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南造山带东段滑坡发育影响因素研究
1
作者 崔玉龙 杨柳 +2 位作者 金嘉乐 潘俊伟 许冲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5期30-41,75,共13页
江南造山带东段地处安徽、浙江、江西、江苏四省交界处,地质构造运动强烈,受强降雨影响,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产生活,因此对该区域进行滑坡灾害的空间分布研究迫在眉睫。研究以江南造山带东段为研究区域,基于前期获得... 江南造山带东段地处安徽、浙江、江西、江苏四省交界处,地质构造运动强烈,受强降雨影响,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产生活,因此对该区域进行滑坡灾害的空间分布研究迫在眉睫。研究以江南造山带东段为研究区域,基于前期获得的区域滑坡数据库,选取高程、坡向、距断层距离、地层岩性、距水系距离5个影响因子,对因子进行分类,分析滑坡在每个类别中的滑坡点密度及面密度,绘制各影响因素与滑坡之间的关系图并开展分析。结果表明,滑坡主要发育在高程200~800m,坡向南方向;三叠系及震旦系地层内滑坡发育较多,古近系滑坡发育较少;距水系距离越大,滑坡发育越少。研究旨在深入分析江南造山带东段滑坡的分布规律以及各因素对滑坡发生的影响,研究该类地质环境下滑坡的空间分布特点可以为该地区的工程建设选址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影响因子 空间分布 江南造山带东段 统计分析
下载PDF
江南造山带东段长岭尖花岗斑岩的形成年代、岩石成因及Rb成矿指示 被引量:2
2
作者 张飞 张达玉 +5 位作者 翁望飞 韦导忠 王静 姜重任 侯舒雅 周涛发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49-1673,共25页
前期勘探成果显示江南造山带东段长岭尖花岗斑岩具有富Rb特点,为研究该区岩浆岩相关Rb成矿机制提供了理想对象。本文在地质特征基础上,测得长岭尖花岗斑岩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122.7±1.8Ma(n=14,MSWD=1.3),是江南造山带东段... 前期勘探成果显示江南造山带东段长岭尖花岗斑岩具有富Rb特点,为研究该区岩浆岩相关Rb成矿机制提供了理想对象。本文在地质特征基础上,测得长岭尖花岗斑岩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122.7±1.8Ma(n=14,MSWD=1.3),是江南造山带东段燕山期目前已知最晚的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长岭尖花岗斑岩具有富SiO2(75.67%-76.71%)、碱(Na_(2)O+K_(2)O=7.12%-7.77%)、Rb(471×10^(-6)-512×10^(-6))和∑REE(501.0×10^(-6)-563.2×10^(-6)),同时具高分异指数(DI=91.8-92.8)、高Rb/Sr比(12.2-17.4)和强烈Eu负异常(δEu=0.07-0.08)的特点,为高钾钙碱性、过铝质的A2型花岗岩。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长岭尖花岗斑岩呈弱负εNd(t)值(-2.3--2.1)和弱负至弱正的锆石εHf(t)值(-4.8-+4.5),Nd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为1107-1091Ma。长岭尖花岗斑岩为经历早期熔体析离(初次熔融)的富含黑云母的残余富F麻粒岩基底在幔源混入再次熔融的产物,其上升侵位过程经历了显著的分离结晶作用。长岭尖花岗斑岩富Rb的有利条件包括:(1)富黑云母的变沉积岩基底的岩浆源区(经历早期岩浆析离);(2)富F;(3)贫水和(4)还原性。江南造山带东段燕山期花岗岩类综合对比研究显示,该区燕山晚期(135-120Ma)与长岭尖花岗斑岩地球化学属性相似的岩浆岩具有Rb等稀有金属矿床的成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花岗岩 钕-铪同位素 Rb成矿岩体 江南造山带东段
下载PDF
江南造山带西段新元古代构造演化——来自湘西怀化辉绿岩中辉石、黑云母成分的启示 被引量:1
3
作者 周炜鉴 胡天杨 +1 位作者 刘磊 黄德志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97-913,共17页
