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8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普通尿素与控释尿素配比一次性施肥对稻麦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1
作者 贺平 陈玮峰 +7 位作者 蔡健 郁洁 张丽 陈雅玲 李云龙 左文刚 单玉华 柏彦超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6-285,共10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普通尿素与控释尿素配比一次性施肥对稻麦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为江苏里下河地区稻麦科学施肥提供依据。以宁麦13、南粳9108为材料,在江苏省高邮市进行为期3年的稻麦轮作大田试验,以不施氮肥为空白对照(CK),设置W0处理... 本试验旨在研究普通尿素与控释尿素配比一次性施肥对稻麦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为江苏里下河地区稻麦科学施肥提供依据。以宁麦13、南粳9108为材料,在江苏省高邮市进行为期3年的稻麦轮作大田试验,以不施氮肥为空白对照(CK),设置W0处理(100%普通尿素,50%基肥+50%追肥)与控释尿素按不同比例替代普通尿素一次性基施处理(W3处理,70%普通尿素+30%控释尿素;W5处理,50%普通尿素+50%控释尿素;W7处理,30%普通尿素+70%控释尿素;W10处理,100%控释尿素)。同时,基于W7处理设置减氮20%处理(WJ7)。结果表明,与普通尿素施肥处理相比,普通尿素与不同配比的控释尿素一次性施肥处理能够显著提高稻麦产量、氮素利用率,其中稻、麦产量最高分别可达8.26 t/hm^(2)、6.09 t/hm^(2),分别较常规施肥处理(W0)提高18.3%、34.4%。此外,W10处理的小麦3年平均氮素利用率最高,为47.5%,W7处理的水稻3年平均氮素利用率最高,为45.6%。在普通尿素与控释尿素简化配施条件下,减氮20%整体上对稻麦产量、氮素利用率无显著影响,但会降低水稻植株的氮素积累量。与普通尿素施肥处理相比,普通尿素与不同配比控释尿素一次性施肥处理提高了土壤全氮含量、有机质含量,并且在3年试验期内,全氮含量、有机质含量整体呈增加趋势。基于本研究结果得出,在江苏里下河地区稻麦轮作条件下,水稻适宜的控释尿素配施比例为70%,小麦适宜的控释尿素配施比例为70%~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 控释尿素 简化配施 产量 氮素利用率
下载PDF
控释肥与不同农药联合施用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2
作者 刘琅 李文秀 +4 位作者 于凯波 吴鹍伦 周行 褚晶 吴朝晖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8-74,共7页
为探究控释肥联合不同农药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于2022年在湖南省长沙县开展试验,以佳优长晶和野香优莉丝为供试品种,设置控释肥与不同类型农药联合施用共4个处理:速效复合肥(CF)、控释肥(CRF)、控释肥+呋虫胺(CRFD)、控释肥... 为探究控释肥联合不同农药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于2022年在湖南省长沙县开展试验,以佳优长晶和野香优莉丝为供试品种,设置控释肥与不同类型农药联合施用共4个处理:速效复合肥(CF)、控释肥(CRF)、控释肥+呋虫胺(CRFD)、控释肥+超敏蛋白复合酶(CRFH),并对各处理间产量、农艺性状、氮肥利用率及二化螟防治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与CF处理相比,CRFH和CRFD处理的产量分别显著增加12.80%~14.10%和13.83%~15.54%。这主要归功于其较高的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2)控释肥和农药联合施用显著提高齐穗期水稻的SPAD值、地上部干物质量。与CF处理相比,CFR处理显著提高了齐穗期水稻总根数和根干重,提升的幅度分别为4.65%~5.45%和11.46%~29.29%,且农药和控释肥的联合施用进一步改善了根系的各个指标。(3)药肥联合施用可以提高齐穗至成熟期的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并且氮肥利用率和氮肥吸收利用率处理之间差异显著,呈现出CRFH>CRFD>CRF>CF的趋势。(4)CRFD处理的二化螟防治效果显著,较CF、CRF和CRFH处理分别提高了10.24%~11.68%、9.66%~11.14%和11.37%~12.08%。综上所述,采用控释肥配施呋虫胺和超敏蛋白复合酶均有利于改善水稻农艺性状,增加产量和氮素利用率,为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提高提供了新的方向,并为药肥联合施用的进一步研究与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控释肥 农药 超敏蛋白复合酶 产量 氮素利用率
下载PDF
控失尿素对氮素利用率、土壤硝态氮含量及冬小麦增产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孙克刚 杜君 +4 位作者 和爱玲 杨占平 刘高远 王春兰 岳艳军 《肥料与健康》 CAS 2024年第1期58-61,共4页
