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Nrf2/HO-1启动子筛选抗水生病毒药物的方法
1
作者 王靖雯 吴苗苗 +2 位作者 李莉娟 顾泽茂 袁军法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1-152,共12页
为建立基于Nrf2、HO-1启动子活性的抗病毒药物筛选方法,实验以胖头鱥上皮细胞系(FHM)为材料,构建Nrf2、HO-1启动子重组质粒,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不同浓度(0、3.1、6.3、12.5、25.0、50.0μg/mL)的白藜芦醇、水飞蓟宾、穿心莲内... 为建立基于Nrf2、HO-1启动子活性的抗病毒药物筛选方法,实验以胖头鱥上皮细胞系(FHM)为材料,构建Nrf2、HO-1启动子重组质粒,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不同浓度(0、3.1、6.3、12.5、25.0、50.0μg/mL)的白藜芦醇、水飞蓟宾、穿心莲内酯及姜黄素对启动子活性的影响,并利用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pring viremia of carp virus,SVCV)和蛙虹彩病毒(rana grylio iridovirus,RGV)验证阳性药物的抗病毒效果。结果显示,Nrf2、HO-1启动子序列中存在FOX家族、IRF家族等多种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并分别存在1个和3个与甲基化相关的CpG岛。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显示,水飞蓟宾、穿心莲内酯及姜黄素可激活Nrf2、HO-1启动子。药物浓度梯度实验显示,6.3μg/mL的姜黄素和穿心莲内酯可显著上调Nrf2和HO-1的启动子活性。病毒感染后的细胞病变效应、病毒的复制及病毒滴度结果均表明姜黄素和穿心莲内酯可抑制SVCV和RGV的感染。综上,本实验建立的pGL3-Nrf2和pGL3-HO-1启动子报告质粒,可用于抗水生病毒药物的筛选,也为Nrf2、HO-1转录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病毒 胖头鱥上皮细胞(FHM) NRF2 HO-1 启动子 病毒药物筛选
原文传递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及其在水生动物病毒病定量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2
作者 韦信贤 黎小正 +1 位作者 童桂香 吴祥庆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681-687,共7页
关键词 实时荧光定量PCR 水生动物病毒 定量检测
下载PDF
水生呼肠孤病毒基因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殷亮 王庆 +4 位作者 曾伟伟 李永刚 王英英 石存斌 吴淑勤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0-85,共6页
水生呼肠孤病毒隶属于呼肠孤病毒科水生呼肠孤病毒属,可感染多种淡水或海水水生动物并造成不同程度危害,严重影响了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水生呼肠孤病毒基因组为分11个节段的双链RNA,推测编码12种结构多肽。论文综述了近年来水生呼肠孤... 水生呼肠孤病毒隶属于呼肠孤病毒科水生呼肠孤病毒属,可感染多种淡水或海水水生动物并造成不同程度危害,严重影响了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水生呼肠孤病毒基因组为分11个节段的双链RNA,推测编码12种结构多肽。论文综述了近年来水生呼肠孤病毒基因组序列测定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了解水生呼肠孤病毒基因组的多样性,推测其编码蛋白的功能及检测方法的建立,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以及抗病毒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呼肠孤病毒 基因组 进展
下载PDF
水生动物病毒的电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 被引量:5
4
作者 陈中元 朱蓉 张奇亚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12年第2期190-193,共4页
应用透射电镜和荧光显微镜对三种水生动物病毒粒子形态、病毒感染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及亚细胞定位进行比较和研究。负染电镜观察显示:鳜鱼弹状病毒(SCRV)粒子呈典型的子弹状形态,长约76~118 nm,直径约29~52 nm;鲈鱼呼肠孤病毒(LJRV)... 应用透射电镜和荧光显微镜对三种水生动物病毒粒子形态、病毒感染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及亚细胞定位进行比较和研究。负染电镜观察显示:鳜鱼弹状病毒(SCRV)粒子呈典型的子弹状形态,长约76~118 nm,直径约29~52 nm;鲈鱼呼肠孤病毒(LJRV)粒子呈正二十面体结构,具有双层衣壳,直径约70~80 nm;蛙虹彩病毒(RGV)粒子呈正二十面体结构,具有囊膜,直径大小约150 nm。超薄切片观察表明,宿主细胞的基本结构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成熟病毒粒子分布在胞质中或以出芽的方式释放到胞外,且RGV增殖后在胞质中聚集形成晶格状结构。免疫荧光观察进一步显示,RGV感染细胞后能产生多个直径大小不一的包涵体。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和认识水生动物病毒的超微形态特征、复制过程及致病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动物病毒 超微结构变化 亚细胞定位
下载PDF
两株水生呼肠孤病毒部分特性的比较 被引量:7
5