关于江南造山带的新元古代构造演化背景素有地幔柱—裂谷模型、岛弧模型及板块—裂谷模型之争,其争论的焦点在于扬子与华夏板块碰撞的具体时间,以及聚合后裂解的动力学环境。笔者等选取江南造山带西段湘西怀化地区~788 Ma辉绿岩中的单... 关于江南造山带的新元古代构造演化背景素有地幔柱—裂谷模型、岛弧模型及板块—裂谷模型之争,其争论的焦点在于扬子与华夏板块碰撞的具体时间,以及聚合后裂解的动力学环境。笔者等选取江南造山带西段湘西怀化地区~788 Ma辉绿岩中的单斜辉石和黑云母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探针和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仪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精确测定,以期进一步约束该地区的成岩构造背景。怀化辉绿岩中的单斜辉石可分为普通辉石和透辉石两种,根据单斜辉石的n(Ca)/n(Al)值(3.48~7.15)和高w(Ti)/w(Eu)值(>1500)的特征,笔者等判断江南造山带西段的新元古代地幔可能遭受了硅酸盐熔体和俯冲流体的多重交代作用。单斜辉石温压计的估算结果表明,普通辉石的结晶温度为1080~1112℃,结晶压力0.3~0.6 GPa,对应的深度为9.1~20.8 km;而透辉石的结晶温度为1237~1274℃,结晶压力1.0~1.32 GPa,对应的深度为31.8~42.6 km。综合单斜辉石和黑云母的微量元素特征(单斜辉石的Al、Ti、Ca、Na等元素和黑云母的Mg、Fe等元素)、岩浆系列和构造环境判别图解,表明该区的亚碱性拉斑玄武质岩浆来自于上地幔顶部与地壳结合的部位,是软流圈地幔部分熔融产生的板内碱性玄武质岩岩浆上升到浅部发生结晶分异作用形成的。结合区域的构造演化特征,笔者等提出一种三阶段的改进板块—裂谷模型,用以描述江南造山带西部的新元古代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造山带 怀化 辉绿岩 辉石 黑云母 构造演化
下载PDF
江南造山带湘西南段茶溪金矿床绿泥石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4
作者 成玉亮 张宇 +3 位作者 陈华勇 吴超 李宏斌 Sajjad Ahmad Shah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98-617,共20页
绿泥石是热液矿床中的常见蚀变产物,被广泛应用于成矿物理化学条件演化的反演。江南造山带湘西南段金矿床较为发育,但由于成矿过程和物理化学条件缺乏精细的制约,其矿床成因一直存在争议。茶溪金矿床是湘西南段近两年新发现的金矿床,以... 绿泥石是热液矿床中的常见蚀变产物,被广泛应用于成矿物理化学条件演化的反演。江南造山带湘西南段金矿床较为发育,但由于成矿过程和物理化学条件缺乏精细的制约,其矿床成因一直存在争议。茶溪金矿床是湘西南段近两年新发现的金矿床,以发育多世代的绿泥石为特征。基于矿脉穿切关系、矿物共生组合特征及其交代关系,该矿床的成矿过程可以划分为石英‒绢云母‒黄铁矿(Ⅰ)、石英‒自然金‒多金属硫化物(Ⅱ,成矿主阶段)和石英‒白云石‒绿泥石(Ⅲ)三个阶段,且三个成矿阶段均有绿泥石产出,即Chl-Ⅰ,Chl-Ⅱ和Chl-Ⅲ。三世代绿泥石类型分别为铁绿泥石(Chl-Ⅰ)、铁镁绿泥石(Chl-Ⅱ)以及镁绿泥石(Chl-Ⅲ)。绿泥石地质温度计显示Chl-Ⅰ的峰值温度为180~200℃,Chl-Ⅱ和Chl-Ⅲ的峰值温度为160~180℃,指示其为中低温的热液成矿环境,且成矿温度具有逐渐降低的趋势。绿泥石lgfO_(2)为-59.1~-48.8,主成矿阶段lgfS_(2)为-13.3~-12.1,表明该区绿泥石形成于低氧逸度和低硫逸度的环境,并且二者均表现出从成矿早期到主成矿阶段逐渐降低的演化趋势。茶溪金矿床矿物组合和围岩蚀变等特征明显有别于与岩浆热液相关的金矿床、SEDEX型金矿床,其地质特征和成矿物理化学条件演化与典型造山型金矿床相似,推测茶溪金矿床为造山型金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泥石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成矿过程 茶溪金矿 江南造山带
下载PDF
江南造山带基底变质沉积岩中锂元素分布和富集机制及对锂成矿的制约
5
作者 苟树林 于津海 +2 位作者 蔡元峰 蒋威 毛志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696-3714,共19页
内容提要:江南造山带是我国重要的稀有金属成矿带,已发现多处与锂相关的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锂等稀有金属元素在源区基底岩石中的富集是花岗伟晶岩型锂稀有金属矿床成矿的物质基础,但是江南造山带基底岩石中锂的分布及其富集机... 内容提要:江南造山带是我国重要的稀有金属成矿带,已发现多处与锂相关的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锂等稀有金属元素在源区基底岩石中的富集是花岗伟晶岩型锂稀有金属矿床成矿的物质基础,但是江南造山带基底岩石中锂的分布及其富集机制仍不清楚。本文详细调查研究了江南造山带东段新元古代冷家溪群、双桥山群、溪口岩群和板溪群变质沉积岩和星子杂岩。