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7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多维度心脏康复护理对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影响
1
作者 余肖华 吴闽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期0126-0129,共4页
探究将早期多维度心脏康复护理,应用于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效果。方法 研究时间2021年1月-2022年6月,观察本院收治的80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随机分组,各40例。对照组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用早期多维度心脏康复护理。... 探究将早期多维度心脏康复护理,应用于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效果。方法 研究时间2021年1月-2022年6月,观察本院收治的80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随机分组,各40例。对照组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用早期多维度心脏康复护理。比较护理质量。结果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多维度心脏康复护理的实施,可使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心脏功能得到显著的好转,减少了患者的躯体化症状,提高了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显著地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康复护理 早期 多维度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原文传递
左束支区域起搏在房室传导阻滞并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2
作者 廖然 张历 韩青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3年第31期55-58,63,共5页
目的探讨左束支起搏(LBBP)在房室传导阻滞并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探讨左束支起搏(LBBP)在房室传导阻滞并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术中采用右心室低位间隔部起搏,观察组术中采用LBBP。观察两组起搏参数、心室房室同步性、心功能变化及不良预后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的感知、阻抗及阈值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的左心室充盈时间与RR间期比值(LVFT/RR)均低于本组术后即刻,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的QRS波时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QRS波时限低于本组术后即刻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心功能分级均优于术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预后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BBP能够减少对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有助于保持良好的机械同步性,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房室传导阻滞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心功能
下载PDF
罗哌卡因联合利多卡因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中的应用
3
作者 周亮 钟雯 +3 位作者 李丽 李颐 孔欣怡 章际云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3年第30期79-82,共4页
目的研究分析罗哌卡因联合利多卡因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术中的镇痛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10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76例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术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38)和对照组(n=38)... 目的研究分析罗哌卡因联合利多卡因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术中的镇痛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10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76例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术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38)和对照组(n=38)。观察组采取罗哌卡因联合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对照组采取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对比分析两组的镇痛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1、3、6 h的平均动脉压、心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3、6h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术中,采用罗哌卡因联合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能够有效减轻术后疼痛,且联合用药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哌卡因 利多卡因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疼痛
下载PDF
互联网联合多元联动模式延续护理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4
作者 曹荷艳 谈英 +3 位作者 李士平 邓志生 蔡丛雯 李光明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3年第15期2245-2248,共4页
目的 探讨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中应用互联网+多元联动模式延续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江西省南昌市第一医院住院或门诊复诊的120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在组间年龄、性别均衡可比的原则上,... 目的 探讨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中应用互联网+多元联动模式延续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江西省南昌市第一医院住院或门诊复诊的120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在组间年龄、性别均衡可比的原则上,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互联网+多元联动模式”的延续护理。干预1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1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个月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升高,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互联网联合多元联动的延续护理模式可有效降低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和护理满意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多元联动 延续护理 生活质量 互联网平台
下载PDF
个性化护理模式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
5
作者 冯锦梅 许艳 《贵州医药》 CAS 2023年第8期1331-1332,共2页
