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氮肥调控对江淮地区冬闲田毛叶苕子固氮特征及固氮酶活性的影响及机制
1
作者 董玉兵 董青君 +5 位作者 李传哲 李卫红 张苗 邵文奇 孙春梅 陈川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44-1853,共10页
冬闲田种植绿肥作物已经成为提升耕地质量的一种重要措施。为明确不同氮肥水平对毛叶苕子固氮特征的影响,本研究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不施氮肥对照(CK)、50 kg/hm^(2)(N1)、100 kg/hm^(2)(N2)3个施氮水平,测定毛叶苕子关键生育期的... 冬闲田种植绿肥作物已经成为提升耕地质量的一种重要措施。为明确不同氮肥水平对毛叶苕子固氮特征的影响,本研究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不施氮肥对照(CK)、50 kg/hm^(2)(N1)、100 kg/hm^(2)(N2)3个施氮水平,测定毛叶苕子关键生育期的生物量、根瘤生物量、氮吸收量及固氮酶活性等指标,明确氮肥调控措施对毛叶苕子固氮能力的影响及机制。结果表明:与CK相比,2个生长季N1处理和N2处理毛叶苕子生物量、氮吸收量和共生固氮量都有显著增加。N1处理的共生固氮率与CK无显著差异,而N2处理的共生固氮率下降明显。N1处理的共生固氮量显著高于N2处理。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现蕾期和盛花期固氮酶活性呈增加趋势,N2处理的固氮酶活性比CK增加42.8%~76.1%。3个处理的根瘤生物量和根瘤固氮酶活性均在盛花期达到最大值。SQRT模型可较好拟合毛叶苕子固氮酶活性随时间的变化特征,不同处理下拟合方程决定系数(R2)均≥0.87。与CK相比,N1和N2处理的固氮酶活性开始时间(D_(min))明显推迟,固氮酶活性峰值出现时间(D_(opt))提前。总之,N1处理(50 kg/hm^(2))能够显著增加植株生物量、共生固氮量及氮吸收量,可以作为试验地区冬闲田种植毛叶苕子的推荐施氮量。本研究结果可为江淮地区冬闲田的合理培肥提供依据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叶苕子 氮肥调控 固氮酶活性 模型
下载PDF
大白菜氮肥调控田间肥效试验
2
作者 高建勇 胡燕青 张长春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23期66-69,共4页
为达到优化配方、减肥增效、友好环境的目的,开展了大白菜氮肥调控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磷肥和钾肥施用量一致、分期追肥比例相同的情况下,氮肥施用量越大,大白菜产量也就越高,本试验以130%优化氮区产量最高(83 226.5 kg/hm^(2))、经... 为达到优化配方、减肥增效、友好环境的目的,开展了大白菜氮肥调控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磷肥和钾肥施用量一致、分期追肥比例相同的情况下,氮肥施用量越大,大白菜产量也就越高,本试验以130%优化氮区产量最高(83 226.5 kg/hm^(2))、经济效益最高(79 416.5元/hm^(2))。在溧水区大白菜生产中,建议采用130%优化氮区试验方案,即施纯N 390 kg/hm^(2)、P2O545 kg/hm^(2)、K2O 75 kg/hm^(2),其中:氮肥基肥∶追肥=3∶7,追肥分3次(分别于苗期、莲座期、包心初期施用)施用;磷肥全部作基肥;钾肥基肥∶追肥=4∶6,追肥分2次(分别于莲座期、包心初期施用)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白菜 氮肥调控 植株性状 产量 经济效益
下载PDF
氮肥调控与地表覆盖对旱地冬小麦氮素吸收及残留淋失的影响 被引量:32
3
作者 李强 王朝辉 +4 位作者 戴健 李富翠 李孟华 赵护兵 曹群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380-1389,共10页
【目的】针对西北旱区水分缺乏和氮肥施用不合理的问题,探索作物增产与水肥高效的施肥与栽培模式,以指导旱地农业生产。【方法】通过在黄土高原旱地进行的长期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早春追肥、氮肥调控、垄覆沟播、播种密度、夏闲期秸秆覆... 【目的】针对西北旱区水分缺乏和氮肥施用不合理的问题,探索作物增产与水肥高效的施肥与栽培模式,以指导旱地农业生产。【方法】通过在黄土高原旱地进行的长期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早春追肥、氮肥调控、垄覆沟播、播种密度、夏闲期秸秆覆盖等措施对作物产量与氮素利用,以及收获后土壤硝态氮残留,夏闲期残留硝态氮淋溶和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结果】旱地早春追肥、氮肥调控+早春追肥、氮肥调控+垄覆沟播、氮肥调控+垄覆沟播增密处理小麦产量比农户常规施肥分别提高15.7%、22.2%、38.6%和24.8%,作物氮吸收增加25.0%、32.0%、36.4%和6.4%,氮素收获指数提高3.8%、3.3%、5.7%和6.8%,当季硝态氮残留减少30.9%、20.0%、59.5%和68.2%,夏闲期硝态氮向60 cm以下土层的淋溶减少27.5%、24.6%、42.3%和24.3%。【结论】渭北旱区早春追肥、氮肥调控+早春追肥、氮肥调控+垄覆沟播和氮肥调控+垄覆沟播增密在提高冬小麦产量的同时,促进作物氮的吸收,减少肥料氮的残留,其中氮肥调控+垄覆沟播结合夏闲期秸秆覆盖,在增加土壤保水蓄水的同时,避免硝态氮向深层淋失,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调控 地表覆盖 籽粒产量 氮素利用 残留淋溶
