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包裹体荧光颜色及其成熟度关系 被引量:54
1
作者 赵艳军 陈红汉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1-96,共6页
近年来有机包裹体在石油地质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为油气勘探与评价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机包裹体特别是油包裹体的荧光颜色是鉴定有机包裹体和指示油气成熟度的有效手段.本文在论述有机包裹体荧光机理的基础上,依据不同盆地样品的实验观测结... 近年来有机包裹体在石油地质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为油气勘探与评价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机包裹体特别是油包裹体的荧光颜色是鉴定有机包裹体和指示油气成熟度的有效手段.本文在论述有机包裹体荧光机理的基础上,依据不同盆地样品的实验观测结果,从油包裹体荧光的强度、波长、颜色以及与有机包裹体同期的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等关系进行分析,证明可以运用油包裹体荧光颜色和平均均一温度等综合指示油气的成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包裹体 荧光颜色 同期盐水包裹 成熟度.
下载PDF
显微荧光光谱技术在油包裹体研究中的应用——以三塘湖盆地石炭—二叠系火山岩油气藏为例 被引量:7
2
作者 赵艳军 陈红汉 李华明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48-1254,共7页
通过偏光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等技术手段,对新疆三塘湖盆地石炭—二叠系火山岩中油包裹体进行了荧光颜色、显微光谱谱形和红绿商值的研究。样品中检测到的蓝白色荧光、黄色荧光和桔黄色荧光油包裹体红绿商Q值分别为0~0.22,0.05~0.46和0... 通过偏光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等技术手段,对新疆三塘湖盆地石炭—二叠系火山岩中油包裹体进行了荧光颜色、显微光谱谱形和红绿商值的研究。样品中检测到的蓝白色荧光、黄色荧光和桔黄色荧光油包裹体红绿商Q值分别为0~0.22,0.05~0.46和0.17~0.51,显示了油包裹体成熟度降低的趋势,发黄色荧光而红绿商值低的油包裹体主要来自深部石炭系和南缘推覆带,部分来自北部斜坡带。总体来看,该区火山岩油藏以芦草沟组为主力烃源岩且存在多期油气运聚成藏,石炭系是一套潜在的较高成熟度的烃源岩,北部斜坡带卡拉岗组油藏存在混源充注和'上生下储'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包裹体 荧光光谱 火山岩 气藏 三塘湖盆地
下载PDF
次生作用对原油和油包裹体荧光颜色及光谱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苏奥 陈红汉 平宏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68-673,共6页
在采集多个含油气盆地油样和岩样基础上,利用显微荧光光谱和有机地化参数研究了次生作用对原油和油包裹体荧光颜色及光谱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油次生蚀变主要通过改变原油中饱/芳比来影响荧光参数,其中生物降解和水洗作用使原油荧光... 在采集多个含油气盆地油样和岩样基础上,利用显微荧光光谱和有机地化参数研究了次生作用对原油和油包裹体荧光颜色及光谱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油次生蚀变主要通过改变原油中饱/芳比来影响荧光参数,其中生物降解和水洗作用使原油荧光颜色、谱形发生改变,并使荧光参数发生红移,气侵分馏和裂解作用使得原油荧光参数发生蓝移,混源作用则使两端元油分别发生红移和蓝移。通过原油和油包裹体的QF-535频率直方图可以定性识别研究区的次生作用或主成藏期。建立研究区衡量次生变化的参数与QF-535的关系式,可半定量判别原油遭受次生蚀变的程度。在显微荧光测试中应该剔除遭受过拉伸或渗漏、热裂解和光氧化作用的油包裹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作用 荧光光谱 油包裹体
下载PDF
