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德语Recht的翻译:汉语哲学面对的一个具体困境
1
作者 文兵 《语言战略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27,共11页
德语Recht一词包含“正义”“公平”“权利”“法律”等多层含义。考察对马克思、恩格斯重要文献中Recht的汉译,辨析Recht与“法”“权利”“法权”等译词的对应关系,可以发现,这些译词都难以完全表达出Recht的含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 德语Recht一词包含“正义”“公平”“权利”“法律”等多层含义。考察对马克思、恩格斯重要文献中Recht的汉译,辨析Recht与“法”“权利”“法权”等译词的对应关系,可以发现,这些译词都难以完全表达出Recht的含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语言和意识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而其背后则是不同的历史发展。日耳曼民族在征服罗马的过程中较之欧洲其他国家更多地继受了罗马法,Recht一词含有源于罗马城邦的建立于平等与自由基础上的“正义”和“权利”的观念,而这些语义关联是中国的法传统所缺失的。厘清语言、意识、世界三者的复杂关系,对某些关键词汇翻译困境的考察不失为一个较好的切入点。对于这种关键词相互关联的多层含义的探究,可以揭示语言秩序和观念秩序背后的现实基础和历史发展,而这恰恰是汉语哲学可以着力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 权利 法权 汉语哲学
下载PDF
论现代中国哲学的文化使命与汉语哲学的文化机制
2
作者 秦际明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7,共12页
西方哲学传入中国百年之后,中国哲学界自身的哲学创造意识日益强烈,提出了建构汉语哲学,为哲学的发展贡献汉语学界之力量的思想任务。由于20世纪中国社会反传统,社会文化相对空虚,20世纪上半期的知识精英有引入哲学替代中国传统文化以... 西方哲学传入中国百年之后,中国哲学界自身的哲学创造意识日益强烈,提出了建构汉语哲学,为哲学的发展贡献汉语学界之力量的思想任务。由于20世纪中国社会反传统,社会文化相对空虚,20世纪上半期的知识精英有引入哲学替代中国传统文化以建构中国社会文化,重塑中国人之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的文化意图。哲学能否承担起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塑造之责任,这是一个值得辨析的问题。哲学是对一切思想与文化的自由探索,是对文化的深刻反思,而社会文化的塑造需要凝聚价值共识,二者的作用机制有所不同。哲学反映文化的底层逻辑,不过并不塑造现实的文化内容。当然,文化需要反思,以增进其合理性。中国固有之文化传统在现代风雨飘零,中国社会需要文化反思,更需要文化供给。汉语哲学如何协调其哲学观念与中国社会文化需要之间的关系,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与自主知识体系,是我们所要面对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汉语哲学 文化反思 文化供给 文化共识
下载PDF
天下:一个汉语哲学的案例
3
作者 李勇 王玲玲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24,255,共10页
关于天下的讨论是汉语哲学的一个很好的案例。全球正义问题是当代哲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世界主义和民族主义是讨论该问题的两种最主要的理论模型。世界主义聚焦个体作为全球正义的主体,强调民族和国家不具有分配上的规范性,民族身份... 关于天下的讨论是汉语哲学的一个很好的案例。全球正义问题是当代哲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世界主义和民族主义是讨论该问题的两种最主要的理论模型。世界主义聚焦个体作为全球正义的主体,强调民族和国家不具有分配上的规范性,民族身份和国界的偶然性不足以辩护我们对同胞的特殊责任。民族主义强调民族国家身份的规范性,而分配正义所要求的强制性只能在国界之内实现。天下作为全球正义的第三种模型,具有爱有差等和天下大同的规范性,可以在民族国家的共同体之间实现天下大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 世界主义 民族主义 全球正义 汉语哲学
下载PDF
现代汉语哲学语汇的困境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梁剑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7-31,共5页