为探索控失尿素的施用方法,发现控失尿素在施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冬小麦为试验对象,开展了田间小区试验,考察了不同施肥处理和施肥方式对冬小麦产量、氮素利用率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处理的冬小麦产量高于不施氮处理的,... 为探索控失尿素的施用方法,发现控失尿素在施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冬小麦为试验对象,开展了田间小区试验,考察了不同施肥处理和施肥方式对冬小麦产量、氮素利用率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处理的冬小麦产量高于不施氮处理的,处理间差异极显著;氮素施用量和施肥方式相同时,控失尿素处理的冬小麦产量高于普通尿素处理的,处理间差异极显著;氮素施用量和肥料品种相同而施肥方式不同时,底施+追施的增产效果优于全底施的,处理间差异显著;控失尿素氮素施用量比普通尿素减少20%的条件下,冬小麦产量无显著性差异;与施用普通尿素的处理相比,施用控失尿素的处理不仅氮素利用率高,且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土壤中硝态氮的含量。施用控失尿素可以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氮素利用率,降低土壤中硝态氮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失尿素 冬小麦 氮素利用率 硝态氮 产量
下载PDF
杂交中稻内6优107产量与氮素利用率对气象因子的响应
4
作者 刘茂 周兴兵 +6 位作者 郭晓艺 蒋鹏 张林 朱永川 郭长春 熊洪 徐富贤 《作物研究》 2024年第6期435-441,共7页
为了探明气象因子对杂交中稻产量与氮素利用率的影响,2022—2023年以杂交中稻品种内6优107为材料,设计5个播种期(3月5日、3月25日、4月14日、5月4日、5月24日)和2个施氮量(90、180 kg/hm^(2),其中底肥60%、分蘖肥20%、促花肥20%)的两因... 为了探明气象因子对杂交中稻产量与氮素利用率的影响,2022—2023年以杂交中稻品种内6优107为材料,设计5个播种期(3月5日、3月25日、4月14日、5月4日、5月24日)和2个施氮量(90、180 kg/hm^(2),其中底肥60%、分蘖肥20%、促花肥20%)的两因素试验,对不同处理的稻谷产量、干物质量、氮肥偏生产力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低氮(90 kg/hm^(2))处理相比,高氮(180 kg/hm^(2))处理的稻谷产量、干物质量分别提高17.96%和15.95%,氮肥偏生产力则下降69.57%;2种施氮量处理的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差异均不显著;稻谷产量、氮素稻谷生产效率、氮肥偏生产力随播种期推迟呈下降趋势;氮素稻谷生产效率与稻谷产量、氮肥偏生产力极显著正相关。播种至移栽期日最低气温高、总降水量多,拔节至齐穗期日最高气温低、日最低气温低、日照时数少,齐穗至成熟期降水量多,有利于内6优107稻谷产量与氮素利用率的协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中稻 产量 氮素利用率 气象因子
下载PDF
不同施氮水平对双季稻产量、氮素利用率及稻田氮素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秦碧蓉 尤赛雅 +8 位作者 陈书融 朱练峰 孔亚丽 朱春权 田文昊 张均华 金千瑜 曹小闯 刘丽 《作物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9-96,共8页
以“中早39”和“天优华占”为供试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早、晚稻产量形成、氮素利用率和水稻―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显著增加了双季稻在0~40 cm土层土壤残留无机氮,且氮形态以NH_(4)^(+)-N为主;当施氮量... 以“中早39”和“天优华占”为供试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早、晚稻产量形成、氮素利用率和水稻―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显著增加了双季稻在0~40 cm土层土壤残留无机氮,且氮形态以NH_(4)^(+)-N为主;当施氮量分别超过180 kg/hm^(2)(早稻)、200 kg/hm^(2)(晚稻)时,土壤残留无机氮含量不再显著增加;水稻―土壤氮素平衡表明,除氮肥外,其他氮输入占氮素总输入的48.7%~78.4%,氮的输出主要受水稻吸氮量、土壤氮残留量和氮损失量影响,在一定施氮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均显著增加。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早、晚稻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主要通过增加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增加水稻产量;氮偏生产力、氮农学利用率与氮素依存率随施氮量增加显著降低,但氮吸收利用率、氮表观残留率和氮肥贡献率呈相反变化趋势。水稻产量和施氮量二次回归模型表明,早稻、晚稻最佳施氮量分别为163.4和209.2 kg/hm^(2)。因此,浙江杭州区域双季稻推荐施氮量分别为早稻163.4 kg/hm^(2)、晚稻209.2 kg/hm^(2),能够达到水稻高产、氮肥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用量 产量 氮素利用率 氮素平衡 双季稻
原文传递
施氮方式与行距配置对不同穗型粳稻品种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6
作者 刘俊峰 牟静怡 +6 位作者 赵红艳 郭诗梦 李漪濛 梁超 周婵婵 王术 黄元财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72-684,共13页
