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北滨海平原冰后期古地理演化与沉积物物源研究 被引量:60
1
作者 杨守业 李从先 张家强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65-72,共8页
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长江与黄河对冰后期的苏北滨海平原发育与苏北南黄海潮成砂体的形成影响巨大。冰后期早期长江物质影响大于黄河。黄河供给泥沙量较少 ,且对本区影响主要在北部、中部地区。公元 112 8年黄河改道由苏北入海之后 ,... 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长江与黄河对冰后期的苏北滨海平原发育与苏北南黄海潮成砂体的形成影响巨大。冰后期早期长江物质影响大于黄河。黄河供给泥沙量较少 ,且对本区影响主要在北部、中部地区。公元 112 8年黄河改道由苏北入海之后 ,黄河影响范围明显大于长江。长江仅由个别狭窄的汊道提供有限的物质而影响范围较小。古长江主流并未由琼港地区入海 ,而携带大量物质建设潮成砂体。最近 2 0 0 0年来本区沉积物主要由黄河提供。分析表明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在沉积物物源判别时 ,可有效的避免水动力因素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后期 古地理演化 沉积物物源 苏北滨海平原 元素地球化学
下载PDF
苏北滨海平原全新世沉积物物源研究——元素地球化学与重矿物方法比较 被引量:40
2
作者 杨守业 李从先 张家强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458-463,共6页
运用元素地球化学与重矿物方法对苏北滨海平原全新世沉积物物源进行的比较研究表明,沉积物形成主要由长江与黄河提供物质来源,且又以黄河物源为主。全新世早期长江物质对本区影响范围大于黄河,黄河供给泥沙量较少,对本区影响主要在... 运用元素地球化学与重矿物方法对苏北滨海平原全新世沉积物物源进行的比较研究表明,沉积物形成主要由长江与黄河提供物质来源,且又以黄河物源为主。全新世早期长江物质对本区影响范围大于黄河,黄河供给泥沙量较少,对本区影响主要在北部、中部地区。全新世最大海侵之后,黄河曾由苏北入海并携带了大量泥沙,其影响范围明显大于长江,长江仅由狭窄的汊道提供有限的物质而影响范围较小。最近2000 年来本区沉积物物源主要由黄河提供。分析表明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在沉积物物源判别时,可有效的避免水动力因素影响,而相对重矿物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物源 苏北滨海平原 元素地球化学 重矿
下载PDF
辽东湾中部晚第四纪沉积物物源与沉积环境:来自碎屑矿物和自生黄铁矿的证据 被引量:9
3
作者 王利波 李军 +3 位作者 赵京涛 胡邦琦 窦衍光 孙荣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9-48,共10页
对渤海辽东湾LDD7岩心的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碎屑矿物鉴定,分析了岩心轻重矿物组合、粗颗粒沉积物物质来源、碎屑矿物特征指数及氧同位素3期渤海相对海平面位置。结果表明,轻矿物是以石英和长石为主的组合,片状矿物和碳酸盐矿物次之;重矿... 对渤海辽东湾LDD7岩心的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碎屑矿物鉴定,分析了岩心轻重矿物组合、粗颗粒沉积物物质来源、碎屑矿物特征指数及氧同位素3期渤海相对海平面位置。结果表明,轻矿物是以石英和长石为主的组合,片状矿物和碳酸盐矿物次之;重矿物是以角闪石类、绿帘石类、云母类和自生黄铁矿为主的组合,其次为金属矿物、石榴子石和榍石等。岩心为多源沉积,物质主要来源于辽河、滦河和黄河等中大型河流的入海沉积物。碳酸盐矿物作为黄河的特征矿物,指示黄河对岩心低海平面时期的沉积层影响较大。石英/长石比值、极稳定矿物ZTR指数和磷灰石ATi指数之间具有一定的对应性,能够大致反映流域的风化程度,但在利用这些指数指示风化作用时不能忽视物源对它们的影响。与还原环境密切相关的自生黄铁矿在水动力较弱且富含有机质的河漫滩、湖泊相和潮滩相中含量高。渤海岩心中氧同位素3期沉积物的年代和距现代海平面深度投点整体位于全球海平面上方,考虑到沉积环境水深、构造沉降和沉积物压实等因素,渤海相对海平面位置高于全球平均海平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矿 沉积物物源 化学风化 海平面 辽东湾
下载PDF
北极东西伯利亚陆架沉积物物源:来自黏土矿物和化学元素的证据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秋玲 乔淑卿 +5 位作者 石学法 胡利民 陈禹飞 白亚之 朱爱美 崔菁菁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6-89,共14页
本文对北极东西伯利亚陆架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粒度、黏土矿物以及常微量元素测定,阐述了粒度、黏土矿物和常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利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划分了不同的沉积区,并探讨了各区沉积物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可以划分为4个... 