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1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路向探索及其现代学阐释
1
作者 郭云泽 黄广友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27,共7页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所致力探索的国家治理的善治路向与政党自身治理的合理路径,蕴含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治国理政现代化的理论智慧和实践结晶,集中赋能现代化以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与中国精神。切入现代学的视域,在革命型治国理政的现代化初期...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所致力探索的国家治理的善治路向与政党自身治理的合理路径,蕴含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治国理政现代化的理论智慧和实践结晶,集中赋能现代化以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与中国精神。切入现代学的视域,在革命型治国理政的现代化初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实践中展开局部和全面的治理图式,融入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以及工业化模式等现代性元素;在改革型治国理政的现代化结构中,完成思想革命、注入市场要素、确立共同富裕目标,赋予社会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在转向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新型现代化中,坚持发展中国道路以厚植中国式现代化,其表征为一般现代化发展共性与自身发展的特质,实现了现代化发展范式的转型与中国式现代学的建构,并在不断自我革命中趋于治国理政的臻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国理政 现代学 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
原文传递
伍子胥治国理政思想述论
2
作者 王卫平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4-109,共6页
伍子胥不仅是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思想家,在治国理政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主张,包括顺应天道、和谐自然,德政为首、刑罚为辅,爱民安民、关爱民生,举贤与能、强调官德,发展经济、轻赋缓征,“从近制远”、破楚服越六... 伍子胥不仅是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思想家,在治国理政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主张,包括顺应天道、和谐自然,德政为首、刑罚为辅,爱民安民、关爱民生,举贤与能、强调官德,发展经济、轻赋缓征,“从近制远”、破楚服越六个方面,并在吴国进行了具体实践,给社会、经济、军事各方面带来了深刻变化,从而为吴国参与争霸战争奠定了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伍子胥 吴国 春秋时期 治国理政
下载PDF
《周易》与北宋治国理政思想——以《宋朝诸臣奏议》为中心的考察
3
作者 李贺亮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39,共9页
北宋士大夫为复兴三代之治,重建王道政治秩序,主张以经术治天下,重视经学的经世功能。在探索王道的过程中,士大夫以《周易》为经世之大法而推崇备至,并注重运用《周易》义理指导现实的政治实践。他们通过在奏议中引用《周易》经义议论时... 北宋士大夫为复兴三代之治,重建王道政治秩序,主张以经术治天下,重视经学的经世功能。在探索王道的过程中,士大夫以《周易》为经世之大法而推崇备至,并注重运用《周易》义理指导现实的政治实践。他们通过在奏议中引用《周易》经义议论时政,为朝廷提出合乎圣人之道的治国之策以实现儒家通经致用的理想。在北宋奏议中,士大夫不仅以《周易》经义培育皇帝的政治道德,而且还从《周易》中厘定出内政治理原则施用于今,从修己、治人两方面充分展现了易学的经世指向。他们以《周易》经义作为评判现实政治得失的标准,批评并制止不合经义的政治行为,规正政治发展方向,从而使《周易》对北宋治国理政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治国理政 《宋朝诸臣奏议》 士大夫
下载PDF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英译与中国形象自塑
4
作者 刘静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4年第3期135-138,共4页
长久以来,中国形象的塑造者是西方人而非中国人,中国形象的自塑存在欠缺,因此研究该问题意义重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英译本在世界范围内对中国形象进行自塑,本文对其进行研读,寻找典型文本案例,分析翻译文本实现中国形象自塑... 长久以来,中国形象的塑造者是西方人而非中国人,中国形象的自塑存在欠缺,因此研究该问题意义重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英译本在世界范围内对中国形象进行自塑,本文对其进行研读,寻找典型文本案例,分析翻译文本实现中国形象自塑的方式,得出总结:1.重视细节性的词语选择;2.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和语境;3.使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辩证的叙述方式。该研究能助力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与对外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 英译 中国形象构建 形象自塑
原文传递
《天人三策》和董仲舒的治国理政思想
5
作者 景国敬 余卫东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86-96,共11页
《天人三策》是董仲舒对汉武帝寻求治国方略所做策问的答复,它集中体现了董仲舒以公羊学之法为汉代更化改制,并为其提出的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董仲舒基于汉代所面临的社会现实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将儒家王道思想与天道联系起来,要求天... 《天人三策》是董仲舒对汉武帝寻求治国方略所做策问的答复,它集中体现了董仲舒以公羊学之法为汉代更化改制,并为其提出的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董仲舒基于汉代所面临的社会现实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将儒家王道思想与天道联系起来,要求天子从“正己”出发,借助于“德主刑辅”“王道教化”等治理手段,帮助汉代加强了以天子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式的政治统治,实现了“大一统”的理想目标。董仲舒提出的治国方略也帮助儒家确立了在国家意识形态层面的正统地位,对中国近两千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尤为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三策》 治国理政 更化 德主刑辅 大一统