单个油包裹体组分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王爱国 衣丽萍 +1 位作者 石磊 王奕松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26-230,236,共6页
单个油包裹体组分对油气运移成藏研究意义重大,但如何准确获取它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通过文献调研,梳理并分析了目前单个油包裹体组分研究的方法技术,可归纳为破坏性测试法、组分预测法和原位无损分析法。每种方法均有其优势和局限性,... 单个油包裹体组分对油气运移成藏研究意义重大,但如何准确获取它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通过文献调研,梳理并分析了目前单个油包裹体组分研究的方法技术,可归纳为破坏性测试法、组分预测法和原位无损分析法。每种方法均有其优势和局限性,因此单个油包裹体的组分分析问题目前还没有完全解决,急需在仪器升级和开发新的分析方法上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个油包裹体 组分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北带油包裹体成分特征 被引量:4
5
作者 吴珍珍 董甜甜 曹锋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3279-3286,共8页
油包裹体成分在油源对比和流体包裹体PVT热动力学模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常规荧光光谱、定量荧光技术和在线压碎群体包裹体成分分析方法对东营凹陷北带沙三段和沙四段砂岩储层样品中的油包裹体成分进行分析。荧光光谱分析结... 油包裹体成分在油源对比和流体包裹体PVT热动力学模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常规荧光光谱、定量荧光技术和在线压碎群体包裹体成分分析方法对东营凹陷北带沙三段和沙四段砂岩储层样品中的油包裹体成分进行分析。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表明油包裹体荧光颜色从黄色-黄白色-白色-蓝白色到蓝色呈现连续变化特征,主波长范围在445nm至550nm之间,指示了东营凹陷北带捕获的包裹体中油的成熟度从低到高呈连续变化。观察到的发蓝白色荧光的油包裹体荧光光谱主波长均小于500nm,黄色荧光的油包裹体荧光光谱主波长大于500nm。油包裹体荧光光谱参数主波长和Q值反映发蓝白色和黄色荧光的油包裹体中饱和烃、芳烃、非烃含量和API明显不同,发蓝白色荧光的油包裹体中的烃类具有密度相对较小、成熟度较高的特征。定量荧光和群体包裹体成分结果也表明由于发蓝白色和黄色荧光的油包裹体成分不同导致QGF光谱以及TSF参数都具有明显的区别,发蓝白色荧光的油包裹体甲烷含量偏高,而发黄色荧光的油包裹体C7-C9含量相对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北带 油包裹体 荧光光谱 定量荧光 成分分析
下载PDF
单个油包裹体显微荧光特性与热成熟度评价 被引量:38
6
作者 陈红汉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84-590,共7页
油包裹体是捕获于成岩矿物晶体缺陷或愈合裂纹中的"微观油藏",携带着丰富的油气成藏过程信息。单个油包裹体显微荧光特性分析成为叠合盆地多源多期复杂成藏过程研究强有力的工具之一。运用单个油包裹体显微荧光分析和结构光... 油包裹体是捕获于成岩矿物晶体缺陷或愈合裂纹中的"微观油藏",携带着丰富的油气成藏过程信息。单个油包裹体显微荧光特性分析成为叠合盆地多源多期复杂成藏过程研究强有力的工具之一。运用单个油包裹体显微荧光分析和结构光纳米显微成像技术,讨论了同一期次油包裹体显微荧光特性的影响因素,认为原油在运聚过程中的化学分馏和捕获过程中的捕获分馏会造成同一期次油包裹体荧光特性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但热成熟度仍然是影响单个油包裹体显微荧光特性的主要因素。因此,需要考虑选择性极性吸附、包裹体油裂解和泄漏对单个油包裹体显微荧光热成熟度的影响。最佳的办法是运用结构光成像技术识别出受影响的油包裹体并加以剔除,这样单个油包裹体显微荧光特性参数还是可以应用于热成熟度评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个油包裹体 显微荧光光谱 成熟度参数 叠合盆地 气成藏期次
下载PDF
致密储层油包裹体荧光光谱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12
7
作者 张学军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9-53,共5页
