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9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氨氮比不均匀性对电站SCR系统脱硝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1
1
作者 雷达 金保升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2-74,78,共4页
利用概率理论,建立氨氮比不均匀性对电站SCR系统脱硝效率影响的数学模型。模型预测出的脱硝效率与试验数据吻合良好。利用该模型分析氨氮比不均匀性对电站SCR系统脱硝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氨氮比不均匀性会导致SCR系统脱硝效率下降;氨... 利用概率理论,建立氨氮比不均匀性对电站SCR系统脱硝效率影响的数学模型。模型预测出的脱硝效率与试验数据吻合良好。利用该模型分析氨氮比不均匀性对电站SCR系统脱硝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氨氮比不均匀性会导致SCR系统脱硝效率下降;氨氮比不均匀性越大,系统脱硝效率下降得越多;随着SCR系统脱硝效率的上升,氨氮比不均匀性会导致更大程度上的脱硝效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硝 SCR 氨氮比 不均匀性模型
下载PDF
关于调整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氨氮比对监测判别标准的建议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宁锴 张琪 《科技资讯》 2013年第35期129-130,共2页
氨氮是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和畜禽养殖排放的主要污染物,绝大多数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都有氨氮的排放标准。由于行业差异很大,在不同的行业排放标准中氨氮的允许排放浓度相差很大,仅用一个相对误差标准判断氨氮在线监测仪器的准确度和精密... 氨氮是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和畜禽养殖排放的主要污染物,绝大多数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都有氨氮的排放标准。由于行业差异很大,在不同的行业排放标准中氨氮的允许排放浓度相差很大,仅用一个相对误差标准判断氨氮在线监测仪器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对不同的企业来说有失公允,也体现不出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对监测 标准
下载PDF
关于水中氨氮比色测定中纳氏试剂配制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姜笑洋 《化工设计通讯》 CAS 2019年第5期7-7,33,共2页
检测水中氨氮比例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纳氏试剂进行具体检测,纳氏试剂操作步骤简单并且对氨氮的敏感度也比较高,但是纳氏试剂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试剂的配制问题,试剂的配制相对复杂,但是只有将试剂配备好才能进行试验,所以本文就主要针... 检测水中氨氮比例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纳氏试剂进行具体检测,纳氏试剂操作步骤简单并且对氨氮的敏感度也比较高,但是纳氏试剂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试剂的配制问题,试剂的配制相对复杂,但是只有将试剂配备好才能进行试验,所以本文就主要针对纳氏试剂的配制进行具体的研究,分析试剂配备因素,配备方法以及在配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中氨氮比 纳氏试剂 配制 注意事项
下载PDF
探讨污水监测中氨氮比总氮高的原因
4
作者 崔霞 《电子乐园》 2020年第10期0444-0444,共1页
总氮是指水体中有机氮、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等所有含氮化合物中氮的含量之和。总氮和氨氮是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 重要指标,是地表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监测中常用的分析项目。目前,实验室常用碱性过硫酸钾法测定水中的总氮,而... 总氮是指水体中有机氮、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等所有含氮化合物中氮的含量之和。总氮和氨氮是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 重要指标,是地表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监测中常用的分析项目。目前,实验室常用碱性过硫酸钾法测定水中的总氮,而连续流动法和 光谱仪试剂法则用于测定氨氮。理论上,同一样品中的总氮含有氨氮,前者的测定值应大于后者,但在实际监测工作中发现,氨氮、硝酸 盐氮和亚硝酸盐氮的测定总量大于总氮,即使在确定一批污水处理的进水量时,氨氮的测定也高于总氮的测定。通过对不同检测方法的比 较,发现问题主要存在于总氮消化过程中,即以碱性过硫酸钾作为消化液,其中碱与水样中的氨氮反应生成氨水,氨水挥发成氨气和氨水, 导致总氮测定结果偏低。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监测 氨氮比 原因