本文对北极东西伯利亚陆架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粒度、黏土矿物以及常微量元素测定,阐述了粒度、黏土矿物和常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利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划分了不同的沉积区,并探讨了各区沉积物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可以划分为4个沉积区:(1)东西伯利亚海近岸河口区(Ⅰ区),沉积物以粉砂和砂质粉砂为主,TiO_(2)、Zr、SiO_(2)含量较高,其他元素在该区都处于低值,La/Th与Zr/Hf比值在4个沉积区中为最大值,黏土矿物中伊利石含量占绝对优势,约为70%,该区受到河流与海岸侵蚀物质输入的强烈影响;(2)东西伯利亚海中部(Ⅱ区),沉积物以粉砂和泥为主,MnO、Ba与Ni等元素在该区含量较高,黏土矿物组合与Ⅰ区类似,La/Th和Zr/Hf比值比Ⅰ区略低,该区沉积物以河流输入的细粒沉积物为主,受海冰等过程的影响发生了混合,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海洋自生组分开始增多;(3)东西伯利亚海北部深水区(Ⅲ区),沉积物以泥为主,Al_(2)O_(3)、K_(2)O、V、Li等在该区达到最大值,La/Th和Rb/Th比值与Ⅱ区极其类似,伊利石含量在该区为最低值,蒙皂石与高岭石含量在该区达到最大值(>10%),该区细粒沉积物很可能受大西洋水体以及波弗特环流的影响;(4)楚科奇海(Ⅳ区),该区沉积物主要由粉砂和砂质粉砂组成,CaO、P2O_(5)等在该区含量较高,Rb/Th、La/Th与Zr/Hf均为4个沉积区的最小值,绿泥石在该区最为富集,该区沉积物受太平洋入流水的影响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物源 黏土矿 常微量元素 东西伯利亚海 楚科奇海
下载PDF
洞庭湖区沉积物物源推断的地球化学指标与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魏军才 张建新 +1 位作者 邢旭东 鲁江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44-449,共6页
在对洞庭湖区钻孔岩心进行地球化学采样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总结了不同物源沉积物元素及其组合的地球化学特征,认为长江物源与四水(湘、资、沅、澧)相比,以富Fe、Na、Ca和Mg、贫Si、高CaO/MgO、Cr/Th、Ca/Cd、Ti/Si、TC/N,低K/Na等为特征... 在对洞庭湖区钻孔岩心进行地球化学采样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总结了不同物源沉积物元素及其组合的地球化学特征,认为长江物源与四水(湘、资、沅、澧)相比,以富Fe、Na、Ca和Mg、贫Si、高CaO/MgO、Cr/Th、Ca/Cd、Ti/Si、TC/N,低K/Na等为特征,通过散点图和因子分析筛选出Cr/Th等8个指标,构建物质来源地球化学推断的判别方程,利用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绘制湖区表层沉积物的判别得分图,划分出了长江和四水物源的两个沉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物源 洞庭湖区 因子分析 判别分析
下载PDF
西南印度洋中脊扩张轴部(34.9°S)西翼沉积物地球化学分析及物源探讨 被引量:2
6
作者 林震 于洪军 +4 位作者 徐兴永 杨继超 易亮 付腾飞 吕文哲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29,共16页
西南印度洋中脊沉积物来源广泛,是区域海洋环境演化的记录器,对其沉积物特征及物源研究是区域古海洋研究的基础。对采自西南印度洋中脊扩张轴部(34.9°S)西翼的重力柱沉积物样品进行总碳、总有机碳、生物硅、主量元素、微量及稀土... 西南印度洋中脊沉积物来源广泛,是区域海洋环境演化的记录器,对其沉积物特征及物源研究是区域古海洋研究的基础。对采自西南印度洋中脊扩张轴部(34.9°S)西翼的重力柱沉积物样品进行总碳、总有机碳、生物硅、主量元素、微量及稀土元素测试,测试结果显示,样品中生物成因组分为沉积物的主要组成,主要包括碳酸盐和二氧化硅;主微量元素除了Ca、Sr与LOI外,其余元素的分布趋势基本一致,且相关系数基本大于0.8。结合不同生物组分特点进行分析计算,获得了沉积物中各生物组分的含量。去除生物成因组分重新计算了非生物成因元素含量,通过潜在物源及相应地球化学指标对比分析,发现非生物成因组分主要由非洲南部风成陆源物质组成,含少量洋中脊硫化物与结壳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印度洋脊 地球化学 沉积物物源
下载PDF
南沙群岛海域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32
7
作者 田正隆 戴英 +1 位作者 龙爱民 陈绍勇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14,共7页
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测定了南沙群岛海域3个站位沉积物中的稀土元素(REE)和过渡金属元素的含量,讨论了沉积物中REE水平及深度分布的变化特征,以特征金属元素为指标对3个站位进行了沉积区划分,同时对 REE与 10 种金属元素的相关性... 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测定了南沙群岛海域3个站位沉积物中的稀土元素(REE)和过渡金属元素的含量,讨论了沉积物中REE水平及深度分布的变化特征,以特征金属元素为指标对3个站位进行了沉积区划分,同时对 REE与 10 种金属元素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个站分别为近大陆架残留沉积区、大陆坡深海沉积区和碳酸盐沉积区,各站 REE含量存在较大差别,但分布模式相似,均为轻稀土富集型和 Eu负异常,每个站各层 REE分布模式线几乎重合;3 个站沉积物中 REE都与 Ti、Zr有很好的相关性,与其它金属元素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表明3个站沉积物物源主要为陆源上地壳物质。结合测年资料,认为该海域3个站全新世以来沉积物物源变化很小,沉积环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沙群岛海域 稀土元素 沉积物物源 沉积环境