这些基底变质岩的岩石类型包括变质砂岩、泥质板岩、千枚岩和云母片岩以及少量片麻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冷家溪群、双桥山群和溪口岩群变质沉积岩具有相似的成分,变质砂岩和云母片岩-片麻岩整体上比泥质板岩和千枚岩具有较高的SiO_(2)含量,较低的TiO_(2)、Al_(2)O_(3)、K_(2)O、MgO和TFe_(2)O_(3)含量。泥质板岩和千枚岩含有更高的稀有金属元素含量,其中锂含量达到61.8×10^(-6),而变质砂岩的锂丰度为44.9×10^(-6)。板溪群具有最低的稀有金属元素含量(Li=30.8×10^(-6))。冷家溪群、双桥山群和溪口岩群浅变质沉积岩中的锂含量与化学风化指数(CIA)和MgO、TFe_(2)O_(3)含量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而且与岩石中的黏土矿物含量,尤其是绿泥石含量,具有很好的正相关性。因此,沉积岩中锂的富集明显地受化学风化作用控制,即锂的富集机制是黏土矿物的吸附作用,尤其是蒙脱石和绿泥石。在中高级变质岩中,绝大多数的Li赋存于黑云母、白云母和十字石中。通过对冷家溪群变质沉积岩的部分熔融模拟显示,在部分熔融过程中,云母类矿物的分解和熔融是熔体中锂含量升高的直接原因;云母完全熔融消失,熔体中的锂浓度达到高峰;继续熔融将稀释熔体中的锂含量。影响熔体中锂浓度的主要因素是源岩中锂含量和部分熔融程度,而部分熔融程度取决于源岩成分、水含量和温压条件。压力增加有利于熔体对Li的抽取。在1.0GPa和水含量0.75%条件下,熔融程度达到10.7%,熔体中锂最富集,达到源岩含量的9.3倍。因此,中压相系贫水条件下的部分熔融可能最有利于锂在熔体中的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造山带 变质沉积岩 锂的分布和富集机制 部分熔融模拟
下载PDF
江南造山带南段印支期崇阳坪花岗岩岩石成因、构造环境与找矿前景分析
6
作者 彭思才 吕书君 +1 位作者 李永德 王义天 《矿产勘查》 2023年第10期1923-1936,共14页
寨溪山钨矿床崇阳坪花岗岩体位于江南造山带南段,岩体主要由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钨矿化主要产于中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中。花岗岩具有较高含量的黑云母,A/CNK≤1.1,属准铝... 寨溪山钨矿床崇阳坪花岗岩体位于江南造山带南段,岩体主要由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钨矿化主要产于中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中。花岗岩具有较高含量的黑云母,A/CNK≤1.1,属准铝质—弱过铝质花岗岩,显示较强的Rb、Ce、Pb、Zr正异常和Ba、Nb、Sr、P、Ti负异常,岩石富集轻稀土,LREE/HREE为4.59~9.63,呈右倾型。结合岩石矿物学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推断花岗岩为地壳变质杂砂岩和基性岩的部分熔融形成的I型花岗岩。可能形成于晚三叠世造山峰期之后的挤压减弱、应力松弛的后碰撞阶段,地壳岩石由于受到热应力松弛作用的影响,加厚地壳岩石发生部分熔融,岩浆上侵而成。江南造山带印支期花岗岩在时间、空间上与周缘的钨矿床基本一致,指示其具有良好的成矿潜力,寨溪山钨矿床从地表浅部向下,细脉变粗、矿体延伸稳定,局部出现石英大脉型钨矿体,深部找矿潜力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支期花岗岩 岩石成因 构造环境 找矿前景 江南造山带
下载PDF
江南造山带西段新元古代构造演化——来自湘西怀化辉绿岩中钛铁矿成分的启示
7
作者 罗伟奇 王丹 +4 位作者 杨柳 周炜鉴 李鹏博 陈凌勇 张德宝 《南方金属》 CAS 2023年第6期21-24,38,共5页
选取江南造山带西段湘西怀化地区~788 Ma辉绿岩中的钛铁矿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探针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精确测定。绿岩中钛铁矿属典型的钛铁矿,具有相对较高的TiO_(2)、MnO、V_(2)O_(3)含量,中等的FeO和Fe_(2)O_(3)含量,以及很低的MgO含... 选取江南造山带西段湘西怀化地区~788 Ma辉绿岩中的钛铁矿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探针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精确测定。绿岩中钛铁矿属典型的钛铁矿,具有相对较高的TiO_(2)、MnO、V_(2)O_(3)含量,中等的FeO和Fe_(2)O_(3)含量,以及很低的MgO含量,具有形成于幔源岩浆活动钛铁矿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造山带 怀化 辉绿岩 钛铁矿
下载PDF
