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尔泰山草原汉人群体的生计适应——红墩萨亚铁热克村的调查
1
作者 庹梦婷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第8期1-3,共3页
文章对嵌入阿尔泰山草原150余年的红墩汉人群体的生计适应做了研究。研究发现,汉人群体表现出了较强的主体性,在生态环境、社会、文化、政治和族群关系构筑的情境中创造性地通过混合生计的生成与再造在游牧民的世界中实现了生存和发展... 文章对嵌入阿尔泰山草原150余年的红墩汉人群体的生计适应做了研究。研究发现,汉人群体表现出了较强的主体性,在生态环境、社会、文化、政治和族群关系构筑的情境中创造性地通过混合生计的生成与再造在游牧民的世界中实现了生存和发展。红墩汉人的个案说明,人群的生计抉择是适应策略的一部分,不仅涉及生态,还涉及外在世界的变化与人们的资源利用行为。生态人类学的生计研究应跳出生态适应的单一框架,更加注重生态社会与文化等不同层次的适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泰山草原 汉人社区 生计适应
下载PDF
清代新疆北部汉人移民社区的民间信仰考察 被引量:15
2
作者 黄达远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9-173,共5页
本文考察了清代新疆北部汉人移民社区的民间信仰,认为以乌鲁木齐、巴里坤为代表的新疆汉人社区民间信仰繁荣,是基于特殊的人文和社会条件的产物,民间信仰对于巩固新疆汉人移民社区适应新的地域环境下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关键词 新疆移民 民间信仰 乌鲁木齐 汉人社区
原文传递
中国人类学从田野回访中复兴(1984-2003年) 被引量:3
3
作者 马丹丹 王晟阳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9-57,共9页
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田野回访,拉开了新时期中国人类学的序幕,开辟了乡村人类学的研究领域,同时又以汉人社区的研究带动了中国人类学走出依附民族学的学科发展道路。西南民族地区的田野回访是重访计划的一部分,但是,西南民族地区的田... 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田野回访,拉开了新时期中国人类学的序幕,开辟了乡村人类学的研究领域,同时又以汉人社区的研究带动了中国人类学走出依附民族学的学科发展道路。西南民族地区的田野回访是重访计划的一部分,但是,西南民族地区的田野回访在问题意识和研究方向等方面从属于汉人社区的理论范式,同时,学人自觉将少数民族纳入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族群多样性的努力中,用社区研究处理族群认同。所以,可以将田野回访看作以汉人社区为主体的田野调查和理论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中国化 田野回访 乡村人类学 汉人社区 写文化
下载PDF
海外汉学人类学:方法抉择与价值取向 被引量:3
4
作者 覃德清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1期39-43,共5页
本文深入评析了海外人类学家研究汉族社区的方法论特征及其学术路向,展示了英语世界汉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推崇和学理及其博大情怀。
关键词 汉学 人类学 汉人社区 研究方法
下载PDF
关于中国人类学发展取向的对话 被引量:3
5
作者 王铭铭 王斯福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1期26-28,共3页
该文认为中国要发展人类学,既要多了解世界人类学理论,又要着手研究本土文化,二者缺一不可。
关键词 中国人类学 世界人类学 发展取向 汉人社区 本土文化
下载PDF
小地方与大社会——中国社会人类学的社区方法论 被引量:20
6
作者 王铭铭 《民俗研究》 1996年第4期5-20,共16页
前言 以社区为视角观察中国社会,曾经被早期社会人类学的中国学派当成方法论的立业之基。1935年,吴文藻先生曾说:“杜区”一词是英文community的译名。这是和“社会”相对而称的。我所要提出的新观点,即是从社区着眼,来观察社会,了解... 前言 以社区为视角观察中国社会,曾经被早期社会人类学的中国学派当成方法论的立业之基。1935年,吴文藻先生曾说:“杜区”一词是英文community的译名。这是和“社会”相对而称的。我所要提出的新观点,即是从社区着眼,来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社会是描述集合生活的抽象概念,是一切复杂的社会关系全部体系之总称。而社区乃是一地人民实际生活的具体表词,它有物质的基础,是可以观察到的。 五十年代以后,社区研究法被欧美汉学人类学界引以为方法论反思的对象。首先,一些学者对社区研究法提出批评,认为这种小型社群的实地考察不足以代表中国的大社会,之后,一大批从事中国社会具体研究的人类学者又以新的角度对汉人社区进行不同的论述。他们所力图回答的主要问题是:小地方的研究是否足以反映中国这样一个有国家的大社会的现实?这个问题的提出,对于汉学人类学(sinological an thropology)即中国社会人类学的发展至关重要。从吴文藻先生等前辈的角度看,社区无疑是田野调查的可观察单位,但是这种单位的“代表性”(representatiyeness)如何?社会人类学者怎样可以通过这种“简单的”小单位透视“复杂的”中国社会?则是从事中国社会研究的人类学者历来无法回避的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研究 汉学人类学 中国社会人类学 社区方法 功能主义 人类学者 国家与社会关系 汉人社区 方法论 马林诺夫斯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