[目的]研究施氮方式与行距配置对不同穗型粳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明确其最佳组合,为辽宁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沈稻9号(穗粒兼顾型)、沈稻505(穗数型)和沈稻527(穗重型)为材料,于2019年和2020年在沈阳市进行田间... [目的]研究施氮方式与行距配置对不同穗型粳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明确其最佳组合,为辽宁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沈稻9号(穗粒兼顾型)、沈稻505(穗数型)和沈稻527(穗重型)为材料,于2019年和2020年在沈阳市进行田间试验,设置N0(不施氮肥)、N1(农户方式)、N2(底氮减施)、N3(底氮减施后移)4种施氮方式和R1(常规行距30 cm)、R2(缩行增密25 cm)、R3(宽窄行40 cm+20 cm) 3种行距配置,分析其对不同穗型粳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施氮方式与行距配置对不同穗型粳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有极显著影响和互作效应。N3可以通过提高单位面积颖花数、结实率、千粒重、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回收利用率来增加沈稻9号、沈稻505的产量和氮素利用率,但沈稻527却在N1实现高产,在N2实现高效目标。对于行距配置的响应,3个品种表现大致相同,产量、单位面积颖花数、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回收利用率均在R2达到最高。施氮方式与行距配置互作显示,沈稻9号和沈稻505在N3R2产量最高,与N1R1相比,分别增加了18.53%和14.27%的产量,18.38%和22.47%的干物质积累量,37.22%和29.15%的氮素积累量,39.30%和34.25%的氮肥偏生产力,52.59%和26.73%的氮肥农学利用率,27.65%和17.70%的氮肥回收利用率,降低了15.75%和8.16%的土壤氮依存率。沈稻527产量则在N1R1、N1R2和N2R2处理下较高且差异不显著,但比较3个组合的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以及氮素利用率,N2R2表现优异。[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沈稻9号、沈稻505的最适组合为底氮减施后移和行距25 cm,沈稻527为底氮减施和行距25 cm,此时3个品种高产且氮肥利用率也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穗型 施氮方式 行距配置 产量 氮素利用率
下载PDF
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谢小聪 郑晓康 +3 位作者 徐欣欣 李小丽 施黎云 包日在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3期541-544,共4页
为明确浙南地区黄红壤土玉米有机肥替代化肥方案,进行有机肥替代化肥对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试验。田间试验分别设置不施肥处理(CK)、氮磷钾肥处理(NPK)、磷钾肥处理(PK)、15%基施有机肥等氮替代化肥处理(T15)、30%基施有机肥等... 为明确浙南地区黄红壤土玉米有机肥替代化肥方案,进行有机肥替代化肥对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试验。田间试验分别设置不施肥处理(CK)、氮磷钾肥处理(NPK)、磷钾肥处理(PK)、15%基施有机肥等氮替代化肥处理(T15)、30%基施有机肥等氮替代化肥(T30)处理。结果表明:与NPK处理相比,T30处理的秸秆产量降低17.11%,T15和T30处理的籽粒氮含量分别降低16.73%和17.83%,T15和T30处理的籽粒吸氮量分别降低15.00%和20.30%,T30处理的秸秆吸氮量降低31.75%,T15和T30处理的氮素内部利用率分别提高23.10%和28.61%,T30处理的土壤铵态氮含量降低24.61%。本研究表明,有机肥氮替代15%~30%化肥氮可保持玉米不减产,提高土壤肥力和氮素利用率,减少化肥施用量,适宜在浙南玉米生产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替代化肥 玉米产量 氮素利用率
下载PDF
添加单宁酸和原花青素对油菜氮素利用率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8
作者 景悦杨 王珊珊 +2 位作者 张新星 吴迪 高志岭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9-57,共9页
提高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利用效率、降低土壤N_(2)O排放是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本研究利用盆栽试验探讨了原花青素、单宁酸等植物提取物对北方石灰性土壤油菜(Brassica chinensis L.)生物量、N_(2)O排放以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提高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利用效率、降低土壤N_(2)O排放是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本研究利用盆栽试验探讨了原花青素、单宁酸等植物提取物对北方石灰性土壤油菜(Brassica chinensis L.)生物量、N_(2)O排放以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试验设计了单施尿素(UR)、尿素+低量原花青素(PC1)、尿素+高量原花青素(PC2)、尿素+低量单宁酸(TA1)和尿素+高量单宁酸(TA2)5个处理,采用静态箱技术测定了各处理N_(2)O排放。结果表明:与UR处理相比,(1)PC1、PC2、TA1和TA2处理提高了油菜的产量(增幅为7.9%~17.9%)及含氮量(增幅为10.3%~23.2%);(2)显著降低了土壤NO_(2)-和NO3-等无机氮含量;(3)PC1、PC2、TA1和TA2等处理均显著降低了油菜生育期N_(2)O排放量,其中原花青素处理N_(2)O减排率为28.1%~33%,单宁酸处理的减排率为32.9%~41.5%;(4)油菜的氮素利用率提高了5.0%~9.7%。综上所述,在北方石灰性土壤施用原花青素、单宁酸不仅显著降低了N_(2)O排放,还有助于提高油菜的产量和氮素利用率,这为富含原花青素、单宁酸等植物提取物的绿色循环利用与北方石灰性农田土壤N_(2)O减排相结合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花青素 单宁酸 氧化亚氮 无机肥 氮素利用率
