.82)。结论:集束化综合治疗后6h CRT延长是脓毒性休克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脓毒性休克预后有良好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性休克 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 预后
下载PDF
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测量仪在重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初探 被引量:4
2
作者 陈瑞 赖嘉华 +1 位作者 谢志毅 王仲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81-986,共6页
目的探索性评价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测量仪在重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19年2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符合研究标准的重症患者,依据患者是否存在休克分为休克组与非休克组,采用毛... 目的探索性评价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测量仪在重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19年2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符合研究标准的重症患者,依据患者是否存在休克分为休克组与非休克组,采用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测量仪对两组患者进行测量获取CRTauto、b、k三个参数,同时测量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CRT)、前臂-指尖温度差、花斑评分、外周灌注指数(PPI),并记录血乳酸(Lac)、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心脏指数(CI)、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 Ⅱ)、28 d生存情况、ICU住院时间等,建立数据库统计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134例重症患者进行统计分析,休克组患者35例,非休克组患者99例.79%65岁以上患者由于甲床过厚、黄疸等难以使用肉眼测量CRT.对于可以肉眼测量CRT的患者,肉眼可测得患者CRT与机器测得CRTauto相关性良好,Pearson相关系数为0.866.非休克组的重症患者中,老年患者、糖尿病患者CRTauto延长(P均<0.05).CRTauto对休克患者的诊断价值与血Lac相当(ROC曲线下面积0.905 vs.0.879),CRTauto以3438 ms为临界值约登指数最大,诊断休克的敏感度为80.0%,特异度为85.7%;b、k值诊断休克的敏感度、特异度不佳.CRTauto与重症患者的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具有良好的相关性,Pearson系数分别为0.691、0.643(P均0.05).结论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测量仪测量参数CRTauto可靠、实用,CRTauto对休克患者的诊断价值良好,与重症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相关,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b、k参数的测量和使用有待进一步的设备改进和临床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CRT) 标准化测量 外周循环 重症患者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与光电容积脉搏波技术的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测量仪的设计与开发 被引量:3
3
作者 陈瑞 陈晔 +2 位作者 谷源涛 谢志毅 王仲 《中国医疗设备》 2019年第2期28-30,共3页
以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为代表的外周循环监测指标可敏感而准确地反应机体最差的微循环状态,但近年来其临床应用受限于人为测量偏倚等问题。本文针对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等外周循环监测指标的测量提出了一种新的机械测量方法。该设备基于... 以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为代表的外周循环监测指标可敏感而准确地反应机体最差的微循环状态,但近年来其临床应用受限于人为测量偏倚等问题。本文针对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等外周循环监测指标的测量提出了一种新的机械测量方法。该设备基于光子吸收的Lambert-Beer定律和光电容积脉搏波理论对远端毛细血管床中的动脉血流中的血红蛋白含量进行连续监测,并设置电磁加压装置对远端毛细血管床进行加压,最后采用软件采集计算系统进行信号处理与转换、数据存储与分析计算,获取包含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在内的一系列外周循环参数指导临床诊治。该设备使得外周循环监测进一步机械化、标准化,具有测量简单、准确性高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循环 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 近红外光谱 光电容积脉搏波 电磁加压
下载PDF
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联合序贯器官衰竭评分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评估 被引量:4
4
作者 赵婷婷 王慧 +2 位作者 薛乾隆 李文卉 韩树池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1年第5期563-566,共4页
目的研究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capillary refill time,CRT)联合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score,SOFA)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72... 目的研究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capillary refill time,CRT)联合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score,SOFA)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72例,评估入科后28d的预后并分为生存组(44例)和死亡组(28例),比较两组间CRT、SOFA及临床资料的差异,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差异及预测指标。结果死亡组患者治疗后12h、18h、24h的CRT与生存组比较明显延长,SOFA评分与生存组比较增加显著(P<0.05);入科后12h的CRT及SOFA评分是预后的影响因素;入科后12h的CRT≥中位数、SOFA评分≥中位数患者的28d累积生存率与CRT<中位数、SOFA评分<中位数患者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12h后的CRT、SOFA评分及联合指标对预后具有预测价值,且联合指标的预测效能优于单一指标。结论入科后12h的CRT及SOFA评分是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两项指标联合预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能够提高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休克 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 序贯器官衰竭评估 预后 预测
下载PDF
参附注射液联合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心肌病患者循环和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的影响
5
作者 袁文超 陈仁山 李小悦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70-75,共6页