原油在紫外或蓝光激发下具有发荧光的特点。利用荧光光谱分析方法检测了J82等7口井的16块原油样品,建立了原油密度与荧光光谱参数Q_(650)/Q_(560)的关系图版,推算了致密储层中油包裹体原油的密度。选取YX58井泉四段致密储层中30块流体... 原油在紫外或蓝光激发下具有发荧光的特点。利用荧光光谱分析方法检测了J82等7口井的16块原油样品,建立了原油密度与荧光光谱参数Q_(650)/Q_(560)的关系图版,推算了致密储层中油包裹体原油的密度。选取YX58井泉四段致密储层中30块流体包裹体样品,对油包裹体原油进行了定量化荧光光谱分析,建立了油包裹体原油的荧光光谱主峰波长处位置λ_(max)与相对应的荧光光谱强度最大值I_(max)及荧光光谱参数Q_(650)/Q_(560)的关系图版,并分析了致密油气藏的油气成藏期次。结果为:YX58井泉四段致密储层中油包裹体原油的密度为0.784~0.838 g/cm^3;该致密油气藏经历了两次油气充注,为边致密边成藏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油包裹体 荧光光谱分析 密度 气成藏期次
下载PDF
荧光光谱在单个油包裹体芳烃组分识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斯尚华 赵靖舟 +3 位作者 邹国亮 刘菲 刘超 闫冠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736-1740,共5页
为了明确油包裹体中芳烃组分与显微荧光光谱的关系,基于石油的荧光性,利用单个包裹体组分无损分析荧光光谱方法,对松辽盆地齐家地区高台子储层油包裹体荧光光谱进行了定量化描述,首先获取了储层油包裹体荧光颜色种类,然后获得了单个油... 为了明确油包裹体中芳烃组分与显微荧光光谱的关系,基于石油的荧光性,利用单个包裹体组分无损分析荧光光谱方法,对松辽盆地齐家地区高台子储层油包裹体荧光光谱进行了定量化描述,首先获取了储层油包裹体荧光颜色种类,然后获得了单个油包裹体荧光光谱图,并对比标准芳烃在365 nm单色光激发下的荧光光谱主峰波长特征值,最终划分了油气充注幕次及不同幕次油包裹体芳烃组分类型。结果表明:储层见发黄色、黄绿色、蓝绿色3种荧光的油包裹体,代表了不同成熟度油气充注。油包裹体中芳烃组分主要有并四苯、十环烯、苯并菲,其次含有胆蒽,并含有少量的并五苯和红荧烯;其中,第1幕油包裹体芳烃组分是:并五苯、并四苯、红荧烯、十环烯;第2幕油包裹体芳烃组分主要有并四苯、十环烯、苯并菲,以及少量的红荧烯;第3幕油包裹体芳烃组分主要有并四苯、十环烯、苯并菲,其次是胆蒽。从芳烃组分类型来看,第1幕与第2、第3幕油包裹体相比较,大分子量芳烃含量多,表现出低等成熟度;第2、第3幕油包裹体小分子芳烃类型多,表现出中等成熟度。储层油包裹体总体表现出小分子量芳烃少,大分子量芳烃多,说明原油被包裹体捕获前经历过生物降解和水洗作用,捕获后经历过热侵变作用,储层包裹体中原油主要以低成熟-中等成熟度原油为主。最后拟定了油包裹体荧光光谱特征与芳烃组分关系,为原油芳烃组分类型及成熟度研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包裹体 荧光光谱 芳烃组分 齐家地区
下载PDF
利用油包裹体荧光光谱确定齐家地区高台子油层致密油气成藏期次及其相对成熟度 被引量:7
9
作者 斯尚华 赵靖舟 +3 位作者 刘俊邦 张玉攀 吴伟涛 李军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8-86,共9页
基于石油的荧光性,通过常规荧光光谱方法,对油包裹体的荧光光谱进行定量化描述,利用其主峰波长(λ_(max))、红绿熵(Q)及QF_(535)等属性参数,并根据λ_(max)与QF_(535)的相关关系特征,可以便捷而有效地开展油气充注期次的判识。齐家地区... 基于石油的荧光性,通过常规荧光光谱方法,对油包裹体的荧光光谱进行定量化描述,利用其主峰波长(λ_(max))、红绿熵(Q)及QF_(535)等属性参数,并根据λ_(max)与QF_(535)的相关关系特征,可以便捷而有效地开展油气充注期次的判识。齐家地区上白垩统青山口组高台子致密油储层中9块流体包裹体样品检测结果表明,高台子油层中发育发黄色、黄绿色、蓝绿色3种荧光颜色的油包裹体;高台子油层油包裹体λ_(max)与QF_(535)分布在3个区域,从黄色荧光区域→黄绿色荧光区域→蓝绿色荧光区域,QF_(535)值逐渐减小,反映了油包裹体中捕获原油的成熟度逐渐增高;并结合埋藏史、生烃史和包裹体均一温度研究,认为齐家地区高台子油层在地质历史时期共经历了3幕油气充注,早期原油充注发生在白垩纪嫩江晚期79—77Ma期间,对应于第1幕充注;晚期原油充注发生在晚白垩世明水期69—65Ma期间,对应于第2幕和第3幕充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包裹体 荧光光谱 齐家地区 成藏期 致密