下载PDF
秸秆还田及氮肥调控对不同肥力白浆土氮素及水稻产量影响 被引量:23
4
作者 王秋菊 刘峰 +5 位作者 迟凤琴 焦峰 张春峰 姜辉 李鹏绯 朱宝国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105-111,共7页
三江平原是黑龙江省水稻主要种植区,白浆土是主要种稻土壤,在白浆土上开展秸秆还田试验研究,明确白浆土秸秆还田效果,根据土壤肥力水平调控氮素为秸秆还田提出因地制宜的土壤、施肥等管理技术提供参考。该文以白浆土为供试土壤,比较研... 三江平原是黑龙江省水稻主要种植区,白浆土是主要种稻土壤,在白浆土上开展秸秆还田试验研究,明确白浆土秸秆还田效果,根据土壤肥力水平调控氮素为秸秆还田提出因地制宜的土壤、施肥等管理技术提供参考。该文以白浆土为供试土壤,比较研究不同肥力白浆土上连续秸秆还田及调控氮素对水稻产量及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结果得出:高肥力土壤连续秸秆还田适合减氮,减氮10%连续3年水稻不减产,增产幅度为0.1%~6.94%,减氮20%以上产量降低,秸秆连续还田增加氮素水稻产量第1年与正常施肥比增产4.47%,第2年水稻产量比对照减产4.02%~31.86%,调氮降低幅度大;中、低肥力土壤秸秆还田水稻产量第1年比对照分别增加1.48%,4.52%,第2年调氮增产幅度会下降;秸秆还田使土壤有机质、氮素含量提高,在高肥力土壤上氮素过高使水稻前期分蘖量增多,水稻有效穗数降低,产量降低,减氮后可以避免土壤氮素过剩,水稻产量提高;中、低肥力土壤秸秆还田有利于增加土壤肥力水平,适当增加氮素可使水稻产量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氮素 水稻 秸秆还田 产量 氮肥调控 白浆土 不同肥力
下载PDF
氮肥调控对小麦/玉米产量、氮素利用及农田氮素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37
5
作者 刘欢 陈苗苗 +2 位作者 孙志梅 刘建涛 甄文超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32-238,共7页
为了实现小麦/玉米高产高效生产,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氮肥管理措施对小麦/玉米产量、氮素利用及农田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季在农民常规施肥的基础上适当减少追氮量不会对小麦产量产生明显影响,在施氮总量195 kg/hm... 为了实现小麦/玉米高产高效生产,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氮肥管理措施对小麦/玉米产量、氮素利用及农田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季在农民常规施肥的基础上适当减少追氮量不会对小麦产量产生明显影响,在施氮总量195 kg/hm2基础上配施调控剂处理小麦增产8.3%-24.6%,氮肥偏生产力、表观利用率和农学效率及氮肥贡献率均得到相应提高。在玉米季,以一次性基施适量氮肥同时配施抑制剂的氮肥管理方案为最佳,在施氮240 kg/hm2水平上与不添加抑制剂等氮量一次性基施和基追结合处理相比,增产幅度分别为7.4%-9.6%和13.9%-16.2%,氮肥贡献率、肥料偏生产力和农学效率亦得到显著提高;经过一个轮作周期后,农田土壤氮素盈余量为63.94-126.83 kg/hm2。在总施氮量435 kg/hm2的情况下,与单施尿素相比较,配施氮素调控剂的氮素盈余量降低了27.4%-44.2%,其中脲酶与硝化抑制剂配施效果最佳。但在总施氮量480 kg/hm2的情况下,即使施用了氮素调控剂,氮素平衡盈余率仍在20%以上,存在较大的环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夏玉米 氮肥调控 脲酶/硝化抑制剂 产量 氮素利用 农田氮素表观平衡
下载PDF
基于便携式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仪的江西双季稻氮肥调控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李艳大 舒时富 +5 位作者 陈立才 叶春 黄俊宝 孙滨峰 王康军 曹中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0-106,共7页