下载PDF
探讨污水监测中氨氮比总氮高的原因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春宝 《环境与发展》 2019年第10期121-122,共2页
实验室在监测污水过程中出现氨氮含量高于总氮含量的情况,本文针对此情况,结合环境监测工作实际,通过对总氮的消解过程、实验室环境、水样存放时间、试剂配制控制等几个方面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这些干扰因素的消除... 实验室在监测污水过程中出现氨氮含量高于总氮含量的情况,本文针对此情况,结合环境监测工作实际,通过对总氮的消解过程、实验室环境、水样存放时间、试剂配制控制等几个方面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这些干扰因素的消除进行了讨论,为氨氮和总氮监测过程中的准确性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样监测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连续流动法与纳氏试剂法测定水中氨氮比对
6
作者 李恒 胡浩 +1 位作者 陈泓霖 冯丽萍 《中国科技信息》 2019年第6期72-73,共2页
通过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和连续流动法对水中氨氮的精密度、准确度以及实际样品的测定发现,两种方法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均符合要求,精密度分别为0.70%和1.22%,两者实际样品的测定结果相对偏差在0.32%~4.76%之间。但连续流动仪法前处理步骤... 通过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和连续流动法对水中氨氮的精密度、准确度以及实际样品的测定发现,两种方法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均符合要求,精密度分别为0.70%和1.22%,两者实际样品的测定结果相对偏差在0.32%~4.76%之间。但连续流动仪法前处理步骤较少,操作过程自动化程度较高,还可以降低因为前处理操作过程带入的干扰,更适用于大批量的样品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流动法 测定结果 纳氏试剂法 操作过程 分光光度法 自动化程度
下载PDF
翘嘴鲌及翘嘴鲌“全雌1号”氨氮胁迫下的生理应答反应及耐受性分析
7
作者 蒋文枰 程顺 +5 位作者 刘士力 郑建波 迟美丽 杭小英 彭苗 李飞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4-139,共6页
【目的】探究翘嘴鲌及翘嘴鲌“全雌1号”在氨氮胁迫下的生理应答反应及耐受性,为新品种选育和健康养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在预试验确定96 h氨氮半致死浓度(96 h LC_(50))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浓度(0、8、16 mg/L)氨氮... 【目的】探究翘嘴鲌及翘嘴鲌“全雌1号”在氨氮胁迫下的生理应答反应及耐受性,为新品种选育和健康养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在预试验确定96 h氨氮半致死浓度(96 h LC_(50))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浓度(0、8、16 mg/L)氨氮对翘嘴鲌及翘嘴鲌“全雌1号”存活指标、肝脏组织学、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1)翘嘴鲌及翘嘴鲌“全雌1号”的死亡率随氨氮浓度与胁迫时间的增加而升高,在8和16 mg/L浓度下,翘嘴鲌“全雌1号”的死亡率更低;(2)组织学观察显示,随着氨氮浓度与胁迫时间的增加,肝血窦逐渐增大,局部破损增加,出现肝细胞融合,细胞轮廓与空泡界限模糊的现象增多。低浓度胁迫96 h与高浓度胁迫48 h和96 h均造成肝脏出现较大的病理学组织损伤。(3)SOD活性检测显示,对照组SOD活性稳定,而高、低浓度组则均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且高浓度组高于低浓度组。同时,翘嘴鲌“全雌1号”增幅更大,降幅更小,其在相同氨氮浓度与胁迫时间下SOD活性较翘嘴鲌高。【结论】翘嘴鲌“全雌1号”较普通翘嘴鲌具有更强的氨氮抗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翘嘴鲌 翘嘴鲌“全雌1号” 胁迫 生理应答反应 耐受性
下载PDF
低氨氮质量浓度废水DPR-SNAD脱氮除磷效能研究
8
作者 周健 宋晔珂 +4 位作者 刘轶 曹猛 和雪杰 周炯 温馨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3-721,共9页
