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比例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水稻氮磷利用率和稻田氮磷平衡的影响
1
作者 万辰 马瑛骏 +3 位作者 陈思玮 张克强 王风 沈仕洲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3-98,共6页
为了探究不同比例有机肥替代化肥条件下稻田氮磷养分利用特征,为肥料利用率提高和氮磷减排提供理论技术支撑,在云南省洱海流域进行田间试验,试验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30%有机肥替代(T1)、50%有机肥替代(T2)、70%有机肥替代(T3... 为了探究不同比例有机肥替代化肥条件下稻田氮磷养分利用特征,为肥料利用率提高和氮磷减排提供理论技术支撑,在云南省洱海流域进行田间试验,试验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30%有机肥替代(T1)、50%有机肥替代(T2)、70%有机肥替代(T3)、100%有机肥(T4)共6个处理。结果表明,T1~T4处理水稻总产量与CF相比分别下降9.74%、22.30%、27.26%和36.47%,施用有机肥水稻有效穗数下降趋势明显;随着有机肥替代比例增加,氮素农学利用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单施有机肥处理达到最大值14.63 kg/kg,磷素农学利用率呈持续下降趋势,氮素及磷素生理利用率均呈上升趋势,水稻氮素偏生产力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50%有机肥替代下达到最大值39.24 kg/kg,磷素偏生产力呈不断下降趋势;单施化肥水稻氮素及磷素吸收利用率均达到最大值(43.63%和24.75%);氮素携出量随着有机肥配比增加而提高,与CF处理相比T1~T4提高16.21%~61.74%,而磷素携出量降低19.84%~23.80%,氮表观损失呈下降趋势,而磷表观损失呈上升趋势,单施化肥处理土壤氮素盈余达到最大值93.74 kg/hm^(2),单施有机肥处理土壤磷素盈余达到最大值167.63 kg/hm^(2)。不同比例有机肥替代施肥均导致水稻减产和土壤氮素磷素养分盈余,水稻氮素利用率上升,磷素利用率下降;推荐施肥量下,30%有机肥替代化肥为最佳施肥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水稻产量 素利用率 素利用率 氮磷平衡
下载PDF
不同稻蟹共作模式下的氮磷平衡及生态经济效益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吕明睿 高子健 +3 位作者 张欣雨 李艳和 宋光同 赵玉华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8-117,共10页
为制定安全优质高效的稻渔共作生产技术规范、探求可持续发展的水产养殖技术,设立3种种养模式的对比试验,试验组为稻蟹共作(rice-crab co-culture,RC)和稻虾蟹共作(rice-crayfish-crab co-culture,RCC)模式,对照组为精养蟹(intensive cr... 为制定安全优质高效的稻渔共作生产技术规范、探求可持续发展的水产养殖技术,设立3种种养模式的对比试验,试验组为稻蟹共作(rice-crab co-culture,RC)和稻虾蟹共作(rice-crayfish-crab co-culture,RCC)模式,对照组为精养蟹(intensive crab,IC)模式。通过对比精养蟹、稻蟹共作、稻虾蟹共作模式下的氮磷平衡、氮磷利用、浮游生物生物量与多样性及生态经济效益来探寻最佳的稻田养蟹模式。结果显示,3种种养模式底质氮磷含量均有增加,精养模式最为显著(P<0.05);精养、稻蟹共作、稻虾蟹共作模式中氮平衡均表现为盈余,其盈余量逐减,分别为1030.92、364.37、188.75 kg/hm^(2),氮利用率逐增,分别为16.47%、48.98%、65.71%;磷平衡也均表现为盈余,精养、稻蟹共作、稻虾蟹共作的磷盈余量分别为171.35、81.67、76.96 kg/hm^(2),磷利用率逐增,分别为7.61%、18.22%、24.29%;与精养、稻蟹共作模式相比,稻虾蟹共作模式中浮游动植物种类的总量、增长量及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最高;稻蟹共作、稻虾蟹共作经济收益相较于精养模式分别降低了22.78%、4.48%,稻虾蟹共作与精养模式收益差距不大。以上结果表明,相较于精养模式,稻渔共作模式对生态环境更友好,而稻虾蟹共作模式相较于稻蟹共作模式具有更好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种养 稻蟹共作 稻虾蟹共作 氮磷平衡 利用 浮游生物多样性 生态经济效益
