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子支气管镜气道内吸引联合乙酰半胱氨酸雾化吸入、高频胸壁振荡治疗坠积性肺炎的疗效观察
1
作者 叶文斌 伍杰华 陈秀妹 《中外医药研究》 2023年第25期48-50,共3页
目的:分析电子支气管镜气道内吸引联合乙酰半胱氨酸雾化吸入、高频胸壁振荡治疗坠积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2年12月台山华济医院收治的坠积性肺炎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 目的:分析电子支气管镜气道内吸引联合乙酰半胱氨酸雾化吸入、高频胸壁振荡治疗坠积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2年12月台山华济医院收治的坠积性肺炎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乙酰半胱氨酸雾化吸入联合高频胸壁振荡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电子支气管镜气道内吸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生活质量、炎性指标、住院时间、临床体征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炎性指标水平、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临床体征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子支气管镜气道内吸引联合乙酰半胱氨酸雾化吸入及高频胸壁振荡治疗坠积性肺炎,效果明显,值得应用并予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坠积性肺炎 电子支气管镜 气道内吸引 乙酰半胱氨酸 雾化吸入 高频胸壁振荡
下载PDF
国内外护士实施人工气道内吸引能力现状的文献调查 被引量:5
2
作者 郝桂华 阮洪 +2 位作者 杨志英 胡嘉乐 俞蕾蕾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5年第15期17-19,23,共4页
目的系统回顾国内外护士实施人工气道内吸引能力的现状,为构建人工气道内吸引的临床实践指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Science direct、万方学术期刊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全文数据库辅以互联网络检索,收集... 目的系统回顾国内外护士实施人工气道内吸引能力的现状,为构建人工气道内吸引的临床实践指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Science direct、万方学术期刊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全文数据库辅以互联网络检索,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关于护士实施人工气道内吸引能力的文献,并采用定性系统评价的方法对纳入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0篇文献。分析结果显示,护士实施气道内吸引能力较低,主要问题环节包括吸引前的评估、患者准备、预充氧、感染控制、吸痰管型号和吸引负压选择、吸引时间和频次等。结论应进一步提高护士实施人工气道内吸引的能力,并研究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项目,以保证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士 人工气道内吸引 能力 文献研究
下载PDF
2020新生儿机械通气时气道内吸引操作指南 被引量:36
3
作者 黄益 +3 位作者 唐军 史源 封志纯 母得志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33-542,共10页
气道内吸引是患儿接受机械通气时常用且必要的侵入性操作,整个过程包括病人的准备、吸引及后续护理,可能伴随不良事件的发生。现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采用证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订与评价方法(GRADE),制定新生儿机械通气时气道内吸引的... 气道内吸引是患儿接受机械通气时常用且必要的侵入性操作,整个过程包括病人的准备、吸引及后续护理,可能伴随不良事件的发生。现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采用证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订与评价方法(GRADE),制定新生儿机械通气时气道内吸引的操作指南,旨在促进这一操作规范化实施,保证病人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道内吸引 机械通气 指南 新生儿
下载PDF
以指南为基础的气道内吸引集束化护理策略在NICU有创机械通气早产儿中的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邓祥敏 张玉霞 +1 位作者 单娜 王静娜 《齐鲁护理杂志》 2022年第15期54-57,共4页
目的:探讨以指南为基础的气道内吸引(ETS)集束化护理策略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有创机械通气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0年1月1日~7月31日收治的139例早产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ETS护理;将2020年8月1日~2021年6月30日收治的16... 目的:探讨以指南为基础的气道内吸引(ETS)集束化护理策略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有创机械通气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0年1月1日~7月31日收治的139例早产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ETS护理;将2020年8月1日~2021年6月30日收治的162例早产儿作为观察组,采用以指南为基础的ETS集束化策略。比较两组气道内吸引时、吸引后5 min疼痛程度、机械通气时间及堵管和痰块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吸引时、吸引后5 min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P<0.01),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机械通气期间堵管和痰块发生例数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NICU对有创机械通气早产儿采用以指南为基础的ETS集束化护理策略可减缓患儿气道内吸引时、吸引后疼痛刺激,缩短患儿撤机时间,减少堵管、痰块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早产儿 机械通气 气道内吸引 疼痛