针对低氨氮废水单级自养脱氮系统副产物硝氮残留,有机物耐受能力差,以及缺乏除磷功能等问题,提出反硝化除磷(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al,DPR)-单级自养脱氮(Simultaneous Partial Nitrification,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 and... 针对低氨氮废水单级自养脱氮系统副产物硝氮残留,有机物耐受能力差,以及缺乏除磷功能等问题,提出反硝化除磷(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al,DPR)-单级自养脱氮(Simultaneous Partial Nitrification,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SNAD)组合处理技术,重点考察氨氮负荷对单级自养脱氮工艺(Single-stage Nitrogen Removal Using Anammox And Partial Nitritation,SNAP)系统、泥龄对DPR系统构建的影响,以及低氨氮废水DPR-SNAD组合处理系统的脱氮除磷效能与微生物种群。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氨氮质量浓度梯度递减方式,氨氮负荷为0.20 kg N/(m^(3)·d)的低氨氮质量浓度的SNAP系统构建时间为63 d,较负荷为0.05 kg N/(m^(3)·d)的系统缩短了37 d。泥龄对构建的DPR系统效能影响显著,泥龄为35 d的系统除磷脱氮效能较高,PO_(4)^(3-)-P、NO_(3)^(-)-N、COD去除率分别为86.25%、98.00%、92.00%,系统释磷、吸磷、反硝化脱氮速率分别达4.60 mg/(L·h)、4.13 mg/(L·h)、5.53 mg/(L·h)。DPR-SNAD组合处理系统的氨氮(NH_(4)^(+)-N)、总氮(Total Nitrogen,TN)、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去除率分别为100%、98.64%、86.00%、93.30%。TN、TP去除率较对照组SNAP分别提高了19.20百分点和86.00百分点。16S rRNA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组合系统脱氮除磷功能菌属主要有Rhodobacter、Candidatus_Brocadia、Nitrosomonas、Gemmobacter,SNAD系统中厌氧氨氧化菌(Anaerobic Ammonia Oxidation,AnAOB)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SNAP系统,DPR促进SNAD提高了系统脱氮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废水 单级自养脱 反硝化除磷 厌氧氧化
原文传递
棉秆和油页岩共热解生物炭的氨氮吸附性能研究
9
作者 亚力昆江·吐尔逊 张凯悦 +5 位作者 高志伟 王珂 钟梅 代正华 李建 刘洋 《化学试剂》 CAS 2024年第5期39-46,共8页
使用棉秆(CS)和油页岩(OS)为原料,采用共热解的方式制备了共热解生物炭,探究了对氨氮的吸附性能。考察了不同热解时间、CS和OS比例、热解温度、CS的粒径对共热解生物炭的氨氮吸附量的影响规律,确定了最佳制备条件,并研究了吸附动力学和... 使用棉秆(CS)和油页岩(OS)为原料,采用共热解的方式制备了共热解生物炭,探究了对氨氮的吸附性能。考察了不同热解时间、CS和OS比例、热解温度、CS的粒径对共热解生物炭的氨氮吸附量的影响规律,确定了最佳制备条件,并研究了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模型。研究表明,棉秆和油页岩共热解后生物炭的结构特性和表面形貌有较大改善,对氨氮的吸附能力有明显的提高。最佳的制备条件是热解温度为500℃、m(棉秆)∶m(油页岩)=3∶1、热解时间为30 min和CS的粒径为0.20~0.30 mm。在投加量为10.0 g/L、pH 9.0时,最佳条件所制备炭的吸附量为4.89 mg/g,是棉秆生物炭的2.2倍。吸附过程以准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描述。吸附机制主要包括为离子交换、静电吸附和配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共热解 油页岩 棉秆 吸附
下载PDF
养鸡发酵床垫料中氨氮降解菌的分离及鉴定
10
作者 徐庆贤 刘芸 +1 位作者 罗晓建 阮传清 《中国沼气》 CAS 2024年第1期42-46,共5页
氨气主要来源于鸡粪,是养鸡场最常见和危害最大的恶臭气体之一,危害鸡的生长与发育,给养殖生产带来损失。使用氨氮降解菌可减少氨气的产生。以(NH_(4))_(2)SO_(4)为唯一氮源,从养鸡场发酵床垫料分离得到4株氨氮降解菌。通过16S rDNA序... 氨气主要来源于鸡粪,是养鸡场最常见和危害最大的恶臭气体之一,危害鸡的生长与发育,给养殖生产带来损失。使用氨氮降解菌可减少氨气的产生。以(NH_(4))_(2)SO_(4)为唯一氮源,从养鸡场发酵床垫料分离得到4株氨氮降解菌。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菌株FJAT-FJAT-56390和FJAT-56388属于纤维微细菌属(Cellulosimicrobium),与纤维素微水合菌Cellulosimicrobium aquatile strain 3bp(NR146008)同处于系统发育树最小分枝。菌株FJAT-56389则与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ATCC 1459(NR074540)最相似。与菌株FJAT-56387最相似的是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MK182997)。采用水杨酸分光光度法测定培养基氨氮浓度变化,结果表明,接菌96 h后,菌株FJAT-54390对氨氮去除率达84%,与FJAT-56387的去除率(79%)无显著差异(p=0.1631),显著(p=0.001)高于其它2株菌对氨氮的去除率(57%和76%),显示菌株FJAT-54390具有较高的氨气减排潜力,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床 降解 纤维微细菌属 芽孢杆菌属
下载PDF
氨氮胁迫对翘嘴鳜幼鱼抗氧化酶、消化酶活性及应激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11
作者 孙阿君 丁炜东 +2 位作者 曹丽萍 曹哲明 邴旭文 《水产科技情报》 2024年第1期44-51,共8页
