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72篇文章
< 1 2 1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生话语”:凸显边缘形态的民族志范式
1
作者 彭兆荣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37,共7页
民族志是人类学用于学科实践和研究的范式。它的转型和转变也成为学科在不同历史语境中的具体体现。在古典时代,人类学侧重于人类的原始形貌,“原始(野性)民族志”成了一种代表性类型。现代民族志则以反映客观事实的照相机式的“科学民... 民族志是人类学用于学科实践和研究的范式。它的转型和转变也成为学科在不同历史语境中的具体体现。在古典时代,人类学侧重于人类的原始形貌,“原始(野性)民族志”成了一种代表性类型。现代民族志则以反映客观事实的照相机式的“科学民族志”为标志。阐释人类学以释放主观性为特点的“实验民族志”成为近几十年人类学的代表性范式。近些年来,一种新型人类学范式悄然出现——博物民族志(“多物种民族志”)成为代表。作为新的价值追求,面对当今世界的“生态—生物—生命”危机,致力于建构以“三生话语”为主轴的民族志范式,突出了“边缘形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 表述范式 “三生话语” 博物民族志 边缘存在
下载PDF
民族志动画中的跨越“在场”与记忆“再现”——基于湘西苗族仙娘仪式影像的实践反思
2
作者 李刚 潘静文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39,共11页
文化记忆是一个民族凝聚群体、实现文化认同的重要内核,其中族群仪式作为一种具体的文化行为深嵌于特定的社会情景场域,对集体记忆和文化记忆的构筑起到关键作用,一直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民族志动画通过一套特别的视觉媒介符号体... 文化记忆是一个民族凝聚群体、实现文化认同的重要内核,其中族群仪式作为一种具体的文化行为深嵌于特定的社会情景场域,对集体记忆和文化记忆的构筑起到关键作用,一直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民族志动画通过一套特别的视觉媒介符号体系进行知识生产与意义呈现,在表达回忆、经历等抽象经验方面可跨越“在场”时空屏障,为新时代的影视人类学提供新的范式实验和新的模态可能。基于湘西苗族仙娘仪式影像实践,通过与文化持有者开展互为主体性合作和反身性对话,可生成饱含原住民真切情感的民族志动画影像文本,在影像志的“抒写”中实现仪式记忆的“再现”与族群文化记忆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动画 仪式影像 文化记忆 影视人类学 多模态
下载PDF
自我民族志的生命镜像书写及其价值反思
3
作者 丁和根 查荣林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5-70,共6页
自我民族志作为一种后现代范式的研究方法,旨在基于自我的反身性实践,诠释作为生命谱系的自我图景及其意义。自我民族志在问题、田野和方法等层面提供了审视自我的全新视角,通过描述自我经验来展现自我主体性,同时对自我日常进行深刻省... 自我民族志作为一种后现代范式的研究方法,旨在基于自我的反身性实践,诠释作为生命谱系的自我图景及其意义。自我民族志在问题、田野和方法等层面提供了审视自我的全新视角,通过描述自我经验来展现自我主体性,同时对自我日常进行深刻省思,有助于研究者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自我经验和文化现象。自我民族志研究范式通过自我的多重性视角,构筑自我田野观测的生命镜像结构,提供自我解构和自我深描的文化透镜。它并非生命镜像的简单描摹,而是以自我为方法,回归自我实践的主体之维并重塑自我的解释范式。在自我民族志研究范式中,自我解释的关键在于重新审视个体实践的反思性空间,把握生命镜像的整体结构以编织自我的意义之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民族志 生命镜像 研究范式 自我研究
原文传递
语言政策民族志本土化路径探究
4
作者 郑咏滟 王思璇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8-45,共8页
随着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的实证转向,语言政策民族志所包含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越来越得到国际语言规划与政策研究的重视。然而,这一研究范式尚未在我国得到充分关注。文章厘清语言政策民族志的内涵、方法及应用,阐述语言政策民族... 随着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的实证转向,语言政策民族志所包含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越来越得到国际语言规划与政策研究的重视。然而,这一研究范式尚未在我国得到充分关注。文章厘清语言政策民族志的内涵、方法及应用,阐述语言政策民族志对语言规划学科的重要意义,并提出语言政策民族志本土化的3点建议:一是培养本土文化意识,将研究置于地方历史文化中进行阐释;二是积极探索替代性认识论、方法论和其他会话资源;三是坚持中国立场,保持批判性反思,以期为探究适用于中国特色的语言规划理论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政策民族志 语言政策与规划 本土化 质性转向 中国立场