作者 方勤 丁清泉 +1 位作者 汪亚平 朱作言 《中国病毒学》 CSCD 2003年第5期464-467,共4页
水生呼肠孤病毒为感染水生动物的一类病原体,隶属于呼肠孤病毒科新建水生呼肠孤病毒属。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是引起中国南方淡水养殖草鱼暴发性出血病病原,鲅鱼呼肠孤病毒(Threadfin reovirus,TFV)是引起海水养殖... 水生呼肠孤病毒为感染水生动物的一类病原体,隶属于呼肠孤病毒科新建水生呼肠孤病毒属。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是引起中国南方淡水养殖草鱼暴发性出血病病原,鲅鱼呼肠孤病毒(Threadfin reovirus,TFV)是引起海水养殖鲅鱼病毒病病原。本研究将GCRV与新加坡TFV分离株进行了部分特性比较研究。结果表明,GCRV与TFV均能感染CIK细胞,但对其它鱼类细胞系的敏感性有所差异。此外,凝胶电泳与逆转录聚合酶链式扩增显示,GCRV与TFV核酸属不同的基因型。在多肽特性上,证实了GCRV的5条主要结构多肽具有与FTV及水生呼肠孤病毒相似的特性。Western blot检测显示,草鱼呼肠孤病毒与TFV结构蛋白拥有部分相同的抗原决定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呼肠孤病毒 草鱼呼肠孤病毒 鲅鱼呼肠孤病毒 特性
下载PDF
水生呼肠孤病毒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6
作者 方勤 朱作言 《中国病毒学》 CSCD 2003年第1期82-86,共5页
水生呼肠孤病毒为感染水生生物的一类呼肠孤病毒.自Meyers等1979年首次报道水生呼肠孤病毒的分离[1],迄今已分离鉴定出40余株水生呼肠孤病毒[2].
关键词 水生呼肠孤病毒 草鱼呼肠孤病毒 纹斑鲈鱼呼肠孤病毒 生物学 基因组 进化
下载PDF
草鱼椎骨间质细胞系对水生动物病毒敏感性的测定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奇亚 李正秋 桂建芳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1037-1041,T001,共6页
取草鱼椎骨间质组织体外培养,连续传代超过30次,建立了呈上皮细胞形态的草鱼椎骨间质细胞系GCVB,将自鳖、蛙、鱼中分离到的10株病毒分别接种于长成致密单层的GCVB细胞中,显微观察细胞病变情况,测定病毒滴度,结果表明,GCVB细胞对不同病... 取草鱼椎骨间质组织体外培养,连续传代超过30次,建立了呈上皮细胞形态的草鱼椎骨间质细胞系GCVB,将自鳖、蛙、鱼中分离到的10株病毒分别接种于长成致密单层的GCVB细胞中,显微观察细胞病变情况,测定病毒滴度,结果表明,GCVB细胞对不同病毒株敏感性不同,如对鳜鱼病毒SCSV和虹鳟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病毒IPNV不够敏感,仅引起轻微或不可察病变,病毒滴度低于10~1TCID_(50)/mL;但中华鳖病毒TSV,蛙虹彩病毒中国分离株RGV9506,蛙虹彩病毒美国分离株FV3,胭脂鱼弹状病毒CSRV,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草鱼出血病病毒GCHV89/24,以及GCHV33/86这7个病毒株,可引起GCVB细胞产生不同程度病变,滴度在10^(1.8)~10^(4.3)TCID_(50)/mL之间;草鱼出血病病毒GCHV873可引起GCVB细胞产生显著病变,滴度高达10^(7.5)TCID_(50)/mL,表明新建的草鱼椎骨间质细胞系GCVB对已测的10株水生动物病毒中的80%敏感,可用于检测、分离其他未知水生动物病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椎骨间质细胞系 水生动物病毒 敏感性 细胞病变 细胞培养
下载PDF
水生低等脊椎动物病毒生态学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张奇亚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77-281,共5页
关键词 鱼类病毒 水生低等脊椎动物病毒 生态学
下载PDF
水生动物双RNA病毒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葛均青 龚晖 陈超 《武夷科学》 2014年第1期162-167,共6页
水生动物双RNA病毒(Aquabirnavirus,ABV)隶属双RNA病毒科Birnaviridae,是一类可引起水生动物爆发传染性病毒病的病原,在世界范围内给水产养殖业造成了巨大损失,其代表种为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 Virus,IPNV... 水生动物双RNA病毒(Aquabirnavirus,ABV)隶属双RNA病毒科Birnaviridae,是一类可引起水生动物爆发传染性病毒病的病原,在世界范围内给水产养殖业造成了巨大损失,其代表种为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 Virus,IPNV)。ABV的基因组包括两段分节的RNA,以负链RNA为模板进行病毒基因组复制,编码5种成熟的蛋白;本文结合ABV的功能基因、致病机理、诊断检测及免疫防治等近年研究的热点做一综述,以期为研究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动物双RNA病毒 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 海洋双RNA病毒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噬菌体显示技术及其在水生动物病毒学上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尚资 黄捷 +2 位作者 战文斌 雷质文 俞开康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9-35,共7页
