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紫阳地区茶园土壤氟形态测定及影响茶叶氟含量主要因素
1
作者 冯博鑫 门倩妮 +5 位作者 甘黎明 魏立勇 刘玖芬 何涛 王鹏 贺怡欣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6-176,共11页
氟在人体生长发育和骨骼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通过饮茶摄入氟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受到较大关注。本文以大巴山区紫阳县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64组茶园土壤和对应茶叶样品,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氟形态、茶叶氟含量,通过多元回归分... 氟在人体生长发育和骨骼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通过饮茶摄入氟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受到较大关注。本文以大巴山区紫阳县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64组茶园土壤和对应茶叶样品,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氟形态、茶叶氟含量,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影响大巴山区茶叶氟含量的Freundlich模型,并检验了模型的预测精度。结果显示:①研究区茶园表层土壤氟含量范围为487.37~1120.78mg/kg,平均值为730.63mg/kg;研究区茶叶氟含量为31.23~112.49mg/kg,平均值为57.58mg/kg,所有样品均未超过农业标准(NY659-2003)限值;②研究区茶园土壤氟的形态分布为:残渣态>水溶态>有机态>铁锰结合态>可交换态,水溶态氟含量范围为5.27~23.15mg/kg,平均值为9.72mg/kg,远高于中国地氟病发生区水溶态氟的平均含量2.5mg/kg,说明研究区存在一定生态风险。土壤水溶态氟与茶叶氟含量有显著相关性(n=64,r=0.82,p<0.01),其余形态与茶叶氟含量无显著相关性;③以水溶态氟、CEC、交换性铝、有机质、pH五个因子为变量,构建了影响茶叶氟含量的多元回归方程,采用Freundlich模型预测茶叶氟含量,该模型可以解释86.0%的变异,通过验证模型的预测精度达到88.0%,总体来说预测效果较好。本研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氟形态数据构建了预测茶叶氟的模型,并达到可靠程度,可以为紫阳地区及相似地区茶叶氟生态风险评价、指导绿色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阳地区 土壤 茶叶 土壤氟形态 多元回归分析
下载PDF
水溶性有机质对茶园土壤氟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郜红建 金友前 +2 位作者 董艳红 宛晓春 张正竹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89-393,共5页
采用元素分析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腐熟鸡粪中水溶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matter,DOM)的结构及组成,通过溶液连续提取-电位分析法分析茶园土壤中氟的形态及含量。结果表明,腐熟鸡粪DOM中C、O、H和N元素含量占元... 采用元素分析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腐熟鸡粪中水溶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matter,DOM)的结构及组成,通过溶液连续提取-电位分析法分析茶园土壤中氟的形态及含量。结果表明,腐熟鸡粪DOM中C、O、H和N元素含量占元素总量的93%,其中C和O的含量大于H和N,C/H和C/N较大,C、H饱和度低,含有较多羧基、醛基、酮基等不饱和度高的物质。水溶态和有效态氟含量随外源DOM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呈负相关关系;而土壤铁锰结合态氟、有机结合态氟含量则随外源DOM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呈正相关关系。外源DOM的加入可降低茶园土壤水溶态和有效态氟含量,提高了铁锰结合态氟、有机结合态氟含量,降低氟的生物可利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有机质 结构 组成 土壤氟形态 影响
原文传递
