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5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六垛南闸闸下河道泥沙特性研究
1
作者 万青 左佳佳 徐维杰 《水利建设与管理》 2025年第2期50-55,61,共7页
六垛南闸闸下河道自1995年以来淤积较为严重,尤其近年来淤积速度进一步加剧,亟须治理。本文以历年河道断面观测资料为依据,对比清淤工程实施前后的淤积速度,总结分析六垛南闸闸下河道淤积特点;通过原型沙采样并结合现场试验分析,得出闸... 六垛南闸闸下河道自1995年以来淤积较为严重,尤其近年来淤积速度进一步加剧,亟须治理。本文以历年河道断面观测资料为依据,对比清淤工程实施前后的淤积速度,总结分析六垛南闸闸下河道淤积特点;通过原型沙采样并结合现场试验分析,得出闸下河道泥沙组成、泥沙沉降、泥沙起动等特性指标;通过开展现场冲淤试验,对比分析不同方案的冲淤效果,最终得出合适的清淤方案。结果表明,挡潮闸闸下河道泥沙颗粒较细、淤积密实周期约30天,以水力冲淤为主、配合采用机械搅动方式可大幅提高冲淤效率,在日常运行中充分利用上游来水提高日常冲淤频率,可避免泥沙沉降板结,有效减缓河道淤积速度,有利于长期保持河道过流能力。该研究可为类似平原灌渠制定运行维护和清淤减淤技术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淤积 水力冲淤 泥沙沉降 泥沙起动 六垛南闸
下载PDF
黄河内蒙古段十大孔兑流域泥沙治理和生态修复技术的路径探析
2
作者 张红武 高峰 +5 位作者 高丽娜 刘广全 穆兴民 张宽地 尚志强 王玲玲 《水利发展研究》 2025年第1期65-78,93,共15页
以内蒙古自治区“揭榜挂帅”项目“十大孔兑风水复合侵蚀区泥沙阻控与近自然生态修复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实施方案与任务书为基础,在阐明黄河流域防沙治沙需求、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研究概况基础上,从理论、技术、产品研发、集成示... 以内蒙古自治区“揭榜挂帅”项目“十大孔兑风水复合侵蚀区泥沙阻控与近自然生态修复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实施方案与任务书为基础,在阐明黄河流域防沙治沙需求、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研究概况基础上,从理论、技术、产品研发、集成示范等层面论述了研究方法,对十大孔兑流域泥沙治理和生态修复技术的路径进行了分析,梳理出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包括:(1)明确维持植被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水资源承载力及阈值,破解人工退化植被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难题;(2)构建不同生态修复空间的泥沙阻控技术和多位一体的近自然生态修复技术体系与模式,实现多技术集成;(3)构建十大孔兑不同生态修复空间的泥沙阻控和近自然生态修复技术体系与应用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治理 生态修复 研究方法 创新点 十大孔兑流域 黄河
下载PDF
西霞院水库流路演变及泥沙淤积分布特征
3
作者 李昆鹏 刘强中 +3 位作者 王振凡 李丽珂 李珍 黎思恒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54,103,共5页
西霞院水库是小浪底水库的反调节水库,主要对小浪底水库下泄的不稳定水流进行反调节。系统梳理了2007—2022年西霞院水库调度运行方式、入库水沙、流路演变以及泥沙淤积分布特征,其成果可为西霞院水库优化减淤调度提供科技支撑。结果表... 西霞院水库是小浪底水库的反调节水库,主要对小浪底水库下泄的不稳定水流进行反调节。系统梳理了2007—2022年西霞院水库调度运行方式、入库水沙、流路演变以及泥沙淤积分布特征,其成果可为西霞院水库优化减淤调度提供科技支撑。结果表明:1)西霞院水库入库年均水量为305.55亿m^(3)、年均沙量为1.34亿t,入库泥沙持续淤积造成库区流路发生显著变化,焦枝铁路老桥至坝前库段由运行初期的4条流路逐渐演变成1条流路。2)至2022年8月,西霞院水库泥沙淤积总量为7 253.6万m^(3),其中大坝—xxy07断面区间泥沙淤积量为6 964.5万m^(3);水库汛限水位131.00 m以下库容为0.184亿m^(3),淤积比为76.71%;库水位131.00~134.00 m反调节库容为0.567亿m^(3),已被侵占0.003亿m^(3)。3)西霞院水库泥沙中SiO_(2)、Al_(2)O_(3)、CaO含量占总组成的80.14%;泥沙颗粒角形因数小于等于1.30。4)西霞院水库距坝5.8 km以上现状滩面高程比淤积平衡后设计滩面高程高3 m以上,建议西霞院水库在小浪底水库排沙期水位降至132.00 m以下运行,避免上游滩面高程持续抬升侵占反调节库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路演变 泥沙淤积 调节库容 淤积平衡 西霞院水库