下载PDF
耕作措施和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9
作者 李文倩 韩明明 +2 位作者 张海军 吕连杰 李晓宇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4期1-12,共12页
为明确黄淮海地区小麦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率协同提高的最优耕作和氮肥组合模式,于2018—2020年设置2 a大田定位试验,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耕作方式,分别为旋耕(R)、深耕(P)和深松(B);裂区为施氮量,分别为135 kg/hm^(2)(N135)、180 ... 为明确黄淮海地区小麦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率协同提高的最优耕作和氮肥组合模式,于2018—2020年设置2 a大田定位试验,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耕作方式,分别为旋耕(R)、深耕(P)和深松(B);裂区为施氮量,分别为135 kg/hm^(2)(N135)、180 kg/hm^(2)(N180)、225 kg/hm^(2)(N225)、270 kg/hm^(2)(N270)。结果表明:耕作措施、施氮量及其互作对小麦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氮素利用率均有显著影响。深松较传统旋耕或深耕处理,小麦开花期、成熟期氮素积累量分别增加1.2%~18.9%、5.2%~16.3%,花前氮素转运量、花后氮素积累量分别增加0.8%~70.4%、5.7%~21.9%,植株氮素生产力、氮素利用率分别增加3.2%~21.1%、3.7%~40.7%,最终实现小麦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籽粒蛋白质产量分别提高3.7%~40.7%、3.6%~8.9%和3.0%~49.9%。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氮肥施用量可以促进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提高,但同时降低了氮素利用率。综合效应看,深松配合270 kg/hm^(2)施氮量可同时实现最高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籽粒蛋白质产量,且氮素利用率高于相同施氮量的旋耕、深耕处理。因此,就本试验区域而言,首选深松耕作方式并配合270 kg/hm^(2)施氮量可实现小麦产量和品质协同提高,同时维持较优的氮素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措施 施氮量 籽粒产量 籽粒蛋白质含量 氮素利用率
原文传递
氮肥运筹对超级杂交粳稻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53
10
作者 万靓军 张洪程 +4 位作者 霍中洋 林忠成 戴其根 许轲 张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5-182,共8页
在高产施氮量条件下(225 kg hm-2),按基蘖肥、穗肥不同施氮比例且穗肥依不同叶龄期追氮共设计了20种施氮模式,研究了其对超级杂交粳稻常优1号产量、氮素利用率及主要米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运筹对常优1号产量影响极大,基蘖肥与... 在高产施氮量条件下(225 kg hm-2),按基蘖肥、穗肥不同施氮比例且穗肥依不同叶龄期追氮共设计了20种施氮模式,研究了其对超级杂交粳稻常优1号产量、氮素利用率及主要米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运筹对常优1号产量影响极大,基蘖肥与穗肥施氮比例为58.34∶41.66,穗肥以叶龄余数4、2叶等量施氮时,产量最高;产量与总吸氮量、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表观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氮收获指数和百千克籽粒需氮量与产量呈二次曲线关系;随着穗肥施氮比例的下降,稻米整精米率、蛋白质含量、垩白率、垩白度逐渐下降;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呈直线上升趋势;穗肥随追肥叶龄期推迟,整精米率、蛋白质含量提高,而直链淀粉含量下降。胶稠度、外观品质因基蘖肥施氮比例的不同而异。综合来看,基蘖肥、穗肥施氮比例为6∶4,穗肥以倒4、2叶期追肥可使该品种超高产、优质、高效得到较好的协调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杂交粳稻 氮肥运筹 产量 氮素利用率 品质
下载PDF
实时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42
11
作者 刘立军 桑大志 +3 位作者 刘翠莲 王志琴 杨建昌 朱庆森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456-1461,共6页