下载PDF
利用油包裹体微束荧光光谱判识油气充注期次 被引量:35
10
作者 李纯泉 陈红汉 刘惠民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57-662,共6页
基于石油的荧光性,通过常规荧光光谱方法,对油包裹体的荧光光谱进行定量化描述,利用其主峰波长、最大荧光强度及红/绿商等属性参数,根据主峰波长与最大荧光强度、主峰波长与红/绿商的相关关系特征,可以便捷而有效地开展油气充注期次的判... 基于石油的荧光性,通过常规荧光光谱方法,对油包裹体的荧光光谱进行定量化描述,利用其主峰波长、最大荧光强度及红/绿商等属性参数,根据主峰波长与最大荧光强度、主峰波长与红/绿商的相关关系特征,可以便捷而有效地开展油气充注期次的判识.民丰洼陷沙三段岩性油气藏储层的15块流体包裹体样品检测结果表明,发黄色荧光的油包裹体荧光光谱结构和形态相似,其主峰波长一致;而发蓝白色荧光的油包裹体荧光光谱具有2种类型:一类与黄色荧光油包裹体荧光光谱结构和形态相似,主峰波长一致,表现出同源特征;另一类明显发生"蓝移",表现出异源特征.主峰波长与最大荧光强度,以及主峰波长与红/绿商的相关关系均表现出3种特征类型.因此,可判定民丰洼陷沙三段岩性油气藏在其地质历史时期共经历了3期油气充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包裹体 荧光光谱 地质 民丰洼陷
原文传递
影响油包裹体均一温度的主要控制因素及其地质涵义 被引量:12
11
作者 平宏伟 陈红汉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1-138,共8页
成岩矿物中捕获的油包裹体已经广泛应用到油气成藏过程约束研究之中,但对油包裹体均一温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地质涵义还了解得不够清楚.主要运用热动力学模拟的方法,通过模拟黑油和挥发性油两种不同原油类型在不同温-压条件下捕获时油包裹... 成岩矿物中捕获的油包裹体已经广泛应用到油气成藏过程约束研究之中,但对油包裹体均一温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地质涵义还了解得不够清楚.主要运用热动力学模拟的方法,通过模拟黑油和挥发性油两种不同原油类型在不同温-压条件下捕获时油包裹体均一温度与捕获时温度之间的关系,发现油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受到油组分、捕获温度和压力等多种因素影响;利用同期盐水包裹体约束的温-压条件并结合单包裹体组分分析结果,反过来可以给出油包裹体均一温度以及与同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差值地质解释,从而为获得较为准确的油气充注幕次划分和古流体压力热动力学模拟结果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包裹体 均一温度 PVT组分 地质
原文传递
单个油包裹体和微区沥青显微红外光谱分峰拟合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倩茹 陈红汉 +2 位作者 胡守志 赵玉涛 陈慧钦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921-1934,共14页
针对单个油包裹体和储层沥青等结构复杂样品傅里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吸收峰严重重叠的问题,基于高斯、洛伦茨函数或其组合(高斯-洛伦茨)模型理论,采用显微红外分峰拟合技术,对塔中北坡顺托果勒地区单个油包裹体成熟度和储层沥青成因进... 针对单个油包裹体和储层沥青等结构复杂样品傅里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吸收峰严重重叠的问题,基于高斯、洛伦茨函数或其组合(高斯-洛伦茨)模型理论,采用显微红外分峰拟合技术,对塔中北坡顺托果勒地区单个油包裹体成熟度和储层沥青成因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取得了4点认识:(1)通过与Pironon对合成油包裹体的峰位坐标区域化划分吸收峰对比,认为分峰拟合技术更为真实地反映各子峰的面积,而且能够识别重叠区"隐蔽"的吸收峰,有助于准确判别有机质的结构组成;(2)高斯、洛伦茨函数或其组合(高斯-洛伦茨)模型拟合子峰时,高斯-洛伦茨函数分布拟合的吸收峰与实测光谱吻合度较高,噪音目标越低拟合效果越好,但计算耗时越长,故优选噪音目标在1-10高斯-洛伦茨函数分布拟合各子峰;(3)结合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和均一温度-埋藏史投影法,单个油包裹体显微红外参数(CH2a/CH3a、Xinc、Xstd等)揭示塔中北坡顺托果勒地区存在3期油充注,分别为加里东晚期、晚海西期和喜山期;(4)显微红外光谱定量化分析是研究储层沥青多成因化和多期次油气充注叠加作用的有效手段,分析结果说明塔中北坡顺托果勒地区储层沥青经历了生物降解、氧化降解和水洗淋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红外光谱 