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沙塘鳢属(Odontobutis)鱼类之一新种(鲈形目:沙塘鳢科) 被引量:32
1
作者 伍汉霖 陈义雄 庄棣华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2002年第1期6-13,共8页
报道采自长江中游、珠江水系及海南岛的沙塘鳢属鱼类中有一种是新种 ,定名为 :中华沙塘鳢OdontobutissinensisWu ,ChenetChongsp .nov .。此新种眼后方无感觉管孔C ,与仅产于日本的暗色沙塘鳢Odontobutisobscura (TemmincketSchlegel)相... 报道采自长江中游、珠江水系及海南岛的沙塘鳢属鱼类中有一种是新种 ,定名为 :中华沙塘鳢OdontobutissinensisWu ,ChenetChongsp .nov .。此新种眼后方无感觉管孔C ,与仅产于日本的暗色沙塘鳢Odontobutisobscura (TemmincketSchlegel)相似 ,而与沙塘鳢属 (Odontobutis)所有种类 (其眼后方均有感觉管孔C)易于区别。本新种与暗色沙塘鳢可以下列特征加以区别 :第一背鳍具 6鳍棘 ,胸鳍具 14~ 15鳍条 ,纵列鳞39~ 4 2 ,横列鳞 16~ 17;暗色沙塘鳢第一背鳍具 7鳍棘 ,胸鳍具 16鳍条 ,纵列鳞 36~ 38,横列鳞 13~ 15。新种模式标本与副模标本均存于上海水产大学鱼类研究室 ,其体长及采集地详见本文叙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沙塘 鱼类 新种 鲈形目 沙塘鳢科
下载PDF
海南新沙塘鳢的繁殖和胚胎发育
2
作者 柯伟清 刘至治 +2 位作者 钟英斌 李晨虹 刘志伟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70,共8页
为探究海南新沙塘鳢(Neodontobutishainanens)繁殖和胚胎发育的特性,观察并记录10对人工繁育的海南新沙塘鳢的繁殖周期,采用显微镜观察其胚胎发育过程及其形态变化。结果显示:在28℃水温下,人工繁育的海南新沙塘鳢约6月龄时达到性成熟,... 为探究海南新沙塘鳢(Neodontobutishainanens)繁殖和胚胎发育的特性,观察并记录10对人工繁育的海南新沙塘鳢的繁殖周期,采用显微镜观察其胚胎发育过程及其形态变化。结果显示:在28℃水温下,人工繁育的海南新沙塘鳢约6月龄时达到性成熟,能够连续多次产卵,繁殖周期约5~9d;在交配前后1d的时间里,雄性海南新沙塘鳢出现体色(特别是鳃部)变黑的现象;海南新沙塘鳢受精卵呈椭圆形,其一端具黏性附着细丝;在(20±2)℃水温下,其胚胎发育历时约157 h,可分为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肌肉效应期和孵化出膜期8个时期,分别历时50 min、4 h 30 min、6 h 40 min、5 h、2 h、16 h、110 h、12 h;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其卵黄囊上始终出现油球。海南新沙塘鳢的繁殖和胚胎发育特征与其他塘鳢科鱼类相似,但在器官发育时序上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新沙塘 胚胎发育 沙塘鳢科
下载PDF
沙塘鳢科鱼类的DNA条形码及分子系统学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杨承忠 黄杰 +4 位作者 卡迪丽亚·克依木 唐丹 潘超 徐翔 杨波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7-142,共6页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和大量分子生物学数据的积累,通过分析特定基因序列来了解生物多样性及有关差异已成为物种鉴定、种间亲缘关系和物种进化研究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DNA条形码(DNA barcode)技术是通过分析一个标准的目的基因序...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和大量分子生物学数据的积累,通过分析特定基因序列来了解生物多样性及有关差异已成为物种鉴定、种间亲缘关系和物种进化研究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DNA条形码(DNA barcode)技术是通过分析一个标准的目的基因序列从而对物种进行鉴定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条形码 COI基因 CYTB基因 沙塘鳢科 系统发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