以籼型三系杂交稻汕优 63为材料 ,对不同氮肥管理的农艺和经济表现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未施氮肥 (空白区 )的产量为 6.8~ 7.4t·ha- 1,表明试验田背景氮颇高。与农民习惯施肥法 (氮肥 2 40kg·ha- 1)相比 ,改良的农民施肥... 以籼型三系杂交稻汕优 63为材料 ,对不同氮肥管理的农艺和经济表现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未施氮肥 (空白区 )的产量为 6.8~ 7.4t·ha- 1,表明试验田背景氮颇高。与农民习惯施肥法 (氮肥 2 40kg·ha- 1)相比 ,改良的农民施肥法 (农民习惯施氮量的 70 % )、实时氮肥管理 (依据叶绿素仪测定值进行的施肥方法 )和实地氮肥管理(施氮时期、施氮量和叶绿素仪测定值相结合的施肥方法 )分别增产 9.2 %~ 10 .3 %、3 .3 %~ 7.0 %和 8.9%~ 9.3 % ,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了 110 .5%~ 13 5.6%、2 0 4.3 %~ 2 97.0 %和 2 0 0 .9%~ 2 76.4%。以上结果表明 ,在产量不降低甚至有所增加的前提下 ,实时、实地氮肥管理可以减少氮肥施用量 ,较大幅度地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另外 ,实时、实地氮肥管理还可以降低稻米的垩白率和垩白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管理 水稻 产量 氮素利用率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氮素水平对初花后棉株生物量、氮素累积特征及氮素利用率动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01
12
作者 薛晓萍 王建国 +3 位作者 郭文琦 陈兵林 尤军 周治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3631-3640,共10页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分别在长江流域下游棉区(江苏南京)和黄河流域黄淮棉区(河南安阳)设置棉花氮素水平试验,定量研究氮素水平对花后棉株生物量、氮素累积特征及氮素累积利用率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棉株总生物量和氮素累积量随花后棉...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分别在长江流域下游棉区(江苏南京)和黄河流域黄淮棉区(河南安阳)设置棉花氮素水平试验,定量研究氮素水平对花后棉株生物量、氮素累积特征及氮素累积利用率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棉株总生物量和氮素累积量随花后棉株生育进程的动态变化符合S型曲线,安阳、南京试点分别以360kg.hm-2、240kg.hm-2氮素水平的总生物量、氮素累积最多,其动态累积模型的特征参数值最为协调,皮棉产量最高。因此,可以通过改变施肥量来调节初花后棉株生长特征值,从而获得高产。棉株氮素累积利用率随初花后棉花生育进程的推进,呈现为不规则的S型曲线变化趋势,计算两试点的氮素累积利用率、瞬时利用率,安阳试点以360 kg.hm-2的施氮水平为最优,南京以240 kg.hm-2最高;施肥过多不仅利用率低,而且易造成营养器官比例加大,棉株虽可获得较大的干物质和氮素累积,但不能适时向生殖器官转移,皮棉产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水平 棉花 生物量 氮素累积 氮素利用率
下载PDF
宽幅播种提高不同播期小麦产量与氮素利用率 被引量:46
13
作者 石玉华 初金鹏 +6 位作者 尹立俊 贺明荣 邓淑珍 张良 孙晓乐 田奇卓 代兴龙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127-133,共7页
为明确在较宽播期范围内可实现小麦高产高效稳产的播种方式及其理论基础,采用宽幅播种和常规条播2种播种方式,设计10月3日(早播)、10日(传统播期)、17日(晚播)和24日(再晚播)共4个播期处理(分别用D1、D2、D3、D4表示),研究了播种方式与... 为明确在较宽播期范围内可实现小麦高产高效稳产的播种方式及其理论基础,采用宽幅播种和常规条播2种播种方式,设计10月3日(早播)、10日(传统播期)、17日(晚播)和24日(再晚播)共4个播期处理(分别用D1、D2、D3、D4表示),研究了播种方式与播期互作对小麦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相对于常规条播,宽幅播种通过提高单位面积分蘖数和穗数,平均提高产量16.68%;通过提高氮素吸收效率(吸氮量/供氮量)、稳定或提高氮素利用效率(产量/吸氮量),平均提高氮素利用率(产量/供氮量)16.64%。随播期推迟,2播种方式下单位面积穗数、单穗籽粒质量分别呈降低和升高趋势,相对于D1和D2播期,宽幅条件下D3、D4播期的成熟期穗数下降比例显著低于条播,并与其单穗籽粒质量提高的比例相当,进而实现9.00 t/hm2水平的高产稳产;常规条播下晚播因穗数大幅下降导致减产,平均减产0.34 t/hm2。随播期推迟,2播种方式下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分别呈降低和升高趋势,相对于D1、D2播期,宽幅条件下D3、D4播期氮素吸收效率下降的幅度与氮素利用效率提升的幅度相当,因此仍可维持较高的氮素利用率;常规条播下晚播处理氮素吸收效率下降的幅度显著高于氮素利用效率提升的幅度,进而导致氮素利用率平均降低1.01 kg/kg。相对于常规条播,小麦生产上采用宽幅播种,在高产高效的同时可实现较宽播期范围内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小麦 播期 宽幅 产量 氮素利用率
下载PDF
生物炭对宁夏引黄灌区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78
14
作者 张爱平 刘汝亮 +5 位作者 高霁 张晴雯 陈哲 惠锦卓 杨世琦 杨正礼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52-1360,共9页
