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1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反射光谱的油茶籽油掺伪量快速测定及特征波长特性研究
1
作者 刘强 龚中良 +4 位作者 李大鹏 文韬 汪志强 管金伟 郑文峰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2-139,共8页
为了探索紫外-可见-近红外反射光谱测定油茶籽油掺伪量的方法,按照不同掺伪比例制备了244个油茶籽油掺伪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玉米油的样本,以自主搭建的实验平台采集所制备样本在200~1100 nm范围内的反射光谱。将原始光谱进行Savit... 为了探索紫外-可见-近红外反射光谱测定油茶籽油掺伪量的方法,按照不同掺伪比例制备了244个油茶籽油掺伪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玉米油的样本,以自主搭建的实验平台采集所制备样本在200~1100 nm范围内的反射光谱。将原始光谱进行Savitzky-Golay(SG)-连续小波变换(CWT)预处理后,利用Kennard-Stone(K-S)算法以2∶1的比例将样本划分成校正集和预测集。采用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CARS)、连续投影算法(SPA)、自主软收缩算法(BOSS)、迭代变量子集优化算法(IVSO)进行特征波长选择,分别建立基于支持向量机(SVM)、极限学习机(ELM)、随机森林(RF)的油茶籽油掺伪量快速预测模型,同时对特征波长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原始光谱经过SG-CWT(L5)预处理和BOSS特征波长筛选后,建立的基于SVM的油茶籽油掺伪量快速预测模型能够鉴别掺伪量为1%及以上的油茶籽油,该模型在十折交叉验证和网格搜索法下得到最佳惩罚因子(c)和核函数(γ)分别为5.2780和0.1088,其预测决定系数(R_(P)^(2))、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_P)、预测平均绝对误差(MAE_(P))分别为0.9985、0.0134、0.0102。特征波长聚集程度和陡度对模型预测结果存在一定影响。综上,建立的基于反射光谱的油茶籽油掺伪量快速预测模型预测误差小,预测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紫外-可见-近红外反射光谱 反射率 BOSS-SVM 特征波长特性
下载PDF
影响油茶籽油品质的因素分析
2
作者 辛江慧 胡传双 +2 位作者 涂登云 云虹 关丽涛 《林产工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29,共8页
油茶籽油属于高品质的烹饪食用油,还是一种新型的天然植物油。其营养价值丰富,且有益于人体健康,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关注。然而,油茶籽油的品质受其品种特性、栽培方式、土壤性质、管理措施、加工工艺、海拔高度等诸多因素... 油茶籽油属于高品质的烹饪食用油,还是一种新型的天然植物油。其营养价值丰富,且有益于人体健康,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关注。然而,油茶籽油的品质受其品种特性、栽培方式、土壤性质、管理措施、加工工艺、海拔高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油茶籽油的理化指标和成分含量等发生变化,因此有必要研究影响其品质的因素。本文对影响油茶籽油品质的因素,如产地、预处理方式、加工工艺、贮藏方式等进行了综合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品质 预处理方式 加工工艺 贮藏方式
下载PDF
炒制工艺对油茶籽油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3
作者 杨剀舟 魏征 +3 位作者 王佳雅 栾霞 薛雅琳 段章群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8-158,共11页
