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蚕豆间作体系中的种间相互作用及氮转移研究 被引量:131
1
作者 肖焱波 李隆 张福锁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65-973,共9页
在小麦/蚕豆间作体系中通过根系分隔和标记15N的盆栽试验研究表明,小麦相对于蚕豆对土壤氮和肥料氮的依赖更强,蚕豆则更多依赖于空气中的氮。在根系完全分隔、尼龙网分隔和根系不分隔处理中小麦对15N的回收率分别为58%、73%和52%,而蚕... 在小麦/蚕豆间作体系中通过根系分隔和标记15N的盆栽试验研究表明,小麦相对于蚕豆对土壤氮和肥料氮的依赖更强,蚕豆则更多依赖于空气中的氮。在根系完全分隔、尼龙网分隔和根系不分隔处理中小麦对15N的回收率分别为58%、73%和52%,而蚕豆则分别为30%、20%和3%。小麦对肥料氮的竞争促进了蚕豆的固氮作用,在根系完全分隔、尼龙网分隔和根系不分隔时,蚕豆来源于固氮的百分数(%Ndfa)分别为58%、80%和91%。因此,小麦/蚕豆中存在对氮的互补利用,该体系中氮营养竞争和促进作用同时存在。在小麦/蚕豆间作体系中应用土壤标记同位素稀释法表明蚕豆固氮向间作小麦发生了转移,转移的量相当于蚕豆吸氮总量的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蚕豆 间作体系 种间相互作用 氮转移 同位素稀释法 营养竞争
下载PDF
氮锌硒肥配合施用对白三叶的固氮作用与氮转移的影响 被引量:19
2
作者 华珞 韦东普 +1 位作者 白玲玉 姚允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88-592,共5页
在湖北省宜昌县百里荒草场山地黄棕壤上配合施用氮锌硒肥 ,研究其对混播白三叶、混播黑麦草及单播黑麦草的干重及混播白三叶的固氮作用和氮转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1氮锌硒肥配合施用 ,混播黑麦草的干重均高于相应处理的单播黑麦草 ... 在湖北省宜昌县百里荒草场山地黄棕壤上配合施用氮锌硒肥 ,研究其对混播白三叶、混播黑麦草及单播黑麦草的干重及混播白三叶的固氮作用和氮转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1氮锌硒肥配合施用 ,混播黑麦草的干重均高于相应处理的单播黑麦草 ,混播牧草和单播黑麦草干重最高的处理都是 N4 6Zn0 Se5,其干重分别为 2 5.38g/盆和 1 9.93g/盆。 2施氮对混播白三叶、混播黑麦草及单播黑麦草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施锌、硒对混播白三叶、混播黑麦草及单播黑麦草的生长作用不明显。 3混播白三叶氮素的主要来源是固氮作用 ,占全氮产量的 57.60 0 %~ 77.2 58%。 4混播白三叶固定氮的转移量只占混播黑麦草的全氮产量的 0 .31 6%~ 1 2 .2 51 % ,通过正交方差分析发现 ,适量氮肥 ( N30 mg/ kg)促进固定氮的转移 ,高量氮肥 ( N4 6mg/ kg)抑制固定氮的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肥 硒肥 配合施肥 生物固 氮转移 白三叶 草地
下载PDF
芦苇潜流人工湿地氮转移规律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14
3
作者 黄娟 王世和 +2 位作者 雒维国 鄢璐 钟秋爽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08年第3期41-44,48,共5页
以大量试验资料为基础,对潜流型人工湿地的脱氮途径及规律进行了定量分析,并进行了脱氮机理的探讨。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潜流型人工湿地中,氨氮最大挥发量低于进水总氮的0.5%;湿地经过长期运行,基质吸附表现为惰性,仅为植物和微生物生长... 以大量试验资料为基础,对潜流型人工湿地的脱氮途径及规律进行了定量分析,并进行了脱氮机理的探讨。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潜流型人工湿地中,氨氮最大挥发量低于进水总氮的0.5%;湿地经过长期运行,基质吸附表现为惰性,仅为植物和微生物生长提供中介和场所;植物直接吸收量约占进水总氮的11%;微生物降解量约占进水总氮的50%,其中附着于基质表面的微生物降解量约为31%,附着于植物根系的微生物降解量约为19%。可见,微生物在潜流型人工湿地脱氮中起主导作用,植物的存在则进一步强化了微生物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氮转移 污水处理
下载PDF
氮锌复合作用对混播系统白三叶生长与固氮及氮转移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华珞 何忠俊 +2 位作者 韦东普 陈世宝 白玲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64-270,共7页
