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阿拉善地区两种沙蜥的基础形态对比及饲养方法研究
1
作者 唐缙涵 雍容 杨启航 《黑龙江科学》 2024年第18期45-47,共3页
沙蜥属物种形态差距较小,栖息地重合度较高,常难以区分。为区分两种阿拉善地区常见的沙蜥,探究沙蜥的人工饲养与繁育,进一步保护与开发利用荒漠地区小型爬行动物,以阿拉善地区的两种沙蜥为研究对象,汇总其基础形态差异,测定体躯指标,进... 沙蜥属物种形态差距较小,栖息地重合度较高,常难以区分。为区分两种阿拉善地区常见的沙蜥,探究沙蜥的人工饲养与繁育,进一步保护与开发利用荒漠地区小型爬行动物,以阿拉善地区的两种沙蜥为研究对象,汇总其基础形态差异,测定体躯指标,进行短期室内饲养,由此提出室内养殖方法。结果表明,两种沙蜥在基础形态上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荒漠沙蜥体型显著大于草原沙蜥。草原沙蜥体色呈土灰色,荒漠沙蜥体色呈褐黄色。对沙蜥进行室内饲养时需提供适宜的沙地环境,辅以加温日灯、UVB紫外线灯,以黄粉虫、蟋蟀为主要食物,偶尔投喂其他昆虫作为营养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 草原沙蜥 荒漠沙蜥 形态对比 人工饲养
下载PDF
新疆叶城沙蜥生境适宜性评价及生境廊道模型构建
2
作者 蒋罗雪 李政余 +5 位作者 陈天莹 段嘉宝 赵伟 祁玥 陈伟基 李铀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4-366,共13页
保护或创造破碎化生境中的景观连通性被认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以及促进野生动植物种群的流动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关键战略,而生境廊道是恢复和保护景观连通性的常用策略。以塔里木盆地为例,结合该区域内叶城沙蜥(Phrynocephalus a... 保护或创造破碎化生境中的景观连通性被认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以及促进野生动植物种群的流动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关键战略,而生境廊道是恢复和保护景观连通性的常用策略。以塔里木盆地为例,结合该区域内叶城沙蜥(Phrynocephalus axillaris)21个栖息地分布点数据,运用MaxEnt模型对该区域叶城沙蜥的生境适宜性进行分析,并综合植被类型、地理因素、人为干扰等因素,利用Linkage Mapper工具构建适宜叶城沙蜥扩散的潜在生境廊道。结果表明:对叶城沙蜥潜在适宜分布区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包括最冷季度平均气温、最冷月份最低气温、植被覆盖类型、最冷季度降水量、坡度及最干月份降水量。在所记录到的21个叶城沙蜥分布点中,6个属于最佳栖息地,6个属于适宜栖息地,另外9个属低适宜栖息地。以MaxEnt模型分析的叶城沙蜥适宜区分布情况为基础,共构建32条生境廊道,包括11条长距离廊道和21条短距离廊道。其中短距离廊道连通邻近栖息地,长距离廊道连通南北栖息地。研究结果有助于优化叶城沙蜥栖息地格局,同时为塔里木盆地区域周边及部分吐鲁番盆地爬行类物种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并为荒漠生态系统的物种保护与保护区规划提供借鉴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城沙蜥 Linkage Mapper MaxEnt模型 生境廊道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沙蜥属一有效种贵德沙蜥及红原沙蜥的分类研究(蜥蜴亚目:鬣蜥科) 被引量:16
3
作者 王跃招 曾晓茂 +4 位作者 方自力 吴贯夫 刘志君 Theodore J.Papenfuss Robert J.Macey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72-383,共12页
形态、染色体特征聚类分析表明过去归入青海沙蜥的天祝、贵德居群被聚为一支 ,而青海沙蜥的其它居群和红原沙蜥聚为另一支 ,证明贵德、天祝居群与青海沙蜥有显著区别 ,应当恢复贵德沙蜥Phrynocephalusputjatia为有效种。贵德沙蜥与青海... 形态、染色体特征聚类分析表明过去归入青海沙蜥的天祝、贵德居群被聚为一支 ,而青海沙蜥的其它居群和红原沙蜥聚为另一支 ,证明贵德、天祝居群与青海沙蜥有显著区别 ,应当恢复贵德沙蜥Phrynocephalusputjatia为有效种。贵德沙蜥与青海沙蜥的主要鉴别特征是前者的尾长大于吻肛长 ,后者的尾短 ,小于吻肛长 ,前者背鳞 10 0枚以上 ,后者背鳞不到 10 0枚。红原沙蜥Phryno cephalushongyuanensis与青海沙蜥的染色体和形态特征相似 ,应归隶青海沙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蜥 蜴亚目 青海沙蜥 贵德沙蜥 红原沙蜥 分类