江南造山带北缘双桥山枕状基性熔岩的成因及地质意义
8
作者 王朋 宗晓华 +3 位作者 高政伟 项新葵 孙德明 钟波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85-893,共9页
为研究江南造山带北缘双桥山枕状基性熔岩的成因,用基性熔岩岩性特征、地球化学方法分析枕状基性熔岩的成因及地质意义。结果表明:双桥山地区位于江南造山带中段北缘出露为新元古代双桥山群,岩枕成群分布;基性熔岩贫碱、富钠,Na 2 O/K ... 为研究江南造山带北缘双桥山枕状基性熔岩的成因,用基性熔岩岩性特征、地球化学方法分析枕状基性熔岩的成因及地质意义。结果表明:双桥山地区位于江南造山带中段北缘出露为新元古代双桥山群,岩枕成群分布;基性熔岩贫碱、富钠,Na 2 O/K 2 O比值较高,稀土元素的含量中等,轻重稀土分馏程度较弱,具微弱负铕异常,高场强元素钕和钽相对于镧微弱亏损,且大部分样品出现一定程度的锶负异常,属典型的细碧岩,与典型的洋中脊玄武岩具有一定差异;岩浆来源于亏损地幔,受到地壳流体的交代,形成环境并非典型的大洋环境,而是陆壳基础上形成的弧后小洋盆。研究认为向东可与赣北德安彭山出露的蛇绿混杂岩带、庐山垅中地区的细碧角斑岩组合、赣北都昌县程浪蛇绿混杂岩带及皖南的歙县含蛇绿岩的新元古代洋壳对比,向西可与湘北益阳冷家溪群中的基性枕状熔岩相连,指示江南造山带具有多岛弧拼接、多缝合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熔岩 枕状构造 双桥 江南造山带
下载PDF
江南造山带西段淘金冲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
9
作者 彭思才 吕书君 +1 位作者 李永德 董裕军 《华南地质》 CAS 2023年第2期363-375,共13页
淘金冲金矿床是江南造山带内重要的大型金矿床之一,赋存于新元古界板溪群浅变质岩系内。矿体受断裂构造控制,金矿体在垂向上具有分段富集的特点,矿石类型由浅部石英脉型变化为中深部石英脉+蚀变岩型。矿体随深度增加品位变高、厚度变大... 淘金冲金矿床是江南造山带内重要的大型金矿床之一,赋存于新元古界板溪群浅变质岩系内。矿体受断裂构造控制,金矿体在垂向上具有分段富集的特点,矿石类型由浅部石英脉型变化为中深部石英脉+蚀变岩型。矿体随深度增加品位变高、厚度变大,深部找矿潜力较大。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在石英脉及构造破碎带附近,金含量远高于围岩,说明构造对该区Au等成矿元素的运移富集有明显控制作用。Re-Os同位素特征指示成矿物质来源于地壳,很可能来自地层。稀土元素分析结果表明,沉凝灰岩、碎裂岩、辉绿岩、金矿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基本一致,暗示成矿物质可能来源于地层和岩浆岩。δ34S值集中于-1‰~2‰,表明硫来源于岩浆。综合地质特征、稀土元素及同位素特征,认为成矿物质来源于岩浆对地层的萃取。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淘金冲金矿床可能形成于加里东运动构造隆升阶段,在岩浆热液与区域构造活动联合作用下,区内浅变质岩系中成矿物质被萃取,形成含矿流体,在有利构造部位形成金矿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特征 地球化学 成矿物质来源 淘金冲金矿 江南造山带
下载PDF
江南造山带存在新元古代(~850Ma)俯冲作用--来自皖南SSZ型蛇绿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证据 被引量:76
10
作者 丁炳华 史仁灯 +2 位作者 支霞臣 郑磊 陈雷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75-388,共14页
皖南伏川蛇绿岩是江南造山带上出露最完整的蛇绿岩,主要由地幔橄榄岩、堆晶岩、枕状熔岩和少量硅质岩组成。地幔橄榄岩主要是方辉橄榄岩,具有U型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副矿物尖晶石的Cr^#较高(54-60),堆晶岩组合为纯橄岩-易剥橄榄岩... 皖南伏川蛇绿岩是江南造山带上出露最完整的蛇绿岩,主要由地幔橄榄岩、堆晶岩、枕状熔岩和少量硅质岩组成。地幔橄榄岩主要是方辉橄榄岩,具有U型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副矿物尖晶石的Cr^#较高(54-60),堆晶岩组合为纯橄岩-易剥橄榄岩-辉长岩(DPG型),这些特征指示伏川蛇绿岩形成于俯冲带之上的构造环境,属SSZ型蛇绿岩。堆晶岩异剥橄榄岩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827±9Ma(n=12,MSWD=1.4),侵入到方辉橄榄岩中的辉长岩岩脉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848±12Ma(n=7,MSWD=1.9),说明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至少在848Ma之前就开始拼合,它们之间的古大洋在新元古代(~850Ma)之前就已经俯冲削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RIMP U-Pb年龄SSZ型蛇绿岩 新元古代 江南造山带
