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2篇文章
< 1 2 9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地区油气源对比及油气运移特征分析
1
作者 王军 曹磊 +1 位作者 许怀智 钟荣全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为了明确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地区油气源及油气运移特征,基于对原油和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原油碳同位素、天然气组分、天然气碳同位素,原油物性、含氮化合物等参数的分析,明确了平湖地区的油气来源,揭示了原油和天然气的运移特征。... 为了明确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地区油气源及油气运移特征,基于对原油和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原油碳同位素、天然气组分、天然气碳同位素,原油物性、含氮化合物等参数的分析,明确了平湖地区的油气来源,揭示了原油和天然气的运移特征。结果表明:西湖凹陷平湖地区A断块花港组原油C_(27)、C_(28)、C_(29)甾烷以V型(C_(27)≈C_(29)>C_(28))分布或者L型(C_(27)>C_(29)>C_(28))分布为主;A断块烃源岩C_(27)、C_(28)、C_(29)甾烷以反L型(C_(27)>C_(28)<C_(29))分布为主,D块(H11井)平湖组中段烃源岩以L型分布为主,与原油的生标较为相似。油源对比结果和含氮化合物相关参数显示,平湖地区花港组原油具有垂向+短距离侧向运移的特征(断砂搭接);气源对比结果、天然气δ^(13)C_(1)和干燥系数显示,平湖地区A断块和B断块平湖组天然气主要来自自身和D断块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 含氮化合物 油气运移 平湖地区 西湖凹陷 东海盆地
下载PDF
油源断裂内油气运移优势通道识别方法及其应用
2
作者 王浩然 宿碧霖 付广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29-1336,共8页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生储盖组合中油源断裂附近油气分布规律,在油源断裂内油气运移优势通道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确定油源断裂凸面脊和断裂填充物油气运移分布区,二者耦合建立了一套识别油源断裂内油气运移优势通道...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生储盖组合中油源断裂附近油气分布规律,在油源断裂内油气运移优势通道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确定油源断裂凸面脊和断裂填充物油气运移分布区,二者耦合建立了一套识别油源断裂内油气运移优势通道的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廊固凹陷大柳泉地区沙三中亚段F3油源断裂内油气运移优势通道的识别中,结果表明:F3油源断裂内可识别出5条油气运移优势通道,其中4条油气运移优势通道分布在断裂南部,1条油气运移优势通道分布在断裂北部,与目前F3油源断裂附近沙三中亚段已发现油气分布在中南部和北部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识别油源断裂内油气运移优势通道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断裂 油气运移 优势通道 识别方法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油气运移的路径、期次及方向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周凤英 张水昌 孙玉善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29-335,共7页
本文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及附近的钻井(出油井和未出油井)中揭示的裂缝、裂隙与成岩序列的穿插关系,连通砂体及断层和不整合面附近的矿物及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研究,对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油气运移路径和期次进行了探讨。通过研究指出... 本文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及附近的钻井(出油井和未出油井)中揭示的裂缝、裂隙与成岩序列的穿插关系,连通砂体及断层和不整合面附近的矿物及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研究,对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油气运移路径和期次进行了探讨。通过研究指出了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主要经历了3期大规模的油气运聚,地层之间的不整合面为油气横向运移的主要通道。高角度的裂隙及微裂缝为纵向运移主要通道。第一期油气运聚主要发生于海西期,第二期油气运聚主要发生在14~17Ma;第3期油气运聚主要发生在最近的5Ma以来。第一期油气运聚主要为自塔北隆起的西南、南向北,以横向运移为主;第二、第三期运聚主要自西南、南向北,自东向西运移,但主要以垂向运移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南地区 油气运移方向 油气运移期次 油气运移路径