下载PDF
新疆尉犁地区两种沙蜥的巢址特征比较
4
作者 钟文 赵伟 +2 位作者 祁玥 陈伟基 李铀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74-382,共9页
巢穴为动物栖息、避敌和育幼提供了适宜的空间,了解动物巢址选择的特征对于物种的管理和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解爬行类动物巢址选择的特征,以塔里木盆地的2种优势蜥种——新疆中部尉犁县叶城沙蜥(Phrynocephalus axillaris)和南疆沙... 巢穴为动物栖息、避敌和育幼提供了适宜的空间,了解动物巢址选择的特征对于物种的管理和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解爬行类动物巢址选择的特征,以塔里木盆地的2种优势蜥种——新疆中部尉犁县叶城沙蜥(Phrynocephalus axillaris)和南疆沙蜥(Ph. forsythii)为研究对象,对巢址特征因子(巢穴温度、巢穴深度、巢穴湿度、巢口方向和巢口倾角)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了2种沙蜥对巢穴选择的倾向性。结果表明:2种沙蜥均能在干旱的土壤中建巢,卵胎生的南疆沙蜥相比卵生的叶城沙蜥巢穴温度更低,巢倾角更大(p<0.05),但巢穴深度未达显著水平(p=0.126),二者对巢口方向均无明显偏好,具有随机性。研究结果进一步补充了塔里木盆地2种沙蜥的生态学资料,为后续巢址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疆沙蜥 叶城沙蜥 巢址选择 巢址特征
下载PDF
三种沙蜥消化道的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郭砺 包孟彩 栾雅文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2期291-293,共3页
三种沙蜥消化道的组织学研究郭砺,包孟彩,栾雅文(内蒙古大学生物学系,010021,呼和浩特)关键词草原沙蜥荒漠沙蜥变色沙蜥消化道组织学中图资料分类号Q959.62Q954.581材料与方法材料于1997年5月采自内... 三种沙蜥消化道的组织学研究郭砺,包孟彩,栾雅文(内蒙古大学生物学系,010021,呼和浩特)关键词草原沙蜥荒漠沙蜥变色沙蜥消化道组织学中图资料分类号Q959.62Q954.581材料与方法材料于1997年5月采自内蒙古西部,均为体长大于50mm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沙蜥 荒漠沙蜥 变色沙蜥 消化道 组织学
下载PDF
红尾沙蜥鸟氨酸脱羧酶1高原适应的分子机理
6
作者 齐建伟 赵飞 +2 位作者 黄宇哲 黄海霞 鲁松松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81-688,共8页
运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分子进化和计算生物学等分析方法对红尾沙蜥鸟氨酸脱羧酶1(ODC1)基因结构、表达量、正选择位点以及蛋白质理化性质和结构展开研究,旨在阐明ODC1基因在沙蜥属不同海拔物种中的表达模式和在高海拔红尾沙蜥中低氧... 运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分子进化和计算生物学等分析方法对红尾沙蜥鸟氨酸脱羧酶1(ODC1)基因结构、表达量、正选择位点以及蛋白质理化性质和结构展开研究,旨在阐明ODC1基因在沙蜥属不同海拔物种中的表达模式和在高海拔红尾沙蜥中低氧适应的分子机理.结果显示,ODC1基因在红尾沙蜥4个组织中的表达量约为荒漠沙蜥的2.25、1.14、2.51和4.82倍,其中在肝脏、脑和心脏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荒漠沙蜥.红尾沙蜥ODC1蛋白质的总平均亲水性系数和不稳定性系数分别为-0.122和46.51,较荒漠沙蜥亲水性更高、结构更稳定.红尾沙蜥ODC1蛋白质位于β/α桶状结构域的222Gly→Ala(潜在的正选择位点)和228Ser→Asn两个突变使得该区域结构更紧凑,并使得蛋白质活性中心体积由荒漠沙蜥的0.7343 nm^(3)增大到红尾沙蜥的0.7448 nm^(3),且活性中心亲水性增大.位于β层片结构域的446Ile→Met氨基酸突变使得该区域的无规则卷曲被α螺旋取代,蛋白质稳定性增强.红尾沙蜥ODC1基因表达量的显著上调和氨基酸突变导致的蛋白质结构稳定性增强均有利于蛋白质在溶液中积累到较高的浓度.氨基酸突变导致的红尾沙蜥ODC1蛋白质活性中心体积增大和亲水性升高对提高该酶的催化效率有一定作用.红尾沙蜥ODC1基因的高表达和蛋白质结构的改变,可能通过提高多胺物质的生物合成,对低氧引起的机体组织损伤后的修复和肺动脉高压的缓解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氨酸脱羧酶 高原低氧适应 分子进化 表达量 红尾沙蜥