建立基于便携式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仪的江西双季稻氮肥调控模型,利用模型推荐穗肥追氮量,实现江西双季稻氮肥追施的精确管理。基于不同株型品种和氮肥处理的田间试验资料,构建了双季稻叶面积指数光谱监测模型,利用拔节期的差值植被指数实... 建立基于便携式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仪的江西双季稻氮肥调控模型,利用模型推荐穗肥追氮量,实现江西双季稻氮肥追施的精确管理。基于不同株型品种和氮肥处理的田间试验资料,构建了双季稻叶面积指数光谱监测模型,利用拔节期的差值植被指数实时估测叶面积指数,进而结合江西双季稻高产栽培经验和建立的氮肥调控模型,对双季稻穗肥追氮量进行实时推荐,并和当地农户施肥方案和产量进行比较。双季稻关键生育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和灌浆期)的冠层差值植被指数DVI(810,720)与叶面积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线性函数拟合效果优于其他函数。利用独立试验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检验,单生育期的模型预测效果优于全生育期模型;其中,拔节期的光谱监测模型表现最佳,早稻和晚稻叶面积指数的光谱监测模型的R2分别为0.880 6和0.878 8,模型预测早稻和晚稻叶面积指数的均方根误差、相对均方根误差、相关系数分别为0.30和0.25、7.28%和6.18%、0.923 2和0.926 9。氮肥调控模型推荐施肥应用表明,紧凑型品种的穗肥用量高于松散型品种;与农户方案相比,氮肥调控模型推荐施肥的调控方案在产量不降低的情况下减少氮肥用量6.58kg/hm2,提高氮肥农学利用率0.82个百分点、净收益103元/hm2和产投比0.9,而产量比农户方案略高或持平。与传统非定量农户施肥法相比,基于便携式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仪的双季稻氮肥调控方法可在保证产量的情况下,减少施氮量,提高氮肥农学利用率,获得更高经济效益,在江西双季稻生产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 作物 便携式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仪 双季稻 差值植被指数 氮肥调控 叶面积指数 产量
下载PDF
氮肥调控对不同保绿性超高产夏玉米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苏凯 郝玉波 +5 位作者 王贵 刘少坤 杨今胜 董树亭 张吉旺 刘鹏 《山东农业科学》 2011年第9期71-75,共5页
以保绿性品种金海5号和非保绿性品种浚单20为试验材料,研究氮肥调控对不同保绿性超高产夏玉米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保绿性玉米较非保绿性玉米花后叶面积指数大,叶面积持续期长,群体光合势大,是增产的主要因素;(2)整个籽... 以保绿性品种金海5号和非保绿性品种浚单20为试验材料,研究氮肥调控对不同保绿性超高产夏玉米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保绿性玉米较非保绿性玉米花后叶面积指数大,叶面积持续期长,群体光合势大,是增产的主要因素;(2)整个籽粒灌浆期间,氮肥调控对不同保绿性玉米均正向增加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和最大灌浆速率,有效增加籽粒灌浆积累量(籽粒干重);(3)非保绿性玉米干物质积累特性变化、叶面积指数变化、穗位叶净光合速率变化、籽粒灌浆积累量变化受氮肥调控作用比保绿性玉米显著;(4)通过大田试验并结合数学计算,建议推广种植保绿性玉米,达到13 382.11 kg/hm2超高产量,应施纯N271.56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调控 保绿性 超高产 夏玉米 产量 光合特性
下载PDF
水稻籽粒硝态氮和铵态氮积累特性及氮肥调控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孙璐璐 朱立楠 +5 位作者 郑冠龙 朱方旭 郭雪冬 Lugo Oke 张忠臣 金正勋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5-29,共5页
