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针酸枣袋泡剂与煎剂的水溶性浸出物、总黄酮含量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婷 孙伟宁 +4 位作者 崔勇 付晓芸 罗晓煜 万军 周霞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5期3542-3544,共3页
目的:比较金针酸枣袋泡剂与其煎剂的质量控制指标,探讨该袋泡剂对煎剂的补充替代性。方法:分别采用热浸法和水煎法制备金针酸枣袋泡剂和煎剂供试品溶液,测定并比较2种制剂中水溶性浸出物和总黄酮的含量;另考察袋泡剂浸泡不同时间(0、5... 目的:比较金针酸枣袋泡剂与其煎剂的质量控制指标,探讨该袋泡剂对煎剂的补充替代性。方法:分别采用热浸法和水煎法制备金针酸枣袋泡剂和煎剂供试品溶液,测定并比较2种制剂中水溶性浸出物和总黄酮的含量;另考察袋泡剂浸泡不同时间(0、5、10、15、20、25、30 min)的浸出率以优化浸泡时间。结果:袋泡剂与煎剂中水溶性浸出物平均含量分别为50.56%、44.45%(P<0.05),总黄酮含量分别为0.64、0.69 mg/g(P<0.05)。袋泡剂在前20 min溶出量不断增加、浸出率升高,25 min后逐渐达到平衡状态。结论:综合考虑袋泡剂的便捷性及各指标的考察结果,认为2种制剂在主要的质量控制指标上差异不大,袋泡剂可作为煎剂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针酸枣袋泡剂 金针酸枣煎剂 水溶性浸出物 浸出率 总黄酮
下载PDF
发汗与不发汗续断中水溶性浸出物和川续断皂苷VI的比较 被引量:21
2
作者 王初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65-866,共2页
关键词 川续断科 水溶性浸出物 发汗 皂苷 腰膝酸软 风湿痹痛 跌打损伤 炮制规范
下载PDF
炮制对黄芪中水溶性浸出物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田源红 靳凤云 雷红 《贵阳医学院学报》 CAS 2001年第6期497-498,共2页
目的 :探讨炮制对黄芪中水溶性浸出物含量的影响。方法 :用冷浸法测定黄芪及其炮制品中水溶性浸出物的含量。结果 :盐麸制黄芪中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最高 ,其余炮制品均较生品高。结论 :不同炮制方法对黄芪中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有一定影响 。
关键词 黄芪 炮制 水溶性浸出物
下载PDF
不同采收季节不同炮制加工方法对太白洋参水溶性浸出物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雷国莲 李智勇 +1 位作者 颜永刚 杨文娟 《中医药学刊》 2005年第2期294-294,296,共2页
目的 :确定太白洋参药材适宜的采收季节和合理的炮制方法 ,为太白洋参的进一步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对不同采收季节和不同方法炮制的 9种太白洋参样品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水分、灰分进行测定 ,对比分析测定结果 ,确定其适... 目的 :确定太白洋参药材适宜的采收季节和合理的炮制方法 ,为太白洋参的进一步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对不同采收季节和不同方法炮制的 9种太白洋参样品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水分、灰分进行测定 ,对比分析测定结果 ,确定其适当的采收季节和炮制方法。结果 :秋季采收太白洋参水溶性浸出物含量均较秋季采收药材高。结论 :太白洋参宜在秋季植物未完全枯萎时采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白洋参 采收季节 水溶性浸出物
下载PDF
巴戟天水溶性浸出物提取方法的改进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车苏容 杨利利 +1 位作者 苏碧丽 陈红 《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年第6期33-35,共3页
目的改进巴戟天水溶性浸出物的提取方法,优化测定方案。方法比较2010年版药典中巴戟天水溶性浸出物的冷浸法测定方法,采用机摇冷浸法、手摇冷浸法、热浸法、超声-微波协同提取法分别提取,考察水溶性浸出物的含量测定结果有无差异,比较... 目的改进巴戟天水溶性浸出物的提取方法,优化测定方案。方法比较2010年版药典中巴戟天水溶性浸出物的冷浸法测定方法,采用机摇冷浸法、手摇冷浸法、热浸法、超声-微波协同提取法分别提取,考察水溶性浸出物的含量测定结果有无差异,比较各方法的提取时间和操作难度。结果几种方法的含量测定结果无显著差异。机摇冷浸法和手摇冷浸法提取耗时24 h,热浸法提取耗时1 h,超声-微波协同提取法提取耗时小于10 min。结论机摇冷浸法和手摇冷浸法比冷浸法操作更准确。热浸法可取代冷浸法并大大缩短时间。超声-微波协同提取法用时最短,高效而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戟天 水溶性浸出物 冷浸法 热浸法 超声-微波协同提取法
下载PDF
当归六黄汤多糖和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测定 被引量:5