【目的】氮是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主要营养元素,随着宁夏引黄灌区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氮肥投入亦不断增加,由此导致的土壤板结及氮素利用率低等问题日益突显。鉴于生物炭在改良土壤及提高氮肥利用方面的潜在可行性,本文通过大田... 【目的】氮是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主要营养元素,随着宁夏引黄灌区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氮肥投入亦不断增加,由此导致的土壤板结及氮素利用率低等问题日益突显。鉴于生物炭在改良土壤及提高氮肥利用方面的潜在可行性,本文通过大田试验研究添加不同用量生物炭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为生物炭在该地区的应用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以宁夏灌区具有代表性的集约化水稻田为研究对象,以宁粳43号水稻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施氮量设常规施氮量(N 300,N 300 kg/hm2)和不施氮(N0)2个水平;生物炭设高量炭(C3,9000 kg/hm2)、中量炭(C2,6750 kg/hm2)、低量炭(C1,4500 kg/hm2)和不施炭(C0)4个水平。旨在明确添加生物炭对灌淤土基本理化性质、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1)添加生物炭种植一季水稻后对灌淤土土壤含水量没有明显影响,土壤p H值亦没有发生明显变化。2)施加氮肥情况下,C3处理较C0处理可显著提高灌淤土全氮、全磷和速效钾含量,但对速效磷含量没有影响,C2和C3处理下土壤全氮、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都没有明显差异,但二者全氮和速效钾含量要显著高于C1处理;不施肥情况下,除C3和C2处理显著增加土壤速效钾含量外,其余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没有影响。3)生物炭和氮肥配施可以显著增加水稻籽粒产量,并随生物炭用量(4500 9000 kg/hm2)增加而增高,增产率在15.26%44.89%之间,水稻籽粒产量与生物炭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962),水稻株高和穗粒数也随生物炭用量增多而增加,同时,水稻地上部总吸氮量随生物炭用量增加而增加,C3处理较C0处理提高66.27 kg/hm2,各处理之间差异显著;不施氮肥情况下,添加生物炭(4500 9000kg/hm2)对水稻籽粒产量没有显著影响,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亦不明显,C1和C2处理可以显著提高水稻地上部总吸氮量,但C3处理对总吸氮量影响不明显,同时各施炭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4)生物炭和氮肥配施时,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利用率均表现为随生物炭用量增加而增加,C3较C0处理氮肥农学效率提高10.87 kg/kg,氮肥利用率提高22.09个百分点。【结论】生物炭和氮肥配施可以提高宁夏引黄灌区水稻产量,本试验以施用9000kg/hm2(C3)的生物炭产量最高(增产率达44.89%),同时水稻株高和穗粒数也随生物炭用量增多而增加,生物炭和氮肥配施,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利用率随生物炭用量增加而增加;不施氮肥情况下,添加生物炭对水稻产量没有显著影响,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亦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灌淤土 水稻产量 氮素利用率 宁夏引黄灌区
下载PDF
施氮量对不同肥力水平下夏玉米碳氮代谢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56
15
作者 王俊忠 黄高宝 +4 位作者 张超男 杨亚军 赵会杰 朱晓燕 马培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045-2052,共8页
以郑单958为材料,在高产田和中产田两种地力水平下,利用15N标记法研究了施氮量对夏玉米氮素分配率、利用率和碳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高产田适量施氮可以提高玉米产量,过量施氮没有表现出进一步增产效果,其氮肥利用率较低(29.04%)。... 以郑单958为材料,在高产田和中产田两种地力水平下,利用15N标记法研究了施氮量对夏玉米氮素分配率、利用率和碳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高产田适量施氮可以提高玉米产量,过量施氮没有表现出进一步增产效果,其氮肥利用率较低(29.04%)。中产田随施氮量的增加产量提高,但氮素利用率却降低。各个器官15N积累量依次为籽粒>叶片>茎>根>叶鞘>穗轴。在高产田,当施氮量超过300kg.hm-2时,玉米籽粒和叶片中积累15N有所下降,而茎和根中积累15N的量随施N量的增加而增加;在中产田,随着施N量的增加,籽粒和穗轴积累15N量均相应增加。高产田叶片的硝酸还原酶活性、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和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以及籽粒中蔗糖合成酶活性和酸性转化酶活性均是施氮300kg.hm-2时最大,施氮450kg.hm-2则抑制了其活性的增强,而中产田的各个酶活性则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施氮量 碳氮代谢 氮素利用率
下载PDF
低氮密植栽培对超级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41
16
作者 谢小兵 周雪峰 +7 位作者 蒋鹏 陈佳娜 张瑞春 伍丹丹 曹放波 单双吕 黄敏 邹应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591-1602,共12页