采用全自动样品前处理系统(CTC)-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油茶籽炒制过程中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和鉴定,并结合感官评价对炒制过程中油茶籽油的风味特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炒制工艺下共定性和定... 采用全自动样品前处理系统(CTC)-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油茶籽炒制过程中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和鉴定,并结合感官评价对炒制过程中油茶籽油的风味特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炒制工艺下共定性和定量挥发性物质73种,其中醛类物质种类最多(14~16种),质量分数最高(50%~70%);炒制温度相比较于炒制时间,可显著提高呋喃类和吡嗪类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以及酯类化合物的种类;鉴定出对油茶籽油整体风味关键贡献的风味物质(ROAV≥100)共11种,按照贡献度大小分别是3-甲基丁醛、(E)-2-甲基-2-丁酸乙酯、苯乙醛、2-甲基丁醛、己醛、二羟基-2(3H)呋喃酮、辛醛、2-甲基丙醛、庚醛、2-戊基-呋喃、辛酸;高温长时有利于麦芽味、水果味、青草味、烧烤味和坚果味的风味物质的生成,低温短时更有利于脂肪味、焦糖味、水果味风味物质的生成;通过主成分分析(PCA),炒制工艺140℃—15 min、160℃—15min和180℃—15 min下的油茶籽油样品风味特征明显区别于其他工艺,具有贡献的风味化合物主要为呋喃类化合物、醛类化合物和吡嗪类化合物;综合考虑油脂劣变、风险因素以及感官评价,炒制温度140℃和炒制时间15 min是较佳的油茶籽油炒制工艺,制备的油茶籽油风味最浓郁、清新、最具纯正茶油特征香气,辛辣味、坚果味、青草味、水果味是热榨油茶籽油最具代表性的特征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炒制工艺 挥发性物质 相对气味活度值 感官评价
下载PDF
酉阳油茶籽油营养安全品质、油茶含油率特征和立地土壤评价
4
作者 李瑜 张雨涵 +1 位作者 官开江 鲍丽然 《物探与化探》 CAS 2024年第2期521-526,共6页
为了解酉阳油茶营养品质、含油率特征和生长环境,分析了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及采于不同地层油茶果的含油率特征,评价了立地土壤养分及土壤环境质量。结果表明:酉阳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与橄榄油相似,是一种难得的高级油料。油茶果含油率特... 为了解酉阳油茶营养品质、含油率特征和生长环境,分析了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及采于不同地层油茶果的含油率特征,评价了立地土壤养分及土壤环境质量。结果表明:酉阳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与橄榄油相似,是一种难得的高级油料。油茶果含油率特征与地层关系显著,产于二叠系地层的油茶果含油率最高,其次为志留系,奥陶系最差,产生差异的原因应为不同地层土壤地球化学组成有差别。酉阳油茶立地土壤养分一般但土壤环境质量较好,仅Cd存在少量超标现象,耕作时应科学辅以各种肥料,保证油茶健康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营养品质 矿质元素 土壤养分 重庆酉阳
下载PDF
不同壁材对水酶法提取油茶籽油乳化相微胶囊的影响
5
作者 郑舒文 冯红霞 +2 位作者 常云鹤 马立志 刘晓燕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38,共5页
以水酶法提取油茶籽油所制得的乳化相为芯材,分别以明胶-阿拉伯胶、明胶-海藻酸钠、乳清蛋白-阿拉伯胶、乳清蛋白-海藻酸钠为壁材,制备4种油茶籽油乳化相微胶囊,并分析4种微胶囊的性质。结果表明:在4种微胶囊中,以明胶-海藻酸钠为壁材... 以水酶法提取油茶籽油所制得的乳化相为芯材,分别以明胶-阿拉伯胶、明胶-海藻酸钠、乳清蛋白-阿拉伯胶、乳清蛋白-海藻酸钠为壁材,制备4种油茶籽油乳化相微胶囊,并分析4种微胶囊的性质。结果表明:在4种微胶囊中,以明胶-海藻酸钠为壁材制备的油茶籽油乳化相微胶囊包埋效果最好,包埋率高达93.96%;以明胶-阿拉伯胶为壁材制备的油茶籽油乳化相微胶囊具有最小的平均粒径,更好的溶解性和热稳定性,可以制备出具有更好性能的油茶籽油乳化相微胶囊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乳化相 壁材 微胶囊
下载PDF
不同干燥方式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
6
作者 王志贤 赵洲桥 +5 位作者 孙乐 张海龙 齐玉堂 张维农 汪有军 杨波 《粮食与食品工业》 2024年第1期1-5,共5页