目的 评价参附注射液加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心肌病SIC)患者循环和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的影响。方法 将87例SI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4例,治疗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脓毒症集束化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血必净注... 目的 评价参附注射液加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心肌病SIC)患者循环和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的影响。方法 将87例SI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4例,治疗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脓毒症集束化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血必净注射液加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两组疗程均为3 d。评估病情和预后指标(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心肌损伤标志物(cTnT、NT-ProBNP)、血流动力学指标(MAP、CVP、CI)、微循环指标(Lac、24 h Lac清除率、CRT)。结果 治疗后,两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cTnT、NT-ProBNP、Lac、CRT均降低(P<0.05),均以治疗组更明显(P<0.05),24 h Lac清除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AP、CVP较治疗前均升高,治疗后24、48、72 h,治疗组CI高于照组;治疗后第6、24 h,治疗组患者Lac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3、6、24 h,治疗组患者CRT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西医常规集束化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和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可改善微循环及血流动力学,抑制心肌损伤,有利于改善SIC患者的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心肌病 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 血必净注射液 参附注射液
下载PDF
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测量仪测量参数的可重复性与可信度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陈瑞 黄晓敏 +1 位作者 谢志毅 王仲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19年第7期546-550,共5页
目的:评价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测量仪测量S、a、b、CRTauto、k值的可重复性与可信度。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的方法,由2名接受培训后的测量者采用同一台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测量仪试验机对50例健康受试者的左手食指进行重复测量,测量... 目的:评价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测量仪测量S、a、b、CRTauto、k值的可重复性与可信度。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的方法,由2名接受培训后的测量者采用同一台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测量仪试验机对50例健康受试者的左手食指进行重复测量,测量者A测量1次,测量者B测量2次,分别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与信度系数(Cronbach’s Alpha)评价2名测量者及同一测量者2次测量值的可重复性与可信度。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2019年1月于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的50例健康成人,平均年龄(41.3±13.6)岁,其中男27例,女23例。测量者A、测量者B第1次测得的S、a、b、CRTauto、k的ICC分别为0.008、0.501、0.888、0.863、0.899,Cronbach’s Alpha分别为0.016、0.663、0.940、0.929、0.951。测量值B2次测得S、a、b、CRTauto、k的ICC分别为0.070、0.649、0.848、0.857、0.916,Cronbach’s Alpha分别为0.153、0.684、0.917、0.924、0.955。结论:无论为不同观察者之间还是同一观察者不同观察次数之间,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测量仪试验机测量CRTauto、b、k值的可重复性良好,而测量S、a值的可重复性与可信度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循环 血流动力学 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 可重复性 可信度
原文传递
液体复苏前后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变化率对脓毒症相关性高乳酸血症患者器官功能恶化风险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
7
作者 黎金国 谢承志 王小智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21年第12期785-791,共7页
目的:探讨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CRT)变化率对脓毒症相关性高乳酸血症(SAHL)患者复苏后器官功能恶化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1月—2021年7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连续收治的SAHL患者194例为研究对象。根... 目的:探讨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CRT)变化率对脓毒症相关性高乳酸血症(SAHL)患者复苏后器官功能恶化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1月—2021年7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连续收治的SAHL患者19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SAHL患者完成液体复苏前后48h脓毒症相关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的动态变化,将入选SAHL患者分为器官功能恶化组(n=58)和器官功能未恶化组(n=136)。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临床资料确定SAHL患者器官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通过S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复苏前后的SOFA评分变化与CRT水平、CRT变化率之间的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CRT变化率对SAHL患者器官功能恶化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194例SAHL患者液体复苏完成48h时,58例(29.90%)患者发生器官功能恶化。恶化组患者的年龄、合并糖尿病比例、复苏前后血乳酸(Lac)水平、复苏前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复苏后48hSOFA评分、复苏后6h去甲肾上腺素(NE)剂量、复苏后6hCRT、CRT变化率、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以及28d病死率均明显升高于非恶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复苏前后的SOFA评分变化与复苏后CRT水平、CRT变化率呈正相关(rs分别为0.268和0.466,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RT变化率(OR=1.036,95%CI:1.021~1.052,P<0.001)和NE剂量(OR=1.301,95%CI:1.765~7.648,P=0.001)是SAHL患者器官功能障碍进展的独立影响因素。CRT变化率为-20%时,预测器官功能恶化的敏感度为79.31%、特异度为66.18%,ROC曲线下面积为0.804(95%CI:0.741~0.858)。结论:复苏前后CRT变化率升高是SAHL患者器官功能障碍进展的危险因素,且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高乳酸血症 器官功能障碍 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 危险因素 预测价值
原文传递
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在脓毒性休克中的应用
8
作者 游进进 左祥荣 《实用休克杂志(中英文)》 2022年第4期199-203,共5页