选用5个粳稻品种,通过田间和盆栽试验,分析水稻籽粒中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的品种间差异和籽粒中分布特点、灌浆过程中积累动态变化及其与施氮量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精米中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品种间有显著差异,铵态... 选用5个粳稻品种,通过田间和盆栽试验,分析水稻籽粒中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的品种间差异和籽粒中分布特点、灌浆过程中积累动态变化及其与施氮量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精米中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品种间有显著差异,铵态氮含量高于硝态氮;硝态氮和铵态氮主要分布在籽粒的米糠层里,在籽粒中呈由外到内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精米中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都大幅度增加,增幅高达114.1%~203.0%,但增加的幅度因品种不同而异;随灌浆进程的推进,籽粒硝态氮含量逐渐增多直至成熟,但硝态氮的日积累量和铵态氮含量随灌浆进程逐渐上升,达到峰值后又逐渐下降,呈单峰曲线变化,抽穗后25 d达到峰值,硝态氮含量高的品种日积累量显著大于含量低的品种,铵态氮含量高的品种灌浆前期积累量少于含量低的品种,而灌浆后期的积累量高于含量低的品种;籽粒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与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及硝态氮日积累量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硝态氮 铵态氮 积累特性 氮肥调控
下载PDF
基于光谱指数的夏玉米氮肥调控效应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国强 张素青 +5 位作者 胡峰 吴士文 郑国清 张建涛 周萌 寇彩霞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56-160,共5页
为实现夏玉米对氮肥的高效利用,依据养分平衡原理,利用光谱无损监测技术,构建了夏玉米氮肥调控模型,并对比分析了变量施肥和传统施肥对植株氮积累量、氮肥利用效率、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施肥区相比,变量施肥区植株氮... 为实现夏玉米对氮肥的高效利用,依据养分平衡原理,利用光谱无损监测技术,构建了夏玉米氮肥调控模型,并对比分析了变量施肥和传统施肥对植株氮积累量、氮肥利用效率、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施肥区相比,变量施肥区植株氮积累量提高2.67%,平均产量提高67.53 kg/hm2,经济收入提高148.6元/hm2,但植株氮积累量和产量的变异系数分别降低了3.84个百分点和7.27个百分点;变量施肥区的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吸收量分别提高了11.82个百分点、3.95 kg/kg、9.76 kg/kg、0.43 kg/t;变量施肥区尿素投入1 285.42元/hm2,比传统施肥区节约388.49元/hm2。建立的氮肥调控模型有助于提高夏玉米氮肥利用效率,达到氮素效率和产量协同提高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光谱指数 变量施肥 氮肥调控模型
下载PDF
水稻生育后期根系响应氮肥调控的蛋白作用机制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志兴 李忠 +1 位作者 李洲 林文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413-1422,共10页
以大穗型水稻‘金恢809’为试验材料,设置前氮后移(施氮量的30%作基肥,30%作蘖肥,30%作穗肥,10%作粒肥)及传统氮肥(施氮量的40%作基肥,30%作蘖肥,30%作穗肥)施用两种处理,并采用双向电泳技术分析了水稻生育后期根系对前氮后移调控的蛋... 以大穗型水稻‘金恢809’为试验材料,设置前氮后移(施氮量的30%作基肥,30%作蘖肥,30%作穗肥,10%作粒肥)及传统氮肥(施氮量的40%作基肥,30%作蘖肥,30%作穗肥)施用两种处理,并采用双向电泳技术分析了水稻生育后期根系对前氮后移调控的蛋白响应机制。通过构建的不同氮肥处理下水稻开花后15 d根系蛋白2-DE电泳图谱,并结合MALDI-TOF/MS分析,共成功鉴定到57个出现差异表达的蛋白,其中40个在前氮后移处理下上调表达,17个下调表达。依据其蛋白功能可以归为12类,主要涉及信号转导,氨同化,胁迫与防御,糖酵解,三羧酸循环,氨基酸代谢、蛋白合成及折叠等代谢途径。研究发现水稻生育后期根系GTP结合的核蛋白、GDP解离抑制因子、液泡型H+-ATP酶亚基C会响应氮肥的调控而出现表达变化,并将信号传递到电压依赖性离子通道蛋白、液泡型ATP酶亚基C以及膜联蛋白p35,进而调节根系细胞间物质运输与信息的传递。本研究结果还表明,前氮后移的施肥方式,通过适当增加水稻生育后期氮肥的施用,调节根系糖类转换、糖酵解及三羧酸循环相关蛋白的表达,增加了根系ATP的供应;通过增强根系中清除过氧化氢系统及防御相关蛋白的表达,延缓了根系的衰老;通过上调谷氨酸脱氢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和谷氨酞胺合成酶的表达丰度,促进了根系对土壤中氮元素的吸收与转运。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明确水稻根系响应氮素调控的分子生态特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肥调控 生育后期 根系 蛋白
