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7篇文章
< 1 2 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赋中的舞蹈及汉舞的审美意蕴
1
作者 尹德锦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0-130,214,215,共13页
汉赋作为汉代最具代表性的文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中有关乐舞的赋文历来被视为研究美术史和艺术现象的重要资料。汉代乐舞赋以及其他诸多同时期的文论中所见对舞蹈场景丰富而细腻的描写,侧面展现出中国历史上第... 汉赋作为汉代最具代表性的文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中有关乐舞的赋文历来被视为研究美术史和艺术现象的重要资料。汉代乐舞赋以及其他诸多同时期的文论中所见对舞蹈场景丰富而细腻的描写,侧面展现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舞蹈艺术高峰期的盛况。汉代乐舞百戏的兴盛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生动的视听资源和丰富立体的审美视角,而文人们对舞蹈活动的参与也推动了舞蹈艺术在理论上的提升。汉代文人在赋体写作中巧妙地融入了身体动作的意象元素,以罗列、白描、夸饰、比喻等修辞手法诠释了舞蹈艺术形式的审美意蕴,抒发了舞蹈“气”与“体”的生命律动,这让处于汉代文学艺术高峰的汉赋扮演了汉代乐舞艺术传承媒介的角色。因而,我们可以从汉赋中挖掘出汉代舞蹈的审美意蕴,加深对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所表达的思想内涵的理解,进一步丰富中华传统文化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赋 舞蹈元素 文人活动 审美意蕴
下载PDF
汉赋中的昆仑神境与昆仑文化
2
作者 田胜利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42,共10页
汉赋里的昆仑是专称,可视作仙都,这源于它包藏的深厚仙道文化底蕴,同时昆仑也可以是泛称,或代指广阔辽远的西域地区,或代指不具名的高山。汉赋中的昆仑出产葡萄、大雀鸟、迷迭、木禾、不死树、瑶繠等名物,又是大川黄河的发源地,笼统而... 汉赋里的昆仑是专称,可视作仙都,这源于它包藏的深厚仙道文化底蕴,同时昆仑也可以是泛称,或代指广阔辽远的西域地区,或代指不具名的高山。汉赋中的昆仑出产葡萄、大雀鸟、迷迭、木禾、不死树、瑶繠等名物,又是大川黄河的发源地,笼统而言均指向西部,但具体所指又不完全相同,兼综现实与虚拟两端。神话传说中,昆仑山是天帝的下都,它向上可通达天庭,坐落于人间但又远离尘界,是汉代辞赋作家作品中理想的仙都神境,令世人神往。传说中昆仑神境有县圃、增城、阆风,充满神奇,汉赋在描绘人间都城时,往往拿它们来比拟形容,这成了汉代都城书写的一抹夺目亮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赋 昆仑神境 名物 昆仑文化
下载PDF
由创作地与赋作中心地的离合论汉赋的颂讽怨娱功能
3
作者 邓稳 《枣庄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3-34,共12页
赋体颂讽功能多使用在赋家居于或趋近政治中心之际,而怨娱功能则多使用在偏离政治中心或打算偏离之际,两者皆可以由赋篇创作地及赋作中心地窥探一二。如果仔细梳理赋体流变的历史,也会发现汉代大赋、言志赋、行旅赋、抒情小赋的流变与... 赋体颂讽功能多使用在赋家居于或趋近政治中心之际,而怨娱功能则多使用在偏离政治中心或打算偏离之际,两者皆可以由赋篇创作地及赋作中心地窥探一二。如果仔细梳理赋体流变的历史,也会发现汉代大赋、言志赋、行旅赋、抒情小赋的流变与汉赋创作地、赋作中心地以及赋体颂、讽、怨、娱功能有一定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作地 赋作中心地 汉赋 颂讽怨娱
下载PDF
论朝鲜李朝前期的“宗汉”赋学观及汉赋体创作
4
作者 刘秀秀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5期41-49,共9页