下载PDF
青化砭地区延长组油气运移综合分析
4
作者 陈峰 张惠 +1 位作者 杜治伟 高攀明 《化工设计通讯》 CAS 2023年第11期15-16,92,共3页
石油和天然气均属于流体矿产物,其最重要的特征便是具有可流动性。当这些油气受到某种驱动力作用时,便可在地层中流动,这种流动被称为油气的运移[1]。本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青化砭地区为例,对其油气运移的动力、通道进行深度分析,通过对... 石油和天然气均属于流体矿产物,其最重要的特征便是具有可流动性。当这些油气受到某种驱动力作用时,便可在地层中流动,这种流动被称为油气的运移[1]。本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青化砭地区为例,对其油气运移的动力、通道进行深度分析,通过对剥蚀厚度恢复确定油气运移的方向[2]。结果表明,研究区长4+5及长6段的流体运移主要由南向北为主,长7油层组中的张家滩页岩是长4+5、长6油藏中的原油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三叠系 延长组 油气运移
下载PDF
尺度放大时逾渗模型中的油气运移路径变化规律探讨 被引量:19
5
作者 周波 金之钧 +2 位作者 罗晓容 王毅 张发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5-180,共6页
数值模拟获得的油气二次运移路径不受模拟网格大小的影响,但模拟网格的大小却影响侵入相饱和度值的大小。其中,运移网格的宽度和侵入相饱和度呈指数关系,运移网格的长度和侵入相的饱和度无关,运移网格的尺度和侵入相饱和度呈指数关系。... 数值模拟获得的油气二次运移路径不受模拟网格大小的影响,但模拟网格的大小却影响侵入相饱和度值的大小。其中,运移网格的宽度和侵入相饱和度呈指数关系,运移网格的长度和侵入相的饱和度无关,运移网格的尺度和侵入相饱和度呈指数关系。这一规则的发现为逾渗理论从微观放大到盆地尺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模拟 逾渗模型 油气运移 尺度放大 油气运移路径 模拟网格
下载PDF
阿拉尔断裂带及周边地区油气运移特征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漆佳莹 张金功 张津宁 《地下水》 2012年第4期170-172,共3页
阿拉尔断裂带位于柴西南区中部,是一条近北西-南东向的区域性二级断裂,其对于柴西南跃进地区油气运移、富集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前人分别从地球化学指标、油气运移动力、油气运移通道等方面对阿拉尔断裂带油气运移特征进行了研究,... 阿拉尔断裂带位于柴西南区中部,是一条近北西-南东向的区域性二级断裂,其对于柴西南跃进地区油气运移、富集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前人分别从地球化学指标、油气运移动力、油气运移通道等方面对阿拉尔断裂带油气运移特征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主要侧重于从单一地质因素出发分析油气运移,得出的认识不够系统全面。因此从油气成藏时期出发,将油气运移驱动力与运移通道相结合,分析阿拉尔断裂带油气运移、聚集成藏的特征。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并且对于该区油气富集规律和寻找有利勘探目标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尔断裂带 油气运移特征 地球化学指标 油气运移动力 油气运移通道
下载PDF
油气运移输导层研究及量化表征方法 被引量:83
7
作者 罗晓容 雷裕红 +4 位作者 张立宽 陈瑞银 陈占坤 许建华 赵健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28-436,共9页