下载PDF
黄河泥沙制备高强蒸压砖及其性能研究
4
作者 李昆鹏 王振凡 +2 位作者 陈琛 石华伟 李珍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7-141,共5页
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为探索泥沙资源利用新模式,以黄河泥沙为主要原料制备高强蒸压砖样品并测试其性能,采用XRD、SEM等手段分析蒸压砖物相及微观形貌,研究蒸压工艺、原料与掺和料配比对蒸压砖性能的影... 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为探索泥沙资源利用新模式,以黄河泥沙为主要原料制备高强蒸压砖样品并测试其性能,采用XRD、SEM等手段分析蒸压砖物相及微观形貌,研究蒸压工艺、原料与掺和料配比对蒸压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蒸压温度升高、蒸压时间增加,不同配比的蒸压砖抗压强度均逐渐提高;黄河泥沙、生石灰、矿渣掺量分别为54%、16%、20%,蒸压温度为180℃,蒸压时间为8 h时,制备的蒸压砖抗压强度高达38.76 MPa;掺合料对蒸压砖性能影响的大小排序为矿渣>生石灰>粉煤灰;C-S-H、硬硅钙石、托勃莫来石等水化产物是赋予蒸压砖强度的主要物质。所制备的高强蒸压砖适用于各类民用、公用建筑物的内外墙及房屋的基础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泥沙 蒸压砖 抗压强度 水化产物 蒸压工艺
下载PDF
我国河流泥沙工程泰斗 护江河安澜 保国泰民安 国际知名治理水患专家 重著书立说 勤培育后学
5
作者 王渝生 《中国科技教育》 2025年第1期76-77,共2页
谢鉴衡(1925.1.3-2011.2.9),中国河流泥沙及治河工程专业创始者、奠基人之一,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水利教育学家、河流泥沙工程学家,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00年前的1925年1月3日,谢鉴衡出生于湖北省洪湖市的一... 谢鉴衡(1925.1.3-2011.2.9),中国河流泥沙及治河工程专业创始者、奠基人之一,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水利教育学家、河流泥沙工程学家,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00年前的1925年1月3日,谢鉴衡出生于湖北省洪湖市的一个小渔村。幼时因正逢水灾和兵荒马乱,谢鉴衡随父母先后辗转洪湖3个镇,才算勉强安定下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工程院院士 河流泥沙工程学 武汉大学教授 湖北省洪湖市 谢鉴 著书立说 创始者
下载PDF
水电站运行期的水库泥沙淤积影响与清淤技术分析
6
作者 王金兆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 2025年第2期095-098,共4页
建设水库能有效应对洪涝灾害,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节约水资源。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广泛修建了水库。然而,水库淤积问题频发,导致水库总供水量大幅减少。为此,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员应采用更先进的检测技术和处理设备,全面了解水库内污泥状况... 建设水库能有效应对洪涝灾害,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节约水资源。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广泛修建了水库。然而,水库淤积问题频发,导致水库总供水量大幅减少。为此,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员应采用更先进的检测技术和处理设备,全面了解水库内污泥状况,并选用合适的设备对各类污泥进行综合处理,以提升其处理效率。全面的运营支持可确保水库平衡、可持续、高效地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 淤积泥沙 探测技术 清淤技术 泥沙处理