添加硫酸铝对稻田土中氟形态及水稻氟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刘金华 赵兰坡 +2 位作者 王鸿斌 张志丹 张忠庆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45-450,共6页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硫酸铝用量对水稻植株及稻田土中氟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植株对氟存在着奢侈吸收的现象,各部位氟浓度的顺序为稻壳>糙米>根>茎叶。在相同氟浓度下,随着硫酸铝用量的增加,水稻植株各部位的氟浓度呈...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硫酸铝用量对水稻植株及稻田土中氟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植株对氟存在着奢侈吸收的现象,各部位氟浓度的顺序为稻壳>糙米>根>茎叶。在相同氟浓度下,随着硫酸铝用量的增加,水稻植株各部位的氟浓度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在0.4%、0.6%硫酸铝处理下出现最低值,并且与对照差异极显著。土壤中自由态氟和水溶态氟含量随着硫酸铝用量的增加而呈逐渐降低趋势。线性分析表明两种氟与硫酸铝用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而残余态氟则与硫酸铝用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虽然土壤中可交换态氟含量随着硫酸铝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并在0.2%硫酸铝处理下出现最大值,但是统计分析表明,0%和0.2%硫酸铝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而在0.2%~0.8%硫酸铝处理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这说明铝对交换态氟的作用以抑制为主;络合态氟、铁锰结合态氟及有机态氟的含量也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最高值出现在0.4%、0.6%硫酸铝处理。相关分析表明,植株各部位的氟浓度与土壤中铁锰结合态氟和有机束缚态氟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因此,当硫酸铝用量为0.4%~0.6%时(相当于氟铝的质量比为6∶1~4∶3),植株各部位的氟浓度较低,降氟效果较好;而且此时土壤中水溶态和交换态氟含量相对较低,铁锰结合态和有机束缚态氟含量相对较高,能够减少氟向地下水的渗透,从而降低人畜通过地下水和米饭所摄入的氟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硫酸铝 含量 氟形态
下载PDF
地下水中氟形态饱和指数与地氟病关系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何小娟 李旭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2期364-364,共1页
关键词 分布规律 存在形态 地下水 氟形态 饱和指数 地方病
下载PDF
南极磷虾不同部位氟形态及其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5
作者 郭帆 汪之和 +1 位作者 施文正 方兵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37-242,共6页
利用连续化学-超声波浸提法,对南极磷虾全虾、虾头、虾壳、虾肉中总氟含量以及氟的存在形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总氟含量依次为虾壳>虾头>全虾>虾肉。不同部位不同形态氟含量以残余态最高,其次为可交换态,氧化态氟和有机... 利用连续化学-超声波浸提法,对南极磷虾全虾、虾头、虾壳、虾肉中总氟含量以及氟的存在形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总氟含量依次为虾壳>虾头>全虾>虾肉。不同部位不同形态氟含量以残余态最高,其次为可交换态,氧化态氟和有机态氟含量相对较低,水溶态氟含量极少。由此可见,南极磷虾中氟的形态大部分以残余态和可交换态存在。相关性分析表明:水溶态氟与可交换态氟呈显著正相关(r=0.495**),氧化态氟与残余态氟呈显著负相关(r=-0.254*),有机态氟与残余态氟呈显著正相关(r=0.312*)。水溶态氟与南极磷虾p H值和水分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r=0.737**,r=0.292*),有机态氟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324*),残余态氟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366*)。本研究可为南极磷虾不同组织中氟的不同存在形态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南极磷虾脱氟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氟形态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皖北地区土壤中不同形态氟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6