在当下的中国,创建当代中国哲学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声。当代中国哲学的运思自然离不开现代汉语哲学语汇。然而,我们首先面对的却是现代汉语哲学语汇的困境:现代汉语哲学语汇的一些基本范畴首先是作为译名得到思考与理解的。几乎所有的重... 在当下的中国,创建当代中国哲学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声。当代中国哲学的运思自然离不开现代汉语哲学语汇。然而,我们首先面对的却是现代汉语哲学语汇的困境:现代汉语哲学语汇的一些基本范畴首先是作为译名得到思考与理解的。几乎所有的重要范畴都包含了未思的"Anglo-European classical tradition"因素并由此让现代汉语人在不知不觉中未能接近中国传统思想。通过对"形而上"、"时"、"性"这三个基本范畴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现代汉语哲学语汇的困境。在此情形之下,现代汉语哲学语汇谱系学研究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这一研究的任务:系统梳理现代汉语哲学语汇的"三重映像"。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则是揭示哲学语汇所可能积淀的中国传统思想。这一工作同时意味着,将古汉语所包含的内涵释放到现代汉语之中,从而让现代汉语能够倾听沉淀在古代汉语中的原始呼声。由此,现代汉语开始扎根于沉厚的中国思想传统,从而为中国当代哲学的创建准备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建中国哲学 现代汉语哲学语汇谱系学研究 形而上学
下载PDF
自己讲自己——汉语哲学的登场、进路与前景 被引量:1
5
作者 黄前程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5-150,共6页
汉语哲学是中国哲学追求本真自我的一个面向,其工作是基于哲学与语言的文化通约性、语言的世界观内涵与哲学功能,通过"让哲学说汉语",来建构中国哲学"自己讲自己"的哲学范型。汉语哲学登场的方位、景观与状貌需要... 汉语哲学是中国哲学追求本真自我的一个面向,其工作是基于哲学与语言的文化通约性、语言的世界观内涵与哲学功能,通过"让哲学说汉语",来建构中国哲学"自己讲自己"的哲学范型。汉语哲学登场的方位、景观与状貌需要从中国哲学的当代转进来辨识。哲学话语构造和语言哲学分析是对汉语哲学展开研究的两种基本进路。汉语哲学有望为中国当代哲学创建树立一个良好典范。为此,它还应进一步强化自己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和创造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哲学 中国当代哲学 哲学话语 话语构造 语言分析
下载PDF
“当代汉语哲学”的建构——与何乏笔博士谈哲学与汉学 被引量:2
6
作者 韩振华 何乏笔 《华文文学》 2013年第4期118-128,共11页
时间:2012年11月5日地点:北京外国语大学 何乏笔(FabianHeubel),1967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法兰克福大学汉学硕士(1995),达姆施塔特科技大学哲学博士(2000)。现为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跨文化... 时间:2012年11月5日地点:北京外国语大学 何乏笔(FabianHeubel),1967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法兰克福大学汉学硕士(1995),达姆施塔特科技大学哲学博士(2000)。现为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跨文化研究、批判理论、汉语哲学、欧洲汉学、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哲学 哲学博士 汉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当代 法兰克福 中央研究院 跨文化研究
下载PDF
从汉语哲学的视角看中国哲学研究70年 被引量:6
7
作者 江怡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3-91,共9页
汉语哲学的提出是当下中国哲学研究的当务之急。中国传统思想的表达方式揭示了汉语结构对思想构成的深刻影响,也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语言特征。汉语结构的特殊性使得汉语的意义表达具有了语境敏感性等非语言特征。汉语可以表达与其他... 汉语哲学的提出是当下中国哲学研究的当务之急。中国传统思想的表达方式揭示了汉语结构对思想构成的深刻影响,也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语言特征。汉语结构的特殊性使得汉语的意义表达具有了语境敏感性等非语言特征。汉语可以表达与其他语言共同具有的普遍概念,哲学翻译则承载着意义转递的功能。汉语哲学不是关于汉语本身的哲学问题,也不是关于汉语能否表达哲学的语言问题。汉语哲学是关于哲学本身的问题,也就是哲学的普遍概念是否可以在汉语中得到理解的问题。中国哲学是通过对语言意义的梳理而得到阐发的。在这种意义上,中国哲学可以说是一种语言哲学,也就是通过对语言的研究而表达哲学思想,以解释汉语的微言大义来阐发自己的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哲学 汉语结构 中国哲学 语言哲学
下载PDF
汉语哲学与中国哲学--兼议哲学话语的内涵与意义
8
作者 杨国荣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0-35,139,共7页
与关注中国哲学的话语问题相联系,“汉语哲学”渐渐受到重视。相对于“中国哲学”,“汉语哲学”较多地与语言的表述形式相涉。历史地看,语言形式确有其不可忽视的意义,然而,语言的形式与哲学的系统并不能简单地等量齐观,以汉语表述中国... 与关注中国哲学的话语问题相联系,“汉语哲学”渐渐受到重视。相对于“中国哲学”,“汉语哲学”较多地与语言的表述形式相涉。历史地看,语言形式确有其不可忽视的意义,然而,语言的形式与哲学的系统并不能简单地等量齐观,以汉语表述中国哲学,并不意味着可以将“中国哲学”转换为“汉语哲学”。如果根据中国哲学以汉语为表达形式而把“汉语哲学”视为中国哲学的本然形态,无疑赋予语言形式以超乎其内容的意义。从现代哲学的演化看,不同哲学传统面临相互沟通的问题,执着于“汉语”,容易使中国哲学隔绝于其他哲学系统。这里更为实质的问题,是如何让中国哲学取得世界范围内为其他哲学系统所能理解的形态,并让中国哲学参与世界性的百家争鸣。作为具有独特品格的哲学系统,中国哲学难以回避如何在国际学界获得话语权的问题。在这方面,应当避免三重趋向:一是在西方话语面前亦步亦趋,单纯作非反思的依傍和效仿;二是囿于以往传统,固守“以中释中”;三是仅仅停留在标语口号式的“主张”“要求”之上,空喊“创新”“结合”“自作主张”,却不愿踏踏实实地研究具体问题,以形成建设性的研究结果。进而言之,中国哲学获得话语力量与中国哲学回归智慧之思,表现为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哲学 中国哲学 话语力量
