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9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甲戊灵、扑草净与丙炔氟草胺的配比筛选及在油莎豆田的应用效果
1
作者 王义生 刘佳遥 +4 位作者 黄淑敏 白雪 贾娇 牟忠生 苏前富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0-355,共6页
为探索和论证二甲戊灵、扑草净与丙炔氟草胺三者复配的合理性及三者复配制剂对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 var.sativus田杂草的防效和对油莎豆的安全性,本试验依据除草剂室内活性测定标准并借鉴除草剂防治大豆田杂草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进... 为探索和论证二甲戊灵、扑草净与丙炔氟草胺三者复配的合理性及三者复配制剂对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 var.sativus田杂草的防效和对油莎豆的安全性,本试验依据除草剂室内活性测定标准并借鉴除草剂防治大豆田杂草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结果表明,二甲戊灵、扑草净与丙炔氟草胺三者联合作用对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藜Chenopodium album 3种杂草表现为相加或增效作用,当三者混配比例为30∶30∶1时联合作用为增效,为最佳比例。此比例下的36.6%二甲戊·扑·丙炔SC对油莎豆田一年生杂草有较好的防效,试验有效剂量在1647.0~1921.0 g/hm^(2)范围内,对油莎豆出苗、生长较安全;施药后40 d对一年生杂草的防效为91.3%~97.7%。由此可见,二甲戊灵、扑草净与丙炔氟草胺三者联合研制新药剂具有可行性,能扩大杀草谱和应用范围,可用于油莎豆田杂草防控,适宜用量1647.0~1921.0 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草防除 油莎豆 二甲戊灵 扑草净 丙炔氟草胺
下载PDF
牵引式油莎豆收获机设计与试验
2
作者 董润坚 肖戟 +3 位作者 刘文亮 国文慧 王新阳 刘枫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27,共7页
根据东北地区油莎豆收获的农艺要求以及土地情况,为切实解决油莎豆收获机械化程度低、收获成本高、油莎豆根、豆、土分离困难的问题,设计一种牵引式油莎豆收获机。通过升运网链系统、脱粒滚筒、双层4阶4箱式逐稿器分离装置、清选风机和... 根据东北地区油莎豆收获的农艺要求以及土地情况,为切实解决油莎豆收获机械化程度低、收获成本高、油莎豆根、豆、土分离困难的问题,设计一种牵引式油莎豆收获机。通过升运网链系统、脱粒滚筒、双层4阶4箱式逐稿器分离装置、清选风机和具有漏土功能的籽粒输送系统等工作部件,使油莎豆收获过程具有良好的分离性、流动性和多重清选功能,可有效防止根茎的缠绕、筛网堵塞和分离不净等问题。田间作业试验结果表明:该机具有动力消耗小、作业效率高等特点,样机的整体收获洁净率可达到90.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莎豆收获机 升运网链 脱粒滚筒 逐稿器
下载PDF
4种机械式油莎豆排种器的对比试验与分析
3
作者 江景涛 卢玉伦 +3 位作者 王东伟 何晓宁 王大奇 陈付东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5-169,共5页
针对油莎豆种皮凹凸不平导致摩擦力较大、充种效果较差,在充种过程中极易堵种等问题,基于油莎豆种子物理特性,对目前我国广泛应用的机械式排种器(内充种式、指夹式、勺轮式和窝眼轮式)对油莎豆的试播进行台架试验与分析。以合格指数、... 针对油莎豆种皮凹凸不平导致摩擦力较大、充种效果较差,在充种过程中极易堵种等问题,基于油莎豆种子物理特性,对目前我国广泛应用的机械式排种器(内充种式、指夹式、勺轮式和窝眼轮式)对油莎豆的试播进行台架试验与分析。以合格指数、漏播指数、破碎指数为评价指标,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对油莎豆的充种、携种及排种等状态重点观测分析,探究油莎豆漏播、重播及碎种等情况发生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随前进速度的提高,内充式排种器在充种区极易造成卡种现象;指夹式排种器在充种过程中漏播的问题较为突出;勺轮式排种器种子破碎的问题较为严重,从而对后续播种的合格率构成较大影响;窝眼轮式排种器在实际试验中种子脱离排种口时速度较大,在传送带上造成碰撞,导致油莎豆的均匀性变异系数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莎豆 机械式排种器 试验分析