6
作者 于群英 慈恩 杨林章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333-1340,共8页
以皖北地区广泛分布的潮土、砂姜黑土、水稻土等为材料,采用连续化学提取的方法,研究了土壤中不同形态氟的含量、土体分布以及土壤氟形态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皖北地区土壤全氟含量为265·8~612·8mg·kg-1... 以皖北地区广泛分布的潮土、砂姜黑土、水稻土等为材料,采用连续化学提取的方法,研究了土壤中不同形态氟的含量、土体分布以及土壤氟形态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皖北地区土壤全氟含量为265·8~612·8mg·kg-1,平均含量为423·7mg·kg-1,土壤全氟含量高低排序为菜园土>潮土>水稻土>砂姜黑土>黄棕壤,菜地土壤存在氟积累现象.土壤氟主要以残余态氟形式存在,占土壤全氟的95%以上;其次为水溶态氟,占土壤全氟的1·5%左右;有机态氟、铁锰氧化物态氟和交换态氟含量均较少.28个土壤样本的水溶态氟含量范围为1·35~17·98mg·kg-1,平均含量为6·62mg·kg-1,含量较低的是硅质黄棕壤,含量较高的是菜地土壤、潮土和砂姜黑土.土壤水溶态氟含量与土壤pH和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全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交换态氟与土壤物理性粘粒和小于0·001mm土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铁锰结合态氟与土壤全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有机态氟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对土壤氟形态与土壤性质的逐步回归表明,土壤pH,有效磷、有机质、全磷和物理性粘粒含量是影响土壤氟形态分布的主要因素,其中,土壤pH的影响最大.土壤水溶态氟含量与土壤母质有关,在浅湖沼相沉积物上形成的土壤水溶态氟含量最高,平均含量为9·05mg·kg-1;其次为在黄河冲积物上形成的土壤,平均含量为8·12mg·kg-1;在晚更新世黄土母质上形成的土壤水溶态氟平均含量为2·97mg·kg-1;在淮河冲积物上形成的土壤和轻质黄棕壤水溶态氟含量分别为2·05和1·91mg·kg-1.在土体中,土壤有机态氟和铁锰氧化物态氟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菜地土壤上部土层的全氟和水溶态氟含量均高于底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北 土壤 氟形态 成土母质
下载PDF
南极磷虾中各赋存形态氟在大鼠肝的蓄积及对肝损伤研究
7
作者 李佳欢 谢昌健 +4 位作者 康瑞宁 张旺 王彦波 杨青 朱兰兰 《农产品加工》 2023年第7期1-7,13,共8页
为探究南极磷虾中各形态氟在大鼠肝中蓄积规律及各形态氟对动物肝脏的损伤的先行试验,为进一步研究南极磷虾各形态氟对肝脏损伤的机制提供参考。采用逐级化学-超声波提取方法制备各形态氟虾粉,配合动物饲料进行28 d动物试验,结束后立即... 为探究南极磷虾中各形态氟在大鼠肝中蓄积规律及各形态氟对动物肝脏的损伤的先行试验,为进一步研究南极磷虾各形态氟对肝脏损伤的机制提供参考。采用逐级化学-超声波提取方法制备各形态氟虾粉,配合动物饲料进行28 d动物试验,结束后立即解剖取出各组大鼠的肝,采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各组样品氟含量,分析各形态氟的富集规律;各组另取1份肝脏样品制作肝脏组织病理学切片,观察其结构和病变特征。结果表明,氟化钠组雄鼠出现典型的炎症,雌鼠肝脏出现典型肝细胞气球样变性及炎症;在5种形态氟的共同作用下会对肝脏产生明显的损伤;除去水溶性氟以外的4种形态氟共同作用可以对肝脏造成损害,但程度低于5种形态氟共同作用对肝脏的损伤;按照逆向换算方法,水溶态氟对肝脏细胞的损伤程度最为严重,其次是可交换态氟,氧化态氟、有机结合态氟和残渣态氟对肝脏的损伤主要以炎症为主,且程度没有水溶态氟和可交换态氟高。从南极磷虾中各形态氟在大鼠肝脏中的蓄积各不相同,同时南极磷虾中各形态氟对大鼠肝有不同程度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南极磷虾中形态 蓄积规律 肝脏组织病理学切片
下载PDF
地下水中氟的赋存形态与人体负效应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王玲 黄景春 李明 《湖南生态科学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18-25,共8页