油气二次运移的发生取决于实际地质条件下运移动力和通道阻力间的相互关系,制约着油气藏的形成过程及空间分布。前人在运移动力方面的定量研究已趋完善,但对于运移通道的研究仍长期停留在定性阶段。基于近年来量化分析通道地质体的尝试... 油气二次运移的发生取决于实际地质条件下运移动力和通道阻力间的相互关系,制约着油气藏的形成过程及空间分布。前人在运移动力方面的定量研究已趋完善,但对于运移通道的研究仍长期停留在定性阶段。基于近年来量化分析通道地质体的尝试,考虑到实际盆地中油气运移研究的尺度及可操作性,借鉴油田开发中储层描述的思想和方法,提出输导层的概念,以实现对油气运移通道的量化表征。输导层定义为:区域盖层之下具有一定厚度的地层单元,为微观上具有孔隙空间和渗透能力的输导体的总和,这些输导体在宏观上几何连接、油气运移发生时相互之间具有流体动力学连通性。根据中国陆相盆地实际情况,总结出砂岩输导体连通性分析方法,提出了建立砂岩输导层模型的基本工作程序,形成可以利用通常的物性参数进行输导层量化表征的方法,包括5个步骤:①输导层段确定;②输导层砂地比图的勾绘;③输导体的几何连通性分析;④输导层的流体动力学连通性分析;⑤输导层输导性能的量化表征。从建立由不同类型输导体所构成的输导格架的角度,渗透率应是最为理想的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通道 输导层 连通性 量化表征
下载PDF
复合含油气系统中油气运移流向研究的意义 被引量:57
8
作者 赵文智 何登发 +2 位作者 瞿辉 雷振宇 池英柳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7-12,共6页
含油气系统划分的核心是循着油气从源岩到圈闭的过程 ,追踪确定三维地质单元的相对独立的流体运动的最大外边界。其中油气运移研究居于重要地位。中国复合含油气系统表现为多源多灶多期生烃和成藏的复杂性。油气从生烃灶生成以后 ,往往... 含油气系统划分的核心是循着油气从源岩到圈闭的过程 ,追踪确定三维地质单元的相对独立的流体运动的最大外边界。其中油气运移研究居于重要地位。中国复合含油气系统表现为多源多灶多期生烃和成藏的复杂性。油气从生烃灶生成以后 ,往往发生了多次运移。有些是从生烃灶向圈闭的多次运聚过程 ;有些则是已聚集烃类的散失破坏 ;还有些则是油气从古油气藏向新油气藏的调整。对不同阶段油气运移流向的确定 ,既可划清含油气系统的交叉、共生与分立的空间关系和范围 ,又可了解油气保存与破坏规模及油气现今分布的有利地区。本文主要讨论复合含油气系统的划分要注重油气运移流向研究 ,在定源前提下 ,以顺藤摸瓜的方式 ,确定油气运聚单元。在此基础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流向 过程恢复 运聚单元 复合含油气系统
下载PDF
东营凹陷中央背斜带油气运移聚集特征 被引量:46
9
作者 李丕龙 翟庆龙 +2 位作者 荣启宏 蒋有录 谭丽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64-66,共3页
以渤海湾盆地最大的复式油气聚集带──东营凹陷中央断裂背斜构造带为例,分析凹中隆型复式油气聚集带的油气运移聚集特征和成藏模式,探讨该构造带中断层对油气运移聚集的多方面影响。根据油气来源、运移特点和流体压力状况,将该带油... 以渤海湾盆地最大的复式油气聚集带──东营凹陷中央断裂背斜构造带为例,分析凹中隆型复式油气聚集带的油气运移聚集特征和成藏模式,探讨该构造带中断层对油气运移聚集的多方面影响。根据油气来源、运移特点和流体压力状况,将该带油气藏的形成归纳为下部自源原生型、中部它源原生型、上部它源次生型3种成藏模式。研究区具有早第三纪末和晚第三纪馆陶组沉积末─明化镇组中期这两个主要成藏期,以晚期成藏为主。油气沿断裂间歇式运移,并沿断层形成多套叠瓦式油藏组合。断裂的纵向发育层位与油气的赋存层系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中央背斜带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特征
下载PDF
东营凹陷油气运移的地震泵作用 被引量:62
10
作者 阎福礼 贾东 +1 位作者 卢华复 徐光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95-298,共4页
断层活动对烃类的运移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岩石中微裂隙→裂缝→断层的动态发育过程,生动地体现了地震泵运移机制周期性、间歇状脉冲的特点。这是由地质历史时期地震活动的周期性和变化的应力场中裂隙引张的间歇性、脉动性的特点所决定... 断层活动对烃类的运移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岩石中微裂隙→裂缝→断层的动态发育过程,生动地体现了地震泵运移机制周期性、间歇状脉冲的特点。这是由地质历史时期地震活动的周期性和变化的应力场中裂隙引张的间歇性、脉动性的特点所决定的。东营凹陷复杂断块油气田中独特的油气纵向分布特征,是由构造活动平静时期的渗流运移和构造活动活跃期中地震泵作用的混相涌流方式相互交替、共同叠加的结果,这一现象在各大油气田中较为常见,是一个较为普遍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泵 流体运移 东营凹陷 油气运移 断层
下载PDF
松辽盆地大庆长垣及其以西地区扶杨油层油气运移特征 被引量:37
11
作者 施立志 吴河勇 +3 位作者 林铁锋 吴海波 王始波 王卓卓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1-26,31,共7页