选用南方草地土壤——山地黄棕壤进行盆栽试验 ,研究了氮锌复合作用对混播系统白三叶生长、根瘤发育、固氮及固氮产物转移的影响。结果表明 ,氮锌复合作用对白三叶生长、根瘤发育、固氮及氮转移在白三叶不同生长阶段、不同氮锌施用范围... 选用南方草地土壤——山地黄棕壤进行盆栽试验 ,研究了氮锌复合作用对混播系统白三叶生长、根瘤发育、固氮及固氮产物转移的影响。结果表明 ,氮锌复合作用对白三叶生长、根瘤发育、固氮及氮转移在白三叶不同生长阶段、不同氮锌施用范围表现出不同的效应。生长前期氮锌复合作用对白三叶茎叶及根系产量的协同效应表现在氮 0~ 30 mg/kg、锌 0~ 6mg/kg的范围内 ,而生长后期协同范围扩大到氮 0~ 90 mg/kg与锌 0~ 2 0 mg/kg的不同组合处理中 ;在高于上述氮锌施用范围 ,氮锌之间表现为拮抗效应。与不施氮相比较 ,施氮显著降低了白三叶根瘤数量及生长前期固氮百分数 ,但适量施氮 ( 30 mg/kg)显著增加了白三叶根瘤重量及生长后期固氮百分数。在所有施氮水平中 ,施锌 6mg/kg显著增加了根瘤数量、根瘤重量及固氮百分数。与茎叶及根系生长氮锌协同范围相比较 ,氮锌对根瘤发育与固氮作用的协同范围较小。固氮产物转移与白三叶根瘤衰败有密切相关。试验为我国南方牧场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复合作用 混播系统 白三叶 生长 氮转移 产量 根瘤 产物转移
下载PDF
人工湿地氮转移影响要素及研究建议 被引量:9
5
作者 蔡明凯 邓春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2期6902-6902,6933,共2页
阐述了植物、溶解氧、pH值、碳源、温度、湿地基质、重金属等对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氮转化的影响。针对溶解氧、碱度和碳源这3个影响人工湿地氮转移要素提出了研究建议。
关键词 人工湿地 氮转移 影响要素 研究建议
下载PDF
两个玉米品种灌浆期叶片氮转移效率差异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7
6
作者 郭松 孙文彦 +5 位作者 顾日良 王章奎 陈范骏 赵秉强 袁力行 米国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49-1157,共9页
【目的】提高玉米氮效率是实现农业高产高效的重要措施,而花后叶片的衰老和玉米的氮效率密切相关。为此,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叶片衰老过程与氮转移效率的关系,尤其是不同玉米品种氮转移效率差异的分子机制。【方法】田间试验选择中度绿... 【目的】提高玉米氮效率是实现农业高产高效的重要措施,而花后叶片的衰老和玉米的氮效率密切相关。为此,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叶片衰老过程与氮转移效率的关系,尤其是不同玉米品种氮转移效率差异的分子机制。【方法】田间试验选择中度绿熟玉米品种先玉335 (XY335)和持绿玉米品种NE9为供试作物,设施N45,120和240 kg/hm^2三个水平。测定了玉米吐丝期以及吐丝后7 d、14 d、21 d、28 d、35 d、42 d和成熟期茎、叶、籽粒氮含量和花后绿叶面积,吐丝期及吐丝后14 d、28 d、42 d和成熟期叶片氮浓度,以及吐丝期和灌浆期叶片中SPAD、可溶性蛋白浓度、游离氨基酸浓度和ZmSee2β(玉米叶片中协同衰老的蛋白酶–豆荚蛋白的基因)基因表达的变化,计算了叶片氮转移效率。【结果】品种XY335具有比品种NE9更高的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品种XY335的籽粒产量较品种NE9增加更加显著。虽然两个品种的收获指数没有差异,但是品种XY335的氮素收获指数高于品种NE9,并且品种XY335营养器官的氮转移效率高于品种NE9,整体高8.28个百分点(P <0.05)。品种XY335叶片氮转移效率比品种NE9高出12.89个百分点,而二者茎的氮转移效率没有差异。品种XY335花后叶片中氮浓度开始降低的时间早于品种NE9,在低氮条件下尤为明显。成熟期时,三个氮水平处理下品种XY335叶片中的氮含量均低于品种NE9。从吐丝期到灌浆期,品种XY335叶片中可溶性蛋白的降解率高于品种NE9,其中N45处理下高16.5个百分点,N120处理下高6.2个百分点。从吐丝期到灌浆期叶片中游离氨基酸的浓度不断增加,而品种XY335叶片中的增加幅度大于品种NE9。从吐丝期到灌浆期叶片中ZmSee2β基因表达量增加,而随施氮量减少品种XY335叶片中表达量高于品种NE9,表明品种XY335叶片中蛋白降解得更加迅速。【结论】相对于绿熟品种NE9,品种XY335具有籽粒产量高和籽粒氮素积累强的特点。这不仅由于吐丝后品种XY335具有较强的氮素吸收能力,而且因为品种XY335有更高的叶片氮转移效率。品种XY335叶片氮转移效率高可能是因为控制蛋白质降解的ZmSee2β基因表达能力强,提高了叶片中蛋白质的降解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产量 籽粒浓度 氮转移 基因表达
下载PDF
“活化氮转移”使低温合成氨成为可能
7
作者 邵青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10-210,共1页
