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2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艺见道与“雅人深致”——沈曾植书画文学要义
1
作者 张毅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8-195,215,共9页
中国社会千年未遇之大变局始于晚清民初,如何在世事板荡中保持一份“雅人深致”,乃当时“同光体”诗人沈曾植念兹在兹的文艺宗旨。他提出的通“三关”之说,所标榜的“雅致”,既是宋诗派的创作取向,又是作者个性意识、学问路径与文化修... 中国社会千年未遇之大变局始于晚清民初,如何在世事板荡中保持一份“雅人深致”,乃当时“同光体”诗人沈曾植念兹在兹的文艺宗旨。他提出的通“三关”之说,所标榜的“雅致”,既是宋诗派的创作取向,又是作者个性意识、学问路径与文化修养的表现,并在以艺见道的书画文学创作中得到了充分彰显。道乃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精神所系,作为体现作者胸襟、气韵和风度的“雅人深致”,沈增植的书画题咏蕴含着历经沧桑的深沉情感,以及遭遇劫难时士志于道的文化坚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艺见道 雅致 书画 沈曾植
下载PDF
寐叟学书的雪泥鸿爪——翁宗庆旧藏沈曾植篆书册赏析
2
作者 邵宁 《书画艺术》 2023年第2期84-87,共4页
每个书家在形成自身个性面目之前,都有取法前人的学书经历。翁宗庆旧藏的沈曾植篆书册就是比较少见的沈氏早期篆书作品,保留了比较浓烈的徐三庚气息,对我们研究沈氏篆书的发展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 沈曾植 早期篆书
下载PDF
沈曾植与晚清民初书法思想的嬗变与转型
3
作者 王汝虎 李凤娟 《美育学刊》 2023年第2期91-101,共11页
清末民初时期,书法创作风尚和书学思想都出现了一种内在的嬗变与转型,其中尤以沈曾植的创作及其碑帖题跋中所寓书学观念为表征。沈曾植晚年寓居上海期间,专力于诗文创作与金石鉴藏,除承继清代金石学学术传统外,他还系统鉴藏和重估了诸... 清末民初时期,书法创作风尚和书学思想都出现了一种内在的嬗变与转型,其中尤以沈曾植的创作及其碑帖题跋中所寓书学观念为表征。沈曾植晚年寓居上海期间,专力于诗文创作与金石鉴藏,除承继清代金石学学术传统外,他还系统鉴藏和重估了诸多刻帖、丛帖的学术史价值。故他所倡导的碑帖互证的思想实绾和了碑学和帖学两种观念传统,代表着古代书学传统的一种逻辑完成。而其古今杂形的书体发展观念,拨正了清代金石学视野中唯北碑隶书为尊的书体认识,又蕴含着现代书学思想的历史起点。这样,从清初尚帖之雅正到清代中晚期尊碑之质朴,再到晚清民初主张碑帖融合之会通审美,清代书法思想在以沈曾植为代表的一代学人身上,完成了一种否定之否定的辩证统一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曾植 金石鉴藏 碑帖互证 古今杂形
下载PDF
沈曾植著作集出版前史发覆——兼谈上海古籍出版社清人文集的出版
4
作者 戎默 《中国出版史研究》 2023年第2期31-43,共13页
根据上海古籍出版社社藏《人境庐诗草笺注》档案,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前身“中华上编”即已着手约稿、策划《沈曾植全集》,约定钱仲联先生整理沈氏诗文集及札记、题跋,并拟约唐长孺先生整理其史地著作等,但终未竣事,成功出版的仅《海日楼札... 根据上海古籍出版社社藏《人境庐诗草笺注》档案,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前身“中华上编”即已着手约稿、策划《沈曾植全集》,约定钱仲联先生整理沈氏诗文集及札记、题跋,并拟约唐长孺先生整理其史地著作等,但终未竣事,成功出版的仅《海日楼札丛(外二种)》,于1962年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而在当时基本成稿的《沈曾植集校注》则由中华书局在2001年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自“中华上编”时代起,即十分重视清人文集的出版;“文革”之后,更是影印、整理出版了多种清人文集,为清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了研究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曾植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 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人文集
下载PDF
20世纪章草复兴及对当下书法创作的启示——以沈曾植和王世镗为中心
5
作者 丛薇 《中国书画》 2023年第8期120-121,共2页
20世纪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政治体制的变革与西方文化的广泛传播,造就一种新与旧交融,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新知并存的独特文化图景。在这充满变化的一百年中,书法艺术既有对碑学的延续,也有帖学的复兴。