对松辽盆地大庆长垣及其以西地区扶杨油层油气初次运移机理的分析表明,油气是在烃源层中超压的作用下沿着断层和裂缝运移到扶杨油层。根据约130口井声波测井资料,采用平衡深度法,恢复了青一段泥岩在最大埋深时期的过剩压力,探讨了油气... 对松辽盆地大庆长垣及其以西地区扶杨油层油气初次运移机理的分析表明,油气是在烃源层中超压的作用下沿着断层和裂缝运移到扶杨油层。根据约130口井声波测井资料,采用平衡深度法,恢复了青一段泥岩在最大埋深时期的过剩压力,探讨了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和方向。在此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恢复了扶杨油层从嫩江组沉积末到现今的古流体势,并以明水组沉积末期为例,对流体势分布特征及油气二次运移方向进行了分析。以古流体势的分布为主要依据,综合生烃和排烃、输导体展布及盖层、圈闭发育特点等因素,预测出了扶杨油层的有利含油气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大庆长垣地区 扶杨油层 油气运移 古流体势 平衡深度法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油气运移过程中断层启闭性的量化表征参数评价 被引量:28
12
作者 张立宽 罗晓容 +7 位作者 宋国奇 郝雪峰 邱桂强 宋成鹏 雷裕红 向立宏 刘克奇 解玉宝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2-100,共9页
在油气勘探决策中,判断断层在油气运移和聚集过程中表现出的开启或封闭性特征十分重要,但一般很难从众多影响断层启闭性的地质因素中筛选和确定有效的最佳参数。以东营凹陷南坡东段王家岗油田为研究区,根据断层两盘储层内是否发现油气... 在油气勘探决策中,判断断层在油气运移和聚集过程中表现出的开启或封闭性特征十分重要,但一般很难从众多影响断层启闭性的地质因素中筛选和确定有效的最佳参数。以东营凹陷南坡东段王家岗油田为研究区,根据断层两盘储层内是否发现油气及油气藏的成因关系,判识断层在油气运移过程中的启闭性。基于断层带的内部结构特征和流体行为,提出利用断层连通概率评价断层带整体在活动期间作为油气运移通道的可能性。通过典型断层油藏精细解剖,按照一定密度在断层面上逐点进行启闭性判识和统计分析,建立了断层连通概率与各种量化参数之间的统计关系,利用相关系数评价了这些地质参数表征断层启闭性的有效性。研究认为,前人提出的各种启闭性量化参数与断层连通性的关系趋势与定性认识相一致,但反映单一地质因素的参数难以确定断层在运移过程是否作为运移通道,而包含两个或数个地质因素的综合参数,如泥岩涂抹因子(SGR)、断层面正应力参数的效果明显改善;断层开启系数(FOI)与断层启闭性的关系最密切,是表征断层启闭性的有效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断层启闭性 量化参数 断层连通概率 王家岗油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中、塔北地区志留系古油藏的油气运移 被引量:27
13
作者 陈元壮 刘洛夫 +3 位作者 陈利新 赵素平 李超 霍红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73-482,共10页
运用含氮化合物咔唑类探讨塔中、塔北地区在第一期成藏时志留系油气藏的烃类的运移方向 ,为建立古油藏成藏模式 ,预测原生油气藏分布提供依据 .研究表明 ,塔中志留系古油藏的油气主要来源于满加尔凹陷的中、下寒武统烃源岩 ,向西南—南... 运用含氮化合物咔唑类探讨塔中、塔北地区在第一期成藏时志留系油气藏的烃类的运移方向 ,为建立古油藏成藏模式 ,预测原生油气藏分布提供依据 .研究表明 ,塔中志留系古油藏的油气主要来源于满加尔凹陷的中、下寒武统烃源岩 ,向西南—南的方向首先进入塔中志留系 ,然后沿不整合面或顺储层从北西向南东和从北东向南西 2个方向向志留系在塔中地区的尖灭线附近运移 .塔北志留系古油藏的油气也主要来自满加尔凹陷的中、下寒武统烃源岩 ,首先向北西方向进入塔北隆起的志留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氮化合物 咔唑类 油气运移 古油藏 志留系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断层与油气运移及成藏 被引量:28
14
作者 王德海 郭峰 +2 位作者 任国选 孟祥化 杨喜贵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35-339,344,共6页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经过数次构造运动改造,形成复杂的断裂系统,按照断层的性质、规模、形成的时间顺序和空间展布特征及与油气的关系,将其分为早期断层、晚期断层、晚期活动的早期断层3类。早期断层中的控盆断层控制断陷的形成、演化;...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经过数次构造运动改造,形成复杂的断裂系统,按照断层的性质、规模、形成的时间顺序和空间展布特征及与油气的关系,将其分为早期断层、晚期断层、晚期活动的早期断层3类。早期断层中的控盆断层控制断陷的形成、演化;控制沉积断层控制有利源岩的分布部位。断层在活动时期是油气纵向运移通道,停止活动时期则不是;油气在横向上可以穿断层运移,断层在上倾方向上有非渗透遮挡层的条件下可以形成断层油气藏。早期断层活动时期早于生烃期,不是油气垂向运移通道,因此在源岩层系内可以形成早期原生油气藏,并且保存条件好;早期断层对圈闭的支解、分割作用,导致油气分布的复杂性、不连续性。晚期活动的早期断层和晚期断层活动时是油气的纵向运移通道,同时使深层的原生油气藏遭到破环、变为残余油气藏,并在浅层形成次生油气藏。晚期断层停止活动时,亦不是油气垂向运移通道,因此能够在源岩层系内形成晚期原生高产油气藏,保存条件好。断层活动时期与源岩排烃期(油气源)的匹配关系,决定油气的分布层位及油气藏的形成与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油气运移 油气 断陷 东南隆起区 松辽盆地