下载PDF
油莎豆新品种长粒型中油莎3号及圆粒型中油莎4号的选育
4
作者 曾柳 史瑞峨 +4 位作者 李振杰 付桂萍 盛祥参 史天午 邹锡玲 《中国种业》 2024年第1期133-138,共6页
油莎豆新品种长粒型中油莎3号及圆粒型中油莎4号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主持和中源浩丰农业科技秦皇岛有限公司参与,通过辐射诱变、提纯复壮及南繁加代穿梭育种方法选育的高产高油品种,2022年通过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 油莎豆新品种长粒型中油莎3号及圆粒型中油莎4号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主持和中源浩丰农业科技秦皇岛有限公司参与,通过辐射诱变、提纯复壮及南繁加代穿梭育种方法选育的高产高油品种,2022年通过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品种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莎豆 3号 4号 选育
下载PDF
油莎豆种子籽粒离散元仿真参数标定与试验 被引量:1
5
作者 郑效帅 何晓宁 +5 位作者 尚书旗 王东伟 李成鹏 时延鑫 赵壮 卢玉伦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2-178,共7页
为了解决新型油料作物油莎豆排种器设计过程中种子物理参数不清及仿真参数与实际差异较大,造成模拟试验不准确,制约油莎豆排种器的发展的问题,测定了油莎豆种子的几何参数、弹性模量、泊松比、摩擦因数、碰撞恢复系数和休止角。以截面... 为了解决新型油料作物油莎豆排种器设计过程中种子物理参数不清及仿真参数与实际差异较大,造成模拟试验不准确,制约油莎豆排种器的发展的问题,测定了油莎豆种子的几何参数、弹性模量、泊松比、摩擦因数、碰撞恢复系数和休止角。以截面圆跳动法测出油莎豆种子精确外形轮廓并建立仿真颗粒模型,通过离散元仿真参数标定得出油莎豆种间静摩擦系数为0.662,油莎豆种间滚动摩擦因数为0.024。通过休止角试验验证,得到误差为1.61%,较标定前降低92.9%。通过排种仿真试验、排种器试验台试验和播种田间试验验证,得到仿真重播指数相对误差为3.79%、4.64%,漏播指数相对误差为6.81%、8.64%。由此表明,油莎豆仿真参数标定值可靠,可为油莎豆单粒精播排种器设计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莎豆 排种器 离散元法 参数标定
下载PDF
不同施氮水平对油莎豆农田土壤养分表观平衡和块茎产量的影响
6
作者 曹秭琦 路战远 +7 位作者 任永峰 赵小庆 王建国 侯智慧 韩云飞 王登云 尚学燕 段锐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79,共9页
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沙质土壤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土壤养分表观平衡及块茎产量,为沙质土壤油莎豆科学施氮提供理论依据。以油莎豆品种“中油莎1号”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0 kg·hm^(-2)(N0)、75 kg·hm^(-2)(N1)、150 kg... 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沙质土壤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土壤养分表观平衡及块茎产量,为沙质土壤油莎豆科学施氮提供理论依据。以油莎豆品种“中油莎1号”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0 kg·hm^(-2)(N0)、75 kg·hm^(-2)(N1)、150 kg·hm^(-2)(N2)、225 kg·hm^(-2)(N3)4个施氮水平。分析4个施氮水平对油莎豆农艺性状、土壤表观养分平衡及块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增加,两地油莎豆茎蘖数、株高、单片叶面积等均有增加,但过高的施氮量会造成油莎豆地上部徒长,导致产量下降;施氮量为150 kg·hm^(-2)(N2),油莎豆最大根长、根体积等农艺性状最优,油莎豆整株干重及块茎产量均最高,块茎鲜产可达到9298.87~10336.06 kg·hm^(-2);两地氮素表观盈余率在0 kg·hm^(-2)(N0)和75 kg·hm^(-2)(N1)水平下均为负值,150 kg·hm^(-2)(N2)和225 kg·hm^(-2)(N3)水平下均为正值,表明两地氮素均在N2水平即施氮量为150 kg·hm^(-2)时达到氮素平衡状态。