以新鲜油茶籽为原料,对比研究了自然晾晒、快速烘干和慢速烘干三种处理方式对油茶籽品质(脂肪含量、蛋白含量等)和油茶籽油品质(酸价、过氧化值、脂肪酸组成、甾醇、生育酚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慢速烘干处理油茶籽含油率(33.3%)和油茶... 以新鲜油茶籽为原料,对比研究了自然晾晒、快速烘干和慢速烘干三种处理方式对油茶籽品质(脂肪含量、蛋白含量等)和油茶籽油品质(酸价、过氧化值、脂肪酸组成、甾醇、生育酚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慢速烘干处理油茶籽含油率(33.3%)和油茶籽油得率(22.4%)最高,自然晾晒处理的油茶籽油酸价(0.56 mg KOH/g)最小、总生育酚含量最高(215.22 mg/kg),快速烘干处理的油茶籽油总甾醇含量(420.88 mg/100 g)最高,上述结果为油茶籽加工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 自然晾晒 快速烘干 慢速烘干 油茶籽油
下载PDF
油茶籽油中高油酸植物油掺假的快速检测方法验证
7
作者 林凯 陈佳文 +7 位作者 陈嘉欣 蒋峰华 路芸 李雯 熊佳 卢俊 国师榜 郭平 《江西化工》 CAS 2024年第2期29-33,共5页
目的:采用GB/T5539—2008山茶油纯度试验方法验证油茶籽油中的高油酸植物油掺假情况。方法:以3个纯茶油和9个高油酸植物油建立0%、10%、20%、30%、50%、100%6个掺假梯度的掺假模型,采用GB/T5539—2008山茶油纯度试验法对模型进行测试,... 目的:采用GB/T5539—2008山茶油纯度试验方法验证油茶籽油中的高油酸植物油掺假情况。方法:以3个纯茶油和9个高油酸植物油建立0%、10%、20%、30%、50%、100%6个掺假梯度的掺假模型,采用GB/T5539—2008山茶油纯度试验法对模型进行测试,根据结果所显示颜色由浅及深赋予0~5六个得分等级,分析测试结果和规律。结论:山茶油纯度试验法适用于高油酸植物油的掺假检测适用,且随着掺假浓度的提高,结果所赋得分值越高,结果随之呈现梯度变化。该法对植物油检测的灵敏度存在差异性,高油酸菜籽油的灵敏性最高,高油酸葵花籽油的灵敏性最低。该研究为油茶籽油中高油酸植物油的掺假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酸植物 掺假
下载PDF
基于挥发性成分定性判别风味油茶籽油掺伪浸出油茶籽油PCA模型和逻辑回归模型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孙婷婷 陈志清 +3 位作者 刘剑波 任佳丽 钟海雁 周波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6-63,共8页
为了解决风味(原香和烤香)油茶籽油掺伪浸出油茶籽油的定性判别问题,设计高、低两个掺伪梯度,基于挥发性成分构建并对比分析了定性判别风味油茶籽油掺伪浸出油茶籽油的主成分分析(PCA)模型和逻辑回归模型。结果表明:逻辑回归模型定性判... 为了解决风味(原香和烤香)油茶籽油掺伪浸出油茶籽油的定性判别问题,设计高、低两个掺伪梯度,基于挥发性成分构建并对比分析了定性判别风味油茶籽油掺伪浸出油茶籽油的主成分分析(PCA)模型和逻辑回归模型。结果表明:逻辑回归模型定性判别风味油茶籽油掺伪浸出油茶籽油的能力较强,优于PCA模型;高掺伪梯度下定性判别原香和烤香油茶籽油掺伪浸出油茶籽油,PCA模型的最低检出限分别为20%和60%,而逻辑回归模型的最低检出限均为10%;低掺伪梯度下定性判别原香和烤香油茶籽油掺伪浸出油茶籽油,PCA模型的判别不准确,而逻辑回归模型的最低检出限均为4%。逻辑回归模型能很好地定性判别风味油茶籽油掺伪浸出油茶籽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味油茶籽油 浸出油茶籽油 挥发性成分 主成分分析模型 逻辑回归模型 定性判别
下载PDF
脱色对油茶籽油品质及性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罗昕艳 敬思群 +4 位作者 张俊艳 华军利 何钰怡 张玉龙 张伟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3年第7期15-20,42,共7页
目的:探究脱色工艺对油茶籽油品质及性能的影响。方法:以亚临界萃取油茶籽毛油为实验对象,分别采用白土脱色(工艺Ⅰ)和白土活性炭粒复合脱色(工艺Ⅱ),对油茶籽油脱色前后主要活性成分(山茶甙、角鲨烯、茶多酚)的含量,以及脂肪酸组成、... 目的:探究脱色工艺对油茶籽油品质及性能的影响。方法:以亚临界萃取油茶籽毛油为实验对象,分别采用白土脱色(工艺Ⅰ)和白土活性炭粒复合脱色(工艺Ⅱ),对油茶籽油脱色前后主要活性成分(山茶甙、角鲨烯、茶多酚)的含量,以及脂肪酸组成、酸价、过氧化值等理化指标进行考察,并分析脱色工艺对油茶籽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紫外吸收能力以及油脂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脱色后角鲨烯和茶多酚含量均有所降低;脱色工艺对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较小,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在89%以上,对油茶籽油酸价的影响较大,脱色工艺Ⅰ油茶籽油酸价降低13.6677%,脱色工艺Ⅱ油茶籽油酸价升高41.4216%,脱色后油茶籽油的过氧化值均有所上升,氧化稳定性下降,油茶籽油紫外吸收能力降低;经工艺Ⅰ脱色后的油茶籽油自由基清除能力上升,而经工艺Ⅱ脱色后的油茶籽油自由基清除能力下降,常温下工艺Ⅱ的氧化稳定性最高。结论:综合考虑,工艺Ⅰ脱色油的品质及性能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脱色工艺 油茶籽油品质 氧化稳定性 紫外吸收