下载PDF
油田三维构造应力场、裂缝与油气运移 被引量:33
15
作者 王连捷 王红才 +2 位作者 王薇 孙宝珊 乔子江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3期4052-4057,共6页
叙述了地应力与裂缝和油气运移的关系。用有限元法对辽河滩海油田进行了三维构造应力场的模拟计算,给出了地应力场的分布特征及其对裂缝发育和油气运移积聚的控制作用,并对油气积聚的有利地区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 岩石力学 三维构造应力场 油气运移 裂缝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油源及油气运移研究 被引量:49
16
作者 霍秋立 汪振英 +2 位作者 李敏 付丽 冯大晨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77-383,共7页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南屯组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且已成熟,为本区的主要生油岩。大磨拐河组一段为次要生油岩。贝尔凹陷烃源岩灶主要分布在贝西洼陷和贝中的敖脑海洼陷中。油油对比显示出各构造带上的原油具有相似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分...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南屯组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且已成熟,为本区的主要生油岩。大磨拐河组一段为次要生油岩。贝尔凹陷烃源岩灶主要分布在贝西洼陷和贝中的敖脑海洼陷中。油油对比显示出各构造带上的原油具有相似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表明来源于相同源岩。油岩对比指示原油主要来自于南屯组生油岩。苏德尔特构造带原油沿断裂带由西向东运移,呼和诺仁构造带原油由贝西洼陷北部源岩灶运移而来,纵向上原油显示出从下向上的运移特点。贝尔凹陷油气运移通道主要是断裂或不整合面,通源断裂两侧为油气勘探的有利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拉尔盆地 贝尔凹陷 油源 油气运移
下载PDF
油田构造应力场驱动油气运移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被引量:34
17
作者 武红岭 王小凤 +2 位作者 马寅生 陈正乐 殷秀兰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7-12,共6页
依据连续介质力学的理论,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通过平均应力将固体应力场与流体压力场有机结合,并以辽河油田现今构造应力场为例,探讨了构造应力与构造热应力对多孔介质中油液不同的驱移作用。研究表明:具挤压特征的构造应力场... 依据连续介质力学的理论,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通过平均应力将固体应力场与流体压力场有机结合,并以辽河油田现今构造应力场为例,探讨了构造应力与构造热应力对多孔介质中油液不同的驱移作用。研究表明:具挤压特征的构造应力场对盆地油气宏观分布有重要意义,油液有从高应力区向盆地内以主干断裂和软弱带为代表的低应力区迁移的趋势。温差引起的局部应力相当于孔隙压力的作用,能较好地模拟低洼带的油气向周围高点迁移的特点,也是重要的驱动因素。二者联合作用驱动的流体运移速度场能更好地解释现今油田的分布特征,并对预测油气聚集的优势区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 油气运移 油田构造
下载PDF
酒西盆地油气形成与勘探方向新认识(三)——油气运移、成藏规律与勘探方向 被引量:38
18
作者 陈建平 陈建军 +1 位作者 张立平 钟宁宁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2-16,共5页