下载PDF
渤海中部现代黄河沉积物影响范围的稀土元素证据 被引量:9
8
作者 郑世雯 范德江 +1 位作者 刘明 张爱滨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5-103,共9页
黄河每年输入大量的沉积物进入渤海,入海沉积物的扩散和影响范围对该区的现代沉积作用、海洋生态环境、海洋工程环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本研究使用ICP-MS分析方法对渤海中部典型断面的4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稀土元素的测试,阐明... 黄河每年输入大量的沉积物进入渤海,入海沉积物的扩散和影响范围对该区的现代沉积作用、海洋生态环境、海洋工程环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本研究使用ICP-MS分析方法对渤海中部典型断面的4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稀土元素的测试,阐明渤海中部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发育特征,结合渤海周边主要河流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黄河现代沉积物扩散和影响范围。结果表明:渤海湾北部沿岸地区沉积物与滦河沉积物稀土元素特征相似,主要受到滦河物质输入影响;研究区南部稀土元素含量特征与黄河相近,主要接收黄河沉积物沉积;中间部分沉积物应为黄河、海河与滦河沉积物混合,使其稀土元素显示出与各河流不同的特征。现代黄河沉积物影响范围主要局限于渤海南部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稀土元素 黄河 渤海 沉积物物源
下载PDF
冲绳海槽DGKS9603孔细粒沉积物元素组合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10
9
作者 熊应乾 刘振夏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61-71,共11页
通过对冲绳海槽DGKS9603孔柱样高密度取样,提取样品中小于2μm的黏土粒级组分,利用ICP-AES进行常、微量元素含量分析后,再经多种方法处理数据,发现该孔沉积物物源时段分明:距今45~43ka以生物源作用为主,距今43~41ka以火山作用为主,距... 通过对冲绳海槽DGKS9603孔柱样高密度取样,提取样品中小于2μm的黏土粒级组分,利用ICP-AES进行常、微量元素含量分析后,再经多种方法处理数据,发现该孔沉积物物源时段分明:距今45~43ka以生物源作用为主,距今43~41ka以火山作用为主,距今41 0~11 2ka以陆源作用为主,距今11 2~0 0ka以生物源作用为主.元素和氧化物含量的垂向变化主要受古气候、古环境变化的影响.DGKS9603孔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清晰地记录了E3,YD,H1,LGM,H2,H3,H5七次变冷事件,并表明该孔很可能受到了A,B,C三次火山事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绳海槽 孔细粒沉积物 元素组合 数据处理 沉积物物源
下载PDF
华北晚中生代构造演化过程——根据太行山北部盆地沉积记录 被引量:13
10
作者 王永超 董树文 +2 位作者 施炜 岑敏 李江瑜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5-45,共11页
太行山北部地区处于燕山山脉和太行山山脉的交汇处,其侏罗纪—白垩纪叠加盆地发育过程记录了东西向盆地向北东向盆地转化过程,对刻画华北晚中生代陆内变形过程及其动力学背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太行山北部草沟堡盆地和招柏盆地为例,... 太行山北部地区处于燕山山脉和太行山山脉的交汇处,其侏罗纪—白垩纪叠加盆地发育过程记录了东西向盆地向北东向盆地转化过程,对刻画华北晚中生代陆内变形过程及其动力学背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太行山北部草沟堡盆地和招柏盆地为例,在盆地基本构造格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详细的沉积物物源分析、盆地原型再造等沉积学方法,结合岩浆岩同位素年代学数据,提出太行山北部晚中生代构造演化过程,主要经历四个发展演化阶段,包括中侏罗世晚期近南北向构造挤压与挠曲盆地发育、晚侏罗世近南北向弱伸展作用与壳源火山喷发、晚侏罗世末期—早白垩世早期北西—南东向构造挤压与前陆盆地形成、早白垩世北西—南东向伸展作用与幔源火山作用。构造体制转变本质上是动力学体系的转变,在中晚侏罗世东亚大陆多向汇聚体系之下,太行山北部经历的多期构造叠加和盆地叠置过程折射了蒙古—鄂霍茨克构造体系向滨太平洋构造体系的转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北部 晚中生代 沉积物物源分析 盆地原型再造 西伯利亚板块 Izanagi板块
下载PDF
低孔低渗油藏储层物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3-长4+5油层组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魏虎 任大忠 +2 位作者 苏国辉 张茜 张瑞 《地下水》 2013年第4期181-183,共3页