为了研究低氮密植栽培对水稻分蘖发生及成穗率、干物质积累及其转化、氮素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2012—2013年以超级稻Y两优1号为材料,在湖南长沙和海南澄迈进行了施氮量(75、150、225kgNhm–2)与栽插密度(68、40、27、19穴m–2),每... 为了研究低氮密植栽培对水稻分蘖发生及成穗率、干物质积累及其转化、氮素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2012—2013年以超级稻Y两优1号为材料,在湖南长沙和海南澄迈进行了施氮量(75、150、225kgNhm–2)与栽插密度(68、40、27、19穴m–2),每穴苗数(单、双、三本穴–1)与栽插密度(40、27、19、14穴m–2)的大田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在基本苗数相同或相近的条件下,减苗增密在齐穗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量及产量分别比增苗减密高10.5%、5.2%和2.9%,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达到显著水平;在低氮密植条件下,有效分蘖期缩短6d左右,分蘖成穗率、表观转化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分别提高10.9%、21.0%、150.6%和19.6%。在施氮量为75kgNhm–2的密植(40-68穴m–2)条件下,齐穗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量及长沙点产量分别比中、高氮(150-225kgNhm–2)常规密度(19-27穴m–2)低3.2%、7.5%和1.2%,但差异不显著,而澄迈点产量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别比之低5.2%和高9.1%,且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在施氮量为150kgNhm–2的密植条件下,成熟期干物质量比高氮常规密度低1.7%,但齐穗期干物质量和产量比高氮常规密度高10.3%和3.3%。因此,超级稻采用低氮密植栽培,在100-150kgNhm–2和40穴m–2条件下提早了够苗期,增加了有效穗数,提高了分蘖成穗率和结实率,加之齐穗期适宜的干物质积累和较高的表观转化率,有利于高产的形成和氮肥利用率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稻 低氮密植栽培 产量 干物质 氮素利用率
下载PDF
施氮量对油菜氮素积累和运转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35
17
作者 左青松 杨海燕 +4 位作者 冷锁虎 曹石 曾讲学 吴江生 周广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11-518,共8页
于2010—2012年度以5个不同油含量的常规油菜品种为材料,设置120(N1)、240(N2)和360 kg hm–2(N3)3个水平的氮肥处理,在初花期和成熟期取样及定期捡拾田间落叶,测定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氮素含量及油含量,研究氮肥水平对油菜氮素积累、运... 于2010—2012年度以5个不同油含量的常规油菜品种为材料,设置120(N1)、240(N2)和360 kg hm–2(N3)3个水平的氮肥处理,在初花期和成熟期取样及定期捡拾田间落叶,测定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氮素含量及油含量,研究氮肥水平对油菜氮素积累、运转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肥用量增加,产量和氮素积累总量增加,氮素收获指数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逐渐降低。不同处理叶片氮素运转率变幅为76.6%~80.2%,不同氮肥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不同处理茎枝氮素运转率变幅为36.0%~57.6%,随着氮肥用量增加而降低。不同处理落叶氮占植株总氮积累量比例的变幅为14.9%~20.3%,随着氮肥用量增加,落叶氮比例逐渐增加。不同处理初花期氮积累量占植株总氮量的变幅为75.5%~90.5%,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其比例逐渐增加。初花期积累氮素对后期产量形成作用较大,注重前期施肥可促进花芽分化,形成更多的有效角果,有利于获得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氮素积累 落叶 氮素运转率 氮素利用率
下载PDF
施氮量对强筋小麦产量、氮素利用率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9
18
作者 张秀 朱文美 +3 位作者 代兴龙 初金鹏 钤太峰 贺明荣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963-969,共7页
为探明协同提高强筋小麦产量、氮素利用率和品质的施氮量,以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中穗型)和洲元9369(大穗型)为材料,研究了180、240和300kg·hm^(-2)三个氮肥水平(分别用N180、N240和N300表示)对强筋小麦产量、氮素利用率、品质及其... 为探明协同提高强筋小麦产量、氮素利用率和品质的施氮量,以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中穗型)和洲元9369(大穗型)为材料,研究了180、240和300kg·hm^(-2)三个氮肥水平(分别用N180、N240和N300表示)对强筋小麦产量、氮素利用率、品质及其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施氮量下,洲元9369的产量、氮素利用率、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面包体积和面包评分均高于济麦20。