原文传递
基于核基因和微卫星的叶城沙蜥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谢慧 蒋罗雪 +5 位作者 赵伟 祁玥 段嘉宝 李孟纯 刘筱烨 李铀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6期81-87,共7页
为了研究我国特有物种叶城沙蜥(Phrynocephalus axillaris)的遗传多样性,采用微卫星和核基因分子标记方法,对新疆7个地区所采集的96只叶城沙蜥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基于对6个微卫星位点和核基因BDNF的PCR扩增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利... 为了研究我国特有物种叶城沙蜥(Phrynocephalus axillaris)的遗传多样性,采用微卫星和核基因分子标记方法,对新疆7个地区所采集的96只叶城沙蜥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基于对6个微卫星位点和核基因BDNF的PCR扩增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利用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群体单倍型多样性为0.707和平均核酸多样性为0.003 14,观察到的杂合度平均值和预期杂合度平均值分别为0.52和0.65,总Fst值为0.175,发现试验研究所采集的叶城沙蜥群体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及种群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分化。综合分析说明采集的叶城沙蜥群群体间遗传交流水平低,存在较高程度的遗传分化,但由于样本较少仍需对叶城沙蜥种群遗传特征进一步研究。补充和丰富了新疆部分地区叶城沙蜥的基础遗传数据,为后续合理利用及保护该地区内其他物种的种质资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城沙蜥 微卫星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遗传 种群
下载PDF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塔里木盆地5个地区南疆沙蜥种群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分析
8
作者 段嘉宝 农静娴 +2 位作者 李孟纯 杨天乐 李铀 《现代畜牧兽医》 2023年第8期10-14,共5页
研究旨在更好地合理科学化保护南疆沙蜥。试验利用微卫星标记手段对塔里木盆地5个地区的南疆沙蜥进行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5个南疆沙蜥群体在4个微卫星位点观测杂合度、期望杂合度均值为0.464、0.692;多态信息含量均值为... 研究旨在更好地合理科学化保护南疆沙蜥。试验利用微卫星标记手段对塔里木盆地5个地区的南疆沙蜥进行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5个南疆沙蜥群体在4个微卫星位点观测杂合度、期望杂合度均值为0.464、0.692;多态信息含量均值为0.788;近交系数及群体分化系数均值分别为0.433、0.180。基于DAPC聚类分析表明,采自民丰县的南疆沙蜥群体单独聚类为一支,与聚类树的结果吻合。研究表明,5个地区的南疆沙蜥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低下,群体间存在较大遗传分化。但由于样本量较少及采集区域不够丰富,有待进一步研究。试验预期成果可为保护南疆沙蜥遗传资源提供参考,也为其他荒漠化地区的物种种质资源保护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疆沙蜥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下载PDF