朝鲜半岛早在高丽末期,就仿效我国元朝科举的“变律为古”,也以古赋取士,从而接受了我国元朝“祖骚宗汉”的赋学观,开启了汉赋体的创作。进入李朝以后,在科举仍考古赋的制度规范下,汉赋体创作渐趋兴盛。明、宣以后,又大力阐扬我国明朝... 朝鲜半岛早在高丽末期,就仿效我国元朝科举的“变律为古”,也以古赋取士,从而接受了我国元朝“祖骚宗汉”的赋学观,开启了汉赋体的创作。进入李朝以后,在科举仍考古赋的制度规范下,汉赋体创作渐趋兴盛。明、宣以后,又大力阐扬我国明朝前七子“唐无赋”的赋学追求,以汉为宗的复古观念得以加强。《昭明文选》成为士人宗汉的重要范本和依据。此期的汉赋体创作包括大赋和小赋,对汉大赋的宗尚,体现在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空间方位的叙述模式、平面化描写手段以及以颂扬为宗的创作精神等方面,在因袭的同时,也努力创新,如应用范围有所扩展,方式比较灵活,铺叙更为简洁,不同时期对汉赋讽、颂传统的取法各有侧重。连同此期产生的大量六言小赋,充分反映出李朝赋家“宗汉”而“变汉”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李朝前期 “宗汉” 汉赋
下载PDF
汉赋在清代的多元传播及其功能意义
5
作者 王飞阳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17-128,共12页
汉赋在清代迎来传播的高峰,这是多种合力促成的结果。其传播渠道有:文字传播包括选本编集、赋话撰写、书肆流通、官私藏书、拟作学习、引用注释、书画创作,口头传播则有诵赋、演赋、教赋、歌赋。传播主体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出于不同的... 汉赋在清代迎来传播的高峰,这是多种合力促成的结果。其传播渠道有:文字传播包括选本编集、赋话撰写、书肆流通、官私藏书、拟作学习、引用注释、书画创作,口头传播则有诵赋、演赋、教赋、歌赋。传播主体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出于不同的传播目的,发挥不同的传播功用。具体言之,汉赋传播具有文教功能、应试功能、盈利功能、交际功能和服务功能。立足赋学视域,汉赋传播裨益于清代士子作赋,其要在学问和法度两端。而于今之治赋者,汉赋传播的价值在于积存富饶的赋学资源,从中可窥清人对传统赋论的总结和超越,留予后人研究和再阐释的广阔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赋 清代 传播 接受 赋学
下载PDF
文献丰富,义理淹洽,经集互证之典范——评王思豪《义尚光大:汉赋与诗经学互证研究》
6
作者 欧阳一锋 《阴山学刊》 2024年第5期20-25,共6页
王思豪《义尚光大:汉赋与诗经学互证研究》一书,深刻分析了汉赋与诗经学之间的复杂关系,论证扎实,文献详赡,合理利用量化统计,充分挖掘文字表述背后的丰富意蕴,具有辩证思维,且注重还原文学生态,剥离层累积淀,揭橥了理论范畴的原始涵义... 王思豪《义尚光大:汉赋与诗经学互证研究》一书,深刻分析了汉赋与诗经学之间的复杂关系,论证扎实,文献详赡,合理利用量化统计,充分挖掘文字表述背后的丰富意蕴,具有辩证思维,且注重还原文学生态,剥离层累积淀,揭橥了理论范畴的原始涵义与时代新变,对赋学、诗经学、乃至古代文论、文体学研究皆极具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思豪 《义尚光大:汉赋与诗经学互证研究》 互证 学术价值
下载PDF
宅兹中国与嘉靖四方:汉赋空间方位与汉代国家观念
7
作者 李小白 付彦琪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73-78,共6页
从《诗经》“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到《周礼》“辨方正位,体国经野”,三代以来,中央四方观念随着政治中心的迁移和版图的扩大而不断变化。汉代在延续周人天地祭祀、四方巡狩制度的基础上,构建起更复杂的空间维度和方位制度,勾勒出系统... 从《诗经》“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到《周礼》“辨方正位,体国经野”,三代以来,中央四方观念随着政治中心的迁移和版图的扩大而不断变化。汉代在延续周人天地祭祀、四方巡狩制度的基础上,构建起更复杂的空间维度和方位制度,勾勒出系统且严密的“天下”概念。汉赋有关地理方位的空间表达,无不体现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一统思想,这既是对畿服制度和画野分疆的文学书写,也体现了民族融合和文化认同的国家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赋 空间 中央 四方 国家观念
下载PDF
汉赋博物书写的时代特征与成因
8
作者 李小白 刘芊绵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92-96,共5页