下载PDF
汉语哲学典籍翻译的文化自觉探究——以陈荣捷英译《道德经》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何芳 谭晓丽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7年第10期140-142,共3页
汉语哲学典籍的外译能够促进全球华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尊,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中西文化交流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以陈荣捷英译《道德经》为例,从文化自觉的视角,从陈荣捷英译《道德经》的路径选择以及他独特的翻译标准两方面,分析译者... 汉语哲学典籍的外译能够促进全球华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尊,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中西文化交流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以陈荣捷英译《道德经》为例,从文化自觉的视角,从陈荣捷英译《道德经》的路径选择以及他独特的翻译标准两方面,分析译者陈荣捷如何充分把握本国的文化特点,使译文保留了原滋原味的中国哲学文化,让西方读者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哲学典籍翻译 文化自觉 《道德经》
下载PDF
研究汉语哲学 讲好中国故事 被引量:1
10
作者 江怡 《对外传播》 2017年第5期57-59,共3页
“讲好中国故事”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中国努力构建国际学术话语权的重要国策之一。但是,要讲好中国故事,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我们必须或者只能是以中国的思维方式来讲故事;更进一步的问题是,我们需要使用中国的语言... “讲好中国故事”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中国努力构建国际学术话语权的重要国策之一。但是,要讲好中国故事,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我们必须或者只能是以中国的思维方式来讲故事;更进一步的问题是,我们需要使用中国的语言来讲中国的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故事 汉语哲学 文化建设 国际学术 思维方式 话语权 讲故事
下载PDF
汉语哲学的历史基础与理论建构
11
作者 孙汝建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57-62,共6页
处于建构中的汉语哲学,要从历时角度对潜汉语哲学研究进行梳理,厘清我国传统语文学与古代哲学的渊源关系,甄别以往汉语研究中的哲学命题,把握中西方哲学在语言学转向中的核心问题,研究西方语言哲学对语言学流派的辐射影响。然后在潜汉... 处于建构中的汉语哲学,要从历时角度对潜汉语哲学研究进行梳理,厘清我国传统语文学与古代哲学的渊源关系,甄别以往汉语研究中的哲学命题,把握中西方哲学在语言学转向中的核心问题,研究西方语言哲学对语言学流派的辐射影响。然后在潜汉语哲学研究历史基础上,从共时角度正视汉语哲学建构的可行性和必然性,重视汉语哲学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确立汉语哲学建构的指导思想,确定汉语哲学的研究对象,明确汉语哲学建构的基本原则,选择汉语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只有从历时和共时两个方面来谋划汉语哲学的建构思路,才会使汉语哲学的学科体系更加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哲学 历史基础 理论构建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与汉语哲学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森林 《孔子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12,156,共9页
汉语哲学旨在改变把西方哲学视为唯一普遍和标准哲学的传统立场,立足汉语的言说结构和中国人的生活世界,致力于现代性普遍哲学问题的求解而建构崭新的哲学范式,具有明显的融合性和开放性特征,在一种更多、更复杂的多元互动中,通过对西... 汉语哲学旨在改变把西方哲学视为唯一普遍和标准哲学的传统立场,立足汉语的言说结构和中国人的生活世界,致力于现代性普遍哲学问题的求解而建构崭新的哲学范式,具有明显的融合性和开放性特征,在一种更多、更复杂的多元互动中,通过对西方普遍性的反思、重构定位自身。中国式现代化为汉语哲学提供了并将继续提供坚实的社会历史基础,为建设一种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新文明规定其基本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哲学 中国式现代化 新文明