下载PDF
“人类世”视域下的《阿凡达2》与多物种民族志想象
5
作者 李彬 杜文钦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4年第2期71-79,共9页
自1784年瓦特发明蒸汽机以来,人类工业化的现代文明进程给地球环境造成了无尽的灾难。当今地球已经进入一个由人类主导的新的地质时代——人类世,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重新审视。生态环境问题是卡梅隆的《阿凡达》两部曲中的重要言说对象... 自1784年瓦特发明蒸汽机以来,人类工业化的现代文明进程给地球环境造成了无尽的灾难。当今地球已经进入一个由人类主导的新的地质时代——人类世,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重新审视。生态环境问题是卡梅隆的《阿凡达》两部曲中的重要言说对象,虽然潘多拉魔盒里的灾祸已在“人类世”被不幸释放,但《阿凡达》作为重要的影像人类学载体,以多物种民族志想像的关怀作为集合,关注“主体间性”的影像书写对人类与非人类二元边界的超越作用,所有的物种共同型塑着同一个生活的异域星球,展现了多物种共同体作为主导力量的救世景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凡达2》 人类世 人类学想象 多物种民族志
下载PDF
论哈佛感官民族志实验室纪录片的身体在场与沉浸想象
6
作者 李欣泽 《民间文化论坛》 2024年第1期122-130,共9页
感官民族志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视野,以“身体感”为研究起点,同时借助多感官联觉机制重新建立身体与地方,社会与文化的对话空间。而拉康将研究重点放在人类的无意识上,即想象界,并指出其带有某种文化的秩序性和社会层面的隐含意义。哈佛... 感官民族志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视野,以“身体感”为研究起点,同时借助多感官联觉机制重新建立身体与地方,社会与文化的对话空间。而拉康将研究重点放在人类的无意识上,即想象界,并指出其带有某种文化的秩序性和社会层面的隐含意义。哈佛感官民族志实验室是艺术与民族志创造性结合的产物,鼓励展现和构建多层次的、言语难以企及的社会体验和文化主体性,其纪录片作品旨在通过生动的影像媒介传达情绪状态和审美感官的沉浸式体验,并通过真实的田野环境、田野人事、田野文化探索人类的身体实践和情感结构,拓展和重塑创作者及观众的感官边界与想象空间。从而在深刻反思自身与他者关系的基础之上,实现影像民族志的空间建构与跨文化交流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官民族志 民族志纪录片 身体在场 感官同一性 想象的能指
下载PDF
网络民族志:媒介形态演进与方法伦理演变分析
7
作者 雷宇楠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第1期5-7,共3页
自民族志从人类学向更多公共议题开放以来,以民族志为研究方法进行学术研究的现象日益增多。且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民族志逐渐扩展至虚拟社区,网络民族志成为研究网络空间的理论工具,研究者对网络民族志发展的把握,以及对方法背后伦理... 自民族志从人类学向更多公共议题开放以来,以民族志为研究方法进行学术研究的现象日益增多。且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民族志逐渐扩展至虚拟社区,网络民族志成为研究网络空间的理论工具,研究者对网络民族志发展的把握,以及对方法背后伦理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文献分析法和对比研究法,探析民族志和网络民族志在媒介演进过程中如何共同演变,不同形式的“媒介”作为“书写方式”,以何种形态介入网络民族志研究中,并影响着双方关系。因为关系关乎伦理,媒介形态演进又对网络民族志研究伦理提出更关注虚拟情境的要求。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一是阐释民族志研究伦理随媒介演进而演变;二是分析新媒介环境下,新媒介参与的网络民族志是对传统民族志的沿用,基于社区化的身份认同是研究的基础,网络空间是网络民族志的田野,田野工作的方法依旧是参与式观察等;三是提出随着网络技术发展,网络民族志逐渐实现从现实情境重心到虚拟情境重心的延展;四是阐释网络民族志伦理重心往虚拟情境重心延展的背景下,网络民族志的伦理规范要更重视主体确认和书写身份,研究者在进行网络民族志研究时,要运用科学民族志方法,并遵守相对应的伦理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 网络民族志 网络社区 媒介形态 研究伦理
下载PDF
民族志视阈下西南地区傣族武术历史探究
8
作者 周玺 侯晓敏 杨勇 《武术研究》 2024年第4期23-25,29,共4页