通过电镜、铸体薄片、物性、X衍射等测试分析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3、长4+5油层组的储层物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储层物性整体上呈现出低孔、低渗的特征,孔隙类型主... 通过电镜、铸体薄片、物性、X衍射等测试分析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3、长4+5油层组的储层物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储层物性整体上呈现出低孔、低渗的特征,孔隙类型主要以粒间孔隙、长石溶孔为主,长3、长4+5油层组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沉积相带、沉积物的物源及成岩作用是储层形成过程中关键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带 沉积物物源 成岩作用 陇东地区延长组
下载PDF
印度扇西边缘晚第四纪沉积过程演化 被引量:2
12
作者 P Govil P D Naidu 刘锐 《海洋地质动态》 2008年第5期14-16,共3页
关键词 印度板块 沉积过程 晚第四纪 演化 阿拉伯海 沉积物物源 早中新世 板块碰撞
下载PDF
北祁连山镜铁山地区镜铁山群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建仓 吴雯辉 +3 位作者 何谋惷 丁振举 胡新露 宫勇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27-746,共20页
镜铁山铁(铜)矿床是我国西北地区发现和勘探最早的大型铁(铜)矿床。对于铁矿床的成因,目前还存在不同的观点。笔者等对镜铁山铁铜矿床赋矿地层开展了岩石学和岩石化学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变质石英砂岩的SiO_(2)平均含量为96.95%、Al_(2)O... 镜铁山铁(铜)矿床是我国西北地区发现和勘探最早的大型铁(铜)矿床。对于铁矿床的成因,目前还存在不同的观点。笔者等对镜铁山铁铜矿床赋矿地层开展了岩石学和岩石化学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变质石英砂岩的SiO_(2)平均含量为96.95%、Al_(2)O_(3)平均为1.36%、Fe_(2)O_(3)平均为0.31%,SiO_(2)/Al_(2)O_(3)平均值为73.26,K_(2)O/Na_(2)O平均值为12.54;除Sn以外,其他微量元素平均含量均低于后太古宙澳大利亚页岩(PAAS)值,稀土元素总量显著低于PAAS值,具有弱的Eu正异常,Ce异常不明显;铁碧玉岩SiO_(2)平均含量为85.67%、Fe_(2)O_(3)平均含量为10.19%、SiO_(2)/Al_(2)O_(3)平均为430.47、K_(2)O/Na_(2)O平均为0.79;除Cu、Ba和Pb平均含量显著高于PAAS外,其他微量元素平均含量均低于PAAS,具有极低的稀土总量、较明显的Eu正异常和不明显的Ce异常;千枚岩SiO_(2)平均为63.56%、Al_(2)O_(3)平均为14.35%、Fe_(2)O_(3)平均为5.04%,K_(2)O平均为5.08%,MgO平均为2.46%,SiO_(2)/Al_(2)O_(3)=4.2~4.95,平均为4.44,除了Cu、Sr和U外,其他微量元素均高于PAAS,尤其是Sn和Ba显著高于PAAS。稀土元素总量与PAAS相当,Ce和Eu异常不明显。认为镜铁山群下岩组千枚岩和变质石英砂岩为陆源石英质沉积岩和中—中酸性火成岩在半干旱—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经历了中等—强烈的风化并在被动大陆边缘的氧化—贫氧—次氧化水体环境沉积而成,铁碧玉岩源岩主要为火成岩,形成于氧化的水体环境,为典型的热水成因。镜铁山铁矿为SEDEX型矿床,其形成与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铁山群 沉积物物源 构造环境 北祁连构造带 哥伦比亚超大陆
下载PDF
便携式XRF在自贡青龙山恐龙赋存地层古气候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4
作者 林寿海 李振江 +1 位作者 余旭辉 杨林 《中国科技信息》 2023年第7期68-71,共4页
近年来,XRF岩心扫描是一种新兴研究方法和手段,具有快速、无损、高分辨率以及不需要样品的预处理等特点,能快速无损获得高分辨率的分析结果,选择具有代表意义及指示意义的元素含量和比值等参数,可进行沉积物物源分析、古洪水事件研究、... 近年来,XRF岩心扫描是一种新兴研究方法和手段,具有快速、无损、高分辨率以及不需要样品的预处理等特点,能快速无损获得高分辨率的分析结果,选择具有代表意义及指示意义的元素含量和比值等参数,可进行沉积物物源分析、古洪水事件研究、区域降水量重建、海洋古生产力的估算、流域土壤侵蚀历史及风化状况研究、标志性气候事件的研究等各方面,从而帮助重建古环境或古气候,并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气候环境 古生产力 降水量重建 古洪水事件 气候事件 沉积物物源 高分辨率 土壤侵蚀
下载PDF
西藏山南地区上三叠统复理石郎杰学群岩性分布样式及其意义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朝凯 李祥辉 +1 位作者 王尹 孙勇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6-43,共8页
对西藏山南地区雅鲁藏布江以南的上三叠统复理石郎杰学群进行了野外地质调查,完成了14条地质路线调查和65个点的观测,重点统计了露头观测点陆源碎屑岩各种岩性的厚度。根据不同岩性(反映粒度大小)的厚度统计对每个观察点上的砂岩与(粉砂... 对西藏山南地区雅鲁藏布江以南的上三叠统复理石郎杰学群进行了野外地质调查,完成了14条地质路线调查和65个点的观测,重点统计了露头观测点陆源碎屑岩各种岩性的厚度。根据不同岩性(反映粒度大小)的厚度统计对每个观察点上的砂岩与(粉砂质)板岩厚度的比例进行了计算,将砂岩/板岩比值投点到平面图上,编绘出不同层位的砂岩/板岩比值等值线图。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层位的砂岩/板岩比值呈现由北向南变小的变化,反映了向南粒度变细的趋势;这一变化趋势与过去发表的由北而南古水流格局所反映的物源来源具有相同涵义,进一步支持并夯实了郎杰学群系北部来源而非印度大陆(特提斯喜马拉雅)来源的科学认识。物源来源和东西部砂岩/板岩比值的大小差异还暗示郎杰学群至少有两个主流物源方向和两个叠合的海底扇沉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分散样式 砂岩 板岩比值 郎杰学群 上三叠统 西藏南部