目的探究个性化护理模式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我院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的患者92例为观察对象。将其按照手术顺序编号,将单序号纳入对照组共计46例,将双序号纳入... 目的探究个性化护理模式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我院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的患者92例为观察对象。将其按照手术顺序编号,将单序号纳入对照组共计46例,将双序号纳入观察组共计46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围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予以围术期个性化护理。两组患者均护理随访至出院。对两组患者护理前、护理后行负性情绪评估并行组间比较,收集两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并行组间比较,对两组患者进行围术期护理满意度调查并行组间比较。结果(1)两组患者护理前SAS评分、SDS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上述评分较护理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低(P<0.05);(2)观察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3)观察组患者对围术期护理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围术期实施个性化护理模式,相较于常规护理,患者负性情绪、围术期并发症率明显降低,提升患者对围术期护理的满意率,是更适合患者的一种护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个性化护理模式 围术期护理
下载PDF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术后服药依从性预测模型构建
6
作者 冷冰 钱丛丽 王敏 《医院管理论坛》 2023年第3期34-39,共6页
目的探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术后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0例患者分为建模组(n=140)和外部验证组(n=60)。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影响术后服药依从性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年龄、... 目的探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术后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0例患者分为建模组(n=140)和外部验证组(n=60)。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影响术后服药依从性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年龄、居住地、居住情况、医疗保险、饮酒史、合并基础疾病、受教育程度是术后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回归结果,年龄≥60岁、居住情况为独居、无医疗保险、有合并基础疾病、初高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是术后服药依从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构建预测模型并检验,结果表明模型有良好的拟合度、区分度及准确度。结论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术后服药依从性预测模型,能对服药依从性进行准确预测及风险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服药依从性 预测模型
下载PDF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血肿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7
作者 方寒 马先莉 张密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23年第11期56-59,共4页
目的构建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血肿风险预测模型及其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312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建模组(208例)和验证组(104例),通过对建模组数据进行单因... 目的构建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血肿风险预测模型及其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312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建模组(208例)和验证组(104例),通过对建模组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意义的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采用验证组数据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囊袋血肿组患者和非囊袋血肿组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长、血小板计数、长期使用抗凝药物、营养状况等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手术时长、长期应用抗凝药物、血小板计数、营养状况是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血肿的独立风险因素。模型评价结果显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为0.788,最佳临界值为0.202,灵敏度为67.8%,特异度为79.0%。结论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血肿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对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血肿的发生有较好的预测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囊袋血肿 风险预测模型
下载PDF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96例的护理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永琼 《现代医药卫生》 2010年第2期280-281,共2页
1997年5月-2009年6月。我科共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96例,对缓慢型心律失常病人取得良好效果,在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前后,在护理组的序贯工作中,保证了植入术的安全性和高效性。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关键词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护理 心律失常病 缓慢型 高效性 安全性
下载PDF
高龄患者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9
作者 胡春燕 李志强 +3 位作者 蒋庆渊 朱军 罗心平 施海明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892-894,共3页
目前,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已成为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常规治疗手段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的猝死发生率日益升高,其中严重心动过缓和心室停搏占30.7%[1]。因此,因缓慢性心律失常需要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比例近年来有升高趋势。... 目前,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已成为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常规治疗手段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的猝死发生率日益升高,其中严重心动过缓和心室停搏占30.7%[1]。因此,因缓慢性心律失常需要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比例近年来有升高趋势。高龄(≥80岁)患者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有效性、安全性日益受到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高龄患者 临床观察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缓慢性心律失常 植入心脏起搏器 严重心动过缓 人口老龄化