下载PDF
氮肥调控运筹实现甬优12超15 t·hm^(-2)的性状特征与技术途径 被引量:1
11
作者 方文英 陈佳麒 +3 位作者 沈兴连 莫红华 刘海威 纪国成 《浙江农业科学》 2022年第6期1218-1222,共5页
为探索水稻甬优12产量超15 t·hm^(-2)的可能性和技术途径,2020—2021年在杭州市余杭区仁和街道东风村进行氮肥调控运筹试验。结果表明,氮肥用量329.70、345.60、344.85 kg·hm^(-2),基肥∶蘖肥∶穗肥分别为65∶17∶18、62∶25... 为探索水稻甬优12产量超15 t·hm^(-2)的可能性和技术途径,2020—2021年在杭州市余杭区仁和街道东风村进行氮肥调控运筹试验。结果表明,氮肥用量329.70、345.60、344.85 kg·hm^(-2),基肥∶蘖肥∶穗肥分别为65∶17∶18、62∶25∶13和62∶21∶17,再配套其他高产栽培技术措施,甬优12产量分别达16.212、16.136和15.221 t·hm^(-2)。甬优12产量超15 t·hm^(-2)的性状特征:分蘖早发,茎秆粗壮,分蘖数多,有效穗数多,后期结实率高,千粒重重;技术途径:前期促进分蘖,保证足够有效穗,中期搁田控苗,控制无效分蘖,保证大穗形成,后期稳健增粒重,扩大群体颖花量和库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甬优12 氮肥调控运筹 性状特征 技术途径
下载PDF
氮肥调控对浙北地区秸秆全量还田稻田土壤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保君 程旺大 +5 位作者 陈贵 沈亚强 沈盟 袁晔 王蕾 张红梅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3-190,共8页
于2016—2017年连续开展大田定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嘉优中科6号为材料,设置4种施氮水平(以纯N计:N0,不施氮;N1,225 kg·hm^-2;N2,300 kg·hm^-2;N3,375 kg·hm^-2),研究秸秆全量还田下氮肥调控对浙北地区稻田土壤养... 于2016—2017年连续开展大田定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嘉优中科6号为材料,设置4种施氮水平(以纯N计:N0,不施氮;N1,225 kg·hm^-2;N2,300 kg·hm^-2;N3,375 kg·hm^-2),研究秸秆全量还田下氮肥调控对浙北地区稻田土壤养分、碳库、微生物,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秸秆全量还田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稻田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碳库和微生物数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与N0相比,N1处理的全氮、铵态氮、硝态氮、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分别显著(P<0.05)增加了7.14%、9.86%、54.74%和21.70%;N2处理的全氮、速效钾、铵态氮、硝态氮、可溶性碳、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碳、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显著(P<0.05)增加了32.59%、20.16%、12.12%、58.34%、54.45%、29.57%、56.49%、211.16%、241.61%和96.10%;N3处理的全氮、铵态氮、硝态氮、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碳含量和真菌数量分别显著(P<0.05)增加了28.57%、16.84%、61.72%、27.45%、49.79%和231.54%。在产量方面,与N0相比,N1、N2和N3处理分别显著增加37.97%~45.47%、41.85%~53.35%和38.85%~47.57%。在试验设置条件下,秸秆全量还田配施300 kg·hm^-2纯N可以改善土壤养分含量、土壤碳库和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加作物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全量还田 氮肥调控 土壤养分 土壤碳库 土壤微生物
下载PDF