关键词 章草 帖学 书法创作 碑学 王世镗 书法艺术 沈曾植 新与旧
下载PDF
沈曾植书法述论(四)
6
作者 许全胜 《书画艺术》 2023年第4期66-77,共12页
一沈曾植去世后,书名益著,影响颇广,甚至及于说部。如钱锺书早年与沈氏老友陈石遗往还,多闻晚清文人掌故于陈氏,其记石遗谈艺语为《石语》,其中颇夹自家评论,谈诗外兼涉书法,其论陈宝琛(1848年-1935年,字伯潜,号弢庵)之书“似放脚娘姨,... 一沈曾植去世后,书名益著,影响颇广,甚至及于说部。如钱锺书早年与沈氏老友陈石遗往还,多闻晚清文人掌故于陈氏,其记石遗谈艺语为《石语》,其中颇夹自家评论,谈诗外兼涉书法,其论陈宝琛(1848年-1935年,字伯潜,号弢庵)之书“似放脚娘姨,不甚自在”(参观钱锺书《石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图版17-18页,录文40-41页),惜未及寐叟之诗学与书艺。但在小说《围城》中,有一处提到沈字,则颇为有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城》 钱锺书 谈诗 沈氏 沈曾植 陈宝琛 晚清文人 说部
下载PDF
沈曾植书法述论(三)
7
作者 许全胜 《书画艺术》 2023年第3期59-70,F0002,共13页
五、辞官遗老时期(1911年—1922年)此时期又可以进京参与复辟为界,分为前后两段,前段1911年至1917年,后段1918年至1922年,凡115首(第207至第321),占全部上图藏沈札三分之一以上。(一)前段有与李逸静(12首)、吴玄妙(1首)、吴庆坻(43首)... 五、辞官遗老时期(1911年—1922年)此时期又可以进京参与复辟为界,分为前后两段,前段1911年至1917年,后段1918年至1922年,凡115首(第207至第321),占全部上图藏沈札三分之一以上。(一)前段有与李逸静(12首)、吴玄妙(1首)、吴庆坻(43首)、李翊灼(2首)、沈曾樾(1首)、罗振玉(7首)、刘承干(9首)、于式枚(1首)、蛰庵(6首)、瞿鸿禨(1首)、徐乃昌(1首)、金佩三(1首)、叶昌炽(1首)、康有为(1首)、张元济(1首)等人书札,凡88首(第207至第2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昌炽 沈曾植 徐乃昌 刘承干 罗振玉 张元济 于式枚 三分之一
下载PDF
沈曾植书法述论(二)
8
作者 许全胜 《书画艺术》 2023年第2期71-83,F0002,共14页
三、南洋公学、回京复职时期(1901年—1902年)此时期有与李逸静(31首)、丁立钧(9首)、缪荃孙(1首)、周家禄(4首)、徐乃昌(1首)、陈衍(1首)等人书札,凡47首(第111至第157)。a.与李逸静三十一札,其中辛丑(1901年)24首,绝大部分作于七月下... 三、南洋公学、回京复职时期(1901年—1902年)此时期有与李逸静(31首)、丁立钧(9首)、缪荃孙(1首)、周家禄(4首)、徐乃昌(1首)、陈衍(1首)等人书札,凡47首(第111至第157)。a.与李逸静三十一札,其中辛丑(1901年)24首,绝大部分作于七月下旬至南洋公学任职之前。壬寅(1902年)7首,则作于正月进京复职途中至四月李氏赴京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洋公学 沈曾植 徐乃昌
下载PDF
清遗民关怀中的治统与道统——以沈曾植、曹廷杰为个案 被引量:7
9
作者 孙明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0-35,共6页
治统和道统是士大夫社会角色和思想世界中的核心范畴 ,也为清遗民的关怀所在。沈曾植采取坚决的遗民立场 ,将旧治统与旧道统对应 ,参与丁巳复辟 ;曹廷杰则接受共和政治 ,但认为新治统在旧治统与旧道统之内 ,对前朝仍怀留恋之情 ,立场也... 治统和道统是士大夫社会角色和思想世界中的核心范畴 ,也为清遗民的关怀所在。沈曾植采取坚决的遗民立场 ,将旧治统与旧道统对应 ,参与丁巳复辟 ;曹廷杰则接受共和政治 ,但认为新治统在旧治统与旧道统之内 ,对前朝仍怀留恋之情 ,立场也居于遗民与国士之间。他们的道统言说中表达了对新治统的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遗民 治统 道统 沈曾植 曹廷杰
下载PDF
论王国维与沈曾植之学缘 被引量:4
10
作者 彭玉平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3-69,共17页
王国维与沈曾植都是20世纪学术的代表人物,两人因罗振玉而相识;在1916年至1922年共同居沪的七年间,时有诗歌酬唱,诗风不同而情谊可见;王国维的若干音韵、西北地理、蒙元历史等方面的著作,多受到沈曾植的提点或影响;王国维通过若干序跋... 王国维与沈曾植都是20世纪学术的代表人物,两人因罗振玉而相识;在1916年至1922年共同居沪的七年间,时有诗歌酬唱,诗风不同而情谊可见;王国维的若干音韵、西北地理、蒙元历史等方面的著作,多受到沈曾植的提点或影响;王国维通过若干序跋歌联等形式,对沈曾植在清代学术史上的贡献和地位作了充分的估量;王国维为沈曾植之后的学术史续写了精彩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沈曾植 罗振玉 音韵学 蒙元史地 学术史