下载PDF
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的护理
10
作者 鞠燕 《哈尔滨医药》 2008年第2期62-63,共2页
关键词 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护理 脉冲电流刺激 人工心脏起搏器 缓慢性心律失常 心血管疾病 身心健康
下载PDF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及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术后囊袋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15
11
作者 王璐 葛智儒 +3 位作者 董梦青 朱华 刘新秀 王燕娜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3979-3981,共3页
目的分析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及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后早期出现囊袋相关并发症的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86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及ICD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合并全身疾病、术前抗凝药物、术前... 目的分析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及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后早期出现囊袋相关并发症的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86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及ICD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合并全身疾病、术前抗凝药物、术前合并感染,术前临时起搏,电极数量,手术时长),术后早期感染和囊袋相关并发症(血肿、感染、破溃),并针对可能的诱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出现囊袋血肿28例(5.7%),囊袋破溃3例(0.6%),感染69例(14.2%)。多因素分析显示,血肿的发生与术前使用抗凝药物及临时起搏应用呈正相关(P<0.05)。起搏器围术期发热与术前抗凝药物使用及术前是否合并感染有明显相关(P<0.05)。虽然二次手术(尤其是临时起搏患者中)与起搏器术后血肿无明显相关性,但是二次手术后的血肿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结论起搏器术前抗凝药物使用是起搏器术后早期出现感染及血肿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围术期 并发症 血肿
下载PDF
我院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围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效果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晓娟 陈纪言 +1 位作者 陈泗林 杨敏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2333-2335,共3页
目的:为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围术期合理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2010年)、整治中(2012年)和整治后(2014年)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病例各200例,分别纳入对照组、干预1组和干预2组,对各组患... 目的:为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围术期合理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2010年)、整治中(2012年)和整治后(2014年)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病例各200例,分别纳入对照组、干预1组和干预2组,对各组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对照组、干预1组和干预2组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合理率分别为7.25%、31.00%和91.96%;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机合理率分别为0、100%和100%;平均预防用药天数由整治前的(3.6±1.2)d缩短至整治中的(1.1±0.5)d和整治后的(1.0±0.2)d。各组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2个干预组患者的平均药品费用、抗菌药物费用和药占比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效果明显,有助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围术期 抗菌药物 预防使用 专项整治
下载PDF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早期左心室重构的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靳春荣 马锋 +5 位作者 张水旺 李学文 吕吉元 李思进 王陆建 闫晓梅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4年第2期93-95,共3页
目的 分析起搏器植入后早期左心室重构特点。方法 全组患者27例,其中,起搏心室感知心室R波抑制 型(VVI)起搏器组15例,起搏双腔感知双腔P波/R波抑制型(DDD)起搏器组12例。采用双探头门控单光子发射 计算机断层摄影系统(GSPECT)采集心肌... 目的 分析起搏器植入后早期左心室重构特点。方法 全组患者27例,其中,起搏心室感知心室R波抑制 型(VVI)起搏器组15例,起搏双腔感知双腔P波/R波抑制型(DDD)起搏器组12例。采用双探头门控单光子发射 计算机断层摄影系统(GSPECT)采集心肌显像资料,测定患者起搏器植入前及植入后随访时(随访期4.6±1.5个 月)自身心律状态时下列左心室参数值: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容积(EDV),左心室收缩末容积 (ESV)。EDV增加或降低10%及以上者,为重构。结果 13例(48.1%)出现重构,VVI组10例(66.7%),DDD组 3例(25%)。其中,EDV增大7例(25.9%),VVI组5例(33.3%),DDD组2例(16.7%);EDV减少者6例 (22.2%),VVI组5例(33.3%),DDD组1例(8.3%)。结论 起搏器植入后早期,即可出现左心室重构,表现在 EDV增大或缩小。本研究提示,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在获得电生理学益处的同时,可能对左心室结构带来某些 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左心室重构术 电生理学 心肌病
下载PDF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囊袋相关并发症的原因及防范对策 被引量:8
14
作者 肖凤琴 孙俊娟 +1 位作者 严文娟 徐曙东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4年第22期12-14,共3页
目的探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囊袋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29例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囊袋并发症的原因。结果本组129例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共发生囊袋相关并发症12例(9.3%),其中... 目的探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囊袋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29例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囊袋并发症的原因。结果本组129例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共发生囊袋相关并发症12例(9.3%),其中囊袋血肿5例(3.9%)、囊袋感染3例(2.3%)、囊袋部位疼痛4例(7.1%)。多数患者均能找到好发因素及诱发因素,通过加强护理及适当沟通教育可去除这些因素。结论做好术前评估,加强术中、术后护理,加强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可减少囊袋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并发症 防范对策