酒西盆地的白垩系与第三系构成一个完整的油气系统 ,白垩系发育油源层和储集层、盖层 ,第三系主要发育储集层和盖层。由柳沟庄、鸭儿峡、老君庙到石油沟 ,烷烃含量逐步增加 ,原油中的芳烃、非烃与沥青质含量逐渐降低 ,异胆甾烷、Ts、C2 ... 酒西盆地的白垩系与第三系构成一个完整的油气系统 ,白垩系发育油源层和储集层、盖层 ,第三系主要发育储集层和盖层。由柳沟庄、鸭儿峡、老君庙到石油沟 ,烷烃含量逐步增加 ,原油中的芳烃、非烃与沥青质含量逐渐降低 ,异胆甾烷、Ts、C2 9Ts含量略有增高 ,原油密度、含蜡量、凝固点降低。这些原油物性特征反映了油气运移的地质色层效应和运移方向 ,表明油气总体由西向东运移。青西坳陷的构造埋藏史控制了主要烃源岩(下白垩统赤金堡组和下沟组下部 )在晚第三纪晚期—第四纪才达到生油高峰期 ,目前仍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 ,因此以生油为主 ,主要形成油藏。该含油气系统的关键时刻是晚第三纪末至第四纪 ,圈闭形成期与油气生成运移期相匹配。喜马拉雅运动期的断裂活动提供了油气运移的通道 ,促进了油气的运移 ,油气可以在多种类型圈闭聚集成藏。油气资源潜力再评价的结果表明 ,青西坳陷总油气聚集量可达 2 .5× 1 0 8~ 4.0× 1 0 8t,仍然有 2× 1 0 8~ 3× 1 0 8t剩余油气资源 ,具有很大的勘探潜力。青西低凸起位于很有生油潜力的青南凹陷和红南凹陷之间 ,构造位置非常有利 ,是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目标区 ,油源供给很充足 ,且储集层、盖层发育 ,可能有多种类型的圈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西盆地 油气形成 油气勘探 油气运移 成藏规律
下载PDF
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扶余油层油气运移与富集 被引量:29
19
作者 孙同文 吕延防 +2 位作者 刘宗堡 付晓飞 付广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00-707,共8页
为了系统查明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扶余油层油气运聚过程和富集特征,详细研究其油气运移条件,并通过油田开发动态数据验证,总结油气富集的主要特征。大庆长垣以东地区具有垂向-侧向双重油气运移方式,垂向运移主要发生在上覆烃源岩垂向排烃... 为了系统查明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扶余油层油气运聚过程和富集特征,详细研究其油气运移条件,并通过油田开发动态数据验证,总结油气富集的主要特征。大庆长垣以东地区具有垂向-侧向双重油气运移方式,垂向运移主要发生在上覆烃源岩垂向排烃范围内,油气在超压作用下,沿开启的T2油源断层"倒灌"进入下伏扶余油层;侧向运移主要有3种类型:源内沿砂体向油源断层上升盘短距离侧向运移;近源沿构造轴向向继承性局部隆起带短距离侧向运移;远源沿砂体沟通的Ⅱ类断裂密集带向朝阳沟阶地长距离侧向运移。油源断层发育部位和烃源岩垂向排烃范围附近、构造轴向与断层走向近一致的鼻状构造为富油区带;因特征不同,断裂密集带在三肇凹陷不是主要富油部位,而在朝阳沟阶地为有利储油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余油层 油气运移 油气富集特征 断裂密集带 大庆长垣以东地区
下载PDF
东营凹陷富有机质烃源岩顺层微裂隙的发育与油气运移 被引量:37
20
作者 刘庆 张林晔 +2 位作者 沈忠民 孔祥星 王茹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93-597,i003,共6页
根据岩心观察 ,在东营凹陷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和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烃源岩中 ,发现大量顺层面分布的微裂隙 ,且大部分为亮晶方解石所充填。裂隙发育段在平面上的展布较广 ,在纵向上始于 2 90 0~ 30 0 0 m左右 ,与烃源岩成熟阶段对应。... 根据岩心观察 ,在东营凹陷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和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烃源岩中 ,发现大量顺层面分布的微裂隙 ,且大部分为亮晶方解石所充填。裂隙发育段在平面上的展布较广 ,在纵向上始于 2 90 0~ 30 0 0 m左右 ,与烃源岩成熟阶段对应。岩石学和有机地化研究表明 ,裂隙一般限于高有机质丰度、纹层理发育的页岩中 ,而有机质丰度较低、具块状层理的泥岩一般不发育 ,表现出较强的非均质性。裂隙发育与有机质丰度以及成熟度的关系表明 ,烃类生成是水平裂隙产生的主要原因。进入成熟阶段的富有机质烃源岩大量生烃 ,造成孔隙流体压力迅速上升 ,并最终导致顺层裂隙的产生。由于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和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以泥、页岩互层为特征 ,因而裂隙发育的非均质性造成裂隙发育段与裂隙不发育段的纵向叠置 ,并决定了其排烃过程以近似于三角洲前缘砂泥岩互层的排烃方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裂隙发育 有机质丰度 油气运移 东营凹陷 泥岩 纹层 微裂隙 孔隙流体压力 充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