下载PDF
目的论视角下政治性文本中诗词典故的日译策略——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为例
6
作者 高源 于传锋 《西部学刊》 2024年第5期139-142,共4页
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为例,基于目的论三原则的理论框架,借助语言模糊性相关理论,对诗词典故中所涉及的词语、句法、篇章,从数字模糊、意象模糊、句法模糊、主题模糊四个类别进行探讨。经分析发现,诗词典故中语用模糊的日文... 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为例,基于目的论三原则的理论框架,借助语言模糊性相关理论,对诗词典故中所涉及的词语、句法、篇章,从数字模糊、意象模糊、句法模糊、主题模糊四个类别进行探讨。经分析发现,诗词典故中语用模糊的日文翻译策略主要有汉文训读法、汉文训读加解释性翻译法、解释性翻译法三种,均符合目的论原则。另外,在具体翻译时要结合发言者意图,译出切合观点的译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的论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诗词典故 模糊性 翻译策略
下载PDF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诗词用典翻译与中华文化思想国际传播
7
作者 刘孔喜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24年第2期16-27,共12页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英文版海内外发行以来,影响深远,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绝佳途径。用典是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文章的一大特色,从古诗词到经史子集经典名句,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活的当代价值,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构...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英文版海内外发行以来,影响深远,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绝佳途径。用典是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文章的一大特色,从古诗词到经史子集经典名句,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活的当代价值,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构建中国政治话语体系的生动实践。特别是文学用典,为政治话语增添文质兼美的文学文化气息,有助于提升国际传播与接受的效果,其英译特别值得深入探讨。本文重点梳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诗词类文学用典,基于英文版考察其翻译策略,探析译者如何在多维语境中捕捉所引古诗词思想要义并在翻译中兼顾政治性与文学性,采用灵活翻译策略,“自塑”新时代中国国际形象、柔性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诗词用典 文化思想 翻译策略 国际传播
下载PDF
翻译写作学视域下政治文献中国特色词汇英译探析——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版为例
8
作者 周苏萍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11-113,117,共4页
汉英两种语言的巨大差异,加上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使得如何正确英译政治文献中的中国特色词汇成为无法避免的难题之一。以“直译与意译”“异化与归化”为代表的翻译方法与策略未能在翻译实践中将语言层面的操作与文化层面的取向统一起... 汉英两种语言的巨大差异,加上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使得如何正确英译政治文献中的中国特色词汇成为无法避免的难题之一。以“直译与意译”“异化与归化”为代表的翻译方法与策略未能在翻译实践中将语言层面的操作与文化层面的取向统一起来。翻译写作学将翻译原则与方法进行梳理,提出“直译、意译、归译”三分法,并修正长期以来对“意译”的误解,将翻译中语言与文化的操作进行统一,既简化了翻译原则,又为同一原文衍生出多种不同译文提供了合理解释的依据,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翻译效果,从而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词汇 翻译写作学 归译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版
下载PDF
衔接与连贯在政治文本英译中的运用——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英译本为例
9
作者 谢君鑫 谭秋敏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7期23-26,共4页
新时代背景下,随着我国各方面事业不断发展,影响力不断提升,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对政治类文本的翻译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对于部分政治类中文文本中出现的文字堆砌、形式单调的情况,外译工作者为求忠实性原则,... 新时代背景下,随着我国各方面事业不断发展,影响力不断提升,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对政治类文本的翻译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对于部分政治类中文文本中出现的文字堆砌、形式单调的情况,外译工作者为求忠实性原则,不得不牺牲文章的可读性和连贯性。为更好展现我国形象,提高政治文本外宣水平,该文采取案例分析法,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英译本中的衔接与连贯现象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该类翻译实践需要做到显性和隐性的双重连贯,要考虑到思维差异、文化传统、国家利益和政治局势,并采取指称、省略、同现、复现等翻译技巧进行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衔接 连贯 治文本 英译 英汉差异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维译本惯用语翻译分析——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为例
10
作者 郭聪 阿步利孜·穆沙江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6期30-34,共5页