下载PDF
中国区域土壤表观氮磷平衡清单及政策建议 被引量:42
3
作者 陈敏鹏 陈吉宁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305-1310,共6页
利用OECD表观氮平衡模型框架,建立了中国表观氮磷平衡核算的框架、方法和数据库.模型结果表明,2003年中国土壤表观氮磷盈余总量分别为640×104t和98×104t,氮磷盈余强度分别为16.56 kg/hm2和2.53 kg/hm2.由于中国氮磷平衡区域... 利用OECD表观氮平衡模型框架,建立了中国表观氮磷平衡核算的框架、方法和数据库.模型结果表明,2003年中国土壤表观氮磷盈余总量分别为640×104t和98×104t,氮磷盈余强度分别为16.56 kg/hm2和2.53 kg/hm2.由于中国氮磷平衡区域分布严重不平衡,面临着氮磷盈余管理和氮磷缺损管理的双重压力.化肥和畜禽粪便是中国土壤氮磷投入最主要的来源,因此是中国氮磷盈余管理最佳切入点.由于各地氮磷投入结构各异,在氮磷盈余严重的中东部地区,不宜采用“一刀切”的政策,而应针对不同地区氮磷输入的特点进行氮磷盈余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观氮磷平衡 清单 种植 养殖 输入 输出
下载PDF
基于氮磷平衡的江苏省畜禽养殖土地承载力研究 被引量:20
4
作者 孙国波 韩大勇 董飚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3-130,共8页
为了指导并控制畜禽粪污对环境的转移,实现畜禽养殖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与发展,基于氮磷排放与土地吸收之间的平衡,开展了江苏省畜禽养殖土地承载力的研究.结果表明:以氮为标准,所有农用地全部种植大田作物,畜禽承载力为8635.15万猪... 为了指导并控制畜禽粪污对环境的转移,实现畜禽养殖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与发展,基于氮磷排放与土地吸收之间的平衡,开展了江苏省畜禽养殖土地承载力的研究.结果表明:以氮为标准,所有农用地全部种植大田作物,畜禽承载力为8635.15万猪单位;全部种植蔬菜作物,则畜禽承载力为15949.07万猪单位;以磷为标准,所有农用地全部种植大田作物,畜禽承载力为5284.90万猪单位,所有农用地全部种植蔬菜作物,则畜禽承载力为8399.21万猪单位;根据江苏省不同地市经济发展程度及限制因素考虑,首次提出南通市和徐州市畜禽实际承载量已超过或接近该地区耕地的承载力,应适当降低畜禽饲养量,而其他地级市则有15%~75%不等的畜禽适宜增长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承载力 畜禽养殖 氮磷平衡 江苏省
下载PDF
上海市大莲湖生态修复区富营养化评价及氮磷平衡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朱浩 刘兴国 +3 位作者 吴宗凡 裴恩乐 郭文利 苗雷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7-160,共4页
利用营养状态下卡森指数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对上海市大莲湖生态修复区的富营养状况进行了检测与评价。结果表明,各监测点水体均达到富营养化水平。大莲湖富营养化主要影响因子氮磷的输入输出状况为:氮输入总量2 174kg/a,约占总量的92%;... 利用营养状态下卡森指数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对上海市大莲湖生态修复区的富营养状况进行了检测与评价。结果表明,各监测点水体均达到富营养化水平。大莲湖富营养化主要影响因子氮磷的输入输出状况为:氮输入总量2 174kg/a,约占总量的92%;磷输入总量466.27kg/a,约占总量的97%;氮磷的主要来源为上游外源水;氮磷输出量分别为1 963和352.1kg/a,截留率分别为9%和24%。因此,大莲湖生态修复区内水质虽然得到明显改善,但各项水质指标要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还需要控制上游水源的污染物入湖负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区 富营养化 氮磷平衡