下载PDF
Study on the Biological Diversity of Nematode-trapping Fungi in Erhai Lake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晓燕 刘立盘 +3 位作者 苏锡钧 叶远邦 黄爱英 苏鸿雁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1年第8期1100-1102,共3页
[Objective]The research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biological diversity of nematode-trapping fungi in the sediment of Erhai Lake.[Method]616 pieces of sediments were collected from Erhai Lake.The traditional classificat... [Objective]The research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biological diversity of nematode-trapping fungi in the sediment of Erhai Lake.[Method]616 pieces of sediments were collected from Erhai Lake.The traditional classifi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methods were used to isolate,purify and identify.[Result]3 genera and 22 species of nematode-trapping fungi were isolated.Arthrobotrys oligospora,A.musiformis and Dactylella leptospora were the dominant species,and their detection rates were 28.05%,16.04% and 8.92% respectively.By analyzing the diversity of nematode-trapping fungi in four seasons,it was found that the biological diversity was richer in summer,spring and autumn,and the diversity indexes were 2.59,2.47 and 2.34 respectively.The diversity index in winter was 1.48 and was lower.Species forming the adhesive nets were predominant;positive rate was 41.00%.[Conclusion]The rich nematode-trapping fungi resource existed in Erhai Lake,and its biological diversity had the season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The nematode-trapping fungi which formed the viscous net were the dominant species in Erhai La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hai Lake Nematode-trapping fungi Biological diversity
下载PDF
印度-亚洲板块碰撞对东南亚的影响:来自婆罗洲的纪录
17
作者 Robert Hall +3 位作者 MarcoW.A.vanHattum Wim Spakman 蔡观强(翻译) 《海洋地质》 2010年第4期1-22,共22页
婆罗洲位于东南亚巽他大陆架隆起的中央,具有复杂的新生代沉积和变形地质历史,这一过程开始于普遍认为的印度板块对亚洲板块的碰撞。关于东亚和东南亚的一些构造重建揭示,由于亚洲板块受到印度板块的挤压,以婆罗洲为中央的大东南亚... 婆罗洲位于东南亚巽他大陆架隆起的中央,具有复杂的新生代沉积和变形地质历史,这一过程开始于普遍认为的印度板块对亚洲板块的碰撞。关于东亚和东南亚的一些构造重建揭示,由于亚洲板块受到印度板块的挤压,以婆罗洲为中央的大东南亚地块发生了顺时针的旋转,并沿着主干走滑断层向南漂移。然而,将婆罗洲仅视为一逃离亚洲的大型地块,与婆罗洲的地质历史不相符。挤压成因模型预测婆罗洲地块发生大规模顺时针旋转和位移,也与古地磁证据不相吻合,同时,没有证据表明亚洲大陆的主干走滑断层延伸到了婆罗洲。地震成像分析显示,东南亚深部下地幔存在一高速度异常,是俯冲的岩石圈板块;但是,这种认识可以为不同的构造模型包括构造挤出模型所解释。婆罗洲及其周缘盆地发育有巨厚的新生代沉积物,其中,大量的沉积物为始新世至早中新世期间被搬运到婆罗洲北部的克罗克浊积扇。但是,所有的证据表明这些沉积物来源于邻近源区,而不是来源于隆升的印度-亚洲碰撞带远源区。婆罗洲新生代的地质历史记录了古南海的俯冲和古海洋消失后的中新世碰撞过程,以及东南亚长期俯冲作用产生的各种地质响应。尽管如此,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印度-亚洲的碰撞影响到了婆罗洲新生代地质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巽他陆架 婆罗洲地质 地震成像 走滑断层 沉积物物源
下载PDF
Chemical profile of the secondary metabolites produced by a deep-sea sediment-derived fungus Penicillium commune SD-118 被引量:8
18