惯用语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生活习俗沉淀的结晶,是熟语的一种,它是一种习用的固定词组,形式上既有以三音节为主的固定格式,又有三音节以上的格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以下简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阐述了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 惯用语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生活习俗沉淀的结晶,是熟语的一种,它是一种习用的固定词组,形式上既有以三音节为主的固定格式,又有三音节以上的格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以下简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阐述了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领导人、国家主席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治理方面所遵循的理念与方针,对我国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书中出现了不少惯用语,该文通过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出现的惯用语汉维译本展开分析,对书中出现的惯用语进行分类、收集和整理,分析其翻译方法和技巧,旨在学习和研究政治文献及译本,为政治文献的翻译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维语 惯用语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翻译方法 翻译技巧
下载PDF
中国古诗词维译本翻译研究——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维译本为例
11
作者 武云龙 阿步利孜·穆沙江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5期40-43,共4页
诗词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也是中华传统语言文化之精华。用典生动深刻又恰到好处,是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文章中的一大特色,《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引用了较多古诗词,深入理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的用典,对我们更好... 诗词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也是中华传统语言文化之精华。用典生动深刻又恰到好处,是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文章中的一大特色,《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引用了较多古诗词,深入理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的用典,对我们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著作的深刻蕴意,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维译本中,对所引用的古诗词做了很好的翻译处理,该文节选引用中的部分古诗词,分析其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不仅可以加深对维吾尔语言特性的了解,帮助人们认识语言间的区别和联系,也能更好地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在各族群众中的传承弘扬与赋能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词 翻译 维吾尔语 翻译方法 翻译技巧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下载PDF
目的论视域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翻译与国家形象构建研究
12
作者 陈晓倩 夏娟 《海外英语》 2024年第6期57-59,共3页
以目的论为研究视角,探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系列的翻译方法对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的影响。研究发现译者以传达政治思想、树立中国大国形象为首要目的,拥有强烈的读者意识,在翻译过程中灵活使用意译、增译、省译等各种翻译方法,以提高译... 以目的论为研究视角,探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系列的翻译方法对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的影响。研究发现译者以传达政治思想、树立中国大国形象为首要目的,拥有强烈的读者意识,在翻译过程中灵活使用意译、增译、省译等各种翻译方法,以提高译文的语内连贯性,帮助译文读者了解和接受原著的政治思想,感知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大国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的论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翻译研究 国家形象
下载PDF
政治等效视角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隐喻认知翻译策略研究
13
作者 尚翼帆 《海外英语》 2024年第8期22-27,共6页
文章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为语料,以政治等效理论为研究框架,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书中出现的隐喻进行分类研究,总结出11种概念隐喻类型,包括运动隐喻、道路隐喻、旅行隐喻、旗帜隐喻、圆圈隐喻、动物隐喻、战... 文章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为语料,以政治等效理论为研究框架,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书中出现的隐喻进行分类研究,总结出11种概念隐喻类型,包括运动隐喻、道路隐喻、旅行隐喻、旗帜隐喻、圆圈隐喻、动物隐喻、战争隐喻、人体隐喻、植物隐喻、建筑隐喻、自然隐喻和其他类型的概念隐喻。第一卷英译本采用了保留概念隐喻、具体化、意义替换三种翻译策略,实现了政治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等效 隐喻翻译 概念隐喻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
下载PDF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平行语料库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中的应用探究
14