为了解氨氮胁迫下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幼鱼肝脏、胃抗氧化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响应机制,以体质量为(15.27±0.67)g的翘嘴鳜幼鱼为研究对象,探讨了6个氨氮胁迫质量浓度(0、10、20、30、40、50 mg/L)下肝脏和胃中谷胱甘肽(GSH)、... 为了解氨氮胁迫下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幼鱼肝脏、胃抗氧化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响应机制,以体质量为(15.27±0.67)g的翘嘴鳜幼鱼为研究对象,探讨了6个氨氮胁迫质量浓度(0、10、20、30、40、50 mg/L)下肝脏和胃中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脂质过氧化物(LPO)、胃蛋白酶(pepsin)、胃淀粉酶(AMS)、胃脂肪酶(LPS)的活性和IL-1β、IL-8、TNF-α、HSP90α等应激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氨氮质量浓度的提高,肝脏抗氧化相关酶中的SOD、CAT、GSH活性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LPO活性呈逐渐升高的趋势,IL-1β、HSP90α基因表达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TNF-α表达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IL-8表达量呈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胃消化酶中的胃蛋白酶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AMS和LPS活性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结果表明,在低浓度氨氮胁迫条件下,鱼体通过诱导抗氧化酶活性升高和应激相关基因表达上调来应对氧化应激损伤,同时诱导升高胃消化酶活性为机体提供能量,而高浓度氨氮胁迫则抑制了抗氧化酶活性和HSP90α基因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胁迫 翘嘴鳜 抗氧化酶 消化酶 炎症相关基因 酶活力
下载PDF
正渗透膜回收废水中氨氮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宗刚 沈凡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2-227,共6页
综述了正渗透(FO)膜技术对废水中的氨氮回收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其发展历史、工艺原理、应用现状,将应用现状分为膜制造和改性、膜与其它工艺的耦合工艺、提取液、膜污染、数学建模这五方面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对正渗透膜技术的... 综述了正渗透(FO)膜技术对废水中的氨氮回收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其发展历史、工艺原理、应用现状,将应用现状分为膜制造和改性、膜与其它工艺的耦合工艺、提取液、膜污染、数学建模这五方面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对正渗透膜技术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水 正渗透(FO) 膜技术
下载PDF
黄河流域氨氮水生生物生态风险时空分异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廖梓童 陆韻 +7 位作者 陈卓 丁仁 巫寅虎 魏东斌 高桦楠 徐红卫 温慧娜 胡洪营 《环境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50,共9页
分析揭示黄河流域氨氮水生生物生态风险时空分异特征,对黄河流域氨氮风险管控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以及氨氮水环境质量标准的细化和修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生态环境部颁布的《淡水水生生物水质基准-氨氮》国家生态环境基准,应... 分析揭示黄河流域氨氮水生生物生态风险时空分异特征,对黄河流域氨氮风险管控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以及氨氮水环境质量标准的细化和修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生态环境部颁布的《淡水水生生物水质基准-氨氮》国家生态环境基准,应用统计学方法和风险商法,研究了2022年黄河流域氨氮风险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识别出重点关注时段和区域.同时,通过变异系数建立了对比氨氮风险时空差异性的方法,并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识别出黄河流域氨氮风险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氨氮长期毒性基准和风险商的空间差异性分别为时间差异性的3.3和2.1倍.(2)时间上,冬季氨氮浓度和风险商显著升高,有风险的断面由春季的2.3%增至13.6%,冬季情况亟需额外关注.(3)空间上,黄河流域91%的断面无氨氮风险或风险较低,但渭河、汾河等黄河支流部分断面,特别是汇流河段氨氮长期毒性风险问题较为突出.(4)黄河流域氨氮风险除氨氮浓度外,主要受水体pH影响,水温对氨氮风险影响较小.研究显示,制定区域性氨氮水质标准和排放标准比季节差异化标准更为重要,需要重点关注支流和干支流汇流河段并建立水质监控和预警机制.除控制氨氮污染物的排放外,还应重点关注pH较高的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生态风险 时空分异