分峰拟合 单个油包裹体 微区沥青 志留系 塔里木盆地 地质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石油充注动力的包裹体热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8
13
作者 郭凯 曾溅辉 刘涛涛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2-158,共7页
基于包裹体热动力学与油气成分模型的PIT软件可利用包裹体均一温度与气液比模拟计算出捕获压力,由于不需要测定单个包裹体的成分而使得模拟过程简单且模拟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利用该软件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烃源岩层系内裂缝脉体和... 基于包裹体热动力学与油气成分模型的PIT软件可利用包裹体均一温度与气液比模拟计算出捕获压力,由于不需要测定单个包裹体的成分而使得模拟过程简单且模拟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利用该软件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烃源岩层系内裂缝脉体和砂岩储层中油包裹体的捕获压力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延长组烃源岩与储层中包裹体的捕获压力多为异常高压,其剩余古压力一般大于3 MPa,压力系数多在1.2以上。异常高压不但是延长组长7段烃源岩排烃与石油垂向充注的主要动力,而且可能是驱动低渗透储层中石油侧向运移的重要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包裹体 古压力模拟 异常压力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塔河油田盐下地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不同期次油气成藏贡献
14
作者 徐勤琪 储呈林 +3 位作者 郭小文 刘永立 张黎 罗明霞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123,共13页
对于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藏形成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多期次的原油充注,但并非每一期原油充注都对现今油藏形成起到关键作用。流体包裹体方法只能对原油充注期次和时间进行限定,而无法确定各期充注原油对油藏的贡献。针对上述问题,以塔河油... 对于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藏形成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多期次的原油充注,但并非每一期原油充注都对现今油藏形成起到关键作用。流体包裹体方法只能对原油充注期次和时间进行限定,而无法确定各期充注原油对油藏的贡献。针对上述问题,以塔河油田盐下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为例,采用原油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法、荧光光谱和单井模拟分析方法,系统揭示了研究区原油的荧光特征、油气成藏期次和成藏时间。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其母质相同且沉积于海相弱还原环境,再通过与研究区烃源岩进行油源对比,确定了原油均来自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烃源岩。原油芳烃中甲基菲指数和二苯并噻吩参数是定量评价原油成熟度的有效指标,计算得到塔河油田盐下地区原油成熟度(R_(o))在0.90%~1.47%之间,可能对应了多期油气充注。此外,在对盐下地区奥陶系储层油包裹体荧光光谱分析、共生盐水包裹体测温和测盐的基础上,结合单井埋藏史和热史模拟,确定盐下地区存在加里东中期(420 Ma)、海西中期(318 Ma)和喜马拉雅晚期(10 Ma)3期原油充注。