原文传递
从拉丁语两次兴衰看语言文字由"厚"到"薄"的发展——兼论汉语的兴衰与汉语哲学
13
作者 李哲罕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0-168,共9页
从社会与历史的角度来看,随着语言文字的去形而上学、去意识形态和实证化发展,语言文字的作用与地位也在历史中发生着相应变化。对语言文字兴衰的考察可以揭示这背后所潜藏的许多有趣而又重要的线索。在历史上,语言文字有时被施加过多... 从社会与历史的角度来看,随着语言文字的去形而上学、去意识形态和实证化发展,语言文字的作用与地位也在历史中发生着相应变化。对语言文字兴衰的考察可以揭示这背后所潜藏的许多有趣而又重要的线索。在历史上,语言文字有时被施加过多的价值,有时则与一些价值相剥离。语言文字大体经历了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发展。就对象的典型性而言,拉丁语在历史上的两次兴衰具有非常重要的学理考察价值。此外,若将拉丁语和汉语做一些对勘,或对理解汉语和汉语哲学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有所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文字 拉丁语 兴衰 汉语 汉语哲学
原文传递
对汉语哲学研究中的语言决定论和特殊主义的批评
14
作者 詹文杰 《哲学动态》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5-46,126,127,共14页
语言决定论认为语言形式决定思维形式。语言决定论自身存在强有力的理论对手,如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指出所有语言都有共同的形式普遍性,皮亚杰认为思维决定语言而不是相反,等等。在汉语哲学的研究中,语言决定论的贫困依然存在。张东... 语言决定论认为语言形式决定思维形式。语言决定论自身存在强有力的理论对手,如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指出所有语言都有共同的形式普遍性,皮亚杰认为思维决定语言而不是相反,等等。在汉语哲学的研究中,语言决定论的贫困依然存在。张东荪和谢和耐等语言决定论者的许多具体分析是不成立的,他们将中西哲学的差异归因为语言差异时证据并不充分,而且忽视了语言之外的其他因素。尽管弱版本的语言相对论可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强版本的语言决定论在理论上难以得到辩护,由此引申出的许多关于汉语哲学的判断是不正确的,并且可能会导致坏的特殊主义,破坏普遍科学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哲学 语言决定论 语言相对论 特殊主义 普遍主义
原文传递
小词“或”的意蕴:以汉语言哲学为进路
15
作者 刘梁剑 《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32,共9页
小词“或”的典型用法,一为存在量词,一为析取连接词。作为存在量词,“或”为逆辖的主体量词。借助主词存在和论域问题的分析,可以阐明渡鸦悖论实为伪装的眢论,因为它错将两个不同的命题等同起来。作为析取连接词,“或”兼有相容析取和... 小词“或”的典型用法,一为存在量词,一为析取连接词。作为存在量词,“或”为逆辖的主体量词。借助主词存在和论域问题的分析,可以阐明渡鸦悖论实为伪装的眢论,因为它错将两个不同的命题等同起来。作为析取连接词,“或”兼有相容析取和不相容析取的用法。基于“或”的析取用法,我们可以将戴维森关于意志软弱的三要素修正为知“或”、去“惑”、起“行”三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词 眢论 渡鸦悖论 意志软弱 汉语哲学
下载PDF
建构汉语哲学视域下“马克思与孔夫子”的融合会通——首届“马克思哲学与中国思想”学术研讨会综述
16
作者 刘冠呈 《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 2023年第1期217-226,共10页
2022年7月21日,由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主办、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协办的首届“马克思哲学与中国思想”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举行。30余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莅临会议,并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发表学术... 2022年7月21日,由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主办、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协办的首届“马克思哲学与中国思想”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举行。30余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莅临会议,并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发表学术见解。第一,中国道路的哲学反思。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一条具备中国特殊性的现代化道路,故反思中国道路的特殊性,既需要马克思哲学的指导,又需要深入挖掘中国哲学的思想底蕴。第二,马儒会通的哲学基础。“两个结合”论断的提出,需要学术界更深入地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家哲学能否结合、何以结合的问题。第三,马克思与中西思想传统。马克思哲学具有多重渊源,其形成深受中西思想的多重影响。此外,挖掘马克思哲学与中西思想传统的关系,也是建构汉语哲学的重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哲学 中国思想 汉语哲学 融合 会通