博物是汉赋书写当中最为重要的文化特征.汉赋博物书写在四个时期有明显变化,西汉初期铺陈名物现象并不凸显,多沿用诗骚旧典;西汉全盛期取物炫博尚奇,博物书写渐成范式;东汉前期有关两都主题的方物频见,礼德观念愈发突出;东汉中晚期则以... 博物是汉赋书写当中最为重要的文化特征.汉赋博物书写在四个时期有明显变化,西汉初期铺陈名物现象并不凸显,多沿用诗骚旧典;西汉全盛期取物炫博尚奇,博物书写渐成范式;东汉前期有关两都主题的方物频见,礼德观念愈发突出;东汉中晚期则以田野、士人雅玩名物为主,书写从“体国经野”向“触兴致情”转变,不仅完整体现了两汉四百余年统治者治国思想与治国方略开阖转折的显著特点,且客观揭示了时代文学转型的内在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赋 名物 博物书写 时代特征
下载PDF
论汉赋、诗体发展流变
9
作者 马兰花 《今古文创》 2024年第11期31-33,共3页
汉诗在发展过程中新变出不同体裁的文体,如汉诗体赋的产生与发展,为后代的骈文与文赋的发展打下基础;汉乐府诗的兴盛为后代乐府诗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东汉文人五言诗的发展兴盛,为以后的诗歌发展开启了新道路。相应的,不同体裁的诗歌在... 汉诗在发展过程中新变出不同体裁的文体,如汉诗体赋的产生与发展,为后代的骈文与文赋的发展打下基础;汉乐府诗的兴盛为后代乐府诗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东汉文人五言诗的发展兴盛,为以后的诗歌发展开启了新道路。相应的,不同体裁的诗歌在后世的流变发展也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赋 乐府 文人五言诗 流变
下载PDF
汉赋中盘鼓舞的发扬与创新
10
作者 李晨枫 《炎黄地理》 2024年第4期87-90,共4页
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主要体现身体与精神内涵,汉赋中的盘鼓舞是学习中国传统舞蹈的一个重要方向,文章以汉赋中的盘鼓舞为立足点,意在探索汉赋中的盘鼓舞在“传统舞蹈”教育中的应用价值、编创应用价值、表演应用价值,对促进中国传统舞... 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主要体现身体与精神内涵,汉赋中的盘鼓舞是学习中国传统舞蹈的一个重要方向,文章以汉赋中的盘鼓舞为立足点,意在探索汉赋中的盘鼓舞在“传统舞蹈”教育中的应用价值、编创应用价值、表演应用价值,对促进中国传统舞蹈美育教育,助力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传承,助力舞蹈内涵深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赋 传统舞蹈 精神内涵 助力 立足点
下载PDF
20世纪汉赋研究专著综述 被引量:2
11
作者 阮忠 《南都学坛(南阳师专学报)》 2000年第2期4-7,共4页
20世纪汉赋研究的专门著作 ,大体上分为汉赋史、汉赋考辨、汉赋作家作品、汉赋美、汉赋艺术及汉赋综论六类 ,每类著作都从不同角度对汉赋进行探讨 ,反映了汉赋研究的成就。
关键词 汉赋 专著 汉赋考辨 汉赋作家作品 汉赋 汉赋艺术
下载PDF
别子为祖:论汉赋附《诗》的尊体建构
12
作者 唐定坤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1-191,208,共22页
赋兴于《诗》,而后与之纠葛烦复,后代论家往往难扼其要。王芑孙借自宗法制度的“别子为祖”说最能揭示赋体附《诗》的动态过程。此说从主次亲疏上勾连了从《诗》到赋的演进中荀子、屈原、宋玉的作用和地位,指出了赋别《诗》为“祖”之... 赋兴于《诗》,而后与之纠葛烦复,后代论家往往难扼其要。王芑孙借自宗法制度的“别子为祖”说最能揭示赋体附《诗》的动态过程。此说从主次亲疏上勾连了从《诗》到赋的演进中荀子、屈原、宋玉的作用和地位,指出了赋别《诗》为“祖”之后所具有的扩容特征,内涵了汉代赋家因追求文体尊严而攀附《诗》学的事实。汉人以赋附《诗》体现为《诗》赋源流的观念建构,以及赋体在功用性上类《诗》的“讽”“颂”要求,以此影响了两汉赋文本构结方式和风格的转变,呼应于《诗》语的取用特征。这一附经“尊体”而“变体”的历史进程,揭橥了文体发生学中“以卑附高”的普遍观念,昭示了新文体生发时的内在要求和发展路径,对此后其他新文体生成过程的理解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学 赋体 汉赋 《诗》 别子为祖
下载PDF
考论结合 开拓创新 ——评禹明莲《汉赋评点研究》
13
作者 张晓颖 毕一宁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137-140,共4页