西藏沙蜥属一新种──泽当沙蜥 被引量:7
9
作者 王跃招 曾晓茂 +4 位作者 方自力 刘志君 吴贯夫 Theodore J Papenfuss Robert Macey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6年第1期27-29,共3页
根据形态特征,泽当居群与西藏沙蜥、红尾沙蜥有显著区别,为沙蜥属一新种:泽当沙蜥Phrynocephaluszetangensissp.nov.Wang,ZengetWu鉴别特征为鼻鳞1枚;鼻间鳞4—5枚;背鳞数少于腹... 根据形态特征,泽当居群与西藏沙蜥、红尾沙蜥有显著区别,为沙蜥属一新种:泽当沙蜥Phrynocephaluszetangensissp.nov.Wang,ZengetWu鉴别特征为鼻鳞1枚;鼻间鳞4—5枚;背鳞数少于腹鳞数;雄性尾末端黑色,雌性灰白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蜥 新种 泽当沙蜥
下载PDF
青海高原两种沙蜥mtDNA的渐渗杂交 被引量:1
10
作者 金园庭 刘迺发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1-121,共11页
青海沙蜥和贵德沙蜥在共和沙珠玉地区重叠分布,形态和遗传显著不同。线粒体基因序列分析说明在重叠区两种蜥蜴mtDNA基因相互渗透。重叠区19个青海沙蜥个体中有1个具有贵德沙蜥线粒体基因型,但形态与青海沙蜥相似。6个贵德沙蜥个体中有1... 青海沙蜥和贵德沙蜥在共和沙珠玉地区重叠分布,形态和遗传显著不同。线粒体基因序列分析说明在重叠区两种蜥蜴mtDNA基因相互渗透。重叠区19个青海沙蜥个体中有1个具有贵德沙蜥线粒体基因型,但形态与青海沙蜥相似。6个贵德沙蜥个体中有1个具有青海沙蜥线粒体基因型,形态与贵德沙蜥相似。两种沙蜥在该地区的基因流动可能发生在共和古湖的退缩消失后次级相遇形成的。分子钟推测杂交发生的时间大约在19至16万年前,与古湖的消失时间(15万年前)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沙蜥 贵德沙蜥 杂交 次级相遇 MTDNA
下载PDF
沙蜥属的分类术语及中国沙蜥图鉴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肯堂 《铁道师院学报》 1999年第1期46-54,共9页
列出了有关沙蜥属的分类术语及其释义。并对中国的16种沙蜥提供了附图。
关键词 分类 沙蜥 沙蜥图鉴 中国
下载PDF
不同海拔两种沙蜥低温耐受性的比较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相涛 王燕 +4 位作者 李梅 门胜康 蒲鹏 唐晓龙 陈强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00-305,共6页
环境条件会对动物的生理和遗传特征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目前关于蜥蜴低温耐受的研究较少。为探究不同海拔沙蜥的低温耐受性,选取了青海省可可西里地区的红尾沙蜥Phrynocephalus erythrurus和甘肃省民勤县的荒漠沙蜥P.przewalskii作为... 环境条件会对动物的生理和遗传特征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目前关于蜥蜴低温耐受的研究较少。为探究不同海拔沙蜥的低温耐受性,选取了青海省可可西里地区的红尾沙蜥Phrynocephalus erythrurus和甘肃省民勤县的荒漠沙蜥P.przewalskii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了2种沙蜥的过冷能力、对于接种结冰的抵抗能力、急性低温(4℃)条件下的心率和呼吸频率,以及体内一些可能作为抗冻物质存在的小分子渗透物质(如葡萄糖,尿素等)。结果表明:不同海拔2种沙蜥的过冷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红尾沙蜥抵抗接种结冰能力明显优于荒漠沙蜥;在4℃条件下,红尾沙蜥的适应能力比荒漠沙蜥更强,其有更高的心率和呼吸频率;然而在4种可能作为抗冻保护剂存在的小分子渗透物质方面,2个物种之间并没有呈现出有规律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尾沙蜥 荒漠沙蜥 过冷能力 接种结冰 心率 呼吸频率 渗透物质
下载PDF
青海沙蜥的热耐受性、选择体温及摄食和运动表现的热依赖性 被引量:14
13