原文传递
“汉语哲学”论纲:本源思想、论域与方法 被引量:17
17
作者 孙向晨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53-175,203,共24页
对于人类共同的普遍关切,不同的语言世界会有不同的本源性思想资源加以回应。建基于汉语之上的哲学理应深入思考在此语言世界中所形成的普遍关切。不少学者开始使用"汉语哲学"这个概念,并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与"中国哲学&qu... 对于人类共同的普遍关切,不同的语言世界会有不同的本源性思想资源加以回应。建基于汉语之上的哲学理应深入思考在此语言世界中所形成的普遍关切。不少学者开始使用"汉语哲学"这个概念,并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与"中国哲学"不同的范式与概念。"汉语哲学"问题的提出与表达直接涉及汉语世界的精神结构、汉语概念的构成以及汉语本身的特质与规律。"汉语哲学"建立在"迂回"他者的自我省思之上,而这需要将"西方哲学"的"普遍性"重置为"他者"才能完成。这是一种哲学上的"范式转换"。在这个意义上,从普遍性问题、本源性思想、规范性建构三个层面来梳理"汉语哲学"的理论框架,意在突出"汉语哲学"的原创性、规范性、开放性、未来性、世界性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哲学 普遍性 本源性差异 合法性问题
原文传递
汉语哲学:方法论的意义 被引量:13
18
作者 韩水法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24,31,共21页
汉语哲学自兴起以来的几年中已经形成了大致的领域和方向。在汉语哲学的多重意义中,方法论乃是一个核心。作为方法论的汉语哲学揭示了许多先前未被发现和认识的视野和问题。汉语哲学通过分析和比较语言与哲学问题的演化,说明“Being... 汉语哲学自兴起以来的几年中已经形成了大致的领域和方向。在汉语哲学的多重意义中,方法论乃是一个核心。作为方法论的汉语哲学揭示了许多先前未被发现和认识的视野和问题。汉语哲学通过分析和比较语言与哲学问题的演化,说明“Being”问题仅是由特定语言形态带出的问题而不具普遍性。通过对人类语言总体趋势和乔姆斯基生成理论的反思,汉语哲学从人类语言共同的分析化趋势和普遍语法,揭示人类共同的心智结构与可传达性的关系。汉语哲学从语言际的理想意义的设想切入语言哲学,分析不同语言在表达世界和事物秩序时的差异,以揭示出人类共同心智结构与认知差异的关系这个未明的哲学问题,亦分析和阐明了与语言秩序对应的三种世界和事物的秩序及其语言际的可传达性的程度。汉语哲学的方法论视角令人认识到:汉语哲学主要关涉形而上学、认识论、语言哲学和逻辑等理论哲学的问题以及语言科学与脑科学等问题,而与实践哲学领域无多大干系。同样,汉语哲学与教汉语说哲学或民族性等问题,也没有关系。汉语哲学是一种理论的因而普遍性的哲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哲学 方法论 可传达性 心智结构 语言秩序 世界和事物秩序
原文传递
从西方哲学到汉语哲学——试论西方哲学研究四十年带来的观念变革 被引量:6
19
作者 马寅卯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8-35,124,共9页
1978年在安徽芜湖召开了第一届全国西方哲学研讨会,它在20世纪后半叶的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正是以这次会议为标志,中国的西方哲学研究乃至中国的整个哲学研究掀开了新的历史篇章。芜湖会议过去四十年了,我们今天的西方哲... 1978年在安徽芜湖召开了第一届全国西方哲学研讨会,它在20世纪后半叶的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正是以这次会议为标志,中国的西方哲学研究乃至中国的整个哲学研究掀开了新的历史篇章。芜湖会议过去四十年了,我们今天的西方哲学研究与四十年前相比究竟有了哪些进步?这一点也许只要翻一翻那次会议的论文集就可以一目了然。从讨论的深度和视野来看,也许今天的任何一次关于西方哲学的专业研讨都会超过当年的那次讨论会。但芜湖会议仍然是中国西方哲学研究的一个界标,一个开启了中国西方哲学研究新阶段的宣言,一份值得被珍视的遗产。芜湖会议的成就和遗产更体现在它的精神上,这种精神就是打破教条的精神,就是面向西方也面向世界开放的精神,就是敢于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精神。可以说,中国西方哲学研究近四十年的发展成就都是对这次会议精神和方向的确认和弘扬。我们当然可以从很多角度来总结这四十年中国西方哲学研究的成就,但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成就在于观念上的改变,它首先体现在从事西方哲学研究的学者自身观念的改变,也体现在对其他学科、乃至大众观念的影响上。这种改变和影响是建立在中国几代学者在西方哲学的翻译和研究方面所做的艰苦努力之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哲学研究 观念变革 汉语哲学 中国哲学 20世纪 面向世界 自我否定 发展成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