6
作者 陈新华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62-63,共2页
目的:探讨当归六黄汤的内在质量及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方法:苯酚-硫酸法测定当归六黄汤全方多糖含量:测定当归六黄汤及组方药材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47测定)。结果:当归六黄汤全方多糖含量为17.4... 目的:探讨当归六黄汤的内在质量及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方法:苯酚-硫酸法测定当归六黄汤全方多糖含量:测定当归六黄汤及组方药材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47测定)。结果:当归六黄汤全方多糖含量为17.4%,RSD=1.44%,平均回收率为100.4%,RSD为0.97%:各组方药材煎出率顺序如下:熟地黄>生地黄>当归>黄芩>黄芪>黄连>黄柏。结论:本研究从药材煎出率与多糖含量两方面提示了李东垣视生地黄、熟地黄与当归为当归六黄汤的君药是有一定道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六黄汤 多糖 水溶性浸出物
下载PDF
便携式近红外测定龙胆中水溶性浸出物及龙胆苦苷含量 被引量:4
7
作者 吴晓燕 侯晓琳 +4 位作者 宿莹 刘战 姜雨昕 孙金 翁丽丽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363-1369,共7页
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分别建立快速分析龙胆药材中水溶性浸出物及龙胆苦苷含量的定量分析模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龙胆中龙胆苦苷含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四部通则2201项下“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测定龙胆中水溶性浸... 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分别建立快速分析龙胆药材中水溶性浸出物及龙胆苦苷含量的定量分析模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龙胆中龙胆苦苷含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四部通则2201项下“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测定龙胆中水溶性浸出物。采集90批龙胆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图,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分别建立最优定量分析模型。所建立的2个模型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333和0.9505,校正均方差(RMSEC)分别为0.7327和0.2523,预测均方差(RMSEP)分别为0.6906和0.2342;用验证集样品进行模型验证,平均相对偏差分别为0.06%和0.30%。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法可用于龙胆中水溶性浸出物及活性成分的定量分析,其处理简单、操作简便、快速无损,且结果较准确。该方法在龙胆药材的质量控制及在线监测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法 龙胆 水溶性浸出物 龙胆苦苷
下载PDF
瓜蒌子不同饮片煎煮液中水溶性浸出物含量的比较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元泽 覃军 《北方药学》 2016年第12期10-11,共2页
目的:比较瓜蒌子不同饮片煎煮溶出率,探讨其最佳的饮片形式和煎煮工艺,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考察瓜蒌子4种饮片的稳定性,并评价浸泡时间、煎煮时间和煎煮次数对其煎煮液溶出度的影响,确定最佳的饮片形态和煎煮工艺。结果:稳定性大... 目的:比较瓜蒌子不同饮片煎煮溶出率,探讨其最佳的饮片形式和煎煮工艺,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考察瓜蒌子4种饮片的稳定性,并评价浸泡时间、煎煮时间和煎煮次数对其煎煮液溶出度的影响,确定最佳的饮片形态和煎煮工艺。结果:稳定性大小依次为:瓜蒌子(原粒)>炒瓜蒌子>瓜蒌子(切片)>瓜蒌子(捣碎);4种瓜蒌子饮片水溶性浸出物溶出度的比较,大小依次为:瓜蒌子(捣碎)>瓜蒌子(切片)>炒瓜蒌子>瓜蒌子(原粒);以水溶性浸出物为指标,最佳的煎煮工艺为:瓜蒌子捣碎,加入10倍量水浸泡30min,煎煮1h,药渣加入8倍量水煎煮0.5h,合并两次药液,即可。结论:瓜蒌子临用时捣碎具有一定的科学性,通过合理的煎煮能提高水溶性浸出物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蒌子 不同饮片煎煮 水溶性浸出物
下载PDF