作者 王艺桦 《海外英语》 2024年第3期55-57,65,共4页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也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教材是开展育人工作的载体,然而,大多数大学英语教材内容以西方语言文化居多,鲜有中国文化和价值的相关内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是习...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也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教材是开展育人工作的载体,然而,大多数大学英语教材内容以西方语言文化居多,鲜有中国文化和价值的相关内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内容包罗万象,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商务、教育等方面。其多语种版本更深刻影响外语教学与改革,丰富了外语教学的教育性和人文性。研究基于“产出导向法”,探究《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多语种平行语料库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多元应用,有效提高育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平行语料库 产出导向法 课程思
下载PDF
新时代治国理政思想的哲学形态、逻辑理路与思维方法——评《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哲学逻辑》 被引量:1
15
作者 戴逢国 《南海学刊》 2023年第1期134-136,共3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领导党和人民应变局、开新局的伟大实践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新的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领导党和人民应变局、开新局的伟大实践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新的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哲学逻辑》(中央党校出版集团,2022年10月出版)是一部诠释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精品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逻辑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 解放思想 中央党校 思维方法 哲学形态 守正创新 治国理政
下载PDF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生态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译本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于盛鹃 梁盛楠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06-108,共3页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九大以来治理中国的生动记录。文章从目的论视角出发,挑选译文本中具有代表意义的生态文化负载词译例,分析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及翻译技巧,以及目的论在翻译策略中的体现,探...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九大以来治理中国的生动记录。文章从目的论视角出发,挑选译文本中具有代表意义的生态文化负载词译例,分析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及翻译技巧,以及目的论在翻译策略中的体现,探讨政治文献翻译的策略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目的论 生态文化负载词
下载PDF
跟习近平同志学治国理政——读《习近平在福州》采访实录有感
17
作者 练波 黄小华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8期89-91,共3页
读书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我们读《习近平在福州》采访实录,形成三种感受:学习习近平同志着眼长远、胸怀全局的战略思维;学习近平同志脚踏实地、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学习习近平同志心系人民、情暖民心的赤诚情怀。
关键词 治国理政 习近平在福州 战略思维 工作作风 为人民服务
原文传递
党政文献的国际传播: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译本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管宇 《对外传播》 2023年第5期36-40,共5页
党政文献对外译介是国际传播的重要一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四卷外译本是外宣翻译的经典案例,其成功得益于译本生产环节中中外译者和专家的合作、严谨的翻译流程和“三种意识”的翻译原则等。要改进国际出版和发行工作,完善党政文献... 党政文献对外译介是国际传播的重要一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四卷外译本是外宣翻译的经典案例,其成功得益于译本生产环节中中外译者和专家的合作、严谨的翻译流程和“三种意识”的翻译原则等。要改进国际出版和发行工作,完善党政文献外译标准,打造精品外译工程。要站在跨文化交际的立场,精选对外传播的素材;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中国译者的翻译优势和外国专家的母语优势,也要鼓励他们补齐各自的短板;要注重译本的设计和推广;要善于从不同渠道收集党政文献外译本的反馈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 国际传播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外译本
下载PDF
治国理政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实践
19
作者 王鑫 李棘 杨硕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106-108,共3页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兼收并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进思想,开创了独树一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带有巨大优越性的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与中华优秀传统...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兼收并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进思想,开创了独树一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带有巨大优越性的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发挥经久不衰的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自我修养与中国共产党重视人民性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提供了智慧与创造力。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新的形势与挑战,更加需要不断传承与浇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共产党 治国理政 人民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