下载PDF
江南造山带东段新元古代至早中生代多期造山作用特征 被引量:43
11
作者 徐先兵 汤帅 +1 位作者 李源 章泽军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3-50,共18页
新元古代江南造山带远离晚中生代活动大陆边缘,是研究华南地区新元古代至早中生代多期造山作用的理想对象。文章通过对江南造山带东段沉积建造、岩浆活动、构造变形以及同位素年代学数据的综合分析,总结了其晋宁期、广西期以及印支期造... 新元古代江南造山带远离晚中生代活动大陆边缘,是研究华南地区新元古代至早中生代多期造山作用的理想对象。文章通过对江南造山带东段沉积建造、岩浆活动、构造变形以及同位素年代学数据的综合分析,总结了其晋宁期、广西期以及印支期造山作用的特征。江南造山带东段在晋宁期经历了南北两侧大洋俯冲和两期碰撞造山作用。新元古代早期(880-860 Ma)双溪坞岛弧与扬子陆块东南缘发生弧-陆碰撞作用,形成淡色花岗岩、高压蓝片岩、NNE向褶皱-逆冲构造以及弧后前陆盆地。新元古代中期(约850 Ma),扬子陆块北缘开始发育由北向南的大洋俯冲。随着俯冲作用的进行,弧后盆地发生关闭,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发生陆-陆碰撞并形成新元古代(820-810Ma)江南造山带,导致近E-W走向褶皱-逆冲构造、韧性变形以及过铝质花岗岩的发育。江南造山带东段在约810Ma开始发生后造山垮塌和裂谷作用,以发育南华纪早期(805-750 Ma)花岗岩、中酸性火山岩、基性岩以及裂谷盆地为特征。江南造山带东段万载—南昌—景德镇—歙县断裂带以南地区卷入了华南广西期造山作用,发育近E-W走向由南向北的逆冲构造(465-450 Ma)、NNE向正花状构造(449-430 Ma)以及后造山近E-W走向韧性走滑剪切带(429-380 Ma)。印支期造山作用导致了NNE向褶皱-逆冲构造和花岗岩的发育,并奠定了江南造山带东段的基本构造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用 沉积建造 岩浆作用 构造变形 年代学 江南造山带东段
下载PDF
江南造山带东段新元古代花岗岩组合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对扬子与华夏地块拼合时间与过程的约束 被引量:160
12
作者 薛怀民 马芳 +1 位作者 宋永勤 谢亚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3215-3244,共30页
江南造山带东段发育了一系列新元古代的花岗岩类侵入体,本文用LA-ICP-MS锆石U-Pb法对区内出露的主要岩体(包括许村岩体、歙县岩体、休宁岩体、灵山岩体、莲花山岩体、石耳山岩体)进行了定年,并分析了这些岩体代表性样品的主量和微量元... 江南造山带东段发育了一系列新元古代的花岗岩类侵入体,本文用LA-ICP-MS锆石U-Pb法对区内出露的主要岩体(包括许村岩体、歙县岩体、休宁岩体、灵山岩体、莲花山岩体、石耳山岩体)进行了定年,并分析了这些岩体代表性样品的主量和微量元素含量。结果表明,区内的花岗岩类侵入体分属S-型和A-型两类,前者属于同造山的岩浆岩,成分主要为花岗闪长质;后者为晚造山的岩浆岩,成分为花岗质。S-型花岗闪长质岩浆是在碰撞、地壳加厚后由不成熟的变质沉积-火山岩系经减压熔融形成的。由同造山到晚造山阶段,随着地壳应力由挤压转为拉张,所形成的A-型花岗岩中有明显的新生地幔物质的加入。两类岩体的空间分布有明显的规律,且随时间具有明显的向南(大洋侧)迁移的趋势。同造山的S-型花岗闪长质侵入体均分布在皖南蛇绿混杂岩带的北侧(及缝合带内),其中空间位置最北突的许村岩体的侵位时间最早,为850±10Ma;位于皖南蛇绿混杂岩带内,具有同构造特点的歙县岩体的侵位时间为838±11Ma;同样侵位于该缝合带内,具有晚构造特点的休宁岩体的侵位时间为826±6Ma。而晚造山的A型花岗岩均分布在该缝合带的南侧,其中灵山岩体和莲花山岩体的侵位年龄分别为823±18Ma和814±26Ma,两者的侵位时间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后造山裂谷环境下形成的石耳山花岗斑岩的年龄为785±11Ma。我们认为江南造山带形成于新元古代,造山过程具有多岛弧拼贴、多缝合的特点。不同缝合带上洋盆闭合的时间存在着差异,最早闭合的可能是赣东北带(蛇绿岩套)、其次是江山-绍兴带,最后是皖南带(歙县蛇绿岩套)。不同缝合带上发育的岛弧型火山岩在地球化学性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前两者是在洋壳基础上发育起来的,而后者是在不成熟的陆壳基础上发育起来的。江南造山带形成后不久,其南侧即遭受到后造山裂谷(南华裂谷系?)作用的破坏,只是到了早古生代末期(加里东期)扬子克拉通与华夏地块之间的裂谷才最终闭会形成华南统一大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定年 新元古代 S型花岗岩 A型花岗岩 江南造山带 扬子克拉通