深加工对太子参水溶性浸出物得率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朱广平 邵家德 朱正中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2004年第11期762-763,共2页
目的 :选择合理的太子参加工炮制方法。方法 :将太子参切成 10 mm,5 mm的段及轧扁呈 1~ 1.5 mm厚的加工品 ,与未切段的原形状太子参分别模拟常规中药汤剂煎法 ,提取 2次 ,每次的提取时间设 6 0 ,4 0 ,2 0 min三档。加水量 :首次 12倍 ,... 目的 :选择合理的太子参加工炮制方法。方法 :将太子参切成 10 mm,5 mm的段及轧扁呈 1~ 1.5 mm厚的加工品 ,与未切段的原形状太子参分别模拟常规中药汤剂煎法 ,提取 2次 ,每次的提取时间设 6 0 ,4 0 ,2 0 min三档。加水量 :首次 12倍 ,第 2次 10倍。以水溶性浸出物为考察指标 ,求得提取率。结果 :在相同条件下 ,三个时间段的浸出物均为 :轧扁品 >5mm段 >10 mm段 >原形状药材。轧扁法最高 ,原形状药材最低。在 2 0 min煎提时间内 ,轧扁法较原形状药材的提得率增加 110 .5 % ,在 6 0 min× 2的煎提时间内 ,轧扁法较原形状药材的提得率增加 6 3.5 %。结论 :太子参的加工炮制以轧扁法较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子参 加工炮制 轧扁 水溶性浸出物得率
下载PDF
不同产地赤小豆药材水分、总灰分、水溶性浸出物、杂质的测定 被引量:1
10
作者 林善远 刘光明 彭瑞松 《世界中医药》 CAS 2014年第1期99-100,共2页
目的:对不同产地赤小豆药材水分、总灰分、水溶性浸出物和杂质进行测定。方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IX H水分法(烘干法)、附录IX K灰分测定法、附录XA浸出物测定法及附录IX A杂质检查法测定。结果:市售12批赤... 目的:对不同产地赤小豆药材水分、总灰分、水溶性浸出物和杂质进行测定。方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IX H水分法(烘干法)、附录IX K灰分测定法、附录XA浸出物测定法及附录IX A杂质检查法测定。结果:市售12批赤小豆药材,水分测定结果最高值为13.64%,最低值为10.12%,平均值为11.96%;总灰分测定结果最高值为4.36%,最低值为3.61%,平均值为3.90%,水溶性浸出物测定结果最高值为24.32%,最低值为18.16%,平均值为20.73%;杂质测定结果最高值为1.11%,最低值为0.67%,平均值为0.90%。结论:为进一步完善赤小豆药材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小豆 水分 总灰分 水溶性浸出物 杂质含量
下载PDF
不同煎药方法对水溶性浸出物浸出率及药效的影响分析
11
作者 安莹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2年第1期0135-0138,共4页
目的对中药汤剂应用不同的煎药方法,深入探究分析1煎药方法的不同对药物药效、水溶性浸出物浸出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的起始时间为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选取研究期间在我院治疗并且需要利用中药汤剂治疗的患者70例作为研究样本对象... 目的对中药汤剂应用不同的煎药方法,深入探究分析1煎药方法的不同对药物药效、水溶性浸出物浸出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的起始时间为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选取研究期间在我院治疗并且需要利用中药汤剂治疗的患者70例作为研究样本对象。70例样本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其中35例患者应用传统的煎药方法(对照组),35例患者应用现代煎药机作为煎药方法(观察组),密切观察在煎药过程中的具体情况。结果:在研究过程中收集两组中药汤剂的煎煮具体情况,通过整理与分析可知:观察组样本的中药汤剂在煎煮时所用的时间以及加水量少于对照组样本中药汤剂所用,并且所需要的药物成本较低;但是观察组水溶性浸出物浸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需要多次服药,观察组样本患者的服药总次数多于对照组样本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与传统煎药方法相比,现代煎药机煎煮中药汤剂时所用的煎药时长相对较短、加水量较少,并且一定程度上可降低用药成本,但是该方法的水溶性浸出物浸出率相对较低,并且患者需要多次服药,因此仍待进一步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煎药方法 水溶性浸出物浸出率 药效 现代煎药机 中药汤剂
原文传递
现代煎药机制药与传统煎药方法对水溶性浸出物浸出率及药效的影响
12
作者 任凤萍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7期0264-0267,共4页