冗余分析也表明油莎豆茎蘖数、最大根长、根体积、氮携出量是驱动油莎豆干物质及块茎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北方沙质土壤条件下,N素施入量为150 kg·hm^(-2)时,可促进油莎豆对养分的吸收、维持土壤表观养分平衡,有利于油莎豆良好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莎豆 施氮水平 农艺性状 块茎产量 土壤养分表观平衡
下载PDF
饲粮中添加不同比例油莎豆或膨化油莎豆对生长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粪便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7
作者 胡明扬 刘旭乐 +5 位作者 段晓燕 荆鹍鹏 苏莹莹 朱晓艳 史莹华 李振田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62-1577,共16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比例油莎豆或膨化油莎豆对30~60 kg生长猪的生长性能、血清免疫、抗氧化指标及粪便微生物组成的影响。选取135头健康状况良好、体重为(33.40±0.15)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随机分为5组...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比例油莎豆或膨化油莎豆对30~60 kg生长猪的生长性能、血清免疫、抗氧化指标及粪便微生物组成的影响。选取135头健康状况良好、体重为(33.40±0.15)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CK组,不含油莎豆)、5%油莎豆添加组(5%CEL组)、10%油莎豆添加组(10%CEL组)、10%膨化油莎豆添加组(10%PCEL组)、15%膨化油莎豆添加组(15%PCEL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9头猪。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与CK组相比,15%PCEL组平均日增重(ADG)显著提高(P<0.05);5%CEL组、10%CEL组、10%PCEL组和15%PCEL组的平均日采食量(ADFI)均显著降低(P<0.05);10%PCEL组和15%PCEL组的料重比(F/G)均显著降低(P<0.05)。与CK组相比,5%CEL组、10%CEL组、10%PCEL组和15%PCEL组粗脂肪表观消化率均显著提高(P<0.05)。与CK组相比,5%CEL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提高(P<0.05),10%CEL组血清T⁃AOC、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10%PCEL组和15%PCEL组血清T⁃AOC显著提高(P<0.05)。与CK组相比,5%CEL组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10%CEL组血清IL⁃4、IgG和IgM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15%PCEL组血清IL⁃10含量显著提高(P<0.05)。在粪便微生物组成上,与CK组相比,在科及属水平上,5%CEL组光冈菌属(Mitsuokella)、魏斯氏菌属(Weissella)、霍尔德曼氏菌属(Holdemanella)、巨球型菌属(Megasphaera)相对丰度均显著升高(P<0.05);15%PCEL组则是组光冈菌属、魏斯氏菌属、毛螺菌科ND3007群(Lachnospiraceae_ND3007_group)、巨球型菌属、霍尔德曼氏菌属、经黏液真杆菌属(Blautia)和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而丹毒丝菌科(Erysipelotrichaceae)、颤螺菌科(Oscillospiraceae)、狭义梭菌属1(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叉状棍状厌氧菌群(Anaerorhabdus_furcosa_group)、土孢杆菌属(Terrisporobacter)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5%油莎豆可显著提升生长猪的机体抗氧化能力和免疫能力。饲粮中添加15%膨化油莎豆可显著提高猪的ADG,降低F/G,同时还可显著提升猪的机体总抗氧化能力。饲粮中添加5%油莎豆和15%膨化油莎豆均可显著调节猪的肠道菌群,提升猪肠道健康,其中添加15%膨化油莎豆对猪肠道健康的提升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猪 油莎豆 生长性能 血清免疫 血清抗氧化 粪便菌群