下载PDF
沈曾植诗学的学术意识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瑞明 胡晓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6-92,共7页
中国诗学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部分 ,今人用现代分化独立的纯文学理论去理解它 ,往往失其真相。中国诗学的学术文化性格 ,同光体诗家沈曾植 ,或可谓知之最深。深入分析沈氏对于诗史嬗变与学术文化的关联 ,诗境创造与玄理儒佛 ,诗风“三关... 中国诗学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部分 ,今人用现代分化独立的纯文学理论去理解它 ,往往失其真相。中国诗学的学术文化性格 ,同光体诗家沈曾植 ,或可谓知之最深。深入分析沈氏对于诗史嬗变与学术文化的关联 ,诗境创造与玄理儒佛 ,诗风“三关”等方面的种种认识 ,将有助于了解华夏学术的内在理路 ,重建诗学的文化认知 ,并丰富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曾植 诗学 学术意识 学术文化 美学思想 诗境
下载PDF
“华严诗境”:沈曾植诗学“三关”说的意向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瑞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9-45,共7页
关键词 沈曾植 诗学“三关”说 诗学系统 诗学精神 学术思想 诗学观念 “华严诗境”
下载PDF
《西游录》与《黑鞑事略》的版本及研究——兼论中日典籍交流及新见沈曾植笺注本 被引量:4
13
作者 许全胜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20,共11页
耶律楚材的《西游录》和彭大雅、徐霆的《黑鞑事略》这两种行记,是研究13世纪上半叶蒙古、西域历史与地理的极其重要的史料。《西游录》元代后就罕有流传,清代仅有节录本存于元人笔记中,得以供学者研究。而日本则保存有旧抄足本,弥足珍... 耶律楚材的《西游录》和彭大雅、徐霆的《黑鞑事略》这两种行记,是研究13世纪上半叶蒙古、西域历史与地理的极其重要的史料。《西游录》元代后就罕有流传,清代仅有节录本存于元人笔记中,得以供学者研究。而日本则保存有旧抄足本,弥足珍贵,它的发现、出版并再传回中国,不仅对研究来说至为重要,而且也是中日文化交流史的一段佳话。《黑鞑事略》原刊本也久佚,向无善本,明清间以抄本流传,至近代方有刊本,中日两国学者对此均十分重视。近代大儒沈曾植则是最早为此两种要籍作注的学者之一,沈氏笺注本为作者首先发现并整理研究,其学术价值至今仍值得我们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游录 黑鞑事略 版本与研究 中日典籍交流 新见沈曾植笺注本
下载PDF
新发现王国维致沈曾植手札七通考释 被引量:4
14
作者 彭玉平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1-98,160,共8页
沈曾植是对王国维后期学术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王国维从1916年初从日本回到上海后,不仅时时造访海日楼以请益学问,而且彼此通信也不少。而198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王国维全集.书信》仅收录1通,此后20余年间,续有发现。2010年9月浙江教... 沈曾植是对王国维后期学术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王国维从1916年初从日本回到上海后,不仅时时造访海日楼以请益学问,而且彼此通信也不少。而198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王国维全集.书信》仅收录1通,此后20余年间,续有发现。2010年9月浙江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王国维全集》第15卷共辑录10通。但遗珠仍然不少。笔者2009年赴国家图书馆访书,意外发现7通未经公布的王国维致沈曾植手札,因考订其内容及背景,或有助于进一步考量王国维与沈曾植之学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沈曾植 手札
下载PDF
沈曾植的诗学观:“雅人深致”说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瑞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18-24,共7页
关键词 沈曾植 雅人深致 诗学观 《诗》 六艺之教 “诗言志” 杨柳依依 《诗大序》 论诗绝句 忧患意识
下载PDF
三元与三关——陈衍与沈曾植的诗学离合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瑞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9-55,共7页