对比现代煎药机制药与传统煎药方法在水溶性浸出物浸出率与药效上的影响差异。方法 分别以传统煎药方法与现代煎药机制药方法为3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煎煮中药,并对两组的煎药情况、水溶性浸出物浸出情况与患者的药物治疗效果展开对比... 对比现代煎药机制药与传统煎药方法在水溶性浸出物浸出率与药效上的影响差异。方法 分别以传统煎药方法与现代煎药机制药方法为3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煎煮中药,并对两组的煎药情况、水溶性浸出物浸出情况与患者的药物治疗效果展开对比。结果 观察组的煎药用时、煎药过程中的加水量、患者的用药成本均少于对照组,服药次数则多于对照组,药汤中水溶性浸出物检出量与浸出率则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同传统煎药方法相比,现代煎药机制药方案在中药组方的煎煮方面具有更好的应用表现,治疗效果表现与传统煎药方法相近,但在水溶性浸出物浸出情况上的效果表现较差。因此在临床上需根据患者的具体需求,为患者选择合适的中药煎煮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煎药机 传统煎药方法 水溶性浸出物
下载PDF
不同加工方法对亳白芍中芍药苷及水溶性浸出物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8
13
作者 王甫成 时维静 汪翠妮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75-78,共4页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加工方法对亳白芍中芍药苷和水溶性浸出物含量的影响,为稳定亳白芍的产地加工工艺积累资料。方法:以芍药苷和水溶性浸出物含量为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ⅩA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测定经...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加工方法对亳白芍中芍药苷和水溶性浸出物含量的影响,为稳定亳白芍的产地加工工艺积累资料。方法:以芍药苷和水溶性浸出物含量为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ⅩA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测定经不同方法加工的亳白芍药材中芍药苷和水溶性浸出物的含量,考察不同加工方法对亳白芍中芍药苷和水溶性浸出物含量的影响。结果:不同加工方法亳白芍中芍药苷和水溶性浸出物的含量以直接晒干含量为最高,达到3.87%;煮后刮皮晒干者次之;生刮皮后煮晒干者含量最低。结论:以芍药苷和水溶性浸出物含量为主要评价指标,不同加工方法对亳白芍中芍药苷和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有较大影响,直接晒干亳白芍中两种指标成分含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亳白芍 芍药苷 水溶性浸出物 加工方法
原文传递
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测定夏枯草中水溶性浸出物的含量 被引量:5
14
作者 卢慧娟 贾灿潮 +1 位作者 曹庆玺 姬生国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3-46,共4页
目的:建立夏枯草中水溶性浸出物含量的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模型。方法:采用热浸法测定180批夏枯草中浸出物的含量;采集样品的近红外光谱数据,利用TQ8.0软件建立浸出物的定量分析模型。结果:所建立的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模型的校正集内部... 目的:建立夏枯草中水溶性浸出物含量的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模型。方法:采用热浸法测定180批夏枯草中浸出物的含量;采集样品的近红外光谱数据,利用TQ8.0软件建立浸出物的定量分析模型。结果:所建立的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模型的校正集内部交叉验证相关系数(R^2),校正均方差(RMSEC)和预测均方差(RMSEP)分别为0.981 4,0.347,0.378,验证集NIR预测值与热浸法参考值的t检验值为0.653,双侧P=0.517>0.05,说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建立的近红外光谱法测定夏枯草中浸出物的含量测定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夏枯草中浸出物的含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枯草 水溶性浸出物 近红外光谱法
原文传递
黄芪和当归根皮与其药材水溶性浸出物的含量测定 被引量:3
15
作者 叶卯祥 陈平 严宜昌 《时珍国药研究》 CSCD 1995年第4期17-17,共1页
黄芪和当归在出口贸易中需炮制除去根皮。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药源,我们对黄芪、当归加工除去的根皮与其对应的药材进行了水溶性浸出物的含量测定,发现二者与其药材的水溶性浸出的含量较为接近,均符合《中国药典》所规定的含量要求。
关键词 黄芪 当归 根皮 水溶性浸出物