从中科院获悉,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筹)陈萍研究员、郭建平博士在催化合成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创新性地提出了“双活性中心”催化剂设计策略,并由此开发出了一系列过渡金属与氢化锂组成的复合催化... 从中科院获悉,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筹)陈萍研究员、郭建平博士在催化合成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创新性地提出了“双活性中心”催化剂设计策略,并由此开发出了一系列过渡金属与氢化锂组成的复合催化剂体系,实现了氨的低温催化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氨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低温 氮转移 催化剂体系 活化 国家实验室 双活性中心
原文传递
“活化氮转移”使低温合成氨成为可能
8
《流程工业》 2016年第17期10-10,共1页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陈萍研究员和郭建平博士在催化合成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创新性地提出了“双活性中心”催化剂设计策略,并由此开发出了一系列过渡金属与氢化锂组成的复合催化剂体系,实现了氨的低...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陈萍研究员和郭建平博士在催化合成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创新性地提出了“双活性中心”催化剂设计策略,并由此开发出了一系列过渡金属与氢化锂组成的复合催化剂体系,实现了氨的低温催化合成。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自然化学》期刊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氨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低温 氮转移 催化剂体系 活化 国家实验室 双活性中心
下载PDF
禾豆间作系统水分和根系分隔对牧草氮素吸收利用及转移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王一帆 刘华清 +1 位作者 赵西宁 高晓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9-287,共9页
[目的]禾豆间作可兼顾生产和生态效益,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并减少氮肥污染。目前对不同水分条件下禾豆间作体系氮素利用吸收及转移分配过程尚不清晰。[方法]通过设置2时段总水量相同但间隔3,5天的不同频次水处理,结合根系分隔(不分隔、尼... [目的]禾豆间作可兼顾生产和生态效益,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并减少氮肥污染。目前对不同水分条件下禾豆间作体系氮素利用吸收及转移分配过程尚不清晰。[方法]通过设置2时段总水量相同但间隔3,5天的不同频次水处理,结合根系分隔(不分隔、尼龙网分隔、塑料板分隔)和氮同位素标记方法,研究间作禾豆牧草的地上生物量、氮素的吸收利用、固氮率和氮转移率。[结果]间作披碱草的地上生物量、氮含量和氮素累积量相较单作披碱草显著提升,而苜蓿间作相比单作均降低。在总水量持平的情况下,高频水分处理使牧草的地上生物量比中低频水分处理分别提高6.28%,17.32%,苜蓿的固氮率也在高频水处理下比中低频水处理分别提高39.82%,44.81%,但部分中低频水分处理下氮含量和氮素累积量显著高于高频水分处理(p<0.05),且促进氮素的转移。根系分隔使禾豆相互作用减弱,表现为根系分隔增加间作苜蓿的地上生物量、各部位氮含量及地上部氮素累积量,减小间作披碱草的对应指标。间作苜蓿的固氮和氮转移率表现为不分隔>尼龙网分隔>塑料板分隔。[结论]适度的水分调控可以提高禾豆间作的优势,且根系互作是促进豆科牧草生物固氮和氮转移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豆间作 根系分隔 水分处理 素利用 氮转移效率
下载PDF
氮在凋落物—土壤界面连续体转移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郑俊强 韩士杰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6-122,共7页
凋落物-土壤界面连续体是森林生态系统的最重要部分,也是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最活跃的场所。土壤氮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广义上可分为转运和转化2个环节,真菌和细菌分别在这2个环节上扮演重要角色。降雨、氮沉降和温度等变化能够改... 凋落物-土壤界面连续体是森林生态系统的最重要部分,也是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最活跃的场所。土壤氮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广义上可分为转运和转化2个环节,真菌和细菌分别在这2个环节上扮演重要角色。