下载PDF
港口疏浚工程中泥沙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
7
作者 王昊东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 2025年第3期069-072,共4页
在港口疏浚工程中,全面剖析泥沙特性及其处理难点至关重要,其中泥沙特性涵盖颗粒组成、理化性质等,处理难点涉及复杂工况与环保要求。常用处理技术包括机械脱水、水力旋流分离等,各有优缺点。创新资源化利用技术可将泥沙转化为建筑材料... 在港口疏浚工程中,全面剖析泥沙特性及其处理难点至关重要,其中泥沙特性涵盖颗粒组成、理化性质等,处理难点涉及复杂工况与环保要求。常用处理技术包括机械脱水、水力旋流分离等,各有优缺点。创新资源化利用技术可将泥沙转化为建筑材料或改良土地,但面临杂质去除及土壤盐分管理等挑战。通过优化除杂、表面改性和生物化学改良方法,可提升处理效率与资源利用率,助力绿色高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处理技术 泥沙资源化利用 技术瓶颈 解决途径
下载PDF
河流泥沙颗粒分析规程修编对悬移质级配分布测算的影响研究
8
作者 杨润祎 张红武 朱金峰 《水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7-327,共11页
我国《河流泥沙颗粒分析规程》中悬移质泥沙级配测算的原理、方法进行了数次修订,研究该规程更改对悬移质泥沙级配资料一致性的影响,有助于分析泥沙基础资料的可靠性,完善河流动力学基本理论。为把握规程修编对原始泥沙资料测算的影响程... 我国《河流泥沙颗粒分析规程》中悬移质泥沙级配测算的原理、方法进行了数次修订,研究该规程更改对悬移质泥沙级配资料一致性的影响,有助于分析泥沙基础资料的可靠性,完善河流动力学基本理论。为把握规程修编对原始泥沙资料测算的影响程度,本文对新老规程沉速公式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在过渡区粒径较大时,规程先后采用冈恰诺夫早期公式和沙玉清公式计算所得的沉降粒径存在较大差别。基于黄河下游7个测站1960—1985年的水文资料,分别利用河流泥沙颗粒分析规程曾采取的悬移质级配测算和现行的方法,对原始资料中的颗粒级配、代表粒径、平均沉速进行验算,分析与评估《河流泥沙颗粒分析规程》的变更对资料的影响,发现采用不同沉速公式对颗粒分析资料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均产生影响,在水流挟沙力等泥沙运动规律的精细研究中难免造成差异。为解决规程变更前后资料的一致性问题,本文基于多项式回归方法,提出了精度较高的悬移质泥沙级配资料换算方法。最后,本文进一步研究了冈恰诺夫早期公式和沙玉清公式的计算结果随温度变化的差异,并与张瑞瑾公式进行了对比。计算结果表明,只有张瑞瑾公式随着温度增减引起的水流黏滞系数变化对于细沙沉速影响最为明显,同泥沙沉降受水流黏滞系数影响的基本概念符合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颗粒分析 规程修编 黄河 级配 沉速公式
下载PDF
山区河流推移质泥沙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9
作者 罗铭 刘兴年 +3 位作者 彭万兵 吴小康 何逸敏 黄尔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0,共10页
受推移质监测技术的限制,高精度瞬时监测和分析天然山区河流的推移质输移特征变化存在困难,形成技术瓶颈。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河流水沙变化巨大,加剧了中国的山区河流保护与治理事业的挑战。本文按照直接监测和间接监测分类对近年国内外... 受推移质监测技术的限制,高精度瞬时监测和分析天然山区河流的推移质输移特征变化存在困难,形成技术瓶颈。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河流水沙变化巨大,加剧了中国的山区河流保护与治理事业的挑战。本文按照直接监测和间接监测分类对近年国内外推移质监测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整理。直接监测法包括了器测法和坑测法,其中器测法发展较为成熟,但直接监测法在高洪条件下的可操作性及安全性问题仍然突出。间接监测法可连续、长期地记录包含河床变化、推移质输移等信号,主要分为主动监测法和被动监测法,其中被动监测法又分为接触与非接触式,包括了推移质击板/柱/管、地震检波器、水听器等。但间接监测法传感器所记录的信号通常非常复杂,对信号的有效解译及量化标定关系成为该类研究的热点及难点。据此,本文指出了原型观测站点的建设、多源信号监测技术的融合、流域推移质泥沙监测装备体系的构建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和亟待解决的科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河流 推移质泥沙 监测技术 研究进展