油菜秸秆还田与氮肥调控对腐解率及养分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雨杭 刘蓉 +3 位作者 赵长坤 杨国涛 王学春 胡运高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第21期288-291,共4页
为研究不同氮肥水平对油菜秸秆还田腐解率及养分释放的影响,选用当年收获的油菜秸秆为材料,采用网袋法进行室外模拟试验,设置低氮(Nu1)、中氮(Nu2)、高氮(Nu3)3个氮肥处理水平,在秸秆翻埋后不同时期对秸秆腐解率、大量元素释放情况及土... 为研究不同氮肥水平对油菜秸秆还田腐解率及养分释放的影响,选用当年收获的油菜秸秆为材料,采用网袋法进行室外模拟试验,设置低氮(Nu1)、中氮(Nu2)、高氮(Nu3)3个氮肥处理水平,在秸秆翻埋后不同时期对秸秆腐解率、大量元素释放情况及土壤养分含量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秸秆翻埋还田后20d秸秆腐解速度较快,高氮条件秸秆快速腐解期持续到翻埋还田后40d;最终秸秆翻埋后100d,Nu1、Nu2、Nu3处理秸秆累积腐解率相近。(2)油菜秸秆中氮素释放较磷素、钾素慢,最终秸秆元素释放率表现为钾>磷>氮。(3)秸秆还田处理均可以增加水稻全生育期内稻田土壤中氮磷钾含量,但油菜秸秆腐解速度较慢(水稻生育期内总腐解率45%左右),且土壤养分主要集中在后期增加,因此对后季作物的生长影响应该更大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氮肥调控 腐解率 养分释放
下载PDF
氮肥调控对冬小麦干物质量、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41
14
作者 张杰 王备战 +4 位作者 冯晓 李国强 赵巧丽 胡峰 郑国清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16-520,共5页
为了探讨河南省安阳地区冬小麦合理高效的氮肥调控模式,2008-2010年通过田间试验,比较分析了不同基追比(10∶0和6∶4)和施氮水平(100、200和300kg·hm-2)下冬小麦干物质量、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增施氮肥显著促进了... 为了探讨河南省安阳地区冬小麦合理高效的氮肥调控模式,2008-2010年通过田间试验,比较分析了不同基追比(10∶0和6∶4)和施氮水平(100、200和300kg·hm-2)下冬小麦干物质量、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增施氮肥显著促进了冬小麦的干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的形成,在基追比10∶0下,氮肥农学效率(NE)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在相同追施比例下,干物质量、籽粒产量、氮素生理利用效率(PNUE)和氮素利用效率(NUE)以施氮200kg·hm-2时最高。在施氮100kg·hm-2时,提高氮肥基施比例更有利于增加干物质量、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伴随施氮量的增加,提高追肥比例能有效增加干物质量、籽粒产量、NE、PNUE和NUE。本试验中,在施氮200kg·hm-2、基追比为6∶4条件下,冬小麦的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表现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氮肥调控 干物质量 产量 氮素利用效率
下载PDF
地下滴灌条件下氮肥调控对氮运移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郑文生 孟岩 +2 位作者 李芳花 王柏 刘潇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5-21,共7页
【目的】研究地下滴条件下氮肥调控对土壤中氮素运移及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大田氮肥调控管理试验方法,试验设置T1N60(施氮1次,施氮量为60 kg/hm2)处理、T1N120(施氮1次,施氮量为120 kg/hm2)处理、T1N180(施氮1次,施氮量为180 kg/h... 【目的】研究地下滴条件下氮肥调控对土壤中氮素运移及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大田氮肥调控管理试验方法,试验设置T1N60(施氮1次,施氮量为60 kg/hm2)处理、T1N120(施氮1次,施氮量为120 kg/hm2)处理、T1N180(施氮1次,施氮量为180 kg/hm2)处理、T3N60(施氮3次,施氮量为60 kg/hm2)处理、T3N120(施氮3次,施氮量为120 kg/hm2)处理和T3N180(施氮3次,施氮量为180 kg/hm2)处理。研究了不同施氮量(60、120、180 kg/hm2)和施氮次数(1次、3次)对土壤中铵态氮量、硝态氮量和玉米吸氮量的影响。