作者 舒霖 张群利 +1 位作者 屈彦福 计翔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2036-2042,共7页
研究了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 vlangalii)成体的选择体温、热耐受性及食物同化和运动表现的热依赖性。结果显示:选择体温、临界低温和临界高温无显著的两性差异,其平均值分别为33.3、0.9℃和46.9℃。在27-35℃实验温度范围内,体温显... 研究了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 vlangalii)成体的选择体温、热耐受性及食物同化和运动表现的热依赖性。结果显示:选择体温、临界低温和临界高温无显著的两性差异,其平均值分别为33.3、0.9℃和46.9℃。在27-35℃实验温度范围内,体温显著影响日摄食量,表观消化系数(ADC)和同化效率(AE)无显著影响。停顿次数随着体温的升高而降低,至39℃时停顿次数最少,但与37℃和41℃处理下的停顿次数无显著差异。疾跑速在17-39℃范围内随体温升高而加快,在39℃体温下最快。体温大于39℃后速度减慢。在17-27℃体温范围内,随体温的升高持续运动距离无显著差异。持续运动距离在29-41℃体温下大于较低体温(17-27℃)下的测定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沙蜥 选择体温 热耐受性 疾跑速 食物同化
下载PDF
青海沙蜥(蜥蜴亚目:鬣蜥科)种群的年龄结构与性比 被引量:7
14
作者 吴鹏飞 王跃招 +4 位作者 王硕果 曾涛 郭海燕 蔡红霞 曾宗永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134-1139,共6页
根据2001和2002两年间6个月的标志重捕资料,在对分布于四川西北部若尔盖草原的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vlangalii)的体长、体重和尾长3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对这3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最后选取体长的聚类分析结果把青海沙蜥... 根据2001和2002两年间6个月的标志重捕资料,在对分布于四川西北部若尔盖草原的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vlangalii)的体长、体重和尾长3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对这3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最后选取体长的聚类分析结果把青海沙蜥的所有个体分成3个年龄组,3个年龄组的体长范围分别是:26~36mm;37~50mm;51~65mm.各年龄组体长、体重和尾长平均值差异的F检验结果,说明用体长划分年龄较为合理.青海沙蜥种群的年龄结构基本上呈金字塔形,但第II年龄组个体数比例较小.青海沙蜥各年龄组的性比在3个年龄组间是不稳定的,第I,II,III3个年龄组雌雄个体数量的比分别为7.7∶1,32∶1和1∶2.1,而在整个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为1.76∶1.青海沙蜥的体形大小的性二态在其性成熟前后是相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剔亚目 青海沙蜥 标志重捕 聚类分析 年龄结构 性别比 性别二态 种群生态学
下载PDF
三种沙蜥核型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曾晓茂 王跃招 +1 位作者 刘志君 余平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4年第2期80-84,共5页
本文报道了白条沙蜥Phrynocephalusalbolineatus、东疆沙蜥P.grumgrizimaloi及西藏沙蜥P.theobaldi的核型,西藏沙蜥2n=22I+26m,NF=48,其余二者2n=22I+... 本文报道了白条沙蜥Phrynocephalusalbolineatus、东疆沙蜥P.grumgrizimaloi及西藏沙蜥P.theobaldi的核型,西藏沙蜥2n=22I+26m,NF=48,其余二者2n=22I+24m,NF=46。与同属已知其它的核型进行了比较。沙蜥属中至少存在2n=46和2n=48两种核型类群,二者可能与“沙蜥属物种形成的两个起源中心”的假说相关。讨论了沙蜥属中的核型演化趋势,并与同科其它属的核型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蜥 染色体组型 遗传学