下载PDF
油茶鲜果预处理方式对低温压榨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郝泽金 吴苏喜 +2 位作者 蒋明芳 管业圣 冯宗义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23,共5页
为更多地保留活性成分,提高油茶籽油品质,研究了油茶鲜果6种不同预处理方式(剥壳-摊晒、直接摊晒、堆沤-摊晒、剥壳-烘干、直接烘干、堆沤-烘干)对油茶籽主要成分以及低温压榨油茶籽油中3种理化指标(酸值、过氧化值、多环芳烃)和4种微... 为更多地保留活性成分,提高油茶籽油品质,研究了油茶鲜果6种不同预处理方式(剥壳-摊晒、直接摊晒、堆沤-摊晒、剥壳-烘干、直接烘干、堆沤-烘干)对油茶籽主要成分以及低温压榨油茶籽油中3种理化指标(酸值、过氧化值、多环芳烃)和4种微量活性成分(维生素E、维生素K_(1)、角鲨烯、多酚)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茶鲜果预处理方式对油茶籽主要成分(脂肪、蛋白质、淀粉)影响不大;6种不同预处理方式对低温压榨油茶籽油的理化指标和微量活性成分均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剥壳-烘干处理油茶鲜果在油茶籽油的酸值、多环芳烃、维生素E、角鲨烯指标上较其他预处理方式存在一定优势。综上,采用剥壳-烘干对油茶鲜果进行预处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油茶籽油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鲜果 堆沤 剥壳 烘干 低温压榨油茶籽油 活性成分
下载PDF
精炼过程对油茶籽油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雪辉 何俊华 +2 位作者 黄梓炜 蓝小河 张兵 《中国粮油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74-181,共8页
为了解精炼过程对油茶籽油风味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分析了精炼各阶段油茶籽油挥发性化合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精炼过程油茶籽油中共鉴定出76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气味活度值(OAV)>1... 为了解精炼过程对油茶籽油风味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分析了精炼各阶段油茶籽油挥发性化合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精炼过程油茶籽油中共鉴定出76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气味活度值(OAV)>1的关键风味化合物有37种;毛油、脱胶油、脱酸油、脱色油、脱臭油和脱蜡油的挥发性化合物和关键风味物质分别有56与29、51与30、51与30、54与33、42与25、39与24种;油茶籽油中挥发性化合物主要是由酯类、醛类、醇类、酸类、杂环类、酮类和烯类组成,分别有24、15、13、7、6、5、4种,精炼各阶段挥发性化合物中浓度最高的基本上都是醛类,其次是醇类和酯类;随着精炼过程的进行,油茶籽油中挥发性化合物的种类逐渐减少,尤其是酯、醇和杂环的种类减少明显,由毛油中的18、11、6种化合物减少至脱蜡油中的13、7、1种,挥发性化合物的浓度,醛类、酮类、醇类、酸类和酯类整体上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精炼过程对油茶籽油风味的影响较大是脱色、脱臭2个工序,脱色油中酸类物质显著增加,产生发霉、腐败和汗味等不良气味,脱臭后,挥发性化合物的种类和浓度明显降低,风味强度减弱,不利于浓香油茶籽油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脂精炼 挥发性化合物 风味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和ROAV法表征不同处理的原味油茶籽油风味物质
12
作者 关继华 汤星月 +2 位作者 吴建文 黎贵卿 陆顺忠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98-306,共9页