下载PDF
油莎豆不溶性膳食纤维理化性质、结构特征和乳化特性研究
8
作者 王玲玉 赵雪玲 +9 位作者 王安琪 陈诚 汪轩羽 王新涛 李秀荷 王慧芳 戴福宏 高铁成 周中凯 李宁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6-163,共8页
油莎豆是一种优质且有益健康的作物,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采用酶法提取油莎豆不溶性膳食纤维,以商业化大豆膳食纤维为对照,进行理化性质测定、结构特征和乳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与大豆膳食纤维相比,油莎豆不溶性膳食纤维具有更好的持水... 油莎豆是一种优质且有益健康的作物,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采用酶法提取油莎豆不溶性膳食纤维,以商业化大豆膳食纤维为对照,进行理化性质测定、结构特征和乳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与大豆膳食纤维相比,油莎豆不溶性膳食纤维具有更好的持水力[(14.45±0.19)g/g]、持油力[(8.21±0.06)g/g]和膨胀力[(14.23±0.12)mL/g]。油莎豆不溶性膳食纤维的体积平均粒径为(64.47±0.18)μm,是大豆膳食纤维体积平均粒径的56.65%。低场核磁结果显示,油莎豆不溶性膳食纤维具有更多的结合水,而大豆膳食纤维中则含有更多的自由水。热重分析表明,与大豆膳食纤维相比,油莎豆不溶性膳食纤维的质量损失较少,热稳定性更好。在乳化性能方面,随着油莎豆不溶性膳食纤维质量分数的增加,其乳液粒径显著性增大;在同等膳食纤维质量分数下,油莎豆不溶性膳食纤维制备的乳液粒径均显著低于大豆膳食纤维制备的乳液粒径,说明油莎豆不溶性膳食纤维制备的乳液稳定性优于大豆膳食纤维制备的乳液。在相同质量分数下,油莎豆不溶性膳食纤维的黏度低于其对应的大豆膳食纤维,但是质量分数4%的油莎豆不溶性膳食纤维制备的乳液的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为最高。研究旨在为油莎豆不溶性膳食纤维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莎豆 不溶性膳食纤维 理化性质 结构特征 乳化性能
下载PDF
干燥方式对全脂/脱脂油莎豆脆片品质的影响
9
作者 孙洪蕊 杜金鸽 +4 位作者 范杰英 孟悦 张佳霖 康立宁 刘香英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6期54-59,共6页
该文为研究干燥方式对油莎豆脆片品质的影响,以全脂油莎豆和脱脂油莎豆为主要原料,研究焙烤干燥和真空微波干燥对全脂/脱脂油莎豆脆片微观结构、质构特性、抗氧化性、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及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焙烤干... 该文为研究干燥方式对油莎豆脆片品质的影响,以全脂油莎豆和脱脂油莎豆为主要原料,研究焙烤干燥和真空微波干燥对全脂/脱脂油莎豆脆片微观结构、质构特性、抗氧化性、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及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焙烤干燥-全脂油莎豆脆片(S1)、焙烤干燥-脱脂油莎豆脆片(S2)、真空微波干燥-全脂油莎豆脆片(S3)和真空微波干燥-脱脂油莎豆脆片(S4)的微观结构差异较大,其中S1和S3组织结构疏松,分布均一。S1、S2、S3和S4的硬度分别为258.90、548.40、216.33 g和473.39 g,脆度分别为2.00、1.33、2.33和1.67。S4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铁离子还原能力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明显高于S1、S2和S3。从S1、S2、S3和S4油莎豆脆片样品中检测出9种化合物,主要包括醛类3种、醇类2种、酯类1种、烷烃类1种、烯烃类1种和杂环类1种。S1、S2、S3和S4中天冬氨酸、谷氨酸和丙氨酸这类呈味氨基酸含量相对较高,因此油莎豆适合用来生产脆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莎豆脆片 干燥 抗氧化性 游离氨基酸 挥发性风味