原文传递
商陆水溶性浸出物、商陆皂苷甲含量变异规律与优良种源筛选 被引量:3
16
作者 周恺麟 吕伟旗 汤晟凌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4-50,共7页
目的:为商陆种质资源利用与优良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全国主分布区商陆野生种质资源23份,考察其经纬度、海拔、农艺性状,用热浸法测定块根水溶性浸出物含量,用HPLC-ELSD法测定块根商陆皂苷甲含量,用DPS 6.55,Excel 2003软件进... 目的:为商陆种质资源利用与优良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全国主分布区商陆野生种质资源23份,考察其经纬度、海拔、农艺性状,用热浸法测定块根水溶性浸出物含量,用HPLC-ELSD法测定块根商陆皂苷甲含量,用DPS 6.55,Excel 2003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商陆不同种源间农艺性状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福建、广西种源生长势好,植株高大,茎粗,叶片大而多狭长,块根产量高;不同种源间水溶性浸出物、商陆皂苷甲含量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2个成分变异规律相似,与种源地、经纬度、海拔、农艺性状存在相关性,其中陕西、浙江种源含量较高;与株高、茎粗、叶片长、叶片宽、叶柄长、块根纵径、块根横径、块根产量呈负相关关系,与根形指数、纬度、海拔呈正相关关系,与叶形指数、经度相关性较低;12个生长与成分性状指标可简化为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93.611 9%;23个种源可划分为5类。结论:高纬度、高海拔种植商陆有利于块根中水溶性浸出物与商陆皂苷甲含量积累;共筛选出5个农艺性状优良种源与4个高成分含量优良种源,可作为高产、优质商陆品种选育备选种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陆 水溶性浸出物 商陆皂苷甲 变异规律 农艺性状 优良种源
原文传递
不同煎药方法对水溶性浸出物浸出率及药效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盛家峰 《临床医学》 CAS 2017年第8期119-120,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煎药方法对水溶性浸出物浸出率及药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11月需煎服中药的患者72例,根据煎药方式分为两组,每组36例。观察组采用现代煎药机制药,对照组予以传统煎药方法制药。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水溶性浸出... 目的探讨不同煎药方法对水溶性浸出物浸出率及药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11月需煎服中药的患者72例,根据煎药方式分为两组,每组36例。观察组采用现代煎药机制药,对照组予以传统煎药方法制药。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水溶性浸出物浸出率及煎药情况。结果对照组水溶性浸出物浸出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煎煮时间[(4.7±1.3)min]、加水量[(600.4±11.0)ml]、药物成本[(4.8±0.9)元]低于对照组[(25.6±2.7)min、(1000.5±13.1)ml、(12.3±2.9)元],而服药总次数[(15.6±1.8)次]高于对照组[(12.4±2.4)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煎药法相比,现代煎药机在减少煎煮时间、加水量、药物成本方面效果更优,但水溶性浸出物浸出率欠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煎药机 传统煎药法 水溶性浸出物 药效
原文传递
引种栽培对卷丹水溶性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侯嘉 连中学 +3 位作者 杜弢 陈红刚 朱田田 林丽 《中国药业》 CAS 2012年第24期34-36,共3页
目的比较原产地与引种地卷丹多糖和水溶性浸出物的含量差异,为卷丹在甘肃的引种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水提醇沉法提取多糖,采用蒽酮-硫酸比色法测定多糖的含量。以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的方法测定水溶性浸出物的含量。结果甘... 目的比较原产地与引种地卷丹多糖和水溶性浸出物的含量差异,为卷丹在甘肃的引种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水提醇沉法提取多糖,采用蒽酮-硫酸比色法测定多糖的含量。以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的方法测定水溶性浸出物的含量。结果甘肃栽培卷丹的多糖含量较原产地高,而浸出物含量比原产地低。结论甘肃栽培卷丹中多糖含量较原产地差异显著,浸出物含量符合国家药典标准,可进一步引种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丹 多糖 水溶性浸出物 含量测定