下载PDF
黑龙滩水库氮磷平衡与富营养化评价 被引量:12
6
作者 施为光 陈达平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1-174,共4页
黑龙滩水库氮磷的输入包括东风渠、水面降水、农田径流、网箱养鱼、旅游、周围居民及地下水输入等。T N每年输入 10 76 .95t,T P每年输入 5 2 1.2t。T N的输入 ,农田径流、东风渠和网箱养鱼是主要输入源 ,其中农田径流占T N输入的 5 5 .... 黑龙滩水库氮磷的输入包括东风渠、水面降水、农田径流、网箱养鱼、旅游、周围居民及地下水输入等。T N每年输入 10 76 .95t,T P每年输入 5 2 1.2t。T N的输入 ,农田径流、东风渠和网箱养鱼是主要输入源 ,其中农田径流占T N输入的 5 5 .41% ,东风渠占到 32 .8%。T P输入 ,主要由农田径流控制 ,占到 93.48%。黑龙滩水库氮磷支出有干渠输出 ,水库渗漏 ,网箱养鱼以及大水面捕获鱼所带出的氮磷量。T N每年输出 182 .82t,T P每年输出 13.0 3t。每年水库随水输出的氮磷量不大。大约有 893.99t的氮 ,5 0 8.17t的磷存留水库中 ,它们大部分以颗粒吸附态的形式沉积于水库底部、少部分溶解态N·P存留于库水中。基于水库中不同点连续 17个月采样的水质数据 ,选择SD、CODCr、T N、T P和Ch·a等五个水质指标进行富营养评价 ,得出黑龙滩水库处于中营养水平 ,有产生富营养化的潜在危险。与以前所测数据相比 ,水库的富营养化的趋势在加重。管理者应加强控制农田径流污染的工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水质 富营养化 黑龙滩水库 氮磷平衡
下载PDF
稻-蟹复合生态种养系统氮磷平衡及经济效益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李丹丹 孟顺龙 +2 位作者 胡庚东 陈家长 邴旭文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18期188-191,共4页
分析了不同密度中华绒螯蟹与水稻复合生态种养系统的利润与氮磷平衡情况,结果显示:(1) 3个试验田块的利润分别为72 504. 94、88 111. 89、69 125. 85元/hm^2,其中放养河蟹密度最大的田块利润最高,投放密度为238. 40 kg/hm^2。表明在本... 分析了不同密度中华绒螯蟹与水稻复合生态种养系统的利润与氮磷平衡情况,结果显示:(1) 3个试验田块的利润分别为72 504. 94、88 111. 89、69 125. 85元/hm^2,其中放养河蟹密度最大的田块利润最高,投放密度为238. 40 kg/hm^2。表明在本试验密度的条件下可适当增加河蟹的放养量以提高利润。(2)本研究中氮总输入量为65. 40 kg,最主要的输入途径是肥料,占氮总输入量的50. 14%,磷总输入量为28. 51 kg,主要的输入途径是肥料,占总输入量的78. 92%。氮总输出量均值为25. 27 kg,最主要的输出途径是稻谷的输出,输出量为16. 46 kg,占总输出量的65. 14%;磷总输出量均值为7. 36 kg,最主要的输出途径是稻谷的输出,输出量为6. 17 kg,占总输出量的83. 83%,在生产过程中氮、磷元素的主要利用者是农作物。除了因收获农产品而输出的氮、磷外,很大一部分氮磷元素盈余没有被当季农作物吸收利用,盈余的氮为40. 14 kg,占氮总输入量的61. 36%,盈余的磷为21. 15 kg,占磷总输入量的74. 19%,大部分的氮磷都没有被农作物利用,剩余的氮、磷都残留在土壤中,应适当减少化肥的投入,优化稻蟹复合生态种养系统,提高氮磷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蟹复合系统 循环 氮磷平衡 经济效益
下载PDF
基于凤眼莲(Eichhirnia crassipes)原位修复的养殖水体水质变化特征及氮磷平衡估算 被引量:1
8