下载PDF
油莎豆茎叶代谢物与块茎形态的关联研究
10
作者 麻剑南 单成彬 +7 位作者 冯旭 马越 王力伟 张向前 赵小庆 路战远 张德健 马超美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2-71,共10页
为研究油莎豆表型差异与茎叶代谢物间的关联,比较分析了10份油莎豆样本的叶宽、块茎宽度、块茎厚度、块茎高度等表型参数,同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技术定性定量分析其茎叶代谢物。10份油莎豆样本分为2个表型,即宽... 为研究油莎豆表型差异与茎叶代谢物间的关联,比较分析了10份油莎豆样本的叶宽、块茎宽度、块茎厚度、块茎高度等表型参数,同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技术定性定量分析其茎叶代谢物。10份油莎豆样本分为2个表型,即宽叶圆粒型和窄叶长粒型,其叶宽与块茎宽度和块茎厚度呈正相关。用UHPLC-MS/MS对油莎豆茎叶中28个主要代谢物,包括黄烷-3醇、咖啡酸衍生物和黄酮类成分的相对含量进行测定分析比较。结果表明,4个黄酮类化合物即木犀草素-7-二葡萄糖醛酸苷、荭草苷、木犀草素-7-葡萄糖醛酸苷和木犀草素在宽叶圆粒型油莎豆茎叶中的含量显著高于窄叶长粒型油莎豆茎叶。利用KEGG和PlantCyc推导绘制了4种差异黄酮代谢物在油莎豆茎叶中的生物合成途径,并预测宽叶圆粒型油莎豆相较于窄叶长粒型更具有耐旱性,可为油莎豆的品种鉴定、选育和茎叶资源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莎豆 表型 二次代谢产物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下载PDF
基于离散元法的油莎豆摘果脱出物筛分分析与试验
11
作者 郑效帅 尚书旗 +5 位作者 王东伟 何晓宁 王海清 谭营 胥南 申世龙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6-153,共8页
油莎豆作为一种新型油料作物,其联合收获机摘果脱出物的筛分是机械化收获的重要环节。为了提高筛分效果,以现场采样油莎豆摘果脱出物样本物料为研究对象,测定出样本物料油莎豆颗粒组分质量分数为76.8%,颗粒大小为13~18mm;建立物料颗粒... 油莎豆作为一种新型油料作物,其联合收获机摘果脱出物的筛分是机械化收获的重要环节。为了提高筛分效果,以现场采样油莎豆摘果脱出物样本物料为研究对象,测定出样本物料油莎豆颗粒组分质量分数为76.8%,颗粒大小为13~18mm;建立物料颗粒离散元模型,导入EDEM软件进行不同筛面的仿真模拟试验分析,得出编制筛最佳网尺寸为18mm,筛分效果为91.46%;冲孔筛最佳网尺寸为20mm,筛分效果为87.77%;鱼鳞筛最佳网尺寸为20mm,筛分效果为87.47%;进行台架筛分试验分析,并得出选用筛孔尺寸为20mm的编制筛网可得到最佳综合筛分效率94.32%。研究结果可为油莎豆机械化筛分装置的设计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莎豆 离散元法 筛分分析 脱出物
下载PDF
微波预处理对油莎豆贮藏稳定性及其油脂脂质伴随物含量的影响
12
作者 邓淑君 郝琴 +2 位作者 万楚筠 郭婷婷 魏春磊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41,共10页
旨在为提高油莎豆的贮藏稳定性,采用微波对油莎豆进行预处理,研究了冷藏(4℃)和常温(20~31℃)贮藏条件下油莎豆水分含量、脂肪酶活性及其油脂酸值和过氧化值的变化规律,同时测定了油莎豆油的脂肪酸组成和脂质伴随物含量。结果表明:在常... 旨在为提高油莎豆的贮藏稳定性,采用微波对油莎豆进行预处理,研究了冷藏(4℃)和常温(20~31℃)贮藏条件下油莎豆水分含量、脂肪酶活性及其油脂酸值和过氧化值的变化规律,同时测定了油莎豆油的脂肪酸组成和脂质伴随物含量。结果表明:在常温贮藏或冷藏过程中,油莎豆的水分含量、脂肪酶活性及油莎豆油的酸值、过氧化值均呈一定增长趋势,微波预处理显著降低了油莎豆的水分含量、脂肪酶活性和油莎豆油的酸值;常温贮藏和冷藏120 d后,704 W处理270 s制备的油莎豆油的酸值(KOH)小于4 mg/100 g,显著低于未经微波预处理的油莎豆油,满足国标(GB 2716—2018)的要求;微波预处理对油莎豆油脂肪酸组成无显著影响,但能提高油莎豆油中生育酚和总酚的含量,其分别在400 W处理270 s、704 W处理210 s时达到最高,为41.70 mg/100 g和10.21 mg/100 g;经微波预处理后,油莎豆油植物甾醇含量总体较空白组有所降低,但保留率在73.05%以上。综上,微波预处理对油莎豆的安全贮藏及其油脂中脂质伴随物的溶出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莎豆 微波预处理 贮藏稳定性 酸值 脂肪酶活性 脂质伴随物