文章通过收集、整理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体育项目资料,了解傣族武术历史发展状况,为传承和弘扬民族体育文化具有积极意,主要采用史料考据法、田野调研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探究傣族武术的特点、种类、广度、流行状况及历史发展。研究结果表... 文章通过收集、整理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体育项目资料,了解傣族武术历史发展状况,为传承和弘扬民族体育文化具有积极意,主要采用史料考据法、田野调研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探究傣族武术的特点、种类、广度、流行状况及历史发展。研究结果表明,傣族武术手上动作变化较多,腿法、步法较简单,种类较多,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每一种派别都有其突出的特点及严格的程式,固定的动作图形和判断欣赏的标准;但也存在其一些不足之处,如傣族武术显得朴实,过于软和随意,普及度逐渐下降,目前一些武术套路和绝招已失传。因此,作为中华武术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进一步重视和发展傣族武术,进行更好的挖掘整理,推陈出新,使这一瑰丽的珍宝放出光彩,使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之花更加鲜艳,为建设民族体育事业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 傣族武术 西南民族地区 历史
下载PDF
公众自我议程设置下乡村教师媒介形象的解构与重构——基于网络民族志的质性研究
9
作者 雍蓉 王淑文 陈鹏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50,共5页
随着对乡村教师队伍支持力度的加大,乡村教师备受关注。网络的繁荣让主流媒体不再完全掌握社会议程的设置,并赋权个体以自主设置自我议程的机会。针对主流媒体为其塑造的符号化的应然和实然的媒介形象,乡村教师利用自媒体上传图文与视频... 随着对乡村教师队伍支持力度的加大,乡村教师备受关注。网络的繁荣让主流媒体不再完全掌握社会议程的设置,并赋权个体以自主设置自我议程的机会。针对主流媒体为其塑造的符号化的应然和实然的媒介形象,乡村教师利用自媒体上传图文与视频,重构了一个作为主体的人、丰富的文化生活、诗意栖居和新乡贤的新媒介形象,并形成主体间性互动、粉丝和意见领袖泛化议程、主流媒体议程介入的议程传播机制。在利用自媒体呈现自我属性时,存在利用乡村教师身份炒作等不良行为,为此政府需要加强监管。乡村教师的现实形象与媒体形象是否存在差异、差异何以产生以及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角色形象是新的研究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师 议程设置 媒介形象 网络民族志 公众自我
下载PDF
空间生产与文化变迁:湘南瑶族“串春珠”田野舞蹈民族志考察
10
作者 符安可 谢春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4年第3期114-124,共11页
舞蹈的形式、意义和表演方式与社会空间、文化符号、权力关系和身份构建密切相关。“串春珠”作为一种重要的民俗舞蹈形式,承载着瑶族的文化信仰和文化记忆,同时也与社会身份认同和地方文化传承紧密相连。“串春珠”特定的步伐和动作形... 舞蹈的形式、意义和表演方式与社会空间、文化符号、权力关系和身份构建密切相关。“串春珠”作为一种重要的民俗舞蹈形式,承载着瑶族的文化信仰和文化记忆,同时也与社会身份认同和地方文化传承紧密相连。“串春珠”特定的步伐和动作形态,与瑶族社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整个表演过程凝聚了瑶族人民的情感、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民俗文化意义。从民俗活动中的舞蹈“串春珠”到被列为“非遗”的民间舞蹈“串春珠”,“串春珠”的展演实现了由“民间在场”到“国家在场”的转变,这一语境的变迁彰显出身份的变迁。“串春珠”舞蹈的意义不仅从宗教和祭祀逐渐转变为文化传承、社群凝聚和身份建构的一种方式,而且逐步发展成为融合了“国家在场”“民间在场”“专家在场”的“新民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生产 文化变迁 瑶族传统仪式舞蹈 舞蹈民族志
下载PDF
《烟霞里》的“个人民族志”书写
11
作者 张少娇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9-95,共7页