脓毒性休克是脓毒症最严重的一种疾病状态,常合并明显的循环或细胞代谢异常,死亡率高达40%以上。微循环功能障碍是脓毒性休克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外周微循环灌注不足是最易识别的临床表现之一,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capillary refill tim... 脓毒性休克是脓毒症最严重的一种疾病状态,常合并明显的循环或细胞代谢异常,死亡率高达40%以上。微循环功能障碍是脓毒性休克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外周微循环灌注不足是最易识别的临床表现之一,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capillary refill time,CRT)作为一种简单易行的床边评估外周微循环的方式,很早就应用于临床,近年来又重新得到重视,并被2021年拯救脓毒症运动指南推荐应用。本篇综述主要从CRT的测量方法、在脓毒性休克中的意义、局限性及多模式灌注评估几个方面,阐述CRT在脓毒性休克中的应用进展,旨在提高大家对CRT的认识,规范CRT的临床应用,提高CRT的临床应用效果,以期改善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 脓毒性休克 微循环障碍 多模式灌注评估
原文传递
氢溴酸山莨菪碱改善脓毒症休克患者微循环障碍的初步观察
9
作者 洪思白 尤德源 +2 位作者 何玲玲 施恩明 何鲤穗 《微循环学杂志》 2024年第1期27-30,共4页
目的:初步观察氢溴酸山莨菪碱(654-1)改善脓毒症休克患者微循环的临床疗效。方法:脓毒症休克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采用抗生素、液体复苏、升压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654-1(10mg, iv, q6h),... 目的:初步观察氢溴酸山莨菪碱(654-1)改善脓毒症休克患者微循环的临床疗效。方法:脓毒症休克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采用抗生素、液体复苏、升压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654-1(10mg, iv, q6h),疗程均为72h。收集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h、6h、24h、48h、72h的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CRT)、血乳酸(LAC)水平,以及治疗前、治疗后1天、3天、5天下肢坏死情况。手指按压法观察指/趾甲CRT;动脉血气分析仪检测LAC;彩色多普勒检测肢端坏死发生率。统计分析各指标组间差异。结果:观察组CRT治疗后24h、48h、72h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LAC治疗后48h、72h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它时间点两指标检测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1天、3天两组未发现肢端坏死病例,及至治疗后5天对照组发生2例肢端坏死,观察组0例,组间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常规治疗加654-1能明显改善脓毒症休克患者微循环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溴酸山莨菪碱 脓毒症休克 微循环障碍 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 血乳酸 肢端坏死发生率
下载PDF
循序减压弹力袜对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燕 杨彩云 +2 位作者 王若 张彦荣 毕伟 《河北医药》 CAS 2015年第2期236-237,共2页
目的观察循序减压弹力袜对于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下肢静脉瓣膜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整体治疗效果。方法将该院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门诊就诊的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60例,在接受相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分为穿弹力袜辅助治疗组(... 目的观察循序减压弹力袜对于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下肢静脉瓣膜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整体治疗效果。方法将该院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门诊就诊的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60例,在接受相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分为穿弹力袜辅助治疗组(弹力袜组)30例和不穿弹力袜的单纯药物治疗组(对照组)30例。定期随访1年,对比患者腿部症状改善及下肢静脉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VRT)变化情况,研究两种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弹力袜组患者腿部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与对照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弹力袜组患者VRT较治疗前延长,且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序减压弹力袜能明显延长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VRT,保护下肢静脉瓣膜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是一种值得大力推广应用的辅助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序减压弹力袜 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 静脉瓣膜功能
下载PDF
参附注射液治疗脓毒性休克的临床观察及其对去甲肾上腺素剂量的影响
11
作者 奚亚明 施丽丽 +2 位作者 王慕秋 吴云 李学兵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9期0135-0139,共5页
通过观察参附注射液治疗脓毒性休克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去甲肾上腺素(NE)剂量的影响,探讨其主要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我院ICU2015年6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65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液体复苏、NE及抗感... 通过观察参附注射液治疗脓毒性休克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去甲肾上腺素(NE)剂量的影响,探讨其主要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我院ICU2015年6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65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液体复苏、NE及抗感染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治疗满5天。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差异;比较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的变化及干预1h、6h、12h的NE用量、尿量、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CRT)变化及NE使用总天数;比较两组预后差异,即治疗5天后序贯器官功能衰竭(SOFA)评分、ICU住院日及28d病死率。结果 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hMAP、CRT及尿量较治疗前差异显著(P < 0.05)。组间比较,观察组(81.8%)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68.7%);观察组1h、6h、12h的NE剂量、NE使用天数、各时间点测得CRT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1hMAP及12h尿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治疗5天后SOFA评分、ICU住院日及28d病死率均无差异(P > 0.05)。结论 参附注射液治疗脓毒性休克可进一步稳定血压,改善微循环,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NE用量,短期内有明确的治疗效果,但最终不改善器官功能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性休克 参附注射液 去甲肾上腺素 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 SOFA评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