作者 张迎颖 刘丽珠 +6 位作者 宋伟 王岩 张君倩 刘海琴 严少华 郭俊尧 张志勇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34-544,I0001,I0002,共13页
为研究凤眼莲(Eichhirnia crassipes)原位修复养殖水体的效能,在苏州市金庭镇大成现代农业园区选择了3个0.54 hm 2的池塘开展现场试验,设置3个处理,分别是0(对照)、5%和10%的植物覆盖度。4月初投放鱼种,5月初投放凤眼莲种苗。4—11月每... 为研究凤眼莲(Eichhirnia crassipes)原位修复养殖水体的效能,在苏州市金庭镇大成现代农业园区选择了3个0.54 hm 2的池塘开展现场试验,设置3个处理,分别是0(对照)、5%和10%的植物覆盖度。4月初投放鱼种,5月初投放凤眼莲种苗。4—11月每月采集水样并监测水中总氮(TN)、氨氮(NH_(4)^(+)-N)、硝态氮(NO_(3)^(-)-N)、总磷(TP)与悬浮物(SS)浓度,监测凤眼莲的生物量和植株氮、磷含量;在投苗和捕捞时监测鱼类单体质量和氮、磷含量。结果显示:7—10月,种养凤眼莲的池塘水体TN、NH_(4)^(+)-N和NO_(3)^(-)-N浓度显著低于对照;随着饲料投喂和鱼类生长,水体TP与SS浓度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当凤眼莲第1次采收时(7月),种养植物的池塘水体TP和SS浓度显著降低。种养凤眼莲的池塘鱼类单体质量、总产量及氮、磷利用率均高于对照,表明利用凤眼莲修复养殖水体对鱼类生长无负面影响。饲料输入是养殖池塘水体氮、磷的主要输入方式;鱼类产出与沉积作用是养殖池塘水体磷的主要输出方式,在水体氮输出总量中占比较高;凤眼莲植株形式的氮、磷输出量约占总输出的7.41%~13.78%和5.81%~9.87%。利用低覆盖度的凤眼莲原位修复养殖水体,虽可控制水体氮、磷等污染物浓度在较低的水平,但修复后的养殖水仍然存在污染风险,因此有必要对养殖池塘排水作进一步深度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眼莲 养殖水体 原位修复 水质变化 氮磷平衡
下载PDF
紫云英与水稻秸秆联合还田下双季稻田土壤氮磷平衡状况及化肥减施策略 被引量:8
9
作者 张帆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376-1387,共12页
【目的】稻草还田和冬种绿肥是维持稻田地力和化肥替代的重要方式。通过分析“紫云英–早稻–晚稻”模式各作物季和轮作周年农田土壤养分的平衡,为科学减施化肥提供依据。【方法】微区定位试验在湖南酸性红黄泥和碱性紫潮泥稻田进行了2... 【目的】稻草还田和冬种绿肥是维持稻田地力和化肥替代的重要方式。通过分析“紫云英–早稻–晚稻”模式各作物季和轮作周年农田土壤养分的平衡,为科学减施化肥提供依据。【方法】微区定位试验在湖南酸性红黄泥和碱性紫潮泥稻田进行了2年。两土壤试验处理一致,包括稻田冬闲(FRR)、冬种紫云英(MvRR)及紫云英与水稻秸秆联合还田(MvRR+St)3个处理。调查分析了土壤氮磷养分含量,紫云英和双季稻的生物量、氮磷含量及积累量,计算了稻田土壤的表观氮、磷平衡。【结果】两种典型稻田土壤上,紫云英生物量和氮、磷养分含量及积累量均表现为MvRR+St大于MvRR(P>0.05)。与MvRR相比,MvRR+St未显著影响早、晚稻产量及水稻植株氮、磷积累量,但显著提高了稻田土壤速效磷含量,红黄泥和紫潮泥土壤速效磷含量较MvRR处理分别提高了29.7%和20.9%(P<0.05)。在本研究氮、磷投入水平下,MvRR+St处理轮作周年和早稻季土壤氮、磷均盈余,晚稻季土壤氮亏缺、磷略有盈余且轮作周年和早稻季的紫潮泥盈余量均大于红黄泥。轮作周年氮、磷总盈余量在红黄泥田分别为43.32、31.57 kg/hm^(2),在紫潮泥田分别为70.28、33.96 kg/hm^(2);早稻季在红黄泥分别为88.06、21.26 kg/hm^(2),在紫潮泥分别为134.04、27.95 kg/hm^(2);晚稻季红黄泥和紫潮泥土壤氮亏缺量分别为29.70、30.02 kg/hm^(2)。【结论】在本研究氮、磷投入水平下,紫云英与水稻秸秆联合还田在两种典型水稻土上均没有进一步提升水稻产量,但轮作周年土壤总氮、磷量为盈余,土壤磷素处于积累状态。土壤氮、磷盈余主要发生在早稻季,而晚稻季土壤氮亏缺、磷基本平衡。因此,紫云英与双季稻秸秆联合还田条件下,应减少早稻季化肥氮、磷投入量,适当提高晚稻氮肥投入量,最终实现双季稻周年氮磷总投入量的适当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 水稻秸秆 联合还田 红黄泥 紫潮泥 氮磷平衡