下载PDF
新生儿机械通气患者气道内吸引的最佳证据总结 被引量:2
5
作者 唐帆 李亚玲 +3 位作者 罗曼月 王兆北 黎张双子 蔡鹏 《护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38-42,共5页
目的整合及评价机械通气新生儿气道内吸引的证据,为临床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检索UpToDate、BMJ、Cochrane Library、JBI、NGC、NICE、RNAO、CINAHL、PubMed、EMbase、Scopus、万方、中国知网、美国呼吸治疗协会及欧洲呼吸学会官方网站。... 目的整合及评价机械通气新生儿气道内吸引的证据,为临床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检索UpToDate、BMJ、Cochrane Library、JBI、NGC、NICE、RNAO、CINAHL、PubMed、EMbase、Scopus、万方、中国知网、美国呼吸治疗协会及欧洲呼吸学会官方网站。由2名经过专业循证培训的评价员独立进行质量评价并结合专家意见形成证据总结。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包括指南4篇、推荐实践1篇、证据总结2篇、系统评价4篇,共汇总了吸引指征、吸引准备、吸引实施、吸引整理及非常规性操作5个维度共20条最佳证据。结论本研究为临床医护人员进行新生儿气道内吸引规范化操作提供了循证依据,旨在提升新生儿气道管理水平和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机械通气 气道内吸引 证据总结
下载PDF
不同视角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人工气道内吸引护理的安全保障的感知 被引量:4
6
作者 谭艳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7年第16期50-52,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视角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人工气道内吸引的感知,探讨最具安全保障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7年1~5月我院神经外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1例(已停止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清醒在院患者)及其家属、专业护士,制定半结构式深度访... 目的:探讨不同视角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人工气道内吸引的感知,探讨最具安全保障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7年1~5月我院神经外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1例(已停止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清醒在院患者)及其家属、专业护士,制定半结构式深度访谈问卷并进行访谈。最终分类收集访谈资料,并进行相关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患者及其家属、专业护士不同角度对人工气道内吸引及护理多个方面的感知存在差异。结论:通过调查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不同视角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人工气道内吸引的感知,能够全面了解在不同护理方面,不同护理方法对不同人群的切身感受,从而有利于建立一个对于医护人员及患者均最佳的护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视角 重型颅脑损伤 人工气道内吸引 吸痰术 安全保障
下载PDF
不同负压气道内吸引治疗婴儿毛细支气管炎的效果观察
7
作者 赵长英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年第23期14-15,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负压气道内吸引治疗小婴儿毛细支气管炎的效果。方法:选择80例毛细支气管炎的婴儿按不同负压气道内吸引分组,采用0.01 MPa负压气道内吸引的为试验组,采用0.02 MPa负压气道内吸引的为对照组,比较治疗效果。结果:不同负压气... 目的:探讨不同负压气道内吸引治疗小婴儿毛细支气管炎的效果。方法:选择80例毛细支气管炎的婴儿按不同负压气道内吸引分组,采用0.01 MPa负压气道内吸引的为试验组,采用0.02 MPa负压气道内吸引的为对照组,比较治疗效果。结果:不同负压气道内吸引患儿血氧饱和度、脉搏、呼吸和并发气道黏膜出血的情况,试验组患儿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疗效好。结论:低负压(0.01 MPa)气道内吸引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使血氧饱和度提升,改善了缺氧、喘憋等症状;脉搏、呼吸下降,减少了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的发生;减少了缺氧、黏膜出血等吸引合并症,疗效比对照组好,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氧仪监测 不同负压气道内吸引 婴儿 毛细支气管炎
下载PDF
2020新生儿机械通气时气道内吸引操作指南 被引量:2
8
作者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年第20期F0002-F0002,共1页
气道内吸引是患儿接受机械通气时常用且必要的侵入性操作,整个过程包括患儿的准备、吸引及后续护理,可能伴随不良事件的发生。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循证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呼吸专业... 气道内吸引是患儿接受机械通气时常用且必要的侵入性操作,整个过程包括患儿的准备、吸引及后续护理,可能伴随不良事件的发生。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循证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呼吸专业委员会采用证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订与评价方法(GRADE),制定了《2020新生儿机械通气时气道内吸引操作指南》(简称《指南》),旨在促进这一操作规范化实施,保证患儿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医师协会 呼吸专业 操作指南 侵入性操作 操作规范化 新生儿机械通气 气道内吸引 后续护理