降雨、氮沉降和温度等变化能够改变森林生态系统的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在全球变化加剧背景下,深入了解凋落物-土壤界面连续体内氮的转运和转化过程和机制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凋落物-土壤界面连续体的研究现状,通过应用^(15)N示踪、分子生物学测序和15N-DNA-SIP分子探针技术,研究氮转运和转化的微生物群落及其过程的可行性,并提出今后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土壤界面连续体的氮循环模式,强调了真菌的转运和细菌的转化过程在氮固持中的贡献,有助于森林生态系统氮固持力和机制系统认知,为开展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和氮排放控制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转移 凋落物-土壤界面连续体 森林 真菌 土壤
下载PDF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工业源氨氮行业转移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和夏冰 殷培红 王媛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39-443,450,共6页
以2010年中国24个涉工业源氨氮排放的行业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工业源氨氮排放的行业转移情况。研究发现,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纺织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等节能减排重点监管行业替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 以2010年中国24个涉工业源氨氮排放的行业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工业源氨氮排放的行业转移情况。研究发现,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纺织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等节能减排重点监管行业替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高端制造业承担了较多的排放责任。氨氮排放表现出从下游行业群向上游行业群转移的趋势。建议"十三五"期间,要统筹考虑全国总量控制目标和各行业减排目标以及区域产业发展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转移排放 投入产出模型 结构性减排 高端制造业
下载PDF
土壤pH调控固氮植物和非固氮植物间的氮转移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丽娜 于永强 +1 位作者 芦东旭 唐亚坤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7,共17页
氮作为构成蛋白质的主要成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营养物质。陆地生态系统普遍存在土壤氮缺乏的现象,混交种植模式中固氮植物可以将生物固定的氮转移给非固氮植物,是满足非固氮植物氮需求的途径之一。明确固氮和非固氮植物间氮转移的影响... 氮作为构成蛋白质的主要成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营养物质。陆地生态系统普遍存在土壤氮缺乏的现象,混交种植模式中固氮植物可以将生物固定的氮转移给非固氮植物,是满足非固氮植物氮需求的途径之一。明确固氮和非固氮植物间氮转移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恢复退化生态系统,构建稳定群落,增加生态系统生产力。为了量化环境及生物等因素对氮转移的影响,该研究采用文献调研法,对118组氮转移比例(氮转移量占非固氮植物氮含量的比值,P_(transfer))文献和实验数据(包括21种固氮植物和23种非固氮植物)进行了线性混合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是影响P_(transfer)变化的最主要因素(解释量为44.04%),其次为年平均温度(解释量为9.14%)以及固氮与非固氮植物生物量比值(解释量为2.95%),而作为随机因素的固氮和非固氮植物物种差异的解释量为16.52%。此外,碱性土壤中P_(transfer)r显著高于酸性土壤。在酸性土壤中,年平均温度(解释量为12.49%)和土壤总氮含量(解释量为11.72%)是影响P_(transfer)差异的主要因素, P_(transfer)随着年平均温度和土壤总氮含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而在碱性土壤中, P_(transfer)差异主要受到固氮与非固氮植物生物量比值(解释量为13.29%)、年降水量(解释量为10.73%)和土壤总氮含量(解释量为9.33%)的调控。相对于酸性土壤,碱性土壤能够显著增加固氮与非固氮植物生物量比值进而增加P_(transfer)。同时,在碱性土壤中P_(transfer)与年降水量和土壤总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些结果对提高固氮和非固氮植物间的氮转移,有效缓解土壤氮对非固氮植物生长的限制以及构建稳定群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氮转移 土壤PH 线性混合模型