下载PDF
黄河泥沙的路用性能与改性利用研究进展
10
作者 王钰轲 陈浩 +2 位作者 屈欣明 宋迎宾 钟燕辉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3-160,共8页
在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及交通强国战略的背景下,沿黄高速公路建设发展迅速,黄河泥沙以其作为路基填料的潜力备受关注,黄河泥沙的路用性能与改性利用研究成为热点。化学改良、生物矿化加固和高聚物加固技术均... 在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及交通强国战略的背景下,沿黄高速公路建设发展迅速,黄河泥沙以其作为路基填料的潜力备受关注,黄河泥沙的路用性能与改性利用研究成为热点。化学改良、生物矿化加固和高聚物加固技术均被认为能够有效改善黄河泥沙的工程特性,其中:化学改良手段(如碱激发技术)加固黄河泥沙技术上可行,但相关研究多关注于黄河泥沙碱激发制备砖砌体;生物矿化技术是目前岩土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现有研究证实生物矿化技术适用于黄河泥沙,且相比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技术,脲酶诱导碳酸钙沉淀(EICP)技术因其游离态脲酶的小分子尺寸更易穿过黄河泥沙孔喉而适用性更好;高聚物加固黄河泥沙的力学和耐久性表现均表明其应用潜力值得挖掘。基于此,对黄河中下游泥沙来源和分布数据进行整合梳理,分析黄河泥沙的理化特性,并系统阐述黄河泥沙的路用性能研究进展。黄河泥沙应用于路基工程的可行性已经得到初步验证,绿色环保的生物矿化加固技术将进一步支撑黄河泥沙作为路基填料的可行性。基于现有工程体系的不断完善、多学科交叉的深化,黄河泥沙生态资源的利用潜力将被充分开发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泥沙 理化特性 路用性能 化学改良 生物矿化加固 高聚物加固
下载PDF
贵阳抽水蓄能电站水库淤积对过机泥沙的影响研究
11
作者 王凯旋 何鑫 +3 位作者 陈倩柔 余明辉 李大成 李思宇 《泥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5-80,共6页
抽水蓄能电站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础设施,上下库水流泥沙不断交换、相互影响,导致库容损失和电站水轮机磨损。以贵阳抽水蓄能电站为例,基于考虑上下库水流泥沙交换的一维水沙数学模型,研究电站过机含沙量变化规律与下水库泥沙淤积时空分... 抽水蓄能电站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础设施,上下库水流泥沙不断交换、相互影响,导致库容损失和电站水轮机磨损。以贵阳抽水蓄能电站为例,基于考虑上下库水流泥沙交换的一维水沙数学模型,研究电站过机含沙量变化规律与下水库泥沙淤积时空分布的相关关系,并讨论了进出水口附近清淤对过机泥沙的影响。电站下水库淤积分布为带状-三角洲淤积,过机含沙量随下库淤积发展而增加,且与水库来沙量呈良好的正相关关系。进出水口附近实施清淤措施后,泥沙在该区域回淤,下水库淤积量增加,过机含沙量明显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泥沙 抽水蓄能电站 下水库淤积 过机含沙量 清淤措施
原文传递
冲击式水轮机喷射机构结构参数对泥沙磨损特性的影响机制
12
作者 李琛玺 李方 +2 位作者 郭鹏程 孙帅辉 沈佩荣 《水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05,共13页
泥沙磨损是冲击式水轮机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特别是喷射机构直面高速含沙水流冲击极易磨损破坏,威胁机组安全运行。为深究喷射机构的磨损特性及影响机制,本文基于VOF模型、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及Oka磨损模型,构建了喷射机构的磨损分析模... 泥沙磨损是冲击式水轮机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特别是喷射机构直面高速含沙水流冲击极易磨损破坏,威胁机组安全运行。为深究喷射机构的磨损特性及影响机制,本文基于VOF模型、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及Oka磨损模型,构建了喷射机构的磨损分析模型。