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和相对气味活度值法(ROAV)表征了压榨前炒籽、压榨前蒸籽、压榨后煮油等三种处理方式所得原味油茶籽油(F-OCO、S-OCO、B-OCO)中的风味物质。三种处理方式所得原味油茶籽油共包括醇... 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和相对气味活度值法(ROAV)表征了压榨前炒籽、压榨前蒸籽、压榨后煮油等三种处理方式所得原味油茶籽油(F-OCO、S-OCO、B-OCO)中的风味物质。三种处理方式所得原味油茶籽油共包括醇类(0.33%~5.69%)12种、酯类(10.94%~16.50%)20种、酸类(0.63%~6.76%)14种、酮类(1.50%~6.76%)5种、烷烃类(0.61%~3.00%)13种、烯烃类(6.94%~19.63%)7种、酚类(1.21%~2.42%)1种、醛类(26.19%~52.32%)6种、杂环类化合物(11.81%~42.84%)28种。PCA结果显示三种不同处理方式得到的原味油茶籽油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差异明显。三种处理方式所得的原味油茶籽油共鉴定出106种风味物质,ROAV结果表明三种原味油茶籽油中关键风味物质存在一定差异。炒籽后压榨的原味油茶籽油鉴定出48个化合物,关键风味物质有壬醛、正己醛、2-戊基呋喃、正辛醛、庚酸、己酸、庚醛、苯甲醛等8个;蒸籽后压榨的原味油茶籽油鉴别出38个化合物,关键风味物质有壬醛、2-戊基呋喃、γ-十二内酯、正辛醛、1-辛烯-3-醇、正己醛、D-柠檬烯、γ-辛内酯、苯乙烯等9个;压榨后煮制的原味油茶籽油鉴别出75个化合物,关键风味物质有壬醛、γ-十二内酯、正己醛、正辛醛、2-戊基呋喃、1-辛烯-3-醇、D-柠檬烯等7个。该结果为油茶籽的加工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味油茶籽油 压榨前炒籽 压榨前蒸籽 压榨后煮制 HS-SPME-GC-MS ROAV
下载PDF
活性炭脱色对油茶籽油酸价和过氧化值的影响
13
作者 杨柳 王衍彬 +1 位作者 柴振林 童晓青 《浙江林业科技》 2023年第2期35-40,共6页
以油茶Camellia olelfera籽油为研究对象,活性炭为脱色原料,采用水浴恒温混合振荡法对油茶籽油色泽进行脱除,并探讨了脱色温度、时间及活性炭和油茶籽油配比对油茶籽油脱色程度和酸价、过氧化值的影响。结果表明,脱色时间是影响油茶籽... 以油茶Camellia olelfera籽油为研究对象,活性炭为脱色原料,采用水浴恒温混合振荡法对油茶籽油色泽进行脱除,并探讨了脱色温度、时间及活性炭和油茶籽油配比对油茶籽油脱色程度和酸价、过氧化值的影响。结果表明,脱色时间是影响油茶籽油脱色程度、酸价和过氧化值的主要因素,最佳脱色时间为20 min;脱色温度是影响油茶籽油脱色、降低酸价和过氧化值效率的主要因素,最佳脱色温度为60℃;活性炭与植物油的配比是影响脱色极限、降低酸价和过氧化值极限的关键因素,最佳配比是20g·kg^(-1)。活性炭脱色工艺对油茶籽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有显著影响,随着油茶籽油色泽的降低,其酸价和过氧化值总体亦呈下降趋势,油茶籽油加工可通过调整脱色参数最大化地降低其酸价和过氧化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脱色 油茶籽油 酸价 过氧化值
下载PDF
海南岛不同油茶主产区油茶籽油营养成分分析及品质综合评价 被引量:4
14
作者 夏腾飞 陈加利 +6 位作者 熊子君 孙秀秀 马光耀 王春梅 梁振儒 冯依欣 郑道君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1-98,共8页
海南岛油茶籽油品质独特,为促进海南岛油茶资源开发利用并为油茶籽油品质性状育种提供参考依据,选取海南岛不同油茶主产区的油茶籽,对油茶种仁含油率及油茶籽油理化指标、无机元素含量、脂肪酸组成和生物活性物质含量进行测定,并对考察... 海南岛油茶籽油品质独特,为促进海南岛油茶资源开发利用并为油茶籽油品质性状育种提供参考依据,选取海南岛不同油茶主产区的油茶籽,对油茶种仁含油率及油茶籽油理化指标、无机元素含量、脂肪酸组成和生物活性物质含量进行测定,并对考察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品质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海南岛油茶籽种仁平均含油率为49.13%;油茶籽油无机元素含量丰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90%左右,角鲨烯含量为78.33~96.23 mg/kg,茶多酚含量为64.78~77.36 mg/kg,维生素E含量为430.7~484.4 mg/kg;某些考察指标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定安和海口产油茶籽油综合得分较高,琼海油茶籽油综合得分最低;通过聚类分析,海南岛油茶籽油主产区可分为3类,其中定安为一类,屯昌、琼海、澄迈、临高为一类,海南中部山区、海口为一类。综上,海南岛油茶籽油品质较高,各油茶主产区油茶籽油有其自身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油茶籽油 营养成分 品质 综合评价