下载PDF
秦岭—大别造山带与江南造山带的差异隆升过程:来自江汉盆地中新生代沉积记录的证据 被引量:29
13
作者 徐政语 卢文忠 +3 位作者 林舸 刘池阳 王岳军 郭锋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9-197,共19页
江汉叠合盆地地处扬子地区中部,夹持于秦岭—大别造山带与江南造山带中段之间,是中生代中期以来在扬子浅海台地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典型海陆交互相陆相叠合盆地,其中充填了厚逾10 000m的中三叠世新近纪陆源碎屑岩系。据印支期以来的造山活... 江汉叠合盆地地处扬子地区中部,夹持于秦岭—大别造山带与江南造山带中段之间,是中生代中期以来在扬子浅海台地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典型海陆交互相陆相叠合盆地,其中充填了厚逾10 000m的中三叠世新近纪陆源碎屑岩系。据印支期以来的造山活动历程与成盆演化特点,将盆山耦合过程划分为造山前期、主造山期、造山后期与非造山期4个阶段,将盆地充填层序划分为陆架边缘、前陆、断陷和坳陷4个(盆地世代)超层序。依据盆内沉积物碎屑组份分析,发现中三叠世江南造山带进入强造山活动期,白垩纪末进入造山带坍塌后的活动平静期;秦岭—大别造山带的主造山活动阶段为晚三叠早侏罗世,古近纪末处于非造山活动相对平静阶段。盆区整体呈现东部造山活动早,山带隆升早,持续时间长,剥露地层较快较早进入变质岩层段;西部造山活动时间晚,隆升时间相对较晚,剥露地层在早侏罗世初期才依次切入变质岩层段;盆地南、北缘山带总体呈现多幕式差异隆升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叠合盆地 秦岭-大别造 江南造山带 差异隆升 充填样式 层序地层格架 沉积环境
下载PDF
江南造山带北缘鄣源基性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29
14
作者 张彦杰 周效华 +3 位作者 廖圣兵 余明刚 蒋仁 姜杨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93-405,共13页
鄣源基性岩呈北东—南西向分布于皖赣相邻区鄣公山北坡瑶里—鄣源—江潭一带,以构造碎块或碎片形式产于新元古代火山-陆缘细碎屑岩组成的复理石基质中,总体显示构造混杂岩带特征。基性岩残块包括蚀变枕状—块状基性熔岩、辉长岩、辉绿岩... 鄣源基性岩呈北东—南西向分布于皖赣相邻区鄣公山北坡瑶里—鄣源—江潭一带,以构造碎块或碎片形式产于新元古代火山-陆缘细碎屑岩组成的复理石基质中,总体显示构造混杂岩带特征。基性岩残块包括蚀变枕状—块状基性熔岩、辉长岩、辉绿岩等,它们在空间上紧密相伴,形成于新元古代。通过对鄣源基性岩地质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等的分析,认为其形成于低速扩张的陆缘小洋盆扩张脊环境,具初始洋壳基性岩特征。提出鄣源基性岩可能属皖南伏川蛇绿岩西延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造山带北缘 新元古代 基性岩 地质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成因
下载PDF
江南造山带新元古代中期(830~750Ma)岩浆活动及对构造演化的制约 被引量:19
15
作者 邓奇 王剑 +6 位作者 汪正江 崔晓庄 施美凤 杜秋定 马龙 廖世勇 任光明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53-771,共19页
连接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的江南造山带是华南前寒武纪最重要的构造单元,其形成和演化长期以来备受关注。在江南造山带的范围内广泛发育了新元古代岩浆岩,它们是探讨江南造山带构造演化的重要对象,但其成因和形成的构造背景却备受争论... 连接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的江南造山带是华南前寒武纪最重要的构造单元,其形成和演化长期以来备受关注。在江南造山带的范围内广泛发育了新元古代岩浆岩,它们是探讨江南造山带构造演化的重要对象,但其成因和形成的构造背景却备受争论。本文系统收集和分析了江南造山带830~820Ma花岗岩、800-780Ma酸性岩和800-750Ma基性岩的地球化学数据。研究表明,不同时间段的岩石成因类型存在系统差异,830~820Ma的花岗岩主要为s型花岗岩,800~780Ma的酸性岩主要为A型酸性岩,而800~750Ma的基性岩以拉斑系列和碱性系列为主,并在构造判别图中显示了板内玄武岩(wPB)和洋中脊玄武岩(MORB)的特征。