结合流动与颗粒运动轨迹分析可知,磨损最严重的位置在喷嘴喉部及喷针尖部,喷嘴喉部呈片状磨损且受迪恩涡对的影响在内侧的磨损范围更大,而喷针尖部主要呈点状磨损。本文选取喷针过渡段直径、喷针角度和喷嘴角度三个喷射机构的关键结构参数开展磨损特性影响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三个参数对喷嘴和喷针不同区域的磨损特性影响机制不同。其中喷针角度的影响最为显著,且其对磨损特性与水力性能的影响存在互抑性。一定范围内,随喷针过渡段直径的增大,喷针的磨损程度加剧,当过渡段直径增大至接近喷针直径时,针尖的平均磨损率急剧恶化为小直径时的9倍;随喷针角度增大,喷嘴喉部和喷针尖部的磨损程度改善,喷针尖部的平均磨损率最大可降低94.17%,但喷针角度对磨损特性与水力性能的影响存在互抑性;随喷嘴角度增大,可有效抑制喷针过渡段的磨损程度。因此,设计较大的喷针角度,配合较大的喷嘴角度与较小的喷针过渡段直径,可改善喷针的高磨损区与减小整体的磨损范围,并兼顾考虑水力性能的要求,进而可保障机组的高效安全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式水轮机 喷射机构 水气沙三相流动 泥沙磨损特性 影响机制
下载PDF
翻斗式径流泥沙半自动监测设备的误差及校准分析
13
作者 李佳明 张志兰 +5 位作者 陈晓燕 吴俊南 王星 冯滔 罗伏林 朱平宗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7-177,共11页
[目的]分析翻斗式径流泥沙半自动监测设备在野外实际应用下的误差规律,构建径流量和泥沙量校准模型,为径流泥沙半自动监测设备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天然降雨径流泥沙监测数据,对翻斗式径流泥沙半自动监测设备的径流量和泥沙量测... [目的]分析翻斗式径流泥沙半自动监测设备在野外实际应用下的误差规律,构建径流量和泥沙量校准模型,为径流泥沙半自动监测设备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天然降雨径流泥沙监测数据,对翻斗式径流泥沙半自动监测设备的径流量和泥沙量测量值的误差进行分析,基于人工模拟径流冲刷试验初步构建了径流量和泥沙量的校准函数,结合自然降雨试验数据构建了7个径流小区径流泥沙半自动监测设备的径流量和泥沙量校准模型,并验证校准模型的可行性。[结果](1)翻斗式径流泥沙半自动监测设备得到的径流量和泥沙量与实测值存在一定误差,次降雨条件下各径流小区径流量和泥沙量相对误差分别介于0.03%~139.52%和0.32%~346.19%,且误差均随径流量和泥沙量的增大而减小;年尺度上径流量和泥沙量的误差分别介于2.23%~45.03%和-10.38%~103.26%,径流量的自动测量数据总体偏大,而泥沙量没有明显规律,但半自动监测设备次降雨尺度监测结果的误差大于年尺度的误差。(2)翻斗式径流泥沙半自动监测设备的监测数据可以用线性函数方程进行校准,通过径流模型、泥沙模型校准后,径流量和泥沙量均方根误差均大幅下降,相对误差分别介于-0.01%~0.68%和0.00%~3.52%,能够达到径流泥沙监测数据误差均小于5%的相关要求。[结论]虽然径流泥沙半自动监测设备的使用对加快水土流失监测自动化进程、提升数据获取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但设备安装后需要进行进一步校准,采用自然降雨真实径流数据建立的校准模型,校准结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泥沙半自动监测设备 翻斗式 误差分析 校准模型
下载PDF
流域泥沙入河负荷辨识方法
14
作者 杨翠红 王旭 +6 位作者 郭豪 李勇 陈婷婷 黄智刚 周小淇 吴宗猛 杨江怡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3-199,共7页
探讨适宜的确定甘蔗地侵蚀泥沙入河负荷的方法,对甘蔗种植区防控土壤侵蚀、合理选择水土保持措施具有重要意义。选择广西甘蔗种植小流域作为研究区,将特定单体化合物稳定性同位素技术(CSSI)分别与实地监测、^(7)Be示踪、RUSLE模型联合应... 探讨适宜的确定甘蔗地侵蚀泥沙入河负荷的方法,对甘蔗种植区防控土壤侵蚀、合理选择水土保持措施具有重要意义。选择广西甘蔗种植小流域作为研究区,将特定单体化合物稳定性同位素技术(CSSI)分别与实地监测、^(7)Be示踪、RUSLE模型联合应用,确定流域甘蔗地侵蚀泥沙的入河负荷。结果说明:1)那辣流域中,甘蔗地侵蚀泥沙的贡献比例在24.5%~42.8%之间,是入河泥沙的主要贡献来源之一;2)次降雨事件下,3种方法测定的流域土壤流失量在0.18~5.57 t/hm^(2)之间,不同方法测定的流域土壤流失量大小排序为:^(7)Be示踪>RUSLE模型>监测法;3)监测-CSSI法确定的甘蔗地泥沙入河负荷在0.04~1.07 t/hm^(2)之间,与其结果相比较,^(7)Be-CSSI法的相对误差为2.74%~1672.63%,Nash-Sutcliffe系数E为–1.47;RUSLE-CSSI法的相对误差在–16.42%~208.41%之间,E值为0.80。RUSLE-CSSI法比^(7)Be-CSSI法定量辨识甘蔗地侵蚀泥沙入河负荷的结果与监测-CSSI法的实测值相比,误差均较大。因此,2种方法均不适用于确定流域泥沙入河负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降雨 泥沙入河负荷 监测 7Be示踪 RUSLE模型 CSSI