下载PDF
基于质量控制分析不同产地绞股蓝的水分、灰分和浸出物含量 被引量:3
19
作者 温秀萍 邹福贤 +5 位作者 卢泽雨 洪旖 于虹敏 刘小芬 范世明 林羽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5期132-140,共9页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绞股蓝的水分、灰分和浸出物含量,并设置其质量控制项目和限量,为提升绞股蓝的质量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中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通则中相关检测方法对绞股蓝中的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溶性...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绞股蓝的水分、灰分和浸出物含量,并设置其质量控制项目和限量,为提升绞股蓝的质量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中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通则中相关检测方法对绞股蓝中的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溶性浸出物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不同产地、不同部位的绞股蓝水分、浸出物、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之间有一定差异。所有75批次绞股蓝,全草的含水量最高,与龙须、叶、茎和叶3种部位的含水量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药用绞股蓝水分含量为8.31%~12.78%,总灰分含量为9.41%~20.19%,酸不溶性灰分含量除样品部位为茎之外的19批样品外均在0.57%~6.99%范围,水溶性浸出物含量为20.86%~39.79%。55批次茶饮绞股蓝中,水分含量仅14批次达标,总灰分含量19批次合格,产地为陕西、湖北和福建的绞股蓝浸出物含量较其他省份高。【结论】结合试验结果并综合分析药用、茶饮绞股蓝的质量控制,建议制定统一标准。将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和水溶性浸出物(热提法)4项检查设为各省绞股蓝药材质量控制项目,拟定药用绞股蓝的水分、总灰分含量分别不得超过12.0%、16.0%,酸不溶性灰分不高于3.0%,水溶性浸出物(热浸法)含量不低于25.0%;茶饮绞股蓝可依据使用部位不同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绞股蓝 茶饮绞股蓝 质量标准 水分 酸不溶性灰分 水溶性浸出物
下载PDF
对不同种植方法白扁豆中浸出物含量测定的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童巧珍 赵四清 +2 位作者 周日宝 贺又舜 尹进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19-20,共2页
目的测定白扁豆中浸出物的含量。方法按2 0 0 0版《中国药典》附录XA浸出物测定法测定中药材白扁豆中水溶性浸出物和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结果施肥试验中冷浸法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最高为2 6.77% ,最低为2 2 .3 4% ;65 %乙醇浸出物含量最高... 目的测定白扁豆中浸出物的含量。方法按2 0 0 0版《中国药典》附录XA浸出物测定法测定中药材白扁豆中水溶性浸出物和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结果施肥试验中冷浸法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最高为2 6.77% ,最低为2 2 .3 4% ;65 %乙醇浸出物含量最高为1 7.5 6% ,最低为1 6.49%。密度试验中冷浸法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最高为2 8.1 3 % ,最低为2 2 .0 7% ;65 %乙醇浸出物含量最高为1 6.89% ,最低为1 6.0 2 %。打顶修剪等试验小区中冷浸法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最高为2 7.5 7% ,最低为2 4.98% ;65 %乙醇浸出物含量最高为1 7.2 9% ,最低为1 6.0 8%。结论在建立中药材白扁豆的质量标准体系时,冷浸法水溶性浸出物含量不得低于2 2 .0 0 % ,65 %乙醇浸出物含量不得低于1 6.0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扁豆 物含量测定 种植方法 水溶性浸出物 乙醇浸出物 醇溶性浸出物 《中国药典》 质量标准体系 2000版 冷浸法 中药材 测定法 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