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巨大死亡痛苦孕育的诗篇──戴望舒《致萤火》诠释兼与波特莱尔等比较 |
王文彬
|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5 |
0 |
|
2
|
波特莱尔与散文诗 |
沈绍辉
|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1998 |
0 |
|
3
|
“非美为美”与“恶之花”及其他——李贺与波特莱尔诗歌美学比较谈 |
郑松锟
|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CSSCI
|
1989 |
2
|
|
4
|
鲁迅《药》与屠格涅夫及波特莱尔有关作品比较 |
薛伟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0 |
|
5
|
影响与超越──《野草》与波特莱尔散文诗比较论 |
洪涛
|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
1999 |
2
|
|
6
|
穆旦·波特莱尔比并零谈——《控诉》与《大敌》、《自惩者》之比较观 |
吴凌
|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4 |
2
|
|
7
|
《野草》与波特莱尔 |
卢洪涛
|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
1995 |
1
|
|
8
|
波特莱尔对我国象征主义诗歌流派的影响 |
彭熙
|
《文化产业》
|
2021 |
0 |
|
9
|
也谈波特莱尔的对应说 |
左燕
|
《外国文学研究》
|
1982 |
0 |
|
10
|
波特莱尔《秋之歌》与鲁迅《死火》之比较 |
张瑾超
|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CSSCI
|
1998 |
0 |
|
11
|
“尸体诗人”波特莱尔与“鬼才”李贺 |
张安国
|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
1988 |
0 |
|
12
|
美国:悲惨的“波特莱尔”有打败哈利·波特之势 |
小华
|
《出版参考》
|
2003 |
0 |
|
13
|
孤独灵魂的拷问与生存体验的求证──鲁迅与波特莱尔 |
钱林森
|
《中国比较文学》
|
1998 |
3
|
|
14
|
“北京的苦闷”与“巴黎的忧郁”——鲁迅与波特莱尔散文诗的比较研究 |
吴小美
封新成
|
《文学评论》
|
1986 |
9
|
|
15
|
主旋律:迷途 流浪 回归——波特莱尔在中国 |
刘小荣
|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0 |
2
|
|
16
|
“恶”声的启示——重读波特莱尔《恶之花》 |
陈建华
|
《书城》
|
2010 |
1
|
|
17
|
波特莱尔:中国当代文学的现代诗传统——以陈敬容和多多为例 |
朱西
|
《诗探索》
|
2011 |
0 |
|
18
|
“白话文百人百论”十六 白话文百人百论之废名、卞之琳、林庚 |
李春阳
|
《社会科学论坛》
|
2023 |
0 |
|
19
|
关于田汉研究的几点思考 |
刘平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4
|
|
20
|
浅谈散文诗与现代性 |
灵焚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