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黄土高原500 ka BP的古土壤与气候带迁移 被引量:26
1
作者 赵景波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23-331,共9页
根据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 ,确定了长武和西安地区第 5层古土壤的 Ca CO3和 Fe2 O3已迁出了古土壤 ,该层古土壤为酸性淋溶土壤。长武和西安第 5层古土壤剖面构型分别为 Bts- Cs- Cl-Bk- C型和 Bts- Cf- Cs- Cl- Bk- C型。该层古土壤底部... 根据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 ,确定了长武和西安地区第 5层古土壤的 Ca CO3和 Fe2 O3已迁出了古土壤 ,该层古土壤为酸性淋溶土壤。长武和西安第 5层古土壤剖面构型分别为 Bts- Cs- Cl-Bk- C型和 Bts- Cf- Cs- Cl- Bk- C型。该层古土壤底部之下发育了有 Fe2 O3淀积的深部风化层 ,表明当时风化作用至少已开始进入铁铝氧化物迁移的化学风化中期阶段。 Fe2 O3、 Ca CO3迁移特征、孢粉、粘土矿物和深部风化层等 6项指标显示距今 50 0 ka BP前后亚热带气候迁移到了黄土高原中部 ,当时年均降水量显著增加。在比今明显温暖的典型间冰期 ,秦岭已失去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古土壤性质 化学成迁移 深部风化层 气候带迁移 陕西
下载PDF
黄土高原350~280ka PB气候迁移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阴雷鹏 赵景波 +1 位作者 张新平 侯雨乐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56-762,共7页
根据野外调查和室内鉴定、分析了黄土高原350~280 ka PB前后的气候迁移变化问题。资料表明,在地处黄土高原南缘的陕西长安少陵塬第3层古土壤形成中晚期和第4层古土壤形成的早期有代表荒漠草原环境的石膏发育,指示当时黄土高原气候发生... 根据野外调查和室内鉴定、分析了黄土高原350~280 ka PB前后的气候迁移变化问题。资料表明,在地处黄土高原南缘的陕西长安少陵塬第3层古土壤形成中晚期和第4层古土壤形成的早期有代表荒漠草原环境的石膏发育,指示当时黄土高原气候发生了显著的干旱化与大幅度的荒漠草原南迁,与现在这个地区气候相比,气候带向南迁移了约4个纬度,也说明在这段时间内荒漠草原广布于黄土高原。石膏的发育还揭示,在350~280 ka PB前后黄土高原气候发生了性质的转变,第3层古土壤发育中晚期和第4层古土壤发育早期最少各有一个时期气候特别冷干,当时该区已基本不受夏季风的影响,并处于冬季风气候控制的环境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古土壤 石膏 季风 气候带迁移
下载PDF
陕西洛川黄土中第5层古土壤与环境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赵景波 岳应利 杜娟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0-34,共5页
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资料表明,黄土高原中部的洛川一带500ka前后发育的第5层古土壤上、下部分层的CaCO3淀积层和部分Fe2O3已迁出了古土壤层,该层古土壤是不具CaCO3淀积层的淋溶性中酸性土壤,剖面构型为Bts Cs Cl Bk C型。这一古土壤底部... 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资料表明,黄土高原中部的洛川一带500ka前后发育的第5层古土壤上、下部分层的CaCO3淀积层和部分Fe2O3已迁出了古土壤层,该层古土壤是不具CaCO3淀积层的淋溶性中酸性土壤,剖面构型为Bts Cs Cl Bk C型。这一古土壤底部之下发育了风化淋滤黄土层,指示当时风化淋滤深度和强度比现今大,是250万年来最温湿气候事件的显示。该层古土壤发育时亚热带气候迁移到了黄土高原中部,当时年均温度为15℃左右,年均降水量为850m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古土壤 深部风化 深部淀积层 气候带迁移
下载PDF
集装箱码头企业投保码头综合保险
4
作者 郑兵舸 甘国涛 《集装箱化》 2006年第5期20-23,共4页
关键词 集装箱码头企业 保险费 投保 生产经营过程 自然灾害 地球变暖 经济利益 气候带迁移 人类社会 异常气候
下载PDF
Changes to the Natural Regional Boundaries in China During 1961-2007
5
作者 YU Zhen-Yan FAN Guang-Zhou +3 位作者 DONG Yi-Ping WANG Lei HUA Wei ZHOU Ding-Wen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11年第4期199-203,共5页
Daily temperature data from 599 stations across China for the years 1961 to 2007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changes in the natural regional boundar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10℃ and its du... Daily temperature data from 599 stations across China for the years 1961 to 2007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changes in the natural regional boundar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10℃ and its duration changed dramatically from the end of 1990s to the early 21 st century. The amplitude of natural regional boundaries was greater in the 21st century than it was in the 20th century. In the eastern region of China, the climatic zones were migrating generally northward, with the northern edge of the subtropical zone and the eastern section of the warm temperate zone showing an obvious northward shift of up to 1-3° of latitude. The climatic zones moved south in the Qinghal-Tibet Plateau, western Inner Mongolia, and some areas of western Xinjiang, and slightly to the north in other parts of the western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DURATION natural regional boundary global warming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