下载PDF
宁波市农田氮磷平衡的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慧敏 章明奎 《浙江农业科学》 2008年第6期742-744,共3页
应用1990—2005年的统计数据,研究了浙江省宁波市农田氮和磷的平衡状况。结果表明,由于耕地面积和复种指数的下降、畜禽养殖规模的提高,宁波市农田氮和磷盈余量逐年提高,2005年农田平均氮和磷盈余量分别相当于作物收获物带走氮和磷... 应用1990—2005年的统计数据,研究了浙江省宁波市农田氮和磷的平衡状况。结果表明,由于耕地面积和复种指数的下降、畜禽养殖规模的提高,宁波市农田氮和磷盈余量逐年提高,2005年农田平均氮和磷盈余量分别相当于作物收获物带走氮和磷的158%和281%,各县(市、区)农田氮(N)盈余量为23.49~384.88kg/hm^2,氮盈余量奉化〉象山、市区〉慈溪、宁海〉余姚;磷(P)盈余量为15.78~122.60kg/hm^2,磷盈余量奉化〉象山〉市区〉宁海〉慈溪〉余姚。16年来,宁波市农田氮和磷盈余量增加迅速,氮和磷盈余量分别由1990年位于浙江省11个地市中排行第6位跃升至2005年的第1和第2位。在该市农田养分管理中,应重视氮肥的减量化施用和磷肥的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氮磷平衡 农业面源污染 宁波 减量施肥
下载PDF
不同施肥配比对红壤双季稻田氮磷平衡及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影响
11
作者 洪曦 宫殿林 +7 位作者 罗尊长 涂赛军 刘琼峰 吴姹 胡诗鹏 黄维辉 乐嘉子 郑建军 《现代农业科技》 2022年第21期1-6,共6页
为筛选出生态与经济效益最优的施肥配比,开展了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全化肥、低量和高量化肥配施有机肥、习惯施肥、缺氮和缺磷化肥配施处理红壤区双季稻田氮磷平衡,并评价了各处理生态与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除不施肥对照外,各处理年均... 为筛选出生态与经济效益最优的施肥配比,开展了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全化肥、低量和高量化肥配施有机肥、习惯施肥、缺氮和缺磷化肥配施处理红壤区双季稻田氮磷平衡,并评价了各处理生态与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除不施肥对照外,各处理年均氮平衡均为盈余状态;除不施肥对照和不施磷处理外,各处理磷素为盈余状态。习惯施肥、不施磷、不施钾处理施肥配比的氮素盈余量较高,60%有机肥配施化肥、习惯施肥和不施钾处理施肥配比的磷素盈余量较高。30%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的生态与经济综合评价值最高,能够在确保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田 施肥配比 氮磷平衡 生态与经济效益
下载PDF
不同施肥模式下稻-虾共作的氮磷平衡及效益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丁月 杨亚珍 +2 位作者 刘凯文 朱建强 侯俊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4-129,共6页
稻-虾共作综合种养产业发展迅速,完善稻田养分管理对于协调养分平衡及提高肥料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设置有机肥施用(T1,养殖沟分次施有机肥+水稻施有机无机复混肥)、缓/控释肥施用(T2,养殖沟不施肥+水稻施缓/控释肥)和腐植酸肥施用(... 稻-虾共作综合种养产业发展迅速,完善稻田养分管理对于协调养分平衡及提高肥料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设置有机肥施用(T1,养殖沟分次施有机肥+水稻施有机无机复混肥)、缓/控释肥施用(T2,养殖沟不施肥+水稻施缓/控释肥)和腐植酸肥施用(T3,养殖沟施菌剂+水稻施腐植酸肥)共3个处理,研究稻-虾共作系统的氮磷平衡以及系统效益。