下载PDF
风筛式油莎豆清选装置设计分析与试验
13
作者 郑效帅 尚书旗 +5 位作者 王东伟 李成鹏 李明辉 申世龙 赵泽龙 何晓宁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6-153,159,共9页
作为一种新型油料作物,油莎豆清选损失率高、含杂率高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其机械化收获进程。针对此问题,采用CFD-EDEM耦合方法进行了仿真试验、参数优化、规律解析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损失率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为气流速度、振幅、频率,含... 作为一种新型油料作物,油莎豆清选损失率高、含杂率高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其机械化收获进程。针对此问题,采用CFD-EDEM耦合方法进行了仿真试验、参数优化、规律解析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损失率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为气流速度、振幅、频率,含杂率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为气流速度、频率、振幅;气流速度为10.52m/s、振幅为20.61mm,振频为6.93Hz时,清选损失率为3.65%,含杂率为5.26%,清选综合性能指标最优为4.46%;台架性能试验损失率为3.77%,较仿真结果误差为3.19%;含杂率为5.52%,较仿真结果误差为2.84%;仿真试验误差较小,比较可靠。研究所得的最优工作参数组合可为油莎豆优质清选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莎豆 清选 流固耦合
下载PDF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油莎豆中挥发性成分
14
作者 谭莉 孟繁磊 +3 位作者 范宏 张慧 张惠峰 宋志峰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1-154,共4页
以油莎豆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SPME-GC-MS)测定其挥发物成分。通过优化前处理过程中萃取头类型、萃取温度、萃取时间,确定最佳萃取条件。利用质谱数据库对挥发物成分进行鉴定,并采用归一化法进行含量分析。... 以油莎豆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SPME-GC-MS)测定其挥发物成分。通过优化前处理过程中萃取头类型、萃取温度、萃取时间,确定最佳萃取条件。利用质谱数据库对挥发物成分进行鉴定,并采用归一化法进行含量分析。结果表明:最佳萃取条件为采用DVB/CAR/PDMS萃取头、萃取温度110℃、萃取时间30 min,在此条件下,油莎豆中共检测出27种挥发物,其主要特征挥发物为醇类和醛类物质,其相对含量分别为32.30%和43.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莎豆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挥发性成分
下载PDF
纵式轴流油莎豆脱粒分离装置设计与试验
15
作者 王君 孙建超 +3 位作者 季明仁 丁尘磊 陈天增 陈晓明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5-206,共12页
为了解决油莎豆收获过程中破损率高、脱净率低等问题,结合现有的农作物脱粒分离装置的特点,设计了一款纵式轴流油莎豆脱粒分离装置。对该装置的脱粒滚筒、螺旋喂入头、凹版筛等关键部件进行了设计。对脱粒滚筒进行应力和模态分析,确定... 为了解决油莎豆收获过程中破损率高、脱净率低等问题,结合现有的农作物脱粒分离装置的特点,设计了一款纵式轴流油莎豆脱粒分离装置。对该装置的脱粒滚筒、螺旋喂入头、凹版筛等关键部件进行了设计。对脱粒滚筒进行应力和模态分析,确定设计的合理性,并通过试验确定了影响脱粒性能的主要因素,利用搭建的纵式轴流油莎豆脱粒分离试验台进行单因素试验,得到了脱粒分离性能较好的滚筒转速及脱粒间隙的变化范围。以滚筒转速、脱粒间隙和脱粒元件材料为试验因素,以籽粒破损率、未脱净率为指标进行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对籽粒破损率和未脱净率影响由大到小均为滚筒转速、脱粒间隙、脱粒元件材料;最优工作参数组合为转速367.55 r·min-1、脱粒间隙4.18 mm,脱粒元件为聚氨酯橡胶,此时的未脱净率为0.751%,破损率为0.906%。对该组合进行试验验证,各指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莎豆 脱粒分离装置 破损率 脱净率