下载PDF
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黄河下游山东段泥沙时空分布特征
15
作者 白昊宇 马爱兴 +1 位作者 胡颖 曹民雄 《中国水运》 2025年第6期102-105,共4页
黄河下游泥沙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研究开发黄河的关键问题之一,文中基于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黄河下游山东段孙口、艾山、泺口、利津水文站的水沙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小浪底水库建成后,输沙率下降明显,各站点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年际变化... 黄河下游泥沙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研究开发黄河的关键问题之一,文中基于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黄河下游山东段孙口、艾山、泺口、利津水文站的水沙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小浪底水库建成后,输沙率下降明显,各站点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年际变化趋势具有显著的同步性。时间上看2007~2022年山东段各水文站悬移质中值粒径未发生明显变化,每年6~9月悬移质粒径显著增大;从空间上看,黄河下游山东段悬移质中值粒径范围0.01~0.06mm,沿程悬移质粒径不断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山东段 泥沙特征 时空分布 悬移质级配
下载PDF
基于原位高光谱的极高悬浮泥沙浓度监测模型研究
16
作者 侯峥 侯英卓 +3 位作者 邢前国 马永刚 明星 刘昕悦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31,37,共5页
悬浮泥沙浓度(SSC)是重要的水质监测参数。以宁夏清水河王团段为研究对象,基于2022年8月26日至11月5日原位高光谱数据与SSC构建了适用于极高含沙量水体的SSC反演模型,选用单波段模型、波段差值模型、波段比值模型、二元线性模型4种经验... 悬浮泥沙浓度(SSC)是重要的水质监测参数。以宁夏清水河王团段为研究对象,基于2022年8月26日至11月5日原位高光谱数据与SSC构建了适用于极高含沙量水体的SSC反演模型,选用单波段模型、波段差值模型、波段比值模型、二元线性模型4种经验模型,对比其精度。结果表明:针对极高含沙量水体,单波段模型拟合效果不佳,模型决定系数(R^(2))不足0.25。波段差值模型、波段比值模型、二元线性模型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噪声的影响,提高模型R^(2)。整体上,波段差值模型效果较好,基于650~720 nm波段反射率与560~700 nm波段反射率构成的波段差值模型的R^(2)大于0.40,其中R687-R685模型的R^(2)最大,为0.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高光谱 悬浮泥沙浓度 反演模型 宁夏清水河王团段
下载PDF
斜坡非均匀无黏性泥沙起动流速公式研究
17
作者 李楠 谭龙金 廖海梅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78-83,共6页
为探究具有堰塞坝特征的大比降天然非均匀沙河道工程的泥沙颗粒起动流速,在前人基础上重新定义隐蔽度的概念,综合考虑泥沙颗粒的隐暴效应,采用滚动起动模式对斜坡上泥沙颗粒进行受力分析,建立斜坡非均匀无黏性泥沙颗粒的垂线平均流速公... 为探究具有堰塞坝特征的大比降天然非均匀沙河道工程的泥沙颗粒起动流速,在前人基础上重新定义隐蔽度的概念,综合考虑泥沙颗粒的隐暴效应,采用滚动起动模式对斜坡上泥沙颗粒进行受力分析,建立斜坡非均匀无黏性泥沙颗粒的垂线平均流速公式.采用实测资料对该公式及前人总结出的公式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本文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度更高,误差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动流速 滚动起动 无黏性泥沙 隐蔽度 暴露度