在部分高氟水地区,地下水中氟含量与地氟病患病率非正相关性关系,由于氟测取手段的限制,目前无法对复杂态氟进行相关毒理学及临床实验,以判断其人体负效应.本文在分析了地下水中不同形态氟赋存特征的基础上,以豫东平原为例通过食物链中... 在部分高氟水地区,地下水中氟含量与地氟病患病率非正相关性关系,由于氟测取手段的限制,目前无法对复杂态氟进行相关毒理学及临床实验,以判断其人体负效应.本文在分析了地下水中不同形态氟赋存特征的基础上,以豫东平原为例通过食物链中某些具有代表意义的复杂态氟与简单阴离子态氟的人体负效应进行对比,得出络合离子态与有机态氟人体负效应的基本推断,为深入研究地氟病的致病机理提供了线索.图1,表3,参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形态 人体负效应 豫东平原
下载PDF
大同盆地地方氟病地区土壤中氟的赋存形态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李亮 吴亚 +3 位作者 王焰新 皮坤福 刘沛 李俊霞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2-57,共6页
以大同盆地地方氟病地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化学提取法逐级提取土壤中水溶态、离子交换态、铁锰结合态、有机束缚态和残余态的氟,研究了大同盆地土壤中氟的赋存形态特征以及控制土壤中氟赋存形态的因素,进而探讨了土壤中氟氧化物... 以大同盆地地方氟病地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化学提取法逐级提取土壤中水溶态、离子交换态、铁锰结合态、有机束缚态和残余态的氟,研究了大同盆地土壤中氟的赋存形态特征以及控制土壤中氟赋存形态的因素,进而探讨了土壤中氟氧化物迁移与转化对大同盆地高氟地下水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氟的5种赋存形态按含量大小呈现出残余态氟水溶态氟>交换态氟>有机束缚态氟>铁锰结合态氟的分布规律;相关分析显示水溶态氟与铁锰结合态氟呈现正相关性,离子交换态氟与有机束缚态氟和铁锰结合态氟呈现显著正相关性;大同盆地土壤中氟的背景值较高(545.29mg/kg),并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形态的氟相互转化,可提供更多自由态的氟进入地下水中,从而形成高氟地下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同盆地 土壤 地下水 的赋存形态
下载PDF
成都土壤中氟的形态与理化性质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方强 《科技信息》 2011年第23期71-71,共1页
本文结合本刊2011年第19期中《成都土壤中氟的形态特征研究》一文的结论,对相同土壤样品的理化性质(阳离子交换容量、CaCO3、pH、有机质)进行分析,以此研究成都市区土壤中氟的形态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关键词 土壤 形态特征 理化性质
下载PDF
岱海沉积物氟化物赋存特征及其释放风险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博 郭云艳 +3 位作者 陈俊伊 姜霞 王书航 郑朔方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748-1756,共9页
为揭示岱海水-沉积物中氟化物的迁移转化规律,采用连续分级法研究了岱海间隙水,表层沉积物,柱状沉积物系统中氟化物的空间分布,赋存形态及释放风险.结果表明:岱海间隙水体中氟离子浓度平均值为(4.82±0.06)mg/L,显著高于地表水V类阈... 为揭示岱海水-沉积物中氟化物的迁移转化规律,采用连续分级法研究了岱海间隙水,表层沉积物,柱状沉积物系统中氟化物的空间分布,赋存形态及释放风险.结果表明:岱海间隙水体中氟离子浓度平均值为(4.82±0.06)mg/L,显著高于地表水V类阈值(1.5mg/L),并与上覆水中氟离子浓度(4.77±0.04)mg/L达到相对稳定平衡状态.表层沉积物总氟化物含量均值为(934.13±36.79)mg/kg,其中水溶态,可交换态,Fe/Mn结合态,有机束缚态和残渣态氟化物含量均值分别为(34.39±1.69),(7.11±0.93),(3.07±0.50),(11.97±0.79)和(934.13±36.79)mg/kg;柱状沉积物水溶态,可交换态,有机束缚态氟化物含量随沉积物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并在40cm以下基本稳定;而Fe/Mn结合态氟化物在表层含量较低,在25cm后逐步稳定.多元回归分析可知,岱海沉积物中水溶态,可交换态氟化物含量与间隙水氟离子浓度呈显著正相关,且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SAC(稳定度)风险评估表明,表层沉积物中SAC范围在55.53%~69.52%,平均值为60.63%,处于极不稳定状态,且SAC从表层向下20cm呈逐步降低的趋势,间接反映出近年来可提取态氟化物富集明显,处于较强的释放风险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岱海 沉积物 风险评估 氟形态 释放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土壤含氟量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孝良 陈效民 +1 位作者 周炼川 史振侠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7-81,共5页