As a branch of new technology, phage display technique is applied widely in many research fields and shows great advantage. Peptide libraries and antibody libraries are the two main applications of the technology. It ... As a branch of new technology, phage display technique is applied widely in many research fields and shows great advantage. Peptide libraries and antibody libraries are the two main applications of the technology. It is a powerful tool for cloning of viral gene, mapping and mimotope of antigenic determinant, research and producing of vaccine and antivirus peptide and antibody. The prospect of the technology applied in aquatic animal virology is discussed here. We expect that it may bring profound impacts to aquatic animal vir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菌体显示 水生动物病毒 鱼类病毒 虾类病毒
下载PDF
水生动物冠状病毒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于晓慧 王静静 +3 位作者 李阳 庄青叶 蒋文明 刘华雷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0年第8期77-81,109,共6页
冠状病毒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可感染多种哺乳动物和鸟类,给畜牧业生产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自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从切割进口三文鱼案板上检测到人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以来,三文鱼以及水生动物冠状病毒与SARS-CoV-... 冠状病毒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可感染多种哺乳动物和鸟类,给畜牧业生产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自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从切割进口三文鱼案板上检测到人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以来,三文鱼以及水生动物冠状病毒与SARS-CoV-2的关系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本文详细描述了白鲸、宽吻海豚、三文鱼等水生动物感染冠状病毒后的临床症状,以及病毒基因组结构特征,并对水生动物冠状病毒与SARS-CoV-2进行了遗传演化分析,结果显示目前已知的水生动物冠状病毒属于γ冠状病毒属和Alphaletovirus属,而SARS-CoV-2属于β冠状病毒属,二者基因组和主要基因(1ab、S、E、M、N)核苷酸同源性仅为43.7%~54.1%,可初步排除SARS-CoV-2来源于已知水生动物冠状病毒的可能性。本文通过系统阐述水生动物冠状病毒感染状况,旨在进一步提高公众对水生动物冠状病毒的认知,为科学防控冠状病毒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动物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 遗传关系
下载PDF
PBL结合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助推研究型人才培养——以水生动物病毒分离纯化虚拟仿真实验的建设和应用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郑菲菲 李莉娟 +2 位作者 陈孝煊 袁军法 汤蓉 《科技风》 2021年第27期83-85,共3页
为了解决本科实验室缺乏超速离心机和透射电镜等大型设备的问题,开发了水生动物病毒的分离纯化及形态观察虚拟仿真实验,应用于水产微生物实验教学,是实体实验教学的有益补充,拓展水产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教学方法上以学... 为了解决本科实验室缺乏超速离心机和透射电镜等大型设备的问题,开发了水生动物病毒的分离纯化及形态观察虚拟仿真实验,应用于水产微生物实验教学,是实体实验教学的有益补充,拓展水产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中心,问题为抓手,教师为引导,采用PBL法辅助虚拟仿真实验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研究病毒的重要方法,还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并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科研素养,有助于水产专业研究型人才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L法 水生动物病毒分离纯化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研究型人才
下载PDF
碘伏对三种水生动物病毒的杀灭效果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荭 王侃 +3 位作者 彭锦新 罗新安 赵俊和 张小清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7-9,共3页