下载PDF
焙焦油莎豆粕速溶咖啡的开发及其品质分析
16
作者 王萌 张雷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30-37,共8页
目的开发焙焦油莎豆粕速溶咖啡并对其品质进行研究。方法将制备的焙焦油莎豆粕速溶粉与咖啡速溶粉、白砂糖、脱脂奶粉进行复配,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设计,以感官评分为指标,优化产品配方。再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咖啡品质和理化性质进... 目的开发焙焦油莎豆粕速溶咖啡并对其品质进行研究。方法将制备的焙焦油莎豆粕速溶粉与咖啡速溶粉、白砂糖、脱脂奶粉进行复配,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设计,以感官评分为指标,优化产品配方。再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咖啡品质和理化性质进行分析。最后利用微流变分析冲释稳定性,确定食用条件。结果确定焙焦油莎豆粕速溶咖啡最佳配比为焙焦油莎豆粕速溶粉添加量35%,咖啡速溶粉添加量5%,白砂糖添加量35%,奶粉添加量30%。咖啡成品脂肪含量为0.99%,蛋白质含量为10.01%,溶解度为94.58%,酸度为22.52%,固形物含量为7.75%。咖啡中含有34种香气成分,冲释后2h内具有较好的流变学品质。结论油莎豆粕中含有丰富的功能活性因子,本产品的成功研发强化了咖啡的功能特性,拓宽了油莎豆副产物的应用范围,提高了油莎豆副产物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莎豆 咖啡 理化特性 品质分析
原文传递
油莎豆快速繁殖体系构建研究
17
作者 王晓龙 钟鹏 +12 位作者 杨曌 柴华 李莎莎 徐艳霞 吴玥 高海娟 王宏伟 王建丽 李伟 王若丁 孙蕊 李莉 张杨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128,共7页
为建立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快速繁殖体系,本试验以黑油莎2号为试验材料,茎尖作为外植体,采用植物不同组织培养条件培养油莎豆无菌苗,以期筛选出最佳茎尖消毒方法、适宜茎尖分化培养基配方以及快速生根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随消... 为建立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快速繁殖体系,本试验以黑油莎2号为试验材料,茎尖作为外植体,采用植物不同组织培养条件培养油莎豆无菌苗,以期筛选出最佳茎尖消毒方法、适宜茎尖分化培养基配方以及快速生根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随消毒时间的增加,黑油莎2号茎尖污染率呈现降低的趋势,而存活率则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MS+0.9 mg/L 6-苄基腺膘呤(6-BA)+0.3 mg/L萘乙酸(NAA)处理时,黑油莎2号茎尖分化成苗数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 <0.05),且茎尖分化成苗率最高,为62.67%;1/2MS+0.2 mg/L吲哚丁酸(IBA)处理时,黑油莎2号无菌苗生根数量(29.00)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 <0.05),且根系粗壮,根长为0.9~3.0 cm。最后得出75%酒精30s+0.1%升汞4 min为黑油莎2号最佳茎尖消毒方法,MS+0.9 mg/L 6-BA+0.3 mg/L NAA为最佳茎尖分化培养基配方,MS+1.0 mg/L 6-BA和1/2MS+0.2 mg/L IBA分别是最佳快速繁殖和生根培养基配方。油莎豆快速繁殖体系构建为寒区高效繁育油莎豆优异种苗及种质资源创新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莎豆 无菌苗 茎尖分化 快速繁殖 生根
下载PDF
开发油莎豆新型饲料资源大有潜力
18