对比原油和3期油包裹体荧光光谱参数,认为喜马拉雅晚期是盐下地区的主成藏期,为盐下地区的奥陶系油藏贡献了最多的原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包裹体 荧光光谱 成熟度 气成藏 地球化学特征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原油包裹体中芳香烃组分类型与成熟度关系——以三肇凹陷扶余油层为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斯尚华 赵靖舟 +3 位作者 邹国亮 李军 孟祥宁 刘超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35-840,864,共7页
为了明确油包裹体中芳香烃组分与原油成熟度的关系,基于原油的荧光性,利用单个包裹体组分无损分析的荧光光谱方法,对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余油层油包裹体荧光光谱进行了定量化描述。首先获取了储层油包裹体荧光颜色类型,然后获得了单个油... 为了明确油包裹体中芳香烃组分与原油成熟度的关系,基于原油的荧光性,利用单个包裹体组分无损分析的荧光光谱方法,对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余油层油包裹体荧光光谱进行了定量化描述。首先获取了储层油包裹体荧光颜色类型,然后获得了单个油包裹体荧光光谱图,并对比标准芳香烃在波长为365 nm单色光激发下的荧光光谱主峰波长特征值,最终划分了油气充注幕次及不同幕次油包裹体芳香烃组分类型。研究结果表明:扶余油层发育黄色、黄绿色、蓝绿色和蓝色4种荧光颜色油包裹体,代表了不同成熟度的油气充注。其中第1幕黄色荧光油包裹体主峰对应的波长(λmax)为576.0~584.5 nm,为低成熟度油充注;第2幕黄绿色荧光油包裹体λmax为528.7~546.3 nm,为中等成熟度油充注;第3幕蓝绿色荧光油包裹体λmax为491.6~516.1 nm,为中等成熟度油充注;第4幕蓝色荧光油包裹体λmax为440.6~456.5 nm,为高成熟度油充注。综合判定得出,三肇凹陷扶余油层在地质历史时期经历了4幕油气充注。油包裹体中芳香烃组分主要有十环芳香烃、并四苯,其次含有红荧烯,并含有少量的胆蒽、蒽;储层油包裹体总体表现出小分子量芳香烃少、大分子量芳香烃多的特征,说明储层包裹体中原油以低—中等成熟度原油为主。通过拟定油包裹体荧光光谱特征与芳香烃组分关系,从而为原油芳香烃组分类型及成熟度研究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包裹体 荧光光谱 主峰波长 芳香烃组分 成熟度
原文传递
砂岩油藏油-气-水不混溶包裹体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
16
作者 房倩 徐怀民 +3 位作者 周勇水 彭君 辛艳朋 尹楠鑫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3-79,共7页
对多个砂岩油藏中流体包裹体进行研究后发现,石英颗粒中普遍发育一类油-气-水不混溶包裹体。这类包裹体非均一捕获了油-水两相,表现出油-气-水三相共存、均一温度异常高、同一组合内包裹体气/液比和均一温度分布离散且无规律、气泡紧靠... 对多个砂岩油藏中流体包裹体进行研究后发现,石英颗粒中普遍发育一类油-气-水不混溶包裹体。这类包裹体非均一捕获了油-水两相,表现出油-气-水三相共存、均一温度异常高、同一组合内包裹体气/液比和均一温度分布离散且无规律、气泡紧靠包裹体内壁、降温后不共结等特征。因镜下特征与盐水包裹体相近,其异常高的均一温度易对测试结果造成严重影响,仔细观察包裹体的荧光特征和降温后的共结现象能够准确地进行识别。包裹体内油相组分以沥青质为主且吸附在包裹体内壁上,反映这类包裹体的普遍发育与矿物颗粒对原油沥青质中极性组分的选择性吸附作用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水不混溶包裹 异常高均一温度 极性组分 砂岩 包裹成因
下载PDF
基于原油配比混合实验的显微荧光光谱特征研究(英文) 被引量:1
17
作者 苏奥 陈红汉 +3 位作者 贺聪 雷明珠 雷川 王萍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039-3046,共8页