结果表明,水稻产量呈现T1≈T2>T3,而虾的产量呈现T3>T2>T1。从水质上看,T1能显著提高小龙虾的食物来源,其小龙虾的平均单重也分别是T2和T3的1.3和2.3倍;从经济效益看,T3利润最高,为46 098.5元/hm^2,比T1高19.7%。氮和磷平衡最佳的分别是T1和T3,但由于T3水稻产量太低而不利于粮食安全。综上,从"藏粮于地"的角度要优选缓/控释肥,在保证水稻产量的前提下增加农户收益,分次施用适量有机肥和施用微生物菌剂能够分别利于提高虾的单重和总产,但有机肥的施用也存在风险,需限制有机肥的单次用量以控制水体氨氮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虾共作 氮磷平衡 经济效益 养分利用 水质特征
下载PDF
有机肥施用量对滇中烤烟农田生态系统氮磷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晓花 王克勤 +3 位作者 宋娅丽 温昌焘 杨小倩 唐倩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8-36,共9页
为了探究不同有机肥施用量的输入对农田生态系统氮磷平衡中主要输入和输出的影响,以滇中二龙潭小流域烤烟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设置6种有机肥施用量,分别为CK(0.00 kg/m 2),T 1(0.25 kg/m 2),T 2(0.50 kg/m 2),T 3(0.75 kg/m 2),T 4(... 为了探究不同有机肥施用量的输入对农田生态系统氮磷平衡中主要输入和输出的影响,以滇中二龙潭小流域烤烟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设置6种有机肥施用量,分别为CK(0.00 kg/m 2),T 1(0.25 kg/m 2),T 2(0.50 kg/m 2),T 3(0.75 kg/m 2),T 4(1.00 kg/m 2)和T 5(1.25 kg/m 2),研究自然降雨条件下施用化肥后,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对烤烟农田生态系统径流泥沙氮磷流失量、土壤残留量以及烤烟氮磷吸收量之间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不同处理下4场降雨径流和泥沙全氮、全磷流失浓度均值及径流、泥沙总氮、总磷流失量逐渐降低,均表现为CK>T 1>T 2>T 3>T 4>T 5;(2)烤烟收获后,土壤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含量均高于背景值,分别高出20.53%~40.07%,52.83%~209.44%,19.53%~62.79%,25.79%~205.11%;(3)烤烟茎、根和叶片含量均随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当施用量达1 kg/m 2(T 4)时,烤烟各器官氮磷含量在此施肥区间内达到峰值,各器官表现为茎<根<叶;(4)氮磷随径流占施肥输入氮磷量的8.19%~56.91%和15.28%~46.72%,随泥沙流失的量占3.05%~9.21%和16.14%~33.33%,土壤氮磷残留量占0.39%~68.37%和0.10%~64.21%,烤烟吸收量占20.39%~33.49%和11.83%~19.87%。综合考虑烤烟产量、成本投入及环境效益,T 4处理既能保证烤烟氮磷吸收量,又能显著降低氮磷径流流失,是一种环境友好型施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平衡 流失 有机肥施用量 土壤含量 含量
下载PDF
江淮生态经济区农田氮磷平衡与种养结合进程分析: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孟祥海 沈贵银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23期313-317,共5页