下载PDF
青海沙蜥的生长及两性生长差异 被引量:6
16
作者 吴鹏飞 王跃招 +4 位作者 郭海燕 王硕果 曾宗永 曾涛 蔡红霞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252-1257,共6页
为了研究自然生境中沙蜥的生长和两性生长差异情况,于2001~2002两年间对分布在四川西北部若尔盖地区的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 vlangalii)进行了6次标志重捕.结果表明:第一年8、9月出生的沙蜥到第二年的6月SVL、TL和BM都有显著的生长(... 为了研究自然生境中沙蜥的生长和两性生长差异情况,于2001~2002两年间对分布在四川西北部若尔盖地区的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 vlangalii)进行了6次标志重捕.结果表明:第一年8、9月出生的沙蜥到第二年的6月SVL、TL和BM都有显著的生长(p<0.05),雌、雄个体的两性生长差异不显著(p>0.05);第二年6月至8、9月间,雌、雄个体的SV、TL和BM都有快速的生长(p<0.01),从7月份开始出现了两性生长差异(雌性的生长速度J于雄性)(p<0.01);第三年的6月至8月间,雌性的SVL、TL和BM仍在快速生长(p<0.01),而雄性的生长则不显著(p>0.05),雌性的三个生长指标的生长量远大于雄性(p<0.01),并且SVL和BM的生长量与第二年的同期生长量非常接近(p>0.05);四年以后,雌、雄个体的SVL和TL的生长及两性生长差异都不再显著(p>0.05),但是在体形大小上还存在极显著的两性异形(p<0.01).在青海沙蜥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雄性的生长曲线近似'S'形,而雌性则是非'S'形.雌、雄个体的生长受季节和年龄的影响,造成雌、雄两性成长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雌、雄个体对繁殖的能量投入不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沙蜥 标志重捕 生长 生长显著性 两性生长差异
下载PDF
若尔盖青海沙蜥——洞穴密度与深度的生态内涵 被引量:7
17
作者 吴鹏飞 王跃招 +1 位作者 朱波 曾宗永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11-315,共5页
20 0 2年 9月 ,采用样方法和挖掘法分别对分布在若尔盖草原荒漠 (东经 10 2°2 9′0 4 1″,北纬 33°4 3′2 5 0″ ,海拔 346 4m)上的青海沙蜥 (Phrynocephalusvlangalii)的洞穴密度及深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①青海沙蜥... 20 0 2年 9月 ,采用样方法和挖掘法分别对分布在若尔盖草原荒漠 (东经 10 2°2 9′0 4 1″,北纬 33°4 3′2 5 0″ ,海拔 346 4m)上的青海沙蜥 (Phrynocephalusvlangalii)的洞穴密度及深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①青海沙蜥的洞穴密度随植被盖度的升高而下降 (r =- 0 81,P <0 0 1) ,这说明青海沙蜥的生境选择是偏向于植被盖度较低的荒漠 ,因此可以把该物种作为草地荒漠化的一种指示生物。②青海沙蜥居住洞穴深度大于 74cm ,在冻土层之下。青海沙蜥选择深度达到最大冻土之下的洞穴居住是它抵御低温的一种行为机制 ,而深度小于 74cm的洞穴则可能是用于逃避敌害的临时隐蔽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沙蜥 洞穴密度 洞穴深度 最大冻土深 生境选择
下载PDF
荒漠沙蜥繁殖生态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刘迺发 陈强 解雪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76-282,共7页