下载PDF
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气道内吸引操作性疼痛的研究进展及启示
9
作者 于天灏 陈香萍 +3 位作者 尹金瑜 刘倩 王涛 李文丽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2024年第10期920-925,共6页
气道内吸引作为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常用且必要的侵入性护理操作,其给患者带来的疼痛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国内少有学者关注此领域。鉴于此,该文对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气道内吸引操作性疼痛发生现状\影响因素及评估工具进行综述,旨在为... 气道内吸引作为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常用且必要的侵入性护理操作,其给患者带来的疼痛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国内少有学者关注此领域。鉴于此,该文对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气道内吸引操作性疼痛发生现状\影响因素及评估工具进行综述,旨在为医护人员在实践中全面认识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气道内吸引操作性疼痛并制订管理策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病护理 机械通气 气道内吸引 疼痛 综述文献(主题)
下载PDF
成人患者人工气道内吸引临床实践指南的内容分析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俞蕾蕾 胡嘉乐 +1 位作者 郝桂华 阮洪 《华西医学》 CAS 2014年第10期1922-1926,共5页
目的对国内外成人患者人工气道内吸引相关临床实践指南进行文献内容分析,为构建适合我国本土的成人患者人工气道内吸引的临床实践指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内容分析法,对网络检索2000年1月-2012年12月相关临床实践指南进行文献内容分析。... 目的对国内外成人患者人工气道内吸引相关临床实践指南进行文献内容分析,为构建适合我国本土的成人患者人工气道内吸引的临床实践指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内容分析法,对网络检索2000年1月-2012年12月相关临床实践指南进行文献内容分析。结果共纳入3份英文临床实践指南,析出评估、准备、实施、效果评价4个阶段共21项成人患者人工气道内吸引相关内容。结论尚未见有中国本土的成人患者人工气道内吸引临床实践指南。国外现有指南虽可指导成人患者人工气道内吸引,但与国内现有的操作规范存在一定差异。研究人员及临床护理人员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最佳证据,构建适合本土的成人患者人工气道内吸引临床实践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道内吸引 人工气道 内容分析法 临床实践指南
原文传递
国内外患者和护士对人工气道内吸引主观感受研究的文献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郝桂华 胡嘉乐 +1 位作者 俞蕾蕾 阮洪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1-53,共3页
目的 了解国内外患者及护士对人工气道内吸引的主观感受,为构建人工气道内吸引的临床实践指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CNKI、万方、维普、Pubmed、Science direct、西文等数据库及Google搜索引擎2005年至2013年患者和/或护士气道内吸引主... 目的 了解国内外患者及护士对人工气道内吸引的主观感受,为构建人工气道内吸引的临床实践指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CNKI、万方、维普、Pubmed、Science direct、西文等数据库及Google搜索引擎2005年至2013年患者和/或护士气道内吸引主观感受的文献进行检索,采用文献内容分析法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 19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提取相关内容发现,大多数患者保留有人工气道内吸引的记忆,对气道内吸引的主观感受概括为疼痛、呛咳、憋气、渴望交流、恐惧、苦恼;护士人工气道内吸引主观感受的研究较少,且与患者主观感受存在差异.结论 重视患者主观感受,同时加强对护士气道内吸引主观感受的研究,改善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可减轻其不适体验,并将有助于气道内吸引临床实践指南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气道内吸引 主观感受 国内外 文献分析
原文传递
鸟巢护理体位结合听觉干预缓解新生儿机械通气时疼痛效果分析
12
作者 邱杰杰 刘娇娇 +2 位作者 周婧 史好思 李丹凤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2期133-136,共4页
目的:探讨鸟巢护理体位结合听觉干预对缓解新生儿机械通气时气道内吸引疼痛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10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行机械通气时气道内吸引新生儿98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给... 目的:探讨鸟巢护理体位结合听觉干预对缓解新生儿机械通气时气道内吸引疼痛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10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行机械通气时气道内吸引新生儿98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镇痛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鸟巢护理体位结合听觉干预。比较两组新生儿心率、血氧饱和度、疼痛情况、家长满意度。结果:机械通气干预3 d后,两组新生儿心率、血氧饱和度均高于机械通气时;但观察组心率低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通气干预3 d后,两组新生儿早产儿疼痛量表(PIPP)评分均低于机械通气时,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家长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鸟巢护理体位结合听觉干预对缓解新生儿机械通气时气道内吸引疼痛效果明显,可明显改善新生儿心率和血氧饱和度水平,新生儿家属满意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通气 气道内吸引 鸟巢护理体位 听觉干预 新生儿