当施氮量由N180增至N240时,2个品种的产量无显著变化,但沉降值、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面包体积和面包评分均显著提高;施氮量增至N300后,2个品种的产量和品质又都显著下降,籽粒总蛋白含量、谷蛋白含量、SDS-不可溶性谷蛋白含量、醇溶蛋白含量和谷蛋白聚合指数均明显降低,而SDS-可溶性谷蛋白含量和谷醇比却表现为上升趋势。经相关分析,SDS-不可溶性谷蛋白含量、谷蛋白聚合指数与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面包体积和面包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以上结果表明,谷蛋白聚合程度降低是过量施氮条件下强筋小麦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综合考虑小麦产量、氮素利用率和籽粒品质,240kg·hm^(-2)为本研究条件下的最佳施氮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筋小麦品种 产量 氮素利用率 品质 蛋白组分
下载PDF
控释尿素、稳定性尿素和配施菌剂尿素提高双季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效应比较 被引量:29
19
作者 王斌 万运帆 +4 位作者 郭晨 李玉娥 秦晓波 任涛 赵婧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04-1112,共9页
【目的】中国是最大的水稻生产和消费国,氮肥是保证水稻高产的关键,水稻种植中氮素利用率偏低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包膜、添加硝化抑制剂和菌剂等为其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手段。本文以新型尿素为研究对象,进行四季水稻的连续试验,从作物... 【目的】中国是最大的水稻生产和消费国,氮肥是保证水稻高产的关键,水稻种植中氮素利用率偏低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包膜、添加硝化抑制剂和菌剂等为其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手段。本文以新型尿素为研究对象,进行四季水稻的连续试验,从作物生长、产量构成和氮素利用方面做出综合评价,为其在水稻种植上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2和2013年在湖北荆州(江汉平原代表站点),进行两年大田试验设置了五种氮肥处理:常规尿素(CK)、树脂包膜控释尿素(CRU)、碧晶尿素(NU)(含氯甲基吡啶)、硝化抑制剂DMPP(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有效微生物菌剂(EM),跟踪观测不同尿素对双季稻生长性状(株高、茎蘖数、穗数、叶绿素)、产量要素(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秸秆产量、籽粒产量)以及氮素利用率(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生理利用率)的影响,分析新型氮肥的增产效益及氮素利用率。【结果】新型氮肥能促进水稻植株的增高、叶绿素含量的提升,增加茎蘖数、成穗数和穗粒数,并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最终促进秸秆和籽粒产量的增长。CRU处理增产最为明显和稳定,早晚稻相比CK处理平均增产达18%(P<0.05),而DMPP、NU和EM处理早稻增产不明显,晚稻增产14%(P<0.05),晚稻增产效益优于早稻。新型氮肥能有效提高氮素吸收利用率,以CRU最高,两年平均氮素利用率为53%,NU次之(为47%),CK最低(仅为35%);随着菌剂不断施入,EM处理氮素利用率逐季增高,在2013年晚稻为55%,与CK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新型氮肥处理的农学利用率不同程度高于CK,其中CRU处理最高,在2013年达到差异极显著(P<0.01)。新型氮肥处理的生理利用率2012年均低于CK,2013年仅DMPP处理高于CK,但差异不显著。【结论】与普通尿素相比,控释尿素、稳定尿素和配施微生物菌剂均能促进植株生长、提高氮素利用率,其效果以包膜控释尿素最好也最稳定,添加硝化抑制剂的稳定肥料次之,与菌剂配施作用需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尿素 硝化抑制剂 EM菌 双季稻 产量 氮素利用率
下载PDF
肥料袋控缓释对桃氮素利用率及生长和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47
20
作者 张守仕 彭福田 +3 位作者 姜远茂 李丁丁 主春福 彭静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79-386,共8页
根据果树个体较大的特点,改变一般缓释肥颗粒包膜的设计思路,用控释袋包装肥料,调节控释袋的微孔数目,达到控制养分释放的目的。对微孔数与氮素释放速率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袋控缓释肥料氮素释放可以用二次曲线模拟,相关系数达0.96... 根据果树个体较大的特点,改变一般缓释肥颗粒包膜的设计思路,用控释袋包装肥料,调节控释袋的微孔数目,达到控制养分释放的目的。对微孔数与氮素释放速率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袋控缓释肥料氮素释放可以用二次曲线模拟,相关系数达0.965以上,7排孔设计优于3排孔与5排孔设计,其养分释放较符合桃树对氮素养分的需求特性。袋控缓释处理土壤无机氮(铵态氮+硝态氮,Nmin)稳定,解决了肥料散施造成的短期内土壤有效氮水平过高的问题;袋控缓释处理肥料袋附近细根显著增多,有利于养分吸收利用,明显提高肥料氮素利用率,是一次散施、二次散施利用率的2.5倍和2倍;袋控缓释肥料使桃树新梢适时停止生长,产量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袋控缓释肥料 无机氮 氮素利用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