【结果】(1)在玉米拔节期施氮前后,相同施氮量不同施氮次数0~60 cm土层内铵态氮量和硝态氮量增幅,T1N60处理分别比T3N60处理提高了16.46%和14.75%,T1N120处理分别比T3N120处理提高了23.23%和7.48%,T1N180处理分别比T3N180处理提高了10.62%和10.05%。而抽穗期和灌浆期施氮前后,1次施氮处理土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量增幅低于3次施氮处理。(2)在玉米生育末期20~4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基本上都是3次施氮处理高于1次施氮处理,T3N180处理最高。(3)3次施氮处理玉米平均吸氮量比1次处理提高了3.76%,随着施氮量提高可以极显著提高玉米吸氮量,吸氮量较高处理是T3N180处理和T3N120处理,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结论】分次施氮促进了玉米对氮素的吸收,有利于氮素储存在玉米根系层内,建议追施氮素采用3次施用,施氮量12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滴灌 氮肥调控 铵态氮 硝态氮 运移规律
下载PDF
氮肥调控与地膜覆盖对晋南旱地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冯悦晨 于志勇 +2 位作者 周怀平 解文艳 杨振兴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3-69,共7页
为明确在氮肥调控和地膜覆盖措施下冬小麦的产量形成变化规律和氮肥利用效率情况以及为晋南旱地小麦减少氮肥施用量及提高产量提供理论依据,于2017~2019年在晋南旱地小麦种植区设置农户种植模式(T1)、测土配方施肥模式(T2)、测土配方+... 为明确在氮肥调控和地膜覆盖措施下冬小麦的产量形成变化规律和氮肥利用效率情况以及为晋南旱地小麦减少氮肥施用量及提高产量提供理论依据,于2017~2019年在晋南旱地小麦种植区设置农户种植模式(T1)、测土配方施肥模式(T2)、测土配方+垄膜沟播模式(T3)、测土配方+全膜穴播模式(T4)和不施肥(CK)5个处理,具体分析了在氮肥调控与地膜覆盖条件下连续2年的冬小麦群体动态、干物质量积累和产量情况以及氮肥利用效率。结果表明:(1)T2在2年总施氮量减少23%的情况下,收获期冬小麦的群体总茎(穗)数和干物质积累量无显著差异,且产量增加了2.4%,氮肥收获指数提高了6.0%,氮生理效率降低了3.6%,氮肥偏生产力提高了34.4%;(2)在T2基础上进行覆膜种植后,T3和T4较T2可使冬小麦群体结构分别增加5.1%~16.8%和14.3%~30.8%,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5.7%~21.8%和9.3%~31.4%,产量分别增加18.5%和33.6%,氮肥收获指数分别提高3.2%和3.6%,氮生理效率分别降低5.0%和9.7%,氮肥表观回收率分别提高79.7%和198.1%,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18.2%和33.0%。因此,在晋南旱地冬小麦种植区采用测土配方施肥结合地膜覆盖的种植方式,可在保证冬小麦产量的同时减少氮肥施用量,该种植模式可在晋南地区进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调控 地膜覆盖 冬小麦 产量形成 氮肥利用效率
下载PDF
氮肥调控对夏玉米根区土壤氮素吸收及其生产效率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盖兆梅 刘继龙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56-761,766,共7页
为研究不同氮肥调控模式对于夏玉米生产效率的差异性影响,以松嫩平原黑土耕作区为研究对象,设置3种施肥水平(N1:280 kg/hm2,N2:320 kg/hm2,N3:360 kg/hm2),3种施肥比例(F1:20%-30%-50%,F2:33%-33%-33%,F3:50%-30%-20%),组合成9种处理.... 为研究不同氮肥调控模式对于夏玉米生产效率的差异性影响,以松嫩平原黑土耕作区为研究对象,设置3种施肥水平(N1:280 kg/hm2,N2:320 kg/hm2,N3:360 kg/hm2),3种施肥比例(F1:20%-30%-50%,F2:33%-33%-33%,F3:50%-30%-20%),组合成9种处理.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下植株根系特征、植株氮素累积、作物产量及植株生产效率的差异,采用相关分析揭示植株根表面积对氮素累积量贡献效果,构建植株吸氮量与作物收获指数间的关联函数及其互作效应关系,最终筛选最优的氮素调控模式.结果表明,植株根系受氮素调控驱动影响较为显著,其中N1F2,N1F3处理条件下的植株根系总长较N1F1分别增加了306.4 cm和436.1 cm,且其根表面积和根质量也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在N2,N3施肥水平下,3种施肥比例分别呈现出相同的规律;植株根表面积与氮素累积量间关系密切,随着氮素的补给量增加,在N2施肥水平下,根表面积的增加对于氮素累积的促进最明显;N2F3处理条件下氮肥偏生产力达33.89 kg/kg,氮肥利用效率达到最优.另外,植株吸氮量与作物产量及收获指数具有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表明在氮素供给与植株生产力之间存在最佳阈值.综合植株根系长势、氮素累积及生产效率状况等因素,最终决策N2F3的调控模式最适宜该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调控 吸氮量 收获指数 氮素生产效率