下载PDF
猪场污水高氨氮负荷处理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特征
14
作者 杨一铭 王恩全 +3 位作者 隋倩雯 陈梅雪 郑蕊 魏源送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88-695,共8页
为探讨畜禽养殖污水高氨氮负荷处理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本试验对缺氧/好氧(A/O)中试工程处理猪场沼液过程进行采样,对温室气体特性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表明:A/O工艺CH_(4)平均排放通量为1454.76 mg·m^(-2)·h^(-... 为探讨畜禽养殖污水高氨氮负荷处理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本试验对缺氧/好氧(A/O)中试工程处理猪场沼液过程进行采样,对温室气体特性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表明:A/O工艺CH_(4)平均排放通量为1454.76 mg·m^(-2)·h^(-1),平均排放因子为0.85%,缺氧池排放占比最高,占总排放量的56.0%;N_(2)O平均排放通量为101.25 mg·m^(-2)·h^(-1),平均排放因子为0.64%,好氧池排放占比最高,占总排放量的87.1%。NO_(2)^(-)-N的积累会促使N2O排放,但对CH4排放有抑制作用。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反硝化反应可能是猪场污水处理过程中N_(2)O的主要排放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排放 畜禽养殖污水 污水处理 甲烷 氧化亚 负荷
下载PDF
环境监测用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标准溶液量值比对研究
15
作者 马莹 杨永 +5 位作者 谭铃 巢静波 樊丽妃 贺岩涛 陈艳 杨婧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8-204,共7页
针对高锰酸盐指数(COD_(Mn))和氨氮(NH_(3)-N)标准溶液(以下简称液标)制造商、浓度水平和使用情况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结果选择常用的7个品牌COD_(Mn)液标和9个常用NH_(3)-N液标品牌开展量值比对和质量评价研究,匿名采购129支液标经盲样... 针对高锰酸盐指数(COD_(Mn))和氨氮(NH_(3)-N)标准溶液(以下简称液标)制造商、浓度水平和使用情况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结果选择常用的7个品牌COD_(Mn)液标和9个常用NH_(3)-N液标品牌开展量值比对和质量评价研究,匿名采购129支液标经盲样编码后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推荐标准进行分析测定,计算和评定测定结果的不确定度,以En法进行量值比对评价。研究表明,NH_(3)-N液标量值均满意,COD_(Mn)测试中的加盖操作会使测定结果偏高,按照证书要求操作时COD_(Mn)液标量值合格,未按照液标证书中要求进行液标样品前处理测定会造成测定结果的偏离,影响评价结果。建议监测人员合理选用和规范使用环境用液标,加强环境用液标的选购和管理,确保检测过程得到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监测 标准物质/标准样品 高锰酸盐指数 质量评价 量值比对
下载PDF
急性氨氮胁迫下大口黑鲈的肝脏转录组特征分析
16
作者 刘品 王文博 +6 位作者 李超 严少普 李琪 罗小敏 张硕华 张艺琛 姚林荣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3-724,共12页
为研究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受到氨氮胁迫时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文章采用Illumina平台的HiSeq测序策略分析了氨氮胁迫12h和24h后大口黑鲈肝脏的基因表达谱。氨氮胁迫后在大口黑鲈肝脏共获得111.66 Gb的有效数据,组装获得133... 为研究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受到氨氮胁迫时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文章采用Illumina平台的HiSeq测序策略分析了氨氮胁迫12h和24h后大口黑鲈肝脏的基因表达谱。氨氮胁迫后在大口黑鲈肝脏共获得111.66 Gb的有效数据,组装获得133486个单基因簇(Unigenes),N50为1000 bp。通过比较转录组分析在2个时间点共获得207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氨氮胁迫12h获得1516个差异表达基因,907个上调,609个下调;氨氮胁迫24h获得556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330个上调,226个下调。GO功能注释分析结果表明,在氨氮胁迫12h差异基因富集数目明显多于24h,但在“氧化还原酶活性”条目中富集的差异基因数目则是氨氮胁迫24h多于12h。