测定了碘伏消毒液对三种感染水生动物的病毒的杀灭作用和一些因素对碘伏消毒液消毒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含有效碘浓度为5mg/l的消毒液室温下处理5分钟,可灭活滴度为1075TCID50/ml的草鱼呼肠孤病毒和1070... 测定了碘伏消毒液对三种感染水生动物的病毒的杀灭作用和一些因素对碘伏消毒液消毒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含有效碘浓度为5mg/l的消毒液室温下处理5分钟,可灭活滴度为1075TCID50/ml的草鱼呼肠孤病毒和1070TCID50/ml的病毒性出血败血症病毒;含有效碘浓度为50mg/l的消毒液可灭活滴度为10575TCID50/ml的甲鱼虹彩病毒。细胞培养液中的有机成分对碘伏消毒液中有效碘浓度有较大的影响;酸碱度6~9之间,碘伏消毒液中有效碘浓度没有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碘伏 水生动物病毒 杀灭效果
下载PDF
UDG在两种水生动物病毒核酸片段检测中的抗污染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凡 丁能水 +2 位作者 李奕雅 汪小东 许弟群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第1期84-92,共9页
尿嘧啶-DNA糖基化酶(UDG)作为生物体内的DNA修复酶系,能有效水解单链或双链DNA上的尿嘧啶,可用于PCR过程中残留污染物的清除.本研究以PCR预混液试剂盒作为检测工具,以鲤浮肿病和罗非鱼湖病的阳性核酸片段检测为例,探讨了巢式和荧光定量... 尿嘧啶-DNA糖基化酶(UDG)作为生物体内的DNA修复酶系,能有效水解单链或双链DNA上的尿嘧啶,可用于PCR过程中残留污染物的清除.本研究以PCR预混液试剂盒作为检测工具,以鲤浮肿病和罗非鱼湖病的阳性核酸片段检测为例,探讨了巢式和荧光定量PCR检测时,UDG的抗污染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向PCR反应体系中添加200μmol/L的dUTP,可保证扩增产物中有足够的尿嘧啶掺入,且对扩增效率影响较小.(2)使用0.2 U/10μL的UDG浓度,可清除常规PCR中99.9%以上(多数大于99.95%)的阳性污染物,或清除荧光定量PCR(探针法)中96.5%以上的阳性污染物.继续增加UDG用量,则污染物清除效率的提高有限.本研究为特定条件下UDG对污染性模板的清除效果做了定量统计,能为该技术的具体应用与进一步优化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R UDG 抗污染 水生动物病毒 核酸片段 检测
下载PDF
草鱼呼肠孤病毒AH528株全基因组特征及进化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吴明林 李海洋 +3 位作者 江河 何吉祥 侯冠军 蒋阳阳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6-43,共8页
草鱼出血病是由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引起的严重危害1~2龄草鱼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本研究从安徽合肥地区患典型草鱼出血病的病鱼组织中分离到1株新的GCRV致病株,暂命名为GCRV-AH528。鱼体人工感染实验结果显示,实验... 草鱼出血病是由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引起的严重危害1~2龄草鱼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本研究从安徽合肥地区患典型草鱼出血病的病鱼组织中分离到1株新的GCRV致病株,暂命名为GCRV-AH528。鱼体人工感染实验结果显示,实验鱼出现典型的出血病症状:体背发黑,鳍基部、腹部、口腔、鳃丝、肠道充血发红。全基因组特征分析显示,GCRV-AH528由11个双链RNA节段组成,节段大小在1027~3925 bp之间,AT平均含量为50.2%,GC平均含量为49.8%。与其他GCRVⅡ型毒株相比,L1节段在701~702位置缺少3个核苷酸(TAT),少编码1个酪氨基;M4节段出现突变,含2个开放阅读框,编码2个非结构蛋白NS9和NS69。所有节段两端均含有6 bp保守的末端核苷酸序列5'-GUAAU/CU…UU/GCAUC-3';另除L1、M6节段外,其余9个节段均在编码区两侧发现5~9 bp的颠倒互补序列。GCRV-AH528与其他呼肠孤病毒核苷酸平均相似度在37.1%~98.1%之间;编码蛋白平均相似度在24.3%~98.3%之间。基于VP1蛋白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该病毒属于水生呼肠孤病毒属,在氨基酸水平上与典型株GCRV-873株的进化关系较远。本研究结果表明,该毒株为一株新的草鱼呼肠孤病毒Ⅱ型致病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出血病 草鱼呼肠孤病毒 VP1蛋白 水生呼肠孤病毒
下载PDF
传染性胰坏死病毒的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贺文斌 赵景壮 +2 位作者 卢彤岩 尹家胜 徐黎明 《水产学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1-6,共6页
传染性胰坏死病(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IPN)是一种危害多种水产动物的急性传染性疫病,能造成鲑鳟稚鱼大量死亡,造成世界范围内鲑鳟养殖业重大经济损失。IPN的病原为双链RNA病毒科(Birnaviridae)水生双链RNA病毒属(Aquabirnavi... 传染性胰坏死病(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IPN)是一种危害多种水产动物的急性传染性疫病,能造成鲑鳟稚鱼大量死亡,造成世界范围内鲑鳟养殖业重大经济损失。IPN的病原为双链RNA病毒科(Birnaviridae)水生双链RNA病毒属(Aquabirnavirus)的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 virus,IPNV)。本文概述了该病原的基因组结构、生物学特征、诊断技术及免疫防治等研究进展,以期为IPN的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胰坏死病毒(IPNV) 水生双链RNA病毒 基因型 血清型 鲑鳟
下载PDF
鱼类病毒诱导细胞凋亡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周广舟 孙彦鹤 郭爽爽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77-82,共6页