综合同位素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沉积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扬子北缘和西缘应先于东南缘在1000~900Ma期间发生碰撞,而此时的东南缘仍为活动大陆边缘;直到~830Ma,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沿江南造山带发生拼贴,但只是陆-弧-(微)陆之间的“软碰撞”,而无山脉隆升和高级变质作用,各个块体之间处于“联而不合”的状态,大洋岩石圈拆沉之后的软流圈上涌和由拆沉所引起的拉张作用导致了上覆岩石圈和陆壳发生部分熔融,产生了江南造山带830~820Ma的S型花岗岩;随着全球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820Ma,华南裂谷盆地开启,并在随后的裂解过程中发育了大量与伸展有关的800~780MaA型酸性岩和基性岩脉/墙,而其明显高于同时代MORB源区的地幔潜能温度显示,导致Rodina超大陆裂解的地幔柱可能对该时期岩浆岩的地幔源区有一定影响;随着拉张作用的不断加强,出现了760-750Ma碱性系列和具MORB特征的基性岩,此时的软流圈地幔既提供热量又有物质供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中期 S型花岗岩 A型酸性岩 基性岩 软碰撞 江南造山带 华南
下载PDF
江南造山带北缘鄣公山地区新元古代地层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20
16
作者 张彦杰 廖圣兵 +3 位作者 周效华 王存智 蒋仁 朱意萍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78-994,共17页
鄣公山地区位处皖赣交界地带,区内广泛分布一套浅变质的陆缘细碎屑岩为主含少量火山物质的复理石建造体,大量高精度同位素测年数据显示,该浅变质地层形成于820~840Ma新元古代。经系统野外调查,在该地层中首次解析出5期褶皱变形,其中F1... 鄣公山地区位处皖赣交界地带,区内广泛分布一套浅变质的陆缘细碎屑岩为主含少量火山物质的复理石建造体,大量高精度同位素测年数据显示,该浅变质地层形成于820~840Ma新元古代。经系统野外调查,在该地层中首次解析出5期褶皱变形,其中F1以原始层理(S0)为形变面形成的紧闭同斜、平卧等形态的露头尺度级片内无根褶皱;F2以早期构造面理(S1∥S0)为形变面的轴向近东西向开阔斜歪及同斜褶皱;F3属与大规模逆冲推覆构造相关的紧闭同斜或斜歪褶皱;F4为与燕山期花岗质岩浆热隆升有关的轴面北倾的透入性不对称紧闭下滑褶皱群;F5为分布于区域脆性平移走滑断裂带附近的倾竖褶皱,上述褶皱分别对应不同的构造变形旋回。本文重点阐述褶皱变形的几何学、叠加样式、变形序次、运动学特征,并对变形机制及大陆动力学等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造山带北缘 新元古代浅变质地层 构造变形 大陆动力学
下载PDF
江南造山带形成过程中若干新元古代地质事件 被引量:70
17
作者 周金城 王孝磊 邱检生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53-459,共7页
报道了江南造山带(中-)西段在"俯冲造山阶段"形成的科马提质玄武岩、石英角斑岩、流纹质凝灰岩及"后造山伸展阶段"形成的两类基性岩的特征,研究表明,科马提质玄武岩是形成于岛弧环境的高MgO玄武岩。高的Ni和Cr含量... 报道了江南造山带(中-)西段在"俯冲造山阶段"形成的科马提质玄武岩、石英角斑岩、流纹质凝灰岩及"后造山伸展阶段"形成的两类基性岩的特征,研究表明,科马提质玄武岩是形成于岛弧环境的高MgO玄武岩。高的Ni和Cr含量说明它们为来自弧下地幔的原始岩浆,较高的MgO显示这些高MgO玄武岩浆是在相对较干的条件下从地幔源区分离的。"后造山伸展阶段"形成的两种基性岩分别来自软流圈和岩石圈地幔,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基底地层中砂岩的碎屑锆石及夹层中基性—酸性火山岩的锆石U-Pb定年表明,在扬子板块东南缘,新元古代岛弧岩浆活动的时间约为878~822Ma,岛弧地区陆源碎屑的沉积作用发生在872~835Ma期间,表明存在同时代的(coeval)"岛弧岩浆作用"和"沉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b锆石定年 高Mg玄武岩 后造基性岩 砂岩 江南造山带
下载PDF
江南造山带西段冷家溪群沉积地质特征及构造属性探讨 被引量:13
18
作者 张恒 谢莹 +4 位作者 张传恒 李廷栋 耿树方 高林志 游国庆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69-281,共13页