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przewalskii)1年繁殖1次,有明显的季节性周期。4月初出蛰时雄性精巢已相当发育,5月其重量和体积最大,6月变小,进入精子发生的晚期,7月降到最小,8月开始回升,10月中... 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przewalskii)1年繁殖1次,有明显的季节性周期。4月初出蛰时雄性精巢已相当发育,5月其重量和体积最大,6月变小,进入精子发生的晚期,7月降到最小,8月开始回升,10月中旬入蛰时已接近春季出蛰时水平。1年内仅7月精巢中无精子。雌性出蛰后卵细胞开始发育,4月下旬进入成熟期,6月达高峰,7月下降,8月进入休止期。每雌年产卵1~3枚或1~4枚,平均1.83(n=48,1987)和2.17(n=48,1993)。特定体长组的生殖率是影响种群年平均生殖率的主要因素。生殖周期与光周期相符,光周期是影响荒漠沙蜥生殖周期的主要气候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沙蜥 繁殖生态
下载PDF
西藏几种沙蜥的分类、演化、分布及其与古地史的关系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跃招 曾晓茂 +3 位作者 方自力 吴贯夫 Theodore J.Papenfuss J.Robert Macey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9年第3期178-185,共8页
西藏地区有沙蜥属3种:西藏沙蜥(Phrynocephalustheobaldi)、红尾沙蜥(Perythrurus)和泽当沙蜥(Pzetangensis)。根据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特点西藏沙蜥又分为西藏沙蜥指名亚种... 西藏地区有沙蜥属3种:西藏沙蜥(Phrynocephalustheobaldi)、红尾沙蜥(Perythrurus)和泽当沙蜥(Pzetangensis)。根据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特点西藏沙蜥又分为西藏沙蜥指名亚种(Ptheobalditheobaldi)和1新亚种———西藏沙蜥东方亚种(Ptheobaldiorientalisnovssp),二者的主要鉴别特征是:①前者后肢贴体前伸达到或超过喉褶而后者则不达喉褶;②前者颊鳞鳞列平均4列而后者为3列;③前者尾长大于或等于头体长而后者尾长短于头体长。西藏沙蜥主要分布在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以南喜玛拉雅山脉以北的狮泉河-雅鲁藏布江流域,其中指名亚种分布在狮泉河流域而东方亚种分布在雅鲁藏布江流域。泽当沙蜥目前仅在模式标本产地发现,红尾沙蜥主要分布在西藏的西北部。长江源区及昆仑山脉是西藏沙蜥种组与青海沙蜥种组的地理分布分界线,其阻限因子是湿度。以南疆沙蜥为外类群,分析了性状的系统发育趋势,在此基础上重建了西藏沙蜥种组的系统发育关系,表明西藏沙蜥种组是单系,其中西藏沙蜥较原始;泽当沙蜥和红尾沙蜥较进化且互为姐妹群,这一演化过程与西藏高原古地理、古气候变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沙蜥 新亚种 系统发育
下载PDF
四种沙蜥的形态地理变异:Bergmann和Allen规律的检验 被引量:8
20
作者 金园庭 田仁荣 刘发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38-845,共8页
本文通过比较四种沙蜥近缘种: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 vlangalii)、荒漠沙蜥(P.przewalskii)、变色沙蜥(P.versicolor)和叶城沙蜥(P.axillaries)形态特征和分析青海沙蜥种群沿海拔梯度的变异来验证Bergmann和Allen规律在爬行动物沙蜥... 本文通过比较四种沙蜥近缘种: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 vlangalii)、荒漠沙蜥(P.przewalskii)、变色沙蜥(P.versicolor)和叶城沙蜥(P.axillaries)形态特征和分析青海沙蜥种群沿海拔梯度的变异来验证Bergmann和Allen规律在爬行动物沙蜥属的适用性。生存在邻近地区不同海拔梯度的四种沙蜥个体大小种间比较显示遵循Bergmann和Allen规律,分布于高海拔的青海沙蜥尾椎骨数显著少于其它三种低海拔沙蜥,这种沿海拔梯度种间形态变异可能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青海沙蜥随海拔梯度的上升个体变小,四肢变短,形态变异反Bergmann规律,相对尾长随海拔变异遵循Allen规律,但相对四肢长度反Allen规律。这种变异可能更受到不同海拔梯度环境特征,尤其是高海拔缺氧和食物短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蜥 地理变异 Bergmann规律 Allen规律海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