下载PDF
冻融破乳方法对水代法提取油茶籽油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亚娟 范亚苇 +1 位作者 李静 邓泽元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11,共4页
为提高水代法提取油茶籽油的提油率,将油茶籽经过脱壳、粉碎、过筛、加水过胶体磨、离心分离得到乳状液,经冻融破乳后离心分离得油茶籽油。以提油率为指标,探究了加热冻融、乙醇冻融、调pH冻融、加盐冻融等冻融破乳方法对水代法提取油... 为提高水代法提取油茶籽油的提油率,将油茶籽经过脱壳、粉碎、过筛、加水过胶体磨、离心分离得到乳状液,经冻融破乳后离心分离得油茶籽油。以提油率为指标,探究了加热冻融、乙醇冻融、调pH冻融、加盐冻融等冻融破乳方法对水代法提取油茶籽油的影响,并通过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对破乳前后乳状液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乙醇冻融和加盐冻融使油茶籽的提油率降低;调pH可提高提油率,在pH为8时提油率为92.17%;加热冻融法是最佳的冻融破乳方法,在加热温度60℃、加热时间20 min条件下,提油率最高,达到92.57%;加热冻融处理后油滴聚集,粒径明显增大。采用加热冻融法对乳状液进行破乳可有效提高水代法提取油茶籽油的提油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冻融破乳 加热 PH
下载PDF
分光光度法测定油茶籽油中总三萜含量的前处理方法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叶美金 杨玉敏 +3 位作者 冯鸿 姜虹宇 何咨霆 邱宇帆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0-142,148,共4页
为准确定量油茶籽油中三萜类物质,对分光光度法测定油茶籽油中总三萜含量的样品前处理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了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对油茶籽油中总三萜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油茶... 为准确定量油茶籽油中三萜类物质,对分光光度法测定油茶籽油中总三萜含量的样品前处理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了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对油茶籽油中总三萜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油茶籽油中总三萜提取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次数>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油茶籽油中总三萜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80%、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40 min、提取次数4次,在此条件下提取测得油茶籽油中总三萜含量为(0.78±0.06)%(以齐墩果酸计)。综上,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可用于油茶籽油中总三萜含量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总三萜 分光光度法 前处理
下载PDF
基于GC-IMS技术分析湿提和热榨油茶籽油风味的差异 被引量:2
17
作者 夏纯凤 吴苏喜 +2 位作者 王彦心 张科红 袁成华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1-145,共5页