相比于诗、词、曲、小说等其他文体的评点研究,赋体评点研究十分薄弱。禹明莲的《汉赋评点研究》一书克服材料搜集和理论建立的双重困难,从汉赋评点这一独特角度展开汉赋的接受史研究,考论结合、点面贯通,梳理了汉赋评点的文献概况、历... 相比于诗、词、曲、小说等其他文体的评点研究,赋体评点研究十分薄弱。禹明莲的《汉赋评点研究》一书克服材料搜集和理论建立的双重困难,从汉赋评点这一独特角度展开汉赋的接受史研究,考论结合、点面贯通,梳理了汉赋评点的文献概况、历史进程及典范特色,并借此窥探两宋至清代赋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变迁,具有拓殖新域、褴褛开疆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赋评点研究》 禹明莲 汉赋评点
下载PDF
新论汉赋审美心态之生成、创发与迁流 被引量:1
14
作者 冯小禄 张欢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4期131-135,共5页
以汉人集中体现于各体类赋文中的审美心态为论题,探求以理性、求全、夸饰为尚的汉赋审美心态,正是生成于汉赋特殊的象类式铺陈的感知表现方式,及汉代赋家居于各种政治道德人格和文化人格之中的审美人格,进而讨论汉赋三体对先秦以来文学... 以汉人集中体现于各体类赋文中的审美心态为论题,探求以理性、求全、夸饰为尚的汉赋审美心态,正是生成于汉赋特殊的象类式铺陈的感知表现方式,及汉代赋家居于各种政治道德人格和文化人格之中的审美人格,进而讨论汉赋三体对先秦以来文学表现范式的发扬光大与集成创发,以及随东西汉之分而发生的语体、气性、风格迁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赋性格” 汉赋方式” 汉赋审美心态 审美人格 集成 迁流
下载PDF
古代汉赋研究的分类总结与理论思考 被引量:1
15
作者 踪凡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81-186,共6页
中国古代的汉赋研究始于汉初,终于清末,历时两千余年。古代学者们在评论、编集、注释汉赋方面取得了许多实绩,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由于专门性汉赋总集的缺失,儒家政教功利文艺观的畸形发展,以及汉赋自身缺乏性灵、语言过于雕琢等弱... 中国古代的汉赋研究始于汉初,终于清末,历时两千余年。古代学者们在评论、编集、注释汉赋方面取得了许多实绩,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由于专门性汉赋总集的缺失,儒家政教功利文艺观的畸形发展,以及汉赋自身缺乏性灵、语言过于雕琢等弱点,古代的汉赋研究与《诗经》、《论语》、《楚辞》等其他文学名著的研究相比,一直处于萧条冷落状态。这与汉赋作为"一代之文学"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也是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思考和总结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赋评论 汉赋编集 汉赋注释 儒家文艺观 性灵
下载PDF
《左传》与汉赋溯源的散文视野
16
作者 杨金波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7-158,共12页
章学诚推动汉赋溯源视野由韵文而散文,提供了《左传》与汉赋沟通的理论空间。汉前之散文,《左传》与汉赋的物理联系最为清晰;汉赋张扬宏丽的风骨气韵,“体国经野,义尚光大”的美学风格,前代散文只有《左传》的大风泱泱可操左券;汉赋的... 章学诚推动汉赋溯源视野由韵文而散文,提供了《左传》与汉赋沟通的理论空间。汉前之散文,《左传》与汉赋的物理联系最为清晰;汉赋张扬宏丽的风骨气韵,“体国经野,义尚光大”的美学风格,前代散文只有《左传》的大风泱泱可操左券;汉赋的显性文体特征假设问对,在《左传》中以“或曰”的形式孕育存在。拓展“文学即诗学”的思维方式,会看到《左传》作为汉赋源头之一的实际情况,也有助于构建更为开阔的早期文学发展认知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汉赋溯源 物理联系 美学渊源 假设问对
下载PDF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谈苏轼《前赤壁赋》对汉赋的承变及意义
17
作者 房召义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52-55,共4页