显微荧光光谱已经成为流体包裹体系统测试分析中较为成熟的一项技术,可用于区分不同类型的原油与油包裹体,从而为研究含油气盆地的油气成藏历史提供重要依据。不同来源的原油在运聚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混合作用,为了有效识别... 显微荧光光谱已经成为流体包裹体系统测试分析中较为成熟的一项技术,可用于区分不同类型的原油与油包裹体,从而为研究含油气盆地的油气成藏历史提供重要依据。不同来源的原油在运聚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混合作用,为了有效识别这一类地质过程,基于不同比例的原油配比混合实验,研究原油混合后的显微荧光光谱的具体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原油混源使得显微荧光光谱参数λmax ,QF-535和CIE-XY发生了非线性变化,具体表现为混源后原油的荧光光谱参数均介于两个端元油之间,混源油中某一端元油的比例越大,其荧光光谱参数越靠近这一端元油。在CIE-XY色品图中主要表现为非线性渐变的荧光颜色特征。光谱谱形的改变主要表现为谱形由“单峰型”变为“双峰型”和“三峰型”,同时主峰波长和次峰波长保留了两个端元油的信息;QF-535与混源比例可建立曲线用来定量计算两端元油的相对贡献度。综合上述荧光光谱参数和谱形的变化特征,利用原油和油包裹体的显微荧光分析,识别出东海盆地西湖凹陷 A 气田有三种不同类型原油充注,中间还发生了一次原油混源作用,即蓝绿色荧光原油和黄色荧光原油发生了混合,定量计算其混源程度为介于47%-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荧光光谱 混源 油包裹体 配比实验
下载PDF
塔里木库车坳陷含油、气储集岩连续抽提和油、气包裹体成分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潘长春 傅家谟 盛国英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S1期2750-2757,共8页
通过对库车坳陷17个含油、气储集岩样品自由态、束缚态油和气组分及油、气包裹体的GC和GC-MS分析,结果表明油、气包裹体分子地球化学特征明显不同于自由态.油、气组分(现今油、气组分).和现今油、气组分相比,油、气包裹... 通过对库车坳陷17个含油、气储集岩样品自由态、束缚态油和气组分及油、气包裹体的GC和GC-MS分析,结果表明油、气包裹体分子地球化学特征明显不同于自由态.油、气组分(现今油、气组分).和现今油、气组分相比,油、气包裹体具有较高的Pr/nC_(17)和Ph/nC_(18)比值;较低的Pr/Ph、藿烷/甾烷、C_(30)重排藿烷/C_(30)藿烷、Ts/Tm比值和C_(29)T_s萜烷相对含量,较高的成熟度(即C_(29)甾烷20S/(20R+20S)比值较高),并且和塔北、塔中的海相原油具有很好的对比性.束缚态油、气组分的地球化学特征则介于油、气包裹体和现今油、气组分之间.上述结果表明,库车坳陷含油、气储集岩具有两期油、气注入过程,早期注入的油、气组分来自下古生界(寒武-奥陶系)海相烃源岩,而晚期注入的油、气组分来自中生界陆相烃源岩,以陆相油、气组分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包裹 束缚态、气组分 连续抽提 塔里木盆地 库车坳陷
原文传递
渤海湾盆地束鹿凹陷沙一段石盐岩中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7
19
作者 赵艳军 刘成林 +4 位作者 张华 王立成 丰勇 吴悠 刘宝坤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355-1363,共9页
束鹿凹陷内古新统沙河街组一段石盐岩中发育了大量原生的人字形单一液相水溶液包裹体和次生油包裹体,这为深刻揭示凹陷内蒸发岩成因及油气运移、保存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并... 束鹿凹陷内古新统沙河街组一段石盐岩中发育了大量原生的人字形单一液相水溶液包裹体和次生油包裹体,这为深刻揭示凹陷内蒸发岩成因及油气运移、保存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并恢复了钻井的埋藏史和包裹体捕获时间及古压力.研究表明石盐岩中与次生油包裹体同期的水溶液包裹体均一温度分为66.5-91.5℃和103.7-108.9℃两期,其对应的捕获时间分别为10.56-10.11 Ma和1.10 Ma,表明油气流体进入盐岩层的时间分别为馆陶组沉积的中晚期和更新统沉积期,与生烃史的研究结果基本吻合.石盐岩层中部利用包裹体模拟的古压力系数高达1.64,底部石盐岩中存在大量超压条件下形成的单一液相油包裹体,证明盐下存在超压系统,而超压系统的存在为油气的运移和保存提供了动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盐岩 油包裹体 古压力 沙一段 束鹿凹陷 地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