《烟霞里》作为田庄的传记,从其个人经历与家族变迁延展开来,囊括了当代中国四十多年风起云涌的社会变化,具有强烈的民族志特征。首先,魏微在新作中试图探索文学讲述历史的新方式,将视宏大历史内化于个体经验,深究个体经验中的群体性认... 《烟霞里》作为田庄的传记,从其个人经历与家族变迁延展开来,囊括了当代中国四十多年风起云涌的社会变化,具有强烈的民族志特征。首先,魏微在新作中试图探索文学讲述历史的新方式,将视宏大历史内化于个体经验,深究个体经验中的群体性认知与共情,升格田庄个案的历史性、社会性意义与价值。其次,魏微通过田庄置身的日常生活碎片拼贴起庞大的人际脉络,在与他人关系的建构中定位、确证、塑造自我的身份,追求生活美学的叙事伦理。最后,魏微以女性作家塑造女性形象的细腻笔法与深邃眼光,真实而克制地建立女性讲述自我情感的流动叙事机制,从而揭示女性对于情感道德在社会急剧变革中异化后的新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霞里》 魏微 个人民族志
下载PDF
科学与个体的影像:庄学本的民族志摄影的生成
12
作者 陈晓任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4年第2期59-70,共12页
庄学本的西部考察恰逢中国本土民族学兴起的关键节点,其影像作品与考察报告也共同参与到本土民族学的学科建构过程之中。庄学本既是一名摄影师,又是一名民族志考察者,其影像上的诸多特征正是由摄影与民族学的知识交汇带来的。庄学本摄... 庄学本的西部考察恰逢中国本土民族学兴起的关键节点,其影像作品与考察报告也共同参与到本土民族学的学科建构过程之中。庄学本既是一名摄影师,又是一名民族志考察者,其影像上的诸多特征正是由摄影与民族学的知识交汇带来的。庄学本摄影作品既是民族志“科学影像”与摄影美学彼此渗透的尝试,也是在集体图像的整体性描述上对个体面貌的还原。民族学理论为庄学本的影像提供了学术支撑,使庄学本的影像呈现出民族学与摄影学的双向互动特征;庄学本的学术成长路径也折射出我国民族志在发展时期以学致用、服务边政的应用性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学本 民族志摄影 学科建构 科学影像 摄影美学
下载PDF
海外音乐民族志研究刍议
13
作者 赵书峰 赵飞 《民族艺术研究》 2024年第1期132-138,共7页
海外音乐民族志研究是国内民族音乐学学者运用“双重语言能力”,在基于跨国境与跨文化比较视野下,以汉语为音乐民族志叙事与书写符号,对异国音乐文化展开的长期居住式的田野考察实践活动。同时,研究主体从西方学者的被表述与中国本土学... 海外音乐民族志研究是国内民族音乐学学者运用“双重语言能力”,在基于跨国境与跨文化比较视野下,以汉语为音乐民族志叙事与书写符号,对异国音乐文化展开的长期居住式的田野考察实践活动。同时,研究主体从西方学者的被表述与中国本土学者的自表述,转变成为基于全球视野下的针对异国他乡音乐为叙事主体的研究。研究的重点是从全球化文化维度重新思考音乐风格特征的生成、发展与文化变迁原因与其所在国经济、技术、媒体、意识形态、族群建构等文化景观的关系。海外音乐民族志研究除了聚焦国外原住民音乐的研究,更应关注跨界语境中的中国音乐的海外传播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音乐民族志 双重语言能力 跨文化比较 跨界族群音乐 “世界性社会”
下载PDF
单位的“孤独者”:云南小微企业就业残疾人民族志研究
14
作者 徐琼 《昆明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55-62,共8页
以进入小微企业就业的残疾人员工为研究对象,通过解读和分析他们的工作、生活叙事和主观感受,真实呈现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背景下进入企业单位就业的残疾人员工的劳动实践、与本单位健全员工的交往互动、融入单位文化的情况以及目前面... 以进入小微企业就业的残疾人员工为研究对象,通过解读和分析他们的工作、生活叙事和主观感受,真实呈现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背景下进入企业单位就业的残疾人员工的劳动实践、与本单位健全员工的交往互动、融入单位文化的情况以及目前面临的困境,为小微企业残健员工关系和企业助残文化的微观研究提供可借鉴的田野资料。研究发现,在残疾人就业单位,两类不同员工由于按比例就业政策的大力推进催生工作关系、人际接触的契机,建立了能力互补、业务互助的劳动关系,也创造了日常交流互助的可能。在这一过程中,残疾人、健全人两类员工的生产和生活时空的重叠性不断增加,这为他们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基础,有助于残疾人回归主流社会、建构新型残健融合就业共同体和企业文化的整合与再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疾人 群聚就业 集中用工 民族志
下载PDF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考研群”互动研究——基于网络民族志的视域
15
作者 包敏 《科技传播》 2024年第1期121-125,共5页
以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作为理论框架,运用网络民族志和内容分析法对其中的互动情况进行研究,从环境、内容、构成以及风格四个角度揭示出考研群聊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考研群聊中的互动过程和情感能量变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考研群 互动仪式 网络民族志
下载PDF