下载PDF
高原长期气管切开患者并发气道狭窄的护理
13
作者 杨升辉 李诗冬 +1 位作者 巴焕玲 何春燕 《中华综合医学杂志(河北)》 2004年第2期76-77,共2页
关键词 高原 气管切开 气道狭窄 机械通气监测 人工气囊管理 气道内吸引技术 保湿
下载PDF
不同拔管方式对气管导管拔除患者并发症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徐培峰 李晓东 葛慧青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2020年第6期512-515,共4页
目的比较机械通气自主呼吸试验成功患者正压拔管与负压拔管对减少拔管相关并发症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7月1日—12月31日某三级甲等医院ICU自主呼吸试验成功后的患者4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入组患者分为正压拔管组(25例)和负压拔管组(23... 目的比较机械通气自主呼吸试验成功患者正压拔管与负压拔管对减少拔管相关并发症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7月1日—12月31日某三级甲等医院ICU自主呼吸试验成功后的患者4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入组患者分为正压拔管组(25例)和负压拔管组(23例),主要观察指标为患者在拔管过程中呼气末电阻(end expiratory lung impedance,EELI)的变化率,用△EELI%表示。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患者呼吸频率、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变化;上呼吸道并发症包括气道高反应(喉部喘鸣、两肺新发哮鸣音)、严重咳嗽、胃内反流和呼吸窘迫。结果正压拔管组拔管前后△EELI%为(14.84±2.03)%,EELI平均1 min内全部恢复至拔管前水平;负压拔管组拔管前后△EELI%为(31.09±4.64)%,EELI恢复至拔管前水平所需平均时间为3 min,其中4例在拔管后30 min内EELI仍低于拔管前水平,两组△EEL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30 min内并发症发生例数比较:呼吸急促(正压拔管组、负压拔管组分别为5例,15例),心率增加20%(4例,11例),平均动脉压增加20%(2例,8例),血氧饱和度下降超过5%(2例,8例);上呼吸道并发症包括气道高反应(1例,6例),严重咳嗽(3例,9例),以及胃内反流(1例,6例)和呼吸窘迫(2例,1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压拔管可以有效减少机械通气患者因拔管导致的肺塌陷,降低上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道拔管 拔管方式 肺不张 低氧血症 气道内吸引 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
下载PDF
利多卡因在气管切开患者吸痰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5
作者 杨全珍 王越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7年第5期20-21,共2页
目的减轻气道吸引时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及不良反应。方法将63例气管切开意识清醒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用常规方法进行气道内吸引,观察组吸引前用2%利多卡因0.5~1m1沿气管内壁缓慢注入,待2~3min后再行气道内... 目的减轻气道吸引时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及不良反应。方法将63例气管切开意识清醒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用常规方法进行气道内吸引,观察组吸引前用2%利多卡因0.5~1m1沿气管内壁缓慢注入,待2~3min后再行气道内吸引。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发生刺激性咳嗽、躁动等方面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P〈0.01);在吸痰时与吸痰后2min,血氧饱和度读数均值两组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P〈0.01);吸痰后5min血氧饱和度读数均值两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气道内吸引前用2%利多卡因气道内注入,明显减轻机体的反应,降低对气管的刺激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多卡因 气管切开 气道内吸引
下载PDF
气道内胎粪吸引对羊水混浊但有活力新生儿的必要性 被引量:1
16
作者 赖莉明 黄志坚 张喆 《现代医学》 2016年第2期227-229,共3页
目的:明确对羊水混浊且有活力的新生儿进行气道内胎粪吸引的必要性。方法:选取在我院羊水3度浑浊但顺产娩出有活力的足月新生儿300例,其中150例作为干预组在新生儿娩出时进行气道内胎粪吸引,另外150例作为对照组按照窒息复苏指南要求只... 目的:明确对羊水混浊且有活力的新生儿进行气道内胎粪吸引的必要性。方法:选取在我院羊水3度浑浊但顺产娩出有活力的足月新生儿300例,其中150例作为干预组在新生儿娩出时进行气道内胎粪吸引,另外150例作为对照组按照窒息复苏指南要求只进行常规清理呼吸道处理。分析比较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6、24、48 h间呼吸、肤色、血气结果、胸片表现、疾病恢复时间、吸氧时间及呼吸机通气时间。结果:干预组呼吸道症状及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疾病恢复时间也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未出现因气管插管引起的黏膜损伤、声嘶、气胸等并发症。结论:对羊水混浊新生儿无论有无活力均由经验技术熟练的新生儿专科医生进行气道内胎粪吸引有利于减少呼吸道并发症,缩短疾病恢复时间,且不会造成气道损伤等并发症,建议常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水混浊 新生儿 气道内吸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