农田氮磷平衡分析可以确定农田生产系统内的氮磷盈余量,是农田养分管理的重要方法。运用土壤表观养分平衡理论,分析江淮生态经济区主要板块淮安市2000—2015年16年间农田氮磷养分平衡状况,并基于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理论,验证了淮安市种养... 农田氮磷平衡分析可以确定农田生产系统内的氮磷盈余量,是农田养分管理的重要方法。运用土壤表观养分平衡理论,分析江淮生态经济区主要板块淮安市2000—2015年16年间农田氮磷养分平衡状况,并基于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理论,验证了淮安市种养结合进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出,2000—2015年16年间淮安市农田普遍存在氮磷盈余,且氮磷盈余总量和盈余强度呈现"W"形波动状态; 16年间,全市农田氮盈余量有所增加,磷盈余总量和氮磷盈余强度有所下降,农田化肥氮磷投入占农田氮磷总投入量的比重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化肥的过量投入是造成农田氮磷盈余的主要驱动因素。基于环境库茨涅兹曲线(EKC)理论检验结果表明,淮安市农田化肥氮磷投入占农田氮磷总投入的比重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呈现倒"U"形曲线变化趋势,农田化肥氮磷投入比重仍处于曲线上升阶段,自发达到下降拐点还需较长时间,政府应强化种养结合政策干预,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氮磷平衡 种养结合 EKC 江淮生态经济区
下载PDF
湖泊底泥挖掘可能导致水体氮磷平衡破坏的研究 被引量:29
15
作者 陆子川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40-42,共3页
挖掘底泥是减少富营养化湖泊内源性氮、磷元素的主要手段 ,但若挖掘不当 ,则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导致水体氮、磷平衡破坏 ,富营养化加剧。从底泥挖掘可能导致水体营养元素平衡破坏的成因入手 ,探讨避免水体富营养化加剧的对策。
关键词 湖泊底泥挖掘 氮磷平衡 富营养化 水体
下载PDF
嘉兴市农业面源污染源和农田氮磷平衡的历史变化特点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艾芬 章明奎 《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9年第1期89-93,共5页
应用1990—2005年的统计数据,研究了嘉兴市农业面源污染源的历史变化特点及农田N和P的平衡状况。结果表明,1990—2005年的16年间,嘉兴市主要农业面源污染源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化肥施用对农业面源污染物N、P的贡献相对下降,而畜禽粪便排... 应用1990—2005年的统计数据,研究了嘉兴市农业面源污染源的历史变化特点及农田N和P的平衡状况。结果表明,1990—2005年的16年间,嘉兴市主要农业面源污染源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化肥施用对农业面源污染物N、P的贡献相对下降,而畜禽粪便排放对农业面源污染物中N、P的贡献却明显增加。全市单位面积农田N的盈余值1991—1997年间达到较高水平,在100kg·hm-2以上;1998年以后明显下降,在53.87~100.73kg·hm-2之间变化。而单位面积农田P的盈余值则随时间呈增加的趋势,1997年前在37.23~70.88kg·hm-2之间;而1998年后在68.35~101.29kg·hm-2之间;P已成为农田养分潜在流失的重要因子。总体上,2000年以来嘉兴市单位面积农田N和P的盈余值均低于浙江省的平均水平。在嘉兴市农田养分管理中,应加强人畜粪便的资源化利用,重视N肥的减量化施用和P肥的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畜禽养殖 农田氮磷平衡 减量施肥
下载PDF
城市湖泊富营养化及氮磷平衡研究——以湖北省黄石市青山湖1湖区为例 被引量:4
17
作者 施玉齐 吴晓东 +4 位作者 葛绪广 周梦蝶 吴超 秦愿 谭亚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08-215,共8页