下载PDF
径流泥沙智慧监测系统研发与应用
18
作者 赵方莹 巩潇 +6 位作者 李枫 鲁明辉 肖爱平 李璐 唐金晶 赵莹彦 牛恩祥 《中国水土保持》 2025年第1期41-44,50,共5页
径流含沙量是水文和水土保持监测的重要指标。传统的含沙量测量方式无法及时获取全过程动态数据,效率低、准确性差。目前的径流泥沙监测设备主要适用于径流观测小区、沟道和河道等应用场景,只有个别设备适用于生产建设项目,此外还存在... 径流含沙量是水文和水土保持监测的重要指标。传统的含沙量测量方式无法及时获取全过程动态数据,效率低、准确性差。目前的径流泥沙监测设备主要适用于径流观测小区、沟道和河道等应用场景,只有个别设备适用于生产建设项目,此外还存在安装复杂、运维难度大等问题。选择峰值波长940 nm左右的普通红外发光二极管作为红外光源,研制透射式红外泥沙传感器,并对传感器输出信号和含沙量进行标定试验,建立光电信号与含沙量的回归模型,利用回归模型验证泥沙传感器的测量范围和精度;在此基础上研发的径流泥沙智慧监测系统,可以在线对含沙量不超过60 kg/m^(3)的持续性径流,或间歇性径流的含沙量、径流量和泥沙总量等数据进行全过程的动态统计分析,以及根据相关指标设置警戒数值和预警信号,对水土流失、泥沙危害进行预警;系统适用于生产建设项目、径流观测小区和小流域沟(河)道等不同应用场景,可实现全过程、全流量、高精度的径流泥沙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泥沙 智慧监测系统 研发与应用
下载PDF
昌化一级渔港工程水动力及泥沙冲淤数值模拟研究
19
作者 刘宪博 周志博 +3 位作者 朱颖涛 胡传琦 刘鸣洋 陈汉宝 《中国水运》 2025年第4期78-80,共3页
针对昌化一级渔港工程,建立平面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在对模型进行充分验证基础上,计算了渔港工程方案实施前后潮流场变化,分析了潮流运动规律,预测了港池航道泥沙冲淤,为昌化一级渔港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研究结果表明:... 针对昌化一级渔港工程,建立平面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在对模型进行充分验证基础上,计算了渔港工程方案实施前后潮流场变化,分析了潮流运动规律,预测了港池航道泥沙冲淤,为昌化一级渔港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研究结果表明:工程区域近岸海域及河道内水域潮流动力较弱,含沙量较小。工程后港内水域涨、落潮平均流速减小在0.02~0.16m/s之间,原口门水域平均流速最大减小约0.20m/s,港区和航道年均淤强为0.38m,年淤积量为18.8万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昌化江 渔港 数学模型 潮流 泥沙
下载PDF
黄河泥沙复配生物炭制备缓释肥及其缓释性能研究
20
作者 巴图 闫舜龙 +2 位作者 柴志福 龚鹏鹏 孙志明 《化工矿物与加工》 2025年第1期49-57,共9页
黄河在清淤治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泥沙,对这些泥沙进行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已成为黄河治理的重要环节。本研究将黄河泥沙与生物炭复配,制备了一种复合缓释肥颗粒,考察了不同泥沙掺量、膨润土掺量和炭肥比等因素对颗粒肥缓释性能的影... 黄河在清淤治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泥沙,对这些泥沙进行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已成为黄河治理的重要环节。本研究将黄河泥沙与生物炭复配,制备了一种复合缓释肥颗粒,考察了不同泥沙掺量、膨润土掺量和炭肥比等因素对颗粒肥缓释性能的影响规律与机理。结果表明:通过改变物料配比及引入膨润土可有效调控物料之间的氢键强度,从而提升颗粒肥的抗压强度,改善其缓释效果;颗粒肥缓释性能的最佳配比为生物炭掺量16.67%、尿素掺量33.33%、黄河泥沙掺量40%、膨润土掺量10%;在土柱试验的前4 d,即大量养分释放阶段,颗粒肥的养分释放速度低于市售复合肥和市售包膜缓释肥产品。研究成果可为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泥沙 生物炭 缓释肥 膨润土 尿素 氢键 土柱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