下载PDF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感染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5
15
作者 徐威 张春霞 +3 位作者 赵冰 姜茜 刘荣新 任桂丽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3年第4期424-424,共1页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是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治疗方法。但随着接受起搏器植入的患者不断增加,起搏器相关感染的发生率也较前增加。起搏器相关感染不仅影响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严重时甚至会威胁患者生命。因此,起搏器植入术后正确的护...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是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治疗方法。但随着接受起搏器植入的患者不断增加,起搏器相关感染的发生率也较前增加。起搏器相关感染不仅影响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严重时甚至会威胁患者生命。因此,起搏器植入术后正确的护理方法及护理指导对患者的早日康复非常重要。本研究对2005年至2013年在我中心确诊为植入性心脏起搏器感染的患者护理措施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感染患者 护理指导 植入术后 植入性心脏起搏器 缓慢性心律失常 相关感染 起搏器植入
下载PDF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囊袋破溃的临床表现和处理 被引量:3
16
作者 孙泽琳 谢启应 +4 位作者 杨天伦 蒲晓群 李传昶 邓金华 孟霜媛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6-79,共4页
目的分析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术后囊袋破溃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处理方法,总结处理此并发症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14年7月因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或更换术后囊袋破溃在该院行囊袋处理的患者13例。结果 2 145例患者在该院行永... 目的分析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术后囊袋破溃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处理方法,总结处理此并发症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14年7月因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或更换术后囊袋破溃在该院行囊袋处理的患者13例。结果 2 145例患者在该院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或更换,其中10例患者术后出现起搏器囊袋破溃并感染,发生率为0.47%;另有3例外院患者在起搏器植入术后出现囊袋破溃转入该院进一步处理,共计13例患者。7例患者行囊袋处分泌物培养均为阴性。囊袋破溃原因考虑为感染所致,所有患者均予以局部清创,移除脉冲发生器。除1例患者拔除起搏电极,其余患者剪除多余电极后将导线残端局部包埋,延时或当时在对侧前上胸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同时静脉使用抗生素。术后随访2~74个月,平均(38.2±23.0)个月,1例患者出现感染性心内膜炎;2例患者术后再次出现囊袋破溃,经再次处理后未出现囊袋破溃现象。结论感染是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术后并发囊袋破溃最常见的原因。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和局部彻底清创,将原脉冲发生器取出而保留电极导线残端可安全、有效的处理此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囊袋破溃 临床表现 保留电极残端
下载PDF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后并发上腔静脉综合征一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黄新苗 王胜强 +1 位作者 赵仙先 秦永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5期416-416,共1页
关键词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安置术 上腔静脉综合征 并发症 颈静脉怒张
下载PDF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并发症的家庭防护 被引量:24
18
作者 朱晓毓 黄素英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795-796,共2页
关键词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并发症 家庭防护
下载PDF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的并发症及防治体会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光辉 李航 付天果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7年第18期1870-1871,共2页
目的 探讨永久起搏器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原因、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1996年1月~2006年12月安装起搏器者92例.从左侧锁骨下静脉或头静脉置入起搏电极,术中测试电极导线各参数符合起搏要求.注意围术期观察和护理,术后定期随访或... 目的 探讨永久起搏器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原因、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1996年1月~2006年12月安装起搏器者92例.从左侧锁骨下静脉或头静脉置入起搏电极,术中测试电极导线各参数符合起搏要求.注意围术期观察和护理,术后定期随访或患者有不适症状时门诊或住院,根据情况随时程控和调整起搏参数.结果 92例患者术中100%发生心律失常,2例发生心室颤动.术后常见并发症共12例,其中血肿3例、感染2例、电极移位1例、起搏器综合征2例、自动夺获功能开启时呈高输出状态1例、起搏器阈值升高2例、心功能减退1例.结论 加深对起搏器常见并发症的了解、提高鉴别能力、重视术前预防、术中规范操作、加强术后随访及起搏器知识教育,早期发现积极处理各种并发症,可将并发症减少到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并发症 起搏器综合征
下载PDF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囊袋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 被引量:5
20
作者 金海英 荆丽敏 +2 位作者 王向党 孟荣英 韩青 《现代临床护理》 2009年第5期31-32,39,共3页
目的探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发生囊袋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对本院2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囊袋感染原因进行分析,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护理。结果2例患者分别于6个月、9个月起搏器切开处皮肤干性坏死,给予囊袋清... 目的探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发生囊袋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对本院2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囊袋感染原因进行分析,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护理。结果2例患者分别于6个月、9个月起搏器切开处皮肤干性坏死,给予囊袋清除术和重新置入起搏器。结论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囊袋感染的发生与囊袋大小是否合适、术中操作及患者个体差异有关,应针对原因进行积极治疗和护理,指导患者预防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囊袋感染 护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