[目的]监测分析湖北省黄石市青山湖上游区域水质状况,为其生态修复提供依据。[方法]以青山湖1#子湖区为例,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其富营养化水平进行评价,依据物质平衡原理估算出青山湖上游区域氮磷收支状况。[结果]①青山湖上游区... [目的]监测分析湖北省黄石市青山湖上游区域水质状况,为其生态修复提供依据。[方法]以青山湖1#子湖区为例,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其富营养化水平进行评价,依据物质平衡原理估算出青山湖上游区域氮磷收支状况。[结果]①青山湖上游区域水体总氮、总磷年均浓度为2.45,0.200 mg/L;②青山湖上游区域水体达到中度富营养化水平;③上游来水是氮磷入湖主要来源;④氮入湖总量6115.40 kg/a,出湖总量1939.51 kg/a;⑤磷入湖总量411.14 kg/a,出湖量总量198.21 kg/a;⑥总磷、总氮截留率分别为68.28%,51.79%。[结论]为防止青山湖上游区域富营养化程度加重,建议对上游来水采用生态浮床的措施,在净化水质,达到外源清水入湖的同时还能改善景观。在排口附近湖水区域,可采取高效原位强化净化处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生态 青山湖上游区域 富营养化评价 氮磷平衡 负荷量
下载PDF
乌江渡水库氮磷平衡计算及富营养化评价 被引量:7
18
作者 熊筱 袁雪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6期36-39,共4页
计算出乌江渡水库总氮、总磷的贡献值及削减量,结合卡尔森指数与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乌江渡水库进行了富营养化状况的评价。
关键词 乌江渡水库 氮磷平衡计算 富营养化评价
下载PDF
动物饲料国际贸易、养殖密度与环境氮磷平衡的关系
19
作者 王学鹏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5-128,共4页
粮食和饲料的国际贸易促进了许多国家农业生产系统的专业化和集约化。专业化动物养殖越来越多地依赖进口大豆和玉米,虽然提高了动物生产力,但也促使作物和动物生产系统在空间上的分离。本文综述了几十年来全球范围内大豆和玉米的贸易变... 粮食和饲料的国际贸易促进了许多国家农业生产系统的专业化和集约化。专业化动物养殖越来越多地依赖进口大豆和玉米,虽然提高了动物生产力,但也促使作物和动物生产系统在空间上的分离。本文综述了几十年来全球范围内大豆和玉米的贸易变化,并将其与养殖密度和整个食品系统中营养平衡的变化联系起来。这一变化与不同的营养管理条例的差异和动物饲养密度的空间变化有关。深入解析这些变化有助于理解动物饲料国际贸易、养殖密度与氮磷平衡之间的复杂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料贸易 养殖密度 氮磷平衡
下载PDF
不同作物+小龙虾种养模式作物产量及氮、磷平衡分析
20
作者 汤伟 陈灿 +2 位作者 黄璜 周天送 王忍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4-33,共10页
设置稻虾连作(RC)、水稻单作(R)、莲虾共作(LC)、子莲单作(L)、茭虾共作(ZC)、茭白单作(Z)6个处理,研究不同作物+小龙虾种养模式作物的产量、氮和磷吸收量及氮、磷平衡状况,为合理调控生态种养养分循环和平衡、促进农田系统的可持续发... 设置稻虾连作(RC)、水稻单作(R)、莲虾共作(LC)、子莲单作(L)、茭虾共作(ZC)、茭白单作(Z)6个处理,研究不同作物+小龙虾种养模式作物的产量、氮和磷吸收量及氮、磷平衡状况,为合理调控生态种养养分循环和平衡、促进农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除RC处理产量因不施肥较R处理显著减少外,LC、ZC处理产量与相应作物的单作处理均无显著差异。关于作物的氮、磷吸收,RC处理水稻籽粒的磷吸收量较R处理显著减少17.02%,ZC处理净茭和茭白秸秆的氮吸收量较Z处理分别显著增加31.47%和21.16%,其余同一作物的2个处理间作物的氮、磷吸收量均无显著差异。与相应作物单作处理相比,不同作物+小龙虾处理不仅提高了氮、磷的输入量和输出量,还增加了农田生态系统的氮和磷盈余量。因此,为提高农田氮、磷利用率,减少氮、磷环境污染风险,需适当减少农田化肥和饲料的投入,以保证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子莲 茭白 小龙虾 平衡 作物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