分析了西南喀斯特地区不同石漠化阶段土壤的含氟量及氟分布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采用化学连续提取法研究不同石漠化阶段土壤氟的形态分布。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表层的全氟质量比为45.2~97.7mg/kg,平均为65.6mg/kg;水溶性氟的质量比... 分析了西南喀斯特地区不同石漠化阶段土壤的含氟量及氟分布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采用化学连续提取法研究不同石漠化阶段土壤氟的形态分布。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表层的全氟质量比为45.2~97.7mg/kg,平均为65.6mg/kg;水溶性氟的质量比为0.38~3.12 mg/kg,平均为1.44 mg/kg;2)随着石漠化的加重,土壤表层全氟总体上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水溶性氟的质量比则呈递减趋势;3)喀斯特地区土壤中全氟和水溶性氟在表土层中的质量比小于底土层;4)喀斯特地区土壤氟主要以残余态形式存在,占土壤全氟的96.62%,其次为水溶态,占2.19%,铁锰结合态、有机束缚态和交换态较少;5)喀斯特地区土壤全氟主要受土壤母质、生物作用和土壤无机胶体带电性能的影响,而水溶性氟主要受土壤无机胶体带电性能的影响;6)地域对喀斯特土壤的含氟量有显著影响,普定县土壤全氟及水溶性氟均显著高于荔波县,处于氟污染状态,荔波县则处于氟安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石漠化 土壤 氟形态 污染 喀斯特地区
原文传递
施氮对茶园土壤氟和茶树新梢氟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永利 王烨军 +4 位作者 廖万有 苏有健 宋莉 罗毅 孙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562-1570,共9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施肥(CK)、施氮360 kg·hm^-2(T1)、施氮720 kg·hm^-2(T2)处理下茶园土壤无机氮、p H、各形态氟含量的动态变化和春、夏、秋茶树新梢一芽四叶、一芽五叶氟含量,探讨茶园施氮对土壤和茶树新梢氟含量...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施肥(CK)、施氮360 kg·hm^-2(T1)、施氮720 kg·hm^-2(T2)处理下茶园土壤无机氮、p H、各形态氟含量的动态变化和春、夏、秋茶树新梢一芽四叶、一芽五叶氟含量,探讨茶园施氮对土壤和茶树新梢氟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茶园施氮后短期内(20-30 d)土壤水溶态氟含量显著降低,土壤交换态氟和铁锰结合态氟含量降低;长期(45-50 d)土壤水溶态氟含量的降低作用减弱,土壤交换态氟和铁锰结合态的含量增加;在试验结束时(164 d),与CK处理相比,T1处理0-20 cm土壤各形态氟含量降低,T2处理0-20 cm土壤各形态氟含量增加。2)0-20 cm茶园土壤水溶态氟、铁锰结合态氟与NH4^+-N分别呈极显著负、正相关(P〈0.01),20-40 cm土壤水溶态氟、交换态氟与NO3^--N分别呈极显著正、负相关(P〈0.01)。土壤p H与土壤水溶态氟含量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其他3种形态氟含量相关性不显著。土壤铁锰结合态氟与交换态氟、有机结合态氟呈显著、极显著正相关,但与土壤水溶态氟均无显著相关性。3)春茶前后施氮可以降低春、夏、秋茶树新梢一芽四叶、一芽五叶氟含量,但未达显著水平。T1处理新梢氟含量的降低值为夏茶(25.15-27.95 mg·kg^-1)〉秋茶(21.06-24.31 mg·kg^-1)〉春茶(18.58-21.03 mg·kg^-1),T2处理的降低值为秋茶(18.64-22.34 mg·kg^-1)〉夏茶(7.79-14.14 mg·kg^-1)〉春茶(3.52-7.30 mg·kg^-1)。春、夏、秋茶树新梢氟含量主要受0-20 cm土壤无机氮和20-40 cm土壤p H的影响。因此推测施氮通过影响茶树根系氟的吸收和氟在叶片中的累积过程调控茶树新梢氟含量,该研究成果为合理利用施氮技术降低茶园土壤和茶树新梢氟含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茶园土壤 茶树新梢 氟形态 铵态氮 硝态氮 土壤pH
