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子参与与民意政治——辽宁省民心网的个案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陈雪莲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6-61,共6页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当前中国政治体制深化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以网络为主要载体的新信息沟通技术平台,从机制设计上为实现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和平权化提供了相对低成本、便捷化的渠道。辽宁省纪委等部门建立的民心网,借助网络...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当前中国政治体制深化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以网络为主要载体的新信息沟通技术平台,从机制设计上为实现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和平权化提供了相对低成本、便捷化的渠道。辽宁省纪委等部门建立的民心网,借助网络平台的平等性、公正性和透明性,使得民意能够通过制度化的低成本、直接便捷的网络平台被决策者知晓、并对决策者产生压力,进而转化为具体的地方政策。民心网在电子参与领域的探索代表着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即加大公民对政府的信息输入、改善政府决策质量、提高政府透明度并抑制腐败。其运行经验也证明了电子治理是民意政治建设的重要平台和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治理 电子治理 民意政治 电子参与
下载PDF
王船山对于民意政治的反思及其理论得失
2
作者 彭传华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5-103,共9页
王船山对于民意政治的反思是以考察民意和天命二者之间的关系为逻辑起点的。关于民意和天命,船山鉴于民情的无意识、非理性等特征而徘徊在"即民见天"与"援天观民"之间;关于中国民意政治的雏形——民岩,船山认为&qu... 王船山对于民意政治的反思是以考察民意和天命二者之间的关系为逻辑起点的。关于民意和天命,船山鉴于民情的无意识、非理性等特征而徘徊在"即民见天"与"援天观民"之间;关于中国民意政治的雏形——民岩,船山认为"民本非岩,上使之岩",这是对传统"民岩"观的巨大颠覆;关于民间舆论的监督形式——"清议",船山看到了"清议"有非理性、泛道德性的层面,主张以法约束之。质言之,船山对于民意政治的反思,总体来说具有许多真理性的因子,有些思想与勒庞、卢梭接近,然而由于船山的视域相对狭窄,没有充分重视"清议"与"公论"等民间舆论对于权力的制约和平衡作用,也是其政治思想中不可原谅的理论失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船山 民意政治 民岩 “清议” “公论”
原文传递
政治性民意集团及其利益博弈:缅甸国内长期冲突的一个分析视角 被引量:4
3
作者 熊理然 刘静 +1 位作者 刘保强 蒋梅英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12-822,共11页
文章首先提出了一个国内政治性行为主体影响国家政局的分析框架,然后从"民意""民意政治""政治性民意"的视角,依据各民意集团的构成主体、利益诉求、行为方式等要素对缅甸国内的政治性民意集团进行梳理和... 文章首先提出了一个国内政治性行为主体影响国家政局的分析框架,然后从"民意""民意政治""政治性民意"的视角,依据各民意集团的构成主体、利益诉求、行为方式等要素对缅甸国内的政治性民意集团进行梳理和划分,分析了缅甸政治性民意集团形成的时空环境,并对其形成的过程与机制进行探讨。研究发现,在缅甸特殊的历史和地理环境背景下,形成了基于利益诉求而相互博弈的六大主要的政治性民意集团。各政治性民意集团或采取平等协商签订协议,或软硬兼施诱使妥协,或使用强力打击迫使接受等手段、方式进行权利博弈,成为缅甸国内主要的政治性行为主体。各政治性民意集团的借力博弈对缅甸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民意集团之间冲突的实质是其集团利益超越国家利益,这是缅甸国内长期冲突的主要致因。从"民意""民意政治"的视域来研究一国内部的民主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和冲突问题是富有尝试性和探索性的,缅甸的实证研究也为研究特定国家的相关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野和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民意集团 国内冲突 行为主体 利益博弈 冲突致因 缅甸
下载PDF
伊拉克战争与公众参与中国中东外交政策制定 被引量:1
4
作者 王静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5-111,共17页
伊拉克战争为公众参与中国中东外交政策制定提供了机会,参与群体前所未有地扩大,参与途径全面拓展,不同意见的表达开始涌现,公众主动对外交建言献策,开始有意施加民意压力。更为重要的是,公众意见开始成为外交部门对外传播国家主张的背... 伊拉克战争为公众参与中国中东外交政策制定提供了机会,参与群体前所未有地扩大,参与途径全面拓展,不同意见的表达开始涌现,公众主动对外交建言献策,开始有意施加民意压力。更为重要的是,公众意见开始成为外交部门对外传播国家主张的背景支撑和参考因素。公众因素开始成为中国制定中东外交决策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参数之一,但其影响力有限,更多是参考和制约作用,其影响正处于发展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参与 中国中东外交 伊拉克战争 外交决策 民意政治
下载PDF
2010—2015年中东北非政局变动中的“政治性民意势力”及其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熊理然 刘保强 +1 位作者 武友德 蒋梅英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30-940,共11页
援引批判地缘政治学话语权和地缘政治想象分析方法,在对'民意''政治性民意''政治性民意势力'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2010—2015年中东北非地区相关国家政局变动中'政治性民意势力'的形成背景、过程及... 援引批判地缘政治学话语权和地缘政治想象分析方法,在对'民意''政治性民意''政治性民意势力'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2010—2015年中东北非地区相关国家政局变动中'政治性民意势力'的形成背景、过程及其影响。结果表明:中东北非国家'政治性民意势力'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国内背景和复杂的国际背景;'政治性民意势力'的形成经历了从民意事件客体的呈现,到民众聚集并上升为政治性议题,再到国内外势力借力博弈形成挑动抗议、推动政变的政治力量的过程;'政治性民意势力'形成以后,多行为体借力博弈下,在国别、区域上呈现不同的扩散轨迹和规律;'政治性民意势力'一方面造成了中东北非相关国家的政局变换,另一方面则推动区域地缘政治格局的变迁。这是对民意事件的地缘政治理论解读和分析,是一次较为有意义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民意势力” 地缘政治影响 中东北非地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