作为汉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赋包括汉大赋和骚体赋。汉大赋的典型特点是主客问答的形式、四言一顺的铺陈、韵散结合的句式、体物为主的内容、凭虚夸饰的风格等;骚体赋则直承屈骚,以抒情议论为主,名物铺陈为次。苏轼《前赤壁赋》继承... 作为汉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赋包括汉大赋和骚体赋。汉大赋的典型特点是主客问答的形式、四言一顺的铺陈、韵散结合的句式、体物为主的内容、凭虚夸饰的风格等;骚体赋则直承屈骚,以抒情议论为主,名物铺陈为次。苏轼《前赤壁赋》继承了汉赋的诸多特点,但又有糅合和新变,使文章灵动跳脱,改变了汉大赋主物文学的特征,转而主事,便于论辩和说理,为赋体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赤壁赋》 汉赋 主客问答 主物 铺陈 主事
下载PDF
汉赋“讽劝”说生成的创作机理及理论内涵
18
作者 支媛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3年第4期113-121,共9页
“讽劝”说是伴随汉赋创作实践而产生的理论阐述,从汉赋创作主体、文本特征及阅读接受多个层面,均能窥见汉赋“讽劝”矛盾的形成因由与理论内涵。汉代赋家政治理想与现实追求的背离、赋体特征与儒家审美取向的冲突、创作动机与潜在读者... “讽劝”说是伴随汉赋创作实践而产生的理论阐述,从汉赋创作主体、文本特征及阅读接受多个层面,均能窥见汉赋“讽劝”矛盾的形成因由与理论内涵。汉代赋家政治理想与现实追求的背离、赋体特征与儒家审美取向的冲突、创作动机与潜在读者接受效果的违逆,皆促成了汉赋“讽劝”批评观的形成。“讽劝”说体现了汉赋创作实践与批评理论同向度掘进的文学史演变,对理解两汉文论话语的经学转换、早期文学接受审美等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赋 讽谏 创作实践 生成机制 审美接受
下载PDF
汉赋的谈辩:传统、辩者及文学史意义——兼及辩学视域中的汉赋批评
19
作者 刘成敏 《励耘学刊》 2023年第1期114-137,384,共25页
汉赋之中,有不少文本通过谈辩的方式结撰,抑或深富辩说之趣味,往细处可分为主客之辩、物我之辩与自我之辩。因生成于以铺写见长的赋文语境,辩胜者个性卓异,其于博闻见、审知时势、明识大体、笃守道术、娴熟辞令中的一个或多个表现突出... 汉赋之中,有不少文本通过谈辩的方式结撰,抑或深富辩说之趣味,往细处可分为主客之辩、物我之辩与自我之辩。因生成于以铺写见长的赋文语境,辩胜者个性卓异,其于博闻见、审知时势、明识大体、笃守道术、娴熟辞令中的一个或多个表现突出。辩学与赋学之会通,拓展了认识汉赋之形式及功能的维度,也有助于发掘赋体作为思想形式的话语内涵。汉赋的谈辩,当置于言说、书写二者嬉递与交互的脉络审视,因之也可作为考察言说、书写之于中国文学生成、衍变之意义的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赋 谈辩 辩学批评
下载PDF
古代文学进阶体验式教学新探——以汉赋为例
20
作者 王芬涛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57-61,共5页
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随着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的开展,古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的课时量不够、作品选讲欠缺以及与中学语文衔接等问题渐次显现。以汉赋为例,探索学习进阶教学思维方式应用于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基本思路,通过讲... 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随着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的开展,古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的课时量不够、作品选讲欠缺以及与中学语文衔接等问题渐次显现。以汉赋为例,探索学习进阶教学思维方式应用于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基本思路,通过讲授汉赋的基本常识,选讲汉赋作品,开展小组讨论,撰写研究综述、读书笔记、科研小论文等方式,可使学生在古代文学课程学习过程中实现从知识的积累、思维的训练到能力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学 进阶教学 汉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