作者 尚卓 李晓明 +4 位作者 孟莉 李春顺 高书山 黄才国 王斌贵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2期305-314,共10页
Bioassay-guided fractionation of the crude extract from Penicillium commune SD-118, a fungus obtained from a deep-sea sediment sample, resulted in the isolation of a known antibacterial compound, xanthocillin X (1), a... Bioassay-guided fractionation of the crude extract from Penicillium commune SD-118, a fungus obtained from a deep-sea sediment sample, resulted in the isolation of a known antibacterial compound, xanthocillin X (1), and 14 other known compounds comprising three steroids (2-4), two ceramides (5 and 6), six aromatic compounds (7-12), and three alkaloids (13-15). Xanthocillin X (1) was isolated for the first time from a marine fungus. In the bioassay, xanthocillin X (1) displayed remarkable antimicrobial activity against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Escherichia coli, and significant cytotoxicity against MCF-7, HepG2, H460, Hela, Du145, and MDA-MB-231 cell lines. Meleagrin (15) exhibited cytotoxicity against HepG2, Hela, Du145, and MDA-MB-231 cell lines.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the cytotoxicity of xanthocillin X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guided isolation deep-sea sediment-derived fungus Penicillium commune xanthocillin X antibacterial activity CYTOTOXICITY
原文传递
Distribution and Source of Main Contaminants in Surface Sediments of Tidal Flats in the Northern Shandong Province 被引量:1
19
作者 LIU Zhijie LI Peiying +2 位作者 ZHANG Xiaolong LI Ping XU Yuanqin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4年第5期842-850,共9页
Twenty-nine samples of surface sediments from tidal flats in the Northern Shandong Province were collected for grain size, heavy metal(Hg, Cu, Pb, Zn, Cd, and Cr), and oil pollution analyses. The geoaccumulation index... Twenty-nine samples of surface sediments from tidal flats in the Northern Shandong Province were collected for grain size, heavy metal(Hg, Cu, Pb, Zn, Cd, and Cr), and oil pollution analyses. The geoaccumulation index(Igeo) and factor analysis were introduced to evaluate sediment quality and source of contaminants. The mean concentrations of Hg, Cu, Pb, Zn, Cd, Cr, and oil in the surface sediments in the study area are 0.033, 17.756, 19.121, 55.700, 0.291, 59.563, and 14.213 μg g-1, respectively. The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in the old delta lobe i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abandoned delta lobe; however, the opposite was observed for oil pollution. The Igeo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surface sediments in the study area is in good condition. The heavy metal pollution levels show a descending order: Cd> Hg> Cr> Cu> Zn> Pb, Cd being the main pollutant. The contamination level for in the study area is relatively lower than those for