作者 周业勋 李凯 +1 位作者 钟发刚 张宏福 《中国猪业》 2024年第1期3-10,共8页
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属莎草科植物,是一种集粮油、饲用和生化使用于一体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良好的开发种植及应用前景。油莎豆地下块茎油脂、淀粉含量高,纤维含量适中,并含有与玉米、稻谷相近的蛋白质含量;有丰富的必需脂肪... 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属莎草科植物,是一种集粮油、饲用和生化使用于一体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良好的开发种植及应用前景。油莎豆地下块茎油脂、淀粉含量高,纤维含量适中,并含有与玉米、稻谷相近的蛋白质含量;有丰富的必需脂肪酸、膳食纤维、黄酮和甾醇类物质,具有抗氧化、降低血糖、调节脂代谢和抑菌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具有作为功能性食品和饲料的开发潜力。油莎豆地上茎叶部分生产量大,可制作适用于草食动物及猪、鹅等畜禽的青绿饲料、干草或青贮饲料,是良好的饲草;油莎豆适应性强,适宜在盐碱地、沙漠开发种植。本文综述了油莎豆块茎和茎叶的产油及饲用价值,为推动“农艺-农机-农技”相结合的规模化种植和应用技术发展,使其可以在我国广袤的盐碱地、沙漠等潜在农地大面积种植,开发新型资源、缓解粮食安全矛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莎豆 营养特性 饲用价值 开发潜力
下载PDF
玉米‖油莎豆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19
作者 孙雪莹 刘婷婷 +10 位作者 唐兴勇 曲慧杰 刘政 宿可 李宗宸 位守燃 丁晓燕 陈璐璐 王家平 程志博 张伟 《新疆农垦科技》 2024年第1期9-12,共4页
玉米是北疆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而油莎豆行业发展缓慢,但其营养价值高,是一种新型经济作物。我国耕地面积少,间作不仅有助于增加农田作物多样性,还可以提升单位面积的作物产量。本试验设置3种种植模式,分别为玉米‖油莎豆,单作油莎豆,... 玉米是北疆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而油莎豆行业发展缓慢,但其营养价值高,是一种新型经济作物。我国耕地面积少,间作不仅有助于增加农田作物多样性,还可以提升单位面积的作物产量。本试验设置3种种植模式,分别为玉米‖油莎豆,单作油莎豆,单作玉米,分析玉米、油莎豆的农艺性状、根系形态结构与分布特征、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对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模式增加了油莎豆的株高和叶绿素SPAD值,降低了玉米的株高和SPAD值,提高了玉米和油莎豆根系的分布范围。玉米‖油莎豆的土壤当量比LER=1.68>1,该模式模式具有间作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油莎豆 玉米 根系分布 产量
下载PDF
油莎豆种植及开发利用价值研究初探
20
作者 马星玉 郭子玥 +3 位作者 石慧东 余婷 高亮 解云虎 《内蒙古林业》 2024年第2期29-31,共3页
油莎豆,是油莎草的别称,又称地下板栗、地下核桃等,属一年生莎草科莎草属植物,是一种抗逆、高产、优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备的作物。20世纪50年代,我国从苏联、保加利亚和朝鲜先后引入油莎豆,开始在北京等地试种。其中,从保加利亚引... 油莎豆,是油莎草的别称,又称地下板栗、地下核桃等,属一年生莎草科莎草属植物,是一种抗逆、高产、优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备的作物。20世纪50年代,我国从苏联、保加利亚和朝鲜先后引入油莎豆,开始在北京等地试种。其中,从保加利亚引进的圆粒豆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新疆和内蒙古种植,每亩产量高达400~500千克,含油量约为25%。2010年之前,全国油莎豆种植面积不足1万亩,2018年形成规模种植,增加至10万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莎豆 每亩产量 开发利用价值 规模种植 草科 生态效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