江南造山带西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冷家溪群中可识别出浊积岩相、深海相两种类型沉积相,属活动类型沉积建造。临湘地区冷家溪群的沉积物扩散指向南,物源应来自北方的古老基底;而沅陵地区冷家溪群的沉积物扩散指向东或东北方向,物源应来自西... 江南造山带西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冷家溪群中可识别出浊积岩相、深海相两种类型沉积相,属活动类型沉积建造。临湘地区冷家溪群的沉积物扩散指向南,物源应来自北方的古老基底;而沅陵地区冷家溪群的沉积物扩散指向东或东北方向,物源应来自西或西南方向古老基底。沉积岩骨架颗粒统计结果表明,石英含量占44%~87%,且主要为单晶石英,而长石含量占5%~20%,岩屑含量占6%~42%,火山岩屑极少见,冷家溪群的物源为再旋回造山带。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冷家溪群形成的构造环境为活动大陆边缘。综合分析冷家溪群的物源、骨架颗粒特征及其构造环境,冷家溪群的原型盆地为周缘前陆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家溪群 江南造山带 活动大陆边缘 周缘前陆盆地
下载PDF
江南造山带九岭南缘宜丰岩组火山岩锆石SHRIMP年代学及Hf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10
19
作者 周效华 陈荣 +5 位作者 张炜 李春海 高天山 马雪 朱清波 靳国栋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69-1080,共12页
赣西北九岭南缘宜丰岩组是江南造山带的一个重要地层单元,但其沉积时限和区域地层对比关系尚不确定。本次1∶5万区调工作中,在万载—宜丰一带宜丰岩组地层中发现有呈夹层产出的变英安岩、变凝灰岩。SHRIMP锆石定年表明,变英安岩、变凝... 赣西北九岭南缘宜丰岩组是江南造山带的一个重要地层单元,但其沉积时限和区域地层对比关系尚不确定。本次1∶5万区调工作中,在万载—宜丰一带宜丰岩组地层中发现有呈夹层产出的变英安岩、变凝灰岩。SHRIMP锆石定年表明,变英安岩、变凝灰岩分别形成于835.0±7.8Ma和830.3±9.5Ma。结合宜丰岩组底部凝灰质砂岩最年轻的一组碎屑锆石U-Pb年龄852.9±2.6Ma,认为宜丰岩组沉积时限为~853 Ma至~830Ma,表明宜丰岩组主体形成于新元古代早期。锆石Hf同位素显示,ε_(Hf)(t)变化范围较大,为-16.02~+12.04,总体以正值为主。最为接近亏损地幔成分的5个锆石颗粒的ε_(Hf)(t)变化范围为+9.65~+12.04,具有最年轻的Hf二阶段模式年龄0.95~1.09Ga,与成岩年龄差距不大,表明源区中可能有新生地壳物质的加入。野外沉积学研究表明,宜丰岩组浊流沉积构造发育,主体属于半深海大陆斜坡沉积。区域上,宜丰岩组与溪口岩群、双桥山群、冷家溪群、西村岩组、南桥岩组、苍溪岩组沉积时限基本相当,沉积环境相似,应明确为华南"晋宁运动"不整合面之下的一套弧后盆地环境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岭南缘 宜丰岩组 SHRIMP定年 Hf同位素 新元古代 江南造山带
下载PDF
江南造山带雪峰隆起区元古宙浊积岩沉积构造背景的地球化学制约 被引量:53
20
作者 顾雪祥 刘建明 +2 位作者 Oskar Schulz Franz Vavtar 郑明华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06-426,共21页
江南造山带雪峰隆起区元古宙浊积岩的地球化学组成良好地反映了沉积盆地的板块构造性质,并为解释区域大地构造的性质和演化提供了有用的信息。中元古代冷家溪群和新元古代板溪群(包括下部马底驿组和上部五强溪组)地层在主元素成分上无... 江南造山带雪峰隆起区元古宙浊积岩的地球化学组成良好地反映了沉积盆地的板块构造性质,并为解释区域大地构造的性质和演化提供了有用的信息。中元古代冷家溪群和新元古代板溪群(包括下部马底驿组和上部五强溪组)地层在主元素成分上无明显区别,总体上以中等SiO2含量和K2O/Na2O比值以及较高的(Fe2O3+MgO)含量为特征。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与典型的后太古宙页岩(如PAAS或NASC)和上陆壳相似,以轻稀土富集、显著的铕负异常和重稀土平坦为特征。大离子亲石元素和铁镁族元素的含量中等。主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指示了研究区元古宙浊积岩很可能代表了一套活动大陆边缘弧后沉积盆地的产物。陆内裂谷盆地模式对于解释新元古代华南地区的构造性质和演化可能并不合适。华夏陆块与扬子陆块的拼接以及Rodinia超大陆的最终形成可能发生在约0.8Ga左右的晋宁(雪峰)造山运动期,而不是全球Grenville造山期末的四堡(东安)运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制约 构造背景 浊积岩 元古宙 雪峰隆起 江南造山带 浊积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