《田野工作与民族志写作》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析
16
作者 布比巴提马·哈力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 2024年第2期0125-0128,共4页
这门课程具有专业性,也兼具通识性,在人类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处于特殊且重要地位。在讲授过程中,通过对教学大纲的设计、对课程内容的重构、对教学方法的调整,将进行田野调查与写作民族志的基本技能融入到课程内容当中,这种全方位融入式... 这门课程具有专业性,也兼具通识性,在人类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处于特殊且重要地位。在讲授过程中,通过对教学大纲的设计、对课程内容的重构、对教学方法的调整,将进行田野调查与写作民族志的基本技能融入到课程内容当中,这种全方位融入式教学行之有效,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有趣性和学生的深度参与,还“润物无声”将专业知识撒播至每一位学生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野调查 民族志 人类学 课程教学
下载PDF
浅述马林诺夫斯基的科学民族志研究方法
17
作者 刘宁超 《今古文创》 2024年第13期85-87,共3页
马林诺夫斯基通过特罗布里恩德群岛的长期田野调查,开创了科学民族志研究方法,使人类学研究的科学化程度大大提高。本文梳理了科学民族志研究方法确立的基础,其方法的具体内容与创新,以及马林诺夫斯基身后对其民族志研究的批判,指出马... 马林诺夫斯基通过特罗布里恩德群岛的长期田野调查,开创了科学民族志研究方法,使人类学研究的科学化程度大大提高。本文梳理了科学民族志研究方法确立的基础,其方法的具体内容与创新,以及马林诺夫斯基身后对其民族志研究的批判,指出马林诺夫斯基的民族志研究方法是在前人基础之上结合自身田野实践提出的,相较前人有若干突破,才能开创科学民族志研究的新范式,同时尝试讨论其在身后遭受的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林诺夫斯基 科学民族志 实证主义 田野调查
下载PDF
自我的表征与社会的隐喻:“自我民族志”析论及反思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海涛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共9页
2011年以来,武汉大学朱炳祥教授基于《对蹠人》系列民族志研究,提出了“主体民族志”概念,给出了“主体民族志”实践路径,为超越后现代实验民族志开辟了新的方向,推进了实验民族志在中国的发展。朱炳祥教授近年来的新著《自我的解释》... 2011年以来,武汉大学朱炳祥教授基于《对蹠人》系列民族志研究,提出了“主体民族志”概念,给出了“主体民族志”实践路径,为超越后现代实验民族志开辟了新的方向,推进了实验民族志在中国的发展。朱炳祥教授近年来的新著《自我的解释》和《知识人》,一方面,继续践行“主体民族志”思想,是在“主体民族志”思想的整体观照之下完成的;另一方面,更为值得注意的是,逐渐显露以“自我”为研究取向的另外一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型实验民族志——“自我民族志”——之底色与亮色。它们直接指向和叩问“个体自我”和“群体自我”之双重维度的“自我”,初步彰显“自我民族志”所蕴含的独特理论价值,对于“后现代实验民族志之后民族志如何前行”这个问题场域有着新的扩展意义。对此问题的深入揭示,可以进一步推动民族志范式和理论的更新、发展与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民族志 主体民族志 《自我的解释》 《知识人》
下载PDF
文化主体对民间信仰影像化表达的态度与变迁——基于大理剑川影像民族志实践的反思
19
作者 朱靖江 赵雯静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共7页
当代人类学在学科发展过程中,针对田野研究与民族志书写范式,不断修正表述危机的问题,强调主位文化的深层次表达。把当地文化作为可读的文本,把研究者作为文化的翻译者和书写者,需遵循将田野资料“变熟为生”[1]的基本策略,回归本土文... 当代人类学在学科发展过程中,针对田野研究与民族志书写范式,不断修正表述危机的问题,强调主位文化的深层次表达。把当地文化作为可读的文本,把研究者作为文化的翻译者和书写者,需遵循将田野资料“变熟为生”[1]的基本策略,回归本土文化并描述和阐释共通语言,以促成跨文化交流。在调查中通过影像手段直接记录文化事项,使田野资料较为通俗易懂的优势逐渐明显。影视人类学作为从人类学发展而来的重要分支学科,至今已有一套专业的田野影像工作方法--通过影像手段来呈现、解释文化符号背后的意义,增进对当地人文化性格、精神世界和社会图景等地方性概念的理解,更好地实现跨文化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理解 基本策略 影视人类学 田野研究 书写者 田野资料 影像民族志 民族志书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