此外,KEGG功能富集分析发现,氨氮胁迫对大口黑鲈肝脏氧化应激、细胞自噬和凋亡相关等途径产生影响。选取10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qPCR验证,其表达水平与转录组差异基因分析结果一致,证明了测序结果的可靠性。其中,与氧化应激相关基因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生长停滞DNA损伤可诱导蛋白β(Gadd45β)、DNA损伤诱导转录因子4(DDIT4)、与细胞自噬相关基因自噬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及与细胞凋亡相关基因下游内质网氧化还原酶1α(Ero1α)在整个胁迫过程中均显著上调。综上所述,氨氮胁迫能引起大口黑鲈肝脏氧化应激,当机体调控作用不足时,大口黑鲈通过细胞自噬与凋亡方式去除受损细胞,以维持内环境稳定。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研究大口黑鲈在氨氮胁迫下生理调控的分子机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胁迫 转录组 肝脏 大口黑鲈
下载PDF
氨氮胁迫对大口黑鲈幼鱼组织结构、酶活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17
作者 魏孟申 郑涛 +4 位作者 路思琪 强俊 陶易凡 李岩 徐跑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2,共13页
为研究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幼鱼肝脏、肠道对氨氮胁迫的反应机制,以大口黑鲈幼鱼(15.32±0.65)g为实验对象,设置0、25和50 mg/L三个浓度(非离子氨浓度0、0.55和1.11 mg/L),研究氨氮胁迫48h对大口黑鲈肝、肠组织结构、... 为研究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幼鱼肝脏、肠道对氨氮胁迫的反应机制,以大口黑鲈幼鱼(15.32±0.65)g为实验对象,设置0、25和50 mg/L三个浓度(非离子氨浓度0、0.55和1.11 mg/L),研究氨氮胁迫48h对大口黑鲈肝、肠组织结构、酶活性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结果显示,胁迫48h后,25和50 mg/L氨氮浓度胁迫均使肝组织出现肝细胞溶解空泡化、肝细胞排列紊乱等现象,此外,50 mg/L氨氮胁迫还使肠道产生杯状细胞增多,绒毛宽度、肌层厚度增加等现象。25和50 mg/L组的肝组织中GPT及GOT活性较对照组显著下降;肝组织LZM活性,肠组织SOD活性、CAT活性和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50 mg/L组补体C3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氨氮胁迫48h显著影响了大口黑鲈肠道微生物的Alpha多样性和Beta多样性。在门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50 mg/L组拟杆菌门和螺旋体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在属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50 mg/L组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金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和螺旋体属(Brevinema)的丰度显著升高,邻单胞菌属(Plesiomonas)的丰度显著降低(P<0.05)。BugBase表型预测结果显示革兰氏阴性菌在大口黑鲈肠道菌群中占绝对优势;且50 mg/L组的肠道菌群具有更低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和耐应激性。研究表明,氨氮胁迫会对大口黑鲈肝、肠组织造成损伤,鱼体代谢和解毒能力下降;抗氧化酶活性升高,大口黑鲈发生氧化应激;溶菌酶和补体C3活性上升,GOP和GPT活性降低,非特异性免疫系统能力下降。同时,肠道菌群构成改变,菌群耐应激性降低,肠道功能易损伤。研究结果将为解析氨氮对大口黑鲈的危害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胁迫 抗氧化 免疫 肠道微生物 大口黑鲈
下载PDF
基于异同移动平均线指标的氨氮厌氧工艺诊断研究
18
作者 董方 王成 王菁菁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92-1199,共8页
合理的诊断方法和控制策略是实现厌氧处理工艺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必要手段。为了对氨氮厌氧工艺的处理过程进行准确的诊断与控制,基于在线监测系统对氨氮扰动冲击情境下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lanket,UASB)反应器的... 合理的诊断方法和控制策略是实现厌氧处理工艺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必要手段。为了对氨氮厌氧工艺的处理过程进行准确的诊断与控制,基于在线监测系统对氨氮扰动冲击情境下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lanket,UASB)反应器的气液相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并根据指数平滑异同移动平均算法,建立各参数相对应的异同移动平均线指标。根据各参数的指标响应特征与反应器之间的状态关系,通过建立诊断规则,构建氨氮厌氧工艺诊断推理数据库。诊断推理数据库结果显示,气相参数指标整体上比液相参数指标响应快,适合作为识别氨氮扰动抑制发生的敏感性指标;综合气相和液相多参数异同移动平均线指标的响应特征,不仅能够对扰动抑制程度和厌氧生化系统的恢复情况做出准确、全面的诊断,还能够提供快速的预警和有效的控制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厌氧工艺 异同移动平均线指标 诊断推理数据库
