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桑沟湾贝类养殖区沉积碳库年汇入速率的高分辨率记录及其对人类养殖活动的响应 被引量:3
1
作者 白怀宇 刘赛 +2 位作者 杨茜 黄凌风 孙耀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8-105,共8页
本研究对2014年取自桑沟湾贝类养殖区的柱状沉积物进行分析,测定每层沉积物中总碳(TC)、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的质量分数,并计算总无机碳(TIC)、海源性有机碳(C_(m))和贝壳无机碳(Shell-IC)的质量分数以及各组分碳在总碳中的贡献率,... 本研究对2014年取自桑沟湾贝类养殖区的柱状沉积物进行分析,测定每层沉积物中总碳(TC)、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的质量分数,并计算总无机碳(TIC)、海源性有机碳(C_(m))和贝壳无机碳(Shell-IC)的质量分数以及各组分碳在总碳中的贡献率,同时对其年汇入速率(BF)进行估算。结合^(210)Pb测年法,研究近80年沉积碳库各种碳的年汇入速率的高分辨率记录,发现其中TC、TIC、TOC、C_(m)和Shell-IC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09%、0.75%、0.34%、0.15%和0.06%。研究还发现,TIC是TC的主要形式,在1960—2010年的贡献率保持在60%以上。C_(m)的质量分数在2010年前无较大幅度的波动,但在2010年后显著增加,使得C_(m)/TC及TOC/TC也显著提升。Shell-IC在养殖活动开始后至2000年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各组分碳的年汇入速率在1960—2000年间随海水养殖活动呈现相应的变化,之后由于养殖规模和格局的调整,BF_(C_(m))、BF_(TOC)和BF_(TC)显著升高,BF_(TIC)降低,BF_(Shell-IC)先升高后降低。桑沟湾的海水养殖活动影响着贝类养殖区沉积碳库的组成和年汇入速率,碳库各组分的变动也体现出与之相应的变化。本研究详细描述了人类海水养殖活动在开始后的50年里对沉积碳库年汇入速率的影响特征,也为今后陆架海区水产养殖活动的合理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碳库 汇入速率 海水养殖 桑沟湾
下载PDF
蓝藻水华衰亡对沉积物碳库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汪旋 李致春 +5 位作者 李翔 许晓光 张思远 王慧敏 厉荣强 王国祥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46-356,共11页
湖泊沉积物碳库作为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湖泊碳循环起重要作用,而蓝藻水华衰亡过程对湖泊碳库稳定性影响研究较少.本研究采集太湖蓝藻、湖水、沉积物样品,建立蓝藻水沉积物室内模拟实验系统,分析蓝藻水华衰亡过程中沉积物碳... 湖泊沉积物碳库作为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湖泊碳循环起重要作用,而蓝藻水华衰亡过程对湖泊碳库稳定性影响研究较少.本研究采集太湖蓝藻、湖水、沉积物样品,建立蓝藻水沉积物室内模拟实验系统,分析蓝藻水华衰亡过程中沉积物碳库易氧化有机碳(EOC)、惰性有机碳(ROC)、微生物量碳(MBC)、轻组有机碳(LFOC)和重组有机碳(HFOC)的变化规律,探究蓝藻水华衰亡过程对湖泊碳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蓝藻水华衰亡前期(1~9天),ROC缓慢下降,EOC和LFOC快速下降,MBC有所增加;衰亡中期(10~45天),沉积物TOC和ROC含量升高;衰亡末期(46~63天),HFOC和ROC等稳定有机碳进入一个从缓慢分解逐渐趋于稳定的阶段.周期性的蓝藻水华暴发、衰亡和湖泊稳定性有机碳的日渐累积,最终会对沉积物碳库有机碳组分及其稳定造成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 有机 蓝藻 循环
下载PDF
海南岛近海有机碳沉积特征及其碳通量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丁文慈 赵由之 陈文山 《琼州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26-29,共4页
根据海南临高——三亚——琼海近海表层沉积性有机碳分布、粒度、Eh值、Fe3+/Fe2+值、稳定碳同位素δ13Corg值等参数以及洋流对有机碳沉积的影响,将海南岛近海沉积有机碳库划分为六个区,并计算了海南岛近海的沉积有机碳通量.
关键词 海南岛 近海 沉积 有机通量
下载PDF
易分解碳输入模式对沉积物共代谢效应的影响
4
作者 马杰 吴晓东 +7 位作者 石瑞洁 闫兴成 季铭 许晓光 王国祥 党馨逸 蒋燕妮 叶子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96-400,共5页
通过构建室内微宇宙系统,运用稳定碳同位素示踪法,解析混合处理组中各有机组分代谢释放的CO2含量,探讨相对易分解碳源的输入对湖泊沉积物有机碳矿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相对易分解碳源的处理组中,CO2排放量明显升高,较对照组分别... 通过构建室内微宇宙系统,运用稳定碳同位素示踪法,解析混合处理组中各有机组分代谢释放的CO2含量,探讨相对易分解碳源的输入对湖泊沉积物有机碳矿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相对易分解碳源的处理组中,CO2排放量明显升高,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45.49%(单次添加组)、52.61%(重复添加组)和57.65%(连续添加组),分次添加模式明显造成更高CO2排放量.各组中由沉积物矿化产生的CO2排放量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6.92%(单次添加组)、24.26%(重复添加组)、27.40%(连续添加组).尽管不同添加模式下,各组均表现为正向共代谢效应(即促进沉积物有机碳分解),但在培养结束时整体有机碳含量均净增加.葡萄糖促进了沉积物有机碳的矿化能力,但对自身代谢影响较小.考虑到富营养化湖泊中藻类的爆发频次和范围都进一步增加,藻类碎屑源源不断激发的共代谢效应不可忽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湖泊沉积物的“碳汇”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湖泊 共代谢效应 输入模式 沉积 稳定同位素
下载PDF
海洋生态系统储碳过程的多尺度调控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4
5
作者 黄邦钦 刘光兴 +2 位作者 史大林 韦刚健 柳欣 《中国基础科学》 2017年第1期27-29,共3页
海洋是地表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显著影响地球气候系统。生物泵和微型生物碳泵是海洋储碳的两个重要途径,其储碳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海洋和大气中的碳库变动,是碳增汇的关键过程。本项目目标是阐明海... 海洋是地表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显著影响地球气候系统。生物泵和微型生物碳泵是海洋储碳的两个重要途径,其储碳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海洋和大气中的碳库变动,是碳增汇的关键过程。本项目目标是阐明海洋固碳过程和储碳机理,诠释海洋酸化对固碳和储碳的影响,建立古海洋沉积碳库变动与全球变化的关联,深入揭示海洋生态系统储碳过程的多尺度调控机理。项目将从现代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入手,研究不同层级水平上海洋生态系统的固碳过程、储碳机制及其对海洋酸化的响应;并结合不同沉积系统近2000年来的碳库变动,以及工业革命以来高分辨率的海水温度、p H值和碳库记录,探讨海洋碳库变动对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阐明生物泵和微型生物碳泵储碳的调控机理。项目的实施将显著提升我国在海洋碳循环和储碳机制研究领域的国际地位,为我国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和实施海洋碳增汇政策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储 海洋生物泵 微型生物 海洋酸化 沉积碳库记录 全球变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