原文传递
3,8'-联芹菜苷元通过抑制氧连接氮乙酰葡糖胺转移酶(OGT)降低HeLa细胞迁移侵袭潜能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欣 张娜娜 +4 位作者 曹禺 朱彤 李文利 张嘉宁 刘宇博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574-1580,共7页
目的筛选具有氧连接氮乙酰葡糖胺转移酶(O-linked N-acetylglucosamine transferase,OGT)抑制活性的天然产物化合物,分析其抗肿瘤细胞迁移侵袭活性。方法对10种四氢穗花杉双黄酮天然产物类似物与OGT进行分子对接结合能分析,在无细胞反... 目的筛选具有氧连接氮乙酰葡糖胺转移酶(O-linked N-acetylglucosamine transferase,OGT)抑制活性的天然产物化合物,分析其抗肿瘤细胞迁移侵袭活性。方法对10种四氢穗花杉双黄酮天然产物类似物与OGT进行分子对接结合能分析,在无细胞反应体系中比较这些化合物的OGT抑制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3,8'-联芹菜苷元对人宫颈癌细胞系HeLa氧连接氮乙酰葡糖胺(O-GlcNAc)修饰的抑制情况;采用细胞划痕和Transwell法观察3,8'-联芹菜苷元对HeLa细胞迁移侵袭潜能的影响。结果3,8'-联芹菜苷元具有优于四氢穗花杉双黄酮的OGT结合能和抑制活性,以时间和浓度梯度方式抑制OGT活性,降低HeLa细胞内的O-GlcNAc修饰,抑制HeLa细胞的迁移侵袭潜能。结论3,8'-联芹菜苷元能够抑制OGT活性,降低细胞内蛋白质的O-GlcNAc修饰,进而阻止肿瘤细胞迁移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连接乙酰葡糖胺转移酶抑制剂 迁移侵袭 天然产物 糖基化 活性检测 抑制率
下载PDF
共存物种差异对豆科-非豆科微斑块上植物碳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润富 牛海山 +1 位作者 孔倩 刘强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238-2246,共9页
微斑块不仅是草地退化程度的重要表征,也是实施草地管理的主要信息库。在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中,共存物种差异如何影响微斑块上植物碳氮元素有待研究。本研究分别测定了单生(只有一个物种)和混生(两种植物共存)微斑块上植物全株的... 微斑块不仅是草地退化程度的重要表征,也是实施草地管理的主要信息库。在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中,共存物种差异如何影响微斑块上植物碳氮元素有待研究。本研究分别测定了单生(只有一个物种)和混生(两种植物共存)微斑块上植物全株的碳氮含量,还测定了植物全株^(15)N同位素丰度(atom%^(15)N),以期分析共存物种多样性是否会引起豆科植物生物固氮差异。结果表明:1)豆科植物全碳(TC)(F=8.121,P<0.01)、全氮(TN)(F=45.001,P<0.01)和atom%^(15)N(F=6.460,P<0.01)种间差异均极显著,共存的非豆科植物物种差异对豆科植物TC(F=0.708,P>0.05)、TN(F=0.131,P>0.05)、atom%^(15)N(F=0.271,P>0.05)均无影响。2)非豆科植物TC(F=6.883,P<0.01)、TN(F=9.791,P<0.01)和atom%^(15)N(F=5.067,P<0.01)种间差异均极显著,且非豆科植物TN对共存豆科植物的响应存在物种特异性(F=3.840,P<0.05)。3)与单生状态相比,混生微斑块上豆科植物TC、TN、atom%^(15)N变化均不显著(P>0.05);非豆科植物atom%^(15)N极显著降低(P<0.01),TN极显著升高(P<0.01)。豆科植物TC、TN和atom%^(15)N较稳定,未受到共存非豆科植物物种的显著影响;与豆科植物共存于微斑块后,非豆科植物TN升高极显著。研究结果认为豆科植物固氮能力主要取决于物种类别且与共存非豆科植物无关;混生微斑块上非豆科植物会因氮转移而获益;物种共存对微斑块上植物全株碳氮元素的影响具有物种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 生物固 氮转移 物种共存 高寒草原 15N丰度 物种特异性
下载PDF
氮乙酰化转移酶多态性的检测方法及其在预防医学中的应用
15
作者 徐玉辉 杨明晶 竺丽梅 《江苏预防医学》 CAS 2003年第1期84-86,共3页
关键词 预防医学 应用 乙酰化转移 表型 基因型
下载PDF
Cu/O2促进的自由基型氰基负离子断裂:氮转移到醛构筑腈类化合物
16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49-1149,共1页
探索新型的碳-杂原子多最键的断裂与最组反应是有机化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由于多重键自身的稳定性,研究其断裂反应存在着巨大的挑战性.氰离子通常被认为是类卤化物,并以整体的形式参与到化学反应中.