下载PDF
不同浓度柠檬酸影响茶园土壤氟释放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营浩 张显晨 +1 位作者 郜红建 宛晓春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372-1378,共7页
为阐明茶树高富集土壤氟的化学机制,采用动力学方法研究了茶树根系分泌柠檬酸对茶园土壤氟形态及其在土壤固一液相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溶出液的pH和电导率随溶出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土壤氟的释放存在快速释放和慢速释放两个... 为阐明茶树高富集土壤氟的化学机制,采用动力学方法研究了茶树根系分泌柠檬酸对茶园土壤氟形态及其在土壤固一液相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溶出液的pH和电导率随溶出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土壤氟的释放存在快速释放和慢速释放两个阶段,呈现初始(0~6h)溶出浓度较高,而后(6~10h)逐渐减缓的趋势。一级动力学方程、Elovich方程、扩散方程、双常数方程均对土壤氟的溶出过程有较好的拟合,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1。土壤溶出液中的游离态氟和总氟的释放量随柠檬酸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反应开始前2h的高浓度柠檬酸溶出液中A1-F络合物的浓度较大,反应开始前1h的A1-F络合物主要以A1F3为主,占氟溶出总量的90%左右;随着溶出时间的延长,A1FI的溶出量逐渐增大,并逐渐超过A1F3。高浓度柠檬酸促进土壤氟的溶出释放,有利于A1-F络合物向AlP、AlE形态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檬酸 茶园土壤 氟形态 动力学
下载PDF
不同pH的柠檬酸对茶园土壤溶出液中氟组分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营浩 张显晨 郜红建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885-1892,共8页
通过连续流动搅拌法,研究了不同pH的柠檬酸对茶园土壤溶出液中氟组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溶出液的pH随溶出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小.土壤溶出液中的游离态氟和总氟的浓度随时间的延长和柠檬酸pH的升高而逐渐减小,且呈现初始(0—6h)溶... 通过连续流动搅拌法,研究了不同pH的柠檬酸对茶园土壤溶出液中氟组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溶出液的pH随溶出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小.土壤溶出液中的游离态氟和总氟的浓度随时间的延长和柠檬酸pH的升高而逐渐减小,且呈现初始(0—6h)溶出浓度较高,而后(6—10h)逐渐减缓的趋势.土壤氟的溶出过程用一级动力学方程、Elovich方程、扩散方程和双常数方程均有较好的拟合,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0.低pH(pH3.5)条件下,F主要以H-F形态存在,随着pH的升高(pH4.0—5.0),H-F形态的氟减小,Al-F络合态的氟增多,且随时间延长,溶出浓度均降低.反应开始的前1h,Al-F络合物主要以AlF3为主,占氟溶出总量的90%以上;至7h时,AlF+2的溶出量逐渐增大,并逐渐超过AlF3.低pH的柠檬酸促进土壤游离态氟和总氟的溶出,有利于络合态氟的形成,但对Al-F络合物的形态转化没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檬酸 茶园土壤 氟形态 释放 动力学 PH
原文传递
浅析湿法磷酸脱氟反应原理 被引量:14
16
作者 张海燕 明大增 +1 位作者 吉晓玲 杨劲 《无机盐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12,共4页
针对目前二水物法生产湿法磷酸存在的产品氟含量过高的问题,对湿法磷酸脱氟净化进行了研究。介绍了湿法磷酸中氟的存在形态,并对脱氟过程中常见的3种脱氟方法:化学沉淀脱氟、真空浓缩和汽提脱氟方法的反应原理和脱氟率影响因素进行了分... 针对目前二水物法生产湿法磷酸存在的产品氟含量过高的问题,对湿法磷酸脱氟净化进行了研究。介绍了湿法磷酸中氟的存在形态,并对脱氟过程中常见的3种脱氟方法:化学沉淀脱氟、真空浓缩和汽提脱氟方法的反应原理和脱氟率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据各种方法的反应原理,进一步探究影响脱氟率的因素。该研究对湿法磷酸的精加工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解决深度脱氟净化工艺用于实际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法磷酸 的存在形态 反应原理