水生动物病毒尤其是鱼类病毒侵染引起的暴发性疫病造成的巨大损失已成为现代水产养殖业中急需应对的课题。依赖于宿主细胞代谢系统的病毒复制机制催生了复杂的病毒与宿主细胞关系研究,并取得了诸多进展。作为几种常见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 水生动物病毒尤其是鱼类病毒侵染引起的暴发性疫病造成的巨大损失已成为现代水产养殖业中急需应对的课题。依赖于宿主细胞代谢系统的病毒复制机制催生了复杂的病毒与宿主细胞关系研究,并取得了诸多进展。作为几种常见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凋亡、坏死性凋亡和自噬等已在多种水生病毒侵染过程中被发现,在病毒的复制和扩散或宿主细胞应对病毒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论文对目前已报道的有关水生动物病毒诱导的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进行综述,并探讨基于这些基础理论研究而采取的可能应对措施,以期为未来相关水生动物病毒的感染机理和防控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动物病毒 细胞程序性死亡 凋亡 自噬
下载PDF
6种重要的鱼类病毒 被引量:2
18
作者 翁善钢 《水产科技情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10-213,共4页
病毒性传染病是当前渔业生产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文章主要介绍了鱼类几种重要病毒的病原学、流行、传播以及防控等相关情况。这些病毒包括水生双RNA病毒、β-野田村病毒、传染性鲑鱼贫血病毒、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毒、流行性造血器... 病毒性传染病是当前渔业生产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文章主要介绍了鱼类几种重要病毒的病原学、流行、传播以及防控等相关情况。这些病毒包括水生双RNA病毒、β-野田村病毒、传染性鲑鱼贫血病毒、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毒、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病毒性出血败血症病毒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病病毒 水生双RNA病毒 β-野田村病毒 传染性鲑鱼贫血病毒 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毒 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病毒性出血败血症病毒
下载PDF
无包膜病毒入侵机制研究的新进展
19
作者 伍芳 《科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4-24,共1页
[本刊讯]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科研人员以一种水生呼肠孤病毒——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为研究模型.在无包膜病毒的细胞入侵机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解析... [本刊讯]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科研人员以一种水生呼肠孤病毒——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为研究模型.在无包膜病毒的细胞入侵机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解析无包膜病毒入侵细胞的特点与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呼肠孤病毒 入侵机制 包膜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水生呼肠孤病毒 美国加州大学 科研人员 分子机制
下载PDF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及其在水生动物病毒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柯飞 王赟 +1 位作者 胡兴安 侯丽芳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35-941,共7页
水产养殖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但经常受到水生动物病毒的困扰。相关病毒病原的检测已成为水生动物病原研究的热点之一。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具有高特异性和灵敏度,并且扩增时间短,对仪器的要求较低,已广泛应用于水生动物病毒的检... 水产养殖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但经常受到水生动物病毒的困扰。相关病毒病原的检测已成为水生动物病原研究的热点之一。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具有高特异性和灵敏度,并且扩增时间短,对仪器的要求较低,已广泛应用于水生动物病毒的检测中。本文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中引物的设计,扩增反应过程及反应产物的检测三个方面来阐述其基本原理,并综述了其在水生动物虹彩病毒、弹状病毒、呼肠孤病毒、疱疹病毒及对虾病毒检测中的应用,最后对其技术和应用上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水生动物病毒检测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介导等温扩增 水生动物病毒 检测 发展前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