为探究不同工艺对油茶籽油风味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对湿提和热榨油茶籽油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湿提和热榨油茶籽油中均鉴定出32种风味物质;醛类是湿提和热榨油茶籽油主要的风味成分,其在湿提和热榨油茶... 为探究不同工艺对油茶籽油风味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对湿提和热榨油茶籽油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湿提和热榨油茶籽油中均鉴定出32种风味物质;醛类是湿提和热榨油茶籽油主要的风味成分,其在湿提和热榨油茶籽油含量分别为62.62%和70.52%;湿提和热榨油茶籽油风味成分差异主要在于醛类和醇类物质含量,湿提油茶籽油的醇类和酯类物质含量高于热榨油茶籽油,糠醛含量(1.96%)远低于热榨茶籽油(11.18%);通过主成分分析和样品间相似度分析比较,两种工艺油茶籽油整体风味差异明显。湿提油茶籽油可能具有比热榨油茶籽油更柔和的风味和更安全的食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提 热榨 油茶籽油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风味差异
下载PDF
水酶法提取的油茶籽油品质及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栗芳斓 姜慧仙 +1 位作者 王元凤 魏新林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48-256,共9页
本文以水酶法提取油茶籽油(SMSC)为研究对象,通过酸价、过氧化值及结构等探究其理化组成,并与市售溶剂法(RJSC)和热压法(RYSC)提取的油茶籽油进行对比分析,此外还探究了其稳定性。研究发现,与RJSC和RYSC相比,SMSC品质较好,酸价、水分及... 本文以水酶法提取油茶籽油(SMSC)为研究对象,通过酸价、过氧化值及结构等探究其理化组成,并与市售溶剂法(RJSC)和热压法(RYSC)提取的油茶籽油进行对比分析,此外还探究了其稳定性。研究发现,与RJSC和RYSC相比,SMSC品质较好,酸价、水分及挥发物及过氧化物含量达到一级质量标准,分别为0.84 mg/g、0.10%、0.02 g/100 g,碘值达87.46 g/100 g,维生素E含量为10.57 mg/100 g、角鲨烯含量为5.63 mg/g。脂肪酸组成相近,SMSC中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0.83%,油酸含量为79.70%,亚油酸含量为8.60%。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提取方式对油茶籽油官能团无明显影响,油茶籽油中含有较高含量醛基及不饱和键,符合脂肪酸链的特征。历时五个月的稳定性试验表明,SMSC稳定性受抗氧化剂及温度的影响,-20℃条件下的油茶籽油最为稳定,酸价增幅为1.52 mg/g,过氧化值增幅为0.07 g/100 g。综上,油茶籽油具有良好的营养品质及贮藏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酶法 油茶籽油 理化组成 脂肪酸 稳定性
下载PDF
油茶籽油中组成成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莫燕婷 曹清明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13,18,共5页
对油茶籽油中组成成分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未来生产更优质的油茶籽油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 油茶籽油 成分组成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基于脂质组学的油茶籽油脂质轮廓与功能特性分析
20
作者 李庆杨 沈丹玉 +3 位作者 莫润宏 舒金平 汤富彬 刘毅华 《中国粮油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33-139,共7页
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脂质组学方法,对油茶籽油的脂质轮廓进行分析,并结合脂质类别功能分析揭示油茶籽油功能特性。油茶籽油中共鉴定出6大类、22亚类、278种脂质单体分子。其中,脂质单体分子的碳链长度主要分布在35~54之间... 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脂质组学方法,对油茶籽油的脂质轮廓进行分析,并结合脂质类别功能分析揭示油茶籽油功能特性。油茶籽油中共鉴定出6大类、22亚类、278种脂质单体分子。其中,脂质单体分子的碳链长度主要分布在35~54之间,碳链不饱和度主要分布在2~4之间。脂质含量-功能联合分析结果表明,油茶籽油的甘油酯(GL)种类、甘油三酯(TG)与甘油二酯(DG)的比值、异戊烯醇酯(PR)和固醇酯(ST)等功能脂质成分上比其他常见植物油具有优势,明确油茶籽油具有良好的促进能量消耗、抑制体内脂肪积累以及预防高血压相关疾病等重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脂质 脂质组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