下载PDF
茶园土壤发育度与土壤及茶叶含氟量的关系 被引量:24
17
作者 陆景冈 赵小敏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2年第1期33-38,共6页
分析了苏、浙、赣、闽、粤及海南6省31个茶园土壤母质、土壤和茶叶中不同形态氟的含量,得到母岩含氟量与诸多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含氟量的相关性,从而发现土壤含氟量与茶园土壤的红壤化程度及种茶后的剖面发育有密切关系,但茶叶的含氟量... 分析了苏、浙、赣、闽、粤及海南6省31个茶园土壤母质、土壤和茶叶中不同形态氟的含量,得到母岩含氟量与诸多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含氟量的相关性,从而发现土壤含氟量与茶园土壤的红壤化程度及种茶后的剖面发育有密切关系,但茶叶的含氟量只与土中的水溶态氟有关。在土壤发育的生物学小循环过程中,茶树富集氟的作用显著,由此造成茶树老叶含氟大于茶园土壤,多数茶园土壤含氟大于母岩含氟,以及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含氟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本文还讨论了茶叶及土壤中的 F/Al 比值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含 茶园土壤含 红壤化作用 茶园土壤发育 在土壤中的形态 茶园土壤剖面 F/Al比值
下载PDF
南极磷虾中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云姣 张海燕 沈晓盛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56-361,共6页
南极磷虾蕴藏量大,营养价值高,是我国开发的战略性极地生物资源。然而因其高氟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南极磷虾的食用价值开发,如何科学地评价高氟带来的局限性,成为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就南极磷虾中氟的来源、含量与分布情况、富... 南极磷虾蕴藏量大,营养价值高,是我国开发的战略性极地生物资源。然而因其高氟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南极磷虾的食用价值开发,如何科学地评价高氟带来的局限性,成为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就南极磷虾中氟的来源、含量与分布情况、富集机理、赋存形态、迁移变化、脱氟工艺以及食用安全性进行综述,旨在为南极磷虾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含量与分布 的赋存形态 的毒性与食用安全性
下载PDF
钙盐对南极磷虾肉中各形态氟的脱除作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方兵 汪之和 +2 位作者 施文正 王林林 陈璇怡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4-68,212,共6页
为探究钙盐及超声作用对南极磷虾中各形态氟的脱除效果,测定南极磷虾肉中不同形态氟的基础上,采用超声辅助六种不同钙盐对南极磷虾虾肉进行脱氟,结果表明:南极磷虾肉中,不同形态氟由高到低依次为:可交换态氟>水溶态氟>氧化态氟>... 为探究钙盐及超声作用对南极磷虾中各形态氟的脱除效果,测定南极磷虾肉中不同形态氟的基础上,采用超声辅助六种不同钙盐对南极磷虾虾肉进行脱氟,结果表明:南极磷虾肉中,不同形态氟由高到低依次为:可交换态氟>水溶态氟>氧化态氟>残渣态氟>有机束缚态氟,分别占总氟含量的32.91%、25.59%、17.02%、15.13%、9.35%,其中可交换态氟和水溶态氟含量占优。超声辅助钙盐的脱氟率比单独使用钙盐有很大提高,其中柠檬酸钙、氯化钙和乳酸钙的脱氟效果最好,脱氟率分别达到了(40.81±3.29)%、(40.15±0.06)%和(40.06±1.42)%,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水溶态氟和可交换态氟是生物有效性氟,乳酸钙、氯化钙和柠檬酸钙三种钙盐对二者总的脱除率分别达到68.66%、65.78%、62.69%,脱除效果最好;氧化态氟可被部分脱除,柠檬酸钙、氯化钙和乳酸钙对其脱氟率分别为27.50%、24.45%和23.14%;有机束缚态氟和残渣态氟很难被脱除,最高脱除率分别为11.45%和6.82%。但氧化态氟、有机束缚态氟和残渣态氟是非有效性氟,对人体危害不大。因此乳酸钙、氯化钙和柠檬酸钙是比较理想的脱氟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氟形态 超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