原文传递
沉水植物性状对不同氨氮脉冲的响应差异
19
作者 郭佩琴 肖佳佳 +4 位作者 郭婉欣 冷喜文 孙丽君 符辉 袁桂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85-1995,共11页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未来降水强度和频率发生改变,极端降水事件可使水体中的氨氮含量在短时间内显著增加,对沉水植物的生长造成影响。然而,沉水植物对氨氮脉冲式变化(浓度与频率)的形态和生理响应机制仍不明确。选取两种常见的沉水植物...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未来降水强度和频率发生改变,极端降水事件可使水体中的氨氮含量在短时间内显著增加,对沉水植物的生长造成影响。然而,沉水植物对氨氮脉冲式变化(浓度与频率)的形态和生理响应机制仍不明确。选取两种常见的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和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设置不同底质(黏土和砂土)、不同氨氮脉冲模式(CK:对照组,即不加氨氮;P1:低浓度×高频率;P2:高浓度×低频率)和处理阶段(氨氮脉冲阶段和解除脉冲阶段),测定植株形态和生理性状,研究不同脉冲模式的影响差异和脉冲解除后的潜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氨氮脉冲改变沉水植物的形态和生理性状,其中高浓度低频率氨氮脉冲对沉水植物的生长抑制作用最大。(2)氨氮脉冲解除一个月后,两种沉水植物的生物量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而生理性状(如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较对照组差异较为明显,表明形态性状基本得到恢复,而氨氮脉冲对沉水植物生理性状的影响更为强烈而持久。(3)在解除脉冲阶段,苦草游离氨基酸含量仍显著高于对照组,而黑藻游离氨基酸含量较对照组差异较小,表明黑藻对氮的利用周转效率更高。(4)底质类型影响了苦草生理性状对氨氮脉冲的响应,即砂土中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变化幅度较黏土中更大。因此,氨氮脉冲效应与脉冲浓度和频率、底质类型、植物种类及其形态和生理性状密切相关。研究结果说明了沉水植物生理性状作为评估植物环境适应性的重要性,可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湖泊生态系统沉水植被的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 沉水植物 生长形态 生理性状
下载PDF
外场强化生物与生态耦合工艺对生活污水氨氮处理适应性研究
20
作者 彭丽萍 刘云根 +3 位作者 伏川东 熊烈钞 卢秀秀 马荣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8-104,共7页
为提高现有人工湿地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净化效率、更好地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提供适宜可行的装置技术。以西南林业大学校园生活污水为模拟对象、传统生物生态耦合系统为基础,构建不同外场强化型生物与生态耦合工艺,探索施加磁场、电磁复合... 为提高现有人工湿地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净化效率、更好地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提供适宜可行的装置技术。以西南林业大学校园生活污水为模拟对象、传统生物生态耦合系统为基础,构建不同外场强化型生物与生态耦合工艺,探索施加磁场、电磁复合场、电场等外场强化作用对氨氮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经72 h的处理之后,BWR的氨氮平均出水浓度为14.14 mg/L、BWR-磁为9.79 mg/L、BWR-电磁为2.73 mg/L和BWR-电为2.79 mg/L,BWR-电磁的BWR-电的出水氨氮质量浓度可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5.0 mg/L);相比于BWR,磁场、电磁复合场、电场强化对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了提高约17、41.83、42.85个百分点,立体与表面负荷削减量分别可提高7.27、19、18.92 mg/cm3与0.18、0.48、0.47 mg/cm2;变形菌门和硝化螺旋菌门相对丰度增加了8.29、14.40、13.83和0.31、1.24、0.50个百分点左右;电场能耗远低于传统污水厂的的平均能耗,电场与磁场相结合,实现了1+1>2,可有效解决碳氮比低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为人工湿地技术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流人工湿地 磁场 电场 生活污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