China's other tidal flats. Heavy metals are mainly derived from natural sources of rock weathering and erosion, partly influenced by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discharge. However, oil pollution is mainly from runoff input, motorized fishing boat sewage, and oil exploi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dal flat sediments heavy metals quality evaluation factor analysis source of contaminants Northern Shandong Province
下载PDF
Distribution and Provenance of Detrital Minerals in Southern Coast of Shandong Peninsula 被引量:9
20
作者 LIU Jinqing YIN Ping +4 位作者 ZHANG Yong SONG Hongying BI Shipu CAO Zhimin LIU Shanshan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5期747-756,共10页
Detrital minerals of 137 offshore and 22 river sediment samples collected from Qingdao coastal areas have been analyzed. Four mineral assemblage provinces can be classified by Q-mode cluster analysis. Factor analysis ... Detrital minerals of 137 offshore and 22 river sediment samples collected from Qingdao coastal areas have been analyzed. Four mineral assemblage provinces can be classified by Q-mode cluster analysis. Factor analysis identifies two major factors that account for the total variability in most common minerals: 1)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of quartz, hornblende, actinolite, micas, and authigenic pyrite, 41.55% of the variability is related to sediment sources; 2)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of epidote, garnet, sphere, and ilmenite, 23.21% can be related to strong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that control transport and sedimentation. By comparing mineral compositions of river waters in the study area, the following four mineral provenances can be identified. The Qingdao-Laoshan nearshore area has a quartz-feldspar-epidote-hornblende-limenite-limonite-sphene assemblage, which is largely attributed to relict sediment and coastal erosion. The Jimo-Haiyang nearshore area has a quartz-feldspar-hornblende-epidote-limonite-mica-actinolite assemblage, derived largely from the Wulong River and Rushan River, and is also affected by the Huanghe River, while the Qianliyan Island area in the deeper offshore area separated by a mud belt has a similar assemblage. The Haiyang-Rushan nearshore area has a quartz-feldspar-hornblende-epidote-micas-limonite assemblage, indicating multiple sources from the Rushan River, the Wulong River, the Huanghe River, and coastal erosion. The central area, located in an eddy center, has a mica-authigenic pyrite-hornblende-quartz-feldspar assemblage, indicating multiple sources dominated by Huanghe River distal sedi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artz assemblage coastal Coast Qingdao Shandong pyrite garnet sedimentation mineral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