关键词 陈衍 沈曾植 离合 诗学 三元 1929年 年谱
下载PDF
蒙古史学者沈曾植及其手迹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清澍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4期1-10,共10页
沈曾植是一位卓越的蒙古史学者,也是一位学识渊通的大儒;他生逢中外学术交流初通之际,因此成为最早享誉国际的中国学者;他以学者的身份探讨书法,对书法艺术和理论有所创新,是近代书坛的杰出代表;在政治上,他起初是维新派,民国... 沈曾植是一位卓越的蒙古史学者,也是一位学识渊通的大儒;他生逢中外学术交流初通之际,因此成为最早享誉国际的中国学者;他以学者的身份探讨书法,对书法艺术和理论有所创新,是近代书坛的杰出代表;在政治上,他起初是维新派,民国时成为保皇派的成员,在近代史中是一位值得研究的重要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曾植 子培 乙庵 寐叟 海日楼
下载PDF
论沈曾植之词学思想——以王国维为参照对象 被引量:2
18
作者 彭玉平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24-29,共6页
沈曾植虽著有以论词为主的专著《菌阁琐谈》及其他若干论词文字,但在现代词学史上,仍属于波澜不惊甚至被尘封的人物。在厘清《菌阁琐谈》一书原貌及重编情况的基础上,对其推崇晚唐五代的香弱词风,追求"险丽"奇诡的审美趣味做... 沈曾植虽著有以论词为主的专著《菌阁琐谈》及其他若干论词文字,但在现代词学史上,仍属于波澜不惊甚至被尘封的人物。在厘清《菌阁琐谈》一书原貌及重编情况的基础上,对其推崇晚唐五代的香弱词风,追求"险丽"奇诡的审美趣味做了细致的分析;对其注重词体声情搭配并从音乐的角度探索词曲演变的规律的相关论说也做了充分肯定;梳理了其与常州派代表人物周济、刘熙载等人的词学渊源。鉴于沈曾植晚年与王国维的密切交往,分析沈曾植之词学思想,时以王国维为参照对象,由此反映出新旧词学交替之际,词学思想的汇合与分途之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曾植 王国维 《菌阁琐谈》 词学 香弱 险丽
下载PDF
陈衍“三元说”与沈曾植“三关说”之理论差异 被引量:2
19
作者 马卫中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2-46,共5页
陈衍和沈曾植均为近代同光体之代表诗人。作为同光体的理论家,陈衍最重要的诗学主张就是所谓"三元说",即学诗应该以盛唐开元、中唐元和、北宋元祐诗人为楷模。然沈曾植在与陈衍论诗、得悉陈衍"三元说"内涵并为之诠... 陈衍和沈曾植均为近代同光体之代表诗人。作为同光体的理论家,陈衍最重要的诗学主张就是所谓"三元说",即学诗应该以盛唐开元、中唐元和、北宋元祐诗人为楷模。然沈曾植在与陈衍论诗、得悉陈衍"三元说"内涵并为之诠释后,又提出"三关说",即学诗应该打通"三关":宋之元祐、唐之元和、晋之元嘉。过去讨论同光体,着重在其成员创作和理论的共性特点,对其间所存在的差异,论述不多。其实,作为近代人员最多、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其内部无论创作,还是理论,都有差异,尽管他们都集结在学宋的大旗之下。陈衍"三元说"与沈曾植"三关说"的差异,首先是学习的对象不同,"三元说"有开元,而"三关说"将其易为元嘉;其次是学习的时序不同,"三元说"是顺下,"三关说"是逆上;再次是学习的内容不同,"三元说"仅局限在诗歌的范围内,而"三关说"则将写诗之功夫,拓展到儒学、玄学和佛学,即学术的范畴,同时,又与时代之现实内容挂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衍 沈曾植 三元说 三关说 同光体 理论差异
下载PDF
沈曾植《菌阁琐谈》与近现代词体声律学 被引量:1
20
作者 昝圣骞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2-77,共6页
词体声律研究是沈曾植词学的核心内容。在词话《菌阁琐谈》中,沈曾植揭示了词乐对唐宋词体体制的制约作用,并由此关照了词体发展、词曲嬗变和部分词家创作等问题,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见解。沈氏还利用《事林广记·音谱类》等文献,解读... 词体声律研究是沈曾植词学的核心内容。在词话《菌阁琐谈》中,沈曾植揭示了词乐对唐宋词体体制的制约作用,并由此关照了词体发展、词曲嬗变和部分词家创作等问题,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见解。沈氏还利用《事林广记·音谱类》等文献,解读了"字少声多"、"声中无字,字中有声"等重要词唱法术语,颇具开创性。沈曾植词体声律研究的思想与方法,在近现代词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曾植 《菌阁琐谈》 词体声律 词乐 词唱法 现代词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