下载PDF
麦秸还田条件下氮肥调控对水稻生长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18
作者 赵永平 田应兵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下旬)》 2016年第5期1-5,共5页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麦秸还田条件下氮肥调控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麦秸还田处理的水稻株高小于常规留茬处理,且株高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麦秸还田能显著增加水稻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麦秸还田条件...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麦秸还田条件下氮肥调控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麦秸还田处理的水稻株高小于常规留茬处理,且株高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麦秸还田能显著增加水稻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麦秸还田条件下基肥+分蘖肥+拔节肥的氮肥调控模式的增产效果优于基肥+分蘖肥模式。麦秸还田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氮和缓效钾的含量,减少速效钾的损耗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秸还田 氮肥调控 水稻 土壤养分
下载PDF
氮肥调控对粳稻穗部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应明 鲁伟林 +2 位作者 段仁周 余新春 严德远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8-30,82,共4页
在总施氮量300.00kg/hm2的条件下,采用基蘖肥与穗肥不同的配比,研究了氮肥调控对粳稻穗型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蘖肥氮与穗肥氮配比为6∶4的处理,千粒重和一、二次枝梗的饱粒数最多,强弱势粒质量均大于其他处理。单穗总粒数与一、二次枝... 在总施氮量300.00kg/hm2的条件下,采用基蘖肥与穗肥不同的配比,研究了氮肥调控对粳稻穗型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蘖肥氮与穗肥氮配比为6∶4的处理,千粒重和一、二次枝梗的饱粒数最多,强弱势粒质量均大于其他处理。单穗总粒数与一、二次枝梗数和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二次枝梗着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二次枝梗结实率呈显著负相关,单穗实粒数与一次枝梗饱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一次枝梗粒数和着粒数呈显著正相关,单穗结实率与一、二次枝梗数呈显著负相关,与一、二次枝梗结实率呈显著正相关,与二次枝梗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穗型指数与单株穗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着实粒密度与穗粒数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氮肥调控 穗部性状 相关性
下载PDF
不同氮肥调控对水稻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靳明峰 温暖 杜晓秋 《现代化农业》 2008年第7期13-14,共2页
随着水稻产量的不断提高,氮肥的施用量也随之不断增加,施用量增加的同时,水稻品质有下降的趋势。因此,氮肥施用技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通过不同用量和分期调控,明确氮肥对水稻品质的影响,实现优质、高效、稳产。
关键词 水稻 氮肥调控 品质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