关键词 氰离子 腈类化合物 断裂 自由基型 氮转移 负离子 O2 CU
原文传递
油菜开花期和角果发育早期氮素的转移
17
作者 Zhan.,QZ 刘本洪 《国外作物育种》 1993年第2期42-44,共3页
关键词 油菜 开花期 角果发育 氮转移
下载PDF
施氮量对小麦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器官氮锌吸收、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郭芳芳 韩亚倩 +7 位作者 周苏玫 杜西河 宋淼 张洁梅 黄源 胡乃月 臧贺藏 杨习文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25,共14页
以商麦156(豫审麦201501)、百农418(豫审麦2015014)、百农207(国审麦2013010)和开麦21(豫审麦2011017)4个小麦品种为材料,探讨2019—2021年施氮量[0(N1)、135(N2)、270 kg/hm2(N3)]对小麦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器官氮锌吸收、积累与分配的影... 以商麦156(豫审麦201501)、百农418(豫审麦2015014)、百农207(国审麦2013010)和开麦21(豫审麦2011017)4个小麦品种为材料,探讨2019—2021年施氮量[0(N1)、135(N2)、270 kg/hm2(N3)]对小麦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器官氮锌吸收、积累与分配的影响,揭示不同施氮量下小麦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器官的氮锌积累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小麦地上部氮积累量表现为开花期前叶最高;地上部锌积累量表现为拔节期前叶最高,开花期茎最高;地上部氮、锌积累量在灌浆期、成熟期均为穗部籽粒最高;根氮积累量在返青期前集中于初生根,返青期后逐渐转入次生根;根锌积累量在冬前期前集中于初生根,冬前期后逐渐转入次生根;不同器官在不同生育时期对氮锌的吸收具有协同效应;增施氮肥可显著提高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器官中氮锌积累量。N1、N2、N3处理不同营养器官对籽粒氮的贡献率之和分别为84.32%、77.36%、91.32%,穗上、中、下部籽粒通过再分配获得的锌分别占穗上、中、下部籽粒总锌吸收量的35.68%、32.87%、34.50%。在施氮量小于270 kg/hm2时,生育前中期氮锌积累量主要集中于根、叶、茎、颖壳等器官中,生育后期通过再分配转移到籽粒中;增施氮肥可显著增加小麦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器官氮锌积累量;籽粒通过再分配获得的氮、锌分别占84.02%、33.94%。籽粒氮主要来自营养器官的再分配,氮的可移动性较强;锌的可移动性较弱,增加氮肥施用量可增加不同营养器官对穗上、中、下部籽粒锌的再分配,且再分配转移到穗中部籽粒的锌小于穗上部和穗下部籽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积累量 锌积累量 吸收转移 锌吸收转移
下载PDF
氮乙酰化转移酶1基因多态性和Hp感染与胃腺癌关联
19
作者 吴茜 陈金霞 +2 位作者 张友才 王大斌 邓长生 《湖北预防医学杂志》 2004年第4期41-42,共2页
关键词 乙酰化转移酶1 基因多态性 HP感染 胃腺癌
下载PDF
6-羟基多巴模型大鼠salsolinol氮甲基转移酶活性检测
20
作者 张镇松 柯酩 邓玉林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84-90,共7页
目的应用6-羟基多巴(6-hydroxydopamine,6-OHDA)制作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模型,并对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中salsolinol氮甲基转移酶(SNMT)的活性进行测定。方法利用单侧双点注射6-OHDA损毁大鼠纹状体,构建PD模型并对模... 目的应用6-羟基多巴(6-hydroxydopamine,6-OHDA)制作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模型,并对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中salsolinol氮甲基转移酶(SNMT)的活性进行测定。方法利用单侧双点注射6-OHDA损毁大鼠纹状体,构建PD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行为学评价;从模型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提取SNMT粗酶液,建立酶反应产物N-methyl-salsolinol(NMSal)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检测方法,以NMSal的生成量表征SNMT的活性。结果 18只经过6-OHDA注射的大鼠共有7只经阿朴吗啡诱导后表现为恒定向未损毁侧旋转(>7 r/min),建模成功率为38.9%。建立了基于多反应监测技术的SNMT活性的高选择性、高灵敏度、高重复性的表征方法。该方法中NMSal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达到49 pmol/L和98 pmol/L,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均在6.0%以下。检测结果显示PD组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中SNMT的活性与假手术组、正常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n=5),而正常组和假手术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n=5)。结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SNMT活性可能反映出PD发病状况,有望成为诊断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